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7.星期五.农历11月27日.晴8℃
作为自由摄影工作者,今天接单是中午去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王健法学院拍摄会议,上午闲暇无事,吃好早饭带好摄影器材和身份证,提前到达天赐庄校区,进校区参会人员需凭身份证提前备案登记,在校门刷机处凭身份证验证入校。9点30分到达天赐庄校区南端的王健法学院,开始今天上午半天校区本部探秘寻幽之旅。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是苏州大学的四大校区之一,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教会大学之一,被社会各界朋友称誉为“不是景点胜似景点”的美丽校园。在古色古香的苏大天赐庄校区,娄勤俭希望学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保护好遗存下来的古建筑,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优良的校风学风。
起点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本部王健法学院
首先参观天赐庄校区苏州大学博物馆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内的民国历史建筑是我国优秀近代教育建筑的典型代表,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校址内的历史空间格局及主要建筑仍保留完好,且保存质量较高,是研究近代教会大学校园历史建筑不可多得的素材。
东吴荣光·李政道先生事迹展
苏州大学博物馆位于天赐庄校区本部钟楼广场东侧,是华东地区历史艺术类高校博物馆。2007年3月,苏州大学博物馆成立,2010年5月10日,正式开馆。博物馆前身是司马德体育馆,建于1934~1937年间,是东吴大学校舍发展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因纪念美籍教师司马德在东吴倡导体育教学的功勋得名。建筑外观两层,主体部分屋架采用钢屋架和木斜梁支撑。窗洞高大,采用半圆券式样,保证了室内采光。入口突出并饰以文艺复兴式线脚,上方有孔祥熙(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所题“体育馆”三字。
苏州大学博物馆开放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8:30—16:30,需刷身份证入馆,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原则上只接待学校统一安排的参观,由相关部门、院系提前将接待任务通知该馆。免费对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友人开放。
苏州大学博物馆官网显示,苏州大学博物馆现有藏品5633件(含文物3297件),涵盖书画、碑刻、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银器、玉器、钱币、木雕、古籍、布艺、校史实物等类别。藏品来源方式为校内调拨、协商转让、商业收购、接受捐赠等方式。
苏州大学博物馆的展品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类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既有反映苏州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古代瓷器、书画、玉器,也有展示苏州大学发展历程的校史资料、名人手稿等。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类专题展览,如校友艺术作品展、历史文物特展等,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展览内容,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博物馆的馆址为原东吴大学留下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历史积淀和较高文物价值的司马德体育馆。博物馆建筑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原司马德体育馆,外观修旧如旧,内部中段空间添加夹层,形成二层展区,上下建筑面积达1529平方米。后面部分是在原司马德游泳池地身进行扩建,由地下一层和地面三层组成,建筑风格与司马德体育馆和谐统一,建筑面积达4108平方米,其中地上3150平方米,地下958平方米,中间游泳池保留,前后两部分建筑总面积达5600余平方米。博物馆的定位为:一条主线,即以反映自东吴大学至今学校百年发展历程的实物展品为主,并辐射到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使之成为整个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缩影;一条辅线,即以具有吴文化地域特点且与苏州大学学科建设紧密相联的展品为背景;一条流动线,即设立临时展厅,举办一些有特色的、专门性的临时展览,以扩大影响。前展馆主要以临时陈列为主,不断更新展览内容;后展馆以固定陈列为主,目前主要开设了“跨越百年的流芳”、“艺苑菁华”、“文物荟萃”、“东吴碑廊”、“蓝白世界”等展厅。
博物馆建筑呈南北“一”字形,典雅肃穆,馆址原为建于30年代的东吴大学司马德体育馆。在8090年代曾作为校园舞厅对外开放,我年轻时曾进入舞厅跳过舞,是大众化的交谊舞。
博物馆南北两侧的附属建筑小平房
在美籍教师司马德的倡导下,原东吴大学成立过中国最早的“辫子足球队”,举办过中国第一次篮球锦标赛等活动,体育馆平面呈“H”型,外墙采用了烧僵的砖块,既节约成本又凸显古朴厚重之感,独具匠心。
在本部有这样一幢建筑,它不似林堂、葛堂那般具有着浓郁的西方建筑特色,但它整体造型简约而流畅,给人以静穆庄严的感觉。这座落成于1930年的建筑,被命名为子实堂,纪念东吴大学最初创办人曹子实(图片来源于网络)
子实堂建筑基本以红砖为主,红和白的颜色碰撞给人一种轻快、明亮的感觉,是当时的学生宿舍,楼高四层,风格简朴明快,想必这样的一个学生宿舍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吧!
维正楼原名葛堂,位于子实堂北侧,民国九年(1920)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第一监理会教堂向东吴大学捐赠65000美元,用于建造一幢理科大楼,这是东吴大学自开办以来接受的最大的一笔捐款,这幢楼给生物、化学、数学和物理四科使用,它的建成为后来东吴理学院各系科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建筑外观方正朴实,以竖向线条作三段式处理,以哥特式扶壁和尖拱门洞装饰突出强调正中的入口大门。建成时楼顶部曾有哥特式的小尖塔,日久损坏。抗战期间,东吴大学曾两次被日军占领,尤其在第二次,葛堂经历了许多结构上的变化,无法复原。现为苏州大学护理学院教学楼。
维正楼是为了纪念东吴大学第二任美籍校长葛赉恩的父亲而命名的理科大楼,原名“葛堂”, 为东吴大学第一幢钢筋混凝土建筑,于1922年奠基建造,1924年建成。外墙原为清水红砖墙,现在用水泥粉刷,不仅失去了原有古朴精致的感觉,也与整个旧址的环境不协调,非常可叹可惜!
校园内百年古树银杏、榉树和健身场地
思忆母校,感恩于心;铭志于树,寄情育人。校友林由我校校友以班级或个人名义捐赠建设。
沁心亭
樱花林:陈克潜、陆忠娥伉俪于1994年捐种。陈克潜,化学系教授,1983-1989年任苏州大学校长;陆忠娥,化学系教授。后勤管理处于2020年迎接双甲子校庆立。
天赐庄校区内一座东吴桥把本部(干将东路333号)与东区(东环路50号)相连,东吴桥始建于苏州大学百年校庆期间,东西跨苏大内河和外城河,从上空俯瞰桥形似“100”,以此纪念苏大百年之意,它也是我国高校最长的校内大桥之一。一届又一届的苏大学子们用双脚丈量了它的长度,然后又在时间的逼迫下匆匆离开母校;一年又一年的苏城水从东吴桥下静静流淌,然后又在潮流的驱使下奔赴我们所不知道的远方。
东吴桥是纯粹的学校桥,类似英国“剑桥”,来来往往的全部是苏大老师学生,是文化人的专用桥,所以也雅称“文化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能东吴桥以后也会像历史悠久的钟楼那样成为苏大的一个标志吧!如果说钟楼对苏大的百年表白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话,那么东吴桥对苏大的下一个百年表白则更像《凤求凰》中的“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百年对于平凡的人类来说已是一生,然后对于苏大、对于东吴桥、对于东吴桥下的苏城水来说可能只占了生命刻度的一点点。东吴是很有历史韵味的名字,很庆幸它没有像“京城”、“琅琊”那样湮没在历史而变成历史书中冰冷的、难以再现的文字。苏州还是苏州,东吴还是东吴,苏城水依旧波澜不惊地流淌。
校园内苏大内河上的九曲桥,东侧临水的尊师轩,古城墙遗址上草木兴盛,环境优雅。
校园东侧围栏外是增建的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东面隔外城河是莫邪路、相门后庄和东区。
在晴岚路上眺望苏大内河畔的尊师轩
“春晖、夏润、秋韵、冬瑞”是四幢欧式风格的小别墅,与红楼相对,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小楼最初为学校的教师住宅,新中国成立后其功能历经变迁。由于一直未有正式命名,2000年苏州大学百年校庆时向社会征集,四座自东向西的小楼遂分别命名为春晖楼、秋韵楼、夏润楼和冬瑞楼。春晖楼、夏润楼和秋韵楼现为外国语学院办公楼,冬瑞楼现为东吴书画院。
文乃史对东吴大学的建设发展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并将校长的接力棒亲自交到了首位华人校长杨永清先生的手里,开启了华人执掌校长职位的历史性篇章。文乃史毕生致力于振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将54年的美好时光奉献给了东吴大学。即使在回国以后,也始终念念不忘他几乎奉献了毕生心血的东吴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在过世之前,他嘱托其家人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了他毕生挚爱的东吴校园里面。
春夏秋冬组楼拍摄顺序有点乱
东吴大学旧址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平面略呈纵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草坪操场的北、西、东三面,北面有钟楼、东吴大学旧址校门,钟楼北门与东吴校门成一条轴心线;西面由南往北依次为维格堂、精正楼、览秀楼、蕴秀楼;东面由北往南依次为维正楼、子实堂、体育馆。东吴大学旧址校门东侧由东向西依次为春晖楼、秋韵楼、夏润楼、冬瑞楼;西侧由东向西依次为日新楼、月异楼。东吴大学旧址校门上端题有“东吴大学”四个大字,背面两侧为东吴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东吴大学旧址俯瞰图(照片均来源于网络)
清末民初东吴大学旧址校门背面上端有英文校训“UNTO A F∪LL GROWN MAN〞;民国时期在两侧立柱加中文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1948年校门重建,1951年上端改为中文校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建筑是最好的文化符号和活着的历史,“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由东吴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杨永清融合原英文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基础上题写的中文校训。
东吴大学旧址校门西侧道路到底,就是位于十梓街1号的天赐庄校区西门。
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旧址位于东吴大学旧址北侧,与东吴大学老校门一路之隔。百载风雨飘过,历经一百多年岁月的景海女子师范,现已成为了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中不可或缺的建筑风景。
▲陶然亭(原名厚德亭)
民国建筑所用青砖上有制砖工匠姓名
蕴秀楼位于东吴大学旧址的西北角,平面为矩形,建筑西面五层,下面四层七开间,最高层为五开间,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用冷灰色砖块作为面砖,外立面窗户均匀分布,窗户上方用红砖砌筑,建筑屋顶为绿色,丰富的色彩,使建筑活跃。1937年建成,原为女生宿舍使用,现作为研究生院使用。
崇远楼为原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礼堂,为民国早期建筑风格。建于约1936年,为上海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现在是苏州大学大礼堂。敬贤堂与红楼,崇远楼一起作为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前身,是于1902年在苏州天赐庄创办的景海女塾,原为纪念美国基督教监理工会女传教士海淑德而建。1917年改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经分拆合并后不复存在。
十梓街1号·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西门
校区西门北侧博习医院旧址民国建筑群
校区西门内西北侧的景观建筑群
外国语学院可追溯到东吴大学的建校之初,已有110多年的历史。我国著名的外语教育家许国璋和文学翻译家杨绛先生都是该校东吴大学时代的杰出校友。学院的前身为始建于1940年的东吴大学英文系,50年代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外语系, 1995年起正式定名为外国语学院。经过70多年的办学历程,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颇具规模、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二级学院。
2014年1月7日早晨,香港慈善家邵逸夫在家中安详离世。虽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邵逸夫的生平事迹,但或多或少都听过或见过“逸夫楼”等由他捐助的设施。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市第一中学和苏州市第三中学等苏城校园内都有“逸夫楼”的“身影”。当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我国各地。苏州大学逸夫教学楼为四层,外观为砖红色,1991年10月,邵逸夫向苏大捐赠300万元港币建造教学楼,政府配套投入210万元人民币。为铭记恩德,苏大将该教学楼命名为逸夫教学楼。
图书馆南侧1991年新建的学术报告厅
苏州大学图书馆共有四个分馆,其中天赐庄校区拥有两个。本部图书馆的收藏重点是理科类书刊,现馆藏有语言、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类书刊约40万册,中外文报刊480种。本部图书馆读者服务区的一楼为共享大厅,设总服务台、院士风采廊、电子宣传屏、OPAC查询区、图书自助借还区等;二楼设通识阅览室和自修室,总阅览座位320个;三楼设新书刊阅览室和自修室,总阅览座位280个,新书阅览室提供读者短期外借服务,实行藏、借、阅一体的管理模式;四楼为自修室,设268个自修座位;五楼为学术报告厅,可举办各种会议、报告和学术讲座等。
苏州大学的存菊堂是一个用于举办学术论坛、会议报告、文艺汇演等多种活动的大礼堂,存菊堂是美籍华人杨存国先生及朱菊萍女士夫妇俩姓名中各取一字而命名,由东吴老校友赵朴初书写,1994年10月18日落成于苏州大学本部,图书馆北侧,是苏州大学本部目前唯一可举办大型活动的礼堂。礼堂共有约1500个座位,分为上下两层,并配备了灯光、音响和投影等设备。
苏大情人坡其实就是土丘草坪,夏天可以躺在草坪上看星星,是适合谈情说爱的地方。
第四教室(苏州大学侨之家、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大学生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坊)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体操馆
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13学生宿舍(宿舍有不同标准,按照配置,价格从500元至1500元不等,满足不同同学的需求,宿舍内均装配有空调,确保四季的舒适)
李家祠堂(苏州大学幼儿园)
苏州大学幼儿园是一所由苏州大学创办的幼儿园,伴随着苏大走过了半个世纪,已经从小小的托儿所发展成为一所江苏省优质幼儿园,目前幼儿园办园规模8个班,在园学生230人,幼儿园以“至爱、快乐、求精、务实” 的园风,以创建“综合高校教育资源的内秀型幼儿园”为目标。
方塔食堂
怡远楼
文星阁俯瞰图(照片来源于网络)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本部有两座钟楼,一个是“文星阁”,俗称“方塔”、又称“钟楼”,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建筑遗存;另一个每天都在音乐报时的钟楼,则是东吴大学的西式建筑遗存“林堂”,现称“钟楼”,南北相对的两座钟楼,构成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组合,让这所拥有120多年历史的苏州大学,增加了历史文化的厚重。
文星阁又称方塔、钟楼,此阁及周边一带是明代长洲县学所在,长洲县学于嘉靖辛丑(1541)年搬迁至此地。此塔于万历己丑(1589)年筑台基,至万历丙申(1596)年建成。现存文星阁是万历壬子(1612)年重建的文峰塔。清康熙乾隆年间,苏州葑门彭氏祖孙科举多次榜上有名,认为是文曲星灵验,遂两次出资重修文星阁。同治九年(1870)再次重修阁,现阁南侧的桂香殿即为同治十一年(1872)修建留存下来的。
文星阁通高约28米,阁身平面呈正方形,俗称“方塔”。各层东西南北四面辟拱门,层间无腰檐平座。底层边宽8.6米,自下而上逐层作不甚明显的收分,形成有层次而又挺直的轮廓线。上覆四角攒尖顶,翼角起翘,宛如鸟翼,翩翩欲飞,中间葫芦结顶。塔下辅以三级青石方台基,逐级向上递减,南面有石级作八字形,可从两侧拾级而登。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文星阁开放时间为每周二、四、六对外免费开放,上午9:00-11:00,下午13:00-15:00。
方塔正对着莘园学生食堂,每当天空有朝霞夕阳映照,或周边花开叶红时,挺拔的白塔和中式翘檐大屋顶,构成不同色调的风景,苏大的学子和来宾,很多都会拍摄分享美景。
纵横楼
纪念建校120周年校友分会专属林
天赐庄校区本部有西侧的方塔食堂和东侧的莘园学生食堂,各类风味餐食甜点面包应有尽有。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本部快递服务中心↑(菜鸟驿站)↓校园智慧微菜场(食力生鲜)
(时间)参观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需要提前预约进校。参观时间:寒暑假、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可选择上午场8:00-11:30或下午场12:30-16:00参观。地址:干将东路333号(天赐庄校区北门)预约时间:每周一上午9:00起开通周末预约,或本周六至下周五的预约。
苏州大学一共有四个校区:天赐庄、独墅湖、阳澄湖和吴江未来校区。天赐庄校区本部现有保护建筑十四幢,这些建筑造型或作欧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纪城堡式、或效美国教堂式,既多样又统一,至今保持原貌。天赐庄校区俗称为本部,在具体的划分上,天赐庄校区被分成了本部、北区和东区三个板块。
从位于干将东路的北门进入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正对面就是理工楼,巍峨矗立楼前的青铜宝鼎凝重庄严雄伟之姿,令人心生敬仰。
本部北门东侧的华丰楼
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天赐庄校区有部分公寓型宿舍,这些宿舍室内配有卫生间、空调、热水器(部分宿舍),住4-6人/间,上床下桌,其它大部分为普通宿舍,这些宿舍配有公共卫生间与盥洗室,住5-7人/间,上下铺。图为前5和前4学生宿舍。
苏州大学敬文书院
走在文星东路上,左手边是学生宿舍和莘园学生食堂,右手畔是纵横楼和错落分布的篮球场,承载着苏大人青春的活力飞扬。
文星东路南端小河通往外城河的断头浜
博远楼
苏州大学本部收发室
晴岚路东侧的莘园公寓和教工餐厅
苏大情人坡和校友林
苏大内河在图书馆东侧被埋没成断头浜
红十字国际学院由中国红十字会和苏州大学联合创办,2019年8月31日在苏州大学成立,红十字国际学院建立应急管理、灾难医学、急救医学、社区发展等在内的综合性人道学科体系,构建红十字人才培养和人道文化传播的基地。
吕海寰(1842-1927)烟台莱州人,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曾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吕海寰雕塑,由烟台市红十字会与莱州市政府联合捐赠,旨在纪念这位对红十字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先驱,激励更多人弘扬红十字精神,积极投身红十字事业。雕塑选用莱州白麻石,高0.8米、长0.6米、宽0.4米,底座高1.2米。2024年4月8日,被学界称为“中国红十字会先师”的吕海寰先生雕塑正式入驻红十字国际学院,成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新象征。
对于每一位苏大学子来说,红楼是一个神秘而令人神往的地方。红楼的门楣上镌刻着的一行英文"THE LAURA HAYGOOD MEMORI AL"! 海淑德(La u r aAskewHaygood)是美国基督教监理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位女传教士,献身中国女子教育17年,红楼原属"景海女塾"(景仰海淑德之意)红楼里珍藏过海量的古籍善本,国学大师钱仲联曾经坐拥书城用一腔纯熟的常熟老方言给博士生讲授明清诗文。
红楼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旧址,始建于1902年,现为苏州大学红楼会议中心,前身是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苏州天赐庄创办的景海女塾,原为纪念美国基督教监理工会女传教士海淑德而建,1917年改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五十年代学校分拆合并后不复存在,2004年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旧址被列为苏州市文保单位。
东吴大学校友会设立“情系东吴”石刻
精蕴楼(天元讲堂)位于钟楼西侧
钟楼北侧是古木参天的一片树林和六栋两层的小别墅;南面是一个数千平方米的大草坪和围着大草坪建设的时代不同、风格各异的教学楼。
钟楼由英国设计师设计,1903年竣工,是苏州大学校园内最古老的教学主楼。1907年东吴大学创办人之一、东吴大学首任董事长林乐知逝世,为缅怀这位奠基人,钟楼被命名为“林堂”。钟楼曾经被用作图书馆、礼堂、授课室及实验室,新中国成立后还作为外语楼使用了一段时期,目前是苏州大学校级行政办公楼。因建筑顶部设有巨大的四面报时大钟,所以“林堂”又称为“钟楼”。该楼成为当时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西式建筑。作为教会学校,东吴大学早期设有神学课程,师生的祈祷、布道活动多于此处进行。1934年苏大学子陈霆锐博士和夫人慷慨捐款,为该楼购置了一套四面报时钟,至今,从早晨7点到晚上9点,准时鸣奏音乐,因此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钟楼。
钟楼建立在天赐庄校区的主体轴线上,自北向南,位于春晖、秋韵、夏润、冬瑞四楼的南面,钟楼主体建筑共三层,墙体为红砖与青砖混合砌筑,以红砖勾勒框架和窗楣,青砖填充墙面,而柱式、线脚和花饰则为石制。建筑南北有砖砌券拱形成的外廊,中央拱门略有透视门的效果,是典型的西式做派。中央是一座六层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塔楼,每日整点,顶部报时钟声在校园里回荡,与清幽素雅的校园景观相得益彰。
图①钟楼北立面中部
图②钟楼南立面左侧玫瑰窗
图③钟楼南立面
钟楼在建筑形式上隽秀雅致,比例优美精当,无论是当时,还是历经百十年后的今天,它都是整个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图片来源于网络)
钟楼北侧外走廊与内部一层走廊和传达室
钟楼北面正对东吴大学旧址校门
钟楼底层东西两侧向北延伸两间平屋
从规划层面上讲,钟楼位于苏大校园的中心位置,垂直的塔楼打破了原有水平天际线的单调,增加了校园建筑群的空间层次。钟楼南立面有象征圣母和天国的玫瑰窗,凸显了当时教会学校的独特氛围,更是与厚重的砖石墙面形成虚实对比,削弱了砖墙厚重感,增强了立面的轮廓感,形成了强烈的光影效果。
钟楼南侧外走廊和楼内南北向通透走廊
作为东吴大学主楼,钟楼建于整个校园中轴线的北半部,位置选择恰当,起到把握全局的作用。随后陆续兴建的四幢大楼(精正楼、维正楼、子实堂、维格堂)均以钟楼作为主轴向南两旁延伸,建筑面积3150㎡,主体三层,局部六层,总高24m,主楼底层东西两侧向北延伸两间平屋。大楼位处校园轴线中心,主入口大门朝北,平面呈“∩”形,基本对称,北向伸出弧形两翼,南向面对中心草坪操场。该楼位于当年学校的中心部位,北对学校门,南对操场及教学生活区,故南北两面并无正、背之分,设计堪称精巧。
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精正楼兴建于1908-1912年,又名“孙堂”,以纪念东吴大学第一任美籍校长孙乐文,孙堂建造费用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林奇堡考特街区教堂的捐款,是东吴大学建设的第二座教学楼,最初内设图书馆、中西文授课室、职员办公室、化学实验室及大会堂等用房,现改建为数学科学学院。精正楼位于钟楼的西侧,坐西朝东。楼高四层,局部五层(阁楼、塔楼),总建筑面积达3000 ㎡。精正楼的平面布局基本对称,入口设两层通高门廊,内部安排多处大空间用作阅览和教室,其余为办公室,两端塔楼为楼梯和库房。
主立面采取哥特复兴式构图,轮廓整齐庄重,比例均衡和谐,其入口处理成高大凸出的尖券门廊。建筑物的开窗别具一格:底层窗洞上方用石砌过梁,二层为弧度平缓的红砖发券,三、四层则变成四圆心尖券,各窗外框以宽隅石镶边,形成凹凸的肌理。大面积清水红砖间或夹杂少量青砖及石材,局部点缀石雕花饰,既整体又富于变化。精正楼的细部和装饰精美,如腰线、檐下盲券、齿饰、雉堞、隅石、扶壁、雕刻等。在夏日时精正楼立面会爬满藤蔓,与美国东部常春藤大学校舍的面貌十分相似。
罗马城堡式的建筑主体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墙体砌筑以优质红砖为主,局部夹杂青砖,砖缝以石灰砂浆勾成凸圆缝,外墙厚度往上逐层递减,自二层以上每开间皆设砖墩(壁柱)突出室外,并通过水平向腰箍加强建筑的结构整体性。楼层结构为木制密肋梁承托木楼板,灰板条抹灰吊顶,三角形木屋架支撑带老虎窗的四坡铁皮屋面。其室内受美国18世纪公共建筑中乔治式装修风格的影响,比较正规,如粉刷或镶板墙面,木质踢脚板以及细腻的装饰细部。
精正楼南侧墙面攀爬植物百年薜荔
薜荔又名凉粉子,木莲等,攀爬或匍匐灌木,叶两型,不结果枝节上生不定根,叶卵状心形。产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台湾等地。瘦果水洗可作凉粉,藤叶药用。
位于维格堂与精正楼之间的古树名木
维格堂在精正楼的南侧,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中国现代冶金工业的奠基人李维格先生在自己母校东吴大学设立了奖励科学基金,维格堂即是用李维格科学基金的部分捐资所建,因而得名。维格堂建成之初主要用作男生宿舍,蒋纬国两次来东吴大学求学,都在此住宿过。
维格堂北面和南面的外立面景色
纵横研究所在维格堂的南侧、钟楼广场大草坪的西侧,是一幢不起眼的红色小楼“知正楼”。苏州大学纵横研究所是苏州大学校属研究所,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依托,以研究信息技术及其在信息世界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汉字信息世界中的应用为目标的一个科研机构。
王健法学院大楼北面是钟楼广场大草坪
王健法学院大楼南面是天赐庄校区南门(百步街)我沿大楼南面的道路前行至苏大内河。
官太尉河南岸天赐庄校区(百步街)破败的建筑,该地域形似半岛,目前还有市民居住。
王健法学院东南面紧靠官太尉河和苏大内河,官太尉河向东流入外城河,在葑门泵站西和十全河、二郎河、苏大内河等三条河相接。
苏大内河在葑门泵站西和十全河相接,往北到苏大图书馆成断头浜,全长约510米。
苏大内河南起十全街,北至苏大图书馆,河道全长约510米,平均宽度约15米,所属区域为姑苏区双塔街道,河道功能为引水、防汛和景观。
东岸为空间精密光学工程中心和东吴学院
百年香樟位于王健法学院和博物馆之间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位于天赐庄校区本部南端,紧靠校区南门,东南两侧依苏大内河和官太尉河。其前身为蜚声海内外的东吴大学法学院。本科设有法学专业和知识产权专业,目前在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
中衡没计:项目选址东吴大学旧址中心区南端,地理位置极其特殊。教会学校的身份决定了东吴大学旧址的建筑布局与风格:开阔的中心式大草坪、明确的轴线对称关系与古典主义的建筑形式。如何融入旧校址庄重、疏阔的场所环境,成为新建筑介入场地时最初面对的问题。场地为不规则的三角形,西侧进深小,东侧进深大。为解决场地与旧校址轴线的不平衡关系,新建筑被拆解为大小不一的两部分。较小部分位于场地西侧,居旧校址轴线南端,与北端钟楼正对,较大部分位于场地东侧,远离轴线。
图①旧校址轴线北端的钟楼
图②旧校址轴线南端的法学院
图③法学院主入口与空间层次
新建筑主入口面向钟楼广场中心草坪设置,入口前原有的两棵古树被原位保留,古树的保留既是对旧校址场所原生环境的保护,同时减弱了因新建筑的介入造成的异物感。现今古树已成为王健法学院的身份象征。(均来源于网络)
王健(1914-2007)著名法学教育家、法官、律师,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同年获得中国律师资格。王健教授自1938年至1945年期间在上海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执业。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王健教授被选任为上海上诉法庭法官,成为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的成员,是当时上海审判日本汉奸法庭的五名主审法官之一。1941-1950年期间,还担任震旦大学、东吴大学和光华大学的法学教授。194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奖学金和法学硕士学位,遂回中国继续从事律师职业并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授课。1949年成为震旦女子大学的校长,1952年应邀担任纽约圣约翰大学法学教授,直至1984年退休。1964年应美国前总统约翰逊之邀出席为期四天的国际法和国际合作白宫会议。在从事法学教育和律师职业以外,王健教授还是美国仲裁协会的仲裁员。1984年退休后成为王和王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合伙人,这是一家专门从事跨国法律事务、知识产权、外贸、合资等的律师事务所。1984年获纽约圣约翰大学校长勋章,1987年成为该校荣誉法学博士,1992年最终获得该校荣誉勋章。王健于2007年12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
1915年以东吴大学为本,于上海创设"东吴大学法学院",学院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专以讲授“比较法”为主,其科学的培养目标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使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时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称,培养了一大批当代著名的法学专家,如王宠惠、吴经熊 、李浩培、潘汉典、杨铁(木梁)等,被人们誉为华南第一流法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改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法学院也随之并入他校。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江苏师范学院"易名为"苏州大学",同时恢复法学教育,设法律系,是全国最早恢复法学教育的院系之一。1986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扩建为苏州大学法学院。2000年5月,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王健教授重返苏大,参加百年庆典,行走母校故道,难舍百年风光,有感于斯,其长子王嘉廉先生慷慨出资捐建苏州大学法学楼,设立奖学金,以推动苏州大学法学院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同年,苏州大学法学院更名为王健法学院,成为全国第一个由海外专项基金参与建设的公办法学院。
新建筑东西侧之间围绕五颗百年古树形成扇面形半开放庭院。庭院南北分别设置风雨长廊作为东西侧建筑的连接,也为庭院提供了柔性的边界。长廊南侧为曲线双柱廊形式,北侧是66米无柱形态。长廊提供了建筑内部庭院与外部环境之间空间流动的界面,自然与古典图景在此融合。
风雨长廊·教学楼南门·师恩难忘尊师石
从王健法学院东楼A区教学楼北门进入大厅
王健法学院A区大厅(教学楼)景观
新建筑采用前瞻性的绿色与健康的思维来设计空间。东西侧建筑均以共享式中庭组织空间。中庭南北两侧开敞,获得穿堂风。顶侧为玻璃幕墙,获得自然光照。
中午12点到达A区会议现场,准备下午会议拍摄,结束上午苏大校区本部之旅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