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行2)千古一相 万历首辅~张居正故居

作者:濦水风帆 显示图片

张居正故居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古城东大门内,故居以张居正生前居住的老屋为原型,属于明清时期四合院、小花园风格,突出反映故居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环境,还原历史建筑景观,展示张居正生平史迹文化。


开放时间:荆州张居正故居早上8点到下午5点开放。
门票价格:门票价格为30元/人。
游览时间:建议游览时间为1-2小时,如果想深入了解张居正和明朝历史,可以在参观前做好相关功课。



牌坊中间从古至左是“帝赉良弼”四个大字,“帝赉良弼”意思是,万历皇帝赏赐贤良的辅佐大臣。牌坊两旁是皇帝御笔亲书的对联“志秉纯忠,正气垂之万世;功昭捧日,休光播于万年”。





故居大门上的 “张居正故居”几个大字是曾经为新中国副“首辅”的李瑞环所题。李副总理为木匠出身,但书法一看还是很有功底。


楹联“状元榜眼二难登两第学冠天人,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功光日月”。上联说,张居正父子分别考中榜眼和状元,可谓学冠天下。下联说,张居正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日月代表明朝。





进大门后为一青瓦飞檐石雕影壁,上刻龙风呈祥图案。


在影壁后边刻着的是《张居正故居重建碑记》。



院落的正房,横匾上书“太岳堂”,太岳是张居正的号。楹联被绿植遮挡,实为“双肩能担天下事,一人而为帝王师”,这是对张居正极高的评价。


门内大理石上“宅揆保衡”亦是万历皇帝亲题,意为张居正既是首辅又是帝师。



会客厅



兰堂内的陈设



中堂



太师居的北侧,有张居正处理公务的蜡像。书房内摆放着书案、椅子等家具,书架上还有珍藏的古籍和经书。


太师居南侧陈设


张居正笔书


张居正像



左右墙上都是碑刻。



院子正中是张居正石像,有四个碑亭,约居石像的四个对角,里面碑石正反面均刻有碑文,正面碑文分别刻有张居正《咏竹》、《与楚中抚台辞建第助工》、《答上师相徐存斋》、《送初幼嘉年兄还郢》四部作品,背面则是与之相对应的背景资料及其介绍。



张居正咏竹诗: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张居正亲笔题书七律《送初幼嘉年还郢》“燕市重来二月初,翩翩意气曳长裾。金门未售甘泉赋,玄室何人问子虚。太乙夜燃东壁火,天池时化北溟鱼。乾坤岁岁浮春色,环佩将相侍禁庐。”


中央有张居正雕塑,身着官服,右手持书卷于身前,左手背于身后,目视远方。基座背面是明王启茂的《谒文忠公祠》诗: 袍笏巍然故宅残,入门人自素衣冠。半生忧国眉犹锁,一诏旌忠骨已寒。恩怨尽时方论定,边疆危日见才难。眼前国是公知否,拜起还宜拭目看。


张居正雕像。只见张居正头戴一品冠,身穿朝服,眉清目秀,长须飘然,手持奏稿,目视远方,看起来颇具政治家风范。


故居内随处都可看到万历皇帝褒奖给张居正的笔墨——“纯忠”、“尔为盐梅,汝作舟楫”、“元辅良臣”、“宅揆保衡”(宅揆,总领国政;保衡,辅弼君王和教导皇室子女)



张居正对徐阶执弟子之礼,对其表达出尊崇和敬佩之情,语气谦卑。



张居正担任首辅后,特意在家乡修建堂楼供奉皇帝褒奖他的手书,以示忠心。不料,锦衣卫一庞姓官员帮忙大事张罗,仿照京师相府的规模为其扩建第宅,地方士绅和百姓都有捐资,湖广政府也出钱资助。张居正得知后,深感不安。碑上这封信就是他给湖广抚台力辞建第助工的。


正房横匾“纯忠”,是万历元年的御笔。楹联“汝作舟楫,尔惟监梅”及门内大理石上的“元辅良臣”均是明神宗亲题,体现了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器重。


“元辅良臣”的背面嵌一木刻“任贤图治”,出自《帝鉴图说》。



正房匾额上是万历皇帝御笔亲书“捧日”,楹联曰“永保天命,弼于一人”。


此厅内为张居正的生平事迹展。


按张居正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分“早慧奇童“宣海沉浮”“力挽狂澜”“卷凉悲歌”等,四个篇章展开,展示张居正一生卓越的功绩和改革家的风范,重点介绍张居正的改革历程及其思想,以供今人学习和借鉴。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明朝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人,时人又称“张江陵”。他于万历时期出任内阁首辅,一举扭转了明王朝衰败的危机,使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万历新政”的局面。张居正因此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救时之相”,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继商鞅、王安石之后最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张居正的祖籍为直隶凤阳府定远县。元代末年,张居正的七世祖张福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因战功卓著世袭千户。在《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登科录》中,记张居正为“湖广荆州卫军籍”。


张居正自幼聪慧过人,5岁读书识字,10岁写诗填词。嘉靖十五年(1536年),12岁时张居正参加荆州府试,考中秀才。荆州知府李士翱十分赏识其才华,并将张居正的“白圭”之名改为“居正”,希望他长大后正道直行,成为国家的栋梁。            
      张居正出生时,其曾祖父梦见月亮落入水池中,照得满池发亮,随后一个白龟悠悠地浮上水面,因为这个奇异的梦,所以给张居正取名“白圭”(白龟谐音),希望他以后能光宗耀祖(白圭古意为权利和富贵的象征)。


嘉靖十六年(1537年),13岁的张居正参加乡试,成绩优异。主考官湖广巡抚顾璘慧眼识人,断言张居正有将相之才,只因他年纪尚小,心智尚需磨练,出于关爱遂让他名落孙山,以待来日。嘉靖十九年(1540年),16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乡试,顺利录为举人。顾璘以犀带相赠,二人结为忘年交。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参加会试,顺利通过会试与殿试,以优异的成绩中二甲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图为嘉靖二十六年《赐进士题名记》 拓本,右下红线旁为张居正。


在翰林院进学期间,教习中有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嘉靖中叶,严嵩与夏言等权臣的争斗激烈,朝政日渐衰败,张居正壮志难酬,渐生退隐之意。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张居正以身体有病为由向朝廷告假,回到荆州闲居六年。


闲居期间,张居正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间的疾苦,写下《学农园记》。


这一时期他的思想从归居隐逸以乐心志,转向了对现实和民生的高度关注。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与友人相约游览南岳衡山,在二贤祠祭拜朱熹和张南轩,并写下《谒晦翁南轩祠,示诸同志》一诗。在诗中道出了“欲骋万里途,中道安可留”的心声,表达了他将重返京城报效国家的决心。嘉靖三十八年(1559),张居正离家返京,怀抱匡时济世之志重返政坛。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张居正升右春坊右中允,署国子监司业。右春坊掌太子侍从启奏之事。3年后,再升右春坊右谕德、讲读学士。张居正在裕王府邸伴随朱载垕讲读,受到朱载垕的特别器重,为他此后的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图为张居正官职升迁变化表。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驾崩。皇帝生前没有留下遗诏,按惯例由首辅和阁臣代为拟定。张居正深得首辅徐阶信任,在草拟遗诏时只与张居正一人密议。经裕王朱载垕批准后,嘉靖遗诏颁布于天下。张居正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急剧上升。


裕王朱载垕即位后改年号为“隆庆”,是为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以裕王旧臣的身份,被擢升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居正从此真正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这一年张居正43岁。


隆庆六年(1572年),隆庆皇帝病危,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3人为顾命大臣。


隆庆皇帝驾崩后,年仅10岁的朱翊钧继位,改年号为“万历”,是为明神宗。不久,首辅高拱因在与司礼太监冯保的政治斗争中失利,被勒令辞官,张居正接任高拱,成为内阁首辅。从此,张居正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长达10年之久,开创了“万历新政”的新局面。


张居正身为首辅,同时也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他利用中国传统的皇帝教育制度﹣经筵和日讲,对年仅10岁的万历皇帝进行教育。目的是使皇帝通过学习,成为“圣贤之君”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九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张居正生前权倾朝野,但在其去世后不久,他所推行印改革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他所倚重的许多人被贬官或罢黜,他自己被剥夺了所有官阶和封号,甚至险遭开棺戳尸,他的家不仅被抄,家眷或者害死或者流放。


一是万历皇帝年幼时,对张居正言听计从,随着自己的成长,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不愿再做空壳皇帝,而张居正却仍不放手,加剧了君臣之间的矛盾,待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立即寻求报复。   
      二是张居正的改革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得罪了很多官员,在遇到反对派的攻击时,他采用强硬手段予以镇压,在他死后,反对派们联合起来,对他进行彻底清算。                                       
       三是张居正在执政时期,大权独揽,说一不二,视为内阁成员为下属,而不是同僚,客观上大家对他唯命是从,其内心深处早有不满。此外,在他家里搜查时,发现了万余两黄金和十余万两白银,超过了张居正和他家人的收入,这些也成为攻击他的理由。                                          
       然而,对张居正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从万历末年对张居正的平反昭雪,到万历四十年的《张太岳集》发行,再到崇祯十三年的全面平反,都在说明人们肯定张居正的功绩,怀念张居正主政的时代。但是,这一切都未能挽救明朝的命运,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大明王朝走向了灭亡。



一块照壁,上书“帝赉(lài)忠良”,是张居正回乡葬父时,万历皇帝特赐给张居正的一枚银印内容,以示他对张居正辅佐之功的信任及肯定。




钟山堂内陈设





  《帝鉴图说》是张居正为十岁的万历皇帝学习帝王之学而编写的一部图文并茂的启蒙教材。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收录历代明君思贤若渴、从谏如流、励精图治、问民疾苦等故事,共81例;第二部分收录昏君暴主劳民伤财、荒淫怠政、杀贤拒谏而最终自取败亡的故事,共36例。全书每个故事配一幅生动的插图,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帝鉴图说》,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张居正裔孙张亦缙据明万历刊本翻刻。                 🍀《帝鉴图说》巴黎版画本,由在清朝担任宫廷画家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绘制,书中图画配有法文解说。该书于1788年在巴黎出版时,书名改为《中国皇帝的真实记忆》。




🍀孝德升闻。虞舜的父亲、后母和弟弟想合谋杀他,他忍辱负重,以孝道感动了父亲。唐尧将首领的大位禅让给了虞舜,还将两个女儿嫁给了他。                                                                         🍀谏鼓谤木。唐尧为了鼓励百姓给自己提意见,就在宫门前放了一面鼓,百姓要想见他就击鼓求见。他又在宫门外树上放了一块木板,让人们把指责自己过失的话写在上面。


🍀解网施仁。成汤出游野外时,见捕猎者四面张网捕鸟。商汤让捕鸟者网开三面,只留一面,为禽鸟留下生路。商汤的仁德感动了远方部落,一时有众多部落纷纷前来归附商朝。                      🍀戒酒防微。夏禹尝了仪狄酿造的美酒后,就疏远了仪狄,再也不喝美酒了。夏禹说:后世必有君王会因为沉溺于饮酒而亡国的。


🍀下车泣罪。夏禹出巡时遇到犯罪的人,下车询问他们犯罪的原因,为之伤感哭泣。夏禹自责自己没有能像尧舜那样,以德归化天下。              🍀揭器求言。夏禹在宫外悬挂了钟、磬等五种不同的乐器,让民众敲响不同的乐器来表达不同的诉求。夏禹通过听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就可以了解民情民意。


    🍀弘文开馆。唐太宗广搜天下图书典籍汇聚于弘文殿,精选朝中饱学之士,或在朝堂,或在内殿,讲授经史,共议国事。                                           
    🍀  露台惜费。汉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但经过计算后发现建造新台需耗费百金,相当于当时中等民户十家的资产。文帝当即下令停止建造新台,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帝鉴图说连环画



住宿在与张居正故居一墙之隔的宾馆,感悟历史,沧桑感极强,同时也在荆州古城墙,宾阳楼脚下,仿佛回到那历史的画卷之中。


由于身体不舒服到荆州人民医院做了一下检查,留个纪念,更加理解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



公安锅盔是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的一种地方美食小吃,其由面粉,肉末,芝麻,辣椒油等制作而成,分为鲜肉锅盔、糖锅盔、牛肉锅盔、梅菜锅盔等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