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扬州瘦西湖风景区

作者:游翁使者G 显示图片

           扬州 市瘦西湖风景区被中华人民 共和 国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成为 扬州 市第1家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扬州 市瘦西湖风景区 ,简称瘦西湖景区 ,是位于 江苏 省 扬州 市邗江区境内的旅游景区,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扬州 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子景区及核心精华部分,景区总面积168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32公顷,水域面积36公顷。
                瘦西湖全长4.3千米,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瘦西湖从隋唐开始,水系两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康乾时期,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六次南巡,造就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山盛况,形成瘦西湖园林基本格局。瘦西湖景区分布有徐园、 小金 山、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万花园、 双峰 云栈等名园胜迹,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



瘦西湖景区的景点有园中园和散列式两种,对于园中园,一般取内向性布局形式,如白塔晴云、静香书屋。一般讲,要求地形条件有一定的宽度,方可经营布置。而瘦西 湖北 区地形细长,故直接把建筑置于水边,取扩张离散的外向布局形式,使建筑的主立面面对水面,明显与 中国 民居座北朝南的格局不同,从而更加突出了湖上园林的特点。为了增强虚实对比的强度,尽量使建筑靠近水边,以便产生清晰完整的倒影,如清妍室、香雪亭,台基从水中升起,建筑似浮于水面之上。瘦西湖景区的景点一向在 河曲 处形成较大的规模,如 小金 山、熙春台、望春楼等。沿河岸的建筑多数以长条形为主,建筑组合也以纵向排列为主,这样和整个景区的地形及河岸线的走向一致。





“长堤春柳”是 扬州 二十四景之一。瘦西湖入口处至 小金 山的一条长堤遍栽夭桃绿柳,每当春色撩人的季节,依依柳色映衬一片姹紫嫣红,灿若云锦,使人留连。 沿长堤走到尽头,便见一圆洞门,上书“徐园”二字。门内是一池清水,遍植荷花,池周点缀各种形态的山石,几株翠柳迎风飘舞,景色宜人。园内正厅叫“听鹂馆”,构造精致,陈设古雅。正面有红木护墙板壁,屏风式样,每屏有清代山水瓷画5块,外复玻璃,工艺精美。




‌徐园是 扬州 瘦西湖景区内的一处古典园林,始建于清代,位于瘦西湖长堤春柳北端,原为桃花坞旧址。‌徐园是瘦西湖“园中有园”特色的典型代表,园内构造精巧,工整而又具变化,占地约0.6公顷。‌12

徐园最初是辛亥革命时期 扬州 军政长官徐 宝山 的祠堂,建于1915年。园内的主要建筑包括听鹂馆、春草池塘吟榭和疏峰馆等,听鹂馆取自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而得名。听鹂馆前陈列着两只铁镬,相传为南朝萧梁时期的遗物,展示了 扬州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扬州 瘦西湖的听鹂馆是徐园 中的一个重要建筑,位于瘦西湖长堤春柳北端,原为清初韩园桃花坞的旧址。听鹂馆的名称来源于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鹏鸣翠柳”,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听鹂馆的建筑风格独特,单檐歇山顶,周绕廊庑,库向廊柱上悬挂着两副对联。其中一副对联为“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由清代名臣阮元题写,书法挺拔秀润,古拙中透出清雅气息。另一副对联“绿印苔痕留鹤篆,红流花韵爱莺簧”则由陆润庠撰写,浸染了更多的文人志趣。










小金 山是 扬州 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为瘦西湖中一小岛,原名 长春 岭,建于清代中叶。当时 扬州 豪绅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 通道 ,在瘦西湖之 西北 开挖了莲花埂 新河 ,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这就是今天的 小金 山。 小金 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草堂坐东朝西,水面极为开阔,放眼远望,湖山如画,堂中额隶书“湖上草堂”四字,为清代嘉庆年间 扬州 知府、书法家伊秉缚所书。堂前联:莲出波,杜高岭;桐间落,柳下风来。堂前植有两株百年薇,









瘦西湖的水云胜概是 扬州 北郊的二十四景之一,位于瘦西 湖北 岸,东起玉版桥,西至五亭桥,沿湖岸展现出一路美好的风光‌。这一景点包括桂花厅,厅内悬挂有“水云胜概”匾,两旁挂有楹联“桃花飞绿水,野竹上青霄”,这些匾联原本是清朝金兆燕集李白、杜甫诗句题于桃花坞蒸霞堂。‌





五亭桥,别名莲花桥,是 扬州 市境内的一座桥梁,位于瘦西湖水道之上,是 扬州 市的地标建筑之一, 中国 古代十 大名 桥之一,有“ 中国 最美的桥”之称。
五亭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 北京 北海 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1990年,重修五亭桥桥亭。










过五亭桥是一个小岛,岛上是著名的白塔,据说是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当画舫到了五亭桥畔,感觉这儿的景色非常像 北京 的琼岛春阴,只可惜差了一座塔。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五亭桥旁边一座白塔耸立起来,以为从天而降,身边的太监赶紧禀告,说这是 扬州 的盐商为了弥补皇帝的遗憾,一夜之间造成的。据说,它是盐商根据 北海 的塔样,用盐包堆积而成的。







法海寺在凫庄之南,始建于隋唐,重建于元代,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南巡时赐名“莲性寺”,但世人仍称其“法海寺”。





















因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唱“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得名,由熙春台、望春楼、小李将军画本和二十四桥等景点组成。主体建筑熙春台碧瓦飞甍,气势雄伟,再现北方皇家园林之气概







熙春台矗立于 江苏 省 扬州 市瘦西 湖西 岸,与莲花桥遥遥相望。主楼南侧有湖石假山、复道和重檐亭,北侧则建曲廊与十字阁相连。
熙春台在莲花桥南岸,汪氏所建。由法海桥内河出口,著扇面亭,前檐如唇,后檐如齿,两旁如八字。
"熙春台"相传是 扬州 盐商为清代皇帝祝寿的地方。为给皇帝祝寿,花费万金建筑如此金碧辉煌的楼台,可见当年 扬州 盐商的富有。然而,它的宏伟的气势、精巧的结构,却又显示了 扬州 园林无穷的魅力。










十四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颓圮于荒烟衰草。现今 扬州 市经过规划,在瘦西 湖西 修长桥,筑亭台,重修了二十四桥景点,为古城 扬州 增添了新的风韵












“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石壁流淙”,坐落于瘦西湖万花园北面区域,并由北至南连接“静香书屋”、“二十四桥”、“白塔晴云”、“五亭桥”等景点,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绵延不断的湖上风景线。











扬派盆景博物馆,位于 江苏 省,据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现有藏品500件/套、珍贵文物400件/套,举办展览400个,开展教育活动6次,参观人数450万人次。
扬派盆景博物馆建立于2009年,集收藏、展示、普及、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 扬州 盆景的重要展示窗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扬派盆景的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不仅保留了传统规则式树木盆景,也创新了自然式树木盆景以及山水盆景、水旱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