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泉古镇----张家口蔚县游之二

作者:弓米弓 显示图片


      过去,我经常跟着户外队坐大巴车来到河北省蔚县参加户外登山运动,这次有幸来到蔚县县城,必去观景点除了县城内的【蔚州古城】,还必须要去一趟另有古城风味的,历史底蕴深厚【暖泉古镇】,再寻觅一点快要淹没的“堡”的历史遗迹

堡,读“bu”,即用土或石围起来的用来居住或屯驻的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小城。
蔚县地处内、外长城之间,明朝前地处边关,自古为汉民族、北方游牧民族的征战之地,积淀了丰厚的边塞文化遗产,遗存了数以百计的古城堡。 ,会出现许多的“堡”,“城”。为防御和抗击北方少数民族南下骚扰入侵,属于边防工程。清康熙后期,开始与北方共处和睦,边关作用降低,堡开始没落,随着年代和时代的变迁,堡逐渐残缺消失。
近期全国各地,为了旅游,在原基础上修复,复制、打造了许多“古城”,“古堡”,古镇。我也走过了数十个了,感觉是陈醋新味,老醋新罐,老方新酿。


早上坐上了8:30的班车,到古镇9点,因大部分庭院不开门,故走马观花般徒步行走了5公里多路,赶上中午11:30的班车回蔚县(下一趟班车为14:30)。
仅仅10元交通费,看了最原始的古镇,感觉来的很值,欣赏了保存较原始的,属于老破旧残的古城,古城门,古建筑,古民居,与往前我走过的古镇,古城有本质的区别,这里是原生态较浓,商业味较轻,行走在这里,有种年代穿越感,还有一种充当史学家的探求感。来到时,正赶上大集,路边的摆摊及人群较多,商品的种类多样,叫卖声的口音,正是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延续下来的生活状态。
广场上有跳大舞的大妈,风韵犹存,城墙下有干农活的村妇,满脸沧桑。
有新建的砖瓦小楼和庭院,有土坯墙的老门老院老房。
有铝合金的宽敞明亮的大窗,有木质窗框有雕花的老窗。
有高漆高大的砖垛铁门楼,也有矮小低梁原木小门框。
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里的【西古堡】,小而全,旧而古,老而精,简而朴,居然两个城门还都有瓮城。城门下居然还保留的当时的石板砖路面,时间长久磨出的光滑发亮又带有车辙印,比起许多新建的,要门票的大古城,来此更值得。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黄土高坡中的黄土坯墙,经过历史的风吹日晒,雨雪消融后的残缺裂纹。
在这里,我购置了几斤新鲜的当地小米,“大白谷”,8元/斤,仅次于平常买不到的送给皇帝的“贡米”“御米”--桃花小米。


在蔚县县城的【蔚州古城】南出口500米距离,有个公交总站,叫“南环岛”,这里是全部公交1.2.3.5等路的集合起终点,在城内票价免费,出城票价,5元,
县城到暖泉,有专车,标识为‘暖泉’,间隔1小时,票价5元,7:30--17:30时段有车,基本是半点发车(没有12:30和13:30班车)14:00,两边都有发车。单程25分钟左右,直达11公里外古镇的中心区域。网约车35--40元。
古镇不算景区,没有门票,可买点当地特产,提升老镇的经济收入,
春节去,可以领略当地的民风,年味最浓,节日去,晚间有“打树花”表演


暖泉古镇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西部,是一个建于元代,兴于明清,形成了“三堡、六巷、十八庄”的格局,展现了古镇的人居和军事防御双重地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镇。
古镇因有一年四季水温如一的泉水而名“暖泉”,
   古镇现有‌北官堡、‌西古堡、中小堡等古堡,以及凉亭、八角井等景点。‌建筑风格为,古朴,原始,陈旧,简陋,
具有老的远久感,破的年代感,旧的古韵感。


旅游路线,公交站------魁星楼------暖泉书屋(王敏书院)——西古堡——中小堡————华严寺——佛镜——室外树花广场——老君观——北官堡南城楼进行游览



下了公交车,就能看见魁星楼,其实它是大门在后面的暖泉书屋花园式建筑


这是一座高官文人的书香门院,走进它,清幽、低调、古雅的氛围立即将你浮躁的心灵瞬时净化。


暖泉书院,也叫王敏书院,建造者是元代工部尚书、建筑专家王敏。王敏,蔚州暖泉人氏,曾在元朝任甄用监丞,掌管皇室仓库出纳之事。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1370年)升为工部尚书。


书院 东北 角是魁星楼,它俨然矗立在那里。其为三层,底层是石砖结构,共有三个门,南门称“云蒸”,东门为“天梯”,北门叫“ 龙门 ”。上两层为木质结构,楼顶四角攒尖。整个建筑 大方 不失精美,简洁不失精巧。拾级登高远望,天蓝,云白,微风轻抚古柳,婀娜多姿,整个书院处处飘散着书香的气息。

2016年,中小堡村被定为中国传统村落。 


是暖泉镇吉祥三堡中建筑年代最早的一个古堡,堡内传统建筑集中分布,大部分保存较为完好。该堡始建于明代,是为了驻军屯兵而建,堡墙黄土夯筑,巡游一圈,环绕四周,堡内处处可见当时遗留的民居和街道。


中小堡在西古堡东侧,与西古堡同时建立。有南、北两个堡门,堡内遗存有古染坊、古油坊和古民居等,还有观音庙。









土围墙还是以前的韵味,一看就是后来加固了。




城内的民间,保留下来就是保留历史,让历史的遗迹给后人观赏,借鉴,研究,



这应该就是古堡过去的城墙

*西古堡(第六批国保)
明代防御性工程的典型代表,城墙很高并建有瓮城,城楼上还有戏台、寺庙等众多建筑,不过目前不允许上城墙,只能看外观。通向西古堡的那条青石板街是古镇主街,最是热闹,还有红灯笼,油纸伞等装饰,搭配城楼上的老建筑,比较适合拍照





私自主张并打胜仗但没听上级指挥,撸掉团长称呼,被贬为营长的那集,李云龙和政委在此

《亮剑》第18集主要讲述在李云龙独特的战术指挥下,骄横的山崎大队覆灭。接着李云龙会同楚云飞闯进敌方重兵防守的县城。


亮剑》作为一部经典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其拍摄地点选择在暖泉古镇,不仅因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还因为古镇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活动为剧情增添了真实感和视觉冲击。西古堡作为古镇的核心景点,内部集古城堡、古民居、古戏楼、古寺庙于一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仍然有居民生活其中,保持着传统民俗,具有极高的游览价值和研究价值。



“显圣庵”,这里就是地藏寺,俗称阎王殿,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37-1646年),现存康熙年间重修碑。





较为原始的建筑原貌,石鼓撑木柱,木雕门盏,木门铁拉环


整修后的街区门楼


保留原貌的街区门楼





西古堡南侧的城堡也同样有瓮城。


西古堡城堡结构完整,布局富于变化,是一座典型村寨围堡。此地集“古民居、古寺院、古城堡、古戏楼”四大文化奇观为一体,


南瓮城外大门


西古堡是暖泉古镇中最为独特,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堡。俗称”寨堡“,位于暖泉古镇西南,古堡建于明嘉靖年间,扩建、续建于明末清初。城堡平面呈方形,南北长330米,东西宽260米,城墙为黄土夯筑。


一座小巧精致、飞脊斗拱、彩绘纷呈的古戏楼,戏楼宽13米,深8.5米,独特之处是戏楼两侧各有一耳房,


古老城门地砖和已磨出的车辙印


堡门下,是数百年来被千万人打磨的光滑的青石板路,两道深深的车辙印无不印证着古堡当年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西古堡有南北两个城门瓮城的古堡,有两个城门,一内一外,外为东开门,军事防卫能力极强,其实这里的加强是保护暖泉大富豪董家财产而建的。


西古堡是“三堡”之一,俗称“寨堡”,位于暖泉镇西南,古堡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扩建、续建于明末清初。有南北堡门,是 蔚县 唯一有两座瓮城的古堡


北瓮城外大门



西古堡村口


这口井明朝时曾是个人私用,清雍正元年,全村集资将其买下,称为共用,并用石碑记录,立于井边,井水一直用到七十年代。暖泉的来历也有其中的含义,但我没有找到所谓的“八角井”,可能上面有亭子,没有明显标识,没看见


这里应该是个古店铺,义成德,如钱庄,粮铺一类的



古柳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华严寺(第六批国保)



现存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进殿宇,内部维修未开放



只有一个小门,却不开放的寺庙,


此点的旅游标牌为“佛境”,原味是小观音佛庙前18米见圆的一池水清澈平静,宛如佛心静界,“佛镜能照天下之古往今来,形形色色,善善恶恶。而当下却无水,2010年复建的“老建筑”

北官堡是暖泉古镇“三堡”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始建于明代初期,已有近700年的历史。
明代时原是一个小堡,后扩建为北官堡,驻军屯兵。因此这里属官堡,堡门雄伟庄严,砖垒的城台上有一座飞檐翘首的门楼,堡门楼上便是魁星阁。


北官堡村墙门,北官堡南城楼上依然保留着上百年“打树花”的铁屑积成的褐色的铁渣。






远看这个建筑风格酷似很远,但五角星和对联看出,这是解放后的产物,都是砌砖,而不是砖雕






土坯墙下的农妇在整理过冬用的玉米杆


观音阁


老君观(第七批国保)
老君观位于古镇最北端,建在沙土丘上,始建于元代,现属明、清建筑。距离古镇中心区域有约500m的距离,属于一个死角,走来回路,基本没人去,游客稀少。


整组建筑相对完好,尤其前殿及东侧厢房内的清代壁画清晰可见,


庙内正殿保存有罕见精美的道教题材壁画,


古堡内的民居大多为砖木结构, 青条基石、白灰砌青砖墙,房顶起脊、安制吻兽、覆青板瓦。





这里,节日晚上有打铁花活动,暖泉才知道,是叫做“打树花”。正常表演大约50分钟,打树花的表演在 蔚县 暖泉室外树花广场,而不是天下第一堡打树花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