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博物馆(二)

作者:黑骏马 显示图片

德宏 州博物馆的馆标是仅见于古代 德宏 地区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 “龙江型不对称铜钺”(东汉网格纹乳钉纹铜钺),铜钺中间镶嵌着 “德” 字。

开馆时间:星期二 ~~星期日(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0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地址: 德宏 州 芒市 金孔雀大街38号


德宏 州博物馆为三层楼建筑,
一楼(1F):序厅、自然厅、历史厅;
二楼(2F):民族厅、辐射中心展示厅
三楼(3F):临展厅

重点是二楼 “历史厅” 和三楼 “民族厅”,这两个展厅的内容还是非常不错的,值得细细欣赏 


德宏 州博物馆是 全州 第一家建成并对外开放的地方综合性地志类博物馆,建筑面积8237.65m,展厅面积2992m。

德宏 州博物馆整体建筑风格采用了简洁明快、线条流畅的现代建筑形式,建筑形制为不规整的立方体,形似一方 “宝盒”,外墙体的肌理极具层次感,是 德宏 亚热带地区繁盛生长的榕树根系的抽象表征,墙面色彩为 云南 高原红土色,整个建筑的寓意为 “植根 德宏 ,面向四方;收藏 德宏 ,筑梦文博”,我们的馆标为仅见于古代 德宏 地区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 “龙江型不对称铜钺”。

德宏 州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南方 丝绸之路 — 中国 ( 云南 )自贸区 德宏 片区的腾飞发展为时间线索,尝试展现“ 德宏 ”这片沃土和其上过去与现在被它养育的人群从一条跨越千载,蜿蜒崎岖的丝路古道上走来,从往昔的岁月沧桑到今朝边疆安定繁荣、民族团结,昂首阔步于新时代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历史厅” 以五个单元介绍了德宏州的5个主要少数民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州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等五种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的47.8%。德宏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每种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德宏各民族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和谐相容,是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德宏州的主体世居民族,也是我国重要的跨境民族。《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称傣族先民为 “滇越”,《后汉书·和帝本纪》等称傣族先民为 “掸”。傣族先民属古代百越族群,历经迁徙最后定居于古代德宏地区,并在此发展强大起来。德宏是中国傣族的重要发祥地,有 “傣勒” 和 “傣德” 两个支系,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勒” 分布于全州各县市的坝区,“傣德” 主要居住于瑞丽市和芒市遮放坝尾一带。


【傣族与水稻】   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农耕生产是傣族主要的生产活动。傣族的活动安排和周期都紧紧围绕着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传统稻作农耕对傣族的文化乃至民族的性格都有很大的影响。唐代《蛮书》中记载云南傣族以大象蹈土种稻,其农业生产进入畜力犁耕。元明清以来广泛种植水稻,并接受了汉族某些先进水稻种植技术和工具。


“遮放米” 标本




傣族米线筒    现代    铜    征集购买


稻作的生产环节分为选种育种、寄秧、犁田、栽秧、耨草、灌溉、修渠、排水、收割、储存。
德宏地区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傣族稻作农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德宏地区一般在立夏撒种、芒种栽秧、立秋耨草、秋分割谷、冬至后犁田。经过傣族人民的千年选育,产生了滇西四大风物之一的德宏 “遮放米”。“遮放米” 曾被指定为土司进贡之物,年有定量。1956年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在德宏芒市召开,周恩来总理品尝并了解 “遮放米” 的相关情况后,将其定为国务院接待外宾的国宴用米之一。


傣族竹编箩     现代    竹    征集购买


傣族捕鱼器     现代    竹    征集购买


【傣族稻作文化场景】
德宏傣族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化。依照传统一年一般只播一季稻谷,稻作生产的时间跨度为一整年。在腊月犁田,三四月放水泡田,五六月撒秧,七八月移栽秧苗,十一月收割储存。稻作生产中一般由女子负责插秧拔秧,男子负责挑秧犁田,分工协作。耕作方式以引水灌溉为主,不施肥、浅耕,实行粗放的田间管理。体现了德宏傣族人民顺应天时,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上图)熏烤手工艺品    (下图)傣族生产生活用具


(上图)围鱼    (下图)傣族竹帽


(上图)盈江弄璋南算傣族竹编制品    (下图)傣族美食


(上图)盈江弄璋南算傣族竹编制品    (下图)傣族美食


傣族烟枪    近现代    银、铜    征集购买


(左)傣族首饰盒     近现代    竹    征集购买
(右)傣族食品盒      近现代 


傣族戥子    近现代    竹、木



傣族象形与龟形砝码    近现代    铜


盒装象牙杆呈戥子
近现代    骨、铁    征集购买
通长30厘米,精致美观。一般为傣族富有人家所有,常用来秤金银等贵重物品。


德宏傣族的居住环境依山傍水,建筑师法自然,可分为北部的汉式合院民居和南部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一种底层架空、人居楼上的建筑空间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20多根粗木柱支于石墩之上,屋内横梁穿柱,“草排” 覆盖于屋顶或直接将竹子一破两半做瓦盖顶。“干栏” 又分上下两层,上层根据自身的实际生活需求、家庭成员构成,围合分隔为不同的居住使用空间;下层高约七八尺,架空,四周无遮拦,用来堆放杂物或圈养家畜。并从下层置梯以达上层,满足了在湿热地区防水防潮、防雨防震、通风散热的要求。

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傣族的建筑艺术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德宏地区傣族寺塔建筑金碧辉煌,佛殿基层为干栏建筑,屋顶重檐两三层,上小下大,又称为 “孔明帽”。德宏傣族寺塔建筑虽受汉族红墙绿瓦、重门层阶的建筑风格影响,但根本上坚持了本民族干栏建筑的特点。(左图:芒市菩提寺)


傣族建筑模型


【女装、男装】   德宏傣族少女装因地域不同略有区别。一般用红色绳线结成发辫缠于头顶,再点缀以花朵、金银饰物作为装饰,上身多穿贴身的无领大襟短衫,有长袖和短袖两种。结婚后妇女改穿对襟黑色或白色短衫,下着黑色筒裙,盘发髻于脑后,外裹浅色印花毛巾,俗称 “包头”,也会戴上黑布缠成的高筒帽子,帽子边上用绿色的丝绳缠绕装饰。老年妇女的上衣一般都比较宽大,色彩较为素雅,崇尚黑色。
德宏傣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襟小袖衫,下穿净色长腿裤,色多用白色、米黄色、蓝布、青色布,喜用红色布做包头,并点缀用彩布扎成的布花。


(上左)1937年傣族母子   (上右)上世纪50-60年代芒市傣族少女老照片
(下左)1937年傣族男子装束   (下中)1937年勐卯傣族少女服饰    (下右)1937年傣族贵族新娘服饰



德宏傣族传统新娘服    现代    布、丝


方家土司贵族盛装    近代    布、丝、鎏金    三级文物



(上)傣族帽子    现代     布    征集购买
(下)傣族银质项链    近现代     征集购买


傣族银质项链  




(上)傣族银质手镯     (下)傣族银质耳饰 
 近现代     征集购买


傣族银质手镯


(上)傣族银质手镯     (下)傣族银质耳饰 
 近现代     征集购买


傣族银质手镯


傣族银质手镯


傣族纽扣    近现代     银、鎏金    征集购买


傣族纽扣    近现代     银、鎏金    征集购买


傣族傣勒少女装    现代     布    征集购买



錾花大银瓶    现代     银    征集购买



南传佛教本生故事银匣    20世纪     银    征集购买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是一种传统美术,分布于云南傣族地区,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德宏芒市,其最早的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2006年5月20日,傣族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8月,傣族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泼水龙    近现代    木    征集购买
该泼水龙通长626厘米,通宽28厘米,通高100厘米。圆雕,通身被鳞,四肢无爪,头顶无角,长须阔吻。脊部镂空,龙嘴置竹管或铁管制成的洒水轮。是举办泼水节时活动中心场所的标志物。



【傣族叙事长诗﹣阿銮故事】   傣族的叙事长诗大约有550部,这些作品都是数千行、数万行的宏篇巨著。从题材上看,分为英雄史诗、阿銮故事、现实生活三种类型。 “阿銮” 的含义一是指古老的英雄故事,二是对理想人物的尊称。阿銮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走过曲折道路,经历种种劫难,后来得到神灵的启示,增长了智慧和力量,战胜了艰难险阻,获得了幸福。阿銮故事是 “傣家人的金缅桂”,对傣族人民的传统礼仪、社会道德的传承和维系起着重要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下图:阿銮系列叙事长诗手抄本(芒市文化馆藏)

【傣戏(傣剧)】   傣戏,也叫傣剧,是德宏州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遗产。大约19世纪产生于盈江干崖一带,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和佛经讲唱,《喊班涛》、《冒少对唱》、《少散朗》、《布腾拉》、《十二马》等都是最早的剧目。20世纪初,干崖宣抚使刀安仁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傣戏迅速发展,风靡各地。后来吸收滇戏、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的瑞丽、芒市一带。经过历代艺术人的精心创造,形成不同流派,各具特色的孔雀舞。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书法】   傣族书法是以傣文字体为表现内容,以最初时的火炭笔、白泥巴等以及后来的 “列占”(铁椎笔)、蕨笔、钢笔和毛笔为创作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傣族书法别具一格,广泛应用于傣文报刊杂志、匾牌、会场宣传、抄写佛经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制陶】   傣族传统制陶是傣族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手工业。制陶主要原料为沙和黏土,制作分工传统上由女性担任并世代传承。陶器种类有炊具、宗教用品等。

【傣族其它传统艺术】   傣族光邦鼓舞、傣族象脚鼓舞、傣族武术


傣族葫芦丝    现代     葫芦、竹    征集购买


傣族象脚鼓    现代     皮、木    征集购买


傣族泼水节又名 “浴佛节”,是傣族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重要节日,德宏和西双版纳地区又称之为 “摆尚建” 和 “尚罕比迈”。通常在清明节后第七至第十天举行,为期三四天。关于泼水节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泼水节有着过年、礼佛、祈雨、迎春耕、祝愿人畜兴旺和五谷丰登之意。2008年,德宏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影像的方式展现 “傣族泼水节” 的宏大场面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佛教中最古老的流派,发源地为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现今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的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是中国三大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较为严格的遵循原始佛教的教义,与原始佛教的教义相互联系,其基本内容为因缘论(十二因缘)、业报轮回、四谛五蕴、入正道、三法印、四念处。保持着原始佛教的传统,严守戒律。在巴利文文献方面,有完备的经律论 “三藏” 经书典籍。




佛塔遗址出土的各类佛像  (清)


从左至右(上):① 清代南传佛教舍利铜盒(清  铜)   ② 20世纪南传佛教银佛(银)   ③ 水晶佛(清  陇川、盈江文管所藏)    ④ 南传佛教火焰冠银质佛像(银)   ⑤ 金佛(清  征集购买)
(下)南传佛教汉白玉佛头    近现代    汉白玉


傣族南传佛教供养人铜像    清代    铜    瑞丽文物管理所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允燕塔” 3D 打印等比微缩模型】
“允燕塔” 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城平原镇以东约1公里处的允燕山西北山麓,始建于民国36年(1947年),1955年最终建成,系南传上座部佛教覆钵形金刚宝座式群塔,由1座主塔和40座小塔组成,均系实心砖塔,通高24.9米、方形基座,底边宽19.3米,建筑面积372.49平方米,属近、现代“中国各民族的民族风格建筑”。198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为“曼勐町塔”,1989年根据当地群众要求,更名为允燕塔。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允燕塔坐南朝北,方向偏东5°左右。由允燕山北麓进入塔区筑有一条水泥甬道,两侧为茂密的林木,甬道全长93m,宽3.4m。起端与终端高差约10m。通道终端塔周方形地坪,长、宽各33m。其边缘砌有12座花台,花台内侧为道路,宽4.8m,路与塔基之间仅宽1m左右,除用砖砌有2道地沟之外,游人可以直接触及塔基和塔身。在通道进入塔基四周地坪入口处,置有二尊 “嘎朵”(缅语,意为怪兽),造型奇特,相当于汉族地区的麒麟或狮座。


允燕塔的塔基(金刚宝座)由5层叠加而成,底层呈方形,底边长(宽)为19.3m,高1.1m,四周共设置模型塔28座,第二~四层基座均为方形束腰须弥座,底边长(宽)分别为16.48、12.25、8.34m、高1.695m、1.53m和1.45m。四角各置模型塔1座,3层合计模型塔12座。须弥座四边均向两侧递减,总体呈“亞”字形。第五层塔基为八角形束腰须弥座,边长2.549m,高1.28m。主塔即立于第五层基座之上。塔基通高7.06m。基座通体呈白色。

主塔通高24.9m,塔身作覆钵状,底部作双层仰莲,底径为4.74m,高0.97m。其上为覆钵,底径4.57m,高3.2m,覆钵底部边缘轮廓分明,通体曲线柔美。塔身分2层浮雕图案,下层浮雕俯身状天神7人,其中南向1人,而东、北、西向各为2人。天神面目狰狞,双手下垂,与相邻天神互持宝珠一串(8棵)。塔身上下层间有一横线相隔,其上浮雕三角形、鸡心形图案,均饰火焰状花边。

主塔塔刹由相轮(十三天)、宝瓶及金属宝盖组成。相轮9圈,直径由下而上逐圈递减。其上端4圈各设底圈,相轮之上为宝瓶莲座。莲座为束腰双层仰覆莲,束腰部加饰有一周宝珠。其上为宝瓶本体,口小底大,其上嵌镶宝盖金属刹杆和十字形底圈铁架,塔身及塔刹通体涂饰金粉。


盈江允燕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2座南传上座部佛教佛塔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样式部分来源于缅甸,而另一国保单位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曼飞龙塔建筑式样则源于泰国,两者建筑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异。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曼飞龙塔是圆形须弥座覆钵形金刚宝座式群塔,而允燕塔则是方形基座覆缽形金刚宝座式群塔,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特征,是滇西南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佛塔的标志性建筑和具有代表性的佛塔,是中缅两国文化联系和交流的历史见证。

盈江地处我国西部边境,大盈江及其支流是缅甸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是著名的古代西南丝绸之路、我国联系中南半岛各国及印度的边境口岸,自古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均与缅甸北部地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允燕塔的造型与缅北重镇曼德勒省2座著名佛塔的造型相近,就是中缅两国文化交流的物证;盈江历史上是属于滇西重镇腾越州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傣族和景颇族、德昂族等均为世居民族。自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设立永昌郡后即列入我国版图,然而历代中央王朝不是实行羁縻政策,就是推行土司制度来实施对边疆民族的统治,允燕塔的修建是当地盏达副宣抚司末代土司刀思必治的后裔刀鸿升按土司制度下劳段地租的形式完成的最后一项公共事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司制度日趋消亡的历史。允燕塔和允燕山还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盈江、瑞丽江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对发展滇西地区旅游事业亦将发挥重要的社会作用。


19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铜鎏金立佛
清    铜    征集购买



蒲甘风格铜立佛
明(15世纪)    铜    征集购买
蒲甘是缅甸最早的统一王朝蒲甘王朝(1044~1287)的京都,意为“胜利者的都城”。蒲甘位于缅甸第一大江伊洛瓦底江中游东岸江边的一个古城,是缅族文化与信仰的中心、缅甸最古老的佛教圣地,有“四百万宝塔之城”、“万塔之乡”的美誉。历经数百年,蒲甘仍存有佛塔两千余座,这使得蒲甘成为同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尼的婆罗浮屠齐名的东南亚三大佛教奇迹之一。



二十五世纪玉雕立佛
清    汉白玉    陇川文物管理所


19世纪漆金花粉佛像
清    木、泥、花粉、金等    征集购买
该佛像通高30厘米,底座高8厘米,最大宽度18厘米,呈正咖跌式,双腿盘座于中部束腰的亚字型莲花须弥之上,足心朝上,右手作指地印;头莲瓣塔形顶宝盔,身着网格纹饰铠甲,高鼻深目,面部丰腴,大耳垂肩,通体鎏金一层,是为释迦牟尼王子像。经考证,该佛像系清代之物。



14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铜坐佛
明    铜    征集购买



南传佛教汉白玉佛像    
近现代    汉白玉


南传上座部缅甸蒲甘风格铜坐佛
20世纪    铜    征集购买



木雕漆金坐佛    
清(19世纪)    木    征集购买



木雕漆金坐佛    
清    木    征集购买



19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铜鎏金立佛
清    铜    征集购买



【傣族与南传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约在14世纪由缅甸广泛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德宏南传上座部佛教分为 “摆奘”、“朵列”、“润” 和“左底” 四个教派。

当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逐渐与封建领主统治相结合,达到政教合一,对德宏傣族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宏地区的傣文、傣历、傣族宗教节日都是由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地区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德宏傣族雕塑、书法绘画、民间文学等都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与此同时遗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佛教文物。


除傣族以外,阿昌族和德昂族也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艺术已经成为德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图)瑞丽雷奘相寺金塔白塔


(上图)瑞丽姐勒金塔    (下图)芒市五云寺



几介    近现代    铜    征集购买


傣族漆金巴利文经书    近现代    贝叶    征集


象骨贝叶写经    清    骨    征集购买



傣族漆金巴利文经书    近代    铜    征集


傣族锦纸经书    近现代    纸    征集购买


傣族巴利文经书    现代    纸    征集购买



(上)傣族银钵    近现代    银    征集购买     (下)傣族银钵    民国    银    



南传上座部佛教琉璃漆盒    近现代    征集购买



傣族供盘    近现代    竹、藤    征集购买


景颇族是德宏州的主体世居民族,也是我国重要的跨境民族。景颇族先民属古代氏羌族群,历经迁徙最后定居于古代德宏地区。景颇族包括景颇、载瓦、龙哦、勒哧、波拉五个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使用景颇文、载瓦文两种文字。现今主要居住在德宏州五县市。景颇族是传统的山居民族,多数居住在半山腰或山间的小平地,少数居住在坝区边缘地带。




景颇族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火,离不开火塘,火塘文化已根植于在景颇族人的生活之中。在景颇村寨,无论谁家来了宾客,主人都会把客人迎进正堂火塘边,用最好的酒肉招待宾客。火塘在景颇人的心中是神圣的,火塘边的座位十分讲究,每当有事情要商议或举行活动时,年长的坐在堂屋靠墙的位置,如果有客人来,主人也会邀请宾客坐主位置表示尊敬,晚辈们则坐在与长辈们相向或者左右两边的位置。




德宏景颇族织锦丰富多彩,多用自己捻成的棉线、麻线、羊毛线,并且经自然印染初步加工后作为织锦材料。景颇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构图新颖、色彩耀眼,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从它的取材和表现内容来看,它反映了景颇族人民的社会历史生活,表现了景颇族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



景颇族是传统的山居民族,在景颇族聚居的山寨,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幢幢别具一格的景颇族传统民居。其传统民居多为干栏式草顶竹木结构,可分为低楼、高楼两种,在平面布局上一般为长方形,屋脊很长,延伸到山墙以外,屋面为倒梯形的两面坡,屋脊翘起。

景颇族竹楼一般隔成若干间,各间均有门无窗,屋内根据人口多少设置若干个火塘。取暖照明的火塘周围铺篾席作寝榻。竹楼以屋脊为界隔成两半,一半是主人家居住和煮饭的地方。另一半则用以招待客人、存放别的东西。景颇族有大家庭和睦相处的良好传统习惯,有的人家有20多口,这样的人家,住的竹楼就不是三四间,而是10多个房间多个火塘了。“九个火塘人多,九块旱地粮多” 之说,就由此而来。


(下图)松克村景颇民居


(左上)景颇族传统民居    (左下)进新居
(右上、下)石梯村景颇族民宿


景颇族现代民居建筑模型


景颇族传统民居建筑模型


【景颇族生产工具】   景颇族早年以旱地农业为主,同时从事畜牧、采集和家庭手工业等副业生产,使用铁质小农具和大量的竹木质农具。早期旱地农业的经营相对粗放,采取 “刀耕火种”、轮流歇荒的耕作方法,产量相对较低。后来随着铁质大农具的出现和耕作方法的不断改进,景颇族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景颇族生活用具】   景颇族生活用具主要包括饮食器具、生活用品等方面。景颇族居住的地区大多森林密布、竹林茂盛,其生活用具多以竹制和木制为主质。景颇族常见的生活用具如:竹酒筒、竹酒杯、篾托盘、藤篾框、背箩、春筒等。


(上)景颇族锅铲    现代    竹    征集
(下左)景颇族取火器    现代    木、竹    征集
取火器有两种:一种用荆竹或牛角制作,筒上凿一圆孔,穿一木棒,木棒上端设一圆柄,下端置一圆孔用以装引火物;第二种将一黑竹筒破开,握住破开面进行摩擦,引火物黏附在摩擦面边沿,火星溅在引火物上完成取火过程


(左)时辰牌   (右)日历牌
   现代    木    征集


(上)景颇族托盘    现代     竹     征集
从左至右(中):① 景颇族油灯(现代  泥、陶  征集)  ② 景颇族藤护腕(现代  藤  征集)  ③ 景颇族椭圆形竹质烟盒(现代  竹  征集)  ④ 景颇族藤花瓶(现代  藤  征集)
(下左)景颇族象牙烟斗(现代   骨  征集)  (下右)景颇族木包象牙烟斗(现代  木、骨角牙  征集)


(墙)景颇族贝壳带藤篾篮    藤篾背箩
(上左)景颇族竹酒筒   (上右)景颇族藤篾饭盒
(下左)景颇族带柄连体盐碗   (下中)景颇族石锅   (下右)景颇族木臼



【女子服饰】   妇女的服饰因地域、支系有所差别。一般可分便装和盛装。便装上身为黑色或各色对襟或右襟紧身短衣,下身为净色或织有景颇族特色图案的棉布长筒裙。盛装是节庆、婚嫁或参加隆重活动时的着装,上为黑色短襟无领窄袖衫,胸、肩和背部饰有银泡、银牌和银穗,下为用红黑黄绿等各色毛线织出美丽图案的毛质筒裙;头饰为毛线织成的红底提花包头,腰间系红色腰带围黑色腰箍,小腿包裹与筒裙质地色泽相同的裹腿,佩戴数串红色项珠及耳饰、手镯。



景颇族景颇女装     现代     棉麻    征集
配饰中的项链为古老料珠  


景颇族龙硪女装    现代     棉麻    征集
该服饰为吊兰花织锦服饰; 腰带分别为:绿松石铜铃腰带、贝壳腰带


景颇族筒帕    现代    棉麻    征集


【男子服饰】   景颇族的传统男子服饰分为中老年服饰和青年服饰。景颇族男子中老年的传统服饰装束特点是:一般用黑、白、红、紫等色布作包头,左耳戴耳环。上衣以黑色为主,对襟,用银吊作扣子。裤子短而宽,裤口用红色、白色线绣花边。黑布绑腿,腿套黑藤圈。出门佩长刀、筒帕、火枪等。青年男子的传统服饰装束特点是:头包绣花包头,身穿白衬衫,黑色对襟,用银吊作扣子。裤子短而宽,裤口用红、白线绣花边,腿上套黑藤圈。


传统景颇族男子狩猎装    现代    麻、羊毛    征集




景颇族载瓦女装    现代    棉麻    征集


景颇族娥昌女装    现代    棉麻    征集


景颇族勒哧女装    现代    棉麻    征集


【景颇族织锦】   德宏景颇族织锦丰富多彩,多用自己捻成的棉线、麻线、羊毛线,并且经自然印染初步加工后作为织锦材料。景颇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构图新颖、色彩耀眼,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从它的取材和表现内容来看,反映了景颇族人民的社会历史生活,表现了景颇族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景颇族织锦制成的传统织物主要有:筒裙、护腿、筒帕、腰带、包头帕、长刀背带等。


景颇族目瑙纵歌领舞帽
现代    竹、羽毛    征集




景颇族载瓦帽     现代     竹、羽毛    征集


(右)瑙巴服饰    (左)瑙双服饰
  现代    布    征集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的传统节日。目瑙纵歌被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确定为景颇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于每年正月举办。“目瑙纵歌” 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目瑙示栋,目瑙示栋是目瑙纵歌集体舞的中心及标志牌,牌上回旋往返的图案即是舞蹈队形图,又是景颇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图。现今,目瑙纵歌已成为德宏地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



景颇族配饰主要以银质为主,形式上有手镯、筒镯、银牌、银泡、银花须等饰品。

景颇族手镯,一种为内凹外凸的半圆形,饰有缠枝纹饰,底面有一缺口用于调整大小,外观粗厚,多为年长妇女戴;一种为细长形,实心,面上饰有缠枝藤叶,两边为卷曲喇叭状。



(上)景颇族项圈    (下)景颇族银簪
现代    银    征集


景颇族项圈


景颇族银簪


景颇族攒花扣片    现代    银    征集


景颇族各式项链     现代     银     征集


(上)景颇族佩刀    公元20世纪    银    征集
(中)祭师佩刀    现代    铁    征集
(下)景颇族虎牙宽刀    现代    铁    征集



景颇族首饰盒    现代     银     征集


景颇族官娘琥珀耳柱    现代    琥珀    征集


景颇族手镯    现代    银    征集






(左)景颇族各式项链     现代    征集
(中)景颇族男子耳柱    现代    银    征集
(右)景颇族耳环    现代    银    征集



【 创世史诗(神话史诗)--《目瑙斋瓦》】
《目瑙斋瓦》是一部口耳相传下来的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由序歌、天地的形成、平整天地、洪水、宁贯杜娶亲、目瑙的来历和大地上的生活七个章节组成,万余行诗句行云流水般从开天辟地吟唱到人们取火、找水、打刀、制土罐等生活场景,景颇族始祖用瑰丽奇特的想象阐释着天地万物的来历,以口头吟诵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万神世界。

创世史诗《目瑙斋瓦》熔神话、传说、诗歌于一炉,整部史诗反映了整个景颇族的生产、生活、社会风情画面。它表现了古代景颇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产、生活、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等广泛的内容,又具有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的史诗艺术特点。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已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目瑙斋瓦》画集     现代    纸质    征集


【景颇族舞蹈】   景颇族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有 “目瑙纵歌”、丧葬舞(“格崩” “金斋斋” 等)、象脚鼓舞(“同戛” “曾过”)、三弦舞(“叮过”)等。根据舞蹈内容和表现形式可分为祭祀性舞蹈、劳动欢庆性舞蹈等。祭祀性舞蹈主要有:“目瑙” 舞、格崩舞等,其中 “目瑙” 舞蹈,是祭天鬼时跳的大型歌舞,而 “格崩” 舞蹈,是景颇族在死人时跳的一种丧葬舞。“通过整戛戛” 是最有特色的劳动欢庆性舞蹈,此外还有 “恩图劝” 即耍刀舞,舞步轻盈、粗犷刚健、变化多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上图)《目瑙纵歌》舞台剧照    (下图)目瑙纵歌舞


景颇族猴头筐    
现代    毛、皮革、骨、其他植物质    征集


景颇族象皮盾牌    现代    皮    征集


【景颇族乐器】   景颇族传统乐器可分为:打击乐、管乐和弦乐。木鼓是景颇族传统乐器中最古老的打击乐器,最早是祭祀天鬼木代跳 “目瑙” 舞时使用的。此外打击乐器还有钳、锣、象脚鼓等,大多都是由傣、汉传入,现已成为景颇族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除传统打击乐器外,景颇族还有种类繁多的传统管乐器,如:“桑比”、"“比曼”、“勒荣”、“吐良” 等。景颇族的弦乐相对较少,弦乐景颇语称 “叮色”,主要使用 “三弦” 和 “二胡”。“三弦” 一般都是自己制作的,主要用于伴奏舞蹈,也弹奏一些古老曲调和流行歌曲。



(左上)比曼演奏    (左下)“吐良”
(右上)吐仁    (右中)三弦琴伴奏舞蹈    (右下)雕有精致图文的金竹弦筒金竹口弦


从左至右:
① 景颇族乐器 -- 毕总、毕跌、瑞作、勒南、克瓦、掌工   ② 景颇族乐器 -- 桑比   ③ 景颇族乐器 -- 洞巴   ④ 景颇族乐器 -- 毕损   ⑤ 景颇族乐器 -- 吐良


景颇族铓    现代    铜    征集






【早期文字与符号】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景颇族同胞通过 “斋瓦”、“董萨” 口口相传、用刻木记事、树叶信等方式记录重要事件和历史,传递信息,这些古老的符号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交往、思想和情感。


【景颇族符号图文示意牌式样】
人我牌式样、敌鬼式样

汉语名称:蕨叶
载瓦语名称:德兰( dilam )    取音:兰。
“兰” 有游历之意。  示意:私奔、远方

龙哦语名称:得勒     取音:勒
示意:私奔、远去。

汉语名称:米
景颇语名称:恩姑( n - gu )    取音:姑。
“姑” 有安全、舒适之意。    示意:招待、维护。


汉语名称:火柴
景颇语名称:万切( wanhkret )    取音:万。
“万” 有热切,温暖,满足之意。    示意:急需、迫切。

载瓦语名称:迷切( myiqek )    取音:迷。
“迷” 有温暖明亮之意。    示意:火热、光明。

汉语名称:辣子
景颇语名称:马扎( adap )    取音:扎。
“扎” 有感觉强烈、刺激之意。    示意:愤怒、憎恨

载瓦语名称:示皮( shipyik )    取音:皮。
“皮” 有被刺激之意。    示意:难受、难过。


【景颇族不同时期文字】    十九世纪末,传教士约翰逊夫妇创制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景颇文,投入使用后这套文字流传到我国景颇族地区。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语言文字工作者在原景颇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为载瓦语支的景颇族人民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 -- 载瓦文。为景颇的文明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景颇族树叶信    现代     征集

梁河景颇族创造了一种以物体名称的谐音代替字音的"树叶信",十分有趣。如:家人思念亲友,就托人送去一截树根。树根在景颇语中的读音是"省明",与"思念"同音。小伙子如果要对一个姑娘表达爱意,就捎给她一截用树叶包扎的树根,一瓣大蒜,一根火柴和几颗辣椒。这封树叶信的意思是告诉对方,自己有许多话要对她讲,树根表示思念,大蒜表示请姑娘考虑俩人的事情,辣椒表示男方爱慕之情的热烈,火柴说明男方态度的坚决。女方如同意与男方相好,就把男方的"信"原原本本退回去,如不同意,就在"信"中放上一截火炭表示反感,男方收到后就不会再单相思了。俩人在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如果男方觉得爱情已经成熟,应该有结果了,就摘两片栗叶面对面的合在一起,再加上谷子、豆子包好托人送去,表示锌诉对方俩人已经到了应该生活在一起、结婚生子的时候了。女方若同意男方的请求,就送一点烟草回去,若认为男方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且不愿再继续和他谈情说爱了,就把栗叶翻过来背靠背合在一起送还男方,表示你和我在一起各方面都不合适,从今以后备奔东西,不再往来。现在,这种独特的"情书"只是老辈子人对后代津津乐道的话题。


阿昌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史称 “峨昌” “浪峨” 等。跨境而居,现代阿昌族按照其使用的语言和居住地域的不同,可分为户撒阿昌、梁河阿昌、高埂田阿昌等三个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梁河、陇川、高埂田三种方言,一般都能够兼通汉语和傣语。在国内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和芒市。阿昌族多居于亚热带的坝区和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有悠久种稻历史),传统的制刀工艺颇为出名。



【阿昌族服饰】   德宏阿昌族的服饰分为陇川户撒、陇川腊撒、梁河、芒市高埂田等四种服饰类型,各有特色。四个地区的男子服饰基本相同但也有细微的差别,女子服饰区别则较大。其中户撒地区未婚女孩盘辫发,穿蓝色或白色的对襟、窄腰、长袖、圆摆上衣,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腰系绣花小围裙。已婚妇女则包黑色前高后低的笼状包头,穿蓝色、白色、黑色对襟长袖上衣下着长筒裙,系黑色围裙。腊撒地区女子包黑色包头,穿蓝色或是黑色的对襟长袖上衣,下着筒裙,腰扎宽绣花腰带,小腿扎绑腿。梁河地区已婚妇女戴黑色筒状高包头,穿着白或蓝、黑三色的对襟长袖上衣,圆摆幅,外穿绣花 “挂膀”(马甲)。下着 “乱花 ”织锦筒裙,腰间系有织锦或绣花小围裙。


(上图)梁河阿昌族服饰    (下图)梁河阿昌族女子服饰


【阿昌族织锦】   阿昌族织锦从织物结构上分有纬锦和经锦二类。阿昌族纬锦又叫筒子花锦,或者节子花锦。纬锦主要有两种用途,一种是专门用来做阿昌族已婚妇女穿的筒裙,另一种是阿昌族妇女的绑腿,阿昌族叫 “绞脚”。


阿昌族女帽    现代     布


藤编帽子    现代    藤


阿昌族腰带    现代    布    征集


阿昌族腰带    现代    布    征集





阿昌族妇女装(梁河)    现代    布、棉    征集



阿昌族妇女服饰



(左)阿昌族筒裙    现代    布    征集
(右上)阿昌族挂邦    现代    布    征集
(右下)阿昌族配饰    现代    银    征集



【创世史诗(神话史诗)--《遮帕麻与遮咪麻》】
《遮帕麻与遮咪麻》被阿昌族喻为 “阿公阿祖的路”,这条 “路” 在阿昌族子孙后代的传承中得到不断补充和延伸,使之更加完善和精美。史诗主要由造天织地、人类起源、补天治水、降妖除魔和重整天地五个部分组成。《遮帕麻与遮咪麻》主要流传在梁河县九保、囊宋两个阿昌族自治乡。2006年《遮帕麻和遮咪麻》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德宏州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艺术 -- “蹬窝罗” 舞】    “蹬窝罗” 舞是起源于梁河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蹬窝罗” 舞历史悠久,结合了原始祭祀与狩猎舞蹈,娱神的同时又娱人。现在每逢三月的阿露窝罗节,梁河和陇川的阿昌族群众都会汇聚到阿露窝罗活动广场,围着窝罗牌坊欢歌起舞。


【阿昌族传统节日 -- 阿露窝罗节】
阿露窝罗节是德宏州阿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来源于祭祀天公 “遮帕麻” 和地母 “遮咪麻” 的一种古老宗教仪式,过去没有统一的固定日期。1993年5月20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将梁河阿昌族窝罗节与陇川阿昌族会街节统一合并为 “阿露窝罗节”,定于每年3月20日举办。从此,“阿露窝罗节” 成了阿昌族的法定节日,包含了庆贺民族团结、欢庆丰收、祝福美好生活的新含义。

窝罗节大型庆祝场所,竖立着节日标志的巨大牌坊。其顶端是巨大的满弦弓箭,在左右牌坊上分别绘有两条腾空的青龙,两个牌坊中间又立着一个绿底白象牌,白象飒爽英姿站立着,向天高昂的长鼻上顶着一轮红日。节日期间,还举行阿昌族的刀舞、棍术、拳术以及对歌、春灯表演等活动。


【户撒阿昌刀】   德宏户撒地区的阿昌族有着悠久的铁制品生产历史,特别是他们所制作的 “户撒刀”,与 “保安刀”、“英吉沙刀”、“藏刀” 并称为 “中国少数民族四大名刀”。“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锻制一把普通户撒刀要经过下料、定样、打磨、拉槽、淬火、装饰等6道基本的工序,而最复杂的 “七彩刀” 则要经过200多道工序。阿昌刀工艺可以说集合了阿昌族工艺美术的精华,今天 “户撒刀” 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成为了德宏各民族的礼仪佩刀。


【阿昌族银饰】   阿昌族手工银配饰做工精细,形象逼真,传统的阿昌银饰以家庭作坊为主,工艺基本是祖上传下来的。阿昌族常见的银配饰有:银针筒、银须链、银泡花、银花饰、银牌饰及银饰的挂榜、大耳环、宽手镯、银项圈等。


(左)阿昌族妇女小鱼盒子项链     (右)阿昌族项圈
现代    银    征集


(上)阿昌族手镯    (下左)阿昌族纽扣  (下右)阿昌族耳圈
现代    银    征集


阿昌族手镯



【户撒阿昌刀】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个村。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户撒刀是全国四大名刀之一,其工艺祖辈相传。一把正宗的阿昌刀,需要选料、下料、锻打初胚、修胚、打磨、淬火、抛光、雕饰、配鞘、开刃等十余道工序,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打磨。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中由他们所制作的户撒刀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其中的背刀和各式佩刀因钢性好和式样美观大方而深受当地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各国人民喜爱。“户撒刀”由此获得“柔可绕指、钢可削铁”的美誉。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展示场景



傈僳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我国西南边陲跨境而居的直过民族,其先民属古代氏羌族群,傈僳族族称最早见于唐樊绰《蛮书》,写作 “栗粟”,亦有栗步、力些、力苏、力梭、卢等十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自己的文字。全国现有70.28万人,云南省有66.83万人,主要聚居在怒江州,其余散居在云南省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市。在德宏主要分布在盈江、芒市、陇川,有3.42万人,占德宏总人口的2.59%。今盈江县设有苏典傈僳族乡。


【生产生活】   古代傈僳族以狩猎和采集作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弩弓成为了傈僳汉子的标志。傈僳族的弩箭不仅用来射杀猎物,还成为了一项传统的民族竞技活动。
(中上)采茶    (中下)傈僳族手工裁剪服饰面料    (右上)“压尺嘟” 腰带织锦    (右下)编草席



【傈僳族与弩弓】   傈僳族男子往往弩弓不离身,加上长刀和箭包佩带身上,好不威武。而且,傈僳族汉子往往能百步穿杨,射术很高。这源于傈僳族以狩猎和渔事作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补充或赖以生存的时间很长。久而久之,弩弓成了傈僳汉子的标志物。在采集、狩猎和渔事作为生产劳动外的必须补充时期,傈僳人都从事这些活动,有本民族比较完整的一套狩猎办法和捕鱼绝活。

傈僳族弩弓一般由锥栗木和岩桑树等作为原料制成,弩把是将锥栗树板用推刨推磨而成,弩弓是由树龄三十年的岩桑木用推刨推平后用碎玻璃刮出的,表面很光滑,纹路细密,以保障弓张开无数次也不会断裂。弩弓一般穿弩把架成不规则的伞字型,而且弩弓和弩把连接处往往不留一丝缝隙,让人赞不绝口。



(上)傈僳族弩    (下左)箭盒    (下右)箭筒



【阔时节】   阔时(“阔什”)是傈僳语的音译,为 “岁首” 之意。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它源于傈僳族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一是祭祀天神地神,祈求神灵佑护;二是祭祀祖先,祈求赐福;三是祈求 “达各玛”(火神)的庇护,驱邪避鬼;四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阔时节有固定的场地,正中央竖立着座高大的标志塔,傈僳语称为 “木多依”,意为 “擎天柱”,基座为六棱形,塔身为十二棱形,顶端是神话英雄 “花扒” 持弩射日的塑像。举行阔时节的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初十,节日期间,要举行 “上刀山、下火海” 表演,还有荡秋千、抛叶球、射弩等民间体育活动。



傈僳族葫芦笙(五萧)   现代     葫芦、竹


(上)傈僳族三弦琴    (下)傈僳族四角纹音盒三弦琴     现代    木



【傈僳族服饰】   德宏州傈僳族妇女多头戴以碎花布彩带装饰的蝶结式黑布帽子,有几十股七彩毛线坠于后颈,耳戴银环或珠串,颈挂数股长及胸部的珠串;上衣为前短后长右衽式,两袖和腰部为黑色,与衣服连片的后垫部为浅蓝色,并以各种碎花彩带作装饰,腰系两层宽窄不一的黑围腰,四周绣满五颜六色的大花朵,另以一条红色彩带把前后围腰系绕,围腰长及脚踝,露出红布腿套。男性戴青黑大包头,衣着多为黑色,上穿对襟式竖领短衣,扣子用各种银币或铜珠做成,下着长及膝盖的大裆裤,裤口绣有红白条纹,外穿前短后长的白色布褂,出门佩腰刀、带弩箭。



傈僳族包


傈僳族织锦    现代    布、麻


傈僳族项圈


傈僳族男装


傈僳族女装    现代    布、麻





德宏傈僳族的传统民居多为 “土墙房”,基本做法是平整地基,打成下石基,四周舂上土墙,以墙抬梁,房顶盖木板或草,因竹类资源丰富,部分传统民居非承重墙,采用竹篾编制而成。功能布局上中间开门,室内住人,横梁上盛粮食等物。这种住屋,过去不设窗,现在已增设窗口。整个傈僳小院周边围上竹篱笆,房前屋后遍植翠竹,一派田园人家的景象。



德昂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之一,是德宏最古老的世居民族,跨境而居。其先民属古代濮人族群,汉晋时称闽濮、苞满,唐称朴子蛮,元明称蒲人,清和民国时称波龙、崩龙,解放后称 “崩龙族”,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 “德昂族”。主要分为布列、饶买、饶扩、饶静、梁、饶景、饶薄七个支系,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低德昂语支,多数人精通汉语、傣语、景颇语,部分人能使用汉文、傣文。



【德昂族服饰】   德昂族服饰因支系而异。男子多穿蓝或黑色圆领大襟上衣,短宽裤,白或黑色布包头。妇女多穿蓝或黑色对襟或斜襟短上衣,着筒裙,衣服襟边、下摆或裙边因支系不同而各有特点。《滚思艾·玛腊嘎》里传说德昂族是思艾(太阳)和腊嘎(青龙)的后代,德昂族将太阳照射万物的色彩作为服饰的颜色,将青龙在太阳照耀下一天的变化作为各支系的区别。为了纪念思艾和腊嘎,德昂族依照青龙抬头仰视太阳的样子做成包头;依据龙须的样子做成长耳坠;依据龙鳞一片连叠一片的样子做成衣服纽扣;依照水波纹做成筒裙纹路;并把与青龙生活有关的动植物的形象绣在包脚布或者背包上。不管是哪一个支系的服饰,都似在太阳照耀下,彰显着五彩缤纷的颜色,都叙述着古老的传说。


德昂族配饰    现代    银    征集
这些配饰包含女子服饰上所用的银排扣、男子耳柱(单柱)、女子耳柱。


德昂族梁支系男子服饰     现代     布    征集


德昂族梁支系新娘装    现代     布、银    征集




【古老的茶农】   德昂族被誉为 “古老的茶农”,是一个有着悠久种植茶树和饮茶历史的民族。茶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是他们的 “命脉”,联系着德昂人的精神信仰和这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种茶、制茶、用茶与其他民族交换各种生活用品,一直是德昂族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之一。茶在德昂人的社会生活、社交礼仪、化解矛盾、治疗疾病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村村种茶、户户植茶、家家敬茶、人人喝茶体现了茶在德昂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德昂族的茶习俗主要有迁徙茶、建房茶、和睦茶、礼仪茶、定情茶、提亲茶、喜庆茶、求解茶、叫魂茶、报丧茶、离婚茶等等,通过这些贯穿于茶的习俗,形成德昂族独特的茶文化。(下图:德昂火塘茶)


(左上)族内长辈带领族人祭祀茶祖    (左下)祭祀后听长辈讲述德昂族与茶的渊源
(右上)古茶树    (右中)德昂族姑娘采茶    (右下)制作祭祀茶祖用品


(上)德昂储茶筒    现代    竹    征集
(下)德昂族茶礼茶俗用品    现代    叶    征集
茶在德昂族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茶叶充当着重要角色,不同的包装方式表达着不同的内涵,主要包括提亲茶、乔迁茶、和睦茶、报丧茶、诉状茶等。


(上)德昂族茶盘及茶杯    现代    木、竹    征集
茶盘采用茶树制作而成,坚硬耐用,几乎家家都备有茶盘,用以招待客人,深受德昂人的喜爱。
(下)德昂族酸茶储存器及酸茶样品    现代    陶、竹    征集


德昂族储茶罐     现代     陶    征集



【独特饮品一酸茶】
德昂酸茶是德昂族最独特的茶品,有着全国独一无二的古老制茶工艺,是继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黑茶、普洱茶七大名茶之后的一种特色茶,取材于古老的大叶种茶树,经深坑厌氧发酵制成,富含茶多酚、乳酸菌,酸香回甘、风味独特、汤色金黄透亮,是德昂族千年不变的传统饮品。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下图)酸茶非遗传承人 -- 杨腊三


传统酸茶制作采取白天采茶晚上做茶,女采男做模式,代代相传。其制作工艺繁杂而不失纯正:
鲜叶拣选 → 清洗鲜叶
鲜叶摊凉 → 甑子杀青
揉捻装入竹筒 → 倒扣埋入土坑
出坑捣碎 → 压饼晾晒
切块 → 暴晒
密封保存


(上图)制作发酵用的竹筒    (下图)传承人传授徒弟酸茶制作手艺


祭祀茶祖


拣选鲜叶


甑子杀青


揉捻装入竹筒


倒扣埋入土坑发酵


出坑捣碎压饼


晾晒切片


德昂族是最早驯化野茶的民族之一,他们擅长种茶、制茶、吃茶、用茶,被誉为 “古老的茶农”。德宏境内现存的古茶树,多为德昂族先民种植。在德昂族所有的茶品中,最具特色的当属 -- 酸茶,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古老制茶工艺。工艺繁杂不失纯正,利用甑子杀青,经揉捻后装入竹筒并倒扣埋入土坑发酵。酸茶,分湿茶和干茶两种,湿茶可当作菜品来食用,酸爽可口;干茶则是用来饮用,其味酸香回甘悠长。



德昂族揉茶机    现代    木    征集
德昂族在长期制作茶叶过程中,根据揉茶原理模索并制作出了代替人工揉茶的揉茶机,在保持生态的同时大大节约生产时间。





【创世史诗(神话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迄今发掘、整理并出版的唯一一部创世史诗(神话史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幅德昂族在远古时期、洪荒时代苍凉、悲壮的早期历史社会图景,被誉为 “洪荒时代的古旋律”,储存着大量德昂族远古历史的信息。史诗中,达古和达楞是茶仙的名字,是德昂族的祖先,德昂族认为自己是茶叶变来的,是茶叶的子孙;同时揭示了德昂族悠久茶文化及其 “古老茶农” 称谓的历史渊源。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达古达楞格莱标》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左图)国家级传承人 -- 李腊拽    
(右上)祭祀茶祖    (右下)“达古达楞格莱标” 传唱


(上)德昂族牛角号    现代    角     征集
(下)德昂族辟邪大刀    现代    木    征集



德昂族水鼓    现代    木     征集  (德昂族著名乐器之 -- 水鼓,水鼓因敲打时需往鼓内注水调音而得名)
(上左)德昂族三弦琴    现代    木    征集    (上左)德昂族四弦琴    现代    木    征集    (下)德昂族竹琴    现代    竹    征集


浇花节,是德昂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能体现德昂族传统文化的一项活动,在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它是把佛陀诞生、成道、涅盘三个日子合并在一起举行的纪念活动,为期三天。第一天,男女老少身着盛装,采集最美的花前往佛寺供佛,听佛爷诵经,装扮龙亭,制作泼水粑粑,感恩佛祖赐予的幸福生活;第二天,举行浴佛仪式,收集沐浴佛像的水,饮用三口,其余洗脸、洗脚,意示除去污秽疾病;第三天一早,每家的晚辈要为长辈洗手洗脚,体现尊老爱老的美德。午后,人们集中到龙亭周围,由德高望重老者蘸圣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为大家祈福。之后,大家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泼水祝福。201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浇花节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