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晋”山西,寻访历史遗迹

作者:麦鹿 显示图片

🏠住宿:五一广场附近
🚗交通:机场→酒店18.6元(20分钟) ;机场巴士一号线,10元/人(1小时8分钟)
⛩️太原:春秋,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晋国执政卿、政治家赵简子高瞻远瞩,命董安于在龙山脚下、汾水之滨,肇建城邑,山西中部,一座新城横空出世,这就是晋阳城。到了秦朝,设立太原郡,太原作为山西首辅之地,历两千年而不改。公元前196年,刘恒治代,都晋阳,成就文景之治。北朝时期,晋阳号东魏霸府,又称北齐别都。从一个地方级军事重镇蜕变为国家级军政大都市。

🚗交通:步行
🎫门票:免费
🏯首义门:太原新地标,原名承恩门。是明初为扩太原城时修筑的两座南门之一,辛亥革命胜利后,承恩门改名为首义门。
穿过城门时,两边均有展览馆,右边展览馆讲述的是太原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左边展厅讲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太原发展史。




🏯山西饭店:据《太原府志》记载,原为明清两代山西贡院东厅旧址,始建于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后在此基础上建成自省堂,为民国时山西省政府举办民众聚会,接待贤达之场所,蒋介石、周恩来、宋美龄、泰戈尔、徐志摩等名人曾下榻于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增容扩建,先后更名为人民大礼堂,省政府第三招待所,文瀛饭店、山西饭店。


🏯钟楼:凫氏洪声,“凫氏”是《周礼》中的官名,负责管理制钟等事务。凫,又叫野鸭、鹜,是生长在江河湖泊中的一种野生飞鸟,它们常常几百只结伴飞行,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很大,如同洪水爆发,震耳欲聋,响彻天际。‌








🚗交通:打车12¥/20min
🎫门票:免费,“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gzh预约
(时间)时间:09:00-17:00,周一闭馆
🏯北齐壁画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是依托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及展示。壁画博物馆展厅分为三个展示空间,以北齐壁画的展示为核心,解读时代特征,解读北朝至隋唐晋阳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方面的重要地位。馆内有太原娄叡墓、徐显秀墓、忻州九原岗、朔州水泉梁的壁画,这些壁画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早期格局,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多元融合的演进过程,是研究草原历史文化不可替代的瑰宝,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位置)徐显秀墓:墓主徐显秀,名颖,字显秀,蔚州(今河北张北至赤城一带)忠义郡人,籍贯在河北北部。东魏时期任账内正都督,北齐后被封为骠骑大将军、金门郡开国公。齐武成帝高湛时期,又被封为武安王,后主高纬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先后被封为徐州刺史、大行台尚书、拜为司空公、太尉。武平二年(公元571年)死于晋阳家中,葬于晋阳城东北墓地,享年七十岁。

①宴乐图:壁画中,接近真人比例的徐显秀和夫人服饰华美,夫人身上穿着漂亮的朱红色宽袍大袖衫,徐显秀本人则穿着一件白底黑色斑点的貂裘大衣。端坐在帷帐内手捧酒杯,左右各有一名侍女站立侍奉。




②牛车鞍马图:位于墓室东西两壁,图像内容向南延伸至墓室南壁。所绘内容是侍者为墓主人出行备车、备马的场景,牛车和鞍马均为两壁的画面视觉中心,其余人物于四周均衡分布,其中有三旈旗手、驭牛车者、羽葆执事等。牛车、鞍马后方均有侍者伴随。


③出行队列图:位于天井至墓道的东、西两壁,其中墓道前端各两只神兽,作为队伍引导。墓道东西两壁为旗手、武士及鼓吹为中心的仪仗队列,天井和过洞两壁则是鞍马为中心的仪仗队列,整个队伍均朝南部行进。


(位置)娄睿墓壁画:墓主娄睿鲜卑人,他的姑母娄昭君是东魏丞相高欢的夫人。公元550年高欢子高洋称帝建北齐后,尊其母娄氏为北齐高祖神武明皇后(皇太后),娄氏与北齐皇帝高洋是亲姑表兄弟。


娄睿墓壁画,大部分保存完好。内容与布局继承汉魏以来的传统,组成古代神话和佛、道、儒合流的天、人一体的绘画体系。依据构图、布局与内容,大致分为,71幅画面,残存壁画面积约为220㎡,并可归纳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表现娄睿生前的戎马生涯和显赫的官宦生活,内容有出行与回归图,仪卫图和宫廷生活图;另一部分反映墓主人死后升天、回归西方极乐世界虚幻境界的情景。
①鞍马游骑图:前面一组为鞍马导引图,导骑二人,戴黑色长裙帽,穿黑色长靴。腰束蹀躞带,手扶殳。后一匹马因受惊竟拉出一串粪便。



中间一组为鞍马游骑图,为首骑手紧勒缰绳,回首窥视。赭色马长鬃双分,双目炯炯,昂首长嘶。骑赭色马的长者,腰束蹀躞带,手执殳和殳套。从者有四人静静注视着主骑者。


蒙娜丽莎马🐴


后面一组为鞍马导引图,导骑二人,戴黑色长裙帽,穿黑色长靴,手扶殳。外侧一匹马因受惊而前腿上扬,似在嘶鸣。


②驼队与群马图 回归图:前面和后面为导引图,二人二马,一中年、一老年男子,各牵马匹,正在交谈。中间一组为主骑图,五人五马,五位中年男性,均穿面领长袍,人物、马匹均神态各异。图中所有人物均为椭面形脸,高鼻梁,腰末蹀躞带,分别佩囊、弓等。马络头齐全,鞍鞯俱备。





③门官图:门官一,位于墓门外西侧壁。脸侧向东南。广额丰颐椭圆形脸,前额饱满,浓眉大眼,高颧骨,高鼻梁,嘴唇微开,连鬓络腮胡,长须飘逸。戴梁冠,右贯玉笄,着朝服(朱色大袖衫)。肃穆端庄,两手曳袖拱胸前,拄班剑。裳如衫色,拖于地,下露笏头履。
门官二,位于墓门外东侧壁。脸侧向西南。形象基本与前一门官相同。此画由专人按照粉本以淡墨起底稿线,并在朝服肩部和胸部都注明“朱”(色),提醒后来涂抹颜色者要用朱红色。



④鞍马游骑图:位于太原北齐娄叡墓墓道西壁第二层。二位男骑在六名从者和一匹马的护卫中前进。为首的男骑勒马侧向主骑,似正在交谈。第二位骑者,似为主骑,广额丰颐椭圆形脸,高鼻梁,小嘴。戴黑色长裙帽,外罩赭色窄袖左衽长袍,细口裤,黑色靴。腰束蹀躞带,佩弓和弓囊。勒马端坐,马首高昂,装备齐全。背后六名随从姿态各异。为首二人位于二男骑间,聆听骑者讲话。三、四两人侧面相对,正在交谈。第五位从者,侧面向身后全神观望。第六位从者,正在关注随行的枣红鞍马。




⑤鼓吹图:位于太原北齐娄叡墓墓道西壁第三层。四人双双对吹长角。前二人正面像,后二人背面像,皆广额丰颐椭圆形脸,浓眉大眼,高鼻梁,小嘴。戴黑色山字形风帽,身穿圆领窄袖左衽长袍,细口长裤,黑色靴。腰束蹀躞带,挂有肇囊和长剑。四人吹长角姿态基本相同,右手将长角的义嘴按在唇旁,左手前伸,高举长角号筒,吹角手腮帮鼓起,脸色通红,昂首鼓腹,全身用力。由于用力过猛,踮起脚跟,脚尖点地,给人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衬托着宾客云集的宴享欢乐。







⑥七人宾礼图:前排正中一人地位似乎稍高,广额丰颐椭圆脸,浓眉大眼,高鼻梁,小嘴,八字胡,连鬓络腮胡,头戴黑色山字形鲜卑帽,身穿赭黄色圆领窄袖左衽缺胯长袍,腰束黑色蹀躞带,佩弓、弓囊、剑、矢菔和擊囊。他左侧的中年人,似乎随同其一起迎接宾客。后排一中年人侧脸看鼓吹者演奏,另一中年人手扶旗杆,在听旁边人讲话,其他人则谈笑风生。七个人地位不同、等级不同、身份不同。画师把每个人的姿态神情,甚至内心都刻画了出来。



⑦鞍马游骑图
画面残,现存三人三马。前者回首,正在与后面骑者交谈。他广额丰颐,高鼻梁,八字胡,连鬓络腮胡。头戴黑色山字形鲜卑长裙帽。坐赭色马,左手勒紧缰绳。马首低沉,额前长鬃飘扬,颈下挂有红缨,马背铺有杏叶状障泥,前有黑色攀胸。
第二位骑者身体略残,仅可见椭圆脸,浓眉大眼,高鼻梁,八字胡。戴黑色山字形长裙帽。座下马与其他部分被第二匹马遮挡。
第三位骑者上身残缺,穿灰绿色长裤,黑色软靴,脚踩马镫。马首高昂,黑红色缨,红色攀胸,背铺赭红色虎皮障泥。骑者左手紧勒僵绳,欲止马行进,似乎是发现前面鞍马受惊而做出的反应。
后边一匹枣红鞍马,残,马低首行进,络头齐全,鞍鞯俱备。画面背景有三旒旗帜,随风飘扬。








(位置)忻州九原岗壁画墓:由于此墓多次被盗,出土文物不多,墓志也被盗走,墓主人的身份不能确定。专家根据墓葬的规模推断,墓主人是北齐高氏的核心人物。
①门楼图:位于门墙上,为三开间庑殿顶楼宇建筑




屋顶正脊两端各有一硕大鸱尾,两侧垂脊上竖宝珠头瓦钉,垂脊端各有一兽面瓦。屋顶正上方绘一火盆,火盆中开三朵莲花,火盆底座两侧各生一朵莲花。火盆左右各有一兽首鸟身怪兽。两侧垂脊外各有一神树。



②狩猎图:位于墓道东壁第二层。画面中,山林之间,两名武士,一人 身穿白色窄袖长袍,骑红马,另一人身穿红色窄袖长袍,骑白马。二人均张弓搭箭,策马疾驰,正在猎杀成群的动物,受惊的熊、虎、鹿、野羊等动物四散奔逃。








③狩猎图:位于墓道西壁第二层。山林间,两人正在骑马猎虎。左一人头扎淡黑色绸巾,身穿白色窄袖长袍,脚蹬黑色短靿皮靴。腰左侧挂一紫褐色弓囊,右侧佩一箭囊,露出一排箭羽,骑一匹白色骏马,脚悬于马镫之外。他左手拉满大弓,回身射向扑向马背的猛虎。右一人头扎浅黑色绸巾,穿红色窄袖长袍,骑一匹白色骏马。他双手紧握一柄帶矛头的黄色长条旗帜,直刺虎背。两马之, 间的斑斓猛虎呈站立狀,虎尾倒卷,前爪已经抓住前骑马尾。






④狩猎图:位于墓道西壁第二层。与前一幅为连续画面。画面中左一白马骑士,头扎淡灰色绸巾,身穿红色窄袖长袍,拉满弓弦,准备放箭。身后一名白马骑者,头戴红色小帽,身穿浅灰褐色窄袖翻领长袍,左手握弓,似已射出一箭。其侧后一骑,头扎淡灰色绸巾,身穿红色窄袖翻领长袍,腰左挂一弓囊,弓仍插在囊內,右侧箭囊中露出一排灰色箭羽, 展现的是尚未投入狩猎的状态。





⑤狩猎图:画面中一位骑红色骏马的中年男子,头戴方顶小帽,浓眉大眼,身穿浅灰色窄袖长袍,白色长裤,脚蹬皮靴,腰挂箱囊,正拉满弓弦,瞄准前方奔跑的野羊和野猪。其身后为慌张奔逃的两头鹿,其中一鹿背侧中箭,血流不止。







⑥升天图:死后成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与梦想。至少在汉代墓葬中已经出现了反映死后升天或成仙的图景,并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图像模式。魏晋以后,主政中原的各色胡人,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把各自文化中对天界的想象融入其中。
北齐壁画中,手持麈尾飞步在云端的羽人;状如天马、口食虎豹的驳;骑鹤驰骋的女仙;驭龙而行的仙人;长发飘潇、手持鼓风袋狂奔于云间的风伯;努睛露齿、持槌击连鼓的雷公;赤身骑龙、倒水泛洒的雨师等等,共同绘出一幅“杂物奇怪,山神海灵”的仙界奇景,展现了北朝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位置)朔州水泉梁壁画墓:
北壁夫妇宴饮图:墓主人夫妇端坐于帷帐中的床榻之上,还绘有以屏风和侍从等辅助性图像,使得墓室变得如同宫廷或官署。墓主人夫妇坐姿及服饰大致相同,女主人上身正直,梳飞鸟髻,脸型丰腴,一字短粗眉,她两眼正视前方,神情肃穆。男主人梳着圆形发髻,头戴纱冠,身披着黑色大衣,面部、颈部及肩部画面残损,左袖垂膝。两人面前有十数种美食佳肴盛放在高足豆和平底盘中,两侧及帷帐外为男女侍从和伎乐。





东壁鞍马仪仗图:画面中心是一匹高大的淡红色骏马,马头微垂,鬃毛浓密,头下系有硕大的缨子,马背上鞍鞯俱全。马前方为六人仪仗队伍。第一、二人手持长矛,第三人双手捧唾盂,正回望骏马。第四人右手持羽扇,第五人右臂微屈,左手牵骏马缰绳。骏马侧后方另有侍从两人,这二人身后空白处绘有两组远景骑兵马队,均为六人、六马和五面三旒旗。整幅壁画表现侍从、马匹等从南向北徐徐行进。





南壁鼓吹图:两名乐手并排而立,上身转体相向,手持长号斜举向身体前上方,两号“十”字形交叉。两人头戴软巾,颌下系结,身穿浅红色或赭红色圆领窄袖长袍,下身着窄裤,腰系革带,带上有圆形装饰,脚穿低黑靴。画面上方为赭红色流云。


🚗交通:北齐壁画博物馆→双塔寺,打车10¥(9min)
🎫门票:夏季30,冬季20 ,双塔博物馆gzh购票
⏰时间:08:30-17:30(旺季4-10月)
                09:00-17:00(淡季11-次年3月)
🏯双塔寺:在太原老城东南方,跨过铁路有个郝庄村,村南山坡上耸立着两座直插云天的砖塔,这就是永祚寺双塔,民间也俗称双塔寺。
永祚寺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最初名为永明寺,寺院分东西两部分,西院是殿阁佛堂区,主体为面阔五间歇山顶的两层楼阁式大雄宝殿,因其全部以砖拱券(xuàn)砌筑,因而也被称为无梁殿,两旁建有配殿。












东院里两座宝塔呈西北—东南的方向排布,高度都在54米左右,东侧一座名曰文峰塔,与寺院同时期修建,为八角十三级楼阁式砖塔,各层叠涩出檐,檐下都以密集的砖雕仿木结构斗栱装饰。一层最高,向西开门,其上各层高度逐渐收矮,但宽度收分并不明显,各面均开拱形门窗,最顶上为盔式塔顶,安置葫芦宝珠式塔刹。
西塔的结构与东塔相近,一层东西向相对开门,二至四层出平坐,从下至上收分特别明显,整体近似锥形,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由五台山的妙峰禅师奉旨建造,并称为宣文塔,寺院也更名为永祚寺。













🚗交通:打车10元/15分钟
🎫门票:免费,“山西博物院”gzh预约
⏰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山西博物院:了解一座古城,当然先从博物馆开始。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山西博物院之青铜篇
商鸮卣xiāo yǒu高19.7厘米,宽13.4厘米。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盖中央置方柱钮。腹作双鸮身,子口微敛,垂鼓腹饰卷曲羽翼纹。身下为四爪,两两相背。鸮卣不仅是酒器,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战国铜牺立人擎盘高14.5厘米,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huǐ纹装饰。牺牲体肥硕,面部表情温顺,双目圆睁,长吻大耳,四足短而粗壮,站立平稳,牲背上站立一人,面目清秀,束发垂脊,身穿右衽长袍,双臂前伸,手握盘柱。


西周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一-“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风眼圆睁,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器物上根据不同部位装饰有丰富精美的纹饰,包括羽片纹、云纹、雷纹、羽翎纹等。


西汉彩绘雁鱼青铜灯高53厘米,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雁颈修长,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其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灯盘带柄,位于雁背。灯罩为两片弧形板。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


盛酒器:尊、罍(léi)、觥(gōng)、卣(yǒu)、盉(hé)、彝(yí)、壶、缶(fǒu)







盛食器:簋(guǐ)、嬃(xǔ)、簠(fǔ )、敦(duì)、豆酒器




饮酒器:爵(jué)、斝(jiǎ)、角(jué)、觯(zhì)、觚(gū)



水器:盘、匜(yí)、鉴




炊煮器:鼎、鬲(li)、甗(yǎn)



兵器:剑、矛、戈、殳(shū)、刀、钺(yuè)、箭镞(zú)、弩机


📍山西博物院之人俑篇













📍山西博物院之玉篇











玉覆面又称槟目,是用各种玉饰片做成人的面部五官,缀饰于缁巾上,殓葬时覆盖于逝者脸上,多出现于贵族墓葬中。所缀玉片无固定样式,多少不等。玉覆面始于西周在周代葬玉中颇为流行。



玉握为逝者手中所握的玉器。早期无固定形制,常见管形、条柱形等。汉代开始将玉猪定型为“握”。猪是财富的象征,手中握猪,表示富贵永随。


玉窍塞
为防止逝者身躯腐朽,汉代制作了用于堵塞九窍部位的丧葬器玉塞,即“九窍塞”。九窍指双眼、双耳、鼻孔、嘴巴、肛门和生殖器。东晋葛洪《抱朴子》载;“金玉九窍,则死人为不朽”。


玉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形制多为长弧形或半璧形,除用作礼器外,还用于佩饰。其装饰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雕刻技法有线刻、浮雕、透雕等,题材有动物、人物、几何纹饰等。


玉觿(xī),可作解系绳结的工具,也有佩戴装饰的功能。春秋时期,玉觿形式多样,装饰华丽,是佩饰中重要的器物。


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口含玉石的现象,称“口琀”。商周时期玉琀形制多样,有鱼形、蝉形、戈形、圭形等。汉代出现随葬专用的蝉形玉琀。古人由蝉的蜕壳联想到人的“转生”和“再生”,置蝉于口中,期望逝者重生。


组佩是西周常见的随葬之物,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玉器组合而成,用以彰显身份地位,通常包括胸佩、肩佩、项佩、珥佩等。






晋侯墓地63号墓墓主人为晋穆侯夫人之一,该墓出土玉器800余件,是商周时期出土玉器最多的墓葬。其中,肖形玉占很大比例,有玉人、熊、牛、鹰、鸮、罍、龟等,制作年代为商代晚期和西周,多数集中收藏在一个铜盒内,反映了墓主人对肖形玉的偏爱。











玉鲽shè也称“扳指”,“指套”最早出现于商代,是套于手指上的一种射箭钩弦护指的工具,汉以后向佩饰发展。











📍山西博物院之货币篇
布币源于铲形农具“钱”,产生和流通于周王畿和晋及三晋地区。西周时期的原始布,依然保留着实用铲的特征。春秋时期的空首布,因首部仍保留着中空的銎qióng首而得名。战国时期,銎变为平首,布身变小,有尖足布、类方足布、类圆足布、方足布、桥足布、圆足布、锐角布等形态。


刀币源于古代一种叫“削刀”的工具,产生于春
秒中晚期,主西流通干文,燕 中山坐用。


秦统一六国后,以铢两为单位的“半两”方孔圆钱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秦半两的推行,确立了后世铸币的基本形态,自此,“方孔圆钱”沿用两千余年。










🚗交通:打车35¥/30min,公交3¥/100min
🎫门票:80元,“中国晋祠”gzh购票
⏰时间:07:00-19:00
🏯晋祠: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包含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


📕晋祠的历史沿革:
①西周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姬诵剪桐封弟,把弟弟叔虞册封在了大周北部的唐国,因此称为唐叔虞。他的儿子燮父因境内有晋水,改唐为晋,雄霸一方的晋国登上历史舞台。晋祠最早建于何时众说纷纭,初期叫作唐叔虞祠,后因其是晋国始祖,遂改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②东汉
东汉汉安三年(144年),太原地震,波及晋祠。
③南北朝
南北朝天保年间(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这个时期。自高洋以下皆续有修缮。
④隋代
隋开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⑤唐代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⑥宋代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3年),宋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宋仁宗赵祯于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⑦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洪武二年(1369年),加封圣母为“广惠显灵昭济圣母”。洪武三年(1370年),创建仙翁阁,又称红阁。明永乐十年(1412年),僧圆觉禅师来奉圣寺,增建观音堂,铸圣母殿左钟。
......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⑧清代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望川亭。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太原知县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并撰文记之。
......
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题“三晋遗封”匾额。
⑨民国
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石舫“不系舟”。

⛩️走进山门,庭院宽敞,迎面是重檐歇山顶带卷棚抱厦的倒座戏台,悬匾曰水镜台。









台前有一条水渠,相传这就是智伯瑶为了水淹晋阳而挖掘的智伯渠,其水正是发端于西边的晋水之源难老泉。



从会仙桥上跨过智伯渠,来到一座平台,当央置精巧琉璃小阁一座,是焚香之处,平台四角置铁人四尊,有宋代旧物,也有民国增补,都早已被人们抚摩得油光发亮了,叫作金人台。





再往里走,则是一座三开间歇山顶的木牌坊,飞檐高挑,斗栱密集,造型与文庙牌坊相仿,明间檐下有匾额书“对越”。



两侧各有重檐十字歇山顶钟鼓楼,均是明万历四年(1576)增建。


牌坊背后为一座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的单檐歇山顶献殿,是金大定八年(1168)建,造型简洁,结构严谨,举折平缓,檐柱敦实,出檐宽大,批竹昂和下卷昂交替使用,直追故宋风雅气韵。





献殿后面就是晋祠的主殿圣母殿了,两者之间设有一座方形池沼,锦鳞畅游于碧波之中,其上建有十字形石桥一座,以34根八棱石柱衬托柏木斗栱架起桥面,连通献殿和圣母殿的中轴线平直,左右两侧为坡道,周遭设石勾栏,势若池沼上展翅的大鸟,遂得名“鱼沼飞梁”。


圣母殿创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徽宗崇宁年间,雄踞在高台之上,通高约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

正面八根檐柱上盘绕着元祐二年(1087)制作的八条木雕蟠龙,分为两组俱向明间张牙舞爪,怒目龇牙,活灵活现,为大殿增添无穷的生气,肢体虽有破损,但近千年来仍然威猛不减,灵动如昔。




明间门上方悬挂巨大的匾额“显灵昭济圣母”。二层檐下,当央悬挂金龙盘绕的竖幅斗匾“圣母殿”。











圣母塑像面目祥和、服色华贵地端坐在正中央的神龛宝座上,两旁有成对的女官和侍女侍奉。






在东西两厢沿墙另设有回廊式神龛,里面共排列有三十余尊侍女塑像,都近乎真人尺寸,衣冠服饰俱是宋代妇女的真实写照,真有仙袂飘飘、仪态万方之感。















🚗交通:太原站→平遥古城站,高铁34.5元/人
🏠住宿:平遥古城北门附近

🚗交通:酒店→双林寺,公交1¥/23min
🎫门票:35元
⏰时间:8:00–17:30
🏯双林寺背景: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 ,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作为“一城两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林寺则以彩塑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


———————–双林寺平面图———————


进入后右侧有一戏台,为清代遗构。






正式走进寺内,迎面便是面阔五间、进深六椽的悬山顶天王殿,檐下出廊,设重昂五踩斗栱,明间开木板门,两次间和稍间为直棂窗,前廊下塑造有四尊遒劲刚猛、怒目凝眉的金刚力士,殿内当中供奉弥勒佛,两旁是八大菩萨,对面南墙下倒座是四大天王。


















天王殿的背面是一座自在观音,右腿屈膝,左腿自然垂放。坐兽双眼炯炯,神威赫赫。





天王殿后面是释迦殿,结构与天王殿类似,里面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两旁侍立着秀美的文殊和普贤菩萨,周遭以壁龛和悬塑的形式做出了佛传故事,好像一幕幕滚动上演的舞台剧目。












释迦殿两侧分别建有钟、鼓楼,东西两厢为罗汉殿、关帝殿和阎罗殿、土地殿,也都保存有基本完整的彩塑,那些罗汉和阎君塑造得更为世俗化,也更接近常人,充满了明清时代质朴的市井气息。
鼓楼


罗汉殿














关帝殿





土地殿



最北端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的歇山顶大雄宝殿,殿前凸出月台,前檐出廊,设单翘单昂五踩斗栱,明间和两次间开隔扇门,两稍间为隔扇窗。殿内正中供奉着三身佛坐像。







东配殿名曰千佛殿,面阔七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前檐下出廊,廊下外墙上还保存着许多明代天王、菩萨壁画。走进殿内,当央的神台上塑有一尊抱膝侧身闲坐的观音像,身前站一尊威武的韦驮像,两侧墙壁上满是密集小巧的菩萨像,她们或站或坐陈列在四层塑为云端、山峦或大海式样的阶梯状神坛上,每一尊的造型、神态和衣着打扮都不相同,但整体上身姿前倾,衣袂飘舞,好似在俯察世间疾苦一般。这些小菩萨足有500余尊,均为秀美婉约的女性形象,从五官相貌到服装衣饰和各种法器用品,无一不塑造得惟妙惟肖,其庞大的数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既给人眼花缭乱的兴奋感,也给人想逐一看清的强大吸引力。














千佛殿中最著名的塑像就是观音身前的韦驮立像,这尊韦驮身高在1.6米左右,面容饱满,双目炯炯,头戴虎头盔,身着山文甲,身体呈由左向右转动之状,右臂向后抬起,前臂下垂握拳,左前臂向上做托举状,可惜手已缺失,似乎应是托着降魔杵。右腿已经随头部转过来,而左腿还在原地未动,身躯动势十足,匠人将这种动态的瞬间定格下来,好似给原本冰冷僵硬的塑像注入了鲜活的灵魂。而韦驮的神态更是威严中带有一丝儒雅,冷峻里透露出沉稳与智慧,生动至极,被誉为“天下第一韦驮”,也是双林寺两千多尊各式彩塑中最负盛名者,堪称双林寺的象征。


韦驮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是佛祖的护法神,也是佛法的护法神,也护修行佛法的众生,寺庙供奉韦陀意为护寺安僧。相传释迦牟尼涅盘时,诸天和众王把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养。韦驮也分得一颗佛牙,正准备回天堂。一个捷疾鬼浑水摸鱼,偷走一对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韦驮奋起直追,刹那间将捷疾鬼抓获,夺回了佛舍利。诸天和众王纷纷夸奖韦驮能驱除邪魔外道、保护佛法。于是,韦陀被人们称为护法菩萨。




西配殿叫作菩萨殿,结构与东配殿一样,中心供奉着一尊华美贵气的千手观音坐像,四壁上也悬塑着数百尊小菩萨像,真有一种九重天界仙女环绕的美好意境。







千手观音一派雍容气质,宛若甜美的贵妇,全身共生有26只手臂,除了最前的双臂呈说法印姿态,其余手臂各持法器,近乎对称般在身后张开,展现出世间万物尽在掌握的从容淡定之气。这尊像也是寺内彩塑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进院中还有娘娘殿,也是五间悬山顶,内部供奉送子娘娘塑像。寺院东北角上还有个小小的贞义祠,供奉着传有孝行的姑婆,但都是清末民国之作,粗糙简陋与前两院中明代作品无法相比。




















🚗交通:打车26元/20分钟
🎫门票:夏季30,冬季25,现场购票
⏰时间:8:00–17:30
🏯镇国寺:镇国寺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时改称“镇国寺”,延用至今。寺庙经金、元、明、清多次重修、重建,现存寺院共有两进院落,坐北朝南。从前至后沿中轴线建有天王殿楼等主要建筑。其中,位于寺院中部的万佛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被称为“千年瑰宝”,为唐代建筑风格。
————————镇国寺平面图———————


最前端是山门兼天王殿,修建在砖石台基上,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的悬山顶建筑,檐下设有五铺作双下昂的硕大斗栱,当心间出斜栱,铺作层的总高度几乎占了殿身高度的一半。明间前后通透,两次间仅在额枋下设低矮的直棂窗。


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此殿为元代遗构,但天王像经清代修改和重装,头身比例已不协调,手足显得有些短小,只有天王的面部表情还依稀有威严之气。从头冠到铠甲的许多应有细节被粗糙涂刷得模糊不清。









天王殿左右两侧有砖拱掖门,门侧又分别建有简易的悬山顶钟鼓楼。钟楼内的铁钟,铸于金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造型质朴,音质沉荤,钟体饰以铭文花饰,蒲牢悬钮,是县境存世最古老的铁钟。



穿过山门,对面就是正殿,正殿名曰万佛殿,是国宝级木结构古建筑。此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殿顶极为巨大,出檐也格外深远,好像张开了宽广双翼的巨鸟一般。





进走万佛殿,抬头可以在脊槫下看到清晰地墨书题记“维大汉天会七年(963)岁次癸亥叁月”,这也是万佛殿的准确创建时间。其下又有“大金天德三年(1151)岁次辛未七月”“大明嘉靖十九年(1540)岁次庚子二月补修”“大清嘉庆二十年(1815)岁次乙亥三月重修”等年代明确的题记,历代修缮,传承有序。



殿内正中央有面积巨大的佛坛,端坐佛祖释迦牟尼,身旁站立着阿难和迦叶,两侧分别列坐有文殊和普贤,再外各有一尊胁侍菩萨立于身旁,最外端靠近佛坛边缘处是两尊威猛的天王立像,这些人物呈环绕之势排列在主尊两边,佛坛前部还有两尊参拜童子跪在莲台上。这一堂彩塑是与殿宇同时代之物,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满满的唐代遗风,尤其胁侍菩萨的婀娜体态和天王的雄健之姿与敦煌唐代彩塑一脉相承,让人赞叹不已。












殿内墙上有清代所绘的壁画




绕过万佛殿来到背面,是一尊自在观音。观音又叫“观自在”、“观世音”,职责是协助佛祖普渡众生到极乐世界,了却一切烦恼,永远欢乐。按佛教说法,观音有33个化身,宋以后固定为女性菩萨形象,深受俗众欢迎。




万佛殿的后院比前边更宽敞,后院最北端是两层的三佛殿,下层为窑洞式结构,二层盖一座悬山顶三间殿,晋中地区许多清代村庙的最后一进建筑多是如此,地方特色明显。



三佛楼创建于明代,楼内保存有明代彩塑和壁画。塑像造型优美,是典型的明代早期作品,两山墙壁画技巧古朴、娴熟,精心地描绘了释迦非凡的一生。















后院的东西两路对称地建有观音殿和地藏殿,里边也完整地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塑像和壁画。
东侧观音殿







西侧地藏殿












(交通)交通:平遥站→朔州站,高铁50.5¥/5小时
🏠住宿:朔州站附近

🚗交通:公交2元/人
🎫门票:免费
⏰时间:9:00–17:00
🏯崇佛寺:相传崇福寺是唐麟德二年(665)由名将尉(yù)迟敬德奉敕创建,他是朔州鄯阳(今平鲁区)人,但在显庆三年(658)就去世了,应该是因为他太过著名,所以引得后人牵强附会。另传此处辽代时曾改为林太师的府邸,俗称为林衙府,统和年间这里经常夜现灵光异彩,使人惶恐不安,于是林家将此宅捐为寺院,人们称之为“林衙寺”。金皇统三年(1143)大将军翟昭度奉敕建弥陁殿,不久又建观音殿,海陵王完颜亮于天德二年(1150)赐额“崇福禅寺”。此后历代均有重修和增葺,明崇祯四年(1631),知州翁应祥题额为“林衙古刹”。
————————崇福寺平面图———————


崇福寺的山门为清代所复建
进院第一座建筑是五间悬山顶的金刚殿,为清代所建,里面的塑像和壁画都是现代作品。
第二进院内为千佛阁,是明代在旧日藏经楼的基础上修建,为一座面阔和进深皆三间的两层歇山顶砖木楼阁,一层设回廊,前出庑殿式抱厦,下开壸门,后出悬山式抱厦。二层置平坐勾栏,安隔扇门和直棂窗,正面明间檐下悬千佛阁竖匾。整体虽不高大,但造型颇具古风。



两侧还配建有小巧的两层歇山顶钟鼓楼,也是很与众不同。楼一层为砖墙,腰部出平坐,二层四面开壸门,亦是保留了许多早期风格。



第三进院较为宽敞,正中央是明成化五年(1469)重建的大雄宝殿,因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又称三宝殿。东西两侧各有悬山顶前出廊的配殿五间,东侧供文殊,西侧祀地藏。大雄宝殿下部建有米余的砖石台基,前面出月台,三面出垂带踏跺。主体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檐下设双杪五铺作斗栱,正面两窗夹一门。殿内中央供奉着一字排开的三尊佛像,两山墙上遍绘上千尊巴掌大的佛祖坐像,这密集的阵势堪比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内的景象,也比前面的千佛阁更具有号称“千佛”的资本。




第四进是崇福寺内最为巨大的殿宇——弥陀殿,此殿修建在两米多高的砖石平台上,前面还有很大的月台。殿堂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通高21米,正面宽40余米,纵深也有22米多,宛若在明代大雄宝殿背后横陈的一座小山,体量实在让人震撼,这就是金皇统三年(1143)的原构。


竖匾“弥陁殿”,好像将一只小船高高悬于空中。落款为“大定廿四年(1184)三月十九日”,也是金代原物。


此殿虽大,但造型极其工整精致,结构硬朗,气魄恢宏。歇山顶舒缓张扬,飞檐雄健出挑,宛若苍鹰之翼。殿顶的鸱吻、脊刹和垂兽、戗兽以及琉璃神将人物都是金代旧物,极其珍贵。








隔扇门上密布精湛的镂刻透心木雕窗棂,纹饰有15种之多,如菱花、莲花、椒眼、古钱等,阵列排布,首尾衔接,玲珑剔透,不得不被古人的匠心所折服,而似此处能够保全如此众多完整的金代门窗,又是一个奇迹。




殿内供奉的是“西方三圣”,中心须弥座莲台上结跏趺坐着阿弥陀佛,两侧并坐大势至和观世音菩萨,都是面容丰腴,体态雍容。身后密集的卷曲纹背光宛若竖立着三片巨型叶子,雕琢编织得极尽繁缛富丽,又有无穷无尽流动升腾的动感直冲殿顶。





三位主尊之间共侍立着4位胁侍菩萨,在佛坛两角处是两尊威武挺拔的天王像,尤其东侧的一尊,那乌黑的面容和霸气的神态,让我不禁联想到了尉迟敬德。这些塑像也都是金代原塑,明代进行过重妆,但筋骨神态一如旧貌,也是现存体量最大最完整的一堂金代彩塑精品。




寺中最后一座殿堂是观音殿,也是金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修筑在与弥陀殿相连的双重砖石台基上,体量小于弥陀殿,但大于前面的明代大雄宝殿。正面檐下悬竖匾“观音殿”。





殿内将观音菩萨居中安放,两侧的是文殊和普贤,均为明代作品,风格同大雄宝殿里的塑像近似。




🚗交通:大巴车45元/人,1小时30分钟
🎫门票:48元
⏰时间:8:00–17:00
🏯应县木塔:创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距今968年)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为应县木塔,是现存的八大辽构之一。也是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从地面到塔刹顶点高67.31米(相当于23层楼高😲),底层直径30余米,为平面八角形攒尖顶宝塔。




此塔为辽兴宗仁懿皇后萧氏(萧挞里)创建,她是应州人,一门出了三位皇后和三位王爷,所以在家乡修建规模宏大的佛宫寺和释迦塔彰显荣耀。


五明四暗六重檐:木塔外观为5层,内部还有4个暗层,实为9级。一层有两重塔檐,其余每层一重檐。明层用以陈列佛像,供人行走,还满足人出塔的游览需求。暗层布置大木梁架与斜撑、安放上下楼梯。


木塔一层檐下设有回廊,前后相对开门,其余各层出平座勾栏,四面开门,置隔扇门窗。


一层内的空间高大宽敞,宛若宏丽的殿堂,内壁上绘制着众多佛像、天王像以及供养人形象的壁画,其中就绘有萧家三位皇后(仁懿皇后萧挞里、宣懿皇后萧观音、钦哀皇后萧耨斤)的画像。


正中央坐北朝南供奉释迦牟尼佛,这尊佛像极其高大,有11米之巨,身体略微前倾,神态安详,似乎在俯瞰人世间的疾苦,佛像面部绘有胡须。



佛像顶上是一个非常华丽的斗八藻井


塔身内外各层各面几乎都悬挂着建成以来历代游人的题刻匾额,其中还有明成祖朱棣和明武宗朱厚照的御笔“峻极神工”与“天下奇观”。最大也最重要的是木塔南面第三层檐下悬挂的巨型匾额“释迦塔”,端庄的擘窠大字充满了阳刚的力量。







木塔把中国传统木构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仅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斗栱就有近56种,被誉为斗栱博物馆。




悬挑屋檐,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木塔建筑风格上承唐风,粗犷硬朗,大气磅礴,不仅是一座建筑,一组文物,也是集力和美于一体的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交通:步行13min
🎫门票:冬季15元,夏季20元
⏰时间:8:00–17:00
🏯净土寺:《应州志》记载,净土寺于“金天会二年(1124)僧善祥奉敕创造,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僧善祥重修”,大雄宝殿就是金代的原构。
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为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殿顶的高度与殿身的高度基本相等,檐下仅设简洁的单下昂四铺作斗栱。上覆简板瓦,绿琉璃瓦明边。斗棋疏朗,具有显著的侧角和升起,仍保持着金代建筑风貌。















大殿内的金代藻井极为珍贵。藻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多做成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宫殿或寺庙殿宇中多做成斗八藻井,藻井上装饰各种花纹、雕刻或彩画。无论面阔三间或五间的建筑,大多只在明间正中采用一个藻井。净土寺大殿的藻井却布满三间殿宇的全部天花。明间为斗八藻井,正中金龙盘线,气势磅礴。


繁复托举的小斗栱把空间感层层推进,藻井核心为黑底色,镶嵌高浮雕的二龙戏珠,两条金龙好像在漆黑的天际间舞动翻腾,人从下边望去,就好比人间对天界的仰视与希冀。



两次间配菱形和斗四藻井。殿内三周和藻井平齐的墙头,都装有天宫楼阁。这种形制规模、制作精致的金代藻井是迄今所发现的孤例





藻井四周以小斗栱围成平坐状,上边设置勾栏和长廊环绕,每一面中部都向前凸出歇山式抱厦,尤其正面施以四柱三楼牌坊式造型,飞檐高挑,宛若云宫琼楼。


两次间的飞檐下雕有力士




脊槫下清晰地保存着“大明景泰五年”,“大明成化十九年”,“大明崇祯七年”的墨书题记,历代修缮,传承有序。




🚗交通:应县站→大同南站,21¥/39min
🏠住宿:华严寺附近
🏯大同:大同古称平城,春秋时曾是北狄林胡属地,战国时先入代,后为赵襄子所并。秦统一中国后属雁门郡,两汉因之,三国时为乌桓、鲜卑属地。398年北魏拓跋珪迁都平城,这里第一次成为都城,并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北齐时属北恒州太平县,北周灭齐后,改为云中县。唐初置云州,会昌三年(843)以云、蔚诸州为大同道。五代属后唐、后晋,石敬瑭献幽云十六州于辽,中原遂失此屏障。辽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辽保大二年(1122)金将完颜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元初仍称西京,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为大同路。明洪武七年(1374)改为大同府,永乐七年(1409)置大同镇,设镇守总兵官。正德八年(1513)设总制,辖13卫所,823堡寨,307座墩台,驻军最多时达13万余人。清顺治六年(1649)多尔衮屠大同,将城墙拆低5尺,大同废。顺治九年(1652)迁入移民复兴大同。民国改为大同县,1993年大同设立地级市。
所以今天的大同老城既是辽、金、元三朝的西京,又是明代九边重镇大同镇的所在地,近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这里保存了许多文物古迹。

🚗交通:步行
🎫门票:免费
🏯法华寺:寺庙建于明初,后废弃,仅寺内一座砖塔存。该塔是法华寺唯一古物,也是大同市现存唯一的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












🚗交通:步行
🎫门票:免费
🏯九龙壁:大同九龙壁位于古城内和阳街南侧。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的一座九龙壁。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门前的照壁。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桂就藩于大同。代王府的兴建就开始于此时,为增强王府的威严华贵气氛,特在府门前建造了这座巨大的琉璃照壁一九龙壁。明崇祯末年代王府毁于兵火,唯九龙壁幸免于难,得以保存至今。
壁坐南朝北,全长 45.5米,高8米,厚2.02米。底部须弥座,高 2.09米,其束腰部分镶有琉璃神兽两层,第一层为象、麒麟、狮、虎、天马、鹿等;第二层为“二龙戏珠”图案,雕工精致,形态生动活泼,与壁身形成一个十分协调的衬托。



正面由426块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九条大龙飞舞奔腾于波涛和云气之间,中间隔以山石、水草。










🚗交通:步行
🎫门票:免费
🏯砖雕五龙壁:这是在大同现存诸龙壁中唯一的一座砖雕龙壁。从雕塑风格看,为清代遗物。它耸立在大十字东街原明代大同县文庙的门前。
此壁建筑由壁座、壁身、壁顶构成。中部的壁身由对方青砖镶砌而成,上面是高浮雕的五条砖雕团龙,直径各为2.02米。壁顶呈仿木结构的单檐五脊顶,正脊两端砌有琉璃兽吻。此顶由二十五组砖雕斗拱承托,斗拱下面是一层宽约0.4米的廊檐状的砖雕帷幔垂挂于龙壁上方。整个帷幔由八根垂柱将其分为正室五间,耳室两间的形制,垂柱间的帷幔上部分别雕饰有葡萄、莲花、人物等。









🚗交通:公交2元/人
🎫门票:50元
⏰时间:8:30–17:00
🏯华严寺: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辽保大二年(1122)金兵攻占大同时,华严寺建筑群部分被毁,其中就包括大雄宝殿,金天眷三年(1140)进行了重建,寺院逐渐得到恢复,但规模已萎缩。元末混战中,寺院再次受损,明代予以重修,并将之一分为二,成了上、下两寺。上寺即现在以华严寺大雄宝殿为主的建筑群,下寺是薄伽教藏殿及附属建筑。清初两寺遭战火蹂躏,再次损失惨重,索性两座大殿还是幸存了下来,后来进行的一些补建规模很小,不复往昔气象。
————————华严寺平面图——————


大雄宝殿建在4米余高的“凸”字形平台上,前部为月台,正面设踏跺,以石栏板和女墙环绕。月台上还建有六角攒尖顶钟鼓双亭。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面宽约54米,纵深29米,通高20余米,仅正脊两端的鸱吻就有4米多高。殿檐出挑之宽也有近4米,人在其下犹如蚂蚁观象,简直震撼灵魂。檐下施简洁的双杪五铺作斗栱,正中央悬挂“大雄宝殿”斗匾,下边另有一横匾“调御丈夫”,此为佛陀十号之一,意为佛陀有无穷的智慧能调御修行者的心性,使之获得正觉。大殿正面开设有三座壸门,因殿身实在太高,门上还安装有格子窗。门前月台上有辽大康二年(1076)的八角陀罗尼经幢和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所铸仿楼阁式铁香炉。








殿内中心的佛坛上一字排开供奉着五方佛,都是明代作品。这些佛像端坐在高高的须弥座莲台上,自身体量并不大,数百年的金身仍展现出饱满雍容的光泽,身后的背光和平闇一样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各位佛祖之间侍立着秀美的胁侍菩萨,东西两厢分列二十诸天,每侧站立10人,都衣着华丽冠带堂皇,以前倾的姿态面朝佛祖的方向,好像在上朝的文武百官,也俱为明代作品。各面墙壁上的壁画饱满艳丽,刻画细腻,保存完整,有佛传故事、说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达摩传法、千手千眼观音、华严三圣等众多题材,包含大小人物多达五千余人,看构图和布局应是明代所绘,但细看设色和画风,却是清代手笔,为光绪年间的画工董安在明画基础上重描的。








薄伽教藏殿,也是修建在“凸”字形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举折舒缓,出檐宽阔,造型方正厚重,是辽代建寺时的原构,也是国内现存八座辽代木结构建筑之一。“薄伽教藏殿”的意思就是存放佛经的殿堂,此殿檐下设双杪五铺作斗栱,耍头做昂形,补间采用直斗,有一种浓郁的唐代遗风。明间匾额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所制的“薄伽教藏”,左侧还挂一块清雍正元年(1723)的“古刹重新”,明间和两次间设隔扇门窗,后墙仅有一矩形窗,因殿前有一株茂盛的树木遮挡,无法得到此殿的全貌。在月台正面踏跺顶端还建有小牌坊一座,两旁分峙有钟鼓双亭。




清光绪版《大同府志》载“下寺,辽重熙七年(1038)建,保大间毁于兵火,仅存斋堂、厨库、宝塔、经藏”,殿内有“维重熙七年(1038)岁次戊寅九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时建”的题记,这与府志正好相印证,说明此殿是在金灭辽的战火中侥幸保存下来的。殿内也采用了华丽的平闇,上面还存留着辽代的彩画。佛坛上供奉着三世佛,并分别围绕三位主尊形成了三组人群,大致是以迦叶、阿难两弟子以及数量不等的胁侍菩萨侍立于佛前,另有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四大菩萨、佛坛四角的四大天王以及供养人,浩浩荡荡的31尊的庞大队伍,其中除了在南北两主尊前有明代增设的两尊小佛像外,其余均为辽代原塑,极其珍贵。







这些塑像中最著名者是南侧一尊面带微笑的“合掌露齿”胁侍菩萨像,因其塑造得柔美婀娜、生动传神,超脱了宗教的严肃刻板,充满常人的生活化气息,因而被格外关注与喜爱。



🚗交通:步行
🎫门票:免费
⏰时间:8:30–17:00
🏯善化寺:据清光绪版《大同府志》载“善化寺在府治东南,唐开元间建,赐名开元。石晋初,改名大普恩寺,岁久废。金天会戊申(1128),释圆满重建”。其中的“岁久废”实际上指的是辽保大二年(1122)金兵攻城时毁坏,至金皇统三年(1143)用时十四年多才再次修复。明正统十年(1445)更名为善化寺。
————————善化寺平面图———————


最前端为山门兼天王殿,下部有砖石台基,前出月台,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庑殿顶的金代遗构。檐下设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斗栱,前后明间相对开门,正面两次间设距地面极高的长方形直棂窗。殿内东西两山墙下设神台,塑有顶天立地的明代四大天王坐像。北侧屋檐下悬挂明嘉靖七年(1528)的巨匾“威德护世”。





第二进是三圣殿,这也是一座金代建筑,下部建有1米余高的砖石台基,前方出月台。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侧脚和升起明显,正脊很短促,飘逸的垂脊和宽广而舒展的飞檐在空中划出了优雅的曲线,是刚健与柔美的神奇结合。檐下设单杪双下昂六铺作斗栱,前后檐都在两次间补出一朵如巨大花束般的斜栱,与别处迥然不同,也打破了檐下显得过于工整的斗栱阵列,使其富于美观和变化,又不失金代风格的硬朗气质。正面檐下中央悬挂一块竖匾“三圣殿”,明间对开隔扇门,两次间也有宽大的直棂窗,北面有门而无窗。





殿内彻上露明造,梁栿纵横,辅柱也支撑了不少,很显然是把减柱造减除的柱子又填补了回来。神台上端坐着华严三圣的塑像,在佛祖释迦牟尼佛的两侧还各有一尊胁侍菩萨,这些塑像并无明确年代记载,一说是金代旧物,但看风格似乎在清代重装过。






殿内有一通刊刻于“大定十六年(1176)丙申八月丁酉初一日”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其撰文者是被扣押并居于寺中的南宋使臣朱弁biàn,他在这里住了整整14年,亲自见证了寺院重建到落成的全过程,由是撰文详加记录,此碑就立在殿门内西侧,是珍贵的史料和文物。


在三圣殿后面是宽阔的庭院,院子北端葱郁的树丛掩映之中便是辽代遗构大雄宝殿,也是存世八大辽构之一。这是寺里体量最大的殿宇,下部也建有“凸”字形砖石高台,正面出踏跺,立牌坊,月台上设钟鼓双亭,与华严寺两座主殿的格局相同。殿身面阔七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檐下设双杪五铺作斗栱,补间铺作下垫矮驼峰,明间与两稍间开三座壸门,都与华严寺大雄宝殿如出一辙。



殿内也是彻上露明造,仅在中心佛像顶部悬藻井和一小块平闇àn。前后槽移柱和减柱,使得前厅空间得到了最大的释放。





佛坛上一字排开五方佛,俱结跏趺jiā fū坐在高耸的须弥座莲台上,各个表情娴静,双目微合,仿佛世间万事万物已了然于胸。





核心的毗卢遮那佛两侧侍立迦叶和阿难,再外侧为胁侍菩萨。





殿内三面墙下侍立着的是二十四诸天像,也是金代作品,神态生动、气质鲜活。







南、西墙尚存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四十七年(1708)所绘的佛祖说法图壁画。



善化寺的布局东西对称,中线上三座大殿两边都以配殿和回廊环绕串联起来的,在三圣殿后的东边有文殊阁,西面为普贤阁。其中普贤阁为金贞元二年(1154)所建,坐西朝东,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各三间,一层明间开木板门,檐下设单杪四铺作斗栱。二层设平坐勾栏,平坐也为四铺作,亦在明间中部开门,两山墙上开直棂窗,最上覆单檐歇山顶,用双杪五铺作,耍头为昂形。这座楼阁两层间还有一个夹层,实为三层,造型古雅,直追唐风,此种式样的楼阁在后世就极为罕见了。东面的文殊阁于民国年间曾遭焚毁,现在这座为近几年仿照普贤阁的样子复建。
















寺西原有琉璃五龙壁一座,做工与明朝代王府旧址前的九龙照壁类似,现在被整体搬迁到了山门前,仍做照壁。











🚗交通:公交2元/人,1小时30分钟
🎫门票:100元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称之为昙曜五窟。

①昙曜五窟之20窟
原型是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这尊释迦摩尼像有13.5米高,佛的坐姿是结跏趺坐,手势是禅定印,表示佛正在沉思,头顶肉髻,眉目会放光芒的白豪,垂肩的双耳,过膝的双手,同时佛还流露着悲悯与智慧的神情。身披右袒袈裟,衣纹刚劲清晰。






②昙曜五窟之19窟
原型是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这尊主像高16.8米,呈国字脸,神情端重宁肃,双腿结跏趺坐,右手上举,做无畏手印,左手半握拳轻放膝上,手里还握着一卷布帛。



③昙曜五窟之18窟
原型是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佛像15.5米,面颊浑圆,这尊大佛的袈裟上布满了小佛像,数以千计,人们称之为“千佛袈裟”。





④昙曜五窟之17窟
原型是景穆帝拓跋晃,这尊交脚菩萨刻画的是弥勒,菩萨像冠饰高耸,身体颀长,右臂佩戴珠钏,穿的不是佛装,而是古印度的贵族服饰。东西两侧有两尊佛,坐佛是过去佛,站立是现在佛,中间米勒是未来佛。



⑤昙曜五窟之16窟
原型是文成皇帝拓拔濬,这尊大佛石像有13.5米高,赤脚站立在莲花台上,头顶上的肉髻是波浪状的,很有古希腊雕像的风采,佛像的左手线条非常的柔美饱满,给人温暖真实的感觉。这尊佛的服饰非常漂亮,跟以往的佛装完全不同的一个风格,是一个汉装,胸前打了一个结。


云岗第二期工程则是在文成帝去世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间。这一时期的洞窟大多数为双窟,因是这时的北魏王朝,主要由冯太后和皇帝共同执政的原因,双窟即代表两位统治者。

⑥第1、2窟
第一、二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第1窟又叫石鼓洞,因地下有空洞,敲之有咚咚声而得名。第2窟又叫寒泉洞,因其北壁西端常年有细泉流出而得名。





⑦第3窟
云岗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终北魏一代未完成。 







⑧第5、6窟
第5、6窟为一组双窟,窟前四层木构楼阁为清初顺治八年(1651)宣大总督佟养量支持修建,因岩结构,蔚为壮观。窟内北壁坐佛高17米,是云岗石窟中最火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 













⑨第7、8窟
清初重建的四层木构楼阁,只能覆盖在第7窟的前室,但这两个洞窟却有相似之处,比如四四方方的空间形态,平平整整的壁面和窟顶,这两个洞窟选取相同的造像题材,有着完全相同的布局。第7窟后室北壁分为两层,第8窟也为两层。第7窟的上层是盝形大龛,下层为圆形龛,而第8窟也是如此。两窟东西两壁的四堵墙体顶上,都有一圈坐佛,最下端都有一圈供养人像,而中间的主体部分都有四层,左右两列8个佛龛呈对称状,它们具有相同的佛教理念和艺术风格。这两个洞窟左右成双,布局对称,构成了一个,分则各开门户,合则浑然一体的文化整体。人们将此称为双窟,它们开启了一种新的洞窟形制,代表着云冈石窟从早期创作向中期创作的转变。





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


三头八臂的摩醯首罗天


六位供养天美人,有人单跪,有人交脚,双手也或上或下,表现出随意洒脱的姿态。


上层是弥勒菩萨,倚坐佛像和思惟菩萨。下层是释迦与多宝二佛并坐像


从上图第7窟的二佛并坐,到下图第8窟的一佛独坐,意味着二圣比肩格局的改变。


⑩第9、10窟
9至13窟俗称为五华洞,因后世施泥彩绘而异常绚丽。这组洞窟营造于北魏孝文帝时代,窟像已向汉风转变,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












⑪第11、12、13窟
第11、12、13窟为一组。11窟又称接引佛洞,窟内中心塔柱上下两层,样式模拙简约。下层四面均一立佛,正面立佛两侧,细颈瘦腰,神态温雅,为胁侍菩萨,西壁屋形大龛内七立佛,波状面型圆润,形体高大,华衣飘逸。




12窟俗称音乐窟,最上层天宫伎乐十二身,分别演奏吹指、琵琶、横笛、琴、五弦、排箫、箜篌、腰鼓、法螺等乐器。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窟顶形伎乐天,体格壮硕,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











第13窟又称文殊菩萨洞,穹窿窟顶,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头戴宝冠,颈部戴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右手臂肘下一力士四臂奋力托举,势若拔山。



右手臂肘下有一力士四臂奋力托举,势若拔山。号称“最强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