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观悬空寺

作者:琦行山水 显示图片

在山西大同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上,静静伫立着一座悬空寺,一眼望去,仿佛能工巧匠在崖壁之上雕刻的一幅巨大而精美的浮雕壁画。


悬空寺,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刺激。据悉初建时离地面高达90多米,由于多年河道淤积,现在该寺仍然距地面60余米。该寺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教理。后因其独特的悬挂于悬崖之上的建筑形态,以及汉语中“悬”与“玄”同音的缘故,后改名为“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91年),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在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之后天师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并顺利建成。


悬空寺是中国现存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为恒山十八景中的第一胜景。作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悬空寺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地理位置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探访。
唐开元年间,李白游览悬空寺,大为赞叹,在岩壁上书写“壮观”二字。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赞誉悬空寺:“仰之神飞,鼓勇独登。入则楼阁高下,槛路屈曲。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依岩结构,而不为岩石累者,仅此。” 
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参观后曾感慨道:“中国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 2010年,《时代周刊》将悬空寺纳入“全球十大奇险建筑”,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齐名,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悬空寺建于峭壁间,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以西为正,造型和布局可谓独一无二。整个建筑群体依山势自南向北渐次抬高,楼阁高低错落有致,集“悬、奇、巧”于一体,堪称世界一绝。
悬空寺内大小殿宇四十间,距地面高度约六十米。从远处望去,似乎只有十几根细长的木柱在支撑,颤颤巍巍之状,令人心惊胆战。悬空寺修建在凹陷的山腰上,一方面恒山的翠屏峰与天峰岭,如天然的“遮光板”,为悬空寺遮挡住了大部分的阳光,可避免建筑长时间暴晒老化;另一方面悬空寺顶部凸出的崖壁,如巨大的“伞棚”,既可以避免建筑被风雨摧残,从而能减缓木材因风蚀、雨蚀、日晒造成的风化和腐烂,又可避免山顶落石砸到悬空寺。


寺庙通过曲折回环、虚实相生的设计,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给人一种穿越云雾的神奇感觉。远观,悬空寺就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宏伟壮观,给人一种凌空欲飞的感觉。
当你来到悬空寺脚下,就可以看到石碑上刻有“壮观”二字。据说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题的字,细细看去“壮”的旁边多了一点,人们都说悬空寺比想象中还要壮观,因此李白就在题字时多写了一点,如此想来也是有点儿道理的。


走进悬空寺,你会被它的建筑艺术所震撼。悬空寺寺门朝南,整座寺庙呈“一院两楼”般布局,总长约32米,楼阁殿宇共40间。南北各有一座三檐歇山顶,危楼耸起、对峙而立,从低向高、三层叠起;六座殿阁,相互交叉,飞起栈道相连,高低相错,用木制楼梯相沟通,曲折迂回、参差有致、高下错落、虚实相交,构思布局妙不可言。


寺内塑像颇多,有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雕像80余尊,形体丰满,神态感人;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其独特的“三教合一”文化是博大精深恒山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代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与融合。


踏入悬空寺,仿佛穿越千年时光隧道,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宛如仙境的画卷,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脚下的木板路,随着每一步的轻踏,发出低沉而悠长的“嘎吱”声,那是时间的低语,是历史的回响。
寺内狭窄的空间却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与敬畏。众多殿阁房舍,形态各异的神像佛像,铁铸的庄重、铜铸的沉稳、脱纱的轻盈、泥塑的温婉、木刻的细腻、石雕的古朴,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寺内的布局,更是匠心独运,它不拘泥于传统寺庙的对称之美,而是依山就势,顺势而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南楼、北楼与主体寺院,通过一条蜿蜒的长桥栈道紧密相连,宛如一条空中纽带,串联起一个个神秘的空间。石窟、楼阁、栈道,每一处都透露着匠人的精妙构思,层叠错落间,既有山的雄浑,又有水的灵动,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立体画卷。


悬空寺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远远望去,悬空寺如同梦幻泡影般轻盈地依偎在悬崖边缘,楼阁错落有致,廊道蜿蜒曲折,而底部那几根看似摇摇欲坠的立柱,实则只是匠人心思的巧妙安排,真正的力量,源自深深嵌入岩石的横梁之中。


寺庙的楼阁和栈道下都埋有横梁,这些横梁直径50厘米左右,这些木梁用桐油浸过,能防腐防潮。工匠们以超凡的智慧,在石壁上凿出孔洞,利用锥形楔子的力学原理,将横梁牢牢锁定,成就了这一建筑史上的不朽之作。楼阁的柱子,则是将岩石凿成倒莲形,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使寺庙能牢牢地“贴”在悬崖上。
寺庙的每一处建筑都让人惊叹不已,仿佛是古代的建筑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在悬崖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在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的过程中,你会充分感受到悬空寺的独特之处。


游览悬空寺,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站在寺庙之下仰望,只见飞阁栈道凌空而起,仿佛随时都会随风而去;驻足寺庙观景台上俯瞰,雄伟的恒山美景、云雾缭绕的山峰与深谷清澈的溪流交相辉映,宛如人间仙境,令人心旷神怡;走在悬空寺的栈道上,你会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仿佛自己不是行走在人间,而是漫步在天际;而步入寺庙内部时,那些精美的佛像、壁画和碑刻又会让你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和文化底蕴,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祥和。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得悬空寺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悬空寺以建筑设计及选址的“奇特”、建筑结构的“惊险”和整体造型的“俏巧”闻名于世,其建筑上不在巅,下不在麓,依势就形巧俏幽伏于峭壁上,既像玲珑剔透的绝美浮雕,又如凌空欲飞之仙界琼阁,体现着东方独特的文化神韵和建筑风格,是集力学、美学、建筑学、宗教学、历史学等诸多成就为一体的中国古建筑精华。
明代文人郑洛在他的诗中写道:“石壁何年结梵宫,悬崖细路小溪通。山川缭绕仓冥外,殿宇参差碧落中。”这几句诗不仅描绘了悬空寺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还表达了他对这座寺庙的敬畏和神秘感。


“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悬空寺不仅是一座寺庙,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历史的见证。寺庙内的建筑风格融合多种元素,精美的木雕和石刻随处可见,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每一座建筑、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古人无尽的智慧和无尽的创意。
千百年来,悬空寺一如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于万仞峭壁间,欲有凌空飞翔之势,却能岿然不动,向世人彰显着中华建筑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