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完连城冠豸山后,在连城还有半天时间。可以选择的方案有:1.重返九龙湖坐游船,弥补头一天的遗憾。2.按计划前往培田村,下午离开连城。我想了许久,仍然选择了后者。毕竟九龙湖已经在大坝处看过,坐机动竹筏要抢位置,不自由。而古村落压力不大,从容看看闽西南的山村,这里的客家建筑不同于永定、南靖的土楼与赣南的围屋,亦是一种全新体验。
冠豸山游记请看:福建连城自然景观一日游:石门湖、冠豸山、竹安寨:@https://www.mafengwo.cn/i/24596212.html
这一天6:20醒来,发现窗外有日出,赶紧操家伙上。
我的房间朝南,从左前方望出去,正好能看到东南方向的日出:
10月以来的日出位置偏南,如果是七八月则看不到日出。
阳光冲出低空的断云,再度探出头来:
大放光采:
如果稍早几天,日出位置在左边的尖峰上,正好给它挡了。
窗玻璃有污渍,影响照片效果。
拍完日出,洗漱完毕,从容去楼下吃了牛肉粉,再退房去对面的汽车站。
培田村在连城县西南部,离县城40公里。从县城去培田村,冠豸山南站是必经之路。
汽车站外观:
头一天去石门湖景区之前,吃完早餐,进了连城汽车站,售票处未开始上班。但有一台自助售票机,我输入“培田”字样查询次日周六的班次与余票,得出下图:
上午有6:10、7:10、8:50、9:40等班次,终点站都是到宣和乡的。
当天周五的班次则如下:
我查询时已经过了7:10分,所以不可能显示6:10、7:10两班,只剩8:50的。但要注意的是,周五没有9:40的班次。
早上汽车站-培田,7:10的太早,下一班8:50太晚。我坐7:45到冠豸山南动车站的车,8:15到达,只需半小时。下车后叫滴滴特惠快车到培田,才24元,8:20-35,15分钟到达。
需要注意的是,我在滴滴平台上输入终点时,选择了它自动跳出来的“培田游客中心”。实际上,游客中心只是自驾车辆的停车场,售票处在里面500米远处的管理站。滴滴车司机在到达游客中心之后提醒我注意这一点,我连忙让他再开500米到达售票处。
上午8:35-11:15游览培田村,门票50元。
培田古民居在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人认为,稍稍有点晚了。
上图,景区用箭头标识了一条推荐游览路线。我对这条路线只是部分吸收,有时离开这条线岔到旁边的一些景区认为不重要的民居看看。
上图的方向与普通地图呈90度垂直,上西下东,左南右北。
村中纳入全国文保名单的民居建筑有继述堂(大夫第)、官厅、双善堂、双灼堂、衍庆堂、务本堂(进士第)、济美堂、久公祠、衡公祠、敦朴堂、容膝居等。
培田村自称为“民间故宫”,甚至房屋檐下的灯笼表面也是这么写的。2023年在青海海东瞿昙寺也看到旅游宣传部门将此寺比作故宫。个人感觉,啥都碰瓷故宫,没必要。
培田坐落在宣和乡境内,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余脉三道绿色重峦逶迤自北向南直落此地,如三龙怀抱;村外的五个山头,则似五虎踞护。清澈似玉的河源溪环绕着以“九厅十八井”为代表的古建筑群。别致的山水地形及错落有致的古建筑布局,让游人感受到这是一个没有围墙的美丽庄园。
早在明、清时期,培田便是长汀连城两县官道上的驿站,同时又是汀州府、漳龙道竹、木、土纸及盐、油等日用百货的水陆中转站。清代邮传部官员项朝兴为此在“至德居”题联:“庭中兰蕙秀、户外市尘嚣”,如实描述了当时培田村庭内的优雅和街市的繁华。正是培田钟灵毓秀的环境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客家先祖长期耕读为本和勤勉立业的精神,使得他们历经数百年风雨,创建了培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空前鼎盛的经济,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明清客家乡土建筑群。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余幢高堂华屋、2l座古祠、6个古书院、2座跨街古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
培田古民居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培田村的先辈们崇尚耕读文化所创造的客家建筑艺术。培田地处连城冠豸山西部,它的总面积为13.4平方公里,居住着315户1400人左右。“培田”是清一色吴姓氏人所居住的村庄,已经有了800多年的历史。
培田的古建筑,大多座西北、向东南,前朝笔架,后靠卧虎,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术数观念密切相关。它既秉承明代法式,又兼容中原、徽式、江浙特色,开间、进深更大,做工追求艺术及造形美,布局讲究舒适、安逸,并考虑官、商用途。室内装饰,在设置明墙、漏窗、花圃、鱼池讲究艺术美的同时,更配以宣传儒家文化道德的书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突出四维八德,强调以德治村,以德持家。正因为科学的布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培田古建筑群被专家誉称为“民间故宫”、“中国客家建筑奇葩”。
进村方向是一条大道,从南往北。
“恩荣”牌坊:
村口当道的“恩荣”牌坊巍巍矗立,这是光绪皇帝特赐其御前值殿侍卫培田人吴拔祯的荣耀。它与村尾吴昌同得圣旨所立“乐善好施”坊遥相辉映,显示着培田过去文武竞秀、积善余庆,进村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历史辉煌。
连城县准备在培田村组织集体婚礼。
过了“恩荣”牌坊,则可看见飞檐翘角的文武庙、云宵庵、文昌阁等古建筑。它们掩映在古槿苍枫中,门前春有紫玉兰、夏开紫荆花、秋来菊花盛、冬日见寒梅,四季幽谷兰香,香樟白楠遮蔽,山羊、白鹇作伴,让人流连不已。
下图是文武庙:
聚集了大批穿改良汉服的女士。
文武庙上祀文圣孔子,下祀武圣关羽,文武同庙,被誉为客家一绝而扬名中外。
村口一片金黄的稻田:
这里是现代长街的起点:
各种普通的民居徜徉在一派平和的氛围中:
清晨云层比较厚:
长街绵延向北:
上、下图路边的这些建筑也是有来历的,只不过因为没有入选全国文保,因此没有受到管理方的重视,未予标识。
亦爱居:
接下来进入重点古民居区域。
民居群以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为代表,占地都在6000平方米以上,是著名的“九厅十八井”。
培田古村落以典型的客家“九厅十八井”建筑特色闻名于世,它与客家土楼,围屋并称世界客家建筑三大奇葩。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结合构造的大型民居建筑。在培田像这样规模的建筑,在数百年间,共建起30幢类似的建筑。它的布局尽管厅多井多房多,却井然有序;尽管建筑层层叠叠,采光通风出水却无丝毫障碍;厅与厅之间既有通道相连,又有门户隔阻,使之各成单元,既利于大家族聚族而居,又不妨碍小家庭各享天伦之乐。这里的井水,除了供饮用外,还有除燥降温的“空调”功能。其布局的合理真可以用“天衣无缝”来形容。
前面出现大夫第:
门楼门额横刻"三台拱瑞",指地处山川环绕的祥瑞之地;门联石刻"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抒发屋主耕读传家的志向。
村里的建筑,大门普遍朝东。大夫第也不例外。
“大夫第”因主人吴昌同荣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它又取中庸“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而称“继述堂”。此堂建于1829年,历时十一年,占地十一亩,于1840年建成。厅高堂阔,宴请120张桌客可不出户。其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风、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雕刻工匠,三代相传,采茶、卖鱼、借伞、过檀溪等梁花、枋花幅幅藏典故、呈吉祥。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特点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科学的布局规划,舒适安逸的功能,精湛的工艺,使法国一位建筑博士三临考察,称赞它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东南方向风云变幻:
进门之后,恰好有个武术团队在摆拍:
好不容易才等他们散开,可以拍第二进建筑:
院落北侧的耳墙:
南侧:
两侧的建筑比较对称,形状挺有趣。
第三进是主体建筑“继述堂”:
继述堂自1804年始建,历十一年建成,占地7200平方米,为四进厅梁柱式框架结构,共十八厅二十四井一百零八间房,地面为保存完好的三合土。堂名取自《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房主吴昌同父子诰封"奉直大夫"、"昭武大夫",故又称"大夫第"。
里面还有很大,各个堂都是。现在一般只开放中路的前三进建筑,后面与两侧皆不开放。
以大夫第为例,来到第三进——它的主体“继述堂”为止,后面就不能进了。其它各堂都差不多。
“九厅十八井”的整体不能遍睹,因此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
出来后又有一批人在头进院落指指点点:
从这里望出去,东边青山隐隐,视野倒是好得很。
渐渐出了太阳:
最喜欢这种东西向小巷:
小巷子里人少,显得幽静,又经常一眼可以望到头。
继续沿长街往北:
下图是如松堂:
还有致祥堂等建筑,但没有开门,门口亦无标识,对不上号。
偶有菜畦:
上下图这些没有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居也挺有看头。虽然关门闭户,但可以看看外观,亦是无言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村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一
官厅建于康熙年间,占地面积6900平方米,为三直五进"九厅十八井"经典建筑。官厅集政、经、教、居于一体,是吴氏宗族接待官员、商客之所。门前设照墙、半月塘,正门石狮雄踞、桅杆高耸,内门额横书"斗山並峙",正厅天井砌接官甬道,左右窗屏、雀替,雕刻技艺精湛。
官厅大门外又有一群武术练习者:
我赶紧先朝东边看看池沼:
绕到池沼的东南侧,往西北方向看官厅的外围:
“官厅”原称“大屋”,为吴氏接待过往官员而称“官厅”,相传为吴纯熙挖八窝金窖而建。它高墙耸立,四围封闭,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专供妇女洗涤。
“官厅”属“九厅十八井”结构,但布局为前塘后阁式五进厅。前设月塘(即上图的水塘),一取水克火之意;二取“九厅十八井,井井水归塘”之缘,与徽派建筑“四水归堂”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尽财源滚滚来”。
内外宇坪特别宽阔,为武官下马,文官停轿而设。外宇坪已见上图。
在门前侧着看官厅的大门,角度更显灵活:
外门上的横批为“业继治平”。外坪立一对青石雕凿旌表,为乾隆九年岁进士吴镛、吴鉴所立。
里面的第二进建筑的大门——厅门:
由上图可见,内坪很大,还晒着农作物。
厅门上的横批为“斗山并峙”:
表达主人不仅有继承前人治国平天下之志,而且有开启后人文武竞秀局面之愿。
内坪也立一对青石雕凿旌表,与外坪的一样,为乾隆九年岁进士吴镛、吴鉴所立。
右侧的偏房:
乾隆二十八年,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巡视汀州府,闻说宣河培田村以“文墨之乡”饮誉汀连,怀疑小小山村是否徒有虚名,于是以县教谕装扮停轿官厅暗访培田。几经波折,终被官厅“业继治平”“斗山并峙”“蛟腾凤起”等气贯长虹的楹联牌匾以及培田客家人殷实的文化涵养所震撼。“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巧。正厅设置“泰阶”,对不同级别的官员有不同的约束和规定,毫不遮掩地体现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中厅隔扇“丹凤朝阳”“龙腾虎跃”“王侯福禄”“孔雀开屏”均为九重鎏金透雕。挑梁“八宝”“鲤鱼跳龙门”则为鎏金浮雕。梁柱间、桎枋间的雕花,全为双面对称镂空雕。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厅为宗族议事厅。左右花厅则专供主人休闲会友。楼下厅为学馆,楼上厅为藏书阁,曾藏有万余册古籍,可惜文革时期付之一炬。
中央红军北上前的温坊、松毛龄战役中,“官厅”成为红军的指挥部,朱德、彭德怀、谭震林、林彪、罗炳辉等在这里出席过重要军事会议。战斗结束,红九军团即由此出发。培田成为红军长征前夕的一个出发地。
官厅旁边的巷子:
一
继续沿长街往北,有一座小小的天后宫:
村东北的万安桥:
过桥还有一座牌坊,但我两次经过都没有去。
据樱枫兄介绍,县城— 宣和的班车,培田村的上、下车点在此桥以北的圣旨牌坊旁边。
我想尽快把最远的南山书院解决掉,于是沿路前行到底,再左拐向西。
右前方出现丘陵:
北边有一批现代村庄房屋建筑:
这个是敬彰公祠:
它是福建省级文保。
从上图门口的路拐进去,朝南走一段,有片水塘与菜畦:
北边有小丘:
对面小山上就是南山书院。
在培田古建筑体系中,书院群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与培田客家先祖强调唯耕唯读两条正道,崇尚“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的理念,怀抱以科学、知识改造自己,改造自然,忠以报国,孝以持家的理想是分不开的。
明朝成化年间,在培田这个小小的村落,七世祖吴祖宽伐木割草,创办“石头丘草堂”,聘进士出身的谢桃溪“课二三弟子以读诗书”,校园虽小,却是“开河源十三坊书香之祖”。由于培田先祖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教育理想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使“石头丘草堂”逐步扩大建筑面积,吸收更多的生源,加上它的课程设置广泛而有深度,使它最终成了著名的“南山书院”。
此书院从顺治七年到乾隆三十年,培养出191位秀才,其中19人入仕,官到五品7人,最高者达到三品。明代兵部尚书裴应章考察后感慨万千,挥笔赠联:“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翰林院庶吉士曾瑞春则称赞南山书院说:朱熹讲学的鹿洞鹅湖也不过如此啊!明末,作为“宣河里六图三甲”的培田村,增开了“十倍山书院”“云江书院”“紫阳书院”“等天学堂”;到清末,则发展为文有“南山书院”,武有“般若堂”为代表的文武兼修的教育局面。
南山书院进门后的牌匮:
南山书院建于明成化年间,前身为石头丘草堂,清朝名才子邱振芳、翰林院庶吉士曾瑞春曾执教于此。科举时登科入仕191人(进士4人),官至五品以上14人。民国时出4个留学生(吴乃清与周总理同窗),三个黄埔生。建国后输送培养大中专生270余人。海外后裔20余人获博士学位。
现存建筑比较简单:
正厅亦简陋:
上图的牌匮上的“云汉为章”四字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后来北宋苏辙在《次韵刘泾见寄》中改造为“亦有云汉为之章”。原意为赞美星汉灿烂,引申为学子文章质量高、数量多,含有称赞、鼓励学子之意。
后面几间房子布有展览:
介绍南山书院,以及培田村办学的历史。
里面有几座小院落倒是挺幽雅:
这些都是书院的教室,配上绿色植物,营造出安静详和的读书氛围。
出来后看到北边小丘上有现代的小学:
小学只有一所,不复当年六座书院云集的盛况,但仍然能够体现教育传统的传承。
山坡上偶遇一群走地鸡:
再度经过池沼:
东北方向祥云大作。
上图远山依依,可以体现被丘陵环抱的山村特点。
回到长街,回望北边的青山:
再度经过官厅:
最喜欢这片池沼:
天空中的云团,较之第一次到此之时又发生了变化。
接下来进入村子中部,从北到南,沿千米长街逐一探访一批重点建筑。
双善堂旁边一条水圳沿街而来。
先到了双善堂:
上图是双门楼之中的第一个,面朝东。
双善堂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于咸丰戊午年(1858年)被焚,后重建。堂号名"双善",体现"善师其善,善继善述,干善万善"之道德追求,寓意济美不一"公私两得"。整幢房屋建有双门楼、双池塘、双宇坪、双厅堂、双围屋,是九厅十八井与围城屋完美结合的典型建筑。
进去后别有洞天,居然有月牙形小池沼:
上图是双门楼中的第二个,双池沼、双宇坪中的第一个。
上、下图中的各种各样的小池沼,令民居多了几分灵气与活力。
上图是双池沼、双宇坪中的第二个。
双厅堂:
这个两个厅堂看起来无人打理,略显零落破败。但亦透出几分古朴之气。
接下来是务本堂:
它的门楼居然是朝西的。
务本堂又称进士第,建于光绪二年(1876年),堂名取自《论语》"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孝悌为仁之本,知务本必自孝悌始。入居后,吴拔桢考中举人、进士,故又称"进士第"。门堂高悬"进士"金匾,正堂悬挂王羲之联句墨宝,中厅天井保存武进士学艺时的练武石。
第二进建筑——厅堂的飞檐举得老高:
务本堂曾是培田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刘少奇、彭德怀、滕代远等曾在此指挥过朋口战役,存有"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标语。
最里面的“务本堂”本尊:
接下来经过“最美转角”,先拐到东边看济美堂。
折回东边的南北方向主线路,看到水圳迤逦而来:
这一带可能是“最美转角”。
樱枫兄拍到了两条小巷夹成一个锐角,我却忽视了。这应该是“最美转角”。我只拍到一批小巷与水圳相伴而行的照片。
青石板+鹅卵石建成的巷子了,伴随着水圳,奏出悠长悠长的节奏。
比较难得的是,当天游客不算少,不过都集中到继述堂、衍庆堂去了。这一段较长的石板路,虽然时不时有游客经过,但要拍到空无一人的场面,亦非难事。
水圳与巷道相伴而行,与皖南古村落西递村与宏村很相似,南方民居的建筑布局原理是相通的。水圳可以用于随时洗涤,天气热的时候又起降温作用。
还有这些悠长的古巷:
拐到东边是济美堂:
门口一大片空地,显得很气派。
大门亦朝北:
济美堂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三进厅结构,是祭祀飨堂。堂内木雕装饰精美,屋顶飞檐高挑,屋脊陶饰吉祥图案。正厅天井有卵石"如意福禄图";中堂屏风天子壁三层镂空镭金雕刻,正面展示十二个典故,背面刻有八贤颂文;后厅二十余块透雕,构图精巧,工艺精湛;廊八扇窗屏镌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四维八德。
入内的主体建筑:
这是“檐牙高啄、飞檐高挑”的代表。
右边偏院挺有意思:
回头东望:
这里的民居,推门向东,总能悠然见东山。看来不朝南也不见得全是坏事。
最里面的“济美堂”本尊:
旁边还有一座有点气派的建筑廷公祠:
绕回西边南北向的主路,继续探访精华建筑。
先碰到一批宗祠。
以千米古街为界,分布在内侧的大多是祖祠。由村口上数有天一公、隐南公、郭隆公、愈扬公、衡公、久公、在崇、畏岩、乐庵、锦江、南村、文贵等三十余座祖祠,现保存较完好的有21座。
久公祠飞檐高举:
久公祠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其子为奉祀先父吴久亭而建。门楼为三山斗拱结构,设石件外栏内槛,建构独特。祠堂厅内绘有"三娘教子"、"状元游街"等精美漆画。现存门神画、左墙懈豸献瑞、右墙麒麟送宝图,堂内梁檀等工笔彩绘富丽堂皇。
祠堂左、右墙壁留存有捷报、红军标语。
培田旅游当局将久公祠称为“客家中华门”。
培田祖祠的重要建筑特征是十分注重门庐构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斗拱垒撑立石柱雕梁,架飞檐翘角,安红门画彩栋,悬金字牌匾,绘木壁漆画,极为富丽堂皇。如继承北京午门法式的“衡公”祠和“久公”祠,其工笔彩绘“三娘教子”“状元游街”图,线条明晰,人物栩栩如生,色调经久不褪,称得上是难得的珍品。大门外栏内槛,厢廊左绘獬豸,右画麒麟,寓公正、吉祥、聚财之意。它反映了客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如飞的檐角:
精美的雕花木窗:
里面的主体建筑:
这里的宗祠一般只有两进建筑,与岭南祠堂的三进建筑不同。
外观与久公祠差不多:
建于清乾隆后期,是裔孙为奉祀先祖吴衡三而建。门楼为三山斗拱结构,绘有三国故事,现存"空城计"、"张松献图"等四幅漆画,线条清晰,色彩鲜明,人物栩栩如生。其后裔文武竞秀,有多人下南洋经商、定居,取得较大发展。
这个是福建省级的文保俞杨公祠:
也是福建省级的文保——锄经别墅:
以上的游程,游客不算太多,各民居建筑都是偶然进来几个。接下来进入热闹区域,旅行团多集中于此。
下图是通往衍庆堂的必经十字路口,大批旅游团游客在此挤了好一会儿:
还有穿汉服cosplay拍照的:
我见状,改为先去旁边的工房门楼。
工房门楼是福建省级文保单位,是客家门楼的典范。
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原为建造"继述堂"工场,后建成设计完善、商居结合的房屋。当时承建"继述堂"的能工巧匠为显示其独特的建筑创意,精妙的设计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建造了此门楼。门楼灰塑装饰精致,依地势而建,传承古村落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客家建筑风格,形成培田最具特色的门楼建筑。
里面的建筑比较狭长:
离开千米长街,向东进发:
一
到达敦朴堂:
它的大门朝北,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堂名"敦朴"意取敦厚朴实,勤劳节俭。云墙题联"勿忘三命""以助二南"以及厅中悬挂的诸多书画作品,浓郁的书卷气息烘托出独特的文化氛围。敦朴堂后人皆善好书画,多才多艺。房主次子取入鹰生,博稽经史,文论精正,楷书凭秀,执教众钦。
里面也很开阔:
在门前看东西向的小巷往往空无一人:
敦朴堂邻近与现代长街相交的路口:
对面是吴家大院。
外观气派:
最里面的某堂 (未标名字):
吴家大院现在作为营业性餐馆,而且似乎不是文保单位。
北边是双灼堂。
双灼堂门楼亦朝北:
里面还有一进门楼:
双灼堂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呈三直五进布局。房主吴华年,字灼其,号桃生,含诗经"灼灼其华"之美,故名"双灼堂"。门楼楹联"屋润小康迎瑞气,万金广厦庇欢颜",内大门刻清末御史江春霖所书"乐善好施"横额。房主四子乃青是周恩来总理留法同窗,译《马克思生平及其著作》。
第二进院落挺大的:
厅内留有工农红军所书《田妇讨论歌》和土地革命标语。
后面有两进写着“双灼堂”的建筑:
难道以两座表示“双灼”之意?
容膝居门口挤满了旅游团,我跳过它直奔衍庆堂。
前往衍庆堂路上碰到的都阃府遗址:
可惜只剩下一个门楼。
往里是衍庆堂。
衍庆堂跟继述堂、官厅一样,是培田村的头牌建筑。
“衍庆堂”为明代建筑。其建筑结构与“大夫第”大体上同,但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与北京四合院门前设置相差无异,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传承。“门当户对”蕴含阴阳组成乾坤,男女谱写人文。女性喻吉祥,田丁表兴旺,男女和合,家业兴旺,万代兴隆。其理念喻示着客居异地的中原移民,在聚族而居中对宗族瓜瓞延绵的展望和追求。
上图只是外围,得从右边的门拐进去:
上图的门上写着“吴氏宗祠”字样。
左边是个戏台:
有民族乐队在表演。
对面有人在摄录:
只有吴氏总祠才拥有戏台这种专门建筑。
大门的背面:
表演与摄录活动很快就告一段落,可以正面看看第二进建筑:
里面正在积极准备筵席:
规模不小:
最里面的衍庆堂:
出来时,北边的空地又在进行武术摆拍:
一
再到容膝居时,门口已经没人了:
培田先祖没有忽视对妇女的文化教育和民间实际技艺的承传。他们又建了“容膝居”和“修竹楼”。“容膝居”成为三朝宗族妇女学校。在容膝居内,不但学习文化,而且“可谈风月”。“修竹楼”以交流技艺为主,培田先祖精湛的泥、木、雕、塑、剪技艺大都源传于此。纪晓岚在培田文人秀士的陪同下参观了这些书院,耕读传家的中原遗风使他拨开眼前重山,把培田与紫禁城连了起来,挥毫题下“渤水蜚英”题匾,成为培田千块名人名匾之一。可以说,明清时期培田学校之多,功能之全,制度之严,全国罕见。谢桃溪、邱振芳、曾瑞春等名师则在这里培育了吴昌同、吴拔祯、吴暾等数以百计的人才而流芳千古。
内有女性文化主题展览:
再度经过路口的水圳:
回到长街的路口:
大夫第门前越发热闹:
本已开始枯败的荷塘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下显出几分生机:
我买了两只油煎饼,坐在路边填填肚子,顺便拍一下南来北往的人:
稻田也显得黄中有绿:
在恩荣牌坊旁边回望整个村子:
网上说村子旁边有个小丘可以俯瞰村子的全景,街上有个餐馆老板证实了这一点。他主动提到向外面东北方向过桥,如何如何拐几个弯,便可以找到上山入口,要走十分钟多一点,而且是石子路。我一听要拐几个弯,没有明显标识,而我急于找车离开,于是作罢。
广西三江县程阳八寨的有登山观景台,修了水泥台阶,这种正规的才好办。
同样因为急于找车,没照顾餐馆老板的生意。
连城县还有几处乡村及文物景观:
四堡雕版陈列馆。四堡是中国明清两代著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现存的大量印坊、雕版、印刷工具和古书籍。
四堡据讲原名叫四宝,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四堡雕版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并以出版当时的禁书《金瓶梅》,《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合刊本,全国明志《宁化县志》和《西厢记》四件事闻名于世。
有意思的是:四堡先民在当时就有了一定的版权意识--每年初一,四堡的名书坊把一年来各自刻书籍的封面张贴出来,公之于众,表示“版权所有”。
由于四堡印刷业过于封闭,跟不上印刷技术的发展,最后导致了四堡的印刷业在1942年彻底地走出了历史舞台。
罗胜,被称为“曲溪的喀纳斯”,“竹尖上的云间部落”,位于连城县曲溪乡,是闻名全国的杉木王之乡。
赖源乡可位于连城县最东端,可谓是连城乃至闽西的“西伯利亚”,不仅偏僻而且路途遥远。有“赖源溶洞”景观。
以上几处,由于交通不便,没有前往。
离开培田村去冠豸山南站有点小麻烦,工作人员说近期过路班车比较少,要一两小时一班,不知真假。
上午买票时,在售票处坐着的一个未穿工作人员制服的中年女性给我写了个手机号码,说可以联系这个司机送去冠豸山南站。我打这个电话,第一次被挂断,第二次无人接听,第三次才有个男声接了,说自己开车送人在外,不在培田。
我请工作人员帮我联系黑车,打了很多个电话,对方都说正在送人,没空,等了35分钟后终于有一批集体去吃午饭的工作人员乘电瓶车回来了。其中一个一听我这情况,立刻步行回家开车,5分钟后出现。50元,15分钟开到动车站。
过路的班车即使有,但可能会等很久,而且一路要上下客。我坚持等私车,虽然花了35分钟,但仍节省了不少时间。在前往动车站的路上,将回程的三段动车票逐一改签,最后提前一小时二十分钟到达新塘站。
工作人员私车—冠豸山南站,11:55-12:10。送我来的女士姓吴(培田村的主要姓氏),在县城与村里都有房子,每天从县城开车进来上班。
下图是另一个培田村工作人员送游客过来:
广场对面有街市与餐馆,但走过去,来回有点远,我还是在车站里的便利店买两个面包算了。
冠豸山南站的候车室,周六中午没什么人。
在冠豸山南的便利店买了两个面包吃下,垫垫肚子。到了漳州站换乘,再吃鸭腿饭。
告别连城:
如果要像来的时候一样,经过漳州站中转一次,只有7:53与17:42从冠豸山南站发车的两个班次适合。前者太早,当天只有赶路,没得游玩;后者到家太晚,22:35才能到新塘站,似乎在培田村也玩不了一个白天。所以此案不通。
还有一个中转方案,乘13:03的动车前往赣州,然后同城换乘,去赣州西站上车回新塘。15:32到达赣州站后,最近一趟在赣州西站发车的是16:22,相距只有50分钟,两站相隔23公里,几乎难以实现。下一趟是18:20,在赣州市区逗留的时间太久,全程耗时拖得很长。此计亦不可取 。
没奈何,殚精竭虑,设计出在漳州、潮汕站换乘两次的方案。最终执行的是12:51从冠豸山南出发,18:40到达新塘站,全程5小时49分钟,还不算太久。
在漳州站又停在一号站台,换乘最快。从站台走到中部的玻璃大门,进去后立刻有一个换乘检票口,马上进入一楼候车室。虽然我乘坐的车在二楼候车室,但有40多分钟的间隔,足够在二楼候车室又从容地吃一顿。
在潮汕站只有15分钟换乘时间,我第一次在此换乘,从站台一路小跑,下到出站通道,跑到尽头的便捷换乘通道,从那里刷身份证进入候车室,我乘坐的第三段动车的检票广播声已经响起,迅速检票入内。
总结为一句话:广州离连城虽然不太远,但交通实在曲曲折折。
潮汕站候车厅:
灯光制造的线条模仿潮汕民居的外观。
在汕尾一带偶遇日落:
更多游记请看:《我的 中国 游——行程与游记目录》 @http://www.mafengwo.cn/i/35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