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门山

作者:琦行山水 显示图片

       云门山位于山东潍坊青州城区南部两公里处,自古以来为鲁中名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独具风貌。
       云门山海拔421米,虽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势巍峨,漫山松柏,景观棋布,宛如一个巨大的盆景端放城南,以它美丽、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地理环境而独具风貌。


       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
        云门山上镌刻有海内外罕见的巨大“寿”字,据《辞海》记载成语“寿比南山”即出于此,云门山因此被誉为“中华古寿文化第一山”。


       一直有去探访云门山,现场欣赏巨大“寿”字的想法,终于在本月初成行。登山拜寿,是畅游云门山的最高意境。云门山登山道正好有999级石阶直达山顶,当地人称之为长寿路。
       自山门步行百余台阶,就到了望寿亭,在亭内仰望西南,若隐若现中,可看到云门山上巨大的“寿”字。


       继续拾级而上,山坡相对平缓,但之后会越来越陡。大约三分之一的路程,就到达望寿阁。望寿阁,民间俗称灵官殿,道观依山势而建,如果从驼山之上远观形似“凤冠”,与大云顶摩崖巨寿相互对应。
      细心的游客可以看出,从观寿亭至望寿阁一带的山岩,为典型的红丹崖地质地貌。据说每当红日初升,掩映成为红树丹崖自然景观。


      前行途中,先后可以看到“海岱雄风”、“蓑老卧ξ岩”、“敬神如神在”等著名刻字。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蓑老卧ξ岩”,此处据说是明代雪蓑道人的避雨之处,崖壁上的刻字是蓑老道人或冶泉书写,字体变化深奥,难以辨认,有“卧逗岩”、“卧云岩”、“卧頭岩”等多种解说,被郭沫若称为千古字谜。



       沿着之字形的山道主路崎岖前行,就到达巨大寿字所在的山腰山阴处的平台,此处山体上遍布众多题刻。
        其中,享誉海内外罕见的巨大镌刻“寿”字最为引人注目。该字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米,宽3.7米,单是下部的“寸”字就高2.22米,为大个头的汉子所不及,故当地有“寿比南山”、“云门献寿”之说,当地人也经常说:“何须自大,人无寸高”。


       此寿字为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九月初九,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为衡庄王祝寿所献书,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单字摩崖石刻。近500年来,前来拜寿的人们络绎不绝,在云门山形成了独特的寿文化。
      在平台东侧,有明朝嘉靖年间衡王府周全开造的“万春洞”。该洞俗称“陈抟洞”,又称希夷石室,高1.6米,宽1.2米,深达5米。洞的南侧有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的石像一尊,枕石长眠,长睡不醒,安祥悠然,憨厚可掬。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当地民间有“陈抟一睡八百载”的传说。幽静的石室内还有自然山泉和人工开凿的石井、石床。遍布洞内外历代诗文、题记,又勾勒出睡与醒之间的现实与梦幻世界。


      在平台的中部,有一个南北贯通的天然穴洞——云门洞,洞高约3米,宽约4米,深6米余。远望如高悬于天空的明镜,拱壁镶嵌。每到夏秋季节,云雾缭绕,虚无缥缈,穿洞而过,将山顶的亭台楼阁托于滚滚云海之上,宛如仙境一般,故被称为“云门仙境”,又称“云门拱壁”,乃为古青州胜景之一,云门山也因此而得名。



       云门山早在隋、唐、宋时期就深受佛、道两家的喜爱。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五处,石佛二百七十二尊,历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题刻、碑碣,遍布云门山摩崖。
       穿过云门洞,山阳有大小5个石窟,石刻造像272尊,主要为西方三对像,也有力士、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像等。有题记者可追溯至开皇九(589)年,虽经1400年的沧桑变易,风雨剥蚀,这些造像仍然保存基本完好。明清两代,在云门山题刻者更多,这些题刻和碑碣都是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和云门山之历史的宝贵资料。


       石窟自西向东排列,第一、二龛均开凿于北齐至隋代,位于云门洞的西边;第三、四、五龛开凿于盛唐时期,位于云门洞的上方。云门山石窟造像群是山东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以前佛教造像之一。
       云门山的石窟艺术流派独树一帜,与其他知名的石窟艺术相比,具有独立的规模和独特的风格。五、六、七、八窟是云门山石窟的主要窟群,保存了大量精美的佛教造像和壁画。其中,八窟被誉为“辽东石窟艺术凤凰”,保存着丰富多样的佛教造像;五窟则以壁画丰富多样而闻名,让人仿佛置身于佛教的绘画世界。



       著名的“云窟”位于云门洞侧,天然石罅,口如井状,深不可测,当夏秋季节气压低时,常有云雾从窟中泛出,即时白云腾空而出,经云门洞冉冉升天,故称“云窟”。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李道人独步云门”一篇,说的就是发生在这个“云窟”的故事。


        云门山上众多的石窟,保存了丰富的佛教和道教文化遗产。1936年夏,梁思成夫妇来青州考察古建筑时,梁思成特意参观了云门山和驼山的摩崖石窟。如果你来到青州古城记忆文化展馆二楼老照片区,就会看到梁思成拍摄的几张云门山石窟照片。


       欣赏完云门洞南侧的摩崖石刻,从东部的石阶可以登顶。登上大云顶后,整个云门山风景便一览无余。云门山四周青山逶迤,峰峦秀丽,松柏叠翠,森林幽深,空气清新,环境静谧,与整洁优美、繁盛发达的市区连接映衬,构成群山连翠、障城如画的靓丽风光。



       云门山古时被当地人称为“纱帽山”,山势走向自东向西连绵起伏,两边山峰对称形成如翅,中间呈凸状,如纱帽帽檐,形似一座天然的“乌纱帽”,更为奇特的是在此山山阳对面山顶上有一方天然“宝印”称为“宝印山”。


       “乌纱”、“宝印”遥相对应,且每逢夏秋之季,常有云海、云雾缭绕山涧,如仙境一般,故佛、道两家纷纷在此建寺、建庙或相互争夺此山,于是,云门山上便保留下了众多关于佛、道两家的遗迹。


       云门山上顶的景点也非常丰富,包括云门仙境、迎旭门、三皇殿、天池、天仙玉女祠、观驼台、望海亭、东西阆风亭等。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值得细细品味。
        “云门仙境”碑为明朝万历壬子年按察司副史平滦公高第立,因明末清初战乱被损,清顺治庚子年,时任青州知府的夏一凤重建。



       迎旭门为元朝古建筑风格,为全石无梁拱形建筑。据隋代古文献记载,迎旭门只能建于第一个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而古青州为东方第一州,所以历代王朝制度中规定,只能在青州建迎旭门。



       在云门山顶峭壁的两端,建有东、西两处阆风亭。西阆风亭,可远眺西南层峦群峰,将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东阆风亭,仿佛雄鸡独立,峭拔俊秀。据史料记载,唐朝著名书法家李邕任北海太守时,李白、杜甫同来青州拜访,李白曾在东阆风亭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的著名诗句。



       云门山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山势千仞矗立,让人望而生畏。她像一座守护着青州的宏伟之门,不愧为鲁中名山。
        云门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个融自然、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仙境。登临云门山,你不仅将感受到云雾缭绕、山势挺拔的壮丽景色,而且能欣赏到独特的寿文化和精彩的石窟艺术,体验到千年文人题刻的独特韵味。



       云门山自古即为文人骚客、达官贵人乃至平民百姓游览观光的绝佳之处。如果你对自然、历史和文化艺术感兴趣,那么云门山将是你不容错过的一个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