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它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开阔的平原。自古以来,维也纳就是连结东西欧的交通枢纽和来往于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重要通道。
维也纳是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历史上曾为奥匈帝国首都,现仍是奥地利共和国首都,带有浓郁的中世纪巴洛克色彩。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的维也纳,至今仍保持着昔日显赫的地位。
维也纳是世界名城,以“音乐之都”闻名遐迩,维也纳是一座典雅、美丽、清洁的花园城市。它的建筑、美术、音乐、文学……维也纳历史中心区物化了欧洲所有杰出的才能,体现了欧洲人高超的艺术品位。维也纳厚重的历史积淀,使它无愧于“欧洲宝石箱”的称号。风格协调、堪称艺术品的维也纳历史中心区,2001年被登录为世界遗产。
维也纳是从早期的哥特人和罗马人定居点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始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罗马人曾经在此建立城堡。1137年为奥地利公国首邑。1278年,哈布斯堡家族于奥地利开始其长达7世纪的帝国,定都维也纳,使之迅速发展。宏伟的哥特式建筑也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15世纪以后,维也纳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玛丽娅·特蕾莎母子当政期间热衷于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带来艺术的繁荣。维也纳的19世纪,为其最辉煌的时期,版图日益扩大,但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来临,即为王朝历史划上了句号,奥地利帝国及维也纳亦随之失去昔日光彩。二次大战期间,维也纳遭受战火严重破坏,战后更被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共同占领了十年之久。1955年,奥地利签定条约成为中立国后,维也纳再度发展起来,并成为奥地利最重要的商业及交通中心。
这次奥匈帝国巡游的第八天,即2024年9月9日,我们来到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今天下了一天的雨,这是我们这次出游以来,第一次赶上下雨的天气。由于是跟团出游,团队的行程是事先定好的无法更改,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冒雨游览了维也纳老城区的部分景点。
只要提起维也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等这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因为这里是著名圆舞曲华尔兹的故乡,也是欧洲许多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一直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18世纪,这里是欧洲古典音乐“维也纳乐派”的中心,19世纪是舞蹈音乐的主要发祥地,世界各地许多著名音乐家,曾来这里居住,从事创作和演出活动。漫步维也纳市区,几乎到处可以看见一座座造型逼真的音乐家雕像,城市许多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都是用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维也纳内环城路是音乐大师们的雕塑像最集中的地方。
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是音乐人梦想的舞台,优秀的音乐人期盼着能登上这个大舞台,在世界面前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虽然咱是不懂欣赏音乐,但也无法阻挡对音乐的喜爱,对维也纳的向往。很想看看被世人称赞的金色大厅是怎样的辉煌和与众不同。看看优秀音乐人梦想成真的舞台是什么样子,让我也嗅嗅音乐的气息,接受一丝音乐的熏陶。
真到了维也纳,反而有些怀疑其真实性,那曾经是遥不可及的地方,不曾想自己能借旅游的机会踏上这片心中充满音乐的土地。特别想感受一下这座音乐之城的氛围,亲眼看看在自己内心中很神圣的舞台是怎样的。
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 。
金色大厅在国人的眼里那就是音乐的代名词,中国的歌唱家都以在金色大厅开演唱会为荣,中国的游客也都以在金色大厅听过音乐会为荣,所以金色大厅成了国人到维也纳必须的打卡点。我们也不例外,我们在维也纳第一个参观的景点,就是金色大厅入内参观。这个项目是我们的一个自费项目,我们请的是一位旅居维也纳多年的中年女性华人官方导游,带我们参观金色大厅。
金色大厅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与柏林爱乐厅、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阿姆斯特丹大会堂以及波士顿交响乐大厅并称为世界五大音乐厅。
金色大厅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该建筑中有多个音乐厅,除金色大厅外,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以及办公场所。金色大厅是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元月一日按照传统都会在这里举行,通过电视直播将该大厅金碧辉煌的装饰和无以伦比的音响效果展现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
音乐厅由建筑大师奥菲尔·汉森设计建造,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外墙红、米黄、灰三色相间,正立面由三尊音乐女神雕像,屋顶上也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典雅别致。
金色大厅位于维也纳音乐协会的大楼内,其实他的外观并不那么高大,与自己想象的样子相差有些大。在欧洲、在奥地利有太多有名气的建筑,就是与他相邻的国家歌剧院也比它有排场有气势。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崇拜与向往。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建筑所属的机构的历史(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其实比建筑本身悠久很多”,
1812年,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内西班牙骑术学校上演的亨德尔清唱剧《亚历山大的盛宴》大受欢迎,被视作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开端。维也纳宫廷剧院秘书长约瑟夫·松莱特纳发起并征集到507个请愿签名,协会在皇帝弗朗茨一世支持下正式创建,创办之初名称为“奥地利帝国音乐之友协会”,协会目标是“促进各个方面的音乐文化”,首个驻地为洛布科维茨宫。
1831年起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在维也纳组织音乐会,但初期使用的音乐厅只能容纳七百余名观众。1863年,由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批准,使用建设环城大路(Ringstrasse)的资金,在维也纳河附近为该协会建造一个音乐厅,建筑设计由新古典主义建筑师特奥费尔·翰森完成。音乐厅设计为一个大厅和一个小厅,分别供交响乐和室内乐使用。
我们由工作人员带领依次走进大楼,我们首先来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很幸运的是我们是当天参观的第一批客人,30多个人参观大厅,不会被其他人打扰,能看得更从容一些。进入大厅前,导游反复强调大家要保持安静,不要影响到在台上排练的音乐家们。
进入金色大厅后,地陪导游都让大家坐下来,听她给我们讲解金色大厅的建造历史及相关的知识点。
地陪导游是一位知性的女士,在奥地利生活了多年,大家对她的印象非常好,干练的气质,一看就是有学识有内涵的文化人。她对音乐与建筑的认知都很深刻,讲解内容通俗易懂,让普通的游客能略懂一些,起到了普及与补足专业知识的作用。
我们坐在富丽堂皇的金色大厅座椅上,听讲导游介绍说:金色大厅,落成于1870年1月,由丹麦建筑大师奥菲尔·汉森仿照古希腊神庙建造,包括一大一小两个厅,大的正式名称叫“音乐大厅”,因大量装饰着华丽的金色,而被别称为“金色大厅”。
金色大厅长48.80米、宽19.10米,高17.75米。金色大厅分上下两层,共有1744个座位,300个站位。
“金色大厅”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才带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
维也纳的专家们在协会大厦建成125周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色大厅”的屋顶为平顶镶板,两侧有楼厅和音乐女神的雕像。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装饰物使原本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乐音有延长和舒缓的作用。“金色大厅”的木质地板和墙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鸣箱一样,使乐队演奏的声音在厅内振动和回旋,余音袅袅。“金色大厅”的确是独一无二,称得上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出色的音乐厅。
金色大厅建造的年代尚未有成熟的建筑声学研究,建筑师特奥菲尔·汉森的设计直到多年后才系统地得以科学解释。今天看来,“鞋盒”形状的音乐厅具有理想的比例,在此基础上,天花板上的花格镶板以及数量众多的女神像柱等建筑元素进一步延长了混响时间,长达两秒。舞台木制地板下挖空的空间增强了声音的共振效果,悬于屋架的天花板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厅内的听众不论坐于远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样水准的音乐演奏。金色大厅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灿的音画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
在我们的认知里,金色大厅是世界的顶级音乐殿堂。只有那些世界超级的音乐家才能登上这顶级殿堂演出。其实并不是那样,据导游介绍:金色大厅的经营方式大致分三种:第一种是被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邀请在金色大厅演出的团体,剧院方会支付演出费。
这代表着对演出团体水准的肯定,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就属于这种方式。
第二种是根据合同进行驻院演出的团体,双方共同经营,按照协议分配收入。
第三种是在前二者没有演出安排的期间,自费租用音乐厅进行自娱自乐式演出的团体。只要你交3万欧(约25万RMB),谁都能够包下整个大厅。
据导游介绍:严格来说,在金色大厅的音乐会,只要不是由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主办的音乐会,就不是金厅官方邀请的,就是属于租厅性质。国人只有朗朗和李云迪两位钢琴家,是官方邀请在金色大厅演出的,其他的都不是官方邀请。回来在写游记的时候,我在网上查找资料发现国内好多团体和个人都去过金色大厅镀金演出过,有的演出图片更是不堪入目,这哪是什么顶级音乐殿堂,简直就是一个“卡拉OK”大厅。
据资料介绍:在2014年3月9日政协文艺组讨论时,北京交响乐团团长谭利华指出,一大拨中国演出团队砸钱去金色大厅“镀金”;宋祖英坦言自己“开了个‘坏头’”。 2013,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李克辛表示:“仅今年前八个月就有133个团体在金色大厅登台......因此引起了维也纳观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看到这里,你是否被颠覆了你的认知?反着我是被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庆幸的是我们当晚没有花100多欧去看一场“卡拉OK”。
导游讲解结束后,导游和工作人员协商后允许我们拍照了几分钟(正常的情况下金色大厅是不许拍照的,因为我们是第一批参观者,里面没有排练演出的团体)。
金色大厅呈长方形,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四周的墙面由希腊式的女神柱支撑,天花板上的精美油画描绘了阿波罗、缪斯和音乐天使的画面。
奥古斯特·艾森门尔绘制了大厅天花板上的画作——阿波罗和九位缪斯女神,蔚蓝的背景色与金碧辉煌的大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音乐厅内的雕塑由弗兰茨·梅尔尼茨基创作。
走廊过道
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里,共有6个音乐厅,分别是建造时就建造的金色大厅、勃拉姆斯厅,2004年,音乐厅在地下扩建了木厅、玻璃厅、金属厅和石厅,四个小厅。可以用来乐团排练、小型演出、举办会议等等。金色大厅参观完,工作人员又带我们参观了勃拉姆斯厅 ;金属厅;玻璃厅。
勃拉姆斯厅 。
这个金色小厅叫勃拉姆斯厅,为了纪念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可容纳600座席。
金属厅的墙面由特质金属板制成,隔音效果俱佳,主要被用作排练厅,也经常举办多种文艺活动。可以容纳70个座位。
玻璃厅是新建的四个音乐厅之一,时也被用作会议厅、电影放映室和舞池。内设先进的放映、音响、舞美设施。可以容纳380个座位,演奏者和观众都是没有间隔的。
参观后的总体感觉,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不论是外观和内部的装潢装饰都不如巴萨罗纳的加泰罗尼亚音乐厅那么雄伟壮观和漂亮(见上图)。特别是听了导游介绍和查看资料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演出后,更是颠覆了我的认知,原来那些美好的记忆却荡然无存。但是2002年小泽征尔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指挥的新年音乐会的场面,不时的回想在我的耳边,也是我永生难忘记忆。愿我们的顶级音乐殿堂,能够回到音乐本身上去,不要追求那些利益和一些不实的东西。
这两幅是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音乐宫的照片
维也纳的观光马车与威尼斯的贡多拉一样浪漫、典雅,使人追忆过去的时光。是维也纳城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它不再是历史所承载的交通工具了。这种出租马车叫做菲雅克“Fiaker”。
观光马车最初出现在十七世纪,到了十八世纪达到700辆,十九世纪达1000辆,一战后慢慢逐减。
我们这次维也纳的行程中,旅行社特意安排了一次马车巡游体验项目。菲雅克车队多停在Stephansplatz(教堂以北)、Augustinerstrasse(在阿尔贝蒂纳博物馆前面)和Heldenplatz(查尔斯大公纪念碑前)处。这是我们乘坐马车的起点,在步行街口,也就是查尔斯大公纪念碑前。
维也纳街头的四轮马车深受老中青各个阶层人士的喜爱,乘坐四轮马车游览维也纳古城更多的是一份怀古。
我们预订的马车巡游项目,是内城巡游一圈的项目,也就是绕霍夫堡宫转一圈,转一圈下来也就20多分钟。
乘坐马车巡游本应该是浪漫而拉风的一种体验,可惜天公不作美,今天下雨,马车都加盖棚顶,很不方便游览两边的建筑和风光。
以下这些照片都是在马车上看到的维也纳古老的建筑。
乘坐由两匹高头大马拉着的四轮马车,穿梭在巴洛克建筑遍布的维也纳街头,有种穿越之感,让人仿佛回到了中世纪的欧洲。哒哒的马蹄声诉说着维也纳辉煌的过去。
坐了一圈下来,与马车拍了一下照,留作纪念。
霍夫堡皇宫,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宫廷城堡的意思,曾经是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皇帝冬宫(夏宫是美泉宫)。这座皇家的城堡坐落在维也纳内城,哈布斯堡王朝正是在这里统治庞大的奥匈帝国的,它记载了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时代多民族国家由盛而衰的景象。这里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居住地,直至1806年弗朗茨一世皇帝宣布这个神圣帝国解体。霍夫堡宫在1918年一直由皇室居住,如今仍然是奥地利的总统官邸所在地。
这片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始于13世纪的一座城堡,后来随着哈布斯堡家族权力的扩张,城堡也随之扩建为豪华的皇宫。居住在这里的历代君主几乎都对自己的宫殿做了改建,因此,霍夫堡宫是欧洲各种建筑风格的荟萃之地,无论是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还是二十世纪末的仿古典式风格,都能在霍夫堡宫找到它们的踪影。
整个霍夫堡宫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有18栋楼房,54个出口,19座庭院,和2600个房间组成,素有城中之城的美名。
皇宫分为新旧两大部分,新霍夫堡宫建成于1926年。距离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卡尔一世退位已经八年了。如今则汇聚了诸多小型展览馆。展览馆的主题涉及人类文化、乐器、武器等多个方面。
米歇尔广场(Michaelerplatz)上的米歇尔翼楼(michaelertrakt),是由建筑师费迪南德‧基施讷(Ferdinand Kirschner)在1893年完成豪华的巴洛克宫殿。米歇尔翼的弧形立面上有精致的塑像;两侧的各有一喷泉;其绿色圆顶高达50米。整座宫殿极其堂皇富丽。
米歇尔楼恢宏的大门上方装饰着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盾徽,门两侧亦为雕塑家Lorenzo Mattielli制作的展现赫拉克勒斯(Heracles)功绩的雕像。
赫拉克勒斯,古希腊人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是主神宙斯与阿尔克墨涅所生的儿子,自出生就受到了宙斯之妻赫拉的忌恨。在赫拉的诅咒下,赫拉克勒斯发狂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因为愧对妻子而替迈锡尼国王欧律斯迈斯服役十几年。在十二年里,他听从“美德”女神的忠告,决心造福世界,完成了12件英勇事迹。大门两旁的四座石雕,是其中的四件,从左至右依次为:赫拉克勒斯杀死九头蛇许德拉;赫拉克勒斯打败亚马孙女人,命女王希波吕忒交出腰带。
赫拉克勒斯受命摘取赫斯珀里得斯的金苹果,途中杀死正在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的巨鹰,解救了被锁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制服冥府看门犬刻耳柏洛斯并将其带回。
美丽而深受民众爱戴的茜茜公主也在霍夫堡宫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先来到茜茜公主博物馆参观,茜茜公主博物馆位于霍夫堡宫米歇尔楼内,是维也纳政府为纪念和庆祝国王约瑟夫一世和王后伊丽莎白结婚150年而建造。
参观茜茜公主博物馆要经过米歇尔的拱形门进入。
从拱形门进入霍夫堡宫后,是50米高的精美穹顶,穹顶下方既是主要通道,也是进入旧宫参观售票点和入口。旧皇宫是霍夫堡中最古老的建筑,哈布斯堡王朝的数位皇帝都将住所设在了旧皇宫的2层,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常用的22间房对公众开放,其中的六间现被用作茜茜公主博物馆展览。进入旧皇宫后,可从右手边的建筑开始你的霍夫堡之旅,整个参观路线是单行道,跟着指示牌走就可以了。
今天是否因下雨,来参观茜茜公主博物馆的人很多。
手指的方向就是茜茜公主博物馆的入口。
走进茜茜公主博物馆
奥地利国王弗兰茨•约瑟夫与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从一位普通的巴伐利亚少女到,意外的与奥地利国王订婚,直到1898年在日内瓦不幸遇刺,在此期间她对宫廷礼仪的反抗,对美丽疯狂追求,对体育的极度热衷以及对诗歌的痴迷……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博物馆中得到形象地展现。茜茜公主博物馆里,藉由大量茜茜公主生前的私人物件,以及著名的画像,展示了这位皇后神话般的一生。展品包括当时茜茜公主结婚前夜聚会礼服的复制品,带有她亲自手绘信纸的书桌,她的绘画颜料盒,以及她乘坐的豪华马车的仿制品等等。
霍夫堡宫模型
进入博物馆的走廊内见到的第一尊茜茜公主雕像。
这个剪影做得非常别致,尤其突出了茜茜公主的细腰。
茜茜公主成长照片
博物馆l里最常见的就是茜茜的各种肖像,包括头像、半身像和全身像。
除了茜茜标志性肖像外,皇宫里还展示了她穿过的精美礼服。注意看肖像和礼服的腰部。据说,她的腰围只有50厘米,按中国人的说法不足一尺七,让任何一位成熟的中外女性望其腰而兴叹,自愧不如!据介绍,她还曾减肥到腰围仅有40厘米,可见她瘦成什么样子。
茜茜的老公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身材高大,年轻时也是一枚“帅锅”(上图)。可事实上,他们的婚姻并不太幸福,特别是茜茜的婆婆干涉过多,引发他们夫妻关系不睦。
在一个大厅里,墙上的油画表现了茜茜公主(伊丽莎白皇后)出行并受到人们拥戴的场景。
接着来到国王约瑟夫一世办公的地方。步入老年的国王风度依旧(上图)
上图是国王的会议厅。皇宫里的摆设极尽奢华,各种装饰匠心独具。
但是,国王办公室似乎并不太大。
皇后的房间比国王的房间要明亮许多。
会客的地方。
讲解员提醒我们注意上图这两个大物件——壁炉,不过是暗的,壁炉口在室外,从而保持室内干净整洁,可否称其为“无尘壁炉”?这在当时也算是比较先进的了。事实上,在前面我们经过的好几个房间的角落里,都有这种洁白的壁炉。
上图是梳妆台。
茜茜公主爱美,特别注意保持体形。为此在皇宫内也要锻炼。
上图就是宫内卧室旁她锻炼的地方,有爬架和单杠。
紧邻锻炼房是浴室,里面有小壁炉、浴缸、盛衣箱。
皇宫大接待室,壁布、地毯全是红色,给人的感觉是红彤彤的,很喜庆。
从室内的窗户可看到外面的弗朗茨广场(庭院)
墙上的油画作品展示了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的情景。通常,皇室夫妇的孩子们都被鼓励在生日、命名日或婚礼等家庭庆典上演奏音乐、表演舞蹈或参加戏剧表演。
墙上挂有,精美绝伦来自古老波斯的挂毯。
讲解员提醒我们看这个屏风,这是来自中国的屏风。国王夫妇喜爱来自中国东西。这个屏风就是从中国进口的,纯粹中国制作,包括屏风上的图案。
最后来到的是餐厅。在约瑟夫一世时代,这个房间只用于小型家庭聚餐。
讲解员特别提醒我们注意餐具的摆放。看看每个餐位前有多少个酒杯/饮料杯(8),多少套刀叉?(3)。
上图这座“无尘”壁炉更为精致华丽。
参观完茜茜博物馆,不得不提一句,茜茜公主深受奥地利人民爱戴,但她也是悲惨的王室成员之一。尽管她婚后头4年生了一男三女,但之后接二连三地失去骨肉。她的大女儿早夭,唯一的儿子也为情自杀。一系列打击让她对宫廷政治和生活失去信心,她自己最终也在日内瓦被一名无政府主义者刺死,让人唏嘘不已。
走出茜茜公主博物馆。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利用等人的过程中我们又拍摄了几张照片。
从茜茜公主博物馆下来,穿过礼仪大厅,右手边的弗朗茨广场(庭院)。
广场中间是弗朗茨一世的雕像,纪念像由意大利雕塑家Pompeo Marchesi(1789-1858)制作,角上的四尊女像分别代表帝国推崇的四项美德:和平、信仰、力量和正义。正面基座上的拉丁文写的是:吾爱吾民。下方四角有四个雕塑,分别象征信仰、和平、权力和正义。
弗兰兹一世的儿子,皇帝费迪南德一世(Emperor Ferdinarnd I)于1846年在城堡内的院子里修建了这座纪念碑。
弗朗茨一世(Emperor Franz I,全名是弗朗茨·斯特凡,Franz Stephan,1708~1765),是洛林王朝(Haus Lothringgen,1740~1860)的神圣罗马皇帝(1745即位)和托斯卡纳大公(弗朗切斯科二世,1737即位)。
1804年,拿破仑在法国称帝。当时的弗朗茨一世为了打败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妄想,不得已,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的世袭皇帝,称号为弗兰兹弗朗茨一世,直到1835年逝世。
在这个方形的庭院广场上,四周可见有宰相宫及亚梅丽宫等建筑。
在弗朗茨广场的右侧是瑞士人大门,中世纪的时候,许多皇宫喜欢让彪悍而城市的瑞士人把手城门,哈布斯堡王朝也不例外,所以这座古老的城门因此得名。红底蓝横纹的门是旧王宫的正门,建于1522年,瑞士门上方是金色的哈布斯堡家族双鹰家徽。大门内的庭院也被称作为瑞士人的庭院,最初它也是一个普通的正方形的防御城堡,四个角带有防御炮塔,周边是护城河和吊桥,标准的中世纪城堡配置。
皇冠
约瑟夫广场上的约瑟夫二世皇帝(Emperor Joseph II)雕像,旁边是图书馆。
英雄广场是霍夫堡皇宫的外部广场,兴建于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统治时期,是没有完全建成的“帝国广场”(Kaiserforum)的一部分。其东北部是霍夫堡皇宫的LeopoldinianTract,东南方是新霍夫堡,西南方的内环路,将其与“城门外”(ÄußeresBurgtor)隔开。西北部没有任何建筑物,可以很好地眺望内环路、国会大厦、市政厅,以及城堡剧院。
之所以叫英雄广场是因为广场上有两个奥地利英雄的雕像,因两位分别打败了土耳其军队和拿破伦军队的欧根亲王和卡尔大公两位奥地利英雄而得名。
英雄广场位于新皇宫的西边,有相当大的面积,广场上有两位奥地利英雄的骑马塑像。均为奥地利历史主义雕塑家安东·多米尼克·冯·弗尔科恩(Anton Dominik von Fernkorn 1813-1878)设计。其中西北方向靠近人民公园的为卡尔大公骑马雕像,他1809年在阿斯珀恩首次打败了曾经不败的拿破仑,以勇敢驰名。
东南方向靠近新霍夫堡的是曾三度击溃土耳其军的英雄欧根亲王骑马雕像。
在英雄广场,曾发生许多重要事件 — 最著名的是1938年希特勒在此宣告德奥合并。
霍夫堡新皇宫东面
霍夫堡新皇宫西南面
图为新霍夫堡皇宫外门,称为布鲁克门,是弗兰茨一世皇帝时代的产物。1824年,这座富丽堂皇的大门专门选在莱比锡大会战(盟军第一次从拿破仑军队手中收复失地)的纪念日落成,以此为弗兰茨皇帝败北雪耻。
新霍夫堡皇宫外门对面是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广场中央是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王雕像,两侧建有两栋外观一致的建筑,分别为自然史博物馆和艺术史博物馆。
广场中心的玛利亚•特蕾西亚纪念像高19米,她手中握有父亲查理六世国王1713年颁布的国事诏书,正是这份诏书赋予了她女性继承人的合法身份。6米高的特蕾莎像下方,还有代表军事、科学艺术、行政和顾问的大臣形象,以及四位将军的骑马像。
玛丽娅•特蕾西亚(1717----1780),奥地利女大公、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的长女。1736年同洛林公爵弗兰茨·斯特凡(1745年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弗兰茨一世)结婚。查理六世在1740年逝世,年方23岁的特蕾西亚就成为了奥地利前身“哈布斯堡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女皇,同时兼任属国匈牙利女王、波西米亚女王、瓜斯塔拉女王、皮亚琴察女王和帕尔马女王。
自然史博物馆 。
艺术史博物馆旁边的雕塑。
这两栋由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指定修建的博物馆,如今是哈布斯堡王朝丰富藏品的集中点
维也纳市政厅在市政厅广场的东侧,正面看去跃入眼帘的是5座尖塔,中间的一座直入云端,两翼的4座不足其半,却高出一字拉开的3、4层楼房。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显得层次十分鲜明而壮观。大厅正中的高塔98米,是维也纳的吉祥物。相传,当时的非教堂建筑不能超过100米,市政厅塔楼的建造计划遂遭到教会的反对。于是设计者冯.施密特就将塔本身限制在98米,却在塔尖上又加上了一尊高达3.4米的“市政厅铁人”,显示了人们向旧势力的挑战,教会对此也无可奈何。市政厅是1873年建设完工的,是典型的新哥特式建筑,其拱廊、凉廊、阳台、尖头窗、豪华的雕刻都体现了新哥特式的典型风格。
圣弥格教堂 (St. Michaelskirche) 为十三世纪的古老建筑 , 是维也纳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之一。教堂主保圣人是天使长弥格尔 , 1217年祝圣,建筑风格为罗马式和哥特式,面貌多次变更后到1792年定型。教堂建筑长65米,宽35米。在八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还先后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 :内部由中殿和两个走廊组成,为哥特式和巴洛克式装饰 ,立面为1792年建造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门口是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而1340年建造的哥特式塔楼则拥有一个建于1598年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尖塔。同时兼有多种经典建筑风格是该教堂的重要特色之一。
奥古斯丁教堂位于老城区的奥古斯丁街上,这条街道因其西侧的奥古斯丁教堂而得名,霍夫堡宫建筑群的一部分。
十八世纪以来,这座奥古斯丁教堂一直是宫廷教堂。皇家的婚丧大事都是在这里举行的。
奥古斯丁教堂为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1289-1330)于1327年出资兴建。这座教堂由Dietrich Landtner von Pirn设计,1339年建成。1634年这里被指定为皇家专用教堂,此后皇室成员的婚礼基本都在此举行,比较著名的包括1736年奥地利女大公玛利亚·特蕾西亚与洛林公爵弗朗茨;1770年特蕾西亚的女儿玛丽·安东尼特(Marie Antoinette,1755-1793)和后来的法王路易十六(Ludwig XVI,1754-1793)(此二人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双双推上断头台);1810年首位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被迫以和亲的方式把女儿玛丽·路易斯(Marie Louise,1791-1847)嫁给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但拿破仑并未出席在此举行的婚礼仪式;1854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茜茜公主(电影《茜茜公主》中在圣米盖尔教堂拍摄的婚礼场景是错误的),历史上真实的婚礼是在奥古斯丁教堂举办的。
入口在北侧的广场上,这座哥特式教区教堂外表朴素,经过改建后已经与阿尔贝蒂娜博物馆连为一体。
这是《茜茜公主》电影剧照(本图来自于网络)
里面是三殿式结构,为178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Josef II,1741-1790)请建筑家Johann Ferdinand Hetzendorf von Hohenberg(1733-1816)重新修建。
主祭坛的设计融合了多种风格,包括巴洛克式和哥特式元素。
主祭坛右边有个洛雷托礼拜堂,礼拜堂内的祭坛旁有个铁门通往一间墓室,那里用银瓮保存着54位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的心脏,而他们的尸骨则被安放在皇家墓穴里。
根据介绍,将心脏保存于此的习俗,始于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四世(Ferdinand IV,1633-1654),他在遗嘱中要求,死后将他的心脏放到代表圣母玛利亚出生地的洛雷托礼拜堂,此前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死后如果不是将心脏与尸骨安葬在一起,就是将其保存在圣斯蒂芬主教座堂。从斐迪南四世开始,心脏被单独安放于此。在1784年教堂重建时,又有三位早于斐迪南四世的故人心脏被转移至此,包括兴建了皇家墓穴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和皇后安娜,斐迪南四世的爷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1578-1637)。最后一位将心脏存放于此的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爸爸弗朗茨·卡尔大公(Franz Karl von sterreich,1802-1878),他曾放弃继承权而将奥地利帝国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
大殿西侧有处精美的雕塑,那是玛利亚·特蕾西亚最疼爱的女儿克里斯蒂娜的纪念碑,由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1757-1822)于1805年制作。1798年克里斯蒂娜病逝后,阿尔伯特伤心不已,他请当时欧洲最著名的雕塑家卡诺瓦为妻子制作了这座纪念碑。金字塔形纪念碑上方是克里斯蒂娜的头像,头像下的门楣上刻着“Uxori Optimae Albertus”,意为“献给最好的妻子,阿尔伯特”。
最后说说教堂里的管风琴,它最早安装于1785年,现在与圣斯蒂芬主教座堂一样也为Rieger Orgelbau公司于1976年安装的新管风琴所取代。鉴于奥古斯丁教堂的特殊地位,许多著名音乐家曾为其创作和演奏,其中包括舒伯特1814年在此指挥他创作的F大调弥撒曲,安东·布鲁克纳为此教堂专门创作了F小调弥撒曲并于1872年在此首演。
沿着奥古斯丁教堂的外墙继续向南走,你会来到霍夫堡最南端的建筑——阿尔贝蒂娜博物馆(Albertina art museum)。这座博物馆需要爬一段长长的台阶,因此它成了维也纳最容易被忽略的景点之一。走在大街上,你几乎看不到它,或者它太低调了,几乎没有做什么宣传。实际上,它不仅是顶尖的艺术博物馆,还是哈布斯堡王朝最大的住宅宫殿。
建筑外墙是奥地利雕塑家Johann Meixner(1819-1872)制作的多瑙河神和文多波纳城女神。
阿尔贝蒂娜博物馆正门的下面,是巴洛克风格的阿尔布雷希特喷泉。喷泉雕塑群的中央是代表维也纳(手拿城市钥匙的女子)和多瑙河(留着长胡须的老人)的两个人物。相拥而坐的两个人物象征着河流和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多瑙河的狂野让人想起洪水和冰雪袭击,一次又一次困扰着城市;但多瑙河放在维也纳肩膀上的一只手也显示了其美好的一面。
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始建于1776年,最初是特蕾莎女王最喜欢的女儿玛丽·克里斯汀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的住所。夫妻俩喜欢收藏,把这里变成了展品宫殿。宫殿在二战中被炸毁,战后重建时更改了一些布局,最初是按照丢勒作品画的样子重建的。1998-2003年,博物馆经过一次大整修后再次对外开放。眼前这座像翅膀的屋顶就是大整修新建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骑马的青铜像塑立在最南端,俯瞰着他的城市。
登上阿尔贝蒂娜博物馆的大台阶,台阶侧面是博物馆的招贴广告,从莫奈到毕加索。上方可见有长期争议的60米长的“索拉维亚翼” Soravia Wing(建于 2003 年)。
阿尔贝蒂娜博物馆的藏品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从哥特式到当代艺术;汇聚了各大师巨匠的作品,包括丢勒、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莫奈、毕加索、伦勃朗、安迪·沃霍尔、乔治·巴塞利兹等。阿尔贝蒂娜的真正魅力并不限于艺术,这座曾经的哈布斯堡王朝皇宫至今仍保留着21间修复成原样,并配备珍贵历史家具的国会厅,非常值得参观。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入内参观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只是在外观看了看,也给下一次维也纳之行留个理由,说不定还能碰上丢勒的兔子出展。因为这只兔子太珍贵了,虽然是阿尔贝蒂娜的镇馆之宝,却很少展出,因为光线会对水彩造成损伤,所以每次经过最多3个月的展示后,兔子就需在黑暗、控制湿度的保管室内存放5年。最近一次展出是2020年,这样下一次也快了!
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德语:Wiener Staatsoper)是欧洲最重要的歌剧院之一。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也是维也纳的主要象征。它还是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坐落在维也纳老城环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的包厢剧院。1861 年,由奥地利著名建筑师西克斯鲍和谬尔设计督造,历时8年完工。1869 年5 月15 日建成开幕,首场演出的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
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为国家歌剧院。歌剧院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因为维也纳爱乐的乐手都是从歌剧院乐团里选拔的。
国家歌剧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罗马式建筑,是仿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剧院的式样,全部采用意大利生产的浅黄色大理石修成的。
正面高大的门楼有5个拱形大门,楼上有5 个拱形窗户,窗口上立着5 尊歌剧女神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歌剧中的英雄主义、戏剧、想象、艺术和爱情。
在门楼顶上,两边矗立的是骑在天马上的戏剧之神的青铜塑像。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了外观,而且外面一直下着雨,拍的片子效果很不理想。
整个剧院的面积有9000平方米,观众席共有六层,楼上楼下共有1642个座椅,背后还有567个站位,三层还有100多个包厢。剧场正中是舞台,总面积为1508平方米,包括3部分:前台、侧台和后台。舞台总高度为53米,深度为50米。舞台能自动回旋、升降、横里开阖。乐池也很宽大,可容纳110人的乐队。歌剧院拥有2 个芭蕾舞练习厅和3 个剧团练习厅、1个364平方米的彩排舞台、10个独唱演员练习室、1个大型风琴室。
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都以能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而感到荣幸。
在每年三百场的演出中,包括了古典歌剧中的所有剧目。无论是歌剧还是芭蕾舞,歌剧院的节目没有一天是重复的。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自从建院以来,一直聘用那些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音乐大师作为剧院经理,又以乐坛称雄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作为常任歌剧乐队,并不惜重金聘请世界著名歌唱家担任歌剧主角。
剧院还规定,不准上演不出名的作品或处女作,只能演出那些早已被肯定的名作。
这些规定和措施使它赢得了国际声望,国家歌剧院成为维也纳这个音乐之乡的重要象征。
歌剧院门前有好多宣传推荐看演出的工作人员。
位于维也纳老城区心脏地带的圣斯蒂芬主教座堂,是维也纳城市的标志,也是奥地利最重要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教堂的特点之一就是直插云霄的高塔,意为直达天堂,这座教堂也不例外。高137米的教堂建成于1433年,是世界第三高的教堂,仅次于德国的乌尔姆教堂和科隆大教堂。
教堂始建于1137年,由巴本堡王朝的利奥波德四世(Luitpold IV,1108-1141)下令修建,1147年主体建筑完成为罗马式风格,1245年建成了西侧的双塔和巨人门,却在1258年因失火被毁,仅西墙尚存,不得不重建。1263年4月23日教堂得到祝圣,从此这一天成为教堂的“生日”。1304年,哈布斯堡王朝阿尔布雷希特一世(Albrecht I,1255-1308)下令扩建教堂为哥特式风格,1340年竣工后再次被祝圣。1359年,鲁道夫四世(Rudolf IV,1339—1365)落选了选帝侯,决心将维也纳建成奥地利的中心,便大规模扩建教堂。新的哥特式教堂将原来的罗马式教堂完全包了起来,1430年原罗马风格部分被拆除,今天西侧双塔下方还有部分遗存。
1945年,二战临近尾声,维也纳遭到狂轰滥炸,作为城市中心的圣斯蒂芬主教座堂成了靶子,教堂的屋顶、管风琴、大钟和大部分彩色花窗都毁于一旦,满目疮痍。战后奥地利人重建家园,教堂的正式修复工作从1948年开始,奥地利9个联邦州分别负责修复教堂的一部分,一直到1962年才修复完毕。
教堂南北两侧各有一座钟塔,南塔建成于1433年,高136.4米,曾是欧洲第一高塔。奥地利帝国时期,不允许任何奥地利的教堂超过它的高度。
华丽的教堂屋顶由23万块琉璃瓦拼成了精美的图案。
1831年制作的南侧图案象征奥地利帝国的双头鹰,中间有两个字母“F.I.”是首位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Franz I,1768-1835)的缩写;
1950年修复教堂时制作了北侧图案,分别象征奥地利共和国和首都维也纳;西侧为折线花纹,东侧唱诗班区域的屋顶上是标志图案。
1839年,南塔还曾向北倾斜,几次纠正都失败了,差点成了“比萨斜塔”。1863年,德国建筑师弗里德里希·冯·施密特(Friedrich von Schmidt,1825-1891)对上方40米进行重建,终于解决了问题。为了感谢他,不仅授予他“维也纳荣誉市民”,还将他的雕像刻在南塔下方的墙壁上以示纪念。
1450年,计划在北侧建一座和南塔一样高更加奢华的钟塔,但由于资金紧缺,1511年实在盖不下去了,1578年被迫以一座文艺复兴式的钟楼封顶,仅有68米高,所以现在看到的教堂不对称。塔里安装了一座重达20吨名为“普默林(Pummerin)”的大钟,是欧洲第二大摇摆钟,仅次于科隆大教堂里的彼德钟。两座钟塔都对外开放,北塔有电梯,只接受提前预约登记的团体参观,南塔可以攀登,但没有电梯,只能登上343级台阶,俯瞰整个维也纳风景和北塔的大钟。
南塔下方有个教堂的微缩模型。
圣史蒂芬大教堂建于12世纪末,原建筑建于1147年属于罗马式风格,后来遭受两度大火便在14世纪时修建成为哥特式建筑,又历经土耳其人的炮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在战后修筑成为今日的规模。教堂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欧洲各种古典风格建筑的混合体,是建筑艺术互相包容、折中调合、兼收并蓄的代表。
正门为罗马式风格。
这座大尖塔的周围又环绕着无数精雕细琢的小尖塔,好像一顶光彩夺目的王冠戴在维也纳市。
几个世纪以来,这座建筑见证了许多重要的事件,莫扎特的婚礼,维瓦尔弟的葬礼,海顿曾在这个唱诗班里学习过,众多的皇帝安葬于此。
进入大教堂时,您会看到的第一件事是晚期罗马式巨人之门,以其不常见的龙,鸟,狮子,和尚和魔鬼的丰富装饰而著称(以在1443年建造时发现的乳齿象骨头命名)。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主教门(Bishop's Gate),最初是为女性游客保留的,拥有自1370年以来的精美雕像雕塑,以及许多徽章。歌手之门(Singer Gate)是男性游客的入口,并以其使徒形象和1378年的圣保罗传说而著称。
步入教堂,内部是典型的三殿式哥特结构,阳光透过细长的玻璃花窗照射进来,给殿内充足的光线。大殿长107米、宽34米,游客只能免费进入北殿参观,中殿和南殿需要付费由导游带领统一游览。
圣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宽敞的三通道内部被成簇的柱子分隔,中殿两侧是一排排修长的柱子这些柱子是真人大小的雕像。从风格上看,中殿融合了哥德式和巴洛克的元素。这是一个宽敞而辉煌的场所,平时没有弥撒时,也常常用于举办高规格的音乐会。
圣斯蒂芬大教堂拥有77尊真人大小的石雕雕像,共同组成一场圣洁的巡游通向主祭坛。
哥特式挑高的拱顶建于1446-1474年,建筑师汉斯·普克斯保(Hans Puchsbaum,1390-1454)从1446年起一直担任教堂的建筑总管,也包括负责设计拱顶。1945年教堂遭到轰炸,屋顶坍塌,内部也遭到毁坏,1952年拱顶才修复完毕。
教堂的主祭坛为波克(Pock)兄弟设计的巴洛克风格,前面悬挂着受难耶稣雕像,哥哥约翰·雅各布·波克 (Johann Jacob Pock,1604-1651)负责祭坛的雕刻,弟弟托拜厄斯·波克(Tobias Pock,1609-1683)负责绘画,画面中描绘的是圣斯蒂芬被乱石砸死的情景,他是天主教首位殉道者。
教堂中共有18个祭坛,主祭坛北侧是最著名的制造于1447年的维也纳新城祭坛(Wiener Neustdter Altar)。这座椴木制作高4.5米的祭坛曾放置于维也纳新城的西多会教堂,1881年教堂没钱了被迫卖给了圣斯蒂芬教堂,1884年正式放置在现在的位置。祭坛有两层门,打开后可达5.5米宽。据说平日里彩绘门关闭,周日会打开外面一层,节日期间最里层也打开,两层共绘制了72位圣人。
我来的时候很幸运,里外全打开了,呈现出描绘圣母玛利亚生平的彩绘木雕。
中间上层是圣三位一体为圣母玛利亚加冕;中间下层是脚踩新月怀抱耶稣的圣母,左边女圣人是圣芭芭拉,右边持宝剑的是圣凯瑟琳;左侧上层是上帝为圣母玛利亚加冕;左侧下层是圣母生下小耶稣;右侧上层是圣母去世后升天;右侧下层是东方三博士来朝时向新生的耶稣献上了黄金和乳香。
左侧布道坛是教堂内最精美的一座哥特式艺术。
是1510年奥地利建筑大师安敦·皮尔格拉姆的作品。一座布道坛如此精雕细琢可见欧洲人几百年来对信仰的虔诚。
雕塑家尼古拉斯去世后,其徒弟继续在教堂里设计建造,中央是由安东尼·皮尔格兰姆在1510-1515年间所雕刻的布道坛,上面有四位拉丁教父,从左至右分别为:奥古斯丁、格里高利、哲罗姆和安布罗斯。
这个奇妙雕刻描述早期基督教思想家,他们的著作影响了教会的教义。每个人的面部表情都非常不同,而且非常人性化。从后到前分别是:安博罗斯是一个白日梦者,耶罗姆是一个怀疑者,格雷戈里是一位教师,奥古斯丁是一个倾听者。
布道坛下方有一位倚窗眺望人(Fenstergucker),手里还拿着雕刻工具。下面文字记录的是1880年重建南塔的德国建筑师施密特修缮讲道坛。
主祭坛的南侧大理石台基和围栏中安放着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三世皇帝的棺椁,被称为阿尔卑斯山以北最漂亮的皇陵。
1452年腓特烈三世被加冕,也是最后一位在罗马由教宗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63年,48岁的腓特烈三世请来荷兰雕塑家尼古拉斯·格哈特·范·莱登 (Niclas Gerhaert van Leyden,1430-1473)为自己制作棺木,雕塑家采用了奥地利当地产的红色带白色花纹的大理石,仅上面的大理石棺盖就重达8吨,身着加冕礼服的腓特烈三世跃然其上。由于石料极硬,非常难雕刻,1473年雕塑家去世时尚未完成,另外两位雕塑家Max Velmet和Michael Trichter继承了他的设计,直到1513年才完工。
这座建于1960年的琴,有一万根管子,是欧洲最大的管风琴之一,但现在成了不能用的摆设。
教堂里有很多美轮美奂的镂空雕花和祭坛。一座座华丽的祭坛,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走进圣史蒂芬教堂,好比走进了一座艺术品展览馆,77个等比例的雕塑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件件是艺术品,叫你百看不厌。
还有那些精美的壁画。
精美的彩色花窗
还有那精美的彩色花窗
笔者虽对宗教不甚了解,但从进入教堂开始,就被神圣和庄严的氛围所笼罩,同时也被精美的内饰所震撼。每个塑像、每副画都有许多故事在里面。感觉无论是外观和内表,都是精湛的艺术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看来,宗教的力量确实很强大,可以倾大量资金修建教堂,并且处处都精雕细刻,以精湛的艺术手法把教堂塑造得如同艺术品一样,供教民从事宗教活动。
维也纳城堡花园,位于新霍夫堡皇宫南侧。在奥地利共和国成立之前,这里是皇家御花园。1819年,弗兰茨一世皇帝下令在被法国军队摧毁的城防工事遗址上建造了这座花园。1848年,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下令把它改建成英式花园的风格,并且再一次扩大面积。现在是维也纳最受欢迎的休闲消遣地之一,花园可免费入内。
花园的入口
底层还有一个雕塑喷泉
上面是一个室内花房的蝴蝶馆,蝴蝶馆造型优美,看上去就像一座漂亮的玻璃宫殿。这座玻璃温室由弗里德里希·欧曼设计,是新古典主义建筑,始建于1901年,长128米,建筑面积约2050平方米。1988年因安全原因关闭后,进行了耗资约1 300万欧元的翻修工程。1998年,温室重新开放。从那时起,蝴蝶馆就被安置在温室左侧的280平方米的空间里。蝴蝶馆中有400只蝴蝶自由自在地飞翔。它们主要来自热带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北美洲南部以及亚洲南部),总共有150多个品种 。
花室一角,还有个咖啡馆。
公园一隅矗立着莫扎特雕像,这尊大理石雕像正对着环城大街,在其前面是一片草坪,草坪上用花卉精心拼成的高音符号,纪念碑基座的雕塑是莫扎特歌剧《唐•璜》的一个场景。
这座莫扎特雕像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这座雕像最初位于阿尔贝提广场,在1953年迁移到了城堡花园的西南角,正对着环城大道。莫扎特雕像由意大利南蒂罗尔(South Tyrol)的Laaser大理石制成,雕像下的台阶由迪奥石(diorite)制成。整个雕塑展示了这位天才音乐家站在华丽装饰的基座上。雕像下面的浮雕他的歌剧唐乔瓦尼(Don Giovanni)的场景。
莫扎特的大型雕塑,是奥地利人为他们感到自豪的著名作曲家而建的。莫扎特于1756年生于奥地利的美丽城市萨尔茨堡(Salzburg),当时是处在神圣罗马帝国时代。他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和技能。五岁的他就已经胜任键盘和小提琴并开始作曲,随后在欧洲各国皇室面前表演。17岁的莫扎特就被选中为萨尔茨堡的宫庭音乐家,但他并不满足,为了寻找更好的职位而四处旅行。1781年25岁的莫扎特,在访问了维也纳之后,辞掉了萨尔茨堡宫庭音乐家的职位,他选择了留在维也纳,并一举成名。
花园有一尊“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的雕塑,他是茜茜公主的老公。
一尊是弗兰茨一世皇帝(拿破仑的岳父)
维也纳城市公园(德语:Wiener Stadtpark)位于老城区东部环形大道内侧,面积有约65000平方米,是维也纳最受游客欢迎的公园。
城市公园入口
在奥匈帝国的末期,维也纳老城的城墙被拆除了。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亲自下令要在新建的环城大街旁边建造第一座向普通百姓开放的公园。1861年,城市公园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宫廷的风景画师约瑟夫.赛勒尼和维也纳市第一任城市公园管理局长鲁道夫.西贝克。1862年8月21日,城市公园正式向百姓开放。一年之後,城市公园通过新建的桥梁跨越到维也纳河另一侧的儿童公园。1867年,库尔沙龙建成。如今,这里是每天举办华尔兹音乐会的场所。1906年,人们又在维也纳河畔新建了一座园亭。在同一年里,人们还在城市公园的角落上为维也纳市园林管理建造了一座小巧玲珑的青年风格建筑。
公园前面有一条维也纳河,将公园分成了南北两部分。连接公园北部和南部的卡罗琳桥,于1857年建成,自1918年起称为城市公园桥,连接着河北岸的公园本身。
护栏上的雕塑
要想让一座朴实无华的普通城市公园变成这个城市的必打卡景点,肯定要有一个硬理由的。对位于老城区旁的维也纳城市公园来说,这个理由就是这尊有“小金人”之称的镀金铜像,他就是有“圆舞曲之王”称号、写下《蓝色多瑙河》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这尊镀金铜像揭幕于1921年6月26日,框架的大理石浮雕由埃德蒙赫尔默创作。镀金在1935年被取走,1991年再次安装。
约翰·施特劳斯(Yuehan.shitelaosi Johann Strauss , 1825--1899)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创作了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不远处精巧的欧式建筑,碧绿的草坪,艳丽的花钟,甜蜜的情侣,浪漫而舒爽的氛围,感觉很是美好。
卡尔沙龙建于1865年至1867年,是一座由约翰·加本(Johann Garben)设计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音乐厅。1868年,约翰·施特劳斯的第一场音乐会就是在卡尔沙龙举行的。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了举办音乐会和会议的地方。
有点初秋的感觉了。
弗朗兹·莱哈尔(Franz Lehár,1870~1948),是一位匈牙利血统的奥地利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均为轻歌剧,最著名的是三幕轻歌剧《风流寡妇》(Die lustige Witwe,1905首演)。
维也纳贝多芬广场是维也纳音乐之旅的朝圣之处,广场上竖立着贝多芬纪念雕塑,由德国著名雕塑家, 维也纳美术学院教授 Caspar von Zumbusch ( 1830- 1915 ) 操刀完成。雕塑的基座有9个弹琴演奏的小天使,象征着贝多芬的9部交响曲。基座右边是手举月桂花环,披着双翼的胜利女神; 左边可见捆绑双臂,痛苦挣扎, 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作曲家端坐在上方中央,他低头沉思,或许正在构思下一部作品。这尊庄严优雅,具有古典风格的雕塑杰作是欧洲最美的贝多芬纪念像。
雕塑家Caspar von Zumbusch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旁边那组气势宏伟的玛利亚. 特蕾西娅群雕 ( 1888 ) ,戒指路上的拉德茨基骑马像 (1891 ),阿尔贝蒂纳艺术博物馆前的Erzherzog Albrecht 骑马像 ( 1898 -1899 ) 都出自他的手笔。
为了纪念贝多芬( 1770 - 1827) 诞辰250周年,维也纳市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举办一系列的隆重庆祝活动,贝多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维也纳度过的,他在这里创作了许多重要代表作品。维也纳贝多芬广场从2017年12月起,增加了一个现代雕塑,路过的游客和维也纳市民见了不知何物,纷纷摇头不解。
德国当代艺术家Markus Luepertz ( 1941 - ) 接受了维也纳市政府的委托, 制作出这件令人莫名其妙的搞笑之作: 1个男子头戴月桂花环,失去双臂,单脚坐在石头上,身旁的头像留着贝多芬式的篷松发型,难道这个2,7米高,五颜六色的铜雕怪物就是万人崇拜的音乐大师 ? 如果没人提醒,根本不会与它旁边的“正牌“贝多芬雕像联系起来, 两者相差十万八千里。
Markus Luepertz 认为,“我尝试在同一件作品里,从一定意义上表现艺术家创作的问题,他的困难,他的耳聋,以及艺术家作为人所遇到的问题”。在他看来,贝多芬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他创作的这件贝多芬塑像,脱离了传统的写实手法,通过另一个角度,用抽象的方式,展示音乐大师。Markus Luepertz 说, “我希望,我们的意图能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得到接纳和理解”。据称这件作品反映了真实的贝多芬和音乐家的内心世界。
维也纳最繁华的地段,莫过于格拉本大街了,这里街道纵横,街道两旁国际知名品牌店铺林立,是中欧地区数一数二的繁华商业中心。格拉本大街的建筑是典型的欧洲建筑风格,这里不仅仅是商业中心,更是热门旅游景点。
格拉本大街的中央,有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式黑死病纪念柱,这座纪念柱是巴洛克风格雕塑的代表作之一,说它是欧洲最精美的巴洛克雕塑一点也不为过。这座意义非凡的纪念柱分为三层,顶端是金光灿灿的圣三位一体像。1679年的维也纳黑死病肆虐,鼠疫几乎夺走了三分之二维也纳人的生命,为了纪念死于鼠疫的受难者,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下令建造了这尊黑死病纪念柱。该柱由奥地利雕塑家保罗•斯特德尔设计,于1693年完工,采用奥洛穆茨巴洛克式风格,是中欧地区最杰出的纪念碑式建筑之一。纪念柱高达35米,共分三层。最高层为金灿灿的三圣一体像,其下是一群天使立于云端,代表连接人类和上帝的桥梁, 其中一位天使正将女巫推向地狱的场景,象征着鼠疫的恐怖和对生命的威胁。中间层雕刻的是半跪在地上、摘下皇冠为民祈福的利奥波德一世,虔诚地向上帝祈求保佑自己的臣民。纪念柱的底层三面各雕刻有拉丁文的誓言,永远不要忘记上帝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惩罚。表达了对上帝的虔诚和对臣民的祝福。这座纪念柱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人类面对灾难时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维也纳方济各会教堂(Franziskanerkirche,圣杰罗姆教堂,St. Hieronymus ),也是一座历史性建筑。后来才知道,这座教堂是维也纳独一无二的罗马天主教教堂,建于1603~1611年间。
纳旭市场(Naschmarkt)是维也纳最有名的市场,也被人们称为“维也纳最漂亮的市场”。纳旭市场总长约 1.5 公里,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现在的纳旭市场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餐厅、 酒吧、小吃摊、蔬果摊、旅游纪念品商店等,无论是游客还是维也纳人,都喜欢来纳旭市场附近吃饭或喝酒,你还可以在这里买到印有古老纳旭市场照片的明信片。
第二天我们游览完美泉宫之后,中午来到纳旭市场吃午餐,然后前往潘多夫购物村购物。
从维也纳菜市场Naschmarkt另一侧,看青春风格的马约里卡楼房,1898年,瓦格纳建造,莫泽装饰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