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云冈石窟

作者:琦行山水 显示图片

150年,10000名工匠,100公里的山崖;一刀刀,一斧斧,成就了公元五世纪世界佛教石窟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就是云冈石窟,它被誉为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这座位于山西大同西郊的佛教艺术殿堂,不仅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雄浑刚健的造像、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北魏皇家对佛教艺术的深厚造诣和崇高追求。


去年休假期间游览了洛阳龙门石窟。今年从年初就一直计划抽空去大同参观云冈石窟,终于在国庆节后休假成行。我们从大同古城赶到景区已是中午11点多,本来应该先午餐再游览,但迫切的心情冲淡了饥饿感。我们下了车就直奔石窟群,中午时间游客相对较少,可以静下心来逐一认真观赏。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大同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公元5世纪中叶,来自凉州的高僧昙曜法师奉文成帝之命,在首都平城以西的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刻佛像各一”。这是云冈石窟开凿之始。
云冈石窟的开凿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最高的造像达17米,最小的佛像仅为2厘米,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的洞窟分为三类:塔庙窟、大像窟和佛殿窟。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看点。和中国四大石窟的其它三个石窟相比,云冈石窟的佛像更高大、更宏伟,第一视觉震撼力更强。


走进景区,最东部前几个石窟以石塔为主,洞窟上开明窗,下开窟门,平面为方形,平顶,中心塔柱直达窟顶,四壁开龛造像,可供僧人绕塔参禅礼拜,为典型的塔庙窟。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云冈石窟的中区。这里的石窟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而著称。第5、6窟是云冈石窟中最精彩壮观、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
第5窟是云冈石窟中最为壮观的洞窟,形状是椭圆形的草庐式。窟内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云冈石窟的万佛之冠。释迦牟尼佛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身着褒衣博带,通肩袈裟,端庄、肃穆,并未给人高高在上之感,倒像一位慈祥的老者。


窟内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构图繁富,线条流畅,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雕刻师们的精湛技艺和无尽匠心。站在窟内,仿佛置身于一个佛教艺术的殿堂,感受到那份来自千年前的震撼与感动。
据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窟内最大的一尊造像,大佛结跏趺坐于洞窟中央,高度为17.4米,仅鼻子就1.7米,耳朵3.4米,中指2.3 米。大佛的眼球有蓝球那么大,双腿长达15.5米,膝上可容纳120人,一只脚上可站立12人。就连康熙皇帝见到大佛时也惊叹不已,当即给出如此评价:“大佛比山高,守在半山腰,耳朵上能摆棋,手上能摆席。”



相邻的第6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窟内中心塔柱高耸,四周雕刻着精美的佛像和菩萨像。这些佛像和菩萨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他们的低语和呼吸。塔柱上每一层都雕有精美的佛像和菩萨像,而四周的佛传故事浮雕则生动再现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整个过程。



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就是那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这五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时期,由著名高僧昙曜主持因此得名。五窟毗连成一组双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
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中最早开凿的,也是气魄最宏大、最具代表性的。窟内的佛像高大雄伟,面容慈祥,雕刻技艺精湛,每一尊佛像都仿佛具有生命,诉说着北魏时期佛教的繁荣与辉煌。



其中第16窟是一个以伎乐驰名的洞窟,中间巨佛立于莲柱上,昂首挺胸,气概非凡,被西方游客誉为“美男子”,或英俊清秀,或肃穆端庄,或披千佛袈裟而立,或合十而坐。周壁有千佛、佛龛。这些造像,神情生动,姿态美妙,或吹笛,或弹琵琶,令人叹为观止。



特别是第20窟的露天大佛,据说这尊大佛是依据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形象特征而凿刻的,被称为云冈石刻的象征。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
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佛首磨光肉髻,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内衣轻薄贴体,整体疏密得当,雕刻工艺精湛。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


大佛两侧,原本各有立佛、立菩萨,呈三世佛、五尊像布局,可惜今天仅有东壁一佛独立。东立佛高约9.5米,磨光肉髻,圆脸大耳,深目高鼻,著通肩式佛衣;右手举在胸前,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角下垂,跣足立于莲台之上。其衣纹雕刻与造像特征,极具西域艺术神韵。可惜的是西壁立佛早已坍塌无形。


云冈石窟造型风格从北魏的庄严、端庄,到北齐的圆润、丰满都有。来到云冈石窟,你会不自觉地驻足、凝视,一洞一窟一经书,一龛一佛一世界,仿佛时间都被刻在这里。
第20窟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有浓烈的犍陀罗艺术气息,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从第20窟继续西行,西面的石窟规模不大,体型较小,风化严重,令人十分痛心。当你走到石窟最西端,看到“西岩绝唱”的石碑,整个云冈石窟的游览就算结束了。
虽然饿着肚子游览了景区,但没想到淡季游客也这么多,看到午后大批游客蜂拥而至,摩肩擦踵在各个洞窟游览的场景,感觉当初不吃午饭的选择非常值得,也是十分明智的。



云冈石窟不仅是一座佛教艺术宝库,更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走进云冈,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和无穷智慧。你仿佛能听到雕塑家们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每一尊雕塑,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每一刀每一笔,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从西区返回,本来可以出去找个地方就餐,但大佛的魅力又把我们吸引到第20窟前。只见大佛前面人声鼎沸,聚集了众多游客打卡拍照。我们找了个正对着大佛地方,静静坐了半个多小时,再次面对面仔细观察大佛。只见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不愧是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的造像珍品。背光的大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不愧为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当你站在佛像前,仰望大佛那慈祥的面容,仿佛能感受到北魏时期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与敬仰。



走进云冈石窟,仿佛穿越回了千年以前的北魏时期。在漫步于各个石窟时,凝视着那些古老而又熠熠生辉的形象,我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他们如何在坚硬的岩石上细致入微地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佛像,仿佛能够听到那一刻的叮叮作响。这些佛像造型各异,神态各别,既有的如清风拂面般的温柔,也有如山岳般的巍峨,令人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匠心,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倾注的热情与信仰。


在云冈石窟的游览过程中,你不仅能领略到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还能感受到北魏时期的历史文化氛围。石窟内的佛像和菩萨像不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而且每一尊造像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从十几米高的巨佛到几厘米的小像,每一尊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它们或居中正坐,或击鼓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每一尊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云冈石窟以其丰富的造像、鲜明的时代特征、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夺得公元五世纪中国石刻艺术的桂冠。云冈石窟的造像被称为“云冈模式”,其造像风格不但自成体系,且对中原周边地区石窟的开凿也深有影响。



云冈石窟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是中国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石窟的一凿一刻、一笔一画,诉说文化认同,传承文化底蕴,记录下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非凡历程,体现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包容性。
云冈石窟,不仅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处心灵的归宿。漫步在云冈石窟,仿佛置身于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之中。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欣赏到雄浑壮丽的释迦牟尼佛像、精巧细腻的飞天浮雕、繁复华美的藻井图案,以及记录着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印记的异域风情装饰。



当我们依依不舍云冈石窟时,那些高大雄伟的石像,深邃的石窟,和其中呈现出来的多民族文化的魅力与力量,都会成为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段。
石窟含万象,壁画映千秋。参观云冈石窟,不仅能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每一处石刻都展现着高超的艺术技艺,以及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这里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幅浮雕,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等待着你去发现、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