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唐•白居易。
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郊。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是宋代苏过所描绘“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观。
爱好旅游的朋友告诉我,一生总要去一次龙门石窟,去亲身体验那惊世骇俗的美与震撼。于是,就有了我这一次说走就走的石窟探秘之旅。
高铁是下午四点多到达洛阳龙门站的,朋友们建议先去洛阳市区转转,次日一早再去龙门也不晚。但我却一心向往着龙门石窟,于是就搭乘公交赶往景点,想晚上先一睹龙门石窟的夜景。
一路上与一位老者攀谈起来,大家都是奔着龙门石窟来的。老者来自云南,已退休,独自出门旅游二十多天了,已跑了好多景点。计划看完龙门石窟就打道回府,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出门。他说退休后一定要趁着身体好多出来转转。听了他的旅行计划,心里真羡慕他退休后云游四方的惬意生活。
辗转到达目的地,遗憾的是景区已关闭。从网上介绍龙门石窟原来是开放夜间游览的,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暂停了。
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在景点大门附近找了家宾馆住下,然后就来到伊水河边散步。
此时的我们虽已稍有疲惫,但当漫步在伊河之滨,看到周围优美的山水景色,便忘记了疲劳,精神抖擞、津津有味的边走边聊边赏景。
传说远古时代,伊河被山阻隔,中原人民饱受其泛滥之苦。大禹开凿大门于山体,引伊河泻入黄河,自此“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原得以一治久安,是为“龙门”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鲤鱼跳龙门”的龙门。
而当地人则讲,“因为此处伊河地势很像龙门,先窄后宽,有鲤鱼跃龙门的应景,故而称为龙门。”因为是伊河的门户,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古称“伊阙”。
伊水的西山为龙门山,大部分佛窟都位于西山,遂人称“龙门石窟”,东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
放眼望去,中间伊河——河面宽阔,顺流而下,水流平缓,碧波荡漾;两岸山上——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楼阁亭台,掩映其中,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夕阳下,可以看到河道西边山壁之上隐隐约约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窟,密密麻麻,成千上万。
漫步伊河岸边,空气清新怡人,让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夜色逐渐降临,我们只好回到宾馆休息,只待次日一早去一睹石窟的真貌。
北魏王朝迁都洛阳的同年,国君孝文帝就在龙门山上,开凿了龙门第一石窟--古阳洞。自此,龙门上空就响起了开山掘窟造佛的斧凿声,这斧凿声奏响了龙门石窟开创的前奏,为数百年间龙门石窟的营造拉开了序幕。
别看白天的龙门车水马龙,游客摩肩擦踵,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夜晚的龙门车少人稀,灯光昏暗,十分寂静。
看着川流不息的伊水从宾馆窗外不远处缓缓流过,思绪不由得一下子穿越到隋唐时代,耳边仿佛传来“叮叮当当”凿击山石的声音。
仿佛站在当年的伊河岸边,看山下人头攒动,人们正在紧张劳作、组织有序地完成着一个个巨大的工程。有的挥动铁锤凿着山石,有的挑筐运走石块,有的拿绳尺丈量长宽,有的指指点点、运筹帷幄……。一尊尊巧夺天工的石窟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次日一早,景区一开门,我们就随着第一拨人流进入景区,先睹为快。由于龙门离洛阳距离较远,第一拨游客都是前一天晚上赶来,投宿在景区附近的。这样就可以耐下心来,仔细欣赏、观摩每一个石窟。
进入景区大门,秀美的伊河波光潋滟,两岸垂柳婆娑,微风过处,碧绿的柳条随风曼舞,摇曳生姿。
龙门大桥是连接龙门东西两山的重要通道一座大型桥梁。全长303.8米,1961年10月8日,陈毅亲笔为大桥题书“龙门”二字。
镶嵌着苍劲有力的“龙门”两个大字的褐色圆顶拱门,与青山绿水相依,显得庄严神秘,让人不由想起了“鲤跃龙门”。
进入龙门,放眼望去,东西两座青山相对而立,伊河的东岸是香山,西岸就是龙门山。龙门石窟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如同镶嵌在西山上的一颗明珠,与对岸的香山寺隔河相望,遥相呼应。
继续前行,恍若走进佛国净土。秀水青山的美丽幽静,一下就隔绝了闹市红尘的喧嚣。举目望去,窟里龛上,满山皆佛。小者高不盈寸,秀骨清姿,玲珑精致;大者高达数丈,雍容大度,气宇非凡。
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沿西山石栈道缓缓而行,古阳洞、宾阳洞、万佛洞,洞洞有典;魏晋南北朝、唐代造像,代代不同。里面的佛像或大或小,或丰腴或瘦削,或庄严或慈蔼,或肃穆或安详,千姿百态,不一而同。
在龙门石窟,你可以看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故而佛雕造像也追求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展现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唐代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自然流畅。
导游告诉我们,西山石窟中不容错过、最值得仔细观赏的就是宾阳三洞、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等处。
上山后我们首先来到宾阳三洞,“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宾阳三洞是北魏宣武帝为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祈冥福而修建。原计划开凿三座石窟,耗时24年仅完成了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剪刀手大佛)因北魏分裂,到初唐才完成主要造像,其富丽堂皇的程度堪称龙门众石窟之冠。
闻名于世的《帝后礼佛图》原就在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上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分别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三洞前总是人声鼎沸,许多游客一走到这里就迫不及待地开启了拍照留影的打卡模式,北洞里阿弥陀佛的“剪刀手”更是吸引游人拍照。
万佛洞因洞内刻有15000尊小佛而得名,每尊只有4cm高。洞窟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这是龙门石窟中唯一一个由女性主持修建的洞窟。
洞外南壁有一尊S形身姿的观音立像,非常漂亮。两侧还有一对我国石窟中最大的石狮子,也在上世纪30年代被盗,现分别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和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莲花洞因窟顶刻有一朵直径3m的巨大莲花而得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都是依此设计而来。
洞内南壁上方有龙门石窟内最小的佛像,每尊只有1.9cm,堪称微雕。洞外北壁上方有龙门的古称——“伊阙”两字,由明代的河南巡抚赵岩题写。
继续前行就到了奉先寺,因其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这是龙门石窟内规模最大、最精美的大型群雕造像,气势恢宏。大的造像一共九尊: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构成了一组雄伟的摩崖雕像群。
正中间主尊就是卢舍那佛,卢舍那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意为光明普照。她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是龙门石窟内最大的一尊造像,非常漂亮。
拾级而上,就看到美轮美奂的卢舍那大佛端坐于面前。卢舍那大佛身姿丰润秀美,令人无比震撼。慈悲的目光鸟瞰大千世界,浅浅的微笑读懂人间冷暖,亲切的面容笑对世间万象。
大卢舍那像龛,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和典范,也被称作东方的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据说系按皇后武则天的形象原型雕刻而成,武则天个人赞助脂粉钱两万贯,历时三年九个月完工。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历时10余年渐次完工,它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据传老君曾在此修道练丹,故而古阳洞又叫老君洞。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
尤其是古阳洞变化多样的龛楣装饰艺术造诣,达到了北魏时期雕刻艺术的巅峰。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
北魏皇室贵族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仅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
龙门二十品,是极为珍贵的书法珍品,其所创立的魏碑体字在标语、标题、装潢、美术上一直应用广泛。龙门二十品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
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西山,除了上述几个著名的洞窟,我们还先后参观了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如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隋唐时期的代表洞窟,如潜溪寺、敬善寺、摩崖三佛龛、惠简洞、老龙洞、净土堂、极南洞等。
沿着伊河继续往前就是南出口,景区不走回头路,只能通过一座大桥步行过河。东山石窟不似西山石窟在伊河岸是直线分布,它在山中辗转曲折,时而登高时而下降时而左转时而右行。有道是“藏在深山香客来,它自逍遥看日月”。台阶的磨痕充分证明这里曾经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相比较西山来说,东山基本上都是唐代的窟龛,洞窟数目和密度也少了许多,但也是值得一看的。
除了石窟,东山区还有一座庙宇——香山寺。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832年,白居易捐资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白居易在此自号“香山居士”。
站在香山寺前的平台上朝西望去,伊河对面洞窟全景一览无遗,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山脚到山顶,密密麻麻,有大有小;佛龛里诸佛形象千姿百态,或坐或站或卧,尽显诸佛盛世。
看到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的西山,我们真的非常庆幸自己选择早来一天,夜宿龙门使得我们在大批游客涌入景区前,可以有充足的时间,逐个细细品赏各个著名石窟。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千年帝都”洛阳几经兴衰,最盛时当属隋唐时期。龙门石窟,这座雕刻在石头上的千古绝唱,便是隋唐兴衰的最佳历史见证。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由于多为皇家贵族所建,龙门石窟造像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游龙门石窟,品历史之韵,赏不朽杰作,你会深深地被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折服。如果没有鬼斧神工的技艺,坚定不移的信念,没有普救众生的气魄,是不可能完成这样一个伟大而又艰巨的宏伟工程。
不同时期的能工巧匠精雕细琢,创造出众多不朽的艺术作品。虽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沧桑,大部分窟龛造像及装饰艺术基本还保持着原来的规模和风貌,确实令人惊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龙门石窟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一座珍藏中国古代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的宝库。
石窟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跨千里,越千年,岁月的流逝,残缺的轮廓,模糊的文字,丝毫不影响石窟艺术顶天立地的庄严神圣感和文明的魅力。
离开景区之时,回望青山碧水的伊水两岸和鬼斧神工的石窟雕刻艺术,心中竟有些不舍。我们一边叹服古代能工巧匠的巨大智慧,一边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气势宏伟、巍巍壮观的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