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旅游景区在江西以及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是近十年。每年的春季和秋季,篁岭美丽的油菜花海,晒秋的景观几乎铺满了旅游网页的封首。我早就有前往篁岭一游的愿望,但因各种原因始终没有成行。一晃今年又到了金秋时节,我的《甲辰秋游赣东北》终于成行。走进婺源山区,探访山崖上的篁岭古村,去天街云巷欣赏晒秋盛景,是我们此行的一个主要行程。篁岭古村地处婺源县江湾镇东南7公里的石耳山区,距婺源县城距离39公里,车程仅需45分钟。2024年10月21日上午8点,我们已经来到了篁岭景区游客中心的广场上。
篁岭景区的全称是婺源篁岭旅游度假区,2009年,婺源县采取旅游扶贫的方式,开始对篁岭进行保护性开发。2014年正式开业,2014年5月15日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导游去办理票务,大家在广场上等待。几座典型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徽派建筑,坐落在景区游客中心广场一侧。居中的是篁岭票务中心,大门上方是主题为“趣上饶,晒个秋”的巨幅宣传画。西侧是篁岭酒店接待中心,精美的石雕、砖雕几乎铺满了一面墙。东侧是篁岭游客中心,通往篁岭景区的篁岭古村索道(A索)站也在这里。
进入篁岭风景区,现在最便捷的通道就是乘坐索道缆车。篁岭不同于其他婺源的村庄,它就像挂在700多米的悬崖上一样,需要乘坐缆车才能到达精华景点。篁岭古村索道全长1228米,运行时间5分钟左右。8:15分,我们乘坐的缆车已经行驶在古村索道(A索)的上空了。篁岭景区现有两条索道,一条是古村索道(A索),建于2012年使用至今。另一条是梯田索道(B索),2019年3月8日建成使用。
果然缆车行驶的时间很短,5分钟后,我们走出了古色古香的古村索道上站出口。一条通道直通景区山门,通道边是造型莲花的石雕护栏。
通道的石阶之上,矗立着一座饱经沧桑的五开间木亭山门。居中开间的斗檐下有一块匾额,上书“天开篁岭”四个大字。下面两旁是一幅楹联,上联是:平阳硕德传千古,下联是:石耳清风贯九州。从这座山门可以看出篁岭古村的悠久历史,据说这个山崖上的古村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到现在已经有580多年了。
走进山门就是一条登山石阶小道,路边还立着一块景区导览图。图上是这样介绍篁岭古村的:这个古村地处石耳山中,面积不大,只有7.8平方公里。是一个挂在山崖上的古村,地无三尺平,数百栋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排布。村外千棵古树环绕,万亩梯田簇拥。村落“天街”商铺林立,晒秋景观五彩缤纷。在篁岭可以体验最美乡村符号,探访屋顶艺术,俯瞰晒秋奇观。
我们沿着通道向坡上行进,青石板路两旁果然古树林立。一棵很粗的古树立在路边,上面的牌牌上写着“樟树 树龄420年”。
进入篁岭村头就看见一座古老的祠堂,这就是曹氏祠堂。据说这座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占地308平方米,是三进五开间格局。大鳙人曹文侃迁居篁岭,成为建村始祖,起初与大鳙共宗共祠,此祠建成后另立门户。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鳙就是篁岭人。现在的曹氏祠堂正在举办民俗文化展览,向游客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
馆内陈列着大量实物和照片,生动展现了婺源明清时期工艺品和艺术品的独特魅力。馆内还收集了散落在婺源各处的“徽三雕”,以及那些逐渐被遗忘的农耕用具以及淡出生活的徽州老物件等文化遗产实物。
在曹氏祠堂的侧边就是篁岭竹山书院,据说这座书院是由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捐资创建的。曹振鳙是篁岭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官至大学士。他把竹山书院建于曹氏宗祠旁,有“仰承祖宗以锦世泽”之意。
书院门前有座焚纸塔,也叫字纸炉。古人“敬惜字纸”,对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否则有辱斯文。焚纸塔,就是供书院师生焚烧废弃字纸的。书院分前堂和后堂两大部分,是主要的教学区、展览区,楼上是藏书阁。
我们来到了篁岭景区的中心街道,这里也是篁岭古村的核心“天街”。篁岭古村依照“天街九巷,三桥六井”布局建设,天街横贯东西,九条巷道由天街分支延展至各个角落。向上仰望,徽派建筑的房屋层层叠叠,向下俯瞰,只能看见青瓦白墙错落有致掩映在绿荫之中。
一座青石牌坊坐落在街边,上面正中雕刻着“水街”二字。走进牌坊是一条向下的石阶通道,下面就是花溪水街。而牌坊这面则雕刻着“天街”,告诉游客上面就是天街。
篁岭天街长700米,是篁岭的“商业一条街”。多条分支石阶道或向下,或向上延伸,每一处都是不可多得的纯天然古街景。
这里是令人回忆过去的篁岭合作社,门上一颗红五星,门旁则喷绘着那个动荡年代的伟人“最高指示”。门前摆放着独具特色的柿饼和地瓜干晒秋,令过往游客垂涎欲滴。
这座路边的建筑是篁岭六顺堂,建筑很普通,就是一座徽派普通建筑。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六顺堂门额上的三个字,几乎没有游客认识。这三个字很奇怪,经过查询得知,这是合体字。合体字是一种民间自发创造出的汉字符号,也算是一种民俗文化。第一个字是上人下主,人主即是君。第二个字是见父母,父母是双亲。第三个字是先生,而先生就是老师。这三个字合起来就是:君、亲、师。君、亲、师为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
我们漫步在青石铺地的天街上,两侧多为明清精美三雕的徽派建筑。这些建筑造型各异,粉墙黛瓦、或棕或黑的木楞门窗异常古朴。
天街有商铺近百家,基本经营传统民俗、古徽文化、地方小吃等项目。前面是一个“簧竹坊”,门前摆放了许多竹制工艺品。簧竹多产于为篁岭,据清朝道光年间的《婺源县志•山川》记载:其地多篁竹,大者径尺,故名“篁岭”。想不到篁岭的名字,还是因“其地多篁竹”而得名。
这座漂亮的徽派建筑叫做众屋,前面的广场就是众屋广场。现在的众屋已被开发为一间茶吧,名字叫做众屋茶吧,也称篁岭•茶咖。这是一处休闲放松的地方,游客玩累了,可以在此停歇落脚。品一杯清茶,看一看自己手机里拍摄的篁岭照片,一种成就感会鼓励你继续前行。
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走在天街上透过房屋空隙远眺,高低错落的民居之外是一片群山。四面环山的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民居受地形限制高低排布、错落搭建、鳞次栉比,也倒成就了这个挂在山崖上古村建筑的一大特色。
来到了篁岭主题邮局,一个巨大的“驿”字吸引了许多游客。这个邮驿可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邮局了,是由过去的老宅子改造而成。古朴的老房子周围满是鲜花绿植, 现在成了篁岭明清古街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游客来到这里选几张明信片,盖章邮走,好像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仪式。
前面是天街的半岛南山咖啡屋,在篁岭逛累了也可以来这里喝杯咖啡休息一下。这个店里的杯子也很有特色,写着“篁岭”二字,好多游客拍照打卡都举着这个杯子。
在半岛南山咖啡屋对面,就是在篁岭古城非常出名的爱国墙。据说这家民居外墙年久剥落,露出斑驳的砖墙,形状酷似中国地图。民居主人受到启发,干脆以白墙为底,以砖为图,在这座民居的山墙上创作出了篁岭爱国墙。这就是篁岭村极具创意的一景,寓意偏远小山村,也心系祖国。来篁岭的游人都会在此驻足,在这面爱国墙前拍照留念。
天街分支出许多小巷,古色古香的糖水店、彩灯工坊、摄影吧和天街小吃。小巷里人来人往,比肩接踵,仿佛走进了天街云巷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我们来到了前往晒工坊的一处观景台,在这里可以看见层叠错落在山坡上的篁岭村落,其中最显著的要数那面爱国墙了。挂在山崖上的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数百年来,村民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进行“交流”。聪明的篁岭人的房屋结构开式很特殊,农家一楼大门前临大路,大门后是厅堂。户户二楼开后门,可到达更高一层的另一大路。二楼前门砌筑女儿墙,与屋外搭建的木头架连成一体,用以晾晒农副产品。这样即解决了坡地无平坦处晒农作物的矛盾,也造就了这里晒秋的魅力景象。
沿着向上的石阶道,我们前往晒工坊。抬头就看见一户民居墙上爬满了绿植,屋檐下挂满了红、黄颜色的晒秋作物。一位身穿红衣的女人探身向外,在二楼屋外的木头架上整理竹晒匾晾晒秋收果实,好一幅动感的晒秋图。石阶通道边上是石筑墙,上面已经被绿植覆盖。石墙上面是晒秋木架,上面或挂、或摆着盛满晒秋作物的竹晒匾。
这里有棵柿子树,金黄色的柿子挂满了枝头。这是篁岭村的网红柿子树,许多游客专门来到这里,和柿子树合影拍照留念。挂满小灯笼的柿子树,寓意事事如意,来这里的游客们都要讨个好彩头。
我们来到了晒工坊的一个大平台。这里也是景区最高的公共观景台,堆满各种晒秋作物的平台上游客人最多。平台上摆放着红、黄、白的晒秋簸箕,堆放着橘黄色、金黄色的南瓜,在这个平台上的最大吸引力是能跟农作物一起拍照。
地无三尺平的自然条件的局限性,无限地激发了篁岭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五彩缤纷的秋收果实在篁岭人手中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无意间造就了一处中国绝无仅有的“晒秋图”景观。
站在晒工坊的晒秋观景台向下瞭望,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饱经沧桑的徽式民居土砖外墙与晒架上,呈现出圆圆晒匾里五彩缤纷丰收果实的组合。这个美丽、壮观的景象,绘出了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秋图”。
离开了晒秋观景台,我们来到了下面一个晒秋农家。这里已经挤满了游客,一道女儿墙外,几位农家女正在木架上摆放竹晒匾。从这里可以看见远处高高的观景台,那里也是游客满满。
用竹晒匾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秋天的篁岭,房前屋后依然成了竹晒匾的世界。长长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红的、黄的、白的,色彩斑斓的晒秋物与黑色屋顶、白色的墙壁形成鲜明对照,甚是壮观。
居高临下俯瞰古村,秋天的篁岭民居间依然成了竹晒匾的世界。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现在已经成了艺术家创作的素材,“晒秋”这个词汇便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
其实晾晒是一种很普遍的农俗现象,并非秋季“专属”。在我国南方农村一年四季都有晾晒,只不过秋季是丰收季节,表现得更为丰富些罢了。
看饱了,走累了,坐在路边的石凳上休息一下。透过民居山墙间隙看过去,晒秋观景台上依然游客涌动。篁岭古村的晒秋不愧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是最美中国山村的经典符号。
在篁岭晒秋观景台附近还有一处景点,这就是许多游客来探索的“怪屋”。怪屋房屋外观与正常无异,进入后才知道内中乾坤颠倒。
房子结构上下颠倒,进屋后是脚踩屋顶、头顶地板。完全是违背人类生理而设计。导游提醒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不要进去。
篁岭怪屋的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门和窗户是斜的,头晕目眩站都站不住。人们习惯了正常房子的空间位置,突然遇到斜屋就会感觉空间错乱,这就是怪屋所在。
导游在群里通知大家,可以返程了。我们沿着上来的石阶下山了,都是已经看过的街巷,很快来到了众屋广场。看着高高的屋檐下伸出的排排木杆,更看那上面摆放的都是篁岭“晒秋”,深感这里的“丝丝情谊”和“篁岭有礼”。
两座房山墙之间夹着一条石阶小道,斑驳的红砖墙上爬上了绿藤蔓,一位红衣游客漫步在石阶之上。在篁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小巷都可以发现如此美景,只要你用心,善于发现。沿着石阶来到一座徽派民居前面,古朴的木窗下伸出了晒秋木杆。木杆上下是层叠错落的民居建筑,有的可以看见白墙,以及红墙之上的黛瓦。在这里也可以看见高高的晒秋观景台,上面依然游客熙熙攘攘。
我们踏着天街上的石板路向下行,前面出现了一座木雕古楼,上前咨询得知已经来到了虚竹厅。这里原为明代官员曹元功的私宅,曹元功,篁岭人。明崇祯八年(1635年)拔贡,授职湖广兴山县知县。虚竹厅,实为徽州木雕艺术的精品建筑。竹虚厅整体为三间结构,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
整座房屋临街面全部为木雕,图案精美繁复,雕刻细致,有典有故,极尽奢华,且又突出了竹、梅主题,令人叹为观止。
竹虚厅的一楼没有厢房,是个读书、教育的场所。屋外有木梯通二楼,二楼外侧是晒台。篁岭以竹命名,竹虚厅亦暗合了篁岭。
这里是花溪水街的入口,向下的石阶旁立着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花溪水街”。我们沿着石阶下行,一条溪水从上流向下方,溪水中还有锦鲤在游动。
花溪水街是篁岭旅游度假区除古村天街外,又一条商业娱乐街。水街中间是一条溪水,两旁是高低错落的徽派古建筑。看沿街古建上的匾额,这里有酒吧、咖啡,饮品,文创,陶瓷等店铺。拾级而下,听着水流声,感受着这里的清凉,比起人头攒动的天街,这里仿佛更安于一隅。
水街布满水雾装置,清凉避暑,坡面上沿街布置了石磨、水碓、绿植和花丛等景观。花溪水街不但解决了篁岭一直以来缺水的问题,还修复了古镇受山洪破坏的环境。游客们缓步行走在花溪水街两侧的石阶上,舒适如仙境的环境令人流连忘返。
沿着花溪水街的石阶道,我们从左侧下去,从右侧上来,天街牌坊立在右侧顶端。走出这座牌坊,在天街上看牌坊上字就是水街了。
街边看见了一个歙砚店铺,门前的一块景观石上雕刻着四个金色大字:“中国歙砚”。店铺内柜台上摆放着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砚台,游客们在仔细观赏这中国名砚。歙砚全称歙州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安徽歙州及江西婺源等县。其中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
我们来到了篁岭村口,这里也有一个晒秋广场。红色辣椒、黄色的玉米,橘红色的南瓜摆满了整个台子。五谷丰登的祝福,献给了山坡上的篁岭古村。
有的游客刚刚走下缆车上来,也有像我们一样已经接近行程尾声的返程游客。大家在这里又是一番忙活,拍照、录视频,忙的不亦乐乎。一个很大的竹晒匾里红辣椒为底色,上面用黄色的菊花拼成一个大福字,仿佛是为我们送行的祝福。谢谢篁岭!再见篁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