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以东,太行以西,有一片大山大河塑造的土地,古称河东,今唤山西。
“表里山河”是它的专属代名词。
山西,别称“三晋”,这里珍存了5000年中华文明最完整的记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打开人文地图,五岳之一的恒山、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四大佛教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四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平遥古城,以及“武庙之祖”的运城解州关帝庙,“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秀美的风光景色,珍奇的古建遗存,星罗棋布地镶嵌在三晋大地。
——这里是“最早中国”。
——这里是“古建宝库”。
——这里是“表里山河”。
——这里是“英才桑梓”。
——这里是“晋商故里”。
今年,“黑悟空”带火了山西,以下是山西文旅官方推荐的旅游路线图。
——晋北线,就是大同、朔州、忻州、太原、晋中,因为有大同(北魏平城)的存在,晋北线的古建特别多,故事也特别多。
——晋南线,实际上是山西的西南部,包括运城、临汾,西接陕西,南接河南,汾河从位于晋西南的运城入黄河,与明清时期富庶的晋中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圈,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运城永济)、禹都安邑(运城夏县)都在这里。
——晋东南线,包括长治和晋城,古代长治和晋城称为上党地区,就是“与天为党”的高地,太行山脉是他们独立形成文化圈的天然屏障,和晋北晋中的平原、晋西南的汾河相比,晋西南的气质更截然不同。
我们的旅程也就从陕西西安出发,用七天的时间,丈量晋南大地。
运城,在山西的最南端,西邻黄河,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
运城有全球三大盐湖之一的运城盐湖、德孝文化起源地舜帝陵、天下第一武庙解州关帝庙、海内祠庙之祖万荣后土祠、东方壁画艺术宝库芮城永乐宫、《西厢记》爱情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四大名楼之一永济鹳雀楼、慈善世家万荣李家大院、闻喜裴氏“中华宰相村”等等,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第一市,天下好运城”。
临汾市,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别称平阳,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这里有十万年的丁村文化、五千年的帝尧文化、2600年的晋国文化。600多年前的洪洞大槐树下,走出了千千万万位华夏子民,他们不远万里,从临汾走向全国各地开枝散叶。
临汾有中华第一琉璃宝塔广胜寺飞虹塔、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隰县小西天、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尧庙、山西乃至全国保存完好而且商业程度最低的汾城古建筑群、比秦始皇陵早上几百年的晋国早期国君墓葬、素有“姑射最秀峰巅”美誉的云丘山、黄河上最为壮观的景象之一的壶口瀑布等等,很多人这样说,“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才是回家”。
我把我的如下自驾行程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天】西安出发→风陵古渡→普救寺→鹳雀楼,住永济市,全程约220km。
【第二天】永济市→芮城永乐宫→解州关帝祖庙→七彩盐湖,住运城盐湖区,全程约150km。
【第三天】盐湖区→万荣李家大院→东岳庙飞云楼,住万荣县,全程约90km。
【第四天】万荣县→后土祠→汾城古建筑群,住临汾尧都区,全程约200km。
【第五天】尧都区→尧庙→洪洞县广胜寺,住洪洞县,全程约70km。
【第六天】洪洞县→霍州署→隰县小西天,住吉县,全程约250km。
【第七天】吉县→壶口瀑布山西侧→返回西安,全程约310km。
总有人说,出发有何用?在路上又有何用?不过是花钱找罪受罢了。
可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旅途,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行无用之路,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普救寺始建于隋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普救寺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其中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
运城是浪漫的,王实甫笔下的《西厢记》,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在普救寺诞生,“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里是爱情圣地。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蛤蟆叫声,“普救蟾声”被誉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其名扬天下、声播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历史文化名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公元557~58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初为一座军事戍楼,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直到1997年得以第一次重修。现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黄河岸畔,是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
鹳雀楼主楼57.4米,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整个楼体总高度为73.9米,外观三层四檐,楼内空间六层。主体为仿唐高层建筑,重檐翘角,勾栏缠绕,月梁拱顶,彩画精美,廊柱浑圆壮硕,风格端庄大气。
登上鹳雀楼的顶层,这一层的主题是“极目千里”,这里是最能表达王之涣诗意的地方——步步登高,更上层楼,到得顶层,极目眺望,果然白日落山,果然黄河东流,果然登高望远,果然目穷千里!
真的有幸能在现实中见证唐诗中的景色,古人诚不欺我。祝愿所有人前途无限,生活、事业更上一层楼。
永乐宫是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宫观。始建于公元1247年,1358年竣工,历时111年,以建筑艺术及壁画艺术而驰名中外。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0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永乐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永乐宫原建在芮城县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19世纪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规划在淹没区内,经周总理亲自批示,由国家水利部拨款220余万,从1959年至1965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县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保存,这项耗时6年的搬迁工程,同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的移筑,并称为世界文物史上人工搬迁的两大奇迹。
永乐宫保存了四座巧夺天工的元代木结构建筑,最为精彩的是绘制于殿内1000平米的元代壁画,分布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中,有工笔重彩人物和工笔山水连环画等多种风格的作品,是世界现存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素有“东方艺术画廊”的美称,是世界美术史的宝贵遗产。
三清殿又称无极殿,为永乐宫的主殿,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像。它巍峨壮观,冠于全宫之首,整座大殿外观雄浑壮丽、飞檐翘角,殿顶饰以黄、绿、蓝三彩琉璃制品,色彩艳丽,造型别致。
正脊上两只高达3米的龙吻,以孔雀蓝釉为底,形象地展示了两只腾空飞跃的巨龙,堪为琉璃制品登峰造极的代表。
三清殿中的壁画,美术史称为《朝元图》,作为整体,总面积400多平米,总长97米,高4.26米,展现了道教290位神祇朝拜元始天尊的盛大场面。壁画创作完成于公元1325年,画面构图宏伟,气势磅礴,笔法生动传神,设色富丽堂皇,是古代壁画的精华,元代道教壁画的最高成就,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单幅壁画中保存最大的一幅作品。
为了保护文物,让我们的后人也能欣赏到如此恢弘华美的古代壁画作品,大殿内严谨拍照,以下三图为专业扫描图,横屏观看效果更佳哦。
纯阳殿又称混成殿,供奉道教祖师吕洞宾。整座殿宇古老精美,均保留了元代建筑风格。殿内以青绿山水连环画的风格绘制了《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壁画面积212平方米,记录了吕祖一生的52幅传奇故事,是研究宋元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为研究吕祖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重阳殿又称七真殿,供奉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殿宇古朴美观,梁架简洁,对研究宋元古建筑价值颇大。殿内壁画150平方米,绘制王重阳及其弟子传教布道的49幅故事,同样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为了让游客近距离观摩体验和传承元代技艺笔法,永乐宫建有大型临摹室,保存有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摹品以供学习参观和临摹,并自1979年正式开放后就成为各大美院观摩学习实习基地。
解州关帝庙位于运城市解州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宇,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解州关帝祖庙始建于陈末隋初(公元589年),历朝历代均有扩建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之物。总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
解州关帝祖庙是一处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古建群,建筑布局为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寝”及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两侧配有木坊、石坊、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高耸的建筑配以参天松柏,颇具皇家气派。
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亲书“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笔亲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题“威灵震叠”匾额,堪称珍宝。
庙内四龙壁,位于关帝祖庙端门正南,是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烧制的琉璃影壁。影壁自上而下分为天、地、海三界,主体是四条蟠龙遨游飞动,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赋予了这座四龙壁诸多的传统文化内涵。
庙中的精华建筑“春秋楼”,位于关帝祖庙中轴线最后端,是关帝的寝宫。顶部悬垂三眼“藻井”,环楼四周挑承“悬梁吊柱”,皆为我国古建中的艺术珍品。
提及山西,人们想起的是老陈醋的“酸”,说起运城,则是广袤盐田赋予的“咸”。
作为一座资源型湖泊,运城盐池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内陆盐湖之一。人类对盐池的最早利用是采集其自然生成的食盐。相传,远古时期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以及黄帝大胜蚩尤的涿鹿之战都发生在运城盐池,目的都是争夺重要的盐业资源。
4600多年前,人们在这里晒盐、运往各方,“盐运之城”运城二字便因此而生。
盐池总面积约132平方公里,由于其盐水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誉为“中国死海”。
仲夏时节,人们从解池引水至盐洼,当南风大作时,一天一夜便会生出盐花。当地人管它叫“种盐”,千百年来,传统未曾改变。
盐湖南依苍翠高峻的中条山,北靠峨嵋鸣条岗,东连涑水瑶台,西接黄河古渡。近年来,运城实施“退盐还湖”,盐池保护范围内停止一切工业生产,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今天的运城盐池,已成为创建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区域之一。湖内银泊万顷,浩淼广阔,芦苇湿地环绕,水禽候鸟族聚。
李家大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具潜力十大民居建筑之一,是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它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徽式建筑错落有致,欧式风格造型挺秀,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堪称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走进李家大院,善影壁、善书法、善匾额、善牌匾、善楹联随处可见。李家三代十位当家人百年行善,给千秋后世留下一笔“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这也是李家之所以能在清代崛起,并且如日中天的原因。如今的李家大院不只是一个文物旅游景区,它更是中华民族善文化的“活教材”。
近二百年的李家大院,被沧桑岁月厚重成一处佳景胜迹,以一种荣辱不惊、磅礴恢宏的气度,彰显着独有的风韵,代表着一部丰富多彩的晋商文化发展史。
信溥堂是李家住宅院落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文化特色的院落。院主人李道荣自小在其父李敬伦(人称“文儒”)的熏陶下,博闻强识,他的书法、才学、修养以及品行与宅院文化彼此辉映,形成这座宅院别具的文化特色。
门楼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左右带耳房,进深两椽,单檐硬山顶,檐下无斗拱。二层阁楼上朝南加上了晾台,弥补了院落朝向的缺憾,可以用来晾衣服和被褥,此为该院一大特色。
第二大特色是东厢房东夹层墙的设计,东厢房的东墙从南到北20米全是中空的夹层墙,有一米厚,不仅可以秘藏财宝,还能藏人躲难。
同德堂,此院是第十五代“道”字辈李道升的宅院。这座宅院创建于民国10年,是李家院落群中的上品。进出门总共有六道机关,在当时的环境下,安全性和保险系数非常高。
李家大院门楼上方,院与院之间修建了防火墙,这一做法借鉴了徽式建筑中高低错落的马头墙。这些鳞次栉比的防火墙,一直延续到座北朝南的六座院落之间,在增强安全因素的同时,使院与院格局更明朗,更给古民居建筑群平添了层次感和韵律感。
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
百善影壁,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百善影壁。影壁上有从商、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现代的所书写的“善”字,有100种不同的写法,共365个,各具特色,是为了告诫后人要天天行善。
随处可见的是“晋商少奶奶”在大院各处留下的身影。
“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飞云楼是万荣东岳庙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万荣县城的标志性建筑。这座“中华第一木楼”,与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
飞云楼的建筑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它是纯木结构,无论大小接口均用榫铆套之,没有一个铁钉。
第二,它的底层为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五间,南北直通,木柱林立,中间有四根通天柱,直通楼顶,周围有32根木柱巧妙的联成棋盘状,共同支撑楼体。
第三,它明三层暗五层,二三层各出抱厦一间,皆有栏杆维护,又用两平柱分为三间,上筑屋顶,山花向前,下面用穿插材料承托,结构巧妙。
第四,三层四滴水,十字歇山顶,全楼共有345组斗拱,32组翘角,外观玲珑,构成极其丰富的轮廓线,并且形态变化多端,如云朵簇拥、鲜花盛开一般,各檐翼角起翘,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又因斗拱层叠,如云带缠绕,因而得名“飞云楼”。
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的黄河岸边,东依峨嵋岭,西临汾黄岸,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05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球华人的祭祖中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中华祖祠”、“海内祠庙之冠”之美誉。
祠里现存有山门、品字戏台、东西五虎殿、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宋真宗碑廊等建筑,文化底蕴深厚。
以“秋风辞”驰名的秋风楼、融佛道儒文化为一体的品字戏台、精美绝伦的三雕艺术是后土祠的三大亮点。
自轩辕黄帝在这里“扫地为坛祭后土”至宋真宗皇帝,先后有9位皇帝24次在这里祭祀。汉武帝8次巡幸河东,就6次到这里祭祀,并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附送一个景区,薛仁贵故里,我们去的时候景区正在重建中,只是因为老公是薛仁贵的粉丝,所以我们慕名而来,遥遥一望,不成敬意。
薛仁贵是大唐名将,官至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被封为平辽王。他的功名,不仅多见于正史,有关他的戏剧、评书、文学作品也很多,在民间广为流传。
薛仁贵故里位于河津市城区街道办修村、黄村交界地,薛仁贵年轻时和妻子刘英环居住的寒窑依然保存至今,它见诸史册,中外闻名,与“诸葛亮的茅庐”、“杜甫的草堂”合称为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三寒”文化,是全省乃至全国珍贵的文物古迹。
汾城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汾城,原为太平县城,唐初为尉迟恭的封地鄂公堡。 古太平县城在唐贞观七年(633年),由古城镇迁于此地,经历朝历代建设,在汾城留下大批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
汾城古建筑群现存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到清末的建筑遗构12处40余座,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
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清康熙47年重建,清道光与民国重修,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高约15米左右,底座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两层,下层周砌女儿墙, 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墙,四面开门,内部以木梯登二层。二层置木栏杆,可远眺四方,上下两层以斗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观威严而华丽。
文庙,始建于唐,在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复,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与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藏经楼、崇圣祠等。
文庙前的六株古侧柏,大约也有千年树龄,可谓是文庙建筑群的点睛之笔,夏绿冬青,更衬文庙肃静清幽的气氛。
城隍庙与文庙前后相倚,仅以一条街道隔开,但又被横街竖立的两座木牌坊连在一起,城隍庙的石制旗杆和五彩琉璃影壁,就紧贴在文庙的后墙上。两庙除高低错落的五颜六色的琉璃顶建筑外,还有数人合抱的千年古柏,郁葱参天,蔚为大观,红墙绿瓦被浓绿点缀分开,古朴神秘之感,油然而生。
学前砖塔,始建年代不详,塔高24米,塔基周长20米,为八角形,共计九层。
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旧址在汾河以西,西晋元康年间迁至汾河东岸,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庙址由府城西南迁至城南现址。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
仪门,就是礼仪之门。古时拜谒和祭祀帝尧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心须“整冠弹尘,端庄仪表”,然后恭恭敬敬地严肃前行。仪门门额上的“文明始祖”题词,是对帝尧创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评价。仪门背面题词“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为尧殿题写的门匾,意为尧的功德像日月光辉润泽四方万民。
进了尧庙,首先看到的是秀丽的五凤楼。五凤楼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楼高19.3米,三层十二檐,楼底有砖建窑廊三孔,有直通三层角柱十三根,甚为雄伟。楼顶直立陶人三十余个,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十分美观。据说,尧王常同他的四个大臣登楼远眺,而当时人们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为“五凤”,并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五凤楼”之名便由此而来。
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长廊内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龙刻云,工艺不俗。由于老的广运殿已毁于火灾,现在的寺院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的资深古建筑专家冯冬青先生,根据现状构件和历史资料主持重新修建的。内还有10多座石碑,记载了尧王的丰功伟绩。
尧井四周有四棵沧桑的古柏,西侧两棵为“柏抱楸”和“柏抱槐”,也就是柏树中又长出一棵楸树和槐树。“柏抱楸”每年四五月间,柏枝丛中盛开红色楸花,游人无不称奇。“柏抱槐”据传是600多年前从西安慈恩寺移植而来,每逢夏初,柏树丛中槐花盛开,芳香四溢,甚为可观。
东侧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一棵叫“夜笑柏”。传说唐代在寝宫雕塑帝尧与夫人鹿仙女的圣像时,突然跑来一对梅花鹿在柏树下欢蹦鸣叫,故称此树为“鸣鹿柏”,它的枝丫树杈,长相酷似梅花鹿角。“夜笑柏”是古时一僧人从印度移植而来,昼伏夜长,树寿绵长,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发出沙沙之声,颇似人的笑声,故称“夜笑柏”,已有1700年树龄。
广胜寺,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
唐大历四年(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1305年)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一带又发生地震,但这两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损坏,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
广胜寺分为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
飞虹塔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定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取景地就在这里。
飞虹塔屹立于山门的正面,呈八角形,共13层,塔身高47.31米。塔身由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 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檐角均挂有风铎,微风吹拂下能发出悦耳的铃声。塔顶建有铁制法轮,中镶风磨铜塔刹。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是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能够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大雄宝殿居上寺内中央,又称释迦殿。重建于明景秦三年(公元1452年),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殿内供奉华严三圣像,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东为文殊菩萨,西为普贤菩萨,均为明代木雕贴金造像。
弥陀殿是上寺内一座结构较为奇特的元代建筑,殿为琉璃屋顶,单檐歇山式。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像,正中为铜铸阿弥陀佛,两侧为泥塑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殿内四周陈列红色藏经柜,稀世孤本《赵城金藏》原存放于此。
《赵城金藏》是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是现在《中华大藏经》之底本,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被视为稀世瑰宝。现存于国家图书馆,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水神庙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始建不晚于唐代,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
在明应王殿内,除塑有明应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内四壁还绘满了各种内容的元代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记有《龙王行雨图》《祈雨图》《元杂剧图》《捶丸图》《下棋图》《渔民售鱼图》《王宫尚宝图》《王宫尚食图》《王宫梳妆图》《古广胜寺上寺图》等十余个故事图画,是“我国古代惟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在南壁东侧绘有一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是我国发现的唯一大型元代戏剧壁画,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少见资料,被誉为“广胜又一绝”。1998年,该画与古壁的《打球图》同时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霍州署,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东大街北侧,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3.85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无论其位置选择、建筑规模,还是整体布局、形制设计,均为全国现存同类衙署之冠,是中国已知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北保定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共同为“中国四大古代官衙”。
霍州署作为州治衙署,已历时1300多年。原建筑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倾圮,次年,监州失剌不花、知州李伯渊主持重新修建。后经明清两代陆续增补修葺,日臻完善,占地面积3.85万平方米,分中轴线和东西辅线三大建筑群及一些署外建筑。自清末到民国,天灾无常,兵连祸结,霍州署除中轴线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外,东西辅线及署外建筑或圮、或毁、或改做他用。
署内的主体建筑大堂是一座元代建筑,始建于唐代,现存大堂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大堂结构布局严谨,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结构奇巧,工料俱佳,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木构件保存之完整的典型代表。大堂面阔、进深各五间,六椽减柱造,大额梁,内外均四椽柱,前接卷棚三间悬山顶四椽亭,大额明间跨度极长,将中国建筑传统的构材权衡完全颠倒,被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梁思成称为“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城西的凤凰山巅。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东明禅师创建,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入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千佛庵分上、下两院,上院有大雄宝殿、摩云阁、文殊、普贤两配殿,下院有无梁殿、韦陀殿、半云轩、钟鼓楼和两座掖门,一名“疑无路”,一名“别有天”,分别出自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充满禅宗意趣。
全庵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殿宇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崖璧如削,千佛庵危立山巅,借山布景,格局灵活,重楼叠阁。站在千佛庵中楼殿之上,俯瞰山下,可将隰县山川风貌尽收眼底。
大雄宝殿以琳琅满目、规模宏伟的满殿悬塑著称,大小千余尊悬塑金碧辉煌、精美绝伦、各像大小不等、亭台楼阁层叠有致。从明朝至今,经历三百余年仍完整如新,其范围之大、加工工艺技法之高、创造力之丰富多彩,无愧雕刻艺术中的国粹,被称作“悬塑造型艺术最后的绝响”。
殿内以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弥勒佛五尊主佛为核心,主尊佛分别有胁侍菩萨,在周围塑造十大弟子、六小沙弥、琉璃胜境、六欲之天、十大明王、天宫乐伎等塑像群。
天宫乐伎塑像群在大佛龛上端的空中楼阁上,雕琢精细、小巧优美、腰身前倾、体态婀娜、手执乐器、身段妖娆,在天宫中曼舞飞绕,置身其中,震撼不已。
壶口瀑布,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所共有,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故名壶口瀑布。
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
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仍然犹如濛濛细雨,湿人衣衫。越接近河面水雾越浓密,在水底冒烟时,岸边观瀑就难免衣服湿漉漉。
黄河在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
最后附送一张陕北戴大红花的小毛驴。
参加工作后更加感到光阴似箭,工作家务占满每一个24小时,永远有做不完的事,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一年又一年,时间以逼人之势驱赶着每个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的人。假期和闲暇开始变得弥足珍贵。
突然想到了《圣经的故事》中的一段,耶和华在西奈山向摩西传十诫,其中第四诫是“星期天必须休息,守为圣日”。他下令,凡星期天工作者格杀勿论。据说有一个人在星期天捡柴,他甚至吩咐摩西,让信徒们用石头把这人砸死了。
这显然是十分残忍的,但我们不妨把这看作一则寓言故事,耶和华是想通过摩西告诉我们,休息和工作一样,都是神圣的、神性的,如同上帝赋予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而这恰恰是当下很多疲于奔命的人、内卷的企业、按了加速键的社会忽视的事情。摩西第四诫可谓是对所有人一个必要的警告,侵犯人休息的权利,岂非就是渎神?我想,摩西第四诫或许告诉我们,无所作为的懒汉和没头没脑的工作狂一样,都是远离神圣的两极。只有创造价值后的放松休息,才如同创世纪第七日的上帝,那时的我们最像一个神。
闲暇和休息是生命的自由空间,如果只知劳作,没有休息,人会丧失性灵,忘掉人生之根本。吃苦耐劳、没日没夜地工作赚钱不代表意义非凡,吃喝玩乐、放空躺平也不等于虚度光阴。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给自己放一个小长假,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人生本就没有特别的意义,你当下的快乐就是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