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入门登有多难|扶老携幼登顶广州桂峰山

作者:远山的呼唤 显示图片

11月的广州,天气稍微转凉,最高气温低于30℃,加上雨水少,正是户外活动的好季节。我计划了几个徒步项目,最终选择了桂峰山。




桂峰山位于桂峰村,是“从化十登”的入门登,村子以多柿树闻名。“从化十登”在广州徒步圈名声显赫,指的是登顶位于从化的十座1000米+山峰,这些山峰都不是收费景区,没有完善的旅游设施,更没有修建好的石阶或木制栈道,只能沿着前人走出的山间小道登山,十座山峰徒步难度有差异,选择入门级的桂峰山对于扶老携幼的我们来说比较实际。


登山人员:一行四人,包括70岁老人和8岁儿童。

交通:从广州市天河区开车到桂峰村要大约1小时40分钟,前半段高速车流不小,接近从化后车不多,比较好走。桂峰村村口有个停车场,如果准备登山,不建议停这里,从这里走到登山起点比较远。继续往里开一段路进入村子中心地带,这里有很多农家乐。我在网上看到说路边可以停,但是车位有限,我们出发较晚,到村子的时候已经11点,所以我就停在一家农家乐的停车场,跟老板说下山后会来吃饭,但是往里步行后有点后悔,因为以当天的车流量,完全可以在路边找到停车的地方。在登山起点的位置有一小块空地,挤一挤能停9辆车,我们到的时候已经停满了,如果一早到应该可以找到地方停。

准备:
(1)带足水,登山途中没有任何补给。 
(2)推荐穿抓地力比较强的徒步鞋,运动鞋也可以,最好鞋底防滑。
(3)不推荐带小于6岁的孩子,除非大人能力很强,有些路段如果出现滑倒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我们达到村子的时候大概11点,停好车,按照指示牌的方向走上一条水泥大道,路上很干净,路两边有很多花和柿子树,但是挂果不多,只有高处还有少量果实,所以没看到大片柿子红遍山野的景象。路边还有很多小摊,售卖各种农产品,很多家庭的院子里还晾晒着不少腊肉腊肠,因为还要登山,所以我们没有仔细逛,想着下山再看看。




走到一座石桥前,旁边有个卖豆腐花的小铺,这里是个分岔路口,直行过桥便可以走到“流溪河源头”,左转则能走到登山起点。


前方青山环绕,柿树夹道,回头可以看到同样被山峦和树木围绕的村子。



我们过桥,继续走大概几百米,可以看到不少能停车的空地,当时有点后悔没把车直接开进来。这里也有农户在摆摊,再往前走进一条小道,便能看到一块大石头,石头旁一小股溪流流出,泻入下面的小水池,从石头上的朱红大字得知,这个不起眼的小溪流就是流溪河的源头了。石头后面看起来有山道,但是有人出来说走不通。


原路返回石桥处,卖豆腐花的阿姨向我们吆喝,此时将近中午,我们没时间坐下吃豆腐花,果断右拐,是一条上山的缓坡水泥路,沿途还是很多柿子树,这里也有一家农家乐,院子里挂满腊肉,如果打算在这里吃饭,车停这边倒也离登山口比较近。





这条蜿蜒的上坡道也有几百米,路边很小块的空地也有人停车,一直走到另一个岔道口,直行进去是我刚才提到的可以停车的空地,往左前方则有个小坡,我没上去,但看起来也有空地能停车,并且有另一条路可以上山。这里有个小插曲,我本想打开“两步路”跟着前人的足迹走,但是发现里面的路线无法打开,网络是通的,但是路线怎么也连不上,只好放弃,看来以前要提前下载好比较保险。


直行进入空地,这里停了9辆车,已经满了,再停车必然会挡住其它车。此时已经过了12点,我们在树荫下拿出带的干粮大吃一顿,牛肉、香肠、黄瓜和水果一股脑儿塞到肚子里,吃饱喝足,开始爬山。从前方的入口,根据木牌指示左转,立刻开始爬升,开始一段土坡路有很多碎土,比较陡也比较滑,这一段两边没有高树,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从高处看到村子,广州大部分树木秋季并不会变黄,但远处也有少数变黄的枝叶总算透露出一丝秋意。



有人从另一个方向走过来,可能就是刚才提到的岔路那边来的吧。


这段路很短,经过往右的一个急弯,开始盘山而上,左侧是山体,右侧是坡,坡上很多芦苇。但没多久山路带我们进入密林,之后几乎一直在深林中穿梭,直到登顶前。


很快,一片黑压压的杉树林出现在左侧,这个季节,杉树绿色的叶子已经很少,全身都是褐色,让人眼前一亮,这些杉树不粗,但一棵棵挺直身子,排成阵列,相当壮观,应该是有意种植的吧。



一路都是土路,并且一直在爬升,几乎没有平路可以缓口气,对体力一般的人来说还是相当有挑战的,有不少路段比较陡滑,上山还好,下山的时候就要格外小心,需要借助石头或者树根落脚。老人体力还不错,倒是孩子他妈一路上倍感煎熬,一直走在最后。沿途有各色绸带指路,不容易迷路。




我们上山比较晚,不时遇到有人下山,而且孩子不少,这些孩子大部分在8岁以上,但也有年纪小的,我们上山不久追上一家三口,小家伙才4岁半,但是走起来特别有劲,拿着登山杖,爬起来不落人后,我们休息的时候,他们已经走到前面,等我们追上他们的时候,他父母还在修整,他已经独自往前闯荡去了,果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山上森林覆盖率极高,而且密度大,常常“但闻人语响”,却看不到人影,大概爬到2/3的时候,遇到几个大队人马下山,看起来是那种报名参团的集体游,我们在村子里也确实看到停着两台大巴。


接着我们遇到一个5岁多的小男孩,居然穿着拖鞋,跟着妈妈下山,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真是让人称奇。


爬完一个坡,便是下一个坡,终于,看到一个“山顶等你”的牌子,从这里到山顶普通速度走大概需要半个小时。下山的人提醒说登顶前有一段很陡的路,有人还说要手脚并用。继续往前,虽然还身在林中,但是能隐约看到山顶,很快,山路从密林中钻出,两边大树很少,多是一些灌木和芦苇,转身望去,才发现已经身处高峰,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层层叠叠。



在灌木之间,有一条天然的石路,我感觉这段路虽然陡,却并不难爬,因为石头有棱角,形成台阶,方便落脚,并不滑,如果前面体力消耗很大,到此处可能已是樯橹之末,爬起来会比较费劲,但如果体力不是问题,那么这段很好爬。这里离顶峰很近了,山顶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我在这里等老婆上来的时候,老人已经带着孩子先登顶了。




山顶同样没有大树,视野非常好,四周尽是高低起伏的山峰,山峰间点缀着村庄和湖泊,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只是当天光线很亮,空气显得不是很通透,远处的山有些朦胧。




在我们先登的顶旁边还有个山顶,两个顶的空地都不大,经过辛苦跋涉登顶的人们有些坐在地上休息,有些找角度拍照,山顶很晒,但是也有凉风不时拂过。过了一会儿,四岁多的小男孩也跟着父母来到了山顶。


如果从登山口算起,我们等到山顶用时大概2个半小时,此时已经过了下午3点,为了在天黑前赶回村子,我们没有逗留太久,开始下山。其实桂峰山有一条环线,但据说那边的路下山更危险,所以我们选择原路返回。

我们只带了两个登山杖,老人和老婆一人一根,我带着孩子下山,前面已经提到,下山很多路段比较滑,特别是临崖路段,有一定危险性,虽然有我帮忙,孩子下山途中还是摔了几跤。之前遇到的一家三口追上了我们,原来他们的孩子已经睡着,被他爸爸用袋子裹住背在背上下山,反而速度更快了。




虽然更危险,但是下山速度比上山还是快不少,我们下到登山起点的时候已经5点多,之前停的9辆车都已经不见了。

如果从登山口算,我们上下山总用时4小时左右(包括休息时间)。从停车的村子算,我们全程步行大约10公里(包括去流溪河源头的路),全程总爬升770多米。

后面的路其实也不少,但是比较好走,当我们下到大路的时候,再次遇到一家三口,他们刚刚上车准备出发。很快天开始黑下来,我们终于回到停车的农家乐。我们下山算比较晚的了,可以看到很多餐桌还摆放着一片狼藉的碗碟,点菜的时候,有些菜也已经售罄,我们匆匆点了三个菜,酱板鸭、豆腐泡和一个青菜,豆腐泡和青菜的份量很足,138半只的酱板鸭味道一般。

作为化十登最容易的一登,桂峰山难度不算很高,但是绝对不低,如果想象成普通的拾阶而上,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出发前要做好充足准备,对自己和同伴的能力有正确的评估。

野路自有野趣,我自己感觉还是挺好玩的,70岁的老母亲独自走下来,表示没感觉特别累,孩子上山途中几次喊累,下山之后却依然生龙活虎。

下次去哪里呢?嗯,让我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