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必打卡—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

作者:走自己的路 显示图片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位于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是首批被确定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展陈面积32012平方米,是之江文化中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也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 
2023年8月29日,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开馆。 







双鸟朝阳纹牙雕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战国伎乐铜房屋模型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
吴越国鎏金纯银阿育王塔
彩塑泥菩萨立像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清金箔贴花花轿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序厅:浙江万年百件大事记展示墙


浙江,山川毓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一万年上山,稻作起源;五千年良渚,文明璀璨;两千年古越,精耕勤战;一千年两宋,东南乐士;一百年红船,辟地开天。
这里有王朝都城,是文明礼仪之邦;这里有海上丝路,是万方辐辏之地;这里有诗情画意,是江南风雅之所;这里有百工竞巧,是青瓷丝绸之乡。
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勇于拼搏的传统,千百年来激励浙江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谱写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



陶圜底罐
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
2018年桥头遗址出土


陶圜底罐
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
2020年桥头遗址出土


陶釜
新石器时代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7800年)
2019-2020年井头山遗址出土



双鸟朝阳纹牙雕是原始象牙雕刻中的艺术珍品,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是浙江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又被称作“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于1977、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是新石器时代罕见的牙雕,原始象牙雕刻中的艺术珍品,具有极珍贵的历史价值。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审美观念和最高艺术成就。从这些艺术品中可看到原始河姆渡人对鸟的喜爱和对太阳的崇拜。


该牙雕长16.6厘米、残宽5.9厘米、厚1.2厘米。图案刻于象牙上,是打磨得很光滑的一件堪称国宝的文物精品。正面用阴线雕刻出一组图案,中间为一组由五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构成太阳纹,外围周边刻着炽烈蓬勃的火焰纹,象征太阳光芒。两侧对称刻出一钩喙双鸟(鸡),面向太阳,成对称形,似在引吭啼鸣。蝶形器的边缘衬托着刻工精细、线条流畅的羽状纹。除了鸟(鸡)和太阳纹中心以圆锥浅钻之外,两鸟(鸡)两侧各对称钻通三个圆孔。这样,蝶形器上就一共有六个圆孔。 上四下二。背面制作较粗糙 。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经考证,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与意义有:一、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但材质上有优劣之分。优质的玉琮,应按《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说法,那么玉琮是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或是巫师通神的法器之一,似是印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劣质的玉琮、石琮,或被烧过的玉琮,都是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用的。二、玉琮既是种器具,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一切,用于随葬恰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财富与权势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制。


良渚玉器线纹的雕刻,和红山文化截然不同,它琢磨细致,其细如毫发的“细曲线纹是由短而细的线条错落连接而成,其直线纹是由笔直的阴线构成。这种细曲线纹线条的错落连接和笔直的阴线,构成了良渚文化玉器特有的线条美。在的良渚玉琮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工艺所雕刻的线条如松如紧,如断如联,挺拔中又不乏柔软,紧密中又略显松驰,这种线条,是现代工艺绝然难以模仿的。


战国伎乐铜房屋模型
‌战国伎乐铜房屋模型‌是一处罕见的青铜器模型,其平面呈长方形,三开间,三进深。南面敞开,无墙、无门,立有圆形明柱两根。东西两面为长方格透空落地式立壁,北墙仅在中心部位开一小窗。屋顶为四角攒尖顶,顶心立一八角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柱身中空但不与屋顶相通。屋下有四阶,屋顶、后墙及四阶均饰勾连回纹,八角柱各面饰S形勾连云纹‌。


该模型可能是越人的宗庙建筑,铜屋内的越人正在进行一种祭祀活动。这种形制的房屋模型在青铜器中仅此一例,对研究先秦时期南方建筑、越人习俗、音乐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该模型于1982年在浙江绍兴鉴湖镇坡塘村狮子山306号春秋贵族墓考古发掘中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并被列为一级文物‌。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 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旨於睗,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的主人正是越王勾践的儿子,为何剑主人能如此确定?因为剑柄刻了他的名字,者[zhū]旨[jī]→越王的氏、於[yú]睗[shì]→越王的名,经各方考证已经确认,越王者旨於睗就是《史记》记载的越王勾践之子鼫[shí]与。



越王勾践剑(复制品)



湖州五子墩墓葬群
湖州杨家埠发现一处东晋时期的丘氏家族墓群。据墓砖铭文,1号墓墓主为东晋尚书郎丘混,字远成,吴兴(今湖州)乌程西乡秋里人,生于太宁三年(325),卒于升平五年(361)六月二十五日,王羲之(303-361)同时年代,又同年谢世。丘姓源于齐太公封营丘,世居陕西扶风一带。东汉时,丘氏已有落户吴兴。


五子墩为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家族墓葬群。整座五子墩东晋墓为砖石结构,构架精巧。墓顶的建筑工艺尤其令人称道。这是一种被称为“四隅券进式穹隆顶”的墓顶,其外观像是插在土里的半个鸡蛋壳。这种蛋壳形状的墓顶,能够均匀地承受来自顶部的覆土压力,将它们分散给四壁,从而提高墓室的结构强度。
因墓葬结构尤其精美,双穹隆结构的主墓在浙江地区十分罕见。 故公司派出具有多年施工经验的古墓专业维修施工队伍。由专门技术人员从墓穴甬道向内逐步拆除墓穴。拆除下来的砖头一一被标上序列号码,然后整齐地封装到周转箱中。运至博物馆后按原样进行拼装、复原,形成一个“走入式”的互动展示区域,参观者能从甬道走入墓穴内部,亲身体验东晋墓葬风格。


木俑
西汉(前202-8年)
2005年安吉良朋出土




铜凫尊
汉(前202-226年)
1963年余姚姚汪节制出土


铜骑马俑灯
东汉(25-220年)
绍兴出土


越窑青瓷堆塑罐
三国.吴(222-280年)


越窑青瓷堆塑罐
西晋(265-317年)
杭州文三街教学院采集


叶法善与大历铜钟
叶法善(616-722)是唐朝的著名道教天师,历唐高祖至玄宗七朝,传承道家法脉,觉得皇帝尊宠,封越国公、景龙观主等。717年,叶法善回括苍创立宣阳观。
铭文记载,铜钟铸造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叶法善“摄”令当时刺史、县令等人出资并化缘筹铜1500斤铸钟。该钟端庄厚重,工艺精湛,作为与叶法善相关的重器,历来享有盛名。


吴越览胜
五代十国时的浙江
唐代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动荡不安的五代十国时期,浙江境内由十国之一的吴越国统治。自唐末钱镠割据杭州,立藩两浙,建国吴越以来,三代五王,“善事中国,保境安民”。对于浙江而言,这是一个相对安宁而有利的发展时期,农业发达,商贸繁荣,手工业兴旺,科技成就突出,艺术水平独领风骚,崇佛氛围浓厚。


吴越国鎏金纯银阿育王塔
五代十国吴越国鎏金纯银阿育王塔是五代十国·吴越国时期的一件文物,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塔高35.6;塔座宽12.5,高4.2;方形塔身宽9.5-12.6,高9;塔刹高22.4,相轮直径3.4-4.6,高1.1。
由塔座、塔身、山花蕉叶、塔刹等组成,每个部分捶揲成型,整体接合。塔座方形,下有底板,每侧以壸门、小佛像相间装饰。塔身方形,四面镂刻佛本生故事,每面一个,分别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生、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快目王舍眼本生及月光王施首本生,外表鎏金,四角各有一只大鹏金翅鸟。



塔身的最上层用忍冬及兽面纹作装饰。从塔身镂空处可见里面盛装金质容器(金棺),记载中的"佛螺髻发"应供奉其中,由于塔身没有打开,金棺的形制、大小及内部情况不明。四角的山花蕉叶正面捶揲反映佛祖一生事迹的佛传故事画面共16幅,如无忧树下诞生、尼连河边苦修、鹿野苑里说法等等,背面捶揲佛祖坐禅、说法等形象。塔刹由刹杆、五重相轮和顶部的火焰珠、宝瓶等构成,塔刹的底座装饰十二朵覆莲,五重相轮上饰忍冬、连珠纹,底轮最大,往上渐收。


钱元瓘造飞霞寺铜塔
飞霞寺铜塔是天台国清寺附近出土的文物。
馆藏地点:浙江省博物馆
尺寸及重量: 通高:42.5厘米 边底:17.2厘米
内容: 仿木结构,塔身四面镂刻一佛二菩萨像,三层密檐,相轮五重,顶部作火焰宝珠,基座内沿刻“天福四年……”等26字。




闸口白塔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老复兴街4号,建造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末期。 闸口白塔全部以白石雕刻砌筑而成,是仿木构楼阁式的雕制塔。塔的最下边是基座,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纹饰,象征着“九山八海”,其上立有须弥座。塔座的束腰上刻有佛经,塔身上浮雕有佛、菩萨和经变故事,人物形象生动。闸口白塔是现存的五代吴越末期仿木构塔建筑中较典型的一座,因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988年1月13日,闸口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国寺大殿模型
保国寺大殿是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灵山的寺庙。保国寺他,相传始建于东汉,原名灵山寺,唐末改今名,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存建筑除大殿外均为清代建筑。大殿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和同时期的建筑相比,有其独特的手法和特点。


彩塑泥菩萨立像
彩塑泥菩萨立像出土于‌温州白象塔,该塔始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历时十一年,于政和五年(1115年)建成。菩萨立像通高64厘米,‌杉木条为骨,掺有‌谷壳、‌麻丝的‌黄泥为肉,拌入‌桐油、麻丝的细白泥为肤,衣饰绘彩描金。菩萨立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浙江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彩塑泥菩萨立像出土于1965年温州白象塔的清理工作中,塔内一次性出土了42尊北宋彩塑佛教造像,这些造像题材多样,形态生动,极具绚烂之美。菩萨立像不仅展现了宋代彩塑的艺术特征,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和文化背景。其精湛的技艺和对美的把握,使其成为宋代彩塑中的珍品。


彩塑泥菩萨立像充分体现了宋代彩塑的典型艺术特征。菩萨面容秀丽写实,体态修美轻盈,衣饰贴体简约,赋色典雅古朴,与自然写实的大时代风格相一致。


佛身像相比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神韵仍然存在,且变得更加世俗化和中国化。其制作工艺表现了“‌瓯塑”的地方特色,是宋代彩塑的典范之作。





用于举办短期展览的展厅。
漆器的纹饰内容经历了由简至繁的发展过程,从起初纯以本色呈现到单一的几何纹、动物纹,逐渐发展为更为复杂的植物纹、人物纹文字图案等,进而结合使用各种纹饰。展览选择了四个纹饰主题:人物故事、花卉翎鸟、龙凤瑞兽、吉祥如意。
人物故事主题以喜闻乐见的典故和反映文人生活为主流,如二十四孝、婴戏、琴棋书画等。
花卉翎鸟主题分为两类:一是纯攀花卉,往往选取日常所见的花卉,如牡丹、芍药、石榴、茶花等,二是花卉、鸟类结合,如凤穿牡丹、孔雀竹石等。
龙凤瑞兽主题常见的有龙、凤、狮子、海马等,明清以后龙凤纹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官方规制。
吉祥如意主题秉承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如五福捧寿、太平有象、松鹤长青等,寓吉祥如意之愿望。


清未民初剔红
人物故事纹烛台(一对)


清中期剔红
花卉纹画舫式香盒(一对)


晚清期剔红锦地开框
人物故事纹天球瓶(一对)



明晚期黑溙嵌螺钿
山水人物纹长方盒



清中期剔彩寿春宝盒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的青瓷文化馆,是探索浙江青瓷文化的绝佳之地。浙江,作为瓷器的发源地,不仅拥有丰富的制瓷历史,还孕育了众多名窑,将制瓷技艺传播至世界各地。展厅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揭示了青瓷发展的不同阶段。
第一单元“瓷器摇篮 青瓷故乡”,带你回到新石器时代,了解浙江陶业的发达和丰富的陶器品种。
第二单元“千峰翠色 辉映古今”,展示了成熟的青瓷在浙江曹娥江畔的烧制过程,以及唐宋时期“瓷的国度”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第三单元“宋室南渡 宫廷用瓷”,揭示了高精瓷器如何成为皇室专用品,象征皇权。这一时期,著名的窑口如婺州窑、瓯窑、德清窑逐渐增多。
第四单元“融汇南北 饮誉中外”,介绍了宋室南渡后,龙泉窑如何融合南北制瓷技术的精华,将青瓷工艺推向巅峰。


越窑青瓷王管瓶
东汉越窑青瓷五管瓶是东汉时期的一件文物,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文物特征
三节葫芦形,小盘口,最上节周围饰四个小葫芦形盘口,第二层腹部饰弦纹三道,贴以四只飞鸟,下层束腰部饰三只鼠,间以飞鸟,鳖,二只小虫,胫部稍外撇,平底。施青釉至下腹,釉层青翠莹润。



越窑黑釉人物龙虎瓶
东汉时期的文物
越窑龙虎人物堆塑器是东汉时期的文物,在鄞县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高:41.8厘米  腹径:21厘米  口径:4.3厘米  底径:16.7厘米
越窑龙虎人物堆塑器夹砂褐胎,釉不及底,头部作蒜头状,竹节形长颈,扁圆腹,平底,颈部堆塑一人拥抱瓶的颈部,作攀登状,背面一人倒立,两手搭着攀者的右臂,周缘三兽头相间五飞禽·上腹部饰凹弦弦纹数周,一人左手执棒,右手牵一虎,另一人侧视,左手执棒,右手牵龙,,龙虎之间,各塑一引颈巨禽。




越窑青瓷羊形器
越窑青瓷羊在东汉、三国、两晋烧造,墓葬里不时出土的实物,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权贵们对此物之偏爱。这尊东晋越窑青瓷羊是安徽宣城市博物馆的一级文物,属东晋时期的生活用具。此尊青瓷羊于1986年元月在宣城市西郊石板桥狮子冲东晋墓出土。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3.6厘米。昂首,大弯角,睁目,抿嘴,颌下有须如钉状,跪伏状,腹侧刻划两翼纹饰,角上饰有斜线纹,头顶有一圆孔,用以安插蜡烛,尾巴微微上卷,器身通体施青色釉,眼珠点黑色釉,整个器物造型优雅,美观生动,堪称一绝,可以说是越窑鼎盛时期的杰作。



越窑青瓷龙柄鸡首壶
‌越窑青瓷龙柄鸡首壶‌是一种具有独特造型和精美装饰的古代瓷器,主要流行于东晋至南朝时期。这种瓷器的典型特征包括侈口、高颈、溜肩、圆腹和平底内凹,肩部常饰有纹样,一侧置有鸡首,另一侧则有龙形把柄,龙吻紧衔盘口,前后各有一圆形系‌。
目前,越窑青瓷龙柄鸡首壶在浙江省博物馆有收藏,这些文物被列为一级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越窑青瓷蟠龙罂
越窑青瓷蟠龙罂‌是唐代和五代时期的珍贵瓷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盘口,喇叭状颈,溜肩,鼓腹,平底,颈肩部有四条状鋬,颈部贴塑浅浮雕龙纹,釉不及底,底有泥点支烧痕数个。腹部刻“元和拾肆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一千文”。
越窑青瓷蟠龙罂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更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工艺技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唐代越窑青瓷蟠龙罂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唐代宫廷生活、工艺水平等方面的宝贵信息。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蟠龙罂则展示了五代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审美倾向‌。
唐代越窑青瓷蟠龙罂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蟠龙罂也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越窑青瓷穿带瓶
穿带瓶也叫穿带壶、背水壶,因瓶身两侧有穿系绳带的钮而得名。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此展品为元朝时期的瓷器,是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龙泉青瓷精品。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砚滴,也称水注,是一种文房用品,用于为砚台磨墨添水。这件舟形砚滴胎质细腻洁白,釉层肥厚、色粉青。其设计巧妙,动静结合,寓意生动,是一件难得的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龙泉青瓷精品。
尺寸:通长16.2、高9.1、宽6.5厘米









民俗文化馆是展示和传承各地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们各具特色,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多样的展览形式。‌‌
民俗文化馆是通过收藏、记录和展示地方性非遗技艺和民俗文化,保留传统记忆并推动文化传承的场所。它们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本土文化的机会,还通过展览和活动吸引游客,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清金箔贴花花轿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文物
清末民初宁波式花轿,木质雕花,朱漆铺底饰以金箔贴花。轿上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三种工艺手法进行装饰。
‌清金箔贴花花轿‌,又称“万工轿”,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宁波式花轿,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被列为一级文物。这顶花轿以其豪华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一生相托


百年好合


轿顶上是锡制的立体形盛开的莲花,轿上雕有250个人物、花鸟虫兽。这顶轿子的结构前后左右对称,雕有24只凤凰,38条龙,54只仙鹤,74只喜鹊,92只狮子和124处石榴百子等。还有一组组圆雕人物,组成的戏曲场景。如《浣纱记》、《天水关》、《铁弓缘》、《水浒传》、《西厢记》、《荆钗记》、《拾玉镯》等。轿子的中段地方还辅以镜片玻璃画,每一幅彩绘画上也都是一个古典名剧片段。此轿子由几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组成,没有特设的轿门。轿子上没有一枚钉子,都用榫卯结构联结。长轿杠二根,朱红漆圆角方杠,通体光素,有双孔。(插杠用),两端阳刻楷书"聚成号大鸿福轿",短轿杠二根,朱红漆,通体光素,圆角长方杠,横连杠一根,两端楔口,中央阳刻填金彩楷书:"大鸿福"。长杠,592厘米,短杠长219厘米。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中国的一句俗语。女子出嫁是件大喜事,父母想昭告天下,置办好嫁妆伴她一生风光。明代徐霞客在游记中用“十里红妆”来形容发嫁妆的文化现象。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在相对富庶的宁绍平原流行着相当豪华的嫁女排场。



送来的嫁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抬抬一扛扛排列成队,绵延数里,向街里乡亲尽显家产富足。视觉上,漆木家具与漆木器皿上的朱漆髹金火红闪耀,最吸引人,这些嫁妆被统称“红妆”。
这独特的婚俗传统已不复存在,但良田千亩、嫁妆百件、筹备十年、相守一生的场景仍触动心弦。


这些古琴艺术馆不仅展示了古琴的历史和文化,还通过教育和演出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们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琴,俗称古琴,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呜器发音。琴,文献浩瀚、内涵丰富,音色深邃沉静、空灵悠远,气质圣洁高雅、坦荡超逸,蕴含着儒释道哲学和审美,因而成为历代文人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益友。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制作于唐开元二年(714年),由四川雷威所制,是中华第一制琴师的杰作。这把古琴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被称为“中华第一琴”‌。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为落霞式,通长124.8厘米,有效弦长116.3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两肩之间最厚处厚度为5.4厘米,岳山高1.3厘米,厚0.9厘米,承露1.5厘米;造型古朴、典雅,背面有冰裂断和小流水断。


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下为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龙池腹腔内有正楷“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曾是定王府“行有恒堂”第一琴,又是九疑山人杨宗稷“半百琴斋”第一琴,并著录于《琴学丛书》中,又是“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的雷公琴 。


把古琴不仅造型精美,音质也极为出色。虽然历经千年,但其音质依然上乘,被评价为“声音绝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4。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曾是定王府“行有恒堂”第一琴,也是杨宗稷“半百琴斋”中最珍爱的琴,并著录于《琴学丛书》中‌。


在历史上,唐彩凤鸣岐七弦琴经历了多次流转。它曾被定敏亲王载铨收藏,但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流落民间。后来在杨宗稷的组织下,这把古琴再次现身,并被杨宗稷珍藏‌。


总的来说,唐彩凤鸣岐七弦琴不仅是唐代制琴工艺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以横幅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秀丽的山光水色。峰峦坡石随势起伏,山涧深处清泉飞泻。在群山环抱中,茅屋村舍参差其间,渔舟小桥错落有致,真可谓人随景迁、景随人移。此画集中体现了作者勾勒、皴擦、点染的高超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初吴其贞推崇为“亘古第一画”。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全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首度合璧展出。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馆藏地点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四楼“富春山居馆” 


此画以横幅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秀丽的山光水色。峰峦坡石随势起伏,山涧深处清泉飞泻。在群山环抱中,茅屋村舍参差其间,渔舟小桥错落有致,真可谓人随景迁、景随人移。此画集中体现了作者勾勒、皴擦、点染的高超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初吴其贞推崇为“亘古第一画”。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属国宝级文物。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全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首度合璧展出。 






浙江博物馆‌是一座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0万余件,涵盖了河姆渡文化遗物、良渚文化玉器、越窑青瓷等极具地域特色和学术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物。博物馆不仅展示了浙江的历史文化,还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讲述近现代浙江的发展故事,让人深刻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博物馆在传承文化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