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装饰艺术的巅峰书院——广州陈家祠(陈氏书院)

作者:祥云游翁 显示图片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 广州 市 中山 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 广东 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 资兴 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

陈氏书院是 广东 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

陈氏书院集中了 广东 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 广州 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从地理位置上看,陈家祠坐北朝南,坐落在 广州 市荔湾区 中山 七路。从建筑结构而言,陈家祠是一个院落式的建筑群,由大大小小十九座单体建筑共同组成:以中路为主线,两边厅堂、厢房围合,院廊穿插。每座单体之间又以青云巷相隔,长廊相连。庭院相隔,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厅堂高大雄伟,雍容 大方 。廊芜秀美,庭院幽雅。从性质上看,陈家祠是由 广东 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宗亲捐 资兴 建而成的合族祠,是极为典型的 广东 民间宗祠式。


陈氏书院由曾任翰林院等职的 东莞 陈伯陶等48位陈姓绅士倡议兴建,以“汉代太邱太祖”为始祖,凡 广东 各县陈氏宗族只需缴纳一定的金钱,均可以加入,并将祖先牌位放入陈氏书院供奉,宗族内的子弟到 广州 备考或办事时可入住陈氏书院。

1888年(光绪十四年),以陈颖川堂和陈世昌堂的名义购买 广州 西门口外的连元街、荔枝湾福水塘、恩 龙里 等总面积约36600平方米的房产兴建陈氏书院。至1894年(光绪二十年),书院落成。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国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 广东 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

1950年设立 广州 市行政干部学校。
1950年设立 广州 市行政干部学校。

1957年,经 广州 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 广州 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 广州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

1959年,书院被辟为 广东 民间工艺博物馆,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传展览 广东 地区历代各类民间工艺品为主。兼及全国各地民间工艺品。馆内辟有多个展厅,常年展出馆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绣等工艺精品。

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 广东 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 广东 民间工艺馆闭馆,陈家祠主体建筑被 广州 新华印刷厂占用并作为印刷车间。9月, 广州 电影机械厂占用陈家祠东院,后院。

1980年, 广州 新华印刷厂迁出。1981年,陈家祠进行全面复原维修,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
1986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1994年更名为 广东 民间工艺博物馆。
1996年被评为“ 广州 十大旅游美景”之首。

2002,2011年,陈家祠以“古祠留芳”,“古祠流芳”的雅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


陈家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 南海 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

石雕五彩斑斓,栩栩如生,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目光,让我流连忘返,不停地拍照,最后我都忘记哪幅照片是重复拍摄了


陈家祠门前屹立的两具大型 石狮 ,从雕刻技法上,可以堪称是石雕艺术的杰作:整头 狮子 都是用一整块石料雕刻而成的。东边的雄狮脚踩石球,傲视远方,象征着权力;西边的雌狮蹄扶小狮,象征着家族兴旺、子孙繁衍。在寓意上,祠堂前面一左一右两头 狮子 ,有事事(狮狮)平安之意,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陈氏家族族权的威严。




花脊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灰塑做脊基,上层为陶塑。每条花脊,在烧制的时候,都标有店号和年代,如光绪辛卯年(1891年)文如璧造、宝玉荣记、美玉成等店铺。











陈氏书院建筑中,砖雕是建筑主要装饰工艺之一。外墙、墀头、檐下等均采用砖雕作装饰。陈氏书院正面外墙上的6幅大型砖雕,均由质地细腻的 东莞 青砖精雕细刻拼接而成,是同期建筑中少有的大型砖雕。其中“梁山聚义”、“刘庆伏狼驹”两幅砖雕均高1.75米,宽3.6米,其余四幅砖雕分别是“百鸟图”、“五伦全图”、“梧桐杏柳凤凰图”、“松雀图”,图的两旁还雕有不同书体的诗文。陈氏书院这种诗书画结合的砖雕也是同期少见的。而外墙檐下及廊门上边饰线条排列整齐,密集苍劲、纤细均匀,垂直如线,雕工精湛,有“挂线砖雕”之称。






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明珠”和“百粤冠祠”,集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其中,以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二塑(陶塑、灰塑)和彩绘画以及铜铁铸著称的“七绝”装饰艺术凝聚了 广东 雕刻艺术之精华。“七绝”巧妙地与祠堂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让人啧啧称奇。而“七绝”上又雕刻着难以尽数的历史文化故事,让陈家祠无形中成为了一个连木柱、屏门、檐板、花罩和神龛都会讲故事的神奇建筑。






陈家祠纹饰精美华贵,集岭南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等工艺之大成。郭沫若曾赋诗赞美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位于聚贤堂屋脊的灰塑独角狮,源于 佛山 民间传说,可辟邪保平安。











陈家祠正门,抬头远眺陈家祠首进头门正脊中段南面陶塑脊饰,这是一组以亭台楼阁为背景的大型主题戏曲人物群陶塑像。中间是两层洋楼格局,两侧是两层裙楼。二楼有四个独立小阳台,各探出一个人头,身体倚靠护栏,聚精会神地观看街面唱戏



















陈家祠的正门,是两扇高达5.6l米,宽4.1米,厚0.13米的巨大漆黑木门。如果只是单纯巨大,也许并不足已让你惊奇。但大门上那对高达4米用重彩线条勾画出的大幅门神,神情威严,气宇轩昂,让人感觉很震撼






穿过首进门堂是带月台的聚贤堂,聚贤堂,顾名思义,是当年陈氏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厅堂高大宽敞,装饰典雅。
陈家祠的中进聚贤堂是陈家祠的核心建筑之一,位于中轴线上,是陈家祠的主体建筑中最中心、最重要的厅堂之一‌。聚贤堂不仅是‌陈氏宗族举行重大祭祖仪式的地方,也是族人议事聚会的重要场所。聚贤堂的装饰华丽精美,展示了‌岭南建筑的高超技艺。
聚贤堂的历史背景和功能
聚贤堂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陈家祠建成时间最早的建筑之一。它不仅是陈氏宗族举行春秋祭祀、议事聚会的地方,还在祠堂建成之初供族人集会使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聚贤堂的建筑特色和装饰艺术
聚贤堂的建筑装饰精美绝伦,展示了岭南建筑的高超技艺。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着巨大的‌木雕屏风。聚贤堂的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等装饰艺术令人赞叹,体现了清代岭南地区商人家族对装饰艺术的精细追求





陈家祠聚贤堂前的月台装饰,会聚了石雕装饰工艺之精华。月台的石栏杆采用镂空雕刻缠枝纹技法来装饰,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玲珑剔透,技艺精湛,秀丽典雅。


望柱头的装饰更是别出心裁,它屏除了雕刻 狮子 和葫芦等 广东 民间祠堂的传统做法,而是换成了一列石雕菠萝、杨桃、 仙桃 、佛手等一盘盘岭南佳果,形象生动,雕刻精美,既富有岭南风情,又寄寓了陈氏子孙终年以礼果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虔诚心态


其中的“麒麟玉书凤凰图”、“金玉满堂”、“三阳开泰”等都是少有的佳作。这些铜铁铸的装饰工艺,采用西方建筑装饰手法,配以 中国 传统文化题材,是 广州 这一东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地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下图”“麒麟凤凰送玉书”,寓意生育有德有才之子

















陶塑
石湾陶塑脊饰,又称“花脊”,用陶泥雕塑后经煅烧而成,是专门装饰于庙宇、祠堂、会馆等大型建筑物上的特殊工艺。这种装饰手法源自明末清初,盛于晚清,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岭南地区,体现了南粤浓郁的民间建筑装饰风格。

书院的正脊采用 佛山 陶塑共11条,分别由文如壁、宝玉荣、美玉成、吴奇玉等店造,其数量和规模反映了当时 广东 陈氏宗族的经济实力。 首进5条和聚贤堂脊饰分别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聚贤堂脊饰 于1976年被台风刮倒,于1981 年重塑)和十九年(1893年)烧制,中、后进的4条脊饰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烧制,后进大厅的脊饰则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条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全脊共塑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陈家祠连廊的廊柱和月台围栏的栏板是运用铜铁铸这种工艺,这种工艺在清代传统建筑中还是比较少见的,柱子是空心的铁管,而下方是水网结构,雨天的时候雨水可以通过管道排到下面。水涝的时候排水快,夏天的时候在上面走会非常凉快。





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 广州 制作。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 番禺 的 黄南 山、杨鉴庭、黎壁竹, 南海 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其中以 黄南 山雕刻的数量最多。








堂内有 潮州 木雕一绝的镂雕虾蟹笼、清代 广州 木雕刻龙纹大神亭、清代 潮州 金漆木雕神亭,属馆藏精品。中为刻龙纹大神亭,右为神亭




金漆木雕神龛,融雕刻、绘画和漆艺于一体,制作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整体木框架采用 潮汕 传统退光漆技法,神龛两扇门的内外面是金漆画。























‌陈家祠的后进正厅是祖堂,设有神龛十一个,用于供奉加入陈氏书院的各地陈氏宗族的祖先‌。祖堂是陈家祠的核心区域之一,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百福千祥陈家祠之悬鱼(灰塑)在陈中路的首进、中进的东、西山墙上,塑造了现存最大的灰塑悬鱼。在这巷道中,抬头看天空,便可以看见这色彩艳丽的悬鱼,由巨大红日上面居中,边上塑铜钱纹等,外边上变形的蝙蝠,下边是一个大花蓝,内有寿桃···寓意族人红运当头、清廉、平安、幸福、 长寿 、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