在祖国海岸线最西南端,有一条河叫北仑河,河的那一边就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河上有一座桥,称之为北仑河大桥,然而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中越友谊大桥,大桥的出口处就是国家一类口岸-东兴口岸,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国门。带着对国门的向往,我们驾车从四川出发前往千里之外的广西东兴市。经重庆、穿贵州,越过红水河大桥就进入了广西地界。
虽然身处小长假,但往广西去的这条线车辆着实不算多,一路畅通无阻。随着在广西的一路行驶,我注意到很多标牌上标识了以“那”字为首的地名,比如:那田、那蒙、那羊、那马、那龙、那鸡、那床、那六... ...,最后更直接——那里!这么魔性的地名们,是个啥意思呢?最后问了问度娘才知道,在广西以那字为首的地名居然有8000多个,“那”为何在广西地名中如此普遍?这与壮族的稻作文化有关。壮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古代壮族人称田地为“那”,用熟悉和崇敬的田地(那)命名地名,是对田地的崇拜。那蒙就是“你的田”的意思。“那月”不是指天上的月亮,是壮族人赶圩、打柴、挑水路途遥远中途休息所形成的村庄。那六,在壮语中“六”指很瘦之意,当地的田比较瘦,也就有了那六村。“那里”又是哪里?它其实是南宁市青秀区的一个村庄,里有小溪之意,因为该村庄一边是田峒,一遍是小溪,故名那里。我在想那英会是什么意思?
话题扯远了,还是专心开车,经过13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防城港市。
从防城港到下辖的东兴市还有50公里路,此时天色以晚,抵达东兴时已是晚上八点,快速通过边境检查。
沿途的道路指示牌越来对多越南的味道。
快速安顿好了,寻找美食,当地的碳烤猪头骨、脆烤猪头皮、香茅鸡、以及各式烤串是必须安排的。猪头骨和猪头皮用刀分离,然后用炭火精心烤制,随着炙烤的不断持续,猪头皮的油脂滴落在炭火上“滋滋”作响,炭火香融合着鲜嫩的猪肉香直扑鼻腔,上桌后迫不及待的抓了一块猪头皮,一口咬下去酥脆到让人大呼过瘾;猪头过上面都是瘦肉,非常有嚼劲,看来烧烤师傅的火候控制得非常好;香茅鸡也是外酥里嫩,鸡肉混杂着香茅草的味道,别有一份风味;烤串更是惊艳,既有牛羊肉、五花肉等寻常食材,又有鸡脚、天堂(猪牙梗)等另类美味,炭火炙烤后,再来一把秘制香料加持,爽翻!
饱餐一顿后,回酒店睡觉!
第二天一大早就直接往国门景区去,这里是需要购票进去的,售票处已经排起了长龙。
购票进入景区,安检后径直来到国门,其实在东兴是可以找旅行社报去芒街市一日游的团,我们因为人员众多,就没有过去,就在国门这里体验了一番。打卡拍照后就往大清国界碑去了。
大清国五号界碑高1.7米,宽0.7米,厚0.4米, 是清光绪十三年(1890年)钦州知州李受彤所立,已有100多年历史。根据史料记载,1885年6月9日,清政府与法国于天津签订了《中法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之后,中法双方派员勘定边界事宜。防城(清时辖东兴)与越南边界全长200多公里,全段以石碑为标志,立碑1至33号。立在岸上的大清国五号界碑,单面刻字预示着外面的水域还有一部分是我们的国土,这就是以河道为界和以陆地为界划界立碑的区别所在。以山岭为界则双方共立一界碑,一面书"大清国钦州界"(当时防城属钦州府辖),一面书"大越"(即越南)。
界碑的旁边是胡志明亭,1960年胡志明曾在此处小憩,然后带着礼物前往桥头的幼儿园慰问中国的小朋友。为纪念胡志明的东兴之行,缅怀他对发展中越友谊所做的贡献,特在此处建亭以纪念之,名为“胡志明”亭。很多去不到对面的游客隔河观望着越南。看看这几个戴着越南特色帽子的小贩,在售卖当地的手串。
去网红店西贡咖啡打卡,点一杯现磨的咖啡,拍拍照,打打卡,真的不错,这里要早一点去占靠栏杆的位置,那样视线就非常开阔,不过也有运气好的,刚到就有靠栏杆的买单走人。
咖啡喝完,再去街上逛一圈,体验体验。
图片发了这么多,总结一下,东兴是一个适合老中青幼旅游的目的地,面积不大,核心景点也相对集中,吃喝玩乐游购娱一应俱全,关键是不出国门就能体验到越南风情。要说三五天的时间,我真心推荐到东兴来!
第二天去了海边的簕山古渔村,还边小住一晚随即打道回府。(PS:途径遵义,留宿一晚专门去吃洪桥烤鸡,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