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很有名,但除了胡同之外,北京还有很多的长街,有的虽然在长度上并不占优势,但又因为其独具的特色而闻名。
长安街是横贯北京东西的中轴线路,以天安门为中心分为东长安街和西长安街。
2023年4月中旬,走在西长安街上,同事指着对面一座气度不凡的大厦告诉我们说,这是北京电报大楼,在当年可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建筑。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北京电报大楼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中央电讯枢纽工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我们走地下通道,从国家大剧院这边走到西长安街对面。
站在西长安街这边望向对面的国家大剧院,
人民大会堂。
从这边往前走就一会一直到南长街,街边红墙绿树,还挂着大红灯笼,挺漂亮的。树上还挂着很多小灯泡,夜景一定会更美。
五四大街因纪念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得名。
2023年4月下旬,我和同事坐地铁来到五四大街。
从地铁站出来往西走几步,就看到路边一栋气势宏伟的建筑。
这是中国美术馆,1958年开始建设,1963年正式开放。虽然已经过了60年,但是现在看起来仍然感觉到这栋建筑的磅礴大气。
再接着向西走,路边有一个雕塑。
这是五四运动纪念碑,雕塑的名字是“翻开历史的一页”。在这块介绍的旁边还有一个形容火种的雕塑。
形状很像翻开的一页。
雕塑上还有人物画像。
雕塑的背面。之所以走到背面来拍照是因为前面来了两个看样子不到二十岁的少女,穿着质量很低劣的汉服,手里拿着轻罗小扇,在雕塑前面搔首弄姿地由一个中年人给她们拍照。当时看了很不理解,穿着汉服去故宫,颐和园这些古建筑去拍呗,为什么跑到这里倚着五四运动纪念碑拍呀?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开端,你们跑到这里穿汉服拿小扇拍照,不仅是没文化真可怕,而且也是对五四运动极大的不尊重。
背面是一首小诗:“她是春雷,唤起人民伟大的爱国意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走向明日的辉煌”。
同事说前面是北大红楼,我说北大不是在海淀区吗?同事说这里的北大红楼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走到门口,发现里面参观的人很多,而且看得出来是有组织地来这里参观的,有一群人正在楼前合影。
红楼入口上方写着“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我和同事没有走进去,只是站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这张拍的是红楼的主体建筑。
大门口外墙上的介绍。
马路对面的一栋建筑,一看就是有历史的。
往前走几步,从这个方向看得更清楚。这是一栋两层小楼,在二楼正中的位置写着“长春堂”三个字,在三个字的上方还写着“1923”,显示出这栋建筑的百年历史。
在小楼二层上还有“始于乾隆六十年”几个字,后来上网查了一下,长春堂是一位乾隆年间的道士开办的一家前店后厂的药铺。现在只留着这几个字,小楼已经成为卖衣服、卖饮料的地方了。
走进路边的紫金城市书院,里面挺有些文化氛围的,小资情调也挺浓厚的。
还可以坐下来喝咖啡。不过我们没有空余的时间,所以只是看看就离开了。今后有机会来红楼参观时再来这里坐坐。
南长街在中山公园的西侧。2020年9月底我和同事想去天安门广场游玩,但是天安门广场入口安检点的游客太多了,估计没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根本进不去。同事从小在北京长大,对这里的地形很熟悉,于是建议从南长街穿过中山公园再去天安门广场。
走进南长街,与外面人潮汹涌的景象相比,南长街显得很安静。
北京南长街路边的石墙上有精美的石雕。
我想多拍几张照片,同事说这些都是新近雕刻的,不是原来的老物件儿。不过我还是感叹帝都的街巷确实不同寻常,连路边的装饰都这么有风范。
2024年6月初,再次去中山公园时经过南长街。这次特地拍了一张街口朱红色拱门的照片,拱门上面题写着南长街。这道拱门是民国初年开辟的,打通了皇城内到长安街的路径。
6月初的南长街街景。
南池子大街在故宫的东侧,明清时期,这里处于属于皇城之内。好多年前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看完后沿着南池子大街往里面走,一直走到了菖蒲河公园。当时的清晨景色令人赏心悦目,至今记忆犹新。
2023年4月中旬,南池子大街街景。周围都是熙熙攘攘的游客,唯独这里有一隅清净。
2023年5月下旬,从四季民福烤鸭店(故宫店)吃完饭出来,往前走了几步,看到路边一栋古香古色的房子,上面写着“潞安府”三个字,不知道是做什么的。
这是南池子大街7号的一家店面,潞䌷店。我上网查询才找到这个“䌷”字,与“绸”字是一个意思,可是怎么还有个吉利尔这个听着不像中国名字的名字呢。
在旁边有介绍。潞绸原来就是潞州的绸缎,竟然与杭缎、蜀锦齐名,地点位于山西,朱棣的弟弟曾经就藩于潞州,潞绸专门进贡明清皇室。在网上找到一段关于这里的视频,内容漏洞百出的,张择端说成了张子端,三层小楼还是四层小楼也没说清。总体感觉这就是一家矫情的店铺。
2024年5月底的南池子大街,两边的树木树干粗壮,树枝相向伸展,仿佛给大街搭起了绿色的穹顶。
大栅栏商业街是北京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不过来这里的基本上都是外地游客。
2020年11月去出差北京,晚上带南方来北京大栅栏逛逛夜景。
夜晚的大栅栏商业街,虽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依然是灯光璀璨。
从大栅栏商业街溜达着就可以走到前门大街。
2020年11月的前门大街夜景。
前门大街正前方的前门箭楼。
网红前门冰激凌,来,跟前门箭楼一起拍个合影。因为刚刚吃过了一个吴裕泰茉莉花茶冰激凌,虽然今天的气温并不太低,不过在京城11月中旬的夜晚,我可再也吃不下一个前门冰激凌了。所以大家只买了一根,举着拍张照片,然后请南方来的同事吃了。今后夏天时来这里时我们再品尝吧。
第一次听说牛街这个名字是同事跟我讲的。同事从小在北京长大,告诉我说牛街是清真美食集中的地方,在北京非常有名。
2019年11月底,同事和我一起开车去北京出差,同事说他要先去牛街买粉条。牛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街。
站在交通胡同口拍照对面的牛街。
位于牛街与牛街四条交叉口的聚宝源门前总是排着长队。虽然我也很想尝尝非常有名的伊宝荷叶甑糕和白记年糕,但是看着这么长的队伍只能是望而却步了。
两个月后我们又来到牛街,此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七,距离春节很近了,聚宝源各个窗口排的队伍比上次看到的还要长得多。
我和ZZ,还有上次一起来的同事先去聚宝源吃了一顿涮火锅,想着吃完后已经将近下午2点钟了,大家觉得此时外面排队的人应该少些了,可是出来一看,天啊,排队的人比刚才还要多得多。
我是彻底放弃了要买伊宝荷叶甑糕的想法了。看着这么声势壮观队伍,我拍了一段小视频,打算发朋友圈的,不过没有剪辑好,也没有耐心再鼓捣了,就没有发。
幸好没有发,因为这一天是2020年的1月21日,两天之后,武汉宣布封城,几天后全国疫情防控都进入了最严格的时期。我们三个人也是暗自紧张,虽然没有挤入到人潮汹涌的长队之中,但毕竟也是经过那里,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好在是平安无事。
2020年11月的时候我们中午到牛街的聚宝源吃饭。吃完饭看到白记年糕的窗口前一个顾客都没有,我赶紧去在买了一斤元宵。回家一吃,爸爸妈妈都说不如天津大桥道的元宵好吃,倒是个头儿大一些。我心里偷偷地说可是比大桥道的元宵贵呀。这张照片是2021年6月初再次来到牛街时补拍的。
2021年6月初,伊宝荷叶甑糕窗口前竟然只有几个人在排队,激动得我和ZZ赶紧跑到窗口前,各自买了一大块甑糕。回家一尝,感觉不如之前在旁边的交通胡同那家店里买的切糕好吃。我想可能是不是看到那么长的队伍一下子将期望值提得太高的原因。
2023年2月初,疫情消散,再次来牛街,下了地铁,从广安门内大街走到与牛街的交口处,看着牛街的标志,有一种久别重逢之感。
看到牛街上一个个美食窗口前排着的长长队伍,心里不禁感慨,牛街又见烟花气,岁月静好的日子真好!
4月,站在输入胡同拍照的路牌。
护国寺街位于西城区,东西走向,距离什刹海很近。
护国寺街西起新街口南大街,入口的墙壁上挂着街牌。
西端的街口并不宽。这里交通非常方便,乘地铁在平安里站下车就到了。
虽然没看到牌子,但是从照片的地图上看出来这栋大楼是护国寺宾馆。
夜色降临,街上的餐馆亮起了灯,红红火火的看着就热闹。不过这条街上的人流量并不是非常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还没有到饭点儿。
人民剧场是护国寺街的一个亮点。
最早听说的是不是护国寺街,而是护国寺小吃,好早之前路过那里,感觉就像一个早点部。其他就没有印象了。现在整条街经过了改造,护国寺小吃店也比之前气派得多了。
护国寺街因为护国寺而得名。护国寺起起源于明代,距今将近六百多年。这条街从清朝开始就被称为护国寺街。
输入胡同与牛街成垂直交叉。同事第一次带着我来牛街,其实他并不是去牛街买东西,而是去交通胡同。牛街是这一带地方的统称,网上说,牛街真正的美食其实是在交通胡同。
输入胡同的路牌看起来很醒目,中文下面是拼音,我在想可以直接用英文key-in来翻译吗?不过老外看了可能倒糊涂了吧。
虽然称作胡同,但是很宽敞,绝对不是印象中北京胡同的样子。同事要去的店铺在对面,跟着他往那里走去。
对面靠近路口的路边有一株大树,一看就是有年头儿了,周围已经加固保护起来。树干苍劲,将近9月底了,枝头仍然是一片绿意。
路边墙壁的牌子上写着输入胡同四个篆字。后来上网查了一下,清朝时称为熟肉胡同,民国时期改为谐音输入胡同。原胡同已经在牛街改造时被拆除了,如今只留下一个地名而已,难怪路面这么宽阔。
同事来买东西的这家叫做牛街宝记豆汁店,门口排队的是买牛羊肉的顾客。
我们从边上挤了进去,里面的顾客也不少。店内的品种很多,有牛羊肉酱货,还有各种北京小吃,看看价目表上的名字就让人特别有购买欲。同事来这里是为了买粉丝,8块钱一袋。他买了好几袋,给了我一袋,回家一吃,妈妈说挺好的,后来我再去时也买了好几袋,带回家慢慢吃。
第一次来这里时我买了驴打滚儿,还有几样小吃,因为是转天才回天津,在车子后备箱里放了一晚,第二天晚上到家一吃,已经变硬了。
春节前我们再次来到这里时同事买了三颗大酸菜,是整颗大白菜做成的,50块钱,我说这可比三颗大白菜贵得太多了。同事说回家和肉一起炒,味道可好了,绝对值这个价钱。
春节前因为买伊宝荷叶甑糕的人太多,我们决定放弃后沿着输入胡同继续往北走,看看还有什么美食。走到这里看窗口前面也排着好多人,连忙赶紧到前面看看。原来这家白记鸿美斋食品里面也卖切糕,人虽然多但是比伊宝那里少了许多,于是我立刻跑到队尾去排队。
排队的时候听到周围有人用地道的北京华聊天。听了听,原来她们是说外地人才去牛街排队,北京当地人却都来输入胡同排队买东西。
我买了一大块切糕,30多块钱,可不便宜。不过回家品尝后发现糯米非常图软糯,而且豆沙细甜,很好吃。后来我又去买了一次,而且在终于吃到了伊宝荷叶甑糕后,觉得还是白记切糕更胜一筹。
教子胡同差不多与牛街平行,也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
教子胡同原来叫做轿子胡同,因为早先西侧有一个轿子铺,以出租轿子为业,就像现在的租车公司。
我们来教子胡同是因为这里有一家卖门钉肉饼的餐馆非常有名,就是这家,下午5点开业,4点半的时候就有人开始在门口排队了。
沙栏胡同东起教子胡同,西至牛街。
沙栏胡同原来的名字叫做小栅栏胡同,因为胡同两端曾设有防盗的栅栏。还有一个说法是胡同里面有一户沙姓人家,开了两家店铺,生意很兴隆。
走在西长安街上看到的路牌,牛录胡同。
牛录,跟牛没有关系,原是满语,意为射兽用的“大箭”。
这条胡同是2018年才正式命名的。
锡拉胡同距离故宫博物院不远,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
胡同路边的墙上挂着介绍。在这里居住过近代史上的几位重量级人物,我们却是因为要吃河沿肉饼才来到这里的。
莲花胡同与烂缦胡同、西砖胡同垂直相交,从这两条胡同走进去都可以走到法源寺。
莲花胡同成巷于明代,这里原来有一座莲花寺,因此得名莲花寺湾,后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改名为莲花胡同。
西砖胡同位于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内。
胡同口的墙壁上挂着介绍。
胡同内的景色。四月中旬,胡同里的树木吐出了绿色的新叶。
胡同里的房屋看起来是经过统一的规划整修,呈现出古朴的风格,而且没有堆积的杂物,估计是有管理的要求。
永庆胡同在法源寺文化历史街区附近。
这条胡同之前的名字叫做箭杆胡同,据说里面住着一位射箭高手,上世纪六十年代更名为永庆胡同。
在永庆胡同看到路边墙上挂着一块牌子,走近一看,是关于莲花寺的介绍,上面写着莲花寺原来规模较大,但现在仅存一路一进院落。莲花胡同与永庆胡同垂直相交,但是莲花寺的旧址现在位于永庆胡同里面。
2023年4月中旬,我们从劳动人民文化宫出来后跟着步行导航往王府井大街方向走,首先经过普渡寺巷。
把普渡寺巷归入北京的胡同里面,是因为看了这个介绍。普渡寺巷是围绕着普渡寺周围的四条胡同,分别是普渡寺前巷、后巷、东巷和西巷。从介绍中还了解到,明朝“土木之变”后回到北京的明英宗就“居住”在这里,七年后的“夺门之变”想必也是从这里起步。清初时,这里更是入住了一位大人物,睿亲王多尔衮,原来他住的紫禁城这么近啊,即便是坐轿子十来分钟也就到了。
我们只经过了普渡寺前巷。这墙面上镂空的窗户倒是挺别致的。
走过普渡寺前巷,就来到了灯笼库胡同。
清朝时这里属于皇城,据传清朝内务府灯笼库就在这里。
灯笼库胡同再往前走就到了磁器库胡同。
我以为这里是曾是制作瓷器的地方,但网上没有找到相关介绍。想一想,这里与皇宫相距不远,明清皇家的瓷器都是由国内最著名的瓷窑烧制的,不可能是在这里。
2023年4月下旬,沿着景山前街向西走,过了故宫博物院的神武门后再往西走,路边就是大石作胡同。
大石作胡同的地理位置真好啊,胡同口正对着故宫博物院。东边是景山公园,西边是北海公园。石作,就是生产各种建筑石材的衙署,属于掌管皇宫内事务的机构内官监的管辖,因此距离皇宫不远。
从胡同口往里面看,好像并不太长。后来在网上查询,这条胡同全长380米,只是中间多曲折,在胡同口看不到这么远。
2023年11月下旬,在牛街买了切糕之后步行前往地铁站,经过盆儿胡同。
盆儿胡同,看到这个名字就想笑,好有意思的胡同名字。
这样的得名肯定与过去从事的职业有关。果然,胡同口的介绍说这条胡同形成于明代,当地的居民以烧制瓷盆谋生,因此得名。
盆儿胡同挺宽的,相当于一条小马路。沿着胡同往前走,路边有一座万寿公园。我们进去后并没有往公园里面走,只是看了看公园的示意图。
这里就是一座街心公园,园中此刻人倒是不少,都是接完放学的小朋友后在此稍作逗留的人们,聊聊天,让小朋友玩耍一会儿。我们转身往外走,拍了张公园牌楼背面的照片。
2023年冬至这天,和同事坐地铁去雍和宫。在雍和宫大街上偶然看到砖儿胡同。
这个名字用老北京话说起来肯定挺好听的。
砖儿胡同很窄,看上去两个人并排走仅能勉强通过,据说就是因为形容胡同又窄又短像一块砖一样而得名砖儿胡同。不过就是这条小小的胡同,一头儿连着雍和宫,一头儿连着国子监,都是京城内重量级的所在。
板桥胡同在东城区,与郑板桥没有任何关系。距离雍和宫不算太远,步行可达。
我们在地铁站下车后步行前往花家怡园吃饭,一路上经过好几条胡同。手里拿着刚刚买的霸王茶姬边走边喝不得拍照,走到板桥胡同口儿时看到有胡同的介绍,停下来拍张照片。
介绍中说,板桥胡同清代属正白旗,巷内原有古刹永宁禅林,因此在乾隆时期称永宁寺胡同,后来几经易名,现在恢复到1947年时所称的板桥胡同,不过为什么叫作板桥却没有提到。
烂缦胡同位于法源寺街区内。据说以前胡同有一家面馆,以面煮得软烂而著名,来这里吃面的人很多,渐渐旳就把这条胡同叫做了烂面胡同。名字听起来不雅,因此后来就改成了烂缦胡同。
烂缦胡同非常整洁,而且墙壁上有绘画,看起来满满都小资情调。
法源寺丁香是昔时京城春天四大花事之一。烂缦胡同也有许多株丁香,我们来的正是盛花期,满树的丁香,开得如一片小小的云霞。
胡同里的湖南会馆旧址是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未英胡同在西城区,北接西绒线胡同,南连宣武门东大街。
与其他胡同不一样,很难从“未英”这两个字联想到胡同的起源或出处。上网查了之后了解到,未英胡同在明代时称为卫营胡同,因为府卫军驻扎在此地而得名,清代时改名为喂鹰胡同,后来才讹称为未英胡同。
未英胡同比较宽阔,称得上一条小马路了。路边连翘盛开,很漂亮。
织女桥东河沿胡同在中山公园的西侧,与南长街平行,向南或向北走到胡同的尽头时,胡同向西拐弯,然后就到了南长街。
胡同墙壁上织女桥东河沿胡同的牌子。为什么叫做织女桥呢?
胡同墙上有详细的介绍。如今织女桥和牛郎桥都埋在地下了,此地只留下一个胡同的名字,提示着昔日京城的的地理风貌。
既然有大杨家胡同,那肯定就有小杨家胡同。这两条胡同在清朝时统称为羊圈儿。到民国时,将羊圈儿谐音为杨家,然后根据胡同的宽窄又进行了划分。宽的胡同称为大杨家胡同。
大杨家胡同的西端入口位于新街口南大街,胡同的牌子被两根电缆遮住了一些。
大杨家胡同的平均宽度为四米,这个宽度给了胡同“大”的定义。沿着胡同往前走走,
走不多远就到了一个岔口,沿着这里往前走,还是大杨家胡同,而往右走呢,就是小杨家胡同。
小杨家胡同与大杨家胡同一样,都不是笔直的。从苹果手机地图上看,新街口南大街与大、小杨家胡同就像大写的英文字母“D”,新街口南大街就是“D”的那一竖,大杨家胡同是“D”的上方起手,而往下写时就成了小杨家胡同,然后再往下往左拐一直到那一竖。上方的大杨家胡同要一路向右方写下去一直到护国寺西街。
从大杨家胡同往右一拐就是小杨家胡同。
沿着小杨家胡同的走势继续往前。走在这条路上不用担心走错,因为只有这一个方向。
大杨家胡同和小杨家胡同没有走出一位姓杨的名人,但却是近代文学大家老舍的出生地。老舍出身于小杨家胡同8号(现在的门牌号码,当时是5号),这是我后来才查到的,所以路过时也没特意拍张照片。小杨家胡同2号和8号现在已经被列为西城区挂牌的保护院落。2号院落大门紧闭,也无法进去看看。
老舍巨著《四世同堂》就是以小羊圈胡同为背景而写。之所以被称为小羊圈,是因为胡同的两端入口非常窄小,而中间却有两个葫芦形的空场,非常开阔,形似羊圈,因此得名。这里就是其中一个空场,汽车停在路边都还留有很大的地方。
沿着小杨家胡同拐来拐去就又来到与新街口南大街垂直的这一段,确实比大杨家胡同窄了一些。
胡同入口挂着小杨家胡同的牌子,上面也是各种的电线、电缆,还好没遮上路牌。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中国最有诗意的五个街名,其中一个就是北京的“百花深处”。
在平安里地铁站下车后沿着新街口南大街往北走,不一会儿就看到了百花深处胡同的指示牌。
百花深处胡同与新街口南大街垂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挂着一个不起眼的牌子。
胡同里的景象。很难想出这么普通的胡同与“百花深处”这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名字有什么关系。上网查了一下,明万历年间,一对一张姓夫妇在这里买了二三十亩空地,种些青菜自给自足。二三十亩地用来种菜太富余了,于是就种些花草树木,修些草阁茅亭,渐渐地就将这里营造成了一个大花园。园中牡丹芍药盛开,还有水池种植莲藕,美景吸引着京城文人墨客来这里赏玩,并给起了一个极美的名字,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胡同里的小院。百花深处胡同距离什刹海不远,属于京城繁华所在,这里的地价无疑是极高的,即便是有房地产商想买,估计这里也属于文化保护地区,是不能出售的。住在这里可能也是只是徒有外表的光鲜。
走不多远拐个弯儿,就看到一堵残垣,一只猫在墙上慢慢地踱着步。往右手走就是护国寺西巷,
往左手走还是百花深处胡同,不过也不长了,到了前面就是护国寺东街了。忽然想起一首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用到这里,也就是此地空余“百花深处”名了。
转身往回走。
这座小院应该是整条胡同里面最气派的,刚才来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不过院门口站着两个男的,嘀嘀咕咕地在说话,所以也不太方便对着门口拍照。
往回走的时候这两个人还在门口站着,只得尽可能地避开两人拍照小院。看这门口是重新装修过的仿古风格。后来查询了一下,这里已经被打造成为一所会馆,只是不对外挂牌子,可能是只接待熟人。
百花深处27号挂出咖啡茶吧的牌子,不过挺低调的。
除了四百多年前留下的美丽地名外,还有一首歌词也为这条胡同增添了一个亮点,那就是《北京一夜》,“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这首歌就是在这里写就的。百花深处胡同16号,现在称作文化产业园,当年是中国著名录音师张晓微的百花录音棚,几十年前的《北京摇滚》,《唐朝》都是在这里录制的。上网查了查了一下,百花录音棚竟然还在这里经营着,而且在京城也是翘楚的地位,明星、普通人都可以来这里录歌。
百花深处产业园对面的小院,门口还停着汽车。胡同现在的景象虽然与百花深处这个极有画面感的名字不符,但寻常烟火,过得是踏踏实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