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箕村位于梅花村街道东部,东面为广州大道,南面为东兴北路,北面是中山一路,杨箕涌在西面绕村而过。泰兴直街南北走向,是从中山一路进杨箕村的主要马路,约100米即到村口牌坊。
那年下着雨的某一天,我打着伞走在杨箕村的路上,我没想到堂堂的现代都市广州还会有这么一条小路:雨点、泥沙、石子、水坑......最后我实在走不下去了,犹豫片刻转身离去。留给我的是一只只因破点皮而感染炎症肿胀的脚,还有我注定不能发财的命。
杨箕村开村于北宋天禧三年(1020),距今已拥有千年历史。原名簸箕村,1934年因与广州新窖镇簸箕村重名,两村代表共商改名大计,最后,新窖镇的簸箕村因在珠江南岸,改名“南箕村”,广州东郊这条簸箕村改名为杨箕村。
上个世纪杨箕是广州最贫困的村子之一,村民以种菜为业。改革开放后,杨箕村从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经济迅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广州最富裕的乡村之一。
改革开放后的杨箕村是广州最繁华的“城中村”之一。曾是许多外地打工者来广州落脚的第一站,廉价而简陋的农民自建房被称为握手楼,它们撑起“蚁族”的一片天。
2010年杨箕正式拆迁,2016年之后村民回迁,因举办“千围宴”而扬名。杨箕村民一夜暴富神话曾多次引起全国关注,平均最少赔偿4套房的数据,让每一户杨箕村人都成了千万富翁。
杨箕村——广州实至名归的土豪村,唱了一曲“一夜暴富不是梦”。
前两天去梅花村旧居,无意的经过杨箕村的牌坊,瞬间我们停下脚步,被村里林立的高楼大厦震惊。这还是那条千年古村吗?
其实,我也有关注杨箕村拆迁改造工程,也听说过其间的维权、强拆、老人过世等故事,也知道曾有十几个钉子户推延了三年工程,只回迁了2户。过程之艰难,人心之变化。如今我只是看到了结果:那一栋栋的CBD豪宅,开阔的马路,绿树排排,目睹突然的变化我感到有点惊讶。
祠堂都是新建的,岭南风格,除大姓外,同姓不同支脉也有自己的祠堂,形成整齐有序的大小祠堂群落,与四周高楼大厦相衬映,似乎不那么谐调,却也构成了独特一景。真是市中心难得一见的最牛祠堂群。
广府地区最重宗祠,祭祖先的风气,一向很盛,城乡到处都是祠堂庙宇。以前村民举办婚礼、太公散胙、长辈寿宴、男丁满月、讨论村务、文娱休闲,大都在祠堂举行。这些古旧建筑,曾经坐落在密密麻麻的“握手楼”中,显得古风俨然,透出无限沧桑。
2010年杨箕村拆迁改造时,只有玉虚宫得以原地保留,所有宗祠建筑都将拆除,另辟“宗祠文化广场”,重建姚氏大宗祠、先竹姚公祠、君达姚宗祠、李氏大宗祠、深海李宗祠、秦氏大宗祠、梁氏大宗祠七座祠堂。
杨箕村玉虚宫——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姚氏大宗祠在姚氏大宗祠前立有两对花岗岩旗杆夹,记录先人开基创业之功。大门前悬楹联:“吴兴世泽,新淦家声”。
中堂前悬“进士”“宝鸡正堂”“千总卫”三块小匾,后悬“凤仪堂”大匾。后堂为祖祠,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吸引我们的是那副“百子千孙”图,可爱的宝宝们在图中千姿百态。表达出人们承前启后的美好愿望。
李氏大宗祠
在李氏大宗祠前同样立有四对花岗岩旗杆夹。两边楹联:“陇西世泽,吉水长流”。中堂为“耕道堂”。后堂为祖祠,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
梁氏大宗祠和秦氏大宗祠
本地村民在闲来无事的时候,会在这里打牌娱乐,祠堂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城中村拆迁改造是广州城市发展的时代缩影,而杨箕村是最著名之一。
虽然建筑被拆迁的很多,不过杨箕村的村民却依旧保留着传统的过节习俗。特别是过年的时候,每次都会大摆宴席,邀请众人参加,而且参加的人越多,主人家就越有面子。
还有元宵节北帝巡游,舞龙、醒狮表演;端午节传统的水上龙舟比赛等,全村的男女老少齐上阵,欢歌笑语满园。
在高楼大厦中,还能有如此热闹的场面,有如此和谐的邻里关系,实在是令人羡慕。
【 交通】:地铁三号线 杨箕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