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运城 解州关帝庙:景区介绍牌中写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被称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解州关帝庙皇宫级别的明清建筑,御书楼、春秋楼等都是古代庙宇中罕见的大型楼阁建筑,四龙壁、各种琉璃砖雕、石雕等建筑装饰和铁人、铁炉等附属文物,都让这座关帝庙充满了惊奇。
关帝庙始建于隋初,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经历朝历代多次重修,现在的解州关帝庙,重建于 清康 熙年间。形成了由结义园、主庙区、御花园和东西宫为主题的建筑行制,分成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其中主庙区为前朝后寝、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布局。
原名“ 三义 阁”。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建。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设围廊,单檐卷棚歇山顶。内有结义石碑一通,宽2米,高1米,碑上线刻图画为刘备、关羽、张飞“ 桃园 三结义”的故事。
解州关帝庙的三分砥柱石。是一块陨石,相传是关帝的化身。这块石头位于结义园照壁前,被认为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象征,
三分砥柱石不仅是一块陨石,还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象征着魏蜀吴三分天下中的蜀汉,即关公。所代表的中流砥柱。这块石头的高度和形状也被解释为象征关公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其在文化和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结义园是解州关帝庙的一部分,包含了结义亭、君子亭、 三义 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而三分砥柱石作为园内的一个重要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承载了人们对关公的敬仰和传说。园内的其他建筑和景观也与关公的故事和相关传说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文化景观。
解州关帝庙的君子亭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原名莲亭,后因解州州守张堂尊主持兴建结义园 时开辟的莲池只而得名,最终改称“君子亭”。
君子亭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进行了改建,内存有一块结义石碑,这块石碑上刻有 桃园 结义的线刻图案。
君子亭是结义园的一部分,结义园是为了纪念刘备关羽、张飞的 桃园 结义而建。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结义亭只等构成,是解州关帝庙主轴线的一部分 。
结义园,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由当时解州知府张起龙主持修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解州知州言如泗主持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并题“结义园”,由牌坊、君子亭、结义亭、假山等建筑组成。结义园牌坊高大雄伟,四柱三楼三开间,木结构琉璃瓦顶,台基宽16.44米,高11.88米。正面题字“结义园”,背面题字“山雄水阔”,坊内门庑一厦,单檐棚歇山顶,坊上雕刻精致,是关帝祖庙最为壮观的木结构牌坊。结义亭,为园内主体建筑,亭前有古松两棵,枝干遒劲,苍翠挺拔,亭进深5间,面阔5间,单檐卷棚歇山顶,四周有围廊,内有一通石碑,宽2米,高1米,上面线刻图画着刘备、关羽、张飞 桃园 三结义的故事,古树蟠虬,竹枝扶疏,桃花吐艳,仿佛当年之景色。
主庙第一道门。明嘉靖年间重建的砖结构宫门。面阔三间,歇山式屋顶。端门比例协调,造型典雅,雕饰苍劲,勘称明代砖构门庑中的佳作。
四龙壁:端门前的琉璃影壁,为明嘉靖年间遗物,其上有四条形态各异的琉璃烧制的龙而得名。画面重上到下分为天、地、海三类。凤凰、玉兔等祥瑞围绕遨游飞动的四条盘龙。象征着四方民族关节和睦的寓意。
四龙壁前交叉铁柱名为“梐枑”,俗称“挡众”,据说是雍正皇帝御赐给关老爷的,显示着关老爷的地位。遇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四龙壁位于关帝祖庙端门正南,是明嘉靖年间遗物。影壁长13.15米,高6.65米,厚1.54米,从建筑学上讲,有遮避视线和丰富景观层次的效果;从文化角度上讲,属于 中国 传统风水学的“符瑞”范畴,有消灾降福,佑护生灵的作用。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天、地、海三界,主体是四条蟠龙遨游飞动,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赋予了这座四龙壁诸多的传统文化内涵。
主庙第二道门。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重修。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式屋顶。雉门上方的琉璃,为清代 山西 琉璃艺术佳作。庙会、祭祀活动时作为戏台使用。
雉门是一个很特别的门。下面看是一个门,但进去之后发现是三个门,也可以理解成这里一共为四个门了,一个建筑四个门,够是特别
第二道门——雉门:俗称大门,清光绪九年焚毁后重建。
主庙第三道门。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架梁,单檐庑殿顶。正面人物壁画,东为周仓,西为廖化,作为关帝庙的门神。东西两侧墙面壁画为青龙、白虎,是道教中的方位神。梁架悬挂数方楹联、牌匾,多为官员、商贾、信众捐赠。
穿过午门,到“山海钟灵”坊、御书楼
御书楼原名八卦楼,因为康熙、乾隆两个家伙在这里题过字,所以改了现名。
御书楼两侧都有牌坊,下图是西侧的“大义参天”坊:
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崇宁殿。殿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
解州关帝庙的印楼是为了展示关羽的官印仿制品而设立的。印楼内陈设的是一枚方形 汉寿 亭侯印的仿制品,象征着关羽的权力和地位。
印楼位于解州关帝庙° 春秋楼前的东西两侧之一,与刀楼分峙两翼。印楼和刀楼形制相同,均为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建筑。印楼内展示的 汉寿 亭侯印,是关羽曾被封为 汉寿 亭侯时使用的印章的仿制品
解州关帝庙是关羽的故乡庙宇,位于 山西 省 运城 市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始建于隋代,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该庙宇是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印楼作为关帝庙的一部分,与整个建筑群相互衬托,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解州关帝庙的刀楼展示的是关羽只 的青龙偃月刀。印楼展示的是关羽被封为 汉寿 亭侯的官印仿制品。刀楼和印楼位于春秋楼前东西两侧,东为印楼,西为刀楼,形制相同,面阔进深皆三间,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刀楼内置青龙偃月刀一口,印楼陈设方形 汉寿 亭侯印盒一枚。
青龙偃月刀只是关羽生前使用的武器,立下赫赫战功。关羽还被封为“ 汉寿 亭侯”,印楼中的印就是此时官印的仿制品。整个建筑群相互衬托,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
后宫后部,是关帝庙扛鼎之作的春秋楼,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名花异卉之间,巍然屹立,大气磅礴。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经》,故又名麟经阁。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O)重修的。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楼顶彩色琉璃覆盖, 光泽 夺目。
解州关帝庙的御园是位于 山西 省 运城 市解州镇的一座古典园林,建立在关帝祖庙后花园遗址上具有北方风格和皇家气派。御园的建筑风格殿宇峨,廊轩迤逦,山水清明,花木竞奇,景物壮美内涵怡魂。它是关帝祖庙中轴线上最后一个建筑群,主要建筑包括御园南大门、厚载门、御园影壁、福寿台与福寿鼎、龙泽亭等。福寿台作为御园的核心建筑,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台上置有大铜鼎,周围石栏板上阳刻有一百个“福”字和一百个“寿”字,体现了“百福百寿”的主题。此外,御园中的建筑和布局展现了古代皇家园林的风范,是研究古代园林建筑、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