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在阳台晒着太阳,看着杂志,顺手拿起了一本地图册。一个地名吸引了我的注意,它不怎么起眼,以至于我之前去厦门的时候都没想起它,尽管它就在厦门的隔壁。泉州,曾经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好像被遗忘了。它现在怎么样了?我很好奇,想去看看。于是,做了攻略,打算约上身边的人一起去。可这么多年,国内国外地走着,总觉得去泉州容易,往后放放也行。放,就放了……不过,心里还是挂念着它的,眼看它申遗,眼看它失落,心情也随之起起伏伏,最终2021年泉州申遗成功。这座历史名城终于被“加冕”。22处世界文化遗产、699处遗迹、330条老街,串起了泉州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中国唯一一座世遗城市。更重要的是,泉州不仅是“世界的城”还是有着烟火气的“活着的城”。
最近,又提起泉州,朋友表示可以约起来,还催促我赶紧安排行程。那好吧,这次不磨叽,5天4晚安排上。
先上一个行程:
D1,中午出机场-开元寺-西街-钟楼-承天寺-文庙-清净寺-关岳庙(夜景)
D2,蟳埔村-真武庙-南少林(39素食自助,14点结束)-海交馆-泉州博-清源山1.5h(早7点前晚17:30后免费)
D3,市区-20”洛阳桥-40”小岞美术馆-10”(风车岛)-36”崇武古城(水门关进出) –6”西沙湾-50”回市区(包车500元/天)
D4,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晋江梧林传统村落-永宁古城-姑嫂塔-洛伽寺落日 宿:黄金海岸
D5,洛伽寺日出-安平桥-草庵寺-五店市-机场
在石狮住黄金海岸附近的酒店是最正确的决定。能看到洛迦寺的不同时刻,天气好真的绝美!
绿萝、月迷风影、飞鸟和我,一行四人,12月6号天府机场出发
泉州的冬天天气是不错的,晴天居多。12月的气温大致在10~20度之间。衣着,长袖+薄外套就行。不过还是建议把薄羽绒带上,因为去海边风很大。只一点需要提示:景点游览的时间要安排在17:30之前结束。因为这之后就天黑了,什么细节你都看不清了。当然,在外面逛吃、看夜景是可以的。
泉州初印象:泉州的城和人都透着迷人的松驰感。城里众多景点和遗址任人参观,不收费的(清源山和清净寺除外)。游客无论多还是少,城里的居民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不急不徐。感觉这里有着和成都同款的“知足”。他们可是敢闯敢拼的闽南人啊,连皇帝都叫他们“漳泉刁民”。可想而知,这份淡定来自于怎样的岁月磋磨。巅峰时期,他们走遍世界,世界也在泉州驻足。当时代向前,宋元的风帆落了,泉州却被遗忘在了港湾。或许正因如此,泉州城才低调谦逊,百折不挠,带着一丝古典主义的从容与优雅。
“小桥流水,鱼米之乡”可能是大多数人对南方的印象。而福建却有不同:山脉连绵不绝,至海方休。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0%还多,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
泉州因其城郭形似鲤鱼,又名鲤城。它地处福建东南,背山面海,地势起伏。人们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在极长的一段历史中,泉州平凡得毫不起眼。自秦朝设立闽中郡开始,泉州就像一个被嫌弃的孩子,不断被改名,不断被划分给不同郡县。甚至在唐朝时,泉州这个名字都曾属于福州。
东晋“永嘉之乱”之后,中原动荡、战乱频发,大量士人百姓衣冠南渡,纷纷涌入远离政治斗争中心的泉州。泉州从“周围三里”,扩大为“罗城周围二十里”,人口从不到四万户,激增至二十万户以上。唐末至五代,第二波“衣冠南渡”再次带来了大量的中原移民。虽然,中原移民为泉州原住民(闽越人)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可是,人口的膨胀还是让本就山多田少的泉州,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人口需求。退,是巍巍高山,进,是茫茫大海。怎么办?爱拼的泉州人选择了向海而生。这是一条危险又充满希望的路。
唐代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泉州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顺势崛起。泉州城出现了“市井十洲人”“还珠入贡频”的繁荣景象。五代时,为发展海外贸易,泉州城垣拓展,遍植刺桐树,因此泉州城又有“刺桐城”之称。
北宋,指南针开始使用,福船也已成型,优越的航海技术已被掌握。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泉州港由此与广州、明州(宁波)、扬州并列成为国家四大海运港口。南宋时期,统治中心南下,泉州的地位更加突显。泉州商人的海外活动范围达到印度、波斯、欧洲以及东非沿海。
宋朝末年,泉州市舶司负责人、穆斯林蒲寿庚带兵屠杀了驻守在泉州城的宋兵,投降元朝。在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泉州港的海外贸易走向巅峰。出现“梯航万国”的盛况。至此,泉州从偏居山海一隅的小城,摇身一变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世界第一大港。
元末,泉州城爆发了亦思巴奚之乱。“番货远物珍玩异宝之渊薮”不复存在,在泉外商、匠人一哄而散。泉州繁华已失,满眼悲凉。明洪武七年(1374年),为了进一步防范倭寇,明朝廷撤罢了泉州市舶司。这意味着,泉州作为官方对外通商贸易港口的功能被取消了。在明清“海禁”、“迁界”政策的打击下,加之贱商理念的重新盛行、大运河的重新开通,泉州港日渐淤塞以至无法通航。
自此,泉州的辉煌,画上了休止符……
走进泉州古城区,印象最深的就是遍布街头巷尾的寺庙宫堂,以及或远或近或浓或淡的香火味。恐怕没有哪座城市,在21世纪的今天还能保留着如此浓厚和庞杂的宗教文化。据统计在泉州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有6000多座庙宇,主祀着500多位神明。这些神明既有来自佛教、道教、儒教等主流宗教的,也有外来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还有来自各地的民间信仰。每一位神明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说和故事,成为了泉州人心中的精神寄托。
走在泉州街头,根本不需要刻意探寻,就能与各种宗教文化不期而遇:佛教的开元寺与基督教泉西堂隔街相望;道教的关岳庙与伊斯兰清净寺比邻而居;佛教的承天寺与儒家文庙转角相逢;还有祭祀玉皇大帝的元妙观、供奉妈祖的天后宫等等,方圆一两公里范围内,本地先贤、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甚至印度教,各种宗教、各路神仙,应有尽有,和谐共处。
感觉泉州人是不会抑郁的,神佛那么多,有什么心事不仅能直接去倾诉,还能去求个签得到神灵的某些指示。拥有“众神人间办事处”的泉州人很幸福呀!
泉州的烟火气不是支一排小吃摊,搞一个夜市得来的。它是经年累月在这座城市中浸润出来的。不信,就去西街看看,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名头,可真不是浪得虚名。
到了泉州,西街是一定要走一遍的。从唐开元年间列屋成街开始,历史上的西街一直是泉州城中心所在。一千三百年前,这条街上就已经商贾云集摩肩接踵;一千三百年后,今天的西街仍然繁华熙攘。古泉州"市井十洲人"的景象仿佛一直都没有褪去。
逛西街,从开元寺到钟楼这一段最为精华,500多米的长度里,唐宋元明的史迹星罗棋布。
开元寺、东西塔、名人宅第,古建遗址以及鳞次栉比的红砖古厝和番仔楼,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建筑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堪称一座中国建筑博物馆。
初冬时节,天很高很蓝,太阳暖暖地照着。城里的建筑不高,像蛛网一样的分布着一条条小巷,人们不紧不慢地穿梭往来。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糊,一个香糯可口的烧肉粽,再不然来一碗浓香四溢的牛肉羹……一个处处古迹的城市,弥漫着如此十足的烟火气,我可太喜欢了!(美食放在最后讲)
泉州有一种比其他城市更强的讲述自身历史的能力。众多的祠堂庙宇、民居老巷,古树新花紧紧挨在一起,活色生香地演绎着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钟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瑰宝。它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以西洋风格为骨,闽南风情为魂,两者巧妙融合,相得益彰。这座钟楼静静地站在街的中心,守护着古城,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开放时间:6:30-18:00
门票:免费参观
看点:唐代古桑、北宋甘露戒坛、南宋东西双塔以及大雄宝殿的飞天乐伎、印度教石柱
提醒一下朋友们:冬天的泉州,从17点开始天色变幻很快,到17:30天已经黑了,18点的时候就已夜色如墨了。我们只能带着遗憾告别开元寺。一个多小时,没够呀~~~
开元寺与西街仅一墙之隔,“寺外是烟火,寺内是香火”。开元寺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福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沿着中轴线有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此外,还有东西两塔、弘一法师纪念馆和古船陈列馆等。
桑莲法界。相传富商黄守恭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匡护禅师向他乞地建寺。一向乐善好施的他,因为太爱惜自己的桑园了,一时难以割爱,便推托说“如树开白莲乃可”。不料,三日后,满园桑树盛开白莲花。黄守恭受此天启,毅然献地建寺,取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下诏天下各地建开元寺以纪年,莲花寺遂改名为开元寺。
红墙古刹,香火缭绕,千年的古榕树见证了无数信徒的虔诚与祈愿。
大雄宝殿前,有宋代二塔,即阿育王塔。二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这种由五代时期南越王钱复仿阿育王塔创造的塔形,以小型金属塔居多,规制这么大的石塔较为少见。
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的。
大雄宝殿月台下印度教寺狮身人面石刻
大雄宝殿面阔九间,进深七间,单体面积居全国第二,(第一是大同华严寺的大雄宝殿)号称“百柱大殿”。本来计划有一百根立柱,后来为了安放佛像,增大教众朝拜空间,于是将珩梁加长,减少了14根立柱。这就是中国建筑史上著名的偷梁换柱法。百柱大殿在信佛的国家很有名望,许多信佛之人会从国外专程来朝拜。
最让人惊喜是大雄宝殿里的飞天乐伎。24尊飞天乐伎藏身斗拱之间,其造型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敦煌飞天于一身,既杂糅又和谐。12尊较大的飞天,长有鲲鹏的翅膀,手捧文房四宝;12尊较小的飞天,长有蝙蝠的翅膀,手持南音乐器:拍板、三弦、南嗳(唢呐)……带有浓郁的泉州本土特色。
大殿内供奉着五方佛。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并以其连排群体之气势,令人为之震撼。
开元寺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坛。始建于宋,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高3.7米,分5层,表示五分法身。可惜,甘露戒坛下午5点已经关闭不能入内。留下遗憾了。
大雄宝殿后回廊上,立有两根十六角形印度教石柱,柱身雕刻着印度教的故事和图案。据说这是明洪武年间重修开元寺时,从被毁的印度教寺庙挪过来的。印度教的内容就这样大大方方地在佛教寺院中得以保存。
1300年的古桑树,听说去年还结了桑葚。(上一次结桑葚是1955年)
东西两塔是开元寺最负盛名的景点。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也是泉州古城的标志和象征。
西塔旁有一“麒麟”壁,建于乾隆乙卯年(1795年),原是泉州府城隍庙前之物。1970年代初,此壁被移砌到此。
西塔旁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个"心"字。特别的是"心"字中间的一点却落在下方。据说这就叫"放心石",唐朝便有了。
西塔为“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建,初为七级木塔。后被大火焚毁在原址重建为砖塔。南宋绍兴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年-1237年)采用当地的花岗岩,建成目前所见,高45.06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
东塔名为“镇国塔”,建于唐咸通年间(860年-874年),初为九层木塔。木塔被大火焚毁后在原址重建为砖塔。南宋嘉熙二年至涥祐十年(1238年-1250年)用花岗岩建成高48.27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
南面是寒山拾得,他们并称“和合二仙”相传是文殊普贤的化身。寒山手持念珠,拾得手持经卷,二人都面带笑容。(借图)
西北面是佛教经藏翻译家玄奘和法显。法显手持木杖,身前立着一小童。玄奘手持念珠,身前是一个猴头小人。值得一说的是玄奘身前身穿宽袖纱袍的猴头小人,正是南宋时期坊间流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话本中的“白衣秀士”猴行者。也就是后来明朝吴承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借图)
西塔须弥座束腰的转角处都一位有托塔力士。其中有个很特别(见图2)。尽管他背负着沉重的石塔,还从容不迫地将右手拇指和食指吮于口中,吹着口哨。据说,他是这一群托塔力士的头儿。我想吹口哨的作用可能相当于在 “喊号子”,带领大家一起用力。
两塔塔座均作须弥座形,塔每层开四门设四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共160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东塔须弥座有图雕54方,西塔须弥座有图雕56方。故事多取材于佛经及古代民间神话传说,雕刻得生动、精致。东西两塔浮雕雕刻精湛、内涵丰富,在中国其他古石塔上并不常见。
虽然是石塔,看起来并不笨重,感觉精致而庄严。
东西塔并立千年,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是泉州古城的地标,也是泉州人心中不灭的精神灯塔。
樱花林边,有一块“万山第一”的石碑。古时候寺院叫“山”,唐代时期的泉州开元寺为全国最大,因此被称作“万山第一”。
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参观弘一法师纪念馆。古船陈列馆在整修中没有开放。
开放时间:7:30-17:30
门票:3元
千米长的涂门街上,府文庙、清净寺、关帝庙比邻而居。
清净寺位于涂门街中段,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寺院。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后于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修建的。
泉州历史上曾先后建立起过六七座清真寺,古老而完整的只此一座。
清净寺临街而立,门楼很独特,即使你随意路过也会被它吸引住目光。高大的穹顶层层缩进。第一重尖拱大门倒悬一朵雕刻精致的辉绿岩莲花。第二重砌饰着层层叠叠87个小型尖拱,壮似蜂巢。整座门棂共有尖拱99个,赞颂真主的99个尊美之名。
奉天坛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原有巨大的圆顶,于明万历年间地震时坍塌,只剩几根石柱立于此处。
奉天坛的北面是明善堂,是现在讲经的地方。
明善堂门前是奉天坛旧物——宋代雕刻的“出水莲花”香炉。
公元2008年,阿曼苏丹国王全额捐赠,在清净寺东侧新建了一座新的礼拜殿,供宗教活动使用。与原清净寺形成大小相似、新旧对比的东西并置两进院落寺院空间。
年代久远的石碑,高高挺立的棕榈树,让人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与清净寺遥相呼应的还有“圣墓”,为穆罕默德两位唐朝初年入华门徒的墓葬所在。
开放时间:6:00-18:00
门票:免费开放
很难想象安静礼拜的清真寺隔壁就是人声鼎沸的关岳庙。相互尊重,互不打扰,所谓你信你的默罕默德,我拜我的关二爷。
关岳庙的全称是:泉州通淮关岳庙,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也是闽南地区香火最旺的地方。宋代初建时为关帝庙,供奉的是关羽。民国三年(1914年)岳飞被增祀,庙名便改为关岳庙。查了一下,通淮是个地名。
关岳庙的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的。庙宇坐北朝南,武成殿、崇先殿和三义庙同排并列,气势宏伟。庙内存有宋明时期的诸多名家真迹,不能拍照。
比起北方庙宇佛祖的沉静庄重,这里的神佛给人更多的是亲近感,仿佛某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在你心情不顺时不妨来唠唠家常评评理。关帝爷在全国都很受欢迎,然而在泉州的关帝爷的业务格外广,不仅升官发财,但凡生活中有点什么事,当地人都喜欢来这里烧个香,拜一拜——求学业进步,也求功成名就;求日进斗金,也求平安体健。就医打120,火警拨119,其他,找关帝爷。
关岳庙的香火是泉州最鼎盛的地方,比享有盛名的开元寺香火还旺,而且据说抽签解卦很灵验。遇到初一、十五的时候许多人根本挤不到庙里,只能在庙门外祭拜。
泉州人祭拜关岳庙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有一套比较复杂的程序。需要在七个需要礼拜的位置燃香行礼。先要在庙外拜天公。关公虽是神,但也是玉皇大帝的臣,规矩不能乱。然后拜关圣夫子,拜马公爷(关岳二圣坐骑),拜土地公,再依次进殿跪拜圣像。每次跪拜上香时,最少三支香,要上七次香才算完。也因庙内香火太过旺盛的缘故,以至于现在整座建筑内都被薰的黝黑。
山门门额正中外面悬挂“关岳庙”竖匾额。里面悬挂“正气”横匾额,为宋代理学大儒朱熹所书。
最让人惊叹的是关岳庙的屋顶:闽南风格的燕尾脊,辅以各种瑞兽花鸟、人物故事的造型,琉璃瓦+嵌瓷装饰让整个屋顶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嵌瓷也称为剪瓷雕,工艺极有地域性,主要集中在闽南、潮汕,在国内其他地方很少见。它们多据守在寺庙祠堂和古民居的顶部,堪称最夺人眼球的风景之一。嵌瓷适应潮湿多雨的气候也不怕风吹日晒,历经百年依旧风采熠熠。
低头拜佛,抬头欣赏关帝庙屋檐飞脊上的瓷雕。造型复杂、金碧辉煌。除了常见的双龙护珠、龙凤呈祥之外,还能看到动物、花朵,人物故事等雕塑。明黄色、青绿色的飞龙姿态生动,那灵动的气韵、威武的姿态像是要直冲云霄而去。
“魂归山西运城、头枕河南洛阳、身卧湖北当阳、神定福建东山、灵应泉州通淮”,一句话串联起历史渊源特殊的中国五大关庙。(已去三地还差两)
在这些庙宇中,可以感受到泉州人民对神明的虔诚和敬畏。
开放时间:8:00~17:30
门票:免费开放
全国范围内,文武(关帝庙)庙都完好保存的城市并不多。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南宋时重建,其规模宏大,规制完整,历代屡经修葺。是中国东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文庙古建筑群。
宽阔的广场,古榕参天、浓荫覆地
门前一对抗战的对联
泮池和泮桥-元代建筑。洙泗桥。“洙泗”,指的是洙水和泗水两条河流,因流经孔子故里,也代指孔孟发祥地。
在泮桥上徘徊的鸽子
大成殿重檐庑殿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黄色琉璃瓦、龙纹柱身、通饰彩绘,这意味着泉州府文庙是州府级文庙中首屈一指的。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高度繁荣,泉州的文化教育也迎来了鼎盛时期。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大量皇室宗亲子弟的迁入,使得泉州府文庙、学宫的地位、规制“水涨船高”。地方政府致力于教育,官私学并行发展,科甲成绩斐然,博得“海滨邹鲁”等盛誉。
正面殿前檐下六根浮雕盘龙檐柱以及殿内两根浮雕盘龙金柱,造型优美生动,风格古朴,为全国现存孔庙所罕见。
殿前可以免费请香。袅袅升腾的香烟,将我们心中对孔子深深的敬仰之情,悠悠飘散于天地之间
正脊较短,弯曲弧度大,可较好地防御台风
殿内有大量中国历代皇帝为孔子题写的匾额。
开放时间:8:00~17:30
门票:免费开放
承天寺,初名“南禅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958年)建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鼎盛时期殿宇曾达40多座。现存建筑是85年在原址重修的。与开元寺相比,承天寺游客少了许多,环境也更显清幽,是闹市难得的一片宁静之地。
寺内有国内罕见的隋朝铜铸阿弥陀佛、北宋石经幢、明代的五层十一面菩萨铜铸像,还有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题诗,明代探花、建极殿大学士、画家张瑞图题写的“十奇景”。此寺也是中国近代四大名僧弘一法师的僧籍地、在泉州的主要住锡地和化身处。
寺门朝西,门楣正中上悬挂“月台”,是因为此寺曾名“月台寺”。沿墙两边是弘一法师的手迹: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七间,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雄伟庄严。重檐之正中高悬“闽南甲刹”匾额,为民国元年(1912年)云果禅师所书。
法堂两侧的走廊上还有12幅绘制精美、生动形象的壁画,讲述了一系列的佛教故事。
法堂后方还有一个石经幢,也被叫做通天宫石经幢,就是北宋时期遗物。
天然石材,仔细一看果真:枝上梅花点点
开放时间:7:00-17:00(16:30停止入园)
门票:免费开放
天后宫就是妈祖庙。天后和妈祖这两个称呼,感觉还是妈祖更有亲和力,就像自家祖辈一样的让人感到宽厚慈祥、可亲可敬。
妈祖名林默,是北宋时湄洲岛的民女。她自幼聪慧过人,洞悉天文、熟习水性,且掌握医术,乐于助人。后来她为了救护船只遭遇风暴而罹难,百姓感念她的美德,立庙祭祀。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宋徽宗赐名“顺济”。成为官方承认的神抵后,妈祖地位逐渐提高。清康熙年间定名为“天后宫”。是海内外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祭祀妈祖的宫庙。
天后宫的山门面阔五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整体华丽壮观。
大殿是天后宫建筑群中最重要部分,红砖白石燕尾脊,屋顶采用重檐歇山顶,象征了妈祖崇高的地位。
殿内雕梁画柱,金身妈祖凤冠霞帔正坐神位,大气雍容。神龛上挂有清雍正皇帝御书“神昭海表”横匾。
这座大殿,在12 - 14世纪就是出海经商者们祭祀妈祖的主要场所,承载了众多的祈愿和希望。尽管现存主体结构形成于 19 世纪,但明清木构至今仍完好无损,并保留了历代构件。这些古老的构件,就像是岁月的指纹,清晰地记录着天后宫所历经的光阴。
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妈祖信仰逐渐在沿海地区传播开来,并从福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明代七下西洋的郑和,清代平定台湾的施琅都曾来泉州天后宫拜祭。
天后宫的山门前是全国文保单位德济门(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
不远处就是有着“市井十洲人”的南城聚宝街。这条街虽然只有几百米长,但确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那些讲着100多种语言的海外客商,带来了无数的珍宝:犀角、玳瑁、乳香、珊瑚……他们卖完这些货物之后,又将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采购上船,运回家乡,如此往返不已。
白天他们在聚宝街摆摊,晚上回到船上过夜。当时的泉州码头和聚宝街一带,彻夜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那是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而中国的城市却灯火辉煌。1271年,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纳抵达泉州港时,当即被这座“不夜城”亮瞎了眼:“街上有如此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照得特别灿烂,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由于这个原因,人们称这座城市为‘光之城’”
旅居泉州的外国商人,带来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带来了自己的信仰。泉州城中,清真寺传出的唤拜划破宁静;摩尼教的圣火熊熊燃烧;基督堂里的祷告虔诚平静;佛堂之中梵音称颂香烟缭绕。它们没有打扰道观里的清修,没有阻挡天后宫里的顶礼膜拜,更没有遮蔽学宫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朗朗读书声。
宋元时的泉州,达到了一种精巧的大和谐。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每个灵魂都有处安放。
开放时间:9:00-17:00
门票:免费参观
泉州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嵩山少林寺曾救唐王李世民的“十三棍僧”之一智空法师入闽所建。智空法师不仅精通佛法,更擅长武艺,他将少林武术带入泉州,为南派少林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泉州少林寺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从唐到清,它经历了三兴三废的沧桑变化。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因参与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活动,寺庙被清廷下令火烧,导致第三次被毁。此后,泉州少林寺逐渐衰败,但南派少林武术的传承却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衍不息。
观音阁
天王殿
垂花柱很有特色
关于南少林,由于史料的缺失和历史的毁弃,其遗址至今没有定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泉州少林说”后,又有“莆田少林说”、“福清少林说”等诸多说法,各地又纷纷建寺筑院,力图证明其昔日的存在。每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理由,但又都缺少“铁证”。
泉州有三大博物馆,分别是泉州市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其中最推荐的就是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一座海交馆,半部泉州史”。
现今泉州出土的大部分的重要文物,皆藏于此。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刺桐港"的前世今生,体会到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生存态度。
设有“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等7个分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设在开元寺内,没有开放。唯一出土的海外返航南宋海船,无缘一见。
海港版清明上河图
四翼天使
印度教石柱
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展出了从人类的舟船起源开始,到中国历代各水域的著名舟船模型 140 多种。
泉州地处福建省南部,蜿蜒的海岸线更是缔造出“三湾十二港”。夏季和初秋多吹东南风,春季则多西北风。在靠风帆航行的时代,这给往来通商的船舶提供了宝贵的动力。加上港口终年不冻,四季通航,是个天然的良港。
14世纪初期,泉州还出现了依据亲自参与的海外探险写出的游记。有一个人的航海,远比郑和、哥伦布早一百多年,可惜没多少人重视这件事。至顺年间(1330-1331年),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经过内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阿拉伯湾、波斯湾、红海、横渡印度洋,于元统二年(1334年)返回泉州。至元三年到至元五年(1337~1339年)期间,他又出海远行。汪大渊的两次远航探险总共历时8年,航程数万里,到过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正九年(1349年),他出版了《岛夷志略》。
汪大渊的第一次远航比哥伦布最早的环球旅行(1492年)早161年。在他踏上澳大利亚土地近200年后,欧洲人才知道世界上有这一大陆。
早在西方“发现”东方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发现世界”航海家——汪大渊。
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陈列着宋元时期外国侨民在泉州经商、传教及其后代遗留下来的数百方石刻碑石、雕像以及各种教寺的建筑构件。这些石刻许多是国家一级藏品。
从基督教到伊斯兰教,再到佛教、印度教、摩尼教…泉州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将各种宗教融入日常生活的城市。
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展出了宋元时期移民到泉州的阿拉伯及波斯人遗留下来的伊斯兰教石刻300多方,并介绍仍生活在泉州的几个重要阿拉伯后裔家族。
在泉州出土的基督教徒墓碑也是一种融合奇景。小小一方墓碑上,天使穿戴着僧袍和僧帽,四周点缀道教祥云,石碑尖顶则是伊斯兰清真寺的风格。类似的墓碑在泉州还有几十方,学者称之为“刺桐十字架”。
在泉州,各种文明和谐共处,并非冲突,更非吞并。最难得的地方是,见证文化融合的物件至今保存完好。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商船云集、货物交流的盛况。那些古老的航海图、陶瓷器、香料和金银器,不仅展现了泉州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璀璨篇章。
泉州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清源山脚下与闽台缘博物馆相邻,是国家二级馆。分“早期开发”、“刺桐崛起”、“东方第一大港”、“泉南雄风”四个部分。
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
泉州是宋元时代海外交通贸易的巨埠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泉州博物馆里没有什么重量级的文物,但来这里可以系统了解泉州的历史和文化。
“一刀平五千”钱币为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时铸造的钱币。远在长安流通的货币在泉州沿海地带得以发现,正是源于“衣冠南渡”。从西晋末年开始,中原战乱动荡,士族南渡、人民南迁,使得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偏僻的泉州生根发芽。
唐代出土的石雕释迦牟尼像将人们带到唐末又一次大规模移民迁徙。唐朝末年,北方战事不断,为了生存人们再次南下逃难,不少人涌入了泉州城,再次带来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更加多彩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也让泉州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飞天
蔡襄书法
不二是指唐代的欧阳詹。欧阳詹是闽南唐代第一位进士,与韩愈同榜。命名“不二”,是说欧阳詹是泉州第一个登进士者,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不二”也有专心不二的意思。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正门8:00-17:30)
门票:70元
清源山距泉州市区约3公里,占地面积挺大的。清源山并不太高,海拔约500米,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所以景区内有着“儒、道、释”三家的各种遗迹,还有许多历代摩崖石刻。
我们时间有限,一开始就准备只游览老君岩一线。老君岩造像—智慧天阶—元元洞天—弘一法师舍利塔—第一山—千手岩—欧阳书院,预计1~1.5小时。我们计划17:30到众妙之门(这个时间点免门票)。没想到出租车把我们放在了清源山南1门。这个地点离老君岩所在的南2门还有3公里,重新打车耽搁了十几分钟。等我们到达南2门的时候,已经是夜黑如漆了。好在老君岩造像距离大门只有500米。那就来一个夜爬清源山吧,也算是一次特别的体验。路灯昏黄,沿着木栈道,我们很快就来到老君岩的面前。
老君岩,也就是老子的石雕像,是清源山最大的亮点。它雕刻于北宋年间。据说“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岩石巨大,我很好奇这位“好事者”是谁。查了一下,原来是泉州人吕惠卿。这位吕惠卿可不是一个小人物。他是北宋“熙宁变法”的二号人物。他一度受到王安石的赏识提拔,两人情同师徒,但后因事生恨,做了许多不利于王安石的事。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吕惠卿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继续推动变法。王安石回朝后,吕惠卿因连坐其弟罪责被贬出京,从此远离政治中心。没想到,老君岩居然和他有关。
老君岩造像高5.1米,占地面积为55平方米,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雕琢而成,是中国现存最大、年代最久的的道教石雕造像。
“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
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两眼平视,鼻梁高突,苍髯飞动,衣褶分明,真的是栩栩如生。
老君岩造像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造像“藏目”“掩耳”。据专家解释称这样的造型寓意深远,《道德经》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为了表现老君的脱俗超然,故赋予他这样的独特造型。
天黑黑,风呼呼,弘一大师舍利塔也不去了,直接回市区晚饭。
蟳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一道被称为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盘头插花。这种盘髻插花的头部装饰,称作“簪花围”。
蟳埔女簪花是她们的日常状态,因赵丽颖来此拍了一组簪花照就迅速在网络走红,让蟳埔这个小小的渔村一夜之间成了游客的打卡地。簪花店也从几间、十几间暴增现在的上百间。
簪花照不是只蟳埔能拍,在市区也有许多旅拍店铺,主要拍摄地点在西街、开元寺、承天寺等地方。但蟳埔是簪花的发源地,更有意义。蟳埔村距离市区10公里,想错开人流,所以8点钟我们用完早餐就打车往那边去,20多分钟到达目的地。
沿着一条窄巷从海边往村里走,看见路边、屋前,那些撬着海蛎的阿嬷穿着大裾衫、宽脚裤,每人头上都插着花。一边美着,一边劳作。对蟳埔女来说,簪花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祈愿。
沿途簪花店很多,但时间尚早大都还没开门营业。原本在小X书上挑选了两家店铺,但是闺蜜说都差不多,懒得费时间去找,随便找一家吧。就选了巷子口的一家,簪花40+化妆80,每人120元。也可以选择只簪花。我们穿自己马面裙去的,没有租服装。这家店主要是婆婆和媳妇在打理。簪花是用绢花现插(真花做造型坚持不了多久),花型花色根据服装来搭配。我穿的是白衫白外罩红色马面裙,配的是偏亮色的花,边上还垂坠的小花,看着比较灵动。(可以自己选样式)两个朋友分别是黑色和橄榄绿的马面裙,配的是偏深色的花,大花朵也比较多,感觉很高贵。至于化妆嘛,就马马虎虎。我的化妆师是一个湖南女孩。她跟我说:她最想去的地方是成都,而且是唯一想去的地方。我回她说:成都很荣幸。我把飞哥拍的熊猫照片给她看,花花、福宝、梅兰……她开心得合不拢嘴。加油!打工赚钱,去想去的地方!
这里处处可见“流动的花园”。鲜艳的花朵热烈地盛开于发髻之间,无论是巷子里拍照的女人,还是当地忙碌的女人也都笑颜如花。
“千年砖,万年蚵”是泉州人对蚵壳厝的美誉,足见这类由蚵壳砌成的房子有多坚固。“蚵”就是“蚝”,所以说蚵壳厝也就是“豪(蚝)宅”啦。目前泉州遗留下来的蚵壳厝很少,只在真武庙和蟳埔村内留有几处。
蚵壳厝不仅是一种特色建筑,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据传,蟳埔蚵壳厝始建于元末明初,而蚵壳厝的蚵壳并非泉州原产,而是产自于非洲东海岸。早在宋元时期,蟳埔作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商船贸易到达非洲海岸。返航时海边的蚵壳作为压舱石被带回蟳埔。元末明初,泉州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居民因无力重建新房就把海边的蚵壳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
蚝壳不平整本来不利于建筑,但它紧紧相扣的两片中间是中空的,起到隔热、防噪的作用,冬暖夏凉。
在大面积红砖之间加入灰白色的蚵壳,颜色和材质的碰撞形成一幅幅极富美感的图案。
蟳埔村真的很小,上午10:30人流就把街巷、庙宇挤得水泄不通了。(这还是淡季)我们打车去了3公里外的真武庙,继续拍照。
开放时间:06:00-17:30
门票:免费
真武庙处于蟳埔村和泉州的中间位置,位于东海镇石头山麓,曾是泉州外港与内港的交界点,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不用担心爬山的事儿,大路一直修到山门前。
真武庙为宋元时期祭祀真武大帝(北极玄天上帝)的道教庙宇。始建于宋代,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为宋郡守望祭海神之所”。
真武庙被誉为玄天上帝八闽第一行宫,有“小武当”之称。
山门是四柱三间的牌楼式建筑,重檐歇山顶,雕刻有精美的砖雕作品。
现存真武庙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依山拾级而上,两旁扶栏石柱皆雕石狮,十分古朴。中轴线上有山门、拜亭、大殿。
泉州海神信仰十分丰富,第一代海神是通远王,第二代是真武大帝,第三代则是妈祖。
“吞海”碑,1533年晋江县令韩岳所立。寓意真武大帝法力无边,能吞纳大海,保佑航海出入平安。
大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披发仗剑,跣足踏龟蛇。神龛上方悬挂着“掌握玄机”的匾额,是清朝乾隆年间福建提督马负书所写。神龛座下的石刻刻有“承信郎 光觉奉舍”,是真武庙中最古老的石刻。(北宋)
大殿外还屹立着一方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示禁碑,这是泉州官府树立的保护环境的碑刻,严禁入山开采山石,砍伐树木。
大殿周围的古榕参天,清幽至极。
曾几何时,眼见晋江入海,风帆如织,如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在泉州的第三天,我们准备去惠安一线游玩。比较了参团(8人小团)和包车,发现包车更方便也更便宜。找“奔跑老吴”约定了线路和游玩景点:洛阳桥——小岞美术馆——风车岛——崇武古城——西沙湾浮石隐地——回市区。包车费用500元/天,时长8小时(可延长至9个小时),超时增加费用。中途不产生其他支出,也不用管司机用餐。
早晨,小吴准时到酒店接我们,车辆干净整洁。小吴开车很稳,路上会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景点信息,服务贴心细致。同行的朋友都很满意。所以,又预定了后面洛伽寺的行程。(有需要可以找我要联络方式)
这天恰是12月8号,是蔡国强先生在泉州秀涂村燃放烟花的日子。白日焰火,时间是下午4点到4:30,我们回城的路上或许能看得到。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著名诗人余光中用1060步丈量之后,写下了这首《洛阳桥》
洛阳桥不在洛阳,晋江也不在山西。洛阳桥在泉州市东北郊的洛阳江上,距泉州市区约5公里,原名“万安桥”。唐朝初年因战乱南迁的中原人在这里聚居。他们思乡心切,就在把这里称作洛阳,把面前的这条江叫作洛阳江,江上建的桥的自然就叫洛阳桥了。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历时6年建成,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洛阳桥全长834米,宽7米。整座桥一共45个桥墩、7亭9塔、4尊武士石像,还有20方历代碑刻。这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以首创的“筏形基础”、 “种砺固基法” 和“浮运架桥法”名垂建筑史。
车停在堤后街路口,我们经中亭禅寺走到桥头。兴奋过头了,光顾着看桥,居然错过了蔡襄祠。我以为蔡襄祠应该在蔡襄塑像的旁边,但是,我错了!我处于桥的南头,从我身后的小路再往南走,游客中心的旁边才是。蔡襄撰写的《万安桥记》,宋代碑刻,没看到。失误,失误。下次,一定认真看地图。
洛阳桥南桥头,密宗佛塔
桥栏是最近新修的,但基础和桥板都是宋代的原物。每块桥板都是11米长的整块石头。
圆锥形塔叫镇风塔,始建于明万历35年(1607年),现存为1935年修复。
“中亭”是古时万安渡所在的地方。建造洛阳桥时也充分借助了这个天然的小岛,如今是当地人极喜欢的休憩之地。中亭旁有历代碑刻十二座,还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摩崖石刻。
碑亭内有明万历年间立的“西川甘雨”碑刻
河滩上竖立的石板,是人工养殖海蛎的设施。洛阳桥基历时千年而不垮塌,牡蛎的功劳不可小觑。
滩涂上的白鹭
洛阳桥边设有多处佛塔,渔民在出海前后都要在此祭拜,以祈求平安。
这座塔四面都有刻字,西面还雕有月光菩萨头像及“己亥岁造”字样。己亥年是指北宋嘉祐四年,洛阳桥建成的那年。其他三面还有“诸佛出世”、“涅槃经”、梵文等。
相传月光菩萨像眉心曾嵌有夜明珠一枚,为北宋番国的捐赠,每当月圆之夜,夜明珠能照亮半个江面,过往船只遥遥可见。
桥两端立各立一对护桥石将军。
蔡襄石雕像挺立于洛阳桥北头。
桥北有座祭祀海神通远王的昭惠庙。昭惠庙始建于唐朝初期,名“镇海庵”。“未有洛阳桥,先有昭惠庙”。当年蔡襄主持督建洛阳桥期间,“镇海庵”就是蔡襄的“造桥指挥部”。如今庙是新修的但这里尚存的九方碑记石刻,对研究洛阳古桥的历史很有参考价值。
站在桥头,从北往南望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
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
潮起潮落,年去年来”
去风车岛会路过小岞美术馆,我想去看看。美术馆建在海边很有格调。只是我们去的时候并没有开放。展品虽然看不了,但环境也是好逛的。
小岞美术馆位于海边一块老盐田之上,是利用废旧厂房改建而成的。由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董豫赣教授设计,既保留了旧有的工业风格,又巧妙融入“出砖入石”的闽南建筑风格和海洋文化元素,显得逸趣横生。
有着鱼鳞路的长廊
船,船~岸边停着的那艘孤独的渔船强烈地吸引了飞哥
手印墙
美术馆的屋顶有着百米长廊,两旁是红色的瓦片,一端是红色瓦房。
长廊的另一端是一个简洁的门框,可以将蓝天、白云、远山、近海都纳入其中……
站在长廊上,能看到船,能望到海,能听到潮声
风太大,吹得人不受控制的往前冲,赶紧下楼吧
小岞风车岛三面环海,是泉州最东极。有人说,在这可以看到泉州每天的第一缕阳光。
这里曾经因为一年一场大风,从春刮到冬而让小岞人烦恼,但现在,风力发电场的建立成就了风车岛的美景,吸引着远远近近的人前来打卡。
阴天+大风,连看见风车都很困难。想象中,湛蓝的大海,白色的风车,褐黑的礁石构成的美图更是没法见了。
海天之间任海风呼啸把发丝吹乱,闭上眼睛张开双手拥抱海风。此刻,风是自由的,我们也是……
拍了两张照片,赶紧回车里喝杯咖啡暖暖。小吴告诉我们,天气预报说这里海风8级。难怪,人都站不稳。
崇武古城紧邻台湾海峡,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为抵御倭寇所修筑的城堡,是中国60多座卫城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石城。
崇武,取崇尚武备之意。崇武古城所在的崇武半岛,突出于台湾海峡之上,为南北航道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不同于西安、平遥等其他保存完整的古城,崇武古城不以砖砌城墙,而是就地取材,将惠安盛产的花岗岩切割为条石垒砌而成。不仅城墙如此,古城内部街巷及城内民居也大都由石条砌筑。
游览崇武古城,如果景区大门进入需要购买45元的门票。那边可以参观现代雕塑园。(惠安的石雕很有名)。我们选择走“水关门”进入古城。水关门是开在古城西门和南门之间的小城门,是古城居民日常进出的地方,不收门票。
崇武古城内有古大厝78座,寺庙宫观庵堂近30座。崇武古城聚居着当年抗倭军队的后裔,几千人口里有98个姓氏,当地人称其为“崇武百家姓”。
爬上古城墙,视野开阔,可以眺望海峡。
穿过低矮的水关门,便可见城墙上宽阔的走马道。走马道可容数人并行,便于士兵在城墙上转移通行。
登上城墙,远眺城外,海天一色,景色蔚然;俯瞰城内,红砖大厝,古宅林立。
风太大了,把闺蜜的帽子吹到了炮台里面。门关着,看着帽子被越吹越远,而我们无计可施。绝望之际,来了一阵神奇的风,居然把帽子给吹回来了。好风,逗我玩呢~~~
再现《春色寄情人》李现和奶奶同行的场景。这片子可以说是我泉州之行的催化剂。
崇武的海货就这样自然晾晒。墨鱼很优质,价格很便宜。6、7两,7、8两的卖100元一斤(还有更大的),比我在超市里买的便宜了一半。赚到啦,我和闺蜜一人买了两个带回家。
城门不高,老人说抗击倭寇足够用了。
明嘉靖隆庆年间,戚继光誓师崇武。“二战”期间,崇武抵挡住了日寇炮火的袭击。“一部崇武史,半部英雄传。”崇武建城后,这里的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捍卫了我国的海疆。
历经600多年风雨洗礼,崇武古城屡经修葺,以其保存完好的城墙和独特的山海防御体系,成为中国海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出了崇武古城,在旁边的餐馆用餐完毕,顺路去了西沙湾。本来还想去浮石隐地打卡的,但天气不太好又惦记着烟花秀,就直接回泉州市区了。
路途中,搜了搜烟花秀的消息:许多明星都在现场观看。可惜风太大,无人机掉落几百架,烟花秀提前结束。网图欣赏一下:簪花
泉州的第4天。又预约了“奔跑老吴”的车。天后宫——梧林传统村落——永宁古城——洛伽寺,这天我们入住洛伽寺旁边的黄金海岸。这行程,游玩+拍照要不了8小时,老吴说,可以按小时收费,5个小时起付。很灵活呀。这次是老吴开的车,特斯拉。老吴服务优质,给我们推荐的马脚桥烧肉粽很好吃,还顺道带我们逛了一下石狮的服装批发城。
梧林传统村落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岁月带给古建筑的,除了斑驳的印记,更多的是厚重的历史感。58幢闽南官式古大厝、10幢番仔楼、11幢洋楼与多幢现代民宅,记录了闽南地区从清末至民国再到新中国的建筑风格演变。
清末,梧林开始有人旅居海外。从20世纪20年代起,海外华侨回乡“起大厝”蔚然成风,他们陆续建起一座座闽南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建筑建筑风格。
朝东楼是梧林传统村落的标志性建筑。原以为是因楼房向东而得名,然而并不是,只因楼主叫蔡朝东。此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占地面积700平方米,是旅菲律宾华侨在梧林建造的第一栋西式洋楼。朝东楼由西班牙设计师设计,外部采用古罗马式建筑风格,内部则是沿袭闽南大厝的传统空间构造。
朝东楼建造之时,因抗日战争爆发,蔡朝东当即叫停工程,将装修款支援国家抗战,留下了这座没有完工的建筑,被称为“最美烂尾楼”。
朝东楼,现为梧林侨史馆。
闺蜜帮我跟旁边的美女借了一把伞,拍了两张
广场上一座用砖累成的塔形建筑叫“烧塔仔”。“烧塔仔”是闽粤赣农村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通过烧塔仔来表达收获的喜悦,祈愿生活红红火火。
修养楼俗称“枪楼”,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是三层碉楼,位于村落的平缓地带,视野开阔,是绝佳的“瞭望楼”。
梧林发源地残留的“花向”墙,原建筑建于明代,因将百种“福”字用残瓦片巧妙堆饰墙上,故称为“百福墙”。墙上还用碎瓦拼接成“长命百岁”、“福寿延年”等吉祥字样。
德鑨五间张是古村落中最为壮观的“五层厝”,是旅菲华侨蔡德鑨宅邸,建于1924年。英国设计师设计,曾是泉州南门外地标性建筑。楼外部为钢筋水泥混凝土墙体结构,古罗马式艺术风格,大门采用闽南官式大厝传统构造。抗日战争爆发之时,大楼主体亦未完工,蔡德鑨及其家族把装修款项悉数捐出。
两落五开间的闽南官式大厝,建筑面积450m²。建筑集砖雕、灰塑、彩绘等装饰工艺于一体,精美绝伦。
顺意楼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楼主蔡顺意常年旅居菲律宾。他深知华侨在海外生活不易,在家乡梧林和台湾岛内、厦门鼓浪屿岛上各盖了一幢一模一样的洋楼做侨批馆,准备服务于国内的华侨侨眷。未等这些侨批馆完成装修,抗战爆发,蔡顺意将所有资金捐出抗战。可见,在梧林村华侨捐出房子装修款支持抗战的并非个案。
顺意楼现为“侨批馆”,又称旧学堂,里面放着一封封侨批。侨批,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间的书信和汇款的统称。
侨批馆的旁边就是放眼世界楼。
“胸怀祖国楼”占地六百多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山花剪瓷雕绿孔雀下有“胸怀祖国”字样。此楼建于1953年,由蔡怀紫、蔡怀番二人合建。他们虽是相隔十代的族亲,血缘关系离得较远,但却像亲生兄弟一般亲密无间、肝胆相照。
廊墙上堵为印花砖,下堵为青石浮雕,镜面墙用印花红砖饰面,砖柱上用红砖拼成圆形“桥碑昭惠政;石鼓耸奇峰”文字,别具一格。
值得一提的是砖雕图案配玻璃镜面上书:“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砖雕里的历史人物嵌入彩色瓷片,玻璃镜片增加了亮点。
蔡怀紫、蔡怀番都是戏迷,因此房屋的许多构造都与戏曲有关,大厅隔扇堵头、红色印花墙的四个角都看得到戏曲人物。长刀大戟交纵横,扬旗跃马战方酣,每一副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梧林村以蔡为主要姓氏。在梧林,一楼一故事。这里的每块砖,每片瓦,每垛墙,都写满了岁月的痕迹,记录了梧林六百多年的历史,盛满了闽南华侨的乡愁。
路过姑嫂塔。姑嫂塔见证了刺桐古港昔日的荣光,迎接着一艘艘从海天交际处归来的航船。
永宁古城位石狮市永宁镇,靠近海滨。在600多年前的明洪武时期,朝廷为了抵御倭寇侵略,设立了永宁卫。它曾与天津卫、威海卫并称为明代的三大卫所。嘉靖年间,俞大猷曾率军民于此抗倭。
永宁古城多次历经劫难,包括明代倭寇陷城、清初水关沟血案和抗战时期“七•一六”日寇登陆。屡毁屡建,所以没有想象中的古老,但历史遗痕还是在的。
永宁古城也建有众多的番仔楼
城门楼正对的是财神庙
古城最值得参观的是建于明洪武二十年的城隍庙。它与永宁卫同期建造,是永宁古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寺庙。该庙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被誉为永宁福地。
永宁城隍庙座北朝南,占地2800平方米。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主殿、和左右厢房组成。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有檐楼,抬梁式木结构。前后殿均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其余为单檐歇山顶。
庙内奉祀的城隍爷文天祥,在明代被敕封为忠佑侯,尊崇备至。文天祥以忠义著称,被誉为“宋末三杰”之一。
庙中除供奉城隍爷外,尚有二十四司、四大将、三夫人、役吏差官近百尊神像,俨然一派封建王朝州府衙门的缩影。
洛伽寺位于泉州石狮市黄金海岸东畔的宫屿岛,占地面积二十多亩。整座寺院四周环海,形成了海上看寺、寺内看海的独特美景。
酒店的位置很好,望出去都是美景
洛伽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经宋、元等朝代的扩建和修复,逐渐成为泉州地区重要的佛教圣地。虽然洛伽寺有着千年的历史,但现有的寺院建筑主要是在2000年至2001年间由香港友帮集团捐献土地并支持建造的。
洛伽寺的牌坊为四柱三门,中门上书“海天佛国”。牌坊后是金桥,连接着寺院和海岸。涨潮时,唯有通过金桥方能入寺。
走过金桥,就抵达山门。黄墙绿瓦,飞檐翘角,尽显古雅之风。洛伽寺的匾额高悬于空门之上,“无相门”与“无作门”分别书有“风调”及“雨顺”。山门之后亦有匾额,分别为“回头是岸”,还有“国泰”与“民安”。
宫屿三王府为明末所建,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是本地人祈福的重要场所,蕴含着浓郁的闽南韵味。由此看来,洛伽寺也是佛道相融的寺院。
寺内有壁画、石刻、碑文等文物,记录了古代泉州地区的历史变迁。
天王殿为仿古建筑,单檐歇山顶。琉璃瓦,翘檐角,优美的脊线,飞舞的祥龙,尽显闽南佛殿之风格。
洛伽寺四周环海,被称为“海天佛国”。潮涨时,海水上涌,寺庙被波涛托起,好似漂浮在海面;潮退后,寺庙突兀于岩石之上,周围千岩万壑。不一样的美感,同样的震撼!
摄影师也是很拼
听,海浪🌊拍打礁石;看,夕阳☀映红天边……
清晨,云层太厚,日出没拍到。早上的寺庙很清静,参观、拍照什么的很合适。
今天仍然是包车。黄金海岸—安平桥—草庵—五店市,一共300元。退了房,我们直接往安平桥而去。从黄金海岸到安平桥32公里,车程1个小时。
安平桥位于晋江市安海镇,是横跨安海湾通往南安水头的一座桥梁。安海古时称为“安平道”,“安平桥”之名就由此而来。安平桥周围被打造成了公园,环境很优美。
安平桥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也就是说,宋朝的人们就享受了今天“港珠澳大桥”般的便利。
安平桥是南宋当地富商黄护捐资倡建的。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开工,历经13年建成。明清两代多次重修。
安平桥又名五里桥,全长2255米,桥面宽2.9至4米,共360墩。相比洛阳桥它显得更为曲长轻盈。它的桥墩并非单一的,而是分为三式——水较浅、水流缓慢的水域采用长方形石墩;较深处则改用单边尖半船型石墩;水最深、水流湍急处采用双头尖形墩。
望高楼,两层砖石楼阁,下层是拱门,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东侧门楼上方刻有“金汤永固”字样,西侧门楼上嵌有“寰海镜清”石匾。
今天此处正在拍城市宣传片。乘他们午餐的时候,我们走上去感受了一下长桥古韵。
每一块桥板都是手工打造,虽然不太规整,但这让桥显得生动而有趣。
桥头两侧的石狮子
听说几天前,林志炫还站在桥头为安平桥做宣传呢。明星们纷至沓来,看来,泉州就快火起来了。
桥上有5座亭:桥东“超然亭”,桥西“海潮庵”,桥中“水心亭”,两头各设路亭一座,供游人憩息。“水心亭”,俗称“中亭”,保存有历代修桥碑记。可惜,目前在维修中……
亭前伫立护桥将军,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宝剑,形象威武,为宋代石雕。
瑞光塔,位于安平桥头超然亭的东北侧。该塔通高20.55米,为五层六角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内空心,有旋梯可上。外涂白灰土,俗称“白塔”。此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现为近代修复。
古时候安平桥公园这里是码头,而白塔是航标,为渔民们指引着家的方向。
草庵,全名为草庵寺摩尼教遗址。它不仅是全世界唯一遗存的摩尼教遗址,而且里面还有一尊世界上唯一的摩尼光佛雕像。
说摩尼教你可能很陌生,那我说另一个名字---明教,你肯定知道。那个因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而闻名天下的明教,确确实实存在于现实世界里。摩尼教就是明教的正式名称。
草庵位于晋江华表山(又名万石山)山麓,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故而得名。元顺帝至元五年(139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走进这片绿意盎然的丛林,仿佛穿越了时空。
摩尼教是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的宗教,它杂糅了犹太教、基督教等多个宗教的教义,曾经兴盛一时,遍布亚欧大陆。大约在公元1000年左右,西方就看不到关于摩尼教的任何记载了。公元6-7世纪摩尼教从新疆传入,假托佛教之名传道,在中国又称明教。除西域陆路之外,摩尼教还有一条传播渠道,便是由海上而来。西亚的胡商将它带到了南方最兴盛的港口广州和泉州等地,并由此向内地扩散。因为教义的原因,摩尼教受到历代朝廷的打压。在传播过程中他们越来越多地渗入了反社会的因素,不断组织农民起义。最终,在朱元璋的大力剿灭下,明教基本销声匿迹。唯一存世的只剩下这“草庵”!
草庵正厅的尽头便是摩尼光佛像,高1.52 米。雕刻者巧妙利用石料的不同天然色彩,使其面部呈淡青色,手为粉红色,服饰为灰白色,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石雕艺术珍品。
摩尼光佛身披道袍、散发披肩,端坐莲花台、背后有18道圣光,神情庄严肃穆。其“佛身道貌”的形象代表了“三圣合一”,也显示了他的独一无二。
草庵游人很少,环境超级安静
古井旁,出土刻有“明教会”字样的黑釉瓷碗,是明教存在的有力证据。
草庵对面的两棵千年古树,历经风雨,树皮早已脱落,枝干虬曲盘旋、黑亮如龙。
泉州这座2500多年的古城,吸引我的除了它灿烂的宋元历史之外,就是满城多元的信仰,古时朱熹说:‘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伴随着海上贸易史的兴盛,世界各国商人蜂拥而至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的宗教信仰。一晃千年过去了,数十种宗教在泉州延绵至今,和谐共处。许多已经消失的宗教还能在泉州找到它的遗存,在全世界都是独一份的奇迹。所以到泉州,可以来见证一下这些宗教痕迹。
五店市,我们泉州的最后一站。离机场很近,有多少时间都可以在这里消磨:喜欢传统人文,可以!喜欢时尚潮玩,可以!喜欢美食茶饮,可以!一个小时,可以!半天一天,可以!把候机时间放在这儿,完美!
五店市和梧林,看似很像但又不同:一个是城市街区,一个是传统村落;一个没有原住民,一个有原住民和原生态田园;一个是闽商文化,一个是华侨文化。但都一样——留人。
五店市的由来:唐朝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了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就为青阳的别称。
到五店市,第一件事就是到游客中心寄存行李(免费的),一会儿直接从这里去机场。打一辆车,3公里,10分钟可达。游客中心的小姑娘给我们推荐了性价比不错的餐厅,还贴心的提醒:平台上还有优惠。真是人美心善。
先吃饭。食锦记家宴.闽南菜。环境不错,菜品不错,价格也不错。4个人吃得心满意足。吃完饭,出去转一下。
吃饭、喝茶、听曲、购物……处处留人
墙用红砖和石块混搭,这叫“出砖入石”。不仅拥有不规则之美,而且还冬暖夏凉。
庄氏家庙
蔡氏家庙
还看了舞狮表演
逛累了,去“咖啡12号”歇脚。二层楼的位置正对着一幢“皇宫起”红砖建筑。
红砖红瓦,屋顶两端燕尾轻翘,壁、廊、脊等部分装饰十分精致,外观很独特。这种 “红砖大厝”所呈现的红色,原是一种宫廷色,庶民不得使用。但泉州“山高皇帝远”,加上闽南人“敢为天下先”的个性,使得这种红砖民居在闽南一带悄然风行。红砖大厝屋脊两端如燕尾,寓意外出谋生的子女能如燕子归巢那样适时还乡。燕尾一般成双,寄望子女携眷归来。
泉州人的早餐多是从一碗热腾腾的面线糊开始。细细的面线糊搭配上油条是为最地道的。当酥脆油条吸上面线糊的汤汁,那滋味简直不要太完美。有人说,这是一碗包容了闽南山川湖海的面,是泉州人剪不断的乡愁。
海蛎煎。蚵仔白嫩、鸡蛋金黄、配菜鲜绿,焦香中带着一丝海的气息(以蟳埔为最鲜);土笋冻。如果冻一般,带着海里沙虫的咸腥,是比较重口的美食诱惑;醋肉。看着像是炸酥肉,这不过肉是由醋腌制过的,炸过之后,外酥里嫩,微微带酸,比较解腻;啾啾螺。个头不大,味道很鲜,一嘬就停不下来。配的酱料很美味,都赶过沙茶火锅的蘸料了。沙茶火锅。第一餐就在西街尝试了沙茶火锅。汤底浓郁、配菜丰富,味道很有层次:微甜、咸香、微辣。浓郁的沙茶香与滚烫的火锅完美融合,再配上无限续杯的柠檬红茶,吃到撑;姜母鸭。它的断句不是“姜0母鸭”应该是“姜母0鸭”。地方特色,不能不吃。当地番鸭与永春老姜强强联手,温而不燥。砂锅慢炖,直至肉质焦嫩,色泽诱人,香气扑鼻……就不信吸引不了你。5天,吃了3次;烧肉粽。泉州人不仅在端午节吃粽子,平时也吃。糯米包裹着猪肉、香菇、卤蛋、莲子、鲍鱼等陷料,咸香软糯,搭配沙茶酱,口味很绝。吃了都不想嘉兴粽子了;蒜蓉枝。看起来像麻花,咸甜中带着一丝蒜蓉和葱花的辛香。喝茶的时候吃它应该很合适。
除了泉州美食,我们还吃了一顿“贵州烙锅”
姜母鸭(干)
醋肉
海蛎煎
姜母鸭(湿)
豆豉蒸鳗鱼
马脚桥烧肉粽
贵州烙锅
有人说:去一次就会爱上泉州。我想是因为这里文化多元和包容,也因为景致的独特和食物的鲜美!
下一次再来泉州,我想在古城呆上几天。就在街巷里走走看看,顺道进茶肆去喝一口茶水,听一曲南音,慢慢感受泉州千年的历史和人文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