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宝藏出游地】看古建何必舍近求远,正定遍地国保逐个数

作者:净行者 显示图片

时间:2024年11月30日——12月1日
地点:河北 石家庄 正定

说起古建,人们肯定会联想到山西。然而,从北京出发,坐高铁一个半小时,就能抵达一座藏着遍地古建珍宝,被人们严重低估的小城——正定。
如今正定不过是石家庄市下辖的一个县,但细数历史,却发现正定要比石家庄出名得多。早在春秋时期,狄族人就以正定为中心建立了鲜虞国,后历经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真定府,至清雍正时期,为避世宗讳,改称正定而沿用至今,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且“九朝不断代”,以“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名,素有“古建艺术宝库”的美称。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三访正定,惊喜于其古建筑之丰富珍贵,称“实在赞叹景仰不能自已”。
梁思成的学生、古建专家罗哲文数十次到访正定:“在正定城区之内有重要的隋碑、唐代木构建筑、完整的宋代建筑群、独具特色的唐宋塔及元、明、清历代古建筑,都有物可看,有迹可寻。”
为此,我们专门选了一个周末,去“三雄古镇”正定,感受宋风唐韵,探寻她的千年之美。


说起正定,许多人可能并没有什么印象,但若提起常胜将军,常山赵子龙,相信则是妇孺皆知,没错,常山就是正定历史上的名字。


1600年前,历史上正定、北京与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古称常山、真定。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变迁,正定似乎是被人不经意间遗落的一颗菩提子,被逐渐淹没在华北延绵苍茫的原野中,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可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不仅不能抹去,而且还给古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据统计,正定现存隋唐以来建筑38处,其中,国保9处、省保6处、县保24处;正定博物馆馆藏文物7672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264件,国保级文物在全国县级行政区中位居第二。

兴隆寺——广惠寺——临济寺——阳和楼——开元寺——马家大院——天宁寺——南城门


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去过很多古城,然而,唯有此次来到正定感触最深,古城景区导览图不仅随处可见,且标记清晰,一目了然。
更为惊喜的是,古城内的停车全部免费,真是对自驾游游客特别友好。



时值冬日,古城内不仅有直饮水,还有45°的温开水;不仅有供游人歇息的座椅,还有温暖的椅垫;更出人意料的是,背后还可以免费充电······这些友好而贴心的便民设施,让我把正定定义为”游客友好型城市“。

正定古迹众多,大多散落在各大寺庙中。兴隆寺,门票50元;广惠寺、天元寺、天宁寺门票均为20元。我建议到兴隆寺售票处,购买正定文物景区联票,80元,不限日期,但各寺仅限一次入内。
此外,60岁以上免费,凭身份证入内。


参观完隆兴寺,错过了饭点,建议前往陈饸子-饸饹村去吃午餐。别看它开在路边,门脸不大,但却是当地首屈一指的餐厅之一,高峰时需排号,等候翻台。



招牌饸饹面,硕大一碗,19元,建议两人分食;炒饸饹中规中矩,略咸;常山将军炖大鱼,十分入味,推荐。


晚餐选的是正定网评第一名,由宫廷四品御厨郝时维创立,从宫廷到民间,从清朝到现代,历经百年风雨的郝家排骨。




我们七八位,点了满满一桌子,招牌大排、八大碗、热切丸子、扒糕、烧麦等,都是当地特色菜品,仅400多元,人均50多,超级划算。


古城内住宿以民宿为主,且大多百余元。我们选择的须弥院子,就坐落在天元寺须弥塔下。最打动我的就是坐在露台上,便能眺望近在眼前的古塔,侧耳倾听古寺梵音,用心感受古城静幽······


在正定九国保中,隆兴寺体量最大,堪称满院的国宝级文物,其中六处更是全国之最,它是正定这座城市中依然留存至今的活历史。因而,我们的第一站别无选择地锁定为隆兴寺。
隆兴寺,别名大佛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隋朝建造,始称龙藏寺。北宋扩建,历经数朝盛世,是“京外名刹之首”,有“艺术古建”之称,是中国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的寺院之一。
寺内主要建筑多始建于宋代,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高低错落,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

尚未抵达隆兴寺,就能看到的一座宏伟壮观的琉璃照壁,矗立在寺门对面马路边。由于照壁与寺门之间,便是正定古城内的一条主马路,整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要想拍一张理想的照壁全景照片,并不容易。
这座位于隆兴寺中轴线最南端的琉璃照壁,长20余米,顶覆绿色琉璃瓦,壁身粉以大红色,显得庄严肃穆,至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36块高浮雕琉璃砖拼砌而成的菱形壁心。凝望壁心,只见海水纹之上,祥云纹之间,两条矫健的游龙头尾相连,踏波蹈浪,穿云破雾,在空中回旋升降,上下呼应,迎珠而舞,栩栩如生,颇为壮观。


仔细端详许久,忽而觉得这龙有了生命,有了灵魂。


隆兴寺已无山门,目前由天王殿兼做山门。天王殿始建于北宋,是寺院现存四座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
天王殿为单檐歇山顶,规模并不是很大,正面正中一座拱门,两侧各两座石雕拱形假窗,殿两侧八字墙上同样饰有菱形绿琉璃砖雕富贵牡丹图案。


圆拱形大门上,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蓝底金字匾额。横额上方有同样蓝底金字,周饰盘龙的“天王殿”竖额。



天王殿前安坐着一左一右两尊宋代石狮,尽管宋代石狮的造型,已经逐渐失去了唐代昂扬霸气的风格,变得更为温顺内敛,但依然将身后的寺院衬托得更加庄严。


殿内供奉着一尊被完全汉化了的 “大肚弥勒佛”,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大觉六师殿,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金、元、清均进行过重修。原是寺内规模最大的一座殿,可惜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从台基的规模仍可想见当年建筑的壮观。不过,一座千年古寺,没有主殿,确实也是一种缺憾。


站在大觉六师殿(遗址)前,眺望摩尼殿,重檐歇山屋顶,绿琉璃瓦覆顶,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得雄伟恢弘、古劲庄严。殿前翠柏森森,又添了一丝肃穆的气氛。
踏入隆兴寺的一刹那,我会感觉都市的喧嚣被隔在了门外,四周清静祥和,心也慢慢沉下来。


造型奇特的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不仅是寺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宋代建筑,更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座北宋时期“十字”造型建筑,为宋《营造法式》之典范,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艺臻极品”的建筑孤例。


摩尼殿,重檐歇山屋顶,绿琉璃瓦覆顶,更因独特的造型,打破了四方形大殿的沉重的格局,而成为整个院落中最为灵动的一座古建。
与一般重檐建筑不同处是把外墙砌到副阶檐下,另在副阶四面正中各加一座山面向外的歇山顶抱厦,宋代称“龟头屋”。这种结构在宋画中屡见,但实物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孤例,仅此一例。


屋檐下,正中高悬着康熙御书的“摩尼殿”匾额。


殿前正中立有一个的石香炉,四周雕有一群形态各异的力士。


迎面为“龙象神威”匾额,两边楹联乾隆题写:“庄严有象只随具足可知即色即空,幻化何因但愿念而自尔无去无往”  。


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装佛像,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右两侧立像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迦叶和阿难。塑像高大、雄浑,气度不凡,均都为宋代原塑。



两侧莲座上供奉的是文殊、普贤二菩萨,也为宋代原塑,后在明代曾进行过修补。


“二十四座金牌坊”,是指摩尼殿上方藻井四周每边镶嵌着6座,一共24座木雕牌坊,只因在上面涂了一层金粉而得名,而并非正定街上各个牌坊。


 深深大殿内,各壁上绘满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明代壁画,构图雄伟,与彩塑同样十分珍贵。


虽然殿内光线昏暗,但凑近些,还是可以看到壁画的内容,尤其是凸出于墙面的瓦片、衣服的纹理等,时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见。


殿内两侧墙壁上,各绘有一幅大型经变画,东侧为《西方胜境图》,除底部残损外,主体画面尚属完好。



西侧是东方药师佛经变,采用“分幅兼通景”的布局,但已经大面积受损,漫漶不清了,甚至有的地方已脱落,残缺不全,让人很是惋惜。
据说,壁画原面积为528平方米,因有部分剥落,现存约400平方米。




画师使用了与敦煌类似的沥粉堆金技术,呈现出了生动的立体效果,更使整个画面艳而不俗,富丽堂皇,光彩照人。


特别是东抱厦绘制的第十五尊天——“鬼子母天”尤其令人注目。


摩尼殿中的壁画规模宏大,以青绿色为主,间有沥粉贴金,人物众多且造型准确,笔法精细,线条流畅,神态生动,在现存明代寺观壁画中属上乘之作。


东抱厦光线比较强,整幅画面一目了然,更能清楚地看到壁人物神态生动,堪称精美绝伦。


转到佛坛背后,一座巨大的宋代泥塑五彩悬山扑面而来,以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壁塑艺术形式,将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普陀洛伽山,壮观热烈的场景微缩于一壁之上。


整面壁上俨然是一个极乐的世界:在一大片彩色悬雕上,模拟了大海,以及海中的普陀仙山,上有修行的凡人,仙人和鸟兽罗列其间。山石突兀起伏,祥云缭绕其间,泉水喷涌,碧波鳞鳞。



悬山上共有佛像30余身,人物多样,静修的罗汉和威武的天神各具风姿,色彩鲜艳,光彩照人。


五彩悬山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端坐正中的观音像。在这里,观世音不坐在大殿的正中央,而在后壁倒坐,坐南朝北,故而称之为“倒坐观音”,也以此表明观世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


端坐于正中的五彩自在观音像,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一足踏莲、一足踞起,两手自然抚膝,神态恬静自若,突破了传统宗教造像的严肃之风,堪称中国最美的观音像,也是海内孤例,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


仔细端详发现,倒座观音,头微右倾,眼神微微向下俯视,目光恰好与礼佛者形成感情上的交流,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闪耀着洞察人间善恶的光芒。


突破了传统宗教造像严肃之风的倒座观音,她的庄严令人畏而起敬,她的美丽令人恭而不亵,她那人格化的仪表,一扫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风,令人叹为观止,美得,让人看了根本挪不开眼!
当看到一只鸽子静静地停立在观音两手交汇处时,一种柔美的慈爱之情,迅速弥漫开来。


出摩尼殿北门,眼前犹如一片皇家园林,苍松古柏掩映着红墙,红墙内矗立着气势恢宏的殿宇楼阁,一片皇家气派。


正中一架小巧的木制牌坊,匾额“妙庄严域”。梁先生称之为小珍品:“由各方面看来,这小建筑物无疑的是一座很古的结构”。它顶着出檐深远的楼,显得很可爱,又为寺院增添了庄严。


穿过牌楼门,迎面高大的亭式建筑是戒坛,它是中轴线上的后来者,建于清乾隆年,是佛教徒接受戒律的场所。
隆兴寺戒坛与北京戒台寺、五台山清凉寺,合称为我国北方三大坛场,可见隆兴寺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一侧门上悬挂着乾隆御书匾额:“金绳觉路”。金绳出自《法华经》,其中讲到佛教理想国——离垢国,其道路以金绳为界。觉路是佛教语,谓成佛的道路。李白也曾在《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中写到:“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坛内当中供奉的是明弘治六年铸造的双面铜佛,面南的是阿弥陀佛,面北的是药师佛,像身相连,相背而坐。这尊双面铜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藏传密教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


戒坛后,左右各有一座重檐歇山顶,宋代方形楼阁,皆为所处年代最高工艺水平的代表。
其中,转轮藏阁,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建于北宋,元、明、清均有重修,也堪称一绝。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被梁思成赞为“木构建筑之杰作”。


如今,康熙御书“转轮藏”匾额,仍高悬于檐之下。


转轮藏阁外表相当普通,但其内部却有价值更高的装置,它就是直径7米,八角形的木制“转轮藏”(即转动的藏经橱)。
以前这些经橱里都摆满了经书,不识字的和尚或香客推动这个转轮,每推一圈就相当于念了一遍经书,与藏传佛教的转经筒功能相似。这座转轮藏是中国现存唯一第十世纪可以转动的佛经书架。


转轮藏阁内的转轮藏,犹如一座小宫殿,繁复精美的榫卯结构不输于任何一座古建筑,它是我国早期斗拱出挑最多的实例,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藏经橱,比欧洲类似装置出现早了八百年。


与转轮藏阁遥遥相对的是慈氏阁,其梁架结构采用了减柱造作法,给人以简洁明朗之感,便于人们观瞻礼佛。特别是檐墙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国内保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


步入慈氏阁,我们在这里再次见到了弥勒菩萨,不同的是,它并非坐像,也非大肚翩翩,而是,在2米高的须弥座上,矗立着一尊身材伟岸的尊弥勒菩萨立像。要知道,在一座寺院内,同时供奉两种弥勒形象,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抬头仰望,阁内弥勒菩萨,双足开立于两朵青莲上,面目慈祥,头戴天冠,上身内着衬胸,外穿天衣,下着齐足长裙。右手上屈于胸前,掌心向外,左手下垂,其形为诸天说法状。
弥勒菩萨高7.3米,虽不及承德普宁寺的木质观音菩萨和北京雍和宫弥勒木像,但雕制时间却比二者早了600多年的北宋。更为神奇的是,它还是由一根独木雕刻而成。


过了转轮藏阁和慈氏阁,在中轴线两侧,各有一座清代风格黄色琉璃瓦顶的御碑亭尤为醒目,碑亭内的石碑一块为清朝康熙皇帝御题,一块为清朝乾隆皇帝御题。这两块石碑是隆兴寺现存石碑中体积最大、规格最高的。


东西御碑亭中两块石碑虽然巨大,但比不上旁边这座不起眼的小石碑。这座碑亭虽仅是青瓦覆顶,但却享受着与御碑亭的栅栏待遇,可见其保护级别之高。


隔着青砖碑亭的朱红栏杆,3米多高的青石古碑,让人仰视观望,但可惜看不清碑身上的文字,只能看到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据说属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碑额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原来这就是被誉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龙藏寺碑。


在碑亭旁,我们惊喜地发现,一通用现代技术复原的龙藏寺碑,使得我们可以一堵它的风采。
走到近前,仔细打量,会发现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如今碑身缺损严重,碑阳下部的部分碑文已经脱落,无法识别,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地位。
碑文正面楷书30行,每行约50字,共1446字。其字体结构朴拙,方正有致,精悍夺人,虽为楷书,但微有魏隶遗韵,开唐碑先河,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更为传奇的是,碑文中汉字“之”每出现一处,都有不同的写法。
此碑在南北朝至唐代书法艺术演进中承上启下,近代康有为称此碑风度端凝,集六朝之大成,为隋碑第一,是现存最完美汉隶唐楷书法过渡碑刻,也是隆兴寺内现存碑刻中价值最高的一通。


隆兴寺内建筑布局规整,形式多样,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庙建筑群。整个寺院除了两座碑亭以外,几乎全是宋代建筑物,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宋代建筑范例之一。它们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仍能显现当时“重档通霄汉,正殿俯星辰”的规模和雄姿。


大悲阁又名佛香阁、天宁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高33米,五檐三层,面阔七间,深五间,歇山顶,上盖绿琉璃瓦,外形庄严端正。两侧配殿分别为御书楼和集庆阁,三殿均始建于北宋。


不巧的是,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大悲阁大修,用围板围了起来,不得入内,我们只得隔着围板望阁兴叹。


正脊两端的绿琉璃瓦鸱吻的样子很常见,明显不是明清宋代的风格,但很漂亮。


从侧面看,重重叠叠的一朵朵斗拱,构造精巧如兰花,似盆景,将古建之美展示的淋漓尽致。


由于不能入内,我们未能亲眼欣赏到,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很实遗憾。但幸好朋友那里有大悲阁以及大佛的照片,便借来一用,也能给大家更为直观的印象。
作为北京周边地区4尊大佛之一,其被称为正定大佛,通高21.3米,铸造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屹立至今,绝对是古代冶金的一大奇迹!
如今,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手臂,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


据说,须弥座四角的力士金刚,座底部的飞天、歌舞伎乐等雕塑不仅保存完好,且形象生动,非常值得仔细端详。


毗卢殿位于隆兴寺中轴线的最末端,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原是正定八大寺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迁至隆兴寺内。


毗卢殿内有一尊堪称“国宝”的佛像——铜铸毗卢佛像,设计精巧,造型奇特,自下而上逐层渐收,形成千佛绕毗卢佛的格局,是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国内孤例。


举高6.42米的佛像分三层莲座,每层四尊铜像,各向一方,相背坐于莲座中央。莲座的每一莲瓣上都刻一小佛,它们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且自下而上逐层渐收,形成了千佛绕毗卢佛的格局。
据统计,整座佛像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数量之多、细节之美,无出其右。

金代广惠大师经幢





在整个隆兴寺的最后面,是一座清式园林——龙腾苑,其中, 有北朝石造像、金代广惠大师经幢、元代壁画墓、明代龙泉井亭和“三世中丞”石牌坊等文物景观,环游其中,仿佛走入美丽而深邃的历史画卷。


梁思成首次到正定,在方丈院东厢房住了一周。目前方丈院已辟为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



方丈院内有两面琉璃照壁,与大门外的照壁不同的是,壁心为方形,一面为黄琉璃瓦覆顶,一面为绿琉璃瓦覆顶。


走过照壁墙,有一座精致的四合小院,这里已辟为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用来介绍他来正定考察的往事,追慕他当年孤独奋战的身影。


站在梁思成住过的方丈院内,仰望蓝天白云下的宏伟古建,对梁先生更是崇拜至极。而今,梁思成测量过的隆兴寺、开元寺、华塔、青塔、县文庙大成殿等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多次修缮,精心保护,精彩呈现于世人面前,这也算是对先生的最好告慰。

隆兴寺历经千年,经过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灭佛运动得幸保存下来,现存古建十余座,既有唐宋的恢宏秀丽,又有明清的细腻奢华,堪称古代佛教建筑艺术博物馆。
当我们漫步其中,看着倒座观音、转轮藏,以及那些精美的壁画、北宋木刻、铜质铸像······人人都会发出一丝幽幽怀古之情,唯有“震撼”二字,方能表达此刻的心情。
隆兴寺是现存宋代建筑、塑像及石刻最多的寺院之一,规模之宏大,文物之多,堪称国宝寺院,无出其右。

说正定卧虎藏龙一点儿也不为过。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三访正定,惊喜于其古建筑之丰富珍贵,称“实在赞叹、景仰不能自已”。
正定县城不大,老城区以古城墙为界,直径也就两三公里。就这么小小的一座县城里,不仅有重要的隋碑、唐代木构建筑、完整的宋代建筑群、独具特色的唐宋塔及元、明、清历代古建筑,而且有物可看,有迹可寻。
时至今日,正定古城内依然还矗立着:广惠寺华塔、开元寺须弥塔、天宁寺凌霄塔和临济寺澄灵塔这四座隋唐时期的古塔。观四塔,聆梵音,是正定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广惠寺离隆兴寺并不远,开车也就几分钟得车程。将车停在旁边的停车场,隔着院墙就能看到那座正定古城中最吸引我的造型奇特的塔。


站在红墙外,抬头就能望见一座造型别致的塔,仅一眼我便被它所吸引。


在红墙的映衬下,正定四塔之一的白色华塔更显得与众不同,真的好像一只凹凸有致的白色大花瓶。


全国现存的花塔仅有十余座,而广惠寺华塔是其中雕饰最为华美、布局最为独特的一座,堪称塔苑一绝。
眼前的这座华塔造型古朴而雄奇,华丽而生动,不仅是我国华塔中最优美的代表,也是我国砖塔中造型最为奇异、装饰最为华丽的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塔是我国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


为了一堵华塔全貌,我们刷联票入内。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寺内原有建筑目前仅存一座孤零零的华塔,所以又称“华塔寺”。
八角砖雕砌仿木构楼阁式华塔共四层,第一层因在塔外四角各建一座小塔,而显得极为敦实;第二、三层渐细;到了第四层则完全是层层叠叠的雕塑,呈花束状,因此华塔也被称为花塔。


华塔的首层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这种排列形式近似金刚宝座塔,是金刚宝座塔和花塔巧妙结合的结晶,被我国古建筑史学家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刚宝座塔。


白色塔身部分是整座塔的精华所在,花束型塔身占整体的1/3左右,从下往上分别雕塑有力士、海兽、狮、象、佛和菩萨,按八面八角的位置交错排列,变化有致。


绕着塔一圈圈地走,无论细看塔身上仿木结构的砖制斗拱,还是从各个角度仰望塔身白色的石雕,都不免感叹它是那么美。


中国人知道清朝皇帝乾隆六下江南的很多,可知道乾隆七临正定的人却极少,得知四次驾幸广惠寺的人则少之又少。
广惠寺华塔是中国古代高层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不倒,它造型华丽,让我过目难忘,难怪会被梁思成誉为“海内孤例”。


从广惠寺出来,步行5分钟左右,来到一个广场,站在已经泛黄的草坪上,一眼就能望见临济寺和澄灵塔,与广惠寺 华塔南北呼应。


初冬时节,在红色的围墙、黄底红字佛语的映衬下,青色的澄灵塔,别有一种澄净独立的姿态。


临济寺,原称临济院,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和尚在此创立临济宗,从而成为中国佛教禅宗流传最广的一大宗派——临济宗的起源地。后因临济宗风机峰峻峭,故在海内外名声大振,时至今日每年亚、欧、澳乃至北美等地临济宗高僧咸来朝拜祖庭。


来到近前,只见临济寺山门紧闭,屋脊上的灰色鸱吻朴素而简洁,颇有几分唐代风格;大门两侧的石雕拱形假窗、石狮,感觉是新雕制的,但其造型与隆兴寺天王殿的明显不同,显然不是一个年代的。


从侧面的大门步入临济寺,透过高耸的树梢,隐隐望见精美的塔刹,这就是在宋金战火中,岿然于瓦砾中的澄灵塔。


澄灵塔,俗称青塔、衣钵塔,始建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为临济宗开创人义玄禅师的衣钵而建,于金代大修,现保持着金代大修后的外观风格,为八角九级密檐式仿木构实心佛塔。
站在塔前,抬头仰望,高耸的塔身与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栏杆样式、 45度斜拱,为典型的金代建筑风格。


通高30多米的澄灵塔,建在八角形砖砌须弥座,以及一周砖雕莲花宝座之上。第一层开间较高,从第二层开始,层高逐减,密檐相接,各开间宽度亦相应递减,形成柔和协调的轮廓线,整体给人以清幽秀丽之感。



塔身第一层四个正面设对开式砖雕拱形假门,四个侧面设花棂假窗,栩栩如生,异常精美。


仔细端详不难发现,檐瓦、脊兽均覆绿琉璃瓦,各层檐角均悬挂风铃。


塔刹由塔顶以砖雕刻的刹座,以铁铸的仰莲、宝瓶、相轮、圆光、宝盖、仰月、宝珠等组成,增加了佛塔的庄重。 


信众们在塔前许愿后,纷纷绕塔三圈以做功德。我们为了细细观看塔身和第一层的雕刻装饰,不知不觉也绕塔三圈。
作为正定四塔之一,澄灵塔观玲珑秀颀,设计精巧,富于变化,既繁复精致,又不失简朴素雅,实不多见。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称赞:澄灵塔“清晰秀丽,可算塔中上品”。


澄灵塔正对着临济寺山门,寺内一侧门上悬挂着赵朴初题写的“不二”匾额,这是一句体现禅宗教义的佛教谒语。



澄灵塔后便是大雄宝殿,这座大雄宝殿规模并不大,虽是新建但也显得古香古色。值得注意的是,大雄宝殿及其后面的圆通殿、藏经楼等都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和山门天王殿的唐代风格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也是复建后临济寺的一个特点了。
如今的临济寺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庙,同时也是正定古城内唯一有僧人修行的寺庙。


出了临济寺,远远望见,古城正中的环岛内,一座壮观的楼阁,建在高敞的砖台之上,倍显其高大雄伟。


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说。九楼之首当推阳和楼,其始建年代已难考证,专家推测,最晚为金元时期,明清均有修葺。


遗憾的是,曾被梁思成赞为“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的阳和楼已毁,但不幸中的万幸,有他测绘拍照留下的详细资料,如今在原址按照1:1复建起了阳和楼,甚至就连台下原来是将行人车马分为上下道的左右圆形拱门,也都一一保留下来了。


在正定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阳和楼所居的南大街是一条“龙脉”。阳和楼和紧它脚下的关帝庙就是龙头。
这座关帝庙,规模不大,但设置十分完备,庙前有牌楼、旗杆和狮子;牌楼之内是大门,门内为呈丁字形殿宇。



抬头仰望着,阳和楼两侧分别高悬着白底黑字的“阳和楼”及”广大高明“的匾额,耳畔回响着车水马龙的声响,仿佛自己穿越回到了元代,这里是真定最繁华的区域,有点儿像开封的大相国寺,北京的天桥,汇聚了元好问、白朴等一大批文人名士,使之成为元曲最早的创作和演出中心。



登上重建的阳和楼,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可以俯瞰正定古城,周围的美景尽收眼底,刚刚走过的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都看得清清楚楚。


阳和楼正对着正定历史文化街。这片街区覆盖了隆兴寺到四座古塔之间的几乎所有街道,两旁的建筑统一建成仿古风格,门前挂上黑底黄字的招牌,但大部分招牌都还是从左往右写的,少有几间遵循旧制的,看起来总感觉有些不伦不类。


在这条大街上西侧,坐落着正定八大寺之一的开元寺。开元寺,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隋开皇十年(591年)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奉沼改名为开元寺,是正定古城内现存寺院中始建年代最早的寺院。


隔着围墙,就望见一座红色的木楼阁的顶部,以及一座颇似西安小雁塔般的古塔,这番情景总感觉有些似曾相识,散发着浓郁的大唐氛围,这足以让我意识到正定的与众不同。


刷联票步入开元寺大门,放眼望去,下沉式庭院内,一座四方简洁的唐塔、一座方形的红色楼阁遥相呼应,形成了塔和楼相对称的平面布局,这是中国佛教建筑史中的唯一实例,被誉为中国现存寺院中之孤例。


走下楼梯,左手一座硕大的青石赑屃(bixi)异常醒目。它足有8米长,两三米高,背部饰有六角形纹饰,肢体部分已有些残破,目前残重107吨,为我国已知最大的赑屃碑座。


来到近前,只见这巨型赑屃昂着脑袋,鼻孔圆圆的,有点儿像猪,笨拙而可爱。
它并不是开元寺的原物,而是外来户,据考是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记功碑碑座。


赑屃的一侧立有五代的残碑,其碑首造型呈二龙戏珠状,两只龙爪酷似鹰爪,中间是火焰状的缠枝花形宝珠,花纹线条流畅,优美动人。碑首后有数块残碑,碑文运笔流畅字体清晰。


赑屃边上有几个石狮子,神态可掬。


赑屃后的红墙边散落着一些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尽管有的已经残破,但仍不失神态可掬,特别是其中两个正在喃喃低语、交头接耳的石狮子,格外生动。


开元寺钟楼建于晚唐,是梁思成先生发现的第一座唐代木构,即中国仅存4.5座唐代木构中的那半座。之所以是半座,这是因为在后世的重建中,上层屡遭改建,已非原貌,然而下层却奇迹般地保留着始建时的风格。


开元寺钟楼是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也是最早的钟楼。其巨大的斗拱和细长的代木,均展现出唐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得益于梁思成先生的呼吁,钟楼的唐门得以保护留存至今。


钟楼内的柱基,也充分展现出唐的遗韵。


钟楼二楼悬挂着一口巨大的古钟,亦为唐代遗物,它的锻造年代比被称为“王钟”的永乐大钟早五个多世纪,重11吨,是我国年代较早、形制较大的佛钟之一。
偌大一口铜钟,悬挂在一座不起眼的钟楼上,千年不坠,其本身就可谓是世界奇观。


开元寺中最醒目的就是这座高耸的须弥塔。其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高42.5米,是一座砖石结构九级密檐式方塔。它朴实、端庄、大气,形制如同西安的小雁塔,从而推为唐代的遗存。


须弥塔属雁塔类型,也称雁塔,俗称砖塔或方塔,式正定四塔之一。塔身第一层较高,从第二层开始塔身宽度逐层收缩,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塔身首层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


颇为有趣的是,在塔身底层四角分别雕有八位雄劲有力的力士像,他们形态各异,面目狰狞,倒也生动可爱,特别是那圆滚滚的肚子,与隆兴寺内的八块腹肌的力士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临别之时,回望整个开元寺,将寺内的三件国宝:一塔、一楼、一赑屃,揽于一框之内,实属不易。


离开开元寺,前去探访正定四塔中最后一座凌霄塔的途中,在路边偶遇马家大院,门口还悬挂着“河北正定元曲博物馆”的牌子,心生好奇,便走了进去。


正定马氏乃三国名将马援之后裔,马家大院建于民国初年,共有五进,现其前后院已经消失,仅存的是中间的三个院落,是一处规模不算太大,但布局严谨,做工考究,布局合理,且保存完好的四合院。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古城正定是元曲的发祥地之一。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其中白朴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就是在正定度过的。
如今马家大院被辟为元曲博物馆,以“曲韵天成、遗音流响,正定元曲文化陈列”为主题,白朴创作的《墙头马上》、《梧桐雨》等经典曲目都以直观的表现形式陈列于博物馆内。


来这里之前,我只知道元曲大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到了正定方知还有白朴、郑光祖,给自己上了一课,弥补了读书少的缺憾。


正定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多为寺庙,名人故居很少,豪宅大院更是凤毛麟角。马家大院与县城内其他古建相比,既无历史的深厚久远,也无名人光环的照耀,可以说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民用建筑,但时至今天,它却成了正定县最为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合院落。


出了马家大院,前行不远来到一个广场,远远望去,一座颇有几分杭州六和塔味道的古塔矗立在广场的尽头。


天宁寺前的广场很开阔,新建的牌楼、石拱桥、亭子,一应俱全,现已成为古城百姓休闲健身的好地方。


沿着牌楼,走过石桥,来到天宁寺山门前。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始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860—874年),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始称天宁寺。当时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暮鼓晨钟,香火鼎盛。民国初年,寺院屡遭厄难,殿堂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


虽然天宁寺跟广惠寺一样,也是寺已不存,仅存一塔,但跟前寺一进山门即见塔不同,天宁寺还有个二门,也算含蓄了不少。



二门外,一对罕见的方头狮很特别,据说是元代的。不知是因为方正的大头过于沉重,还是犯了错误,正在挨批评,那头低得,让人怜惜。


二门两侧还有一对明代小狮子,值得一看,可惜都有残缺。
历史真的好神奇,通过石狮子的造型与样貌就能看出年代。


步入二门,一座八角九级砖木结构楼阁式古塔矗立在眼前。这就是正定四塔中的最高大者。其因巍峨挺拔、直插云际,故名凌霄。
凌霄塔共九层,平面呈八角形,高40.98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为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为木结构,因此当地百姓俗称木塔。
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样的结构对塔身稳定性非常有利,也是古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然而,保存下来的实例并不多,为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


正定被誉为“大佛之城”,其中四座知名佛寺:开元寺、广惠寺、临济寺、天宁寺,都建有佛塔。夜晚时分,在灯光的交相辉映下,古塔格外耀眼、庄严,成为正定夜景当仁不让的形象担当。


我们正定之行的最后一站便是南城墙。将车停好后,率先见到一条宽阔而清澈的护城河,河上架有石桥,堤岸绿树掩映,水中可以泛舟,成为正定的又一胜景。


护城河上的石桥正对着一座高大的城门洞,上面镶嵌着“九省通衢”的匾额,从这里我们步入了正定古城墙。



从这里进入,首先来到的是月城,是在原址上新修建起的,其高大弯月形城墙,在蔚蓝的天空下,给古城凭添一种超然的庄严感。


古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正定九国保之一的正定城墙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重修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砖石砌筑城垣之一。
虽然眼前的城墙大多为新建,少了几分岁月痕迹,但穿行其间依然有种穿越感,似向人们诉说着古城昔日的繁华和历史的古老与厚重。


月城内也有一座高大的门洞,门洞内则是瓮城。正定古城共设有里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也就是说,出入城内,要经历三座城门。这种形制除北京、南京等帝王之都以外,极为少见。



步入瓮城,一座高耸、威严、壮观的的城楼赫然出现在眼前,这就是经过修复的正定南门,即长乐门,已基本恢复了当年的风貌。遥想当年,正定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至今南城门门楼上还留有 “三关雄镇”的石额。 


登上正定南门,漫步宽阔、平整的城墙之上,遥望新建的镝楼,以及远处的高楼大厦,共同描绘出一幅历史与现代碰撞交融的场景。


如今,沉睡中的古城被唤醒,街道整洁,环境优雅,古剎林立,佛塔高耸,她将一份沉重的历史与现代的浪漫相结合,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正定古城的千古之美。


正定四塔名气颇大,且实至名归;四座形态各异的佛塔,更是让人赞不绝口。然而,直到登城回望时,才不禁愕然,此乃四塔同框绝佳处。
极目北望,因远观如巨大花束,故俗称花塔的广惠寺华塔;因通体使用青绿色琉璃瓦,故俗称青塔的临济寺澄灵塔;因纯用砖砌,故俗称砖塔的开元寺须弥塔;因塔身四层以上密集的木构,故俗称木塔的天宁寺凌霄塔,正定四塔历历在目,同框绽放,也为我们此次正定之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正定古城,沧桑往事有迹可寻,千古之美有物可看。
人称“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的古城正定,聚集着太多的国宝,拥有让人惊叹的人文美景。
正定古城的魅力,需要你走近去细细品味,忽视这座古城是你终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