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广东省博物馆霸气而开阔。
博物馆的造型仿佛一件雕通的宝盒,这一设计意念源于广东传统的工艺品--象牙球,博物馆的空间组织就像象牙球镂空的工艺,内部功能层层相扣,展厅、回廊、中庭与整体结构紧密结合,由内向外逐层展开,大面积的绿地草坡沿博物馆向西逐渐减缓形成清晰的主入口广场,并与中央林荫大道融为一体。
广东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陈列展览以广东历史文化、艺术、自然为三大主要陈方向,分为历史馆、自然馆、艺术馆和临展馆四大部分。
我们直接乘坐电梯来到四楼,那里有自然博物馆和历史馆。
走进序厅,迎面而来的是气势恢宏的广东海陆图。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历史馆),该展览通过文物、图片、油画、雕塑、模型、多媒体、复原场景等丰富的展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了广东从马坝人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文化变迁。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共四篇,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分别是南粤源流、扬帆世界、继往开来和粤海烽火。
追溯了广东人的来源、民族融合的过程以及广东三大主体民系的形成和民俗文化特色。马坝人头骨、双肩石器、南越王油画、广府茶楼、猎德龙舟、潮州大吴泥塑、客家围屋……观众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去感受一个生动立体的南粤。
马坝人属于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种古人类型,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
广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已发现陶器。曲江石峡白陶文化。
在韶关曲江的新石器时期石峡遗址中,发现了石器生产工具、石磨盘、玉器、炭化稻谷等。石峡古稻是一个从原始栽培稻向现代稻种过渡的杂合种群,是华南地区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之久。
西周以来,岭北南来人口日益增多,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在南越武王赵佗、俚人首领冼夫人等推动下,岭南诸越人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南北民族逐渐融合。
梅关——梅岭山巅上的梅关关楼,以“一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耸立于梅岭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说。其“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天险要隘,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冼夫人是高凉郡俚人渠帅,历经梁、陈、隋三朝,驰骋岭表六十多年,着力促进俚人社会的进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多次受朝廷册封,被高凉及附近俚汉各族尊称为“岭南圣母”。
唐朝宰相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路,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不仅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造福子孙后代。
珠玑古巷里,被历史学家称为“岭南第一人”的张九龄的墓志铭、岭南先民颇具中原色彩的随葬品、青铜器、铁器等文物展示于此。
两汉以后,中原文化因素大量渗入越族生活各个层面,影响着岭南原住民的衣食住行,使其生活习惯、随葬习俗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穿过城门,一幅雅致精美的广东三大民系生活画卷,铺陈开来。
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均成为广东先民的美味佳肴。饮食文化是广府人所推崇的。
广府茶楼——喝早茶
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中秋节——栾樨饼印模
广府喜宴——讲究的是“意头菜式”。比如寓意着“鸿运当头”的烤乳猪是喜宴挚爱;代表“年年有余”的鱼必有一席之位;“金龙贺喜”大龙虾等等,还要满足老广“无鸡不成宴”的追求。
注意:喜宴菜品不推荐有牛肉、苦瓜、冬瓜、豆腐等,婚宴要有“丁”。
广府婚俗文化内涵丰富:择日、过大礼、落栊、安床、上头。即便广州本地人,也很少人了解它的全部。
迎春逛花街是广府最具特色的节俗之一。
赛龙舟
黑色龙舟是从番禺征集的,彩色龙舟从猎德村征集,长40米,宽1.1米,能容纳80人。猎德“花龙”龙舟和棠下村“黑龙”一前一后,似在竞渡。
“花龙”曾荣获2004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传统龙舟的冠军。
万兆泉泥塑反映了广府地区节日、饮食等习俗。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兴办学堂。其思想影响了一代代潮州人,到南宋时期,潮州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最多时竟达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潮州被誉为海滨邹鲁。
潮汕传统精美绝伦的木雕艺术
《七贤进京考试》屏风窗花——将潮州历史上不同时期科举登第、进京为官的七位乡贤的故事融合浓缩在一起,寓海滨邹鲁连科登甲之意。
《状元及第》屏门花
潮绣是粤绣的主要流派,有着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装饰性强,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此外,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也尤为人所瞩目,宜于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
潮汕民俗——潮州大吴泥塑23代传人吴光让的作品,反映潮汕人一生各阶段的礼仪习俗。
客家人秉承了尊师重教、诗礼传家的传统。檐下苦读是他们走出穷困的通途。他们建立梅州学宫、东山书院,客家人英才辈出。老师将执戒尺的手藏在背后。
出土于大埔吴六奇墓的陶塑模型100余件,表现墓主人坐衙、出巡、内庭生活情境。吴六奇是明末清初一位客家传奇人物,曾任广东水陆师提督。这三组模型是我国考古出土陶塑中,系统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不可多得的陶塑作品。
博物馆的休息处就是一个观景的平台。可以全方位的观赏到珠江两岸的都市风光。
此展览带领观众进入海上丝绸之路,体验广东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精彩历程。满载瓷器的广船,聚集奇异洋货的十三行,精美绝伦的广彩、广雕以及风靡一时的外销画,中西合璧的风格处处都在述说着广东的开放与兼容。
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祭海场所。
广东靠海,而广州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由南海神庙起航。为了让出海的人们能顺利回归,人们特地做了此牌坊座落在南海神庙上,每次航行前都会到南海神庙拜上一拜,以此保佑出海的人们每次都能平安无事,顺利返航。
唐宋以来,中国的丝绸、茶叶和陶瓷是三大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广东地区是清朝对外贸易的指定关口
哥德堡Ⅰ号1738年下水,先后三次远航广州。哥德堡Ⅰ号船体长40.9米,宽11米,船深9米,主桅高47米,风帆面积共计1900平方米,可以运载400吨货物,船上有船员140多名,并装备了30门大炮。当年建造哥德堡Ⅰ号耗费了瑞典15%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哥德堡号每次运航后赚取的利润相当于当时整个瑞典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1743年3月14日,哥德堡Ⅰ号开始了第三次的广州之旅。它先到西班牙卖掉了瑞典的木材和金属,换成白银。1744年9月8日,水手们到广州。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Ⅰ号装载了约700吨的中国货品启程回国。据估算,这批货品达到哥德堡市场拍卖能值2.5亿到2.7亿瑞典银币。1745年9月12日,船上的水手已经可以用肉眼看见海港上欢迎商船归来的民众时,商船莫名其妙地偏离了航道,进入了著名的“汉尼巴丹”礁石区,并且触礁沉没。经过抢救和打捞,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仍然能在市场上拍卖,但是货品的价格已经足够支付这次广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而且还能获利14%。
“苏哈尔号”船模 公元6世纪
阿曼同中国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建立了直接联系。当时,阿曼建造的一艘大木船从当时的重要商埠苏哈尔出发,历经艰辛后终于抵达中国广州。苏哈尔因在当时阿曼海上贸易中的突出地位而被阿拉伯地理学家称为“通往中国的门户”。 1980年11月,复原的“苏哈尔”号从马斯喀特港出发,沿着古代阿拉伯航海家开辟的航线,不用现代航海仪器,靠观察日月星辰测定航向,历时7个多月,航行9500公里,于次年7月抵达广州。“苏哈尔”号后来被运回马斯喀特,安置在布斯坦宫酒店门前的人工环岛上,作为阿曼航海史上的“纪念碑”和中阿友谊的象征,供人们参观。
巨大的古代远洋船舱南海1号,货舱内环境模拟:上层丝绸、二层瓷器、三层缸瓦,底部是压舱石。
丝绸织品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所生产的粤缎、广纱、黎锦饮誉海外。
广州彩缎是明清时期广州大量出口的丝织品,有“五丝八缎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美誉。明末至清中期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
1974年3 月至5月,对西沙群岛及周边海域,先后采集到大批南朝、唐宋至元明清时期的陶瓷产品。分别产自湖南长沙窑、广东潮州窑、广州西村窑、浙江龙泉窑、福建建窑、德化窑和江西吉州窑、景德镇窑等。
广州光塔与怀圣寺均为阿拉伯传教士所建。怀圣寺是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光塔除供来华阿拉伯人举行伊斯兰人举行宗教活动外,还成为商船进入广州港的航标。
利玛窦 —中国天主教开拓者
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
利玛窦来华后,先后在澳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传教。利玛窦成功地觐见皇帝后,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也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
广州石室
石室圣心大教堂的创建人是法国传教士明稽章。他曾回法觐见法皇拿破仑三世,得50万法郎专款。圣心大教堂土动工在1861年8月26日,并在1863年12月8日举行了盛大的奠基典礼。明稽章还专门从罗马和耶路撒冷运来泥土一公斤,表达天主教创立于东方之耶路撒冷,兴起于西方之罗马。现在教堂东侧墙角下“JERUSALEM1863”和西侧墙角下的“ROME1863”刻字依然清晰可见。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其真正名号是“外洋行”。
外销画是18、19世纪中国画师采用西洋技法绘制的外销艺术品。题材以广东自然风貌、市井风情为主,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好奇心,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林呱和廷呱关氏兄弟是当时中国外销画的重要代表人物。
精美的广彩与广雕
广州工匠按照西方要求定制的银器
清末,广东人开始大量移民海外,寻求新的生机。他们或因被迫、受骗,或为求学经商,下南洋,闯美洲,粤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有感于西方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的进步,华侨积极扶持家乡建设,关心公共事业,引进新学,投资办厂,开创南粤社会新风尚。
碉楼,19世纪兴起于五邑侨乡,20世纪20-30年代大量兴建,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是中国著名侨乡和碉楼之乡。开平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座,现存碉楼1833座,堪为世界建筑文化博览馆,被国际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
岭南三大家: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
岭南两大儒:朱次琦、陈沣
近代广东,风云际会,许多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发生。中国最早的留学生。资产阶级改革家、民主革命家、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诞生于此,他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举世瞩目的贡献。
如: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以容闳、丁日昌为代表的粤籍人士、“戊戌变法”的康有为与梁启超、虎门销烟抗英志士林则徐等。
当然少不了辛亥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及他的战友同志们。
《携手--第一次国共合作》— 民国三巨头:财神爷(廖仲恺)、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家(李大钊)
容闳(1828-1912),原名光照,谱名达萌,号纯甫,英文名Yung Wing,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
还有无数的文化英才,舆论界的骄子梁启超、诗界革命的旗帜黄遵宪、中国新音乐运动的旗帜冼星海、中国电影的开拓者郑正秋、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中国第一位飞机制造师冯如......南粤英才辈出,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领先全国。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画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东洋、西洋画法,自创一格,着重写生,多画中国南方风物和风光,章法、笔墨不落陈套,色彩鲜艳,学者甚众,它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为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
岭南画派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
广东以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者的诞生地之一。粤商在我国首创机器缫丝厂、火柴厂、葡萄酒酿酒厂、橡胶厂、百货公司等,成为我国近代工商业的先驱。
向观众讲述了广东军民血与火的抗日史诗。一幅幅黑白的历史图片,展示了南粤儿女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广州沦陷后,广东省政府迁往韶关,广东经济发展被迫中断。在李汉魂的领导下,广东政府军组织了三次粤北会战。第一、二次以胜利而告终。第三次粤北会战中日军打通了粤汉铁路,攻占韶关。广东国民政府迁往连州,抗战胜利才迁回广州。
我们也只参观了省博物馆的一个展馆,就已经累的不行。也可能先游览了海心桥吧,展馆里,我们慢慢走,细细瞧,赞古人的智慧,叹千年广州的变化;喜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历史痕迹,年轻人居多,还可以看到不少小小参观者的身影。愿我们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牢记历史,走向世界,拥抱未来!
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都可以预约领票免费参观,门口可以临时扫码预约。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注意节假日会有所变动!
多路公交可经过花城广场。
地铁3号线:广州塔站可到海心桥,然后步行过江到花城广场。珠江新城站可到花城广场。步行到博物馆。
广州第一条无人驾驶的旅客自动运输系统APM从花城广场的地下穿过。连通广州塔和花城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