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广大考古工作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绂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10月,习近平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兀经风雨,见证一段文明的演进轨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儿经沉淀,彰显一方水士的气质神韵。武汉九省通衢,两江交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大型建设如火如茶,配合基础建设的考古项目全面开展,武汉地区的考古事业也由此开始,并还渐出人正轨。1984年7月,武汉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立,负责整个武汉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1997年12月,机构更名为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6年12月,加挂“武汉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40年来,在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通过考古发现武汉地区从史前时代到历史时代各个时期的
文化遗存,构建了武汉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专古学序列。
为深人学习贾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乎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在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40年之时、“文化和自然选产日”到来之际,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武汉博物馆联合推出“寻迹江城-武汉考古四十年成果展”系统展示武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闸述武汉历史发展脉络,凸显武汉文化特色,讲好武汉故事。
早在旧石器时代,武汉及其周边地区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开启武汉历史文化的第一篇章。新石器时代,武汉地区成为适宜人类生活、生产的区域,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有100多处,文化、文明曙光显现。武汉大地上这一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存,见证了勤劳、智慧、勇敢的武汉先民筆路蓝缕的精神。
“汉阳人”头骨化石
人类起源大致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五个阶段。1997年汉南纱帽山出土的“汉阳人”头骨化石保存有头部的额骨和左右顶骨部分。额部隆起,顾顶较高,颅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处,额、顶结节明显。眉弓突出不明显。颅骨骨质纤细,骨壁较薄,颅内脑动脉压迹清晰,分支较复杂。经古人类学专家鉴定,为一年龄约30岁的女性个体,距今约5万--1万年,属晚期智人类型。“汉阳人”是武汉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旧石器时代选存考古新发现
2023年,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湖北大学启动了武汉地区1日石器时代遗址专项调查工作。迄今为止在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新洲区等区域均己有新发现。黄陂区和新洲区发现的石制品最为丰富,采集点多位于海拔略高的坡地或者岗地上,在部分二元结构堆积中也发现有标本。根据采集石制品
情况,初步认为这些石制品多以砾石为毛坯岩性绝大多数是石英,另有少量石英岩。硬锤加工,锤击法为主,也见少量砸击技术,多简单剥片及修理。常见石黄酸核、石片和断块,另有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凹缺器等工具,中小型工具数量占比大。
张黄家湾墓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道建国社区张黄家湾村东北与汉十高速公路交汇处,面积约14000平方米。2020至2022年,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3000平方米,清理墓葬107座,出土陶器、石器等各类随葬品763件。其中陶器有鼎、罐、豆、杯、钵、器盖、纺轮、壶、盆、盎等,石器主要有钱、铲、带孔刀等。墓葬年代为屈家岭文化时期。张黄家湾墓地的发现,丰富了汉江下游地区屈家岭文化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对研究武汉地区屈家岭下层文化向屈家岭文化的演进过程及屈家岭文化鄂东地区 类型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汉水以东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放鹰台遗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南岸和东湖南端的西岸湖滨。遗址全貌为一南北向近椭园形丘状台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1965年,湖北省博物馆对放鹰台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25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60座;发现西周时期坑形遗迹3处,灰坑2个,灰沟1条;清理宋代慕葬43座。1997年,武汉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放鹰台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55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西周时期和宋代墓葬31座。放鹰台遗址上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早晚几类文化,文化性质分别为屈家岭下层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
商周时期,中原文化持续南下。武汉地区成为商王朝经略南土的重要军事据点,在长江之滨建立了盘龙城,该遗址也成为长江流域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较大、出土遗存较为丰富的城邑遗址,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两周时期,武汉地域内发现大量文化遗存,如黄陂鲁台山遗址、新洲香炉山遗址、曾家墩遗址、蔡甸常福春秋楚墓、熊家岭战国楚墓和江夏丁家咀战国楚墓等。
盘龙城遗址位于式汉市黄陂区盘龙湖畔,1954年防汛取土时发现。遗址总面积3.95平方公里,其中
核心区面积1.39平方公里,城址面积8.4万平方米。早年考古工作于城内发现了两座大型宫殿建筑基
址,于城外发掘了多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和手工作坊遗址,出士了大玉戈、青铜大园鼎、青铜钱等3000余
件精美文物。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已知等级最高、遗迹最丰富的商代早期遗址之一,距今己有约3500
年历史,是二十世纪全国100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起,为配合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等单位对盘龙城遗址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考古勘探,弄清了遗址核心保护区以外的文物分布情况,并对城墙、护城壕、环城壕沟、李家嘴墓葬区域、宫殿区域开展了进一步的勘探工作,确认了盘龙城城垣的内外边界、城门,同时新发现了环城壕沟、北城壕、石砌排水暗沟、夯士台地等,为盘龙城遗址的本体保护和展示工程提供了科学的考古依据。
商代盘龙城遗址
The ruins of Panlong city in Shang Dynasty
盘龙城遗址是我国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商代早期城址,其性质为宫城,建筑结构和平面布局与文献所记的“前朝后寝”的布局相似;的布局相似:遗址城内外出土了大批珍贵的青铜器、陶器、玉器、骨器、石器等文物,为研究武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商代早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盘龙城遗址与蜚声海内外的北京猿人遗址、西安半坡遗址、安阳殷墟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咸阳秦始皇兵马俑坑等重大考古发现一起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炉山遗址位于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镇西北约5公里处的香炉山,南距长江约2公里。1989年中至1990年底,为配合华中华能大型电厂建设,武汉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新洲县文化馆和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组队对香炉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商、西周文化遗存。清理出包括灰坑、房址、墓葬等诸多遗迹,出士遗物有铜、石、骨、玉原始瓷器和陶器(片)等数万件。该遗址丰富了鄂东先秦文化的考古资料,树立了部分阶段的时代标尺,并为在这一区域解决若干遗存的时空关系与谱系结构等诸多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地层依据和类型学结论。
鲁台山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西南距盘龙城遗址约20公里,遗址面积125万平方米。1977
- 1978年,为配合滠水改道工程,在鲁台山西南清理了5座西周时期贵族墓和30座东周时期中小贵族及平民墓。从出土器物上看,西周时期鲁台山可能为“长子”国所在地。
曾家墩遗址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道宝店村,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墩台遗址,面积达7500平方米。目前己发现有夯士墙、墓地、铸铜遗迹等。出士铜、陶、石、骨等类别器物100余件(套)。遗址出士一块用于铸造青铜箭镞的石范(即铸造青铜器的石质模具),保存完好。曾家墩遗址的考古发现所揭示的商周文化内涵,填补了鄂东地区这一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荣获2023年度“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
常福工业园春秋楚墓位于武汉市蔡甸区常福镇工业园内。2011年在基建工程中发现两座竖六士坑墓,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并在西边台地上又发现三座士坑墓。五座墓葬共出士了鼎、簠、盘、盉等青铜器11件(套),其中鼎、簠上有铭文。从出士文物判断,其年代为春秋中晚期。
沌口石岭战国楚墓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石岭村。2005年,抢救性发发掘了6座竖六士坑墓,共出士青铜礼器、车马器、仿铜陶礼器、漆木器、玉器等文物300多件(套)。这批墓葬的形制、随葬品均为楚式风格,是武汉地区发现保存较完好的楚国贵族墓葬。
丁家咀战国楚墓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光星村丁家咀湾北部。2009年,由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江夏区博物馆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病3座战国墓。墓葬均为带墓道的竖六土坑墓,其中M2带有头箱、足箱、左右边箱及棺室。随葬品主要有仿铜陶礼器、漆木器、竹简、铜箭镞、铜饰物等。出士的竹简也是武汉地区的首次发现,为研究武汉地区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蔡甸熊家岭楚墓位于武汉市蔡甸区新农镇,1984年砖瓦厂取土时发现,武汉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随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现6座坚六土坑墓,随葬品种类有铜器、仿铜陶礼器、玉饰、玻璃器、原始瓷等。其中以仿铜陶礼器、铜兵器、车马器为主。
黄陂兽台山遗址
鲁台山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西南距盘龙城遗址约20公里,遗址面积125万平方米。1977
- 1978年,为配合滠水改道工程,在鲁台山西南清理了5座西周时期贵族墓和30座东周时期中小贵族及平民墓。从出土器物上看,西周时期鲁台山可能为“长子”国所在地。
新洲曾家墩遗址
曾家墩遗址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道宝店村,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墩台遗址,面积达7500平方米。目前己发现有夯士墙、墓地、铸铜遗迹等。出士铜、陶、石、骨等类别器物100余件(套)。遗址出士一块用于铸造青铜箭镞的石范(即铸造青铜器的石质模具),保存完好。曾家墩遗址的考古发现所揭示的商周文化内涵,填补了鄂东地区这一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荣获2023年度“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
蔡甸常福王业园春秋楚墓
常福工业园春秋楚墓位于武汉市蔡甸区常福镇工业园内。2011年在基建工程中发现两座竖六士坑墓,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并在西边台地上又发现三座士坑墓。五座墓葬共出士了鼎、簠、盘、盉等青铜器11件(套),其中鼎、簠上有铭文。从出士文物判断,其年代为春秋中晚期。
沌口石岭战国楚墓
沌口石岭战国楚墓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石岭村。2005年,抢救性发发掘了6座竖六士坑墓,共出士青铜礼器、车马器、仿铜陶礼器、漆木器、玉器等文物300多件(套)。这批墓葬的形制、随葬品均为楚式风格,是武汉地区发现保存较完好的楚国贵族墓葬。
江夏丁家咀战国楚墓
丁家咀战国楚墓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光星村丁家咀湾北部。2009年,由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江夏区博物馆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病3座战国墓。墓葬均为带墓道的竖六土坑墓,其中M2带有头箱、足箱、左右边箱及棺室。随葬品主要有仿铜陶礼器、漆木器、竹简、铜箭镞、铜饰物等。出士的竹简也是武汉地区的首次发现,为研究武汉地区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蔡甸熊家岭楚墓
蔡甸熊家岭楚墓位于武汉市蔡甸区新农镇,1984年砖瓦厂取土时发现,武汉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随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现6座坚六土坑墓,随葬品种类有铜器、仿铜陶礼器、玉饰、玻璃器、原始瓷等。其中以仿铜陶礼器、铜兵器、车马器为主。
第三部分 秦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秦汉时期的考古发现,共计发掘了千余座各类墓葬,出士各类文物5000余件(套)。东汉末年,长江中游地区征战不休,武汉地区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三国时期东吴在今武昌筑夏口城:南朝刘宋时期,〝分荆置郢”“郢州城”时代到来,使城市地位较前得到跃升,武汉境内也因此发掘出了众多三国、两晋、南朝时期的遗存,成为这段鼓角铮鸣、风云变幻历史的见证。
新洲技校汉墓
技校汉墓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镇。1997年,因新洲区技工学校建设新校舍,抢救性发掘了19
座汉墓,出土了彩绘仿铜陶礼器、彩绘木俑、陶俑、釉陶、铜镜、铜砝码等大量珍贵文物。
新洲江山湾墓地
江山湾墓地位于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寨山村江山湾。2016年,为配合城市建设,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
所和新洲区博物馆对该处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发现两汉时期墓葬4座、窑址2座。其中,2号
墓随葬有鼎、壶、钫等铜礼器。秦汉时期,墓葬中己不再流行随葬铜礼器,王莽时期实行托古改制,但多见于文献记载,考古材料较为少见,2号墓铜礼器的发现正是王莽礼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实物例证。
新洲红山咀墓地
红山咀墓地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和平乡。20世纪80年代,配合红山咀电灌站建设,先后清理泰代至东汉中、小型墓葬300余座,出士各类文物2000余件。根据自然地貌和墓葬密度,分为两大片区。西区主要是西汉时期或更早的竖穴士坑墓,东区主要是以青砖为建筑材料的东汉砖室墓。墓葬特点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为战国末至西汉初,随葬品以陶鼎、敦、盒、钫、壶、豆等为主;第二期为西汉时期,随葬品有陶鼎、盒、壶、方壶、瓿等容器,还有陶仓、灶、井等模型明器,高温釉陶器,以及铜镜等;第三期为王莽到东汉时期,常见各种形制的砖室墓,随葬品以方格纹硬陶罐最常见,另有陶鼎、壶、仓、井、铁刀、削刀、斧、凿、铜镜、货泉、东汉五铢钱等。
黄陂滠口东吴墓
1986年,武汉市黄陂区滠口发现一座规模较大的吴晋时期砖室墓。墓葬形制为带甬道和耳室的横前堂
单后室砖室墓。墓葬早年被盗,但仍出土文物80余件,除7件陶器外,其余均为青瓷器。青瓷俑或持盾或持兵器,引人注目。一件青瓷院落模型最具特色,其由围墙、前后门楼、四角角楼、左右厢房和后室组成,象征世家大族聚族而居,拥兵自守的居住方式。
黄陂小江湾南北朝墓
2018年4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武汉市黄陂区天河街大兰村小江湾发现的一座古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砖室墓,出士了瓷器、陶器、银器、铜器及石器等各类器物 50件(套)。
第四部分 隋唐 宋元
隋唐时期,隋改郢州为鄂州。汉阳开始成为区域性政治中心,双城建制格局正式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为长江流域军事、商业重镇,人口激增,经济发展,境内因此留下众多隋唐时期墓葬,其中武昌地区该时期墓葬分布更为密集。两宋时期,随着全国政治中心东移南迁,武汉地区成为区域性行政、军事和经济中心。湖泗瓷窑址群的发现填补了湖北地区末代瓷器烧造史的空白,意义重大。
黄陂周家田元墓
黄陂周家田元墓为一同茔异穴三室砖石墓,右室出士墓碑一块,上刻“韩门萧氏淑真二小娘”中室空无遗骸,左室出士遗物丰富,除了铜镜和瓷碗以外,出士了一批金器,共七件,均为女子头饰。根据遗物判断,旁边两室墓主为女性,该墓为夫妻妾三人合葬墓。
江夏湖泗瓷窑址群
湖泗瓷窖址群位于 武汉市江夏区,因在湖泗公社首次发现而得名。目前已发现窑址超过200座,其主要分布在染子湖、张桥湖和斧头湖等湖塘沿岸的低矮台地上,遍布江夏区十多个乡镇,是湖北地区分布面积最大的窑址群。湖泅瓷窑址群创烧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北宋前期,北宋后期逐渐夏落。产品以民间日用瓷为主,器类有碗、罐、壶、蓋、钵、盘、碟、瓶、盒、炉、枕等十多种。釉色以青白釉为代表,亦有青釉、白釉和酱釉。装饰综合运用刻、划、剔、雕、镂等多种工艺,带有浓都的生活气息。湖泗瓷窑址群的发现填补了长期以来宋瓷研究中“湖北无瓷窑”的空白,充实了中国陶瓷发展史的内涵。
湖湖泗窑址群
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南部梁子湖和斧头湖沿岸,因最先发现于湖泗乡而命名。目前已发现窑堆近200座。窑址年代以两宋为主,上至五代,下迄元代。密型有龙窑和馒头容两种。容址遗存极其丰富,器型有碗、盘、壶、罐瓷枕等,釉色以青白为主。湖泗窑址群是湖北省规模最大的古代瓷密址群,亦是国内少有的民办大型瓷窑址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部分 明 清 现当代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桢封楚王,楚王府八代九王驻武昌262年,其墓群为研究明藩王制度提供了宝贵资料。洪武四年,在鄂州城的基础上,改扩建为武昌城,设九门。清初设置湖广总督,武汉发展迅速,成为两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昌城的考古工作主要有明清武胜门遗址、清湖广总督署遗址等。近现代,武汉风起云涌,谱写了英雄城市的壮丽篇章,红色遗迹遗物闪耀江城。
江夏明楚藩王墓
明楚藩王墓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龙泉山。自楚昭王始至楚定王终,明代楚藩共八代九王皆葬于此。明楚藩王墓是明代唯一一个世系完整、诸王同兆域目没有郡王祔葬的亲王墓群,时间跨度最长、格局最清晰、占地最集中、保存最完整,是明代分封制的典型体现。1990-1991年,对楚昭王朱桢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士鎏金铜册、金腰带、铜五供、青釉瓷器、模型明器等各类珍贵文物300余件。近年来,为配合明楚藩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又先后实施了10余次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探明了昭、庄、清、愍、定五园的茔园结构。
江夏二妃山明楚藩家族墓地
二妃山明楚藩家族墓地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佛祖岭街道佛祖岭村。田野工作自2007年9月持续至2008年1月,共调查发现8处明代楚藩郡王以下级别茔园,此次发掘了其中5处茔园合计 13座墓葬。一号茔园是明代崇阳清简王朱孟炜第六子镇国将军朱季垛夫妻合葬墓,随葬器物28件,按质地可分为瓷、铜、石器;二号茔园是辅国将军朱均钵家族墓地,随葬器物49件(套),按质地可分为瓷、陶、玉、金
铁、石器等。
霁蓝釉鸡心执壶
蓝釉瓷出现于元代,至明宣德时期达到一个高峰,被推为上品。此壶器型规整,胎质致密,釉面光润,内壁及足心白釉略发青,外壁施以纯色的蓝釉。壶身多处描金,以蕉叶纹、海水纹、龙纹等进行装饰,在光线映照下隐约可见残留的暗纹。这件执壶是明代瓷器中的精品,不仅作为外销瓷出口海外,而且也用于王府购置用瓷。目前国内仅存两件完整器。
明 “天顺年置”款青花云龙纹碗
口径16.3厘米,底径6.2厘米,高7.2厘米。碗内底部绘圆形青花云龙纹,碗壁外侧和下部分别有菱形花卉纹和海水云龙纹。碗底有“天顺年置”四宇楷书款。此碗的发现为研究明代正统、景泰、天顺这一空白时期瓷器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物资料。
明镇国将军墓志铭(拓片及释文)
崇阳蜻简王第六子镇国将军朱季垛(1438-1471)及其夫人潘氏墓碑镇国将军季垛,乃楚府崇阳靖简王庶第六子,母袁氏。将军正统四年八月初四日生,景泰元年八月十七日受封,成化七年二月初一日以疾终,寿年三十三岁。讣间于朝,遣官致祭,命有司治葬如制。娶夫人潘氏,湖广黄州府蕲州民人希贤之女,先于天顺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卒。子五人,长均锶,封辅国将军,娶徐氏为夫人;第二子均钵、第三子均鎮、第四子均鈦、第五子俱未受封。女三人,末受封。将军以卒之年十二月初六日葬于江夏县永丰山之原,惟将军宗室至亲,享有封爵,乐善循礼,夙著溝邦,既寿考终,夫何憾焉?爱述其概,纳诸幽坊,用垂永久云。
武昌明清武胜门遗址
武胜门为武昌古城的北大门,现存的城墙修筑于明代,沿用至清朝,屡经修复增补,毁于清末民初。2018年起,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基本建设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及发掘。武胜门是明清时期的典型大型城门,布局严整,建造精良,规模宏大。
主要结构由突出于主城墙的方形瓮城及主城门组成。瓮城为拱卫主城门的小型城池,东西长59米,南北宽50米。武胜门的发掘工作,促进了对武汉城市史、武昌古城建制与中国传统城防建筑的研究。
武昌清湖广总督署遗址
2023年8月至12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湖广忌督署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清理房址、道路、花坛、排水沟等遇迹共55处。出士瓷器、砖瓦、釉陶器及玻璃器等各类文物共计111件。本次发掘,为研究清代衙署建筑的规制以及建造方式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也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 “辛交革命”的实物见证。
武昌清湖广总督署遗址
2023年8月至12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湖广忌督署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清理房址、道路、花坛、排水沟等遇迹共55处。出士瓷器、砖瓦、釉陶器及玻璃器等各类文物共计111件。本次发掘,为研究清代衙署建筑的规制以及建造方式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也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 “辛交革命”的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