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凌晨0;30的火车,从山西忻州雁门关的代县来到北京西站,已经是早上8:15。到了北京不能荒废来此一趟的机会,于是一个人开启了骑行共享单车,寻找清朝老王爷府原址的计划,看看想当年皇城外的大佬们的房产现状,了解历史与文化的瑰宝。
王府是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近代的王府都建在老北京城内,王府的产权属于朝廷,王爷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和继承权。如果王爷的某个儿子袭封,自然可以在王府里继续住下去,如果王爷没有子嗣,或者是被废黜王爵,王府就要被收回,再由皇帝分给其他王爷居住。
清朝的亲王和郡王都是皇子,他们在未成年时都住在紫禁城内,成年时才移居城内的各王府中。
北京市现存的王府均为清代所遗,分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共4个等级,清代统计,从顺治开始,加封亲王郡王称号的皇子近七十个左右,王府89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王府风光不在,但还有余念,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遗老的家产全部归公,当下,王府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城市的改造,更新,旧王府已移做他用,好一点的建筑保留下来了,次一点大体拆掉了,有的仅仅留下门脸或门前的石头狮子。
对王府的兴趣,主要来自对历史建筑规模的探索,等级越高,其建筑投资越多,附有的艺术价值也越高。事先查阅了一些资料,简单地规划了行走路线,尽可能的顺路,作为以锻炼为目的的“考古活动”,这次到北京,作为外地人,只能骑共享单车,专程溜了一圈,尽可能地寻觅了几个能有记载的原址。
看似很简单的巡游,现实到了路上,只能通过手机导航,但可不是那么简单,我上午9:00,抵达西单地铁站,扫码共享单车开始骑行,提前设计好的初步次序,却因路途中的单行,禁行,绕行,一路上转来转去,酷似还走了不少重复路,冤枉路,从西城区转到了东城区,到了附近大部分找不到有标识,无法确认的,还得寻觅有古建的痕迹,中途问了许多人,大都不知历史而不知地点,禁行路使我不得不舍弃前往。到最后已经是下午2;30,回头联想,我也路过了十几个王府了,初步计划大体走过,5小时25公里的普通单车的骑行疲劳让我缺乏了返回再找和补漏的动力。立马决定去北京南站买票回津。
一圈过来,感觉最有气势、规制最高的当属享有世袭特权的八个“铁帽子王”的王府。而在这八个铁帽子王中,为首的当属礼亲王代善(也是最早的),据说其王府礼王府的豪华和气势在铁帽子王府中数一数二。我现场只能看到规模和范围不小,而且守护的还是wj。
知名度较高的有雍亲王府,即雍和宫,雍正当皇帝前的王府,乾隆皇帝在此出生,
醇王府,曾是光绪帝之父,宣统帝(溥仪)之父,国母宋庆龄住处,而且,光绪和溥仪两个皇帝都在此出生。
恭王府,北京最大,最富有的王府,和珅前期曾住过11年,
礼王府,努尔哈赤之子住处,规模宏大,北京较早的王府,
郑王府,清朝开国将领,努尔哈赤的侄子住处,是北京最早的王爷府。
睿亲王府:即普度寺,是帮助大清打入京的多尔衮(皇子,皇弟,皇叔)的摄政王府。
资料中能找到的王府旧址,对王府有研究的作者冯其利,在其著书《寻访京城清王府》,介绍了不少王府细情,咱不是史学家,只是兴趣来潮,看看当下。
这是我行走中途径的王府,现有20多个点位,都是围绕着皇城近邻而建,大都建在北京的胡同中间。好在都列入的文物保护对象,能存的都保住了。一圈下来,真正能进入的只有属于景点的恭王府,雍和宫和宋庆龄故居,好在原先去过就没有单独进入了。其他属于大机关单位的也是不让进的,但了解的其地理定位和规模大小。这里还发现了一个王爷府建筑后期整体“搬迁”的事情,由政协办公处“搬迁”到东城区的朝阳公园,其实也是保护文物的一种方式而已。
一个王府也是一个家庭,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王府的兴衰荣辱,也是时代和社会变迁发展的一面镜子,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的修身、立业和治家。不惜一切创下的家产,财富,最终能跟随你或你的子孙多久?当初的野心和冒险值不值得?人可以去争取更好的,但点到而已。
第一站;克勤郡王府:位于新文化街(原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是顺治年间所建的郡王府。清朝世袭郡王。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长子岳托被清太宗皇太极封为成亲王。次年,被降爵。死后,追封克勤郡王。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1931年的一天,一则新闻报道轰动京城。这则新闻报道的题目叫《铁帽子王拉洋车》,配发了一个外国人拍摄的一组照片,照片上一个身材魁梧的人正拉着洋车招徕客人。这位拉洋车的就是当年的铁帽子王,叫晏森。他的王爷封号是克勤郡王,属于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世袭罔替。晏森成为铁帽子王才两年,清朝就灭亡了,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贩卖家产,将祖宗留下来的诗书字画、文物古董,一样样搬到当铺里去换成银子。到后来,晏森更是将王府给变卖了。溥仪将他召到东北。由于晏森没啥本事,不能在东北任职,只好又回到京城。此后,晏森就销声匿迹了。
克勤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清室覆亡后,府邸的产权曾归属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熊希龄为住宅,现作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21世纪初,克勤郡王府修葺一新,恢复昔日风貌。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东翼楼。后部的内门、后寝与东西配房、后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原有建筑。
这里还是曹雪芹姑父宅邸。克勤郡王府是顺治年间所建,始封为代善长子岳托,岳托重孙纳尔苏改封平郡王。其侧福晋为曹寅长女,所以纳尔苏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姑父。
克勤郡王府,9:10,骑行寻觅的第一站,
敬谨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单路口南侧,曾为敬谨亲王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尼堪的王府,尼堪从十来岁就开始了戎马生涯。亲王,郡王都封过,最后力竭战死,结束了戎马一生,年仅43岁。
这里后改为学部,民国时成为北洋政府教育部,鲁迅先生曾在此任职。
敬谨亲王府,9:10,现在是武警招待所,对外不开放,从外面看,规模不小,门前没有文物标识,门前的一对石狮子看出主人的地位不低,新旧建筑已经融为一体了。
西城区西长安街路北、府右街以西。曾骑车路过,走近门口也看不出痕迹的政府大院门,反倒是对面红墙高立,
原主人是王永璇,为高宗第八子。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封为仪郡王,嘉庆四年(1799年)晋仪亲王。道光十二年(1832年)88岁时卒,其长子绵志继袭郡王爵。故这里也称仪郡王府。
现今中共中央宣传部院内,残存的游廊和楼阁一般认为是当年仪亲王府花园旧物。
郑亲王府:10:18,门口有文物指示标志
郑王府位于北京大木仓胡同,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的府邸。济尔哈朗亦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是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外唯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北京所有王府花园之冠
乾隆十三年(1748年),因第七代郑亲王被斥革,乾隆皇帝命济尔哈朗之弟费扬武裔孙德沛承袭。德沛对于郑王府的贡献,在于着力园林建设,致使“惠园”成为北京所有王府花园之冠。
现在王府只有东部的建筑还有存留,包含了街门、正门、正殿、5间东配楼、三间西配楼和5间正寝,依稀可以看出其昔日的恢宏与气派,西部花园改为二龙路中学。
民国后,王府先被抵押给西什库教堂,1925年复赁给中国大学。中国大学使用时将王府后殿改名逸仙堂,今尚延用。如今是“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所在地。
礼王府:位于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礼王府南起大酱房胡同,北至颁赏胡同,
明代是崇祯皇帝的外戚周奎的私宅。
清朝入关进驻北京之后,此地为礼亲王、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是努尔哈赤原配第一位大福晋佟佳氏所生。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号称“”清代第一王”的代善所有。
代善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封和硕礼亲王,为清开国元勋,不仅跟随清太祖征战多有战功,在支持其弟太宗皇太极、侄世祖福临即位及安定政局等大事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1616年(天命元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为四大贝勒之首,以序称大贝勒。
礼王府,10:40 ,wj把门,没有标识单位,当时门开着进车,看见里面的古建筑,关门后我想用手机拍上面露出的古建筑顶,但提示不让拍照,无奈只能偏一点拍照留念。
民国后曾为蔡元培所办之华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被改为民政部办公场所,现为国务院事务管理局使用。现在礼亲王府的中路建筑大多保存完好,东路北部有几个院落尚存,西路大部分建筑已拆除,但仍属于保存较好的王府。
礼王府与居民区间隔一条胡同。应该是大酱房胡同。王府规模宏大,占地广阔,重门叠户,院落深邃。北京有句老话说的是,“礼王府房,豫王府墙”,就是说礼王府的房子多,豫王府的院墙高。由此不难看出礼王府的规格,在北京诸多王府里面的等级之高。
庆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定阜街3号。原是乾隆帝的爱臣和珅的旧宅。后迁入恭王府。嘉庆四年和珅被诛,没收其宅,赐给第一代庆亲王永璘作府邸。为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王邸,是清代4个恩封世袭罔替的亲王府之一。清末,庆亲王奕劻是王公中的首富,曾经独揽朝权。1908年,他成为清代第十二位“铁帽子王”。
是清代4个恩封世袭罔替的亲王府之一。清末,庆亲王奕劻是王公中的首富,曾经独揽朝权。1908年,他成为清代第十二位“铁帽子王”。他因卖官、招权纳贿,全国各地大小官员无不以旷世奇珍觐献,金珠宝贝、海陆珍肴装满了庆亲王府的府库。
庆亲王府,10:56,不知单位,无牌,在德胜门大街大门
庆亲王府,位于定阜街3号,奕劻府邸。原是道光年间大学士琦善宅,后琦善获罪下狱并籍没家产。咸丰初年奕劻迁到此宅,后由辅国将军一直晋封庆亲王,经扩建后成为王府。也分三路:中路是主要殿堂,现只余后寝一座;东部已改建,西部基本保存完整。1949年后,京津卫戍区司令部设此。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不对外开放。
延年胡同后门,也找不到那个单位的迹象
庆王府当是在光绪十年(1884)晋封庆郡王后按王府规制改建,始称王府。王府建筑分3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现只余后寝1座。东部亦已改建。现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区,有三组并排的院落。原厅堂均有名称,悬有匾额。有一座二层楼,俗称梳妆楼或绣楼,现存三组院落,各有大门出入,
1949年后,京津卫戍区司令部设此。
醇亲王府:分为老南府和新北府两座,
老南府在西城区太平湖东里(今中央音乐学院),它的前身是清初大学士明珠的宅第,在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永瑆为成亲王,并将明珠府赐永瑆,随即按王府规制改建。此府传至毓橚时,被赐予醇亲王奕譞,即光绪帝的父亲,光绪帝即位后,原址改醇亲王庙。
新北府的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岸,之前曾为纳兰明珠和荣亲王永瑆拥有,后作为光绪生父奕譞府邸。光绪继位后,所居王府成了潜龙邸,于是奕譞从南府(即今中央音乐学院)迁至此处。后奕譞之子载沣袭爵,而载沣之子溥仪也当了皇帝,所以两座醇亲王府都是潜龙邸。其孙宣统帝即位后载洋为摄政王,故醇亲王府又称摄政王府。分东部殿堂和西部花园两大部分。大殿、后殿、后寝殿等保存完好。载沣本来也要搬家,但没来得及清朝就亡了。
冯玉祥的部下、北平警卫司令鹿钟麟将溥仪赶出紫禁城,送回醇亲王府。没过多久,溥仪悄悄溜进日本大使馆,后来跑到天津到东北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解放后为卫生部办公地,代表人民走进来的第一位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恰巧就是25年前力排众议,率部从紫禁城将封建皇帝遣送回醇亲王府的冯玉祥将军的夫人,她本身就是一位医生。
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也是清朝的末代摄政王。养马的地方,在东部的府邸旁,“醇亲王府马号”,位于后海北沿。马号坐北朝南,有东西两个院落,建筑面积约1900平方米。东西院落各有北房、南房和西房,院内至今仍旧有马槽。
解放后此府分成两部分,府邸作为国家宗教事务局,花园部分今为宋庆龄同志1963--1981年住的故居。先前还有两位副总理居住这里。
醇亲王府曾出过两个皇帝,一个是在南府出生的奕譞的儿子光绪皇帝,另一个是在北府出生的奕譞的孙子宣统皇帝。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是清王朝最后的两个皇帝,可以说醇亲王府见证了大清王朝的结束。
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蒙古王府。王府亦称“超勇亲王府”;又因最后一代亲王名叫那彦图,王府遂有“那王府”的俗称。那彦图当过蒙古联合会会长和北洋政府的国会议员。袁世凯为了当上所谓的洪宪皇帝,授意成立“全国请愿会”,叫沈元沛做会长,那彦图、张镇芳做副会长。他拥护袁世凯当皇帝。那彦图又因赌场失利,一夜之间将王府以两万元押给西什库天主教堂用于抵债,到期无力还款反而再向教堂神甫包世杰借款7万元。1931年,包世杰为讨债将那彦图诉至法院,两年后,那彦图败诉,迁出了那王府,租住在豆腐池4号
那王府12:20,那王府在宝钞胡同西侧,
那王府分部,12:10,如今,那王府已大部分改建,只有国祥胡同甲2号还保留着当年的风貌。
国祥胡同属东城区安定门地区,是宝钞胡同路西从北往南数的第二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赵府街与宝钞胡同,长220多米。明代,称“锅腔胡同”,清宣统时改称“国祥胡同”。
国祥胡同甲2号在胡同东段南侧,街门面北,原为“那王府”一部分,现为并列两个院落的“四合院”。
循郡王府:位于安定门内大街方家胡同13号、15号。
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死后追封循郡王爵。
循郡王府12:40
后来过继循郡王为嗣子的绵懿按贝勒府的级别修建。西部正院(15号)是现存较少的贝勒府形制的府第,有正堂5间(已拆除),后院还有正房和配房,东跨院属花园和生活居住区。东部是一组完整的大型四合院落,分主院、中院和后院,布局相似,有北房和东西配房。现在是方家胡同小学
恭王府:位于西城区什刹海前海西街17号,是北京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之一,曾为和珅、庆亲王永璘和恭亲王奕訢的宅邸1851,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恭王府是清代最大的一座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作为北京城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人家在当年可是标准的,妥妥是除了皇宫外的第一豪宅。北京规模最大的王府
由于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二十日,乾隆将和珅儿子丰绅殷德指为和孝公主(十公主)额驸。
于是在同年六月二十一日,乾隆下旨“所有李侍尧入官中一所房屋着赏给和珅作为十公主府第”,和珅1784年建造此府,大名鼎鼎的“和第”,1790年1月,和孝公主(十公主)下嫁丰绅殷德,正式入住此府。
和珅只住了11年。新上任的嘉庆皇帝,直接赐予和珅一卷白绫,尘归尘土归土去了
和珅因罪被赐死之后,嘉庆皇帝将这座宅第赐给了他“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于此同时,嫁给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
咸丰元年,身兼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的恭亲王奕䜣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他大筑邸园,并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恭王府
地址:西城区 什刹海(攻略) 前海西街17号(近定阜街)
恭王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到了新中国时期,那时候对一些文玩古董以及历史建筑,大多数时候都保持着一种不太重视的态度,它先后兼职过艺术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甚至说一度还当了食堂。
恒亲王府,又称惇亲王府、五爷府,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55号。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为清康熙帝第五子恒亲王爱新觉罗·胤祺府邸,后为清嘉庆帝第三子惇亲王爱新觉罗·绵恺府邸,现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管理使用
恒亲王府,1:12,由于导航从朝阳门内大街的一个酒店的停车场穿过,没找到大门,在王府高大的后墙处留影,看地图正门是在仓南胡同往一个封闭的胡同走,或豆瓣胡同口入,夹在新闻出版社大厦后楼群中,很不好找。
孚王府1:10,出版社
孚王府:,过去称呼“九爷府”,位于朝阳门内大街路北137号,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为雍正最信任兄弟的宅院胤祥、弘晓的怡亲王府。雍正登上皇位之后,遭到大多数兄弟的反对,只有他的十三弟胤祥支持他,于是雍正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为他营建了怡亲王府。
1730年,胤祥病重将死,雍正皇帝亲赴王府探视,但未及见到最后一面。雍正为胤祥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将怡亲王府改建为贤良寺,以示纪念。
咸丰皇帝封6岁的九弟奕譓为孚郡王。1864年,改赐孚郡王奕譓,称孚王府,因奕譓是道光帝第九子,故俗称“九爷府”。
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为宅子的主人,孚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王府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主要建筑有:正殿(银安殿)7间,左右各有配楼,后殿,后寝,后罩楼。西路跨院为王府生活居住区,东路院是府库、厨厩及执事侍从住所。王府布局结构严谨规范,保存较为完好。
雍和宫(原雍亲王府):位于东城区雍和宫大街12号,原为雍亲王府,康熙赐予四子胤禛,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雍亲王说的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还是王爷时的府邸。现在为藏传佛教寺庙,称雍和宫。
雍亲王府,即雍和宫,位于安定门内。清初是太监官房,康熙赐予雍亲王胤禛建府;雍正登基后改称雍和宫,乾隆九年改为喇嘛庙。此府出了两位皇帝(雍正、乾隆),最牛潜龙邸无疑。雍正死后曾在此停灵,所以主殿与故宫一样、为黄琉璃瓦顶,也是清朝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占地六万多平米,但仅是原王府的一半儿;因为雍正即位后,一半改为黄教上院,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为火所焚,今雍和宫是上院改的。这里也有三绝:五百罗汉山、檀木大佛和楠木佛龛。
北京僧王府是清代蒙古科尔沁扎萨克亲王僧格林沁及其后人在北京的府第,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炒豆胡同77号及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全府占了几乎炒豆胡同的一条街,规模相当可观,现在公布的只是原王府的一部分。在僧格林沁死后,该府由其子孙继承,直至民国时主人为僧格林沁之孙阿穆尔灵圭,所以又称为“阿王府”。
僧格林沁对天津历史了解的人都知道,天津城墙就是他建设的,蒙古王爷僧格林沁,晚清名将,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曾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用骑兵对英法联军作正面进攻,大败溃逃,听任联军在圆明园、京城肆虐。
如今成为机关部门宿舍,部分沦为杂院。非开放,禁止参观
和亲王府:位于东城区张自忠路东口路北,原为九贝子府,九阿哥胤禟府邸,后该府被分给雍正第五子弘昼,也就成了现在的和亲王府。
清末时,原建筑被拆,重建一座三层小楼,成为当时的陆军部和海军部。民国时曾先后是总统府、国务院、总理府。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也是这里。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驻地。人大宿舍。
睿亲王府:睿亲王府,此府主人太不一般,满清入关后大权在握,实际上的开国第一帝,被顺治尊为皇父摄政王:
睿亲王即摄政王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之弟,是清初开国(1636)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睿亲王府共有两处,一处在东华门大街南边的普渡寺一带,大殿等建筑尚存。,南池子小学校址。一处在外交部街。前者是睿亲王进北京后的住所,后者则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世爵后的新府。
顺治八年(1651)多尔衮死后被迫夺爵位,睿亲王府王府废除。其子多尔博于顺治十四年(1657)封贝勒,在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建立贝勒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睿亲王爵位,其后裔嗣袭,贝勒府为睿亲王新府。原有房500余间,只留有瓦顶院墙一段,残缺石狮两座。
豫王府:位于东城区帅府园东口,今天协和医院的位置,该府建于顺治朝。豫亲王始王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铎。多铎秉性刚毅,能征惯战。此后世代绵延有13个王承袭豫亲王爵位。多铎去世,其第二子多尼袭王后改踢号为信,府亦改为信亲王府
不过因王府主要架构已被拆除,现存遗址只有门口的两个卧狮、老豫亲王府门外摆设,再无其他遗迹可寻。1916年,美国洛克菲勒家族以12.5万美元买下北京豫王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所世界一流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豪掷 12.5 万美元,买下了一座占地 60 亩、拥有 500 多间房屋的宫殿。这座宫殿,是清朝皇室成员多铎的豫王府,曾是帝王亲王的住所,也是北京城的一大风景名胜。
豫王府,位于东城帅府园,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多铎宅邸,建筑级别也不低,也分三路,而且院墙比一般王府都高,故有“豫王府的墙”之说。因为多铎是多尔衮的亲弟,后受牵连被降爵,乾隆年间其后人才恢复豫王爵位。乾隆特许四代豫王把府墙加高三尺。小豫王以为恩赏,实际是警告他别得意忘形。豫王府早已改建成协和医院,仅存门口一对卧狮
离皇城最近的王府,靠近故宫的东华门,东华门大街路北 ,现为北京第27中学。
始王阿济格为清太祖第十二子,骁勇善战,崇德元年(1636年)受封武英郡王,顺治元年(1644年)晋英亲王,靖远大将军,破李自成军,杀刘宗敏、俘获宋献策。多尔衮死后被指谋乱于顺治八年(1651年)被削爵、赐死。
十年后其第二子傅勒赫无罪,恢复宗室,康熙元年(1662年)追封镇国公。该府原为明代的光禄寺署。清王府只有英亲王府和睿亲王府在皇城中。 民国时期,这里成为法国人办的孔德学校,
该府是世袭递降郡王府,位于东城区台基厂南侧东交民巷15号院内,始王岳乐为饶余郡王阿巴泰第四子,顺治六年因战功受封贝勒,顺治八年承郡王爵,并掌工部,参政议政,顺治十年以宣威大将军驻归化城,策划征讨喀尔喀部。
及至雍正元年(1723年)因当年岳乐“陷附辅政大臣”令“安郡王爵不准承袭”,将安亲王府改建为昭忠祠。至乾隆一十三年(1779年),乾隆帝追论阿巴泰、岳乐功绩后,封其后裔华兀孙(嗣子之子)奇昆为辅国公世袭。 清末这里成了使馆区,昭忠祠被拆除,成为奥国军营,安亲王府遗迹也告消失。
安庆王府2:10,原解放前的法国大使馆
淳亲王府,东城区东交民巷正义路西侧5号院,为康熙第七子淳亲王允佑府宅。允祐为郡王时建,晋封亲王后有所增建。原街门面临御河,建筑分三路,咸丰十年被洋人占领,改为英国使馆,最后面的英式楼房就是当时盖的。如今保存相对完好,但在公安部院内,不接受参观。
从明代以来一直是兵部、工部以及翰林院、銮驾库等直接为朝廷服务的机构所在地。这里离紫禁城近在咫尺,把这样一块“皇居冠盖地”提供给外国而且还不是什么友好的国家做使馆,反映了奕訢等清朝贵族对于外交事务的无知和对于侵略者的屈从。
庄亲王府
地址:西城区西四北太平仓胡同路北,是一处消失的王府
庄亲王府初称承泽亲王府,始封为太祖之弟舒尔哈齐,初封承泽亲王,康熙第十六子允禄承其爵。后改为庄王。
南起太平仓胡同、北至群力胡同、东起西黄城根北街、西至西四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面积之大,列各王府前列。《乾隆京城全图》描绘的该府分成三路。中路正北面阔五间、大殿面阔七间,前出丹墀,东西配殿各面阔五间、后殿面阔五间、后寝面阔七间、后罩房面阔九间。西路为花园,东路为附属院落。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对庄亲王府进行报复性破坏,大部分变为废墟。
不过在天津南开区白堤路82号还有一座,为北洋政府江西督军李纯家祠,它的前身就是北京的庄亲王府,建造时的材料也是从北京运来的,后天津这里也称庄王府。
庄王府原位于北京西四北太平仓,第一代庄亲王icon是太宗第五子硕塞,几百年来庄亲王共世袭了十二代,末代庄亲王是溥绪icon。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因奉禄没了,溥绪便以二十万元价格出卖王府,买方就是军阀李纯及其弟李馨,李家将庄亲王府地上建筑全部拆除,把砖瓦木料运输到天津建了李氏祠堂。
李纯兄弟将北京的庄亲王原址改建成住宅小区并命名为平安里出售,而拆下的琉璃瓦、雕梁画栋、墙砖、石雕等建筑部件,就让工人都做了编号进行标记,并派人原样运到了他的天津老家,在天津南开选址以修建李家祠堂的名义复建了这座庄王府。
“恭王府的房子,豫王府的墙,肃王府的银子用斗量。”
始于太宗长子豪格,罕见的没有按大清规制建,不见王府大门,不见绿琉璃瓦覆盖的银安殿,外表看来像个大院。
后成了道光年间大学士宝兴的宅邸,后来辗转到了内务府大总管荣禄的手里。1900年6月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两千余教民跑肃王府避难。日、英使馆军队要求借用王府大院防御,这座王府遂在战火中被夷为平地。
顺承郡王府:原址位于西城区赵登禹路,为清代现存规模较为完好的一座郡王府,系礼亲王代善第三子萨哈林第二子顺承郡王名勒克德浑的府邸,顺治五年(1648)勒克德浑晋封顺承郡王,顺承郡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民国时曾一度为张作霖的大帅府,解放后成为全国政协办公地。
上个世纪末,全国政协礼堂修建新楼,将顺承郡王府异地搬迁,复建到了朝阳区朝阳公园东侧,这也是北京的铁帽子王府第一次整体异地复建。郡王府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