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秋游“正定”

作者:蓝天 显示图片

早就听朋友介绍,“正定”是一座适合短途游的古城,来到正定一定会有大收获,绝对不虚此行;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终下决心,与老伴并姐姐姐夫一同来到古城“正定”。

来到正定,看到最多的就是一句广告语:“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一路伴随这句广告语,开启我们的正定之旅。

正定, 位于北京以南240公里、石家庄以北15公里,是一座北方少有的千年古城。

“登得上城楼,看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古城古韵、自在正定”…… 曾经的中国北方第一个粮食“过江”大县,如今已是文化旅游的重镇。

正定的“千古之美”,从古建学者、建筑大师梁思成的那句“浓缩了半部中国建筑史”中可见一斑。

正定隆兴寺,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京外名刹之首”;而作为佛教禅宗临济一派发祥地的临济寺,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朝、日、韩及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史的历史见证;这里还有被确定为中国现存唯一一座唐代钟楼的开元寺钟楼、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全国罕见的元代府文庙、隋代的隆兴寺内存着“六个全国第一”……从隋唐五代到明清、民国,各时代的建筑穿过岁月的烟岚,在正定城清晰地呈现。

在正定人看来,这些珍贵的古建筑不单是一座古塔、一处古寺,更是传统文化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定人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对这些珍贵的古建筑进行“先保护,再利用”,精心呵护着古城的历史底色。

若说有六项“全国之最”的顶级国宝全部集中在一座寺院里,那可真的有点让人不敢相信。
这座寺院就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的“隆兴寺”。
拜谒过“隆兴寺”就深深感觉到,有此一景,这一次的正定之行就“值了”!!!


【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改为“龙兴寺”,至清朝改为“隆兴寺”;是中国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大小殿宇十余座,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

隆兴寺现为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

正定隆兴寺被中国古建专家梁思成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鲁迅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中国最高的铜铸大佛"千手观音"。

隆兴寺作为河朔名寺,历经千年,见证了唐宋至民国时期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隆兴寺是中国国内现存宋代建筑、塑像及石刻最多的寺院建筑之一。


隆兴寺的【琉璃照壁】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壁心是由三十六块高浮雕琉璃砖拼砌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颇为壮观。照壁建于大门之外,在环境氛围上起到了庄重森严的效果。


隆兴寺没有山门,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绕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单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中有圆拱形大门,门上部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兼有山门作用。

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五间。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抱厦,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和规格,殿顶为绿琉璃瓦剪边、檐下饰雄大的绿色斗拱,翼角弧度圆润而微微向上翘起。像这样立体富淤变化,形制颇为特殊的古建筑,在中国早期古建筑中实属罕见。



隆兴寺主要建筑分布于一条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书楼(遗址)、大悲阁、集庆阁(遗址)和弥陀殿等。在寺院围墙外东北角,有一座龙泉井亭。寺院东侧的方丈院、雨花堂、香性斋,是隆兴寺的附属建筑,原为住持和尚与僧徒们居住的地方。


隆兴寺第二重大殿“大觉六师殿”,可惜仅余遗址。

大殿始建于北宋(1078年),若不是清末坍塌废圮,隆兴寺定会以“七绝”而蜚声天下。



隆兴寺第三重大殿“摩尼殿”,中国最独特、最美的宋代建筑。这座造型独特的宫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为海内古建的孤品。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先后四次对其探访,并将此殿作为罕见珍例,列入《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一书,使其永载建筑史。


“摩尼殿”始建于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佑四年),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大殿结构属抬梁式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殿内的粱架结构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后乳栿四柱结构形式。摩尼是梵语,意为珠、宝。佛经上说:"摩尼珠,投入浊水,水即清。"摩尼殿取此名,取其去浊取清、脱离尘垢、证得清静之意。

摩尼殿大殿结构十分奇特,像这样外观重叠雄伟、富于变化、形制颇为特殊的古建筑,为宋《营造法式》之典范,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此为隆兴寺的”第一最“——形制最奇特的摩尼殿。


殿门口雕凿于宋代的石香炉也是一件“宝贝”,炉身正中雕刻“药师佛”,四周侍立药师的十二神将。



大殿内供奉五尊泥塑金装佛像,正中为佛祖释迦牟尼,左右两侧立佛祖二弟子,左侧老者为迦叶,右侧年轻的是阿难,再外侧莲座上是文殊、普贤二菩萨。这五尊佛像均为宋代原塑,弥足珍贵。
为了教化众生,殿内设有佛坛、壁画、浮雕等,多种方式传播着佛经中的宗教文化。


殿内四壁以沥粉贴金工艺彩绘壁画,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佛祖从出家到涅槃的多幕传奇,犹如史诗级大片。壁画绘于明清两朝,均为整壁绘制,气势磅礴,场面恢弘。




摩尼殿内最精彩的华章,当属佛祖背后的明代壁塑“五彩悬山”。这件宏大的作品,以雕塑和绘画相结合的壁塑形式,再现了观音菩萨在珞珈山讲经说法的热烈场面。

居中的这尊观音塑像,神态生动,工艺精湛,正是隆兴寺第二“最”,东方美神,中国“最美观音”。


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宋代的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上共有佛像30余身,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端坐于中间的五彩自在观音像,俗称"倒坐观音"。观音像高3.4米,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柳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这人性化了的佛像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





摩尼殿的北面是一座木结构牌楼门,因隆兴寺南北纵深、院落重叠,此牌楼应为前后两个院落之间的导入之门。摩尼殿北门出来,有一架小巧的木制牌坊,甬道两侧各有一株寿龄一千六百余年的槐树,一为龙槐,一为凤槐。

相传西汉末年,正定城内一个富家的小姐与家中年轻的长工眉目传情,谈起恋爱。在封建社会,不难猜到其后的结局:遭到小姐的父母坚决反对,要棒打鸳鸯。俩人便相约私奔,途中遭家人追赶,无处可逃,相对盟誓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说完,在此处当即化作两株槐树。若干年后,汉光武帝刘秀到正定,闻此情,见此树,深为感动,赐名”龙凤槐“,后人又称之为夫妻树、姻缘树。这对古槐树冠在空中相通,树根在地下缠绕,国运衰则叶稀,国运盛则叶茂。人们感知龙凤槐的灵性,若绕树三匝,相信会有福报。


院子进门是一座似殿似塔,三檐四角撺尖顶的亭台式建筑,为重建于清代的戒坛。

举行受戒仪式的戒坛,数量本就不多,能保留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隆兴寺戒坛为我国北方三大戒坛之一,其他两座分别位于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


戒坛中供奉的铜铸双面佛,造于明代,南为阿弥陀佛,北为药师佛,两尊佛像背身相连,相背而坐。

此造型佛像为汉传佛寺罕见,中国戒坛孤例。




隆兴寺内”韦陀殿“,已经损毁仅留遗址供人凭吊。


【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梁架结构十分特殊,楼阁下层由于转轮藏的安置,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插柱造法,这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阁内的木制转轮藏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直径7米,整体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转轮藏建造于北宋,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



西阁的宝贝“转轮藏”最为出名,所以阁以物名。所谓“转轮藏”,其实是一架造于宋代,可以灵活转动,摆放经书用的大书橱。

千万别小看了这个书橱,它可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体量最大,制作最精巧,且今天仍可转动使用的转轮藏,是隆兴寺的第三“最”。

【转轮藏】直径七米,是一座收藏经文的旋转书架,外观形似八角形亭子,中设木轴,亭身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推之可转动。取佛教"法轮常转,自动不息"之意,喻佛法犹如轮子辗转相传,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转与诵读经文同功之说。这种建筑形制国内保存下来的甚少,主要有四川平武报恩寺华严店和北京智化寺藏殿的明代转轮藏、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和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藏经阁清代转轮藏、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内的”宋代转轮藏“因其年代更早,称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


重修“转轮藏阁记”,此为清代顺治年间碑记



东阁为【慈氏阁】。“慈氏”是梵语“弥勒”的意译,直译就是弥勒阁,内中主尊自然是弥勒。释迦牟尼曾预言,弥勒菩萨将于下一世接佛祖位,因而弥勒又称“未来佛”。


阁内弥勒形象与平常所见大相径庭,身着华服,挺拔伟岸,双足开立于青莲之上。身后的火焰纹举身大背光,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7.4米的身高,排在承德普宁寺和北京雍和宫的木佛之后,但年纪却比二者大了六百多岁,独一无二的是,这尊雕像是用一棵独木雕琢的。

如此独木佛像随便换个地方,不仅是“镇殿之宝”,更是“镇寺之宝”!在这里,却依然排不上号。



两阁北侧各有一座黄琉璃瓦御碑亭,东亭为康熙皇帝手书《御制隆兴寺碑》,西亭为乾隆皇帝御笔《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汉白玉的碑体硕大,雕刻精美,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

但如此宏大的皇家气派,却被不远处一块不起眼的残碑抢了风头。


【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在中国的书法发展史中,隋代是汉隶向唐楷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而龙藏寺碑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字体方整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滞宽博,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呆滞,在书体结构和用笔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近代著名学者康有为赞誉"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后人也称其为楷书第一碑。


此碑是中华文字演变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世存最早的楷书体石刻,世称“楷书之祖”。

隶书瑰丽雄奇,楷体娟秀高雅。隋代正处在由隶至楷的过渡时期,而龙藏寺碑正是体现这一变化的代表之作。可以看到碑上的文字既有正楷韵味,又有隶书影子,承前启后演示得清清楚楚。

原碑有许多破损,给欣赏者带来不便,如今按照一比一比例,在旁边复制了一块新碑,并尽可能补足了碑面文字(疏漏,没有拍摄新碑照片)。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阁内供奉闻名遐迩的宋代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俗称"正定府大菩萨"。它为北宋开宝四年(971)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共42臂,除本身的两只手、眼外,在身体左右各有20只手,分别执日、月、净瓶、金刚杵、宝剑等法器。铜像身躯高大,比例适度,其形体之巨、雕工之细实为罕见,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



此院正中位置,为隆兴寺的主殿,也是隆兴寺最高大的建筑,高达33米的大悲阁。
楼高三层,面阔七间,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不过如今看到的大悲阁是在1997年重建的。
重建的大悲阁修旧如旧,全木结构,据说耗用木材近7000立方米,是仅次于布达拉宫的单体文物修缮工程。


如此高度的楼阁,其实只为容下21.3米高的铜铸观音像,而这尊巨像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最高、最古老的铜铸佛像,是隆兴寺的第五“最”。

“河北四宝”的民谣流传已久:“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这正定菩萨说的就是隆兴寺里的这尊铜菩萨。

这尊铜像是北宋开宝四年(971年),与大悲阁同时,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的。当时的正定,恰处于北宋与大辽的交界处,为了向辽人宣示大宋国力的强大,太祖皇帝不惜拿出全国铜产量的十分之一,动用三千匠役,举全国之力才铸成这百吨大佛。



大悲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高19.2米,立于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是中国保存最好、最高且大的铜铸观音菩萨像。铜像奉宋太祖赵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称"千手千眼观音"。各臂分持日月、净瓶、宝塔、金刚、宝剑等,可惜两侧40双铜手臂均被毁,已改为木制,仅前胸两臂为原铸。观音像神态自若,比例均匀,衣纹流畅,线条细腻,颇具宋代艺术风格。据寺内一通宋碑记载,其铸造程序是:先铸好基础,然后分七节铸造大菩萨。第一节铸下部莲花座,第二节铸至膝盖,第三节铸至脐下,第四节铸至胸部,第五节铸至腋下,第六节铸至肩膊,第七节铸至头部。最后添铸四十二臂。菩萨的手均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后用金箔贴成。



人们的目光多为硕大的铜像所吸引,却忽略了菩萨脚下这些精美的宋代石雕。

2.2米高的须弥座上,运用多种雕刻手法,雕满了力士、飞天和乐伎的形象,繁复而又生动,强烈推荐仔细观摩。









大悲阁北面,甬道东侧,一株人称“寿槐”的古树,枝繁叶茂,遮住了半边天。这株古槐树龄已有1300多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多个朝代,是隆兴寺里最老的住客。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驻足树下,见有瑞鹤祥云萦绕树端,经久不去,认为是天降祥瑞,乃大兴土木,扩建隆兴寺。

“寿槐”向北,便来到了弥陀殿。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四周陈列韦驮及十八罗汉等一众佛像。在隆兴寺,500年历史的大殿和佛像,好像并不会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除非是珍品。



【毗卢殿】位于隆兴寺中轴线最末端,殿内的毗卢佛堪称国宝,毗卢佛设计独特,精美绝伦,为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御制的。这尊毗卢佛全部为青铜铸造,高6.72米,由三层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圆鼓形莲座层置而成。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整尊造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这尊皇家御制的毗卢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铜铸工艺,据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海内孤例。



最后一件珍品,就藏在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大殿毗卢殿内。

其实这毗卢殿并不是隆兴寺原建筑,而是正定第二大寺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拆迁至此,也因如此,隆兴寺就多了这第六“最”。


【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该佛像系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御赐的铜铸鎏金毗卢佛像。

佛像更像是一座佛塔,三个圆球自下而上逐层渐收,不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设计灵感是否来源于此?佛像高达6.42米,三层共计雕1072尊佛像,每一层,每一尊都造型独特、做工精良,为一件难得的明代艺术珍品。


1072尊佛像是有来头的,这毗卢佛像是万历皇帝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御制,而那年太后正好72岁。

三层莲花球上,每个莲瓣都有一尊小佛,总计1000尊,形成千佛绕毗卢佛的壮观场面。中间的大佛是四面佛,每尊大佛的五佛冠上还有5尊小佛,三层就是3乘4乘6,正好72。

毗卢佛像无论构思、造型,还是在做工上都堪称绝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佛像。




寺内【龙腾苑】占地40亩,有明“三世中丞”石牌坊、北朝石造像、金广惠大师经幢、明龙泉井亭、元壁画墓等文物景观,以及紫虚山、龑止湖等人造山水、有明远亭、龙吟榭、延光堂等园林建筑,是一处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仿古园林。


 【广惠大师经幢】广惠大师为佛教慈恩宗高僧,曾于金代前期任隆兴寺住持和河北西路真定府都僧录。金大定三年(1163年)圆寂。广惠大师舍利经幢刻立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系汉白玉雕刻,由基座、幢身、幢顶组成。现幢顶缺失,残高5.02米。此幢是研究金代佛教的重要实物。


苑内的“紫虚山”坐落在寺院建筑中轴线的最末端。山不大,却如龙腾般起伏,高低错落间竟也有些灵动的气势。山上林木自是茂密,青树翠蔓,绿竹掩映,苍苍莽莽,也有万千气象。向山上走的路却是蜗窄,路旁灌木丛丛,旁逸斜出,自然生趣;山上“明远亭”很普通,只因亭柱题写的诗句“云间归雁小,山外夕阳迟”就有了绵长的韵味。诗句来自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寄题真定明远亭》。彼明远亭无从考证,而今落脚于龙腾苑内的紫虚山上,登高远望,寺内殿阁在苍松翠柏掩映间层叠铺展,可得“明远”二字真谛。


前方的一泓湖水,湖面迮小,曲曲弯弯的湖岸垂柳环列,映衬出几分自然之趣。岸边一棵古槐,繁枝翠叶,遮蔽出一片荫凉,古槐一粗大的侧枝伸向湖面,低垂的枝叶似乎与荡漾的湖水窃窃私语。虽说流年暗换,但这古槐依然诗意地“横斜”着,暗香依旧那么浓烈醉人,美的本质永远是相通相近的。湖水青碧,微波粼粼,群鱼竞逐,嬉游往来。岸上观鱼游人皆笑意盈盈,一如湖水细波清明无饰。湖的名字耐人寻味,名字叫“龑止湖”。





【龙泉井】龙泉井亭建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是一座重檐盝顶式建筑。亭内正中有一眼八角琉璃井,据乾隆十三年《隆兴寺志》记,此处为宋开宝年间隆兴寺修阁铸佛漂木涌铜之处。井深三丈五尺。相传龙潜其中,求雨有应,故名曰龙泉。在井亭内部的东西北三面墙上嵌石造像26尊,均为汉白玉石质,雕刻手法不一,线条流畅,造型生动。



隆兴寺的琉璃壁雕独具特色



毫无疑问千年古寺“隆兴寺”是正定一行的最爱!

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北15公里处,是按照中华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5世纪至19世纪前后中国的历史文化特色, 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源远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瑰丽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

来到正定,就深深的陶醉在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虽时间短暂,还是一 一拜访观瞻了古城的四座大名鼎鼎的“古塔”。看了自己拍摄的照片,才真的理解什么是“这么近、那么美”!!!
感觉在美景面前语言的无力,还是让照片来更好的还原与描述正定“四塔”的美,到底有多么的美!

距离我们入住的“鑫馨客栈”最近的“天宁寺”,晚餐后就迫不及待来拜访了。
正定【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当时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


【夜访凌霄塔】暮色中的天宁寺“凌霄塔”,均匀、暖意融融的灯光,照亮了古塔的每一个细节,真的是那么美,这可是一座千年古塔,那么完美的展现在眼前,不禁让人怦然心动,只是天宁寺已经关闭了,留待明天再来看你!





终于看到“天宁寺”白天的模样。

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建,赐名"承天寺"。政和年间(1111-1118)始称天宁寺。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为祀奉父王徽宗,赐名"报恩广寺",后又改"报恩光寺"。现仅存天宁寺大殿。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大殿是我国南方现存典型的元代木构建筑之一,面阔进深各为三间,单檐歇山顶。大殿当心间东首三桷柃下有"大元延佑五年岁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重建恭祝"的双钩墨题记。

天宁寺主体建筑是凌霄塔,寺外还有几座亭,相互映衬。进门处有一棵很大的泡桐树,大大的淡紫色的花瓣落了满地。门口有两个表情特别可爱的石狮,象是两个小孩儿在斗气似的。风吹动塔上的风铃玎玲作响,很涤荡心灵的声音。 凌霄塔始建于唐代,是八角九级的楼阁式塔,三层以下是砖砌,之上则是木构。介绍上说,凌霄塔的下面三层都建有"冰盘式平座",有利于稳定。另外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它里面的一根"塔心柱",从塔的四层底部一直支撑到顶。




【凌霄塔】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现存的四座古塔之一,位于城内天宁寺,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因其巍峨挺拔、直插云际,故名凌霄。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当地百姓俗称木塔。

凌霄塔共九层,为典型的密檐楼阁式,其平面呈八角形,高40.98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为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为木结构。在结构形式上,塔身下三层与以上各层也迥然两样。下三层除塔檐的椽飞为木制外,其他诸如斗拱、角柱均为砖仿木结构。二至四层各层由外出冰盘檐构成的狭窄平座也均为砖仿木结构。冰盘檐结构形式美观大方,自然得体,在现存塔中极为罕见。每层正面各辟拱形门或直棂窗。四至九层每面分为三间,斗拱、檐飞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杀,从而形成抛物线外廓,给人以轻盈挺秀、稳重柔和之感。

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样的结构对塔身稳定性非常有利。这也是古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然而,保存下来的实例并不多,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



凌霄塔外观好似高层楼阁,每层均设门、窗,塔内逐层设置楼梯,可以登临远眺。由第一层进东、西、南三门可至塔心室。进北门沿阶梯可登临顶层,纵览古城壮丽景色(目前塔的首层仍可进入,其余不可登临)。因其是古时正定的制高点,此处的胜景自然免不了引发文人墨客的诗兴,清代文人谢庭芝就曾有诗曰:"萧寺峻峭百丈楼,佩萸载酒到高头。云擎旭照三关晓,天接沱光一色秋"。





清光绪元年刊《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当时寺院规模宏大,轴线分明,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凌霄塔、后殿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晨钟暮鼓,香火鼎盛。直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天宁寺还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群:"正殿五间,前承抱厦三楹,殿后浮图九级(即凌霄塔),高插云际,屹然,为一郡之观,与须弥、澄灵、多宝诸塔相辉映"。民国初年,寺院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




【天宁寺“石狮”】天宁寺,高耸凌霄宝塔,塔下有一对据推断为金元时的石狮。这对石狮显得与众不同,头大而略歪,憨态可掬,身形瘦长,头与身有些不大成比例,很是呆萌,一改我们对石狮威风凛凛的一贯印象。

石狮的简介里,对其有详细的描述:此对石狮呈蹲踞状,前肢支撑,后肢弯曲,颌下饰须三绺,鬃毛呈现螺旋状卷曲至颈部。既无汉唐石狮的神异勇猛,也无明清程式化的敦厚驯服,再结合元代天宁寺繁盛之状分析,此对石狮应为元代之物。



出寺门还有一对小“石狮”体态丰腴圆润,与那对大石狮成为鲜明对比。据考证,这对石狮为明代遗物。

我们是下午来看“广惠寺”与“临济寺”的,计划中准备在夕阳西下时再去看正定古城墙与南门,网络介绍正定古城墙与南门是最适合看夜景的,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


广惠寺外有年轻人在拍写真照片,原来古城也获得年轻人的喜爱。


正定广惠寺位于正定历史文化街区燕赵南路东侧,光惠路北侧,北距全国重点寺院临济寺三百米。

正定广惠寺始建于公元785-804(唐贞元年间),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寺院兴盛时期东西宽196米,南北长239米。寺内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前殿、华塔、地藏殿。因寺内建筑仅存一座华塔,所以又称"华塔寺"。"正定广惠寺华塔"具有极高的历史,建筑,美学等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塔】俗称花塔,又名多宝塔。据记载华塔始建于唐代。现存华塔为金大定年间重修后的重要遗存。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关于广惠寺华塔的创建年代,现有资料记载多歧。从造型上来说,广惠寺华塔它属于花塔型,重要特征就是在塔身上半部分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好像巨大的花束。这种塔形成于宋辽金时期,元朝后几乎绝迹,国内现存华塔总数也不过十几座,正定华塔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华塔中造型最奇特、装饰最华美的一座,为海内孤例,其艺术价值以及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已被古建筑界所公认。

据《正定府志》载,塔高十三丈五尺,主塔为四层,平面呈现八角形,四隅面各建一扁六角形亭状小塔与主塔相连,现小塔仅存残址。主塔各层檐下大部饰砖仿木构斗拱,第一层至第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四正面辟门。二、三层设平座,除正面牌门外,侧饰佛龛和斜方格假窗。第三层塔身之上,即是花塔的上半部花束形塔身,约占塔身全高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的垂直线,刻塑出虎、狮、象、龙和佛、菩萨等形象。 自花束状塔身以上、以砖刻出斗拱和椽、飞、枋子,上覆.八角形塔据屋顶。塔刹已无存。




广惠寺华塔塔身最上部是整座塔的精华所在,花束型塔身占了大约整体的1/3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垂直线刻塑出狮、象、佛、菩萨、兽头、大天王力士等形象,各种刻塑参差错落、变化有致。
主塔北面有阶梯可攀登,穿过塔心室直至二层。二层下为平座,塔身每面三间,四正面明间辟门,次间及四斜面各间均饰方格假窗。二层仍设回廊,廊内壁置佛龛,斜面两壁对应分布,四龛一组,呈上下两行排列。从北门出至第三层,回廊即逝,塔身骤小,使座颇显宽大。塔身东西两面有假门,余四斜面为假窗,南面辟门,内为塔心室,室内供两尊唐代释伽、多宝佛像,佛首早年遗失,结跏跌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束腰处作伎乐人,座上枋四侧面均刻铭文。
檐下施斗拱,补间铺作出60度斜华拱。三层以上至四层斗拱间为华塔壁塑部分,也是华塔精华之所在。这里通体塑出力士、海兽、狮象、佛、菩萨等艺术造型,塑像的八角八面参差交错分布,整体造型极其华美。四层为塔之顶层,檐下施斗拱,补间出一跳华拱,再上为八脊青瓦一跳华拱,再上为八脊青瓦塔顶,塔刹早年坠毁,式样不详。塔内一、二层塔心宝顶部为砖制藻井,三层塔心室内壁残存壁画,叠压达三至五层之多,据猜测,可能为历次维修时所致。






夕阳西下时刻,最美的【华塔】展现在眼前,让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

临济寺,原称临济院,坐落于河北省正定县城生民街东侧。临济寺最早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 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受戒于黄檗希运禅师,后来到临济寺作住持。义玄禅师以"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喝八棒"等设施,接引徒众,门风峭峻,归者云众,遂成一宗,因临济寺位于河北镇州城东南隅,临滹沱河侧,因之得“临济”之名,即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正定临济寺是“临济宗的祖庭”。

唐咸通八年(867年)四月十日,义玄禅师圆寂。遗体火化后,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二塔藏之,一塔建于河北大名(已毁);一塔建于河北正定城内临济寺。唐懿宗赐谥"惠照禅师",赐此塔为"澄灵塔"。义玄禅师的语录被编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临济寺【澄灵塔】,俗称青塔、衣钵塔,是临济寺的主要建筑,也是该寺惟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年),为义玄大宗师衣钵塔。澄灵塔通高30.7米,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上即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甚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型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柱。塔身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人以重檐密布之感。从整体看,除第一层飞檐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塔顶以砖雕刻的刹座,以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增加了佛塔的庄重。 澄灵塔设计精巧。造型美观,雕饰富丽,结构富于变化,堪为密檐塔中的佳作。

正定县城内共有四座塔,分别是天宁寺木塔、广惠寺花塔、开元寺砖塔和临济寺青塔。“这青塔在正定四塔中为最小的一个,但清晰秀丽,可算塔中上品”。







【临济正宗碑铭】


“临济宗”从宋以后基本上成为禅宗主流,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黄庭坚、苏轼、苏辙等都与临济宗渊源极深,并被列为门人。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在推行新政遇到阻力时,亦从临济宗肯定自我,威猛精进的禅理中汲取了力量。他曾作《诉衷情》:"莫言普化只颠狂,真解作津梁。蓦然打个筋斗,直跳过义皇。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将他建立,认作心诚,也是寻香。"

南宋时期(1127-1279),日本僧人“荣西”两次前来宋朝学习佛法,回国后首创日本佛教临济宗,临济宗在日本"学徒云集,朝野尊尚",成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此宗认定临济寺为其祖庭,视澄灵塔为其重要的祖塔之一。


【临济寺的复兴】1984年,临济寺正式交由佛教界管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向国内外开放。当时寺内没有一间佛殿僧房,僧侣仅有有明和尚一人,条件极为艰苦。

在中国佛教协会与日中“日中友好临黄协会”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1987年重建了大雄宝殿。殿坐北朝南,位于澄灵塔后,高11米,宽20米,面阔五间,硬山调大脊灰筒瓦顶,额枋绘旋子彩画,殿前有月台。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迦叶、阿难二尊者、文殊、普贤、观音及十八罗汉的樟木雕像。

1988年5月18日,河北省佛教协会成立,会址就设在临济寺,复兴祖庭被列河北省佛协成立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尽快地建好祖庭,会长净慧法师亲自设计、多方筹款,计划将临济寺建设成为拥有东、中、西三路院落近百间房屋的宏伟寺院,并设立禅学中心,弘扬宗风。

1988年5月19日,临济寺举行佛像开光典礼,广州光孝寺住持、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本焕老法师与日本临济宗永源寺派管长篠原大雄长老分别主法。

现在,山门殿、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和十七间东僧寮已全部完工。今年三月下旬海内外佛教人士将云集临济祖庭,隆重举行山门剪彩、祖师安座仪式。其它未完项目仍在紧张进行,临济祖庭正复兴重光。



开元寺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隋开皇十年(591年)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奉诏改今名。

正定开元寺内现存“钟楼”和“须弥塔”各一座,“三门楼石柱一组”,均为唐代遗物,弥足珍贵。天王殿、法船殿则仅剩基础。

1988年,开元钟楼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须弥塔与钟楼合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易名开元寺。







【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刹座、仰莲、覆钵均系砖砌,四周置铜境,光亮夺目。其上,系金属质刹杆、宝殊。宝珠多达四枚,显得格外挺拔关于须弥塔建造时代,地方志记载不详,未足凭信。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此塔可能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后虽经历代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须弥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国建筑宝库的珍贵遗产。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塔”塔基四角的力士石雕像






【开元寺法船殿】开元寺内现存钟楼、砖塔和法船殿遗址。坐北面南的法船殿为寺内正殿,正中塑有法船,船上塑有慈航普渡的神像。正殿西侧是砖塔,东侧即是钟楼。这种塔楼对峙的平面布局国内仅此一例。



【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这是河北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时代较早的一座。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


与须弥塔相对立的钟楼,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单层歇山顶式二层楼阁。高14米,砖木结构,一层四周为砖墙,门向西开。进得门来,屋内正中有圆井,与二楼悬挂的钟口相对,大概起共鸣作用。顺北墙有楼梯直通二楼。二楼为木结构,四面各有门与四周木栏环台相通,楼上通风透光,遮阳避雨,大概这就保证了铜钟不锈、木架不朽。铜钟悬挂于楼中心粗大木架上,钟高2.9米,口径1.56米,钟口厚15.5厘米。钟身无铭文,造型古朴端庄大方。钟楼的钟与楼一体,重心在钟上,钟落则楼毁。偌大一口铜钟,悬挂在一座不起眼的钟楼上千年不坠,可谓世界奇观。

 铜钟和法船殿建在一起,这里有一个钟落船开的传说。正定开元寺的铜钟是从滹沱河上游冲下来的,是“公公”钟,“婆婆”钟还在山上,一遇山洪,婆婆钟就报警,公公钟便发生共鸣,正定的百姓赶紧聚众抗洪,确保一方平安。如遇大水,钟就落地,船便开出,人们就乘船逃生。虽然钟声悠扬,声震四方,但钟响钟落都与灾害相连,人们想听又怕听。

历史走到新的千年,每当元旦、春节来临之际,开元寺的铜钟便被屡屡敲响,声震古刹,响彻云霄,此时的正定人民已不再是聚众抗洪,而是闻钟起舞,欢庆太平!



2000年6月在正定城内府前街出土了一巨大赑屃(bìxì)残碑基座,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赑屃为龙生九子之第六位,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因此其形象经常出现在石碑之下。安置在开元寺里的这座赑屃据说是国内最大的一只,鼻孔象猪,昂着脑袋,形象笨拙而可爱。

有关专家初步考证,此为后唐遗物,距今约1200余年,是研究我国后唐至五代时期历史的重大发现,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是国内罕见的艺术珍品,堪称天下第一。现已移至开元寺内,供游客观瞻。




开元寺,除了“国宝”唐代钟楼、须弥塔外,还有一尊重达百余吨、堪称全国之最的赑屃。可能是怕这庞然巨物寂寞吧,它附近还聚集着一群石狮子,有的半人多高,有的不过盈尺,有的可能是寺院原物,有的大约是别处移来,在这里做着集中保护和展示。其中的一对正交头接耳,一个滔滔不绝,一个静静聆听,充满喜感,满是人间烟火气。



开元寺最南端是复建的唐代三门楼石柱。三门楼原为开元寺前部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如意年间(692年)。专家据现有资料推测,三门楼原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中柱、歇山顶(或庑殿顶),下为石柱,上为木结构的二层楼阁。

整座建筑雄伟、豪放,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此种下为石质,上为木质楼阁的建筑形式在建筑实物及历史资料中均极为少见。

最为珍贵的是,三门楼石柱上有唐大历十二年(777年)藁城主簿李宥撰写的《解慧寺三门楼赞并序》及宋、金等后代人留下的多处题记和线刻画,为后人研究唐代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等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出开元寺,南侧有一考古现场尚在发掘过程中。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考古是神秘的,人们往往好奇于考古人在地下如何开展工作。也正是为了让公众走近考古,2019年,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将普通围挡换成了玻璃围挡,并且实施了河北考古史上首个夜间亮化工程。

从那时起,数不清的游人透过玻璃围挡,观摩了考古现场。围挡外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围挡内“五代”“北宋”“宋金”等文化层则令人心生一眼万年、咫尺天涯的感叹。




据不完全统计,开元寺南遗址出土的跨越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千余件瓷器以及数以吨计的瓷器标本产自多个窑口,有附近的井陉窑、定窑、邢窑、磁州窑,还有距离较远的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窑口,足见当时正定古城商业贸易的广泛性。

“我们还从五代地层中发现了海贝,这表明正定和沿海地区存在着交往。”陈伟说(开元寺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更为重要的是,在五代地层中发现有骆驼的骨骼,此外还发现有胡人形象的红陶牌饰,暗示了正定与丝路的关联。


正定古城曾经有古城墙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发掘区,开元寺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陈伟指向南部一段呈东西走向的夯土墙体,他说:“这段墙体底宽约8米,这样的宽度说明这道墙绝不是普通的院墙,这是我们判断这道夯土墙性质的一个依据。”墙体在发掘区内的长度有130米,通过勘探又向西追踪了200多米。值得一提的是,墙体在发掘区内东部靠近燕赵大街的位置向南、向北凸出形成一个夯土城台,据推测可能是当时的城门。

正定开元寺南遗址是正定古城中轴线南部的重要遗址,此次发现的晚唐五代时期城墙防御体系、金元时期开元寺寺庙建筑体系、宋金至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和街巷体系,无论在层位关系、遗迹现象、平面布局、建造工艺,还是出土遗物上,在正定城市考古中均属首次发现,填补了正定晚唐五代、北宋至明清时期城市考古的空白。






古城正定夜色撩人 灯光璀璨夺目,正定南门更是夜景中的王牌,夜游古城的首选地之一。

喜欢正定都是从喜欢南门开始,了解正定也都是从了解南门开始,南门的整体布局集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磅礴大气 雄伟壮观,游走于其间,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这里的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都是跳动的音符,都在传递着古城与时俱进的声音。

古城南门夜景迷人 让人如醉如痴如梦如幻,那里的夜晚让人放松而不是放纵,南门夜景之美无差别全覆盖,你怎么做,都是一种享受,都是一种境界。


正定古城墙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重新扩建为土城,明朝扩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现存正定城墙是明代遗存,城垣残存8106米。

正定城垣最宏伟壮观的当数四座城门,东曰“迎旭”,后改为“环翠”,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经岁月剥蚀,西、北城门已无往日风采,东门因建设性破坏不知去向。此前南城门城楼及两侧各50米的城墙,是正定县政府号召百姓捐献旧城砖,并投资399万元人民币于2001年修复完成。


正定古城自古就为交通要道,军事地位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也是烽火不断。命名于“长乐”大概人们是期盼这片土地远离战火,长治久安,安定欢乐。

南城门内门上嵌有【三关雄镇】的匾额,瓮城门嵌有【迎薰】匾额,月城门上嵌有【九省通衢】的匾额。

三关雄镇:在古代,正定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代洪武年间在正定设“真定卫”,作为真定、保定二府驻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京师的南大门”在这时叫响。真定卫控制着紫荆关、倒马关、娘子关三大关隘,是北方兵力很强的一座雄镇。明正统、隆庆年间重修正定城墙时,“三关雄镇”的匾额便当仁不让的留在了南城门上。还有另一种说法:历史上北京、保定、正定并称为北方三雄镇,三关雄镇以此得名。

迎薰:薰是一种带有香气的草。以前在城南的滹沱河与护城河内种植着大片的莲花、芦苇、艾草等植物,每值盛夏,香气扑鼻。迎薰便由此而来。

九省通衢:正定自古既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又是控制燕晋咽喉的交通中心,是沟通京师与西北、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称得上是九省通衢。所以在清代,大诗人容丕华曾在一首《正定府》中曰:中国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












正定古城“南门”,进出古城的交通要道。









走过这座精美的“正定历史文化街”牌坊,就来到正定“阳和楼”。
【正定的历史文化街】全长1500米,街区内汇集着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和开元寺钟楼等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修复落成的“三关雄镇"长乐门古城池,堪称全国最高层次历史文物最密集街道之首,当我们漫步在三华里长的历史文化街上,观赏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浏览古香古色的正定老字号铺面,再来品尝各类地方风味小吃时,厚重的历史文化、美丽的街景、搭配地方小吃(对正定的美食还是不敢恭维),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正定历史文化街”牌坊,南立面;


【阳和楼】北立面
【阳和楼】在正定县城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它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楼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京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一所关帝庙倚台建立。今人痛心的是古老的阳和楼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了。

梁思成在《正定调查纪略》中写道:"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

在2010年召开的政协正定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十位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复建阳和楼,打造元曲之乡"的提案,阳和楼这一历史文化名楼再次进入人们视界。作为历朝历代"镇府之巨观"的阳和楼曾被梁思成先生高度评价。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称,阳和楼作为"九楼"之首,现在应该让它再次出现在正定城的中轴线上。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曾参与筹拍《历史文化名楼--阳和楼》。分为上、下两集,上集给人们展示已经遗失多年的古楼,它曾经在正定文化、河北文化、京畿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无可替代的建筑地位和文化价值;下集则从阳和楼历朝历代的几次修缮说起,解密掩埋在历史中的重修原因、修缮细节,确定阳和楼的复建是重建正定标志性建筑这一理念。

阳和楼是正定不可多得的、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有"独占性"的一座楼。它的复建,会拉动正定乃至石家庄的形象,成为正定另一张历史名片。

2017年新的阳和楼复建完工!




穿过阳和楼高大的门洞就来到阳和楼的南立面


阳和楼的平面极为简单,是七楹长方形。 阳和楼建在高敞的砖台上,南面为正面,正中悬挂写有"阳和楼"的楷书大字牌匾。东侧有阶梯可上下。砖台下穿左右两洞门,行人车马可以通行。两门之间,南有关帝庙,庙前有牌楼、旗杆和狮子,牌楼之内是大门,门内为平面呈丁字形殿宇。

砖台上便是阳和楼,高10米,面阔33米,通进深13.5米,单檐琉璃瓦宫室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共七间,中间五间敞开着,两头各有好似钟鼓楼的单间,楼外东西各有碑亭一间。


阳和楼所在的南大街是正定城历史中轴线,人称"龙脉":龙头是阳和楼和关帝庙,龙尾在城北头的龙王堂。龙的双眼是阳和楼的两个门洞,龙的前脸是关帝庙的平台,龙须是关帝庙的两根旗杆,龙的鼻子是关帝庙前向外鼓出的两处半圆形庙台。



站在阳和楼观望城南方向,正定历史文化街区完美展示在眼前。


阳和楼上观望城北方向,视野更加开阔,拉近一些镜头可以看到古城外的高楼大厦,那里是正定新城。





中国历史上名楼众多,没有哪一座楼对文化的影响能够超越正定的阳和楼。

与唐诗宋词齐名的元曲,在阳和楼上成就了她在正定的辉煌。阳和楼的厚重,令那些因为一篇名人佳作而声闻天下的所谓的名楼就像一个个暴发户。

正定,古称真定。元代初期,战争转移南下,真定的经济文化较早得到恢复。元军镇守真定的将领史天泽具有较高文学修养,喜爱填写散曲,其子史樟曾撰写过杂剧。他们父子都喜欢交纳文人,早期投奔史氏的白朴才华横溢,在白朴的感召下,大批文人名士向真定聚集,壮大了创作的影响和声势,使真定成为元曲的发祥地。

正是有了阳和楼这个交流的平台,才奠定了真定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此后,正定的戏曲事业一直长盛不衰,清末成立全国第一个票友组织蓝菊社,蓝菊社延续为正光剧社和二黄学等票友组织,赵振铎、李秀章等经常组织票友自娱和演出,戏曲越来越深入普通民众的生活。至今,正定的许多老年人仍津津乐道正定票友多次与梅兰芳、奚啸伯、梅葆玖等大师的交流,甚至还为大师们在正定的演出临时救过场。

余秋雨先生到正定时曾说:这里是元曲的故乡啊。



【阳和楼关帝庙】阳和楼面南两门洞间夹建一座小巧别致的关帝庙,规模虽不很大,但设置十分完备。对于建筑学家们来说,阳和楼和它前面的关帝庙都有许多可供研究的地方。无论是它的梁架结构还是其斗拱分布、梁架交接上都有许多罕见之处,是弥足珍贵的古建筑实物。

进入关帝庙需走过4层平台,拾阶而上两侧是精美的石雕;还有一座装饰华丽的仿古木构牌坊,红底的匾额上题写着:忠义千秋!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醒目!




关帝庙前最古老的一对铁铸狮子,是珍贵的历史遗物。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于1933年,两次到正定考察古建,写下《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文中写到:庙门之前立有铁狮子一对,塑工虽不见佳,却也是明代遗物。


从阳和楼返回客栈途中,意外发现【正定梁氏宗祠】,就位于"正定历史文化街"牌楼附近,遂进入参观。院内有一些青年学生在取景拍照,好像是学习旅游专业(或者是摄影专业)的,也有一些游客陆续进入。院子不太大,好像是600多平米,却也是装修精致。

梁氏家族是明清时期正定的名门望族。据《梁氏族谱》载,梁氏原是山西蔚州之巨族,明洪武初年为避战乱徙至真定(今正定 )。至七世梁梦龙时,其家族大显。后世子嗣代出高官,尤其是梁梦龙的曾孙梁清宽、梁清远、梁清标兄弟,同为清朝显宦。梁清宽官至吏部侍郎、保和殿大学士,梁清远历任刑部主事、吏部侍中、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等职,梁清标历任兵部、礼部、刑部、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


正定梁氏宗祠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中国式宗祠,宗祠,多被称为祠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宗族祖先的场所,是中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在中国传统儒教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姓氏宗族文化。梁氏宗祠为梁氏家族历史上所建诸多建筑之幸存者,不仅是研究该家族的重要实物,也为正定古建筑发展序列增添了不同的建筑类别和文化内涵。

正定梁氏宗祠的始建年代, 无确切文字资料可查。 但据《梁氏族谱》和《明史 · 梁梦龙传》相关记载 , 该祠堂的修建应与梁梦龙及其父梁相有关。


“梁氏宗祠”属于“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9年10月,正定梁氏宗祠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中【梁梦龙画像】
梁梦龙(1527~1602 年),明嘉靖进士,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神宗初,招为兵部右侍郎,进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后因功升兵部尚书,再晋太子太保。因梁梦龙系明神宗初掌握实权的张居正的门生弟子,备受重用,故在明万历十年(1582 年 )张居正殁后 ,梁被劾,遂归故里,居正定城。后在城西雕桥村修建别墅。梁梦龙回到故乡,其父尚健在,他在孝敬父亲之暇,便埋头治家庙,修宗谱,读史著述,不问政治。















正定梁氏宗祠院内现尚存为梁梦龙而立的"青宫太保坊"石质残构件和"皇清诰授光禄大夫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梁公神道"碑一通。

正定梁氏宗祠正门前檐柱上挂有李冀良先生撰书的楹联,上联为"光被家国九分韬略五经济",下联为"荣及乡里一门栋梁两朝功"。

想拍摄一张宗祠正门照片,但游客进进出出,终没有寻到拍照的时机。


地址:正定梁氏宗祠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镇燕赵南大街东侧218号。

三国中有一员大将,就是赵云。

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人(现为正定),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追随刘备,功绩卓著。有勇有谋,善始善终。卒于公元229年,追谥为顺平侯。

赵云死后,为了纪念这一名三国时期的英勇大将,于是建立了赵云庙。




一九九六年,正定县人民政府斥巨资将旧庙拆建重修,对外开放。重修之庙占地二十余亩,造型古朴,气势宏伟,其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顺平侯殿。

主殿鱼贯中轴,左右配殿翼辅两侧,整个布局开阔大方,整齐匀称。更以碑庭刻石,花草树木点缀其中,尤为肃穆典雅。庙内展出之赵云故里碑,赵云饮马槽,均为庙内原存遗物,部分古代兵器、陶器为正定出土文物。其余木牛流马,红崖天书等无不与三国故事有关者。

赵云庙与周围的隆兴寺、荣国府等著名景点相映相成。为中外游客及赵云的海内外后裔提供了一处瞻仰凭吊、游览观光的场所。












据《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云:“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先主刘备赞赵云一身是胆。世称赵云常胜将军。谈三国者,无不论及长坂坡,救阿斗之故事。云之英明可谓妇孺皆知,子龙故里人士引以为荣:后代先贤奉为神明,建庙祭祀,香火颇盛。





“汉顺平侯赵云故里碑”,应该是历史文物;赵云使用的大枪,看起来是仿制的。

为了展示当年使用的刀枪剑戟等武器,安排了两排松树改装的武士,很有创意。






荣国府,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是以明末清初文化为背景的仿古建筑群。1986年,由正定县人民政府投资350多万元兴建而成。 荣国府主要景点有荣国府景区、宁荣街景区、曹雪芹纪念馆等景观组成。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


正定【荣国府】也是行前期待的一个景点,待来到正定,看了那么多,那么历史悠久的景区、景点;总感觉稍有逊色,这里是一个新打造的景点,虽光鲜亮丽,但缺乏历史底蕴,是一个影视基地。




宁荣街位于荣国府西侧,是一条仿古味极浓的清式街巷,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商业街。街上共有50多家店铺,店前挂着古式的招牌、幌子,再现了明清时分的市井景象。这一条街以经营传统的古玩字画、手工艺品等为主,文化气息极浓。


景区早上9点开张纳客,我们来的早,就在景区外拍拍外景,在周边走走。这里距离“赵云庙”很近,去往赵云庙途中还经过了正定“国家兵乓球训练基地”,顺带拍摄几张照片权作打卡了。

这条叫做“光荣璐”的小路,路面不宽、干净整洁却通往5个景点;



从荣国府去往赵云庙,途径“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


查询网络:被誉为 “国球福地”  、世界冠军摇篮”的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是很多中国乒乓球人“梦开始的地方”。近日(2024年10月),基地内的“中国乒乓球运动成就展馆”正式对外开放,为市民游客了解乒乓文化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喜爱的旅友可以约起。

我们时间紧凑没有入内参观。

地址:正定光荣璐与常兴街交汇处东侧



回到荣国府已经可以入内游览了。
荣国府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分为中、东、西三路,各路均为五进四合院,共有大小房间215间,游廊102间。府内雕梁画栋,小桥流水,夏秋之季,海棠、银杏等枝繁叶茂,香飘数里,林木掩映下的各间房舍古色古香,从西部开始,依次可经过垂花门、穿堂、花厅、贾母正房、凤姐家;中路是府大门、外仪门、向南大厅、内仪门、荣禧堂、后围房;东路是王夫人院、贾赦院。

一直以为87版《红楼梦》是在正定拍摄的,其实是在北京、河北正定县、安徽黄山等多地拍摄完成。

剧组为了拍摄的需要,按照原著的描述,在北京市宣武区建立了大观园,即北京大观园;出于北京用地紧张的考虑,剧组另外在河北正定县建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等景址,现都成为旅游风景区。同年2月9日,开始试拍。

1984年9月10日,剧组在安徽黄山正式开机,录下了第一组镜头,1987年上半年完成拍摄,总投资为680万人民币。整个拍摄过程历时三年之久,剧组先后走遍全国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摄镜头近万个。

由此可见,正定的荣国府只承担了一部分拍摄任务。此后,在荣国府相继取景拍摄的有电视剧《雪山飞狐》《新包青天》《郑板桥外传》、电影《侠之有道》等作品。这里依然是一个影视基地。


我们从“垂华门”开始走进景区,从藕香榭穿过,进入怡园。

“怡园”是一个精致秀美的花园,假山、鱼塘一个都不少,非常有情调;刚刚过了中秋节,中秋节文化气息尚未褪去,池塘中的锦鲤游来游去夺人眼目。




荣国府景区,为一正两厢鹿顶钻山形式的多进四合院。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建成于1986年,中路依次是荣府大门、外仪门、向南大厅、内仪厅、荣禧堂、后围房、贾政公务院,采用了宫廷式彩绘,东西两路为内宅院,采用了苏式彩绘。西路有西角门、垂花门、大理石屏风穿堂、贾母花厅、贾母正房、荣庆堂、凤姐院。东路是王夫人院、贾赦院。










凭心而论,景区打造的还算精致,也有许多值得打卡的机位,但总是不似观赏那些古迹提得起兴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穿堂入室、兜兜转转大约1个小时走出景区。留下一些照片,感兴趣的朋友慢慢欣赏。











正定【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字芹圃,号雪芹、梦阮、芹溪居士,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据史料记载,曹雪芹的上祖为宋武惠王曹彬的后裔,曹彬乃河北灵寿县人,灵寿自宋、元、明、清时期皆隶属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为了纪念伟大作家曹雪芹,并充分展现红学研究的成果,建此纪念馆。曹雪芹纪念馆坐落在正定荣国府景区内,纪念馆占地九百六十平方米,为二进四合院,院内有房二十三间,主体展厅分为六个部分:一、曹雪芹生平展;二、曹雪芹书房;三、百年红学展;四、曹雪芹家世展;五、红学名家展;六、红楼文化展。












正定秋游两晚一天半时间,行程紧凑,但收获满满,推荐感兴趣的朋友,有时间也来看看这么近、那么美的古城——正定。

1、古城区内交通


【正定古城景区示意图】,让正定旅游一目了然。古城面积不大,景区相对紧凑,大多数景区都可以步行到达;体力不太好的朋友可以选择网约车(出租车),基本8元钱都可以到达。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来往于大街小巷的电动带罩棚三轮车(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那种),可以乘坐2人,都是老年人驾驶,不分远近10元钱就可以,只是孩子上下学时间都忙于接送孙辈,看不到空闲的电动三轮车。

当然自驾游也是不错的选择。

2、如何到达古城
铁路:建议乘坐高铁动车至“石家庄站”,再打车至正定古城,费用大约40元左右,非常方便;

飞机:“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东北部,距市区32公里,为4E级民用国际机场,是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空中门户、北京首都机场的备降机场、区域航空枢纽、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空货运中转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