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历史文化名镇,但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则很少,而能获评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的小镇则少之又少。在捷克,就有这么一座小镇,它就是有着世界最美小镇之一称号的克鲁姆洛夫小镇。克鲁姆洛夫英文名为Cesky Krumlov,被人们称为CK小镇。克鲁姆洛夫小镇,位于伏尔塔瓦河的上游,背靠着布兰斯克森林和绵延不断的舒马瓦山脉。是捷克南部的波西米亚和奥地利边境上的一座小城,距捷克首都布拉格约160公里。整个小镇被流经该处的马蹄铁形的、宽阔蜿蜒的伏尔塔瓦河环抱着,而著名的城堡则建在河的对岸,风采依然。登高远眺,以城堡为中心的以其中世纪风貌的古城和恢弘的文艺复兴式城堡而闻名于世,是仅次于布拉格 的捷克第二大旅游目的地。
“克鲁姆洛夫”的名字来源于古德语,意思是“连绵起伏的草地”。这样的名字真实刻画了克鲁姆洛夫的自然地貌,特别是流经这里的弯弯曲曲的伏尔塔瓦河以及河流两岸起伏高低的曼妙山谷。
我们团队是9月6日早上8:30从布拉格前往克鲁姆洛夫的,10:30左右到达克鲁姆洛夫山脚下的停车场。趁着上午人少,导游先带我们去山顶上的观景平台,步行登山15-20分钟左右就到了山顶观景平台。据导游讲这里是拍摄小镇最佳的角度,视野可以270度俯瞰整个小镇和蜿蜒的伏尔塔瓦河。站在观景台上,登高望远,可俯瞰山脚下的小镇,虽然今天天气有点阴沉,阳光不怎么明快,但呈现在你眼前的还是如此美丽的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蜿蜒的伏尔塔河环抱下的小镇,一大片错落有致,东欧国家特有的红色屋顶,高耸的彩绘塔和教堂尖顶,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绿树的映衬下、就像一幅中世纪的立体彩色油画。
这是我们与克鲁姆洛夫小镇的首次邂逅,一下就惊艳到我们,大家纷纷驻足拍照。我想造访小镇的游客没有一个不到这里的,所以这里人流量相当大,每个人都想站在最佳的角度拍张照,要找个好机位还得排队等候。
1992年,克鲁姆洛夫小镇获评入选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克鲁姆洛夫小镇:“中心位于伏尔塔瓦河畔,约始建于13 世纪,城镇的建筑带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以及巴洛克式的风格。小城幸运地在5个多世纪以来平安地发展,因此它的建筑遗风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而成为欧洲中部中世纪古城的一个杰出典范。”
下面,随着我们的镜头一起带着大家走进CK小镇,一睹其风采。
早在公元前6000年时,这里就有人类在此长期居住。在13世纪时,克鲁姆洛夫小镇就是贸易通道上的重镇,CK小镇的历史开始于13世纪,南波希米亚豪族维特克家族,在此建造城堡之时,1374年这里只有96幢房子;公元14世纪时维特克家族消亡了,罗森伯格家族家族成为了当地的统治者。
罗森伯格家族在克鲁姆洛夫的历史上非常重要。他们统治这里的三百年间,在这之后的3个世纪里,小镇建起了教堂、城堡和大量定居点。基本上建设成了如今能够看到的建筑、景观。可以说,今天的克鲁姆洛夫是当年的罗森伯格家族艺术、财富的写照。16世纪达到了繁荣的鼎盛期。1947年,克鲁洛夫城堡被收归国有。1963年,克鲁洛夫小镇被宣布为城市保留区,并开始了保护和修复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小镇恢复了历史上中世纪古镇的风貌,逐渐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和历史变迁,克鲁姆洛夫小镇不同时期建造的哥特式、巴洛克式及文艺复兴式建筑群都得以完整的保留,也没有受到战火的影响,是欧洲为数不多的保留完整的古镇之一。
CK小镇被马蹄形的伏尔塔瓦河分隔成两部分:一边是位于北边山丘上的城堡区,另一边是被河流包围的老城区。
波西米亚中世纪政治强人彼得·罗森伯格一世是罗森伯格家族在克鲁姆洛夫的第一任领主,他把自己的印记深深刻在了克鲁姆洛夫14世纪的历史中。彼得是波西米亚最富有的贵族,也是当时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克鲁姆洛夫主持修建了圣维特教堂,在城堡外的城区圣乔斯塔教堂旁边建起了第一家医院,并在自己的城堡里修建了圣乔治教堂,巩固了克鲁姆洛夫的中心城镇地位。
站在观景平台上可以看到小镇是有三个高高的尖塔:最高的是彩绘塔;小镇中央尖尖的是圣维特教堂;绿色洋葱头的是圣乔治教堂。
彩绘塔
圣维塔教堂的尖顶、圣约施塔教堂钟楼的巴洛克式圆顶与彩绘塔交相呼应,构成了一幅美得让人眩晕的水彩画。和其他欧洲小镇一样,这里也是山水环抱,各种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色彩缤纷、宁静安详。
尖塔所在的建筑就是,"CK"小镇标志性建筑圣维特教堂 。
这个绿树洋葱头的教堂就是圣乔治教堂。
从观景平台前往城堡的途中,要经过一段廊桥,廊桥左边的城墙上一个挨着一个的拱形窗洞称为小镇标志性的摄影取景点,透过窗洞就可以看到另一番色彩斑斓的世界。
以廊桥上半圆形的窗洞映衬为取景相框,望出去别有洞天。
过了廊桥就到了克鲁姆洛夫城堡了。
罗森伯格家族治下的克鲁姆洛夫城堡,是中欧最大的城堡建筑之一。克鲁姆洛夫城堡位于一处高地上,与老城区隔河相望,城堡长570米,平均宽度130米,包括40座历史建筑,有5个庭院和11公顷的城堡花园。它是一个包括各个历史时代建筑风格的大型建筑群,也是小镇历代领主的住所,城堡内还建有贵族医院和院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体系,透过这里,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历史上城堡贵族的生活场景。
罗森伯格家族在克鲁姆洛夫的最后一任领主名叫威尔海姆。他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深刻影响。在16世纪后半叶,威尔海姆主持重修城堡。他按照文艺复兴风格扩建了城堡,形成现在雄伟壮观的外形。
距现代的考古发现,克鲁姆洛夫城堡所在的岩石悬崖,早在史前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最初的哥特式城堡是由克鲁姆洛夫的领主维特克家族在1250年之前修建的。
这些建筑中最主要的部分都是威尔海姆主持修建的。他购买了来自远东的彩色瓷砖,装饰城堡中的瞭望塔(彩绘塔),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现在,成为克鲁姆洛夫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这是城堡的导游图
连接第四庭院和第五庭院的是斗篷桥,长廊的两边建有雕塑。
从斗篷桥上看小镇。
廊道门洞上罗森博格家族的标识。
从第四庭院前往第三庭院的时候要经过一段罗马式过厅,这两个庭院之间的宫殿被称为上城城堡,从14世纪初一直修建到19世纪末。
城堡第三庭院四面围合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是16世纪建筑家安东尼奥·埃里克罗·瓦拉吉(Antonio Ericero Vlach)和建造彩绘塔的巴尔达萨在原哥特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墙上绘制的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人物出自绘制彩绘塔的巴塞洛缪的老师,荷兰画家加里布埃尔·德·卜龙德(Gabriel de Blonde)之手,1581年老师去世后学生继续完成。
第二庭院宽敞开阔,左手边的一座色彩艳丽的高塔,就是克鲁姆洛夫小镇的象征之一——彩绘塔。这里是下城堡区。城堡根据建造特点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上下城堡,在逐步扩建的过程中,统治者住进了新建的上城堡区,古老的下城区就成了仓库、学校等,今天主要作为展览和档案馆。北侧和东侧的黑色建筑是来自意大利的建筑师巴尔达萨雷·美极·奥格诺(Baldassare Maggi d‘Arogno,1550-1619)于1578年设计建造的新总管之家。南侧的建筑最早曾是铸币厂,现为档案馆和展览厅。西北角白色文艺复兴式建筑曾是城堡的制酪场,专为家族提供奶制品。
彩绘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核心结构为哥特式,外部的装饰则为文艺复兴式。年代最悠久的部分是从地面到塔楼一层的结构,二层则要晚上100年后才建造。三层是在以前哥特式的基础上改建成的文艺复兴式。这座彩绘塔最终于1581年由意大利建筑师Baldassar建造完成,他由罗森伯格家族邀请来参与城堡建设。如今塔楼上鲜艳的手绘图案是1994年-1996年间重新上色绘制的。这座塔高54.5米,塔顶距伏尔塔瓦河面高度达到86米,游客可以爬楼梯到第四层的环廊一览小镇风光,是俯瞰小镇的绝佳摄影点。被称为“小城堡”,现在是城堡博物馆。
庭院中的喷泉建于1641年。
在第一庭院和第二庭院之间,有一座石桥,桥两侧栏杆上分别矗立着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瑟夫与小耶稣的雕像。
城堡深谷中还一片熊的乐园,参观时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养熊?回来查资料才知道,这些熊还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护城。
据说:护城熊是捷克罗森伯格家族(Rosenberg)与意大利欧西妮家族(Orsini)友好的象征,Orsini便是熊,所以罗森伯格家族便在护城河内养了熊,除了防御外,也有追思之意。
红门外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建于1556年,曾是贵族专属医生的居所,后成为药房。进了红门就是城堡的第一庭院,北侧黄色的房子曾是粮仓和盐仓,南侧曾是马厩。穿过庭院,西侧防御墙上方有两只石狮子托举着盾徽。
出了这个门洞就出了城堡区了。
从城堡区下来,我们来到了市政厅广场边上的洞穴餐厅吃午饭,洞穴餐厅是CK小镇的招牌,来到“CK”小镇的每个团队,几乎都要安排在洞穴餐厅吃一顿当地的特色餐,我们团队也不列外。洞穴餐厅就像国内陕北的窑洞一样。该餐厅是在监狱的旧址上改建的,石墙和拱形天花板,昏黄的灯光,别有风味。这里的特色餐,就是经典烤猪肘和烤肉餐,我们吃的是三道式烤肉餐,有牛排、猪排和鸡排组合的,味道还不错,量也很大。
洞穴餐厅内
吃过午饭之后,我们继续在小镇城区内浏览观光。午后的小镇上比我们刚来时热闹多了,游客大多是随旅游团队早上从布拉格过来的。好在克鲁姆洛夫很小,来逛逛拍拍照这几个小时足够了。小镇不收门票,如果这些游客也不购物,仅仅只是看风景,那几乎就是零消费,对当地的经济也就没有什么拉动了。欧洲人的观念是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不属于某一个地方政府,所以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没有权利把它围起来对前来参观的游客收费,当然当地可以发展餐饮、酒店和商业。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欧洲已经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看到这一天。
斯沃诺斯基广场是小镇的中心广场,观光客和当地人的集散中心。广场东南侧有喷泉与黑死病纪念石柱。
这座精美而神秘的雕塑是黑死病纪念碑,底座上三个雕塑人物,分别是圣.路易米拉、圣.普罗科普和波西米亚的圣.艾格尼斯,他们都是捷克神话中的保护神。中心大柱子上雕的是怀抱圣子的圣母玛利亚。
这是一座为中世纪席卷欧洲的大瘟疫而建的纪念碑,在欧洲各大城市都可见到。
十四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欧罗巴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大瘟疫,这场可怕的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场大瘟疫起源于中亚,1347年由十字军带回欧洲,首先从意大利蔓延到西欧,而后的北欧、波罗的海地区再到俄罗斯,可谓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灾难。
广场四周的房子都是彩绘的,建筑风貌则仍保留着中世纪的样子,非常有历史的沧桑感。
在那座醒目的黄色4层楼右边的不起眼的白色小房子是克鲁姆洛夫的市政厅,有趣的是市政厅的外墙上有四个徽章,中间的双尾狮代表波西米亚王国,下方是克鲁姆洛夫城徽,左边代表艾根伯格家族,右边是施瓦岑贝格家族的标志。
走进老城区,中世纪的建筑、潺潺流水和弯弯曲曲、宽窄不一的石板路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仿佛穿越到了几个世纪前。小桥边有古老的水车向游客展示着历史的记忆。河上,则有小型皮划艇等水上游乐项目。
在CK小镇,个个悠闲自得,街道也颇为宁静。
在克鲁姆洛夫小镇不用做攻略,顺着青石块铺成的小街小巷随便逛,镇里大部分都是窄窄的小巷子曲曲折折,两边一家家店铺、咖啡馆鳞次栉比。
随意逛,走到哪算哪,到处都是风景。
虽然游客还是比较多,但是并不影响你在小镇漫步的心情,因为每家店铺都是一个看点,让人眼花缭乱又心生欢喜。
这里不卖奢华品牌,只贩卖创意时光。
我们走进了小街一家很有名的古董店,店面很小,但里面装饰风格却很漂亮,我们非常喜欢。
伏尔塔瓦河流经克鲁姆洛夫小镇,在此折了两个S弯,呈Ω型将克鲁姆洛夫环抱,在小镇四周的伏尔塔瓦河上,每隔一段会筑一条小坝,以抬高水位,供游人划船、漂流,欣赏小河二岸的绮丽风光。我们沿河绕小镇转了一圈,古老的建筑倒映在平静的河面上,就像一幅幅油画。
有河的地方,就灵动了起来。旧时,欧洲很多城堡自身都带有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CK小镇也不例外。而现在,河成了让人们慢下来的理由。蓝天、红房和绿树,通通都映到河面。走累了的人们,在河边的咖啡屋停下来喝一杯,看看天空,听听水声,忘了今夕是何夕。
伏尔塔瓦河两岸房屋,依坡而建,错落有序,橙黄色彩的屋瓦,曲线舒展的屋顶,色彩鲜艳的墙壁,犹如一幅卡通版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房屋现在都该做商业用途,如民宿、餐饮、酒吧、购物小店、咖啡店等。
仔细观察沿河两岸的建筑没有找到两栋一模一样的房子,各家门头风格迥异的装饰足以让这里成为艺术建筑群的聚集地。
沿伏尔塔瓦河走到拉塞勃尼茨基大桥,也叫理发师桥。拉塞勃尼茨基大桥是内城区与城堡区的分界线,也是连接伏尔塔瓦河两岸、穿过古堡大门进入老城的交通要塞。这桥原先是吊桥,只要吊桥收起,或北岸的城墙门一关,内城便是一座铜墙铁壁,任凭外面千军万马也插翅难进的城池。
桥上有两尊雕像,西边的一尊为耶稣受难。上方是彩绘塔。
东边头上环绕着熟悉的金色五星的是内波穆克的圣约翰。右侧是圣尤士德教堂kostel sv.josta。
CK小镇的房子很多都是开山所建,贵族们为了避免山下爬坡,于是建了空中走廊。
CK小镇是中欧中世纪中、小型城镇卓越的典范。城市的结构和它历史中心的建筑物经历了大约五个世纪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它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如画般融为一体。建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非常明晰地表现出其超越时代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