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依旧是一篇补写的游记,虽然名字叫“龙门石窟”,但是内容很多很杂,也不仅仅是石窟,想到哪里就延伸到哪里。这篇游记科普较多,照片很少,时间太久删了很多,写游记的时候正好队友们去桦皮岭玩耍,非常漂亮,我要了点照片放上了,下周自己去。
以下科普可能和史实有出入,部分内容来自导游讲解,带有她们的主观色彩,但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可能分辨不出来,请路过的大佬批评指正。
刚刚写完大同的云冈石窟,所以想写写洛阳的龙门石窟,还翻到当时写了一半的草稿,接着续的。
本来想要和洛阳的游记一起写,可时隔两年记忆不太清晰,当时的白马寺、应天门、丽景门都没留下多少照片,只有几张龙门石窟和博物馆的。而且洛阳还会再去,还没看到唐宫盛宴和满城盛开的牡丹、还没吃到洛阳水席,还没有带着满腹才华游览这个十三朝古都,所以先写写龙门石窟好了。
最早去的十三朝古都是西安,已经是六七年前了,当时参观兵马俑、秦始皇陵和骊山的时候,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积淀,怪尴尬的。后来有一位朋友在洛阳,邀请我去玩,同为十三朝古都,就我那点文化水平,实在不好意思贸然前往,就想着先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再去。
后来爬完泰山,攻略嵩山和南岳的时候,就有点蠢蠢欲动,当时老君山突然在抖音火起来,嵩山在登封,和洛阳的老君山离得很近,三座山一起爬下来很方便,便有去洛阳的念头,只是迟迟没有做好规划。
那年春节刚刚解封,放假先去岳阳,当时还没有规划好长沙之后的行程,原本是想从长沙到张谷英村的,但是每天只有下午14:00发车去张谷英村,次日只有早08:00返回长沙,如此往返就要3天时间。然后打算剩下几天时间去太原中转,去碛口古镇,但那几天一直找不到太原或者吕梁到碛口古镇的公共交通,甚至打不通当地汽车站、火车站的电话,就我那点驾驶技术,自驾实在担心有去无回。
后来就想去河南好了,爬老君山和嵩山,如此一来至少要预留七天的时间,起码要在洛阳玩几天,龙门石窟和白马寺要玩的,丽景门和应天门也要看的。所以就没办法给张谷英村预留时间了,先放弃,在长沙买了双运动鞋就奔赴洛阳。
别的不说,到了大洛阳放下行李,先美美饱餐一顿,美味又实惠,性价比超高。可能是因为刚从长沙离开,洛阳的消费水平太亲民了,住在火车站旁边,酒店条件差不多,在洛阳不到一百五,在长沙三百多,也许因为小长假刚过去。
第一天去了老君山,第二天想去白马寺和龙门石窟,第三天想去看唐宫夜宴,可惜没买到票,未来几天都销售一空。龙门石窟在城南,白马寺在城东,两者之间公共交通要2小时,而且光看是不太能看出什么的,需要请讲解,一核算,干脆报了个团,大巴接送,还有讲解。
早上去集合看到洛阳市区的“最美家庭”温馨宣传,两年前还没有现在网络上所谓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我也没有这个概念,就是觉得很恐怖,所以顺手拍了这张照片。全家都靠儿媳“撑起一片天”,照顾公婆、培养孩子(还是两个),还要工作,这个男的咋缺席了。这个儿媳这么忙,她的下班时间得挤压成什么样子,有时间做自己的事吗?现在结婚率和出生率都这么低,不知道这个宣传牌撤了没。只为了几声赞誉,真的要这么辛苦吗?别的不说了,这是游记!
上午先去龙门石窟,因为下午拍照有点逆光,如果自己来的话,下午四五点钟比较好,这时候阳光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天黑了可以等到开灯,很美的。我看小伙伴们的游记里提到,工作人员不太支持夜游龙门石窟,要打游击才能玩拍几张照片。
很久以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因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
报团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随心所欲,时刻被束缚。售票处在东侧,按我自己的习惯,买票之后是要自己一步一步沿着伊河,穿过龙门大桥,走到西山的。但是团里伙伴们都坐观光车,不好意思让大家等我,只好人从众了。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北魏洞窟约占30%,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洛阳博物馆)
区分佛像建成年代很简单,可依据体态、服装,不过最简单是看佛像的脖子,唐朝盛行以胖为美,所以脖子上有三道肉褶的修建于唐朝,光滑的修建于北魏。石窟顺序并非按照年代排列,哪位皇帝喜欢哪里,就选在哪里。
石窟其实算是宗教信仰,皇帝修建石窟为了祈福、保佑江山社稷,保佑后世子孙,维护封建统治。所以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当时只有皇家可以朝拜,没有路只能乘船,所以如今从视觉看起来上身长,下身短。明朝时洛阳不再做为国都,龙门石窟开始对外开放,始有路,建国后开始有台阶。
(洛阳博物馆)
洛阳做为国都原因:四面环山,城内有河。四面环山:西边是熊耳山,东边是中岳嵩山,北靠太行山,南部是伏牛山;城内有河: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chan,二声)。其中伊河,涧河,瀍河都是洛河的支流,洛河又汇入黄河。
(洛阳博物馆)
下观光车,映入眼帘的就是中间静静流淌的伊河,古代两座山夹一条河,从远处看就像一扇门,“门”即是“阙”,故称“伊阙”,也就是伊河上的门。隋炀帝时迁都洛阳,皇宫紫微城的正门则天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多以真龙天子自居,隋炀帝认为自己贵为天子,自己的大门应该与众不同,故称“龙门”,即真龙天子的大门。
龙门大桥,1960年3月开工,1962年竣工,仿河北赵州桥,但跨度比赵州桥多了3倍。全长303.8米,两岸引道长1309米,桥面车道净宽10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5米。2000年之前是洛阳南出口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2000年以前,是可以在对岸免费看到龙门石窟的。
桥上“龙门”二字是1961年10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为大桥题书。“文革”时,题字因“四旧”被破坏,1973年10月,重病在身的周恩来总理陪外宾到洛阳参观,他路过伊河桥时,发现伊河桥上没有陈毅的题字,题字才又和洛阳人民见面。
龙门石窟2000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上有蓝色世界遗产标志,在云冈石窟倒没注意到,上次见到世界遗产标志还是在西安的兵马俑。当时秦始皇陵的志愿者就告诉我们,中国共有52处世界遗产标志,四川居多,多为绿色,意大利53处,全世界共200处,战争时有这个标志的不允许开战。
世界遗产的标志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代表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方形与圆形二者流畅地相连相通,喻指人类与自然应有的和谐关系。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
关于世界遗产标志颜色的分类我还是不太清楚,因为我理解的是,蓝色可能代表人文景观,例如龙门石窟。绿色可能代表自然景观,所以四川才是绿色居多,但查到的资料并不能支撑我的猜测,反而又扩展另外几种颜色,所以有没有大佬来科普一下。
龙门有山有水,不但有河水,还有泉水,有大概100多处温泉泉眼,龙门石窟景区内就有10多处。
潜溪寺始建于1300多年前,为唐高宗初年开凿,是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窟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手施无畏印,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
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洞内门各刻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身披铠甲,足踏夜叉,威武有力。洞外南壁龛内有线刻立佛像两尊。
前边说到龙门石窟中唐代占60%,唐朝造像中又有80%为阿弥陀佛造像。因为唐朝大乘佛教盛行,佛教净土宗的修炼极其简单,只需心存善念,多做善事,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念一次就算修行一次。佛教讲究轮回,经常修行轮回时可能会被佛祖接引到西天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佛祖的手断了,迦叶的脸没了,原因有三:1.自然风化2.每个皇帝信仰不同,可能是被不信仰佛教的皇帝破坏,例如历史上的的毁佛灭佛运动。 3.近代军阀混战时期,没有意识到保护文物,外国人大肆偷盗据为己有。所以现在英美法德日意的大型博物馆内,展出很多龙门石窟的藏品,都是那时候流失海外。龙门石窟1961年已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文革未遭到破坏。
宾阳三洞,宾阳,意为迎接太阳,宾阳三洞,迎接太阳的三个洞。宾阳三洞是典型的北魏石窟,脖子上非常光滑,完全没有三道肉褶。宾阳三洞前后营造时间长24年,用工802366人,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北魏时期仍然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一直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
宾阳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明人彭纲就曾在《题龙门石像》中写道:“当时锤凿斫(zhuo)民脂,万金不惜穷妖奇”,指的该洞窟的开凿。
(洛阳博物馆)
宾阳三洞正面以及侧面,大大小小的洞龛星罗棋布,不计其数,仔细观赏,每龛均各有特色,包含很多佛教故事。最著名的“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描述了当年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礼佛的盛大场面,可惜的是这两幅浮雕在1935年就被普爱伦贿通北京古玩商盗窃而去,现分别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的纳尔逊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
洞内为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29岁的时候出家修行,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释迦牟尼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弟子分别是阿南和迦叶,两位菩萨是文殊和普贤。(释迦牟尼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和我国的孔子生活在一个朝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
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因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二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只是南壁左胁侍菩萨和右胁侍菩萨的头像都已被盗,现分别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
佛祖眼睛是黑色,眉心有个肉痣,可以看到造型最初是色彩绚烂的。据说石窟的色彩中都含有宝石成分。石窟内是穹顶,可以反应当时北魏鲜卑族居住的是蒙古包。由于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逐渐消失,宾阳中洞造像完整,构图精美,纹饰多变,被誉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最具代表性的汉化典型洞窟。
宾阳南洞主佛阿弥陀佛,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多,至唐朝魏王李泰完成。李泰为争夺皇位,积累政治资本,博得“纯孝”的美名,在众多石窟中选中半成品宾阳南洞,为长孙皇后造像。
(洛阳博物馆)
石窟内的五尊大像,主佛高约八米,脸形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但由于他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在北魏的基础上简单加工,主佛并没有唐代佛像的圆润生动活泼,稍显呆板,做工粗糙,后期耳朵掉了一块,补不上去,以至于耳朵一长一短。
宾阳南洞上承北魏刚健雄伟,下启盛唐生动活泼,兼具两朝特色。两侧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其中左侧的弟子迦叶雕工相对精细,刻工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双手合十,生动地显示了一个严谨持重、饱经风霜、深谙世故的形象。外侧侍立的二菩萨身着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仍保留着北魏造像的遗风。在洞内的四壁上,还布满了大小一百五十多个隋、唐年间的佛龛,窟顶雕刻着莲花宝盖,莲花四周有两个手捧果品的供养人和六个手持不同乐器的伎乐人。
前面说到李泰为博美名开凿石窟,因此南洞与中洞之间的崖壁上有了为他歌功颂德的《伊阙佛龛之碑》。《伊阙佛龛之碑》高三米多,宽约二米,就是著名的“褚遂良碑”。碑文的撰稿人是唐太宗时宫中掌管诏令的中书舍人(侍郎)岑文本,书写碑文的是号称唐初楷书大家的褚遂良。
(照片来自百度)
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记述着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洞窟的发愿文。这篇长达一千八百多字的发愿文为后人留下了宾阳洞修造的演变和唐王朝权力争斗的珍贵史料。遗憾的是此碑文已严重腐蚀,字迹较难辨认。
宾阳北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布局与南洞大体一致,主佛也是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趺坐,双手平分指天地,佛教中称为“施无畏印”;佛座呈方形,比南洞佛座多三个托坛力士,左右两侧雕刻着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四壁散刻着一些小龛佛像。洞内前壁南北各浮雕一天王,造型威武有力。
宾阳北洞因“单手比耶”成为现在的网红佛,被小视频带火。
看到水位线,讲解顺便科普小浪底。小浪底11个月拦水拦沙,1个月调水调沙,把一年堆积的泥沙用1个月时间排出去,严格控制流速,是每年水利部一大重任。因小浪底工程,洛阳的水很清。
沿伊河南行,路边有一牡丹石。洛阳牡丹石,又名牡丹玉,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而得名。其花形逼真,花姿百态,图案清晰、淡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梅花玉和牡丹石比起来很温润,是我国特有的历史名玉,产于河南洛阳栾川,因其天然的花纹,酷似梅花,故称“梅花玉”。梅花玉富含铁、锌、钠、镁、钾等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万佛洞完工于公元680年,当时武则天已在朝野内外集聚了广泛深厚的政治基础,武则天与高僧大德的交往及对佛教扶持,为她赢得了僧俗信众的广泛支持。
万佛洞需要排队才能上去,佛像很小,但是很漂亮。万佛洞还是唯一一个由女性主持设计的石窟,古代原本不允许女性参与石窟的建造,但武则天认为女性什么都能做,也想要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所以任命两位女性主持建造石窟。
石窟建造完毕后,内部顶上刻有文字,“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证明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她们的这一行为也影响了社会上一大批女性,所以万佛洞周围集中分布了众多女性功德主所开凿的佛龛。
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除主尊和弟子、菩萨,其余佛像雕刻在南北两面墙壁上,只有4厘米高。
密密麻麻的小佛像最下边雕刻六个人,每人手中都拿着乐器,在当时被称为伎乐人。当时社会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伎乐人社会地位最底,被称为下九流,所以把他们雕刻在最下边。门口两尊力士身上肌肉发达,根据他们身上的肌肉和经络可以看出,唐朝医学非常发达,完全可以进行外科手术。
万佛洞更以其完整的造像组合、精美的雕刻工艺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著称,展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特别是主佛阿弥陀佛的庄严与周围小佛像、伎乐人的生动,共同营造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图景。主佛眉心的肉痣原本镶嵌龙门石窟最大的夜明珠,被盗走后只剩下一个小坑坑。
莲花洞外有龙门石窟最美的菩萨,被称为“东方维纳斯”。梅兰芳先生创作《洛神》时的原型。梅兰芳先生创作时曾在洛阳采风,后来在龙门石窟见到这尊菩萨,认为这就是他心中的洛神,根据菩萨的样子创作出他的京剧大戏。
(照片来自百度)
菩萨高85厘米,身姿婀娜,头部向右倾斜,体态圆润丰满,呈现出一种丰腴圆润的美,身材比例完全符合现在的黄金分割比例。菩萨左手拎净瓶,右手举拂尘,仿佛要从壁上走出来,颇有动感,很悠闲自得,也被称为“八小时以外的菩萨”意为“下班啦”。又因为是梅兰芳京剧的原型,被称为“中国最美的菩萨”,因其缺憾美,还被称为“东方的维纳斯”。
(洛阳博物馆)
脚下的钉子,钉子很像蝴蝶,又很像燕子的尾巴,所以被称为“蝴蝶钉”或“燕尾钉”。作用是固定石头,发挥铆钉的作用,把两块石头钉在一起。因为古代没有水泥,明朝修路时,为防止路被河水冲垮,所以用铆钉把石头钉起来,铆钉最深可达一米。导游说这种钉子在河北赵州桥和四川都江堰都可以看到,有机会去看看。
因石窟内部的顶上雕刻着龙门石窟最大的一朵莲花而得名。这朵莲花直径达3.6米,厚度有39厘米,莲花是佛教的圣物。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出生后,往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步步生莲,所以之后佛教的寺院、石窟多取莲花装饰,同时取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
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都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据说莲花顶也影响了后来的装修风格,八九十年代很多家庭受此影响,装修吊的石膏顶都是莲花。
莲花洞中有龙门石窟唯一一座站着的佛陀,也有龙门石窟最小的雕像,只有两厘米,因为风化太严重,没有拍照。
龙门石窟刻有中国早期的“到此一游”,两个字“伊阙”,黑底白字。明朝一位官员赵yan,在龙门石窟游玩时萌生刻字留念的想法,可他没挑空地,偏偏选中一个石窟,石窟内刻有珍贵的陀罗经。他的随从为讨好上司,完全抹平陀罗经,任他刻字,他也成为中国早期的文物破坏分子,并遗臭万年,明河南巡按赵yan。
(洛阳博物馆)
清朝富商在当时社会地位很低,不能在龙门石窟开石窟,但可以修桥铺路。当时观拜的人无路可行,郭姓和方姓富商捐钱出资,在龙门石窟用石头修路,并加宽加固。那时管有才学的绅士称“公”,于是郭姓和方姓先生被称为郭公和方公。人们为感谢郭公、方公修路的义德,在龙门石窟“龙门”牌边的山石壁上,刻上竖写的两条“郭公路”、“方公路”。
卢舍那大佛位于奉先寺,报身佛。“庐舍那”是印度语,翻译成汉语是“阳光普照”的意思。武则天取“阳光普照”之意,自创“曌”,给自己命名,日月凌空,阳光普照,并在龙门石窟以自己的样子创造大佛。武则天为了大佛快些完工,起到表率作用,亲自捐了两年的脂粉钱,两万贯,折合人民币约800万,因皇帝重视,仅十余年竣工。
佛,非男非女,亦男亦女,但中国的佛像大多是男性形象,而卢舍那大佛很明显就是女性形象,还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性。历史上虽然对武则天的长相没有详细记载,只有寥寥几句记载太平公主“宽额广颐,颇似皇后”,但通过大佛也能见识到她的美貌。
卢舍那大佛柳叶弯眉,丹凤眼,高鼻梁,嘴唇丰满微微上翘,微笑俯视芸芸众生。大佛脸部生动漂亮,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大佛”、“东方的蒙娜丽莎”。最传神的是,不管站在什么位置看大佛,看到的都是正脸。
大佛坐在这里是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身上没有任何装饰,只有一件袈裟,搭在肩膀上,胸前呈现漂亮的涟漪纹,波纹状的发髻高高挽在头顶,双耳垂肩。旁边的两位菩萨头戴镂空花冠,璎珞丝绸珠宝首饰戴满全身,天王和力士身上也戴满宝石,主佛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自己的端庄大方,自然美丽。
奉先寺共九尊佛像,除主佛外,还有两位弟子、两位菩萨、两位天王、两位力士。“九”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皇帝九五之尊,一言九鼎,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龙门石窟“上身长下身短”就体现在这里,中国古代工匠根据皇帝的视觉开凿佛像,乘船朝圣时,看到的就是佛像最美的样子。
北宋时就有人担心佛像完全露天会被损毁,在每个佛像头部两侧打洞,插木头搭“房子”,为佛像遮风挡雨。可遮风挡雨的同时,也挡住了阳光,佛像湿度过大,反而造成腐蚀。经过历代论证,完全露天才能让龙门石窟呈现最好的状态。大佛头上“人”字形的排水槽,已然是龙门石窟最早、最先进的排水设施。听导游说,下雨天来龙门石窟,佛像都是干的,所以完全不会被腐蚀风化。
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开凿于北魏时,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时代延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
(洛阳博物馆)
民族融合、尊师重道,龙门石窟还蕴含着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壮阔历史。作为龙门石窟中首个开凿的大型石窟,继承、发展了云冈石窟的造像内容及艺术形式,并首次出现含有弟子造像的造像龛,为之后造像主要模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是研究北魏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
(洛阳博物馆)
支持孝文帝改革和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僧侣也多于该洞发愿造像,所以古阳洞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
洞内小窟十分多,精巧富丽,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多达1000余个,碑刻题记800多品,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洞内的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是研究书法史的珍品,也是魏碑书法的代表。
(洛阳博物馆)
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辛丑条约》签订后回京,途经洛阳参观古阳洞,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把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所以在龙门石窟佛教圣地,就冒出这么一个“道教洞”。
(洛阳博物馆)
顾名思义,保存药方用的。中国古人有很多专治疑难杂症的中药方,为保存中药方,特意开石窟刻下来。
敬善寺是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之一,唐太宗的妃子韦氏所造的功德窟。因洞内刻有宣德朗守记室参军李孝伦撰写的《敬善寺石像铭》而得名。
(照片来自百度)
敬善寺洞窟为前后室结构,前室的窟门两侧雕有两力士、两菩萨;后室是主室,正壁主尊为高约两米的结跏坐阿弥陀佛,佛像宁静持重,安详恬静。
敬善寺洞最为人称道的是刻于四壁的浮雕“一佛五十菩萨图”。围绕阿弥陀佛,众菩萨坐在同一根而数十茎的莲花上,姿态万千,是佛教净土宗“西方净土变”最古老的图画。由于“一佛五十菩萨图”通常以绘画形式出现,因此,敬善寺洞中以石刻表现的“一佛五十菩萨图”,显得尤为珍贵。
(洛阳博物馆)
敬善寺洞窟的阿弥陀佛造像的头部颜色较深,与身体其他部位似乎不太一样。专家介绍,目前窟内阿弥陀佛佛首并非唐代所雕刻,而是1958年龙门石窟研究院的专家用水泥补制而成。真正的佛首(高39厘米)于20世纪上半叶被盗凿后流失海外,目前被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我们从照片上看这尊阿弥陀佛造像原来的佛首,面部丰满圆润,长眉细目,唇部饱满。
(洛阳博物馆)
摩崖三佛龛凿于武周时期,是龙门石窟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摩崖三佛龛所造三世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是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世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
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
(照片来自百度)
主佛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
(照片来自百度)
结合文献研究,三佛龛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登基制造舆论,宣扬自己为“弥勒”下凡,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以利于稳固政权。
(照片来自百度)
后因张柬之等人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也因此而停工,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但是这组造像却展示了,一块石头变成一个顶礼膜拜的神佛的制作过程,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照片来自百度)
伊河对岸是东山,又名香山,白居易非常喜欢香山,晚年在此隐居18年,自封“香山居士”,死后葬在香山,古代盛产各种香料,由此得名。(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香山居士”的“香山”指的是北京的香山。而且我觉得盛产香料所以叫香山的说法有点牵强,所以回来查了下资料。)
东山因香山寺得名香山。香山寺是龙门十寺之首。 位于洛阳城南香山(龙门东山)上,紧邻龙门石窟。因“海东瑜伽之祖”圆测葬于此而被尊为韩国唯识宗的祖庭。香山寺原为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墓塔院,武周时期扩建为寺院,并敕名为“香山寺”。武则天时常游幸,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使寺名大振。元朝末年,香山寺被毁。清康熙年间,于异地重建,乾隆皇帝巡幸时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并建造御碑亭,仍存于寺中。
唐代香山寺仅存瓦砾,现香山寺为清代所建,二者地理位置并不相同。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蒋宋多次在此避暑,被称为“蒋宋别墅”。
白园位于东山的琵琶峰上,是全国唯一纪念白居易的园林。园内建筑古朴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径通幽。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时书屋等10余处。
白居易晚年不得志,在香山隐居十八年,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葬在香山。古时一般用他生前最高的官位立碑,白居易曾经做过太子少傅,所以是“唐少傅白公墓”。(太傅、少傅教文,太保、少保教武。)
白园内还有很多碑刻,有中日韩数量不等,其中日本的最多。历朝历代,日本保存最好的是唐代文化,日本古代派往中国很多遣唐使、遣隋使,学习中华文化。白居易在日本备受推崇,其名气远大于李白和杜甫。龙门石窟旁边有个白村,村里人都姓白,据说是白氏后世宗亲。
(洛阳老君山)
中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的墓称谓不同。皇帝的墓称为“陵”,“十三陵”、“乾陵”。文人的墓称为“冢”,“白冢”(也有说法说王侯的称为“冢”)。圣人的墓称为“林”,山东曲阜有“孔林”,孔圣人安葬的地方;河南洛阳有“关林”,武圣安葬的地方。普通百姓的称为“坟”。
有人会问,关羽不是洛阳人也没有在洛阳遇害,为何葬在洛阳?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在当阳被孙权所害。孙权想离间刘备和曹操,于是割下他的首级献给曹操,曹操当时就在洛阳。曹操当然知道孙权的意图,于是用檀香木给关羽雕身躯,与首级合并,以王侯将相的礼仪葬之,所以关羽的首级葬在洛阳。
(洛阳老君山)
中国有三大关帝庙,除河南洛阳,还分布于山西运城、湖北当阳,中国讲究以首为尊,所以葬首级洛阳的才称为关林(始建于汉代),其余都被称为关帝庙。我查到的信息依旧和导游有些出入。
(洛阳老君山)
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是关羽的故乡,始建于隋朝,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现为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建筑群之一。
当阳关陵:位于湖北省当阳市,相传埋葬了关羽的无头之躯。当阳关陵始建于东汉,原称“大王冢”,南宋时开始修建祭亭和庙宇,明代成化三年始建庙宇,清代时发展成为全国三大关帝庙之一。“当阳关陵”被称为“陵”,我感觉这个“陵”和皇帝的“陵”不是一个概念,就是“陵园”的意思,等级可能低于“林”。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出生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新郑,如今郑州新郑机场所在地。好巧不巧,白居易也是新郑人。中国百家姓80%起源于黄帝的“姬”姓,所以洛阳每年四月最忙,除牡丹盛开外,还是阴历三月,皇帝祭祖大典,海外华侨都回来寻根祭祖。
(洛阳老君山)
(当然这种观点可能带有导游的主观色彩,她肯定要夸赞自己的家乡。网上还有很多说法:1.认为黄帝生于黄土高原,根据“落叶归根”的古训,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应当是黄帝的“归根”之处;2.认为黄帝生于甘肃天水的清水县。清水县古称上邽,属天水郡管辖,当地有轩辕谷等地名与黄帝传说有关;3.黄帝生于山东曲阜,“黄帝生于寿丘”,寿丘位于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如果第三种说法是真的,曲阜也太太太太人杰地灵了吧!)
说到寻根祭祖,安乐窝村位于洛阳的洛龙区安乐镇,是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的故居,留有名句“冬居长春宫,夏居安乐窝”。据说邵逸夫是邵雍的第33代后人,与安乐镇的邵氏族人同祖同根。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邵逸夫,但全国各地的逸夫楼想必大家都见过。
安乐窝村保留有邵子祠,祠堂坐北朝南,正门额题“安乐窝”三字,祠内有皇极书阁、九贤祠等古建筑。因邵雍生前喜爱花草,故祠中广植花木,四季松柏常青,花草繁茂。
邵雍原籍河北范阳,幼随父迁居河南辉县百泉。30岁时到洛阳游学,被洛阳的秀美风光所吸引,次年就举家迁居洛阳。邵雍初到洛阳时,没有住处,自己又是一介穷儒,没有多少积蓄。于是,他就在洛河南岸搭了一个草棚,作为栖身之所。这里“蓬荜环堵,不蔽风雨”,每逢下雨,满屋都是水。
附近的人都讥笑他,但他却满不在乎,自称其住所为“安乐窝”,并赋诗一首:“家虽在城阙,萧瑟似荒郊;远去名利窟,自称安乐窝。”后来,司马光、富弼、吕公著等人共同集资,为他买下了洛河天津桥南的五代节度使安审琦的故宅。为了解决衣食问题,邵雍自己还在洛河边开辟了一些荒地,收获仅供温饱。虽然生活穷困,但他不以为苦,自号安乐先生,仍把自己的住所叫做“安乐窝”。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这句话从古流传至今。大概意思就是说,洛阳北邙山及周边地区,几乎是历代帝王贵胄、显赫人物趋之若鹜的葬地。北邙山汇集了古代墓葬数十万座,素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之说,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被誉为“中国帝王谷”。
自东周迄五代,有40多个帝王埋骨在此,其中包括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等。
也正因如此,洛阳才有了现在中国最大的墓葬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但洛阳盗墓猖獗,“洛阳铲”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洛阳墓葬十室九空,所以不及长沙马王堆、徐州狮子山有名。因帝王墓葬多,白冢没有被盗,关羽是武圣,没人敢动,也未被盗过。
当时是周一,所有博物馆闭馆,有时间还挺想去看看古墓博物馆。墓葬博物馆除历代典型墓葬、北魏帝王陵还有壁画馆,墓葬展区搬迁复原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的代表性墓葬25座,陈列文物总计约600件。
首阳山位于洛阳市偃师区邙岭乡,为邙山在偃师境内的最高处。海拔359.1米,也是邙山山脉的最高峰。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首阳山镇,因境内有首阳山,故名。
首阳山之所以名闻遐迩,当与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有关。唐代诗人杜甫的根与魂亦在洛阳城东的首阳山下。
洛阳居天下之中,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西周“何尊”的青铜器上,其铭文将洛阳平原称为“中国”。洛阳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世界四大圣城之一,道学发源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洛阳市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龙门石窟、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当然不是游玩几天就能了解的。
除此之外洛阳还有众所周知的四宝,除龙门石窟,还有洛阳牡丹、洛阳水席、唐三彩...这篇游记的字数已经破纪录了,下次再说吧,还有洛邑古城,洛阳老街,十字街,丽景门,应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