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4暑假西南五城游记的第3篇。
(广西柳州→云南文山→云南西双版纳→贵州黔西南→广西来宾)
如有兴趣请移步我的其它游记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这里与我生活的珠三角是如此的不同:这里是热带,有着雨林与数不清的特有动植物;这里是傣族等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文化;这里是南传佛教的范围,有着数不尽的独特寺庙建筑……
我十分认同《中国国家地理》执行主编单之蔷先生的一个观点:旅行的本质是体验新奇,是“遭遇不同”,是寻找差异。我去过的地方里面,并不包括热带,也不包括傣族聚居地,也不包括南传佛教的传播带。所以,这次西双版纳之旅对我而言是很新奇的一次体验。
一早,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640km,出发。
这一路的驾驶体验真是很过瘾,动辄就是油门踩到底的长上坡和连续数十公里的长下坡,一个一个的急弯竟然是在高速公路上出现。有一个好的地方是不像广东高速逢隧道必降速。
接近傍晚时间到达景洪,但在西双版纳,离太阳下山还早。酒店定在了市区,满大街的小电动很方便可以去到告庄西双景。专门找了家不在告庄西双景的酒店,因为这里的交通情况和停车情况对自驾真的很不友好。
景洪的大部分建筑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也不用管是新修的还是仿造的,总之很有滇南的民族特点。我东张西望,大饱眼福,确实很有新鲜感。
晚餐品尝的是告庄西双景随处可见的菌火锅,也算是本地特色,随便进的一家店,这里的锅盖有点搞笑。即使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名贵菌种,吃着也还是很鲜。
饭后继续闲逛,慢慢踱至大金塔寺。这里有张详细的景区导览图,可以看到告庄西双景由很多寨子组成,当然告庄西双景汉意即为“九塔十二寨”,不过这里的寨子基本不是原来面目了,把这里当商业体来逛才对。
看完导览图,抬头就是大金塔寺,先从外围欣赏欣赏。
这是我来到西双版纳后探访的第1座寺庙。我很喜欢参观不同样式的建筑,寺庙就是其中一种。自古以来,寺庙都是不事生产、膏民血肉的存在,大量无知信众的财富被寺庙收入囊中,寺庙自然建筑得富丽堂皇。
即使是晚上,这里也是人流如鲫。整座寺庙以金白两色为主色调,在夜晚的灯光映衬下,显得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据介绍:景洪市大金塔寺地处距今1300多年的古佛寺洼庄德旧址。经中国佛教协会南传工作委员会讨论并决定、在景洪市政府的支持下被设为景洪市总佛寺,是景洪市的中心寺院和景洪市佛教协会所在地,主管整个景洪205所寺院。
寺庙的主体建筑是大金塔寺主佛殿,由一大四小的佛塔组成,大殿佛塔高66.6米,寓意一江连六国。四个小塔分别代表另外四景:景栋(缅甸)、景莱(泰国清莱)、景迈(泰国清迈)、景铜(老挝琅勃拉邦)。这样的佛塔形式,真是南传佛教才有。
而从佛教的角度看,大塔四周围绕着四座小塔,则寓意佛教的根本教义“四圣谛”——苦、集、灭、道。
想要进入佛殿,盛惠30大洋,我就不进去了。但据介绍,主殿分三层:一楼主大殿是国内首座以蓝色为基础修建的内殿,有着“蓝色寺院”之称;二楼是全国唯一展示和传承南传佛教传统仪式之地;三楼藏经阁珍藏着六国文字版本巴利三藏贝叶经;塔顶则供奉着七国佛舍利。
主佛殿前,则是蓝座白身的伍巴古达长老像。传说常恭敬供奉者能消灾除障,事业顺利,生活美满。
伍巴古达长老,民间称其为“降魔消灾罗汉”。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人,出生于中印度马图拉,少年出家,不久证得圣果。当时的国王无忧王笃信佛教,欲兴建八万四千座佛塔,以供养佛陀教导的八万四千法蕴,但却因恶魔捣乱,建设工程常遇障难,于是国王迎请伍巴古达长老前来降魔。由于长老通过智慧和神通降服了恶魔,因此被尊称为降魔消灾第一。
伍巴古达长老像真是我从未见过的一种塑像,特别是底座蓝色的飞龙,造型夸张,向四周伸展,极具视觉冲击力。
而进门后逆时针行走,除僧寮和请香处外,则是供奉着西瓦里尊者之处。
西瓦里尊者是佛陀的大弟子中,利得第一者,意即最有福报的弟子。因为他在过去世曾供养过以佛陀为首的僧团,因此,西瓦里尊者无论于何时何地都能得到最上的供养,在南传佛教被视为“财神”供奉。
西瓦里尊者像全身鎏金,连头上的伞幢也是鎏金的,在灯光的映衬下光彩夺目,两旁飞鸟翔集,面前水池波光粼粼,不愧是南传佛教中的财神。
继续逆时针行走至大金塔寺左侧,则是祈福钟鼓楼和界堂。
祈福钟鼓楼可供信众在此敬挂祈福许愿带,祈福平安、健康、幸福、吉祥。
而界堂又称法堂,是南传佛教寺院内僧团日常诵戒以及召开僧团会议的地方。
最后,当然少不了社会主义的宣传栏。
景洪市大金塔寺是我到过的第一所南传佛教寺庙。至此,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寺庙都已参观过:汉传佛教的不用说,去过不知多少;南传佛教就是这座大金塔寺;藏传佛教则是11年前到过的香格里拉噶丹·松赞林寺。三个不同的佛教派别,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确实各有特色,各有可观之处。
时间不早了,今天开车也不轻松,是时候回酒店休息,明天再继续游览。
一早起来,在附近的小吃店品尝普洱豆汤当做早餐。然后骑着小电动直奔曼听公园而去,路程不远,时间不长,实在方便得很。
曼听公园是西双版纳最古老的公园,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过去是西双版纳傣王的御花园,在傣族历史上曾为封建领主召片领和土司们游玩赏花之所。
据贝叶经中记载:曼听御花园原来是片森林,周边没有村寨。傣历648年,西双版纳的最高统治者——第八世召片领召爱把宫廷里一对精通园艺的夫妇派到曼听,为宫廷栽花种果,收集热带雨林中的奇珍异草种植,曼听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召片领的一座宫廷花园。
公园形状犹如一个象头,有着长长的象鼻往外伸出,占地面积400余亩。
1961年,周恩来总理曾与傣族群众在曼听公园里欢度泼水节。从大门走进公园内,迎面可见周总理的纪念雕像。
稍往前向左行,即是傣王行宫。
傣王行宫面积不大,内里装饰得金碧辉煌,金灿灿的王座在正中间,只可远观。不过这里现在是一个摄影基地,台上不可进入。
行宫旁边,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傣族乐器,又称为勐泐乐器。有打击乐器、吹管乐器、拉弦乐器三大类。打击乐器主要有象脚鼓、铓锣、镲、嘎拉萨、玎罢等;吹奏乐器主要有葫芦丝、高音傣笛、土埙类古乐器、吹木叶、牛角笛;拉弦乐器则以玎琴为代表。其中最有傣族特色 的乐器为象脚鼓,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继续前行来到御花园和叶子花园。相传,在一千多年以前,召片领最为宠爱的王妃——喃什哩来到御花园游玩,园内的美景让她流连忘返,回宫后就莫名其妙的患病不起。召片领十分着急,请来有名望的巫师为王妃占卜,得知王妃并非真正得病,而是被御花园的景色所迷,魂魄留在了园中。于是,召片领带着王妃和巫师回到花园准备为王妃招魂,结果王妃一进御花园立刻神清气爽,病情消退。从此,曼听御花园就有了一个新的名称“春欢”,傣意为“灵魂之园”。
这个故事也很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眼前所看到的御花园内景色,当然是绿树成荫、清幽宜人,但也不过是一般的城市公园之类。要是说能把人迷得失魂落魄,自然是可笑至极。也许可能现在的景色远远比不过千年前的景色,也未可知。这个故事权当一哂。
叶子花园旁边是双塔,稍微听了一下刚好在身边的某旅行团导游介绍,说是属于缅甸还是泰国的建筑风格,不是记得很清楚。双塔建筑以红色调为主,两塔中间以一平台连接,不少人在上面拍照。而两边的塔里面,已经变成了饮料店和商店了。
稍往前,是八角廊桥,旁边有御荷池。
一开始看到这个八角廊桥,确实有点惊艳,这造型真的美观,一层一层往上收缩。后来才知道,这是模仿景真八角亭而建造的,当时站在景真八角亭前,发现好眼熟啊。
后面还有一座风雨廊桥,感觉就很一般般了。再之后的鹦鹉园还有鹦鹉表演可以看看,象园只有收费喂食体验,坑。
过了象园,算是绕湖一半了,也就是曼听公园已经逛了一半。湖另一侧的林荫道,十分阴凉。
看了简介,才知道这个湖其实并不简单。湖名为“放生湖”,本是澜沧江水域的一个回水湾,每年汛期澜沧江水位提升后,江水就会涌入这里形成湖面,傣家人认为它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回水湾,而是一个非常有灵性的湖。贝叶经记载:在泼水节及佛教节日,傣家男女老幼都要沐浴更衣到总佛寺赕佛、祈福,并到放生湖放生许愿。放生湖已由德高望重的佛爷组织百名高僧开过光,是专供西双版纳佛教信徒放生的地方,该湖也是东南亚最有名的放生湖之一。
再往前是一条挂满许愿牌的长廊,尽头还有一座亭子状的小庙,里面供有佛像。
这时候太阳越来越猛,气温更高了,正好到旁边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参观参观,顺便吹吹空调。
从馆内出来,看到造型别致的白塔,同样惊艳不已。不过与八角廊桥仿造景真八角亭一样,这座白塔同样是仿造的,蓝本是曼飞龙白塔。
旁边是大地女神喃托拉尼的塑像。塑像周围设置了好几个水龙头真的是从龙头中出水,不断有人伸手接水,洗手,湿发,甚至饮用。
据介绍,传说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的过程中,魔王马拉试图阻止,于是派出自己的众多士兵和凶猛的野兽去恐吓他,甚至以妩媚的女儿去引诱他。所有的庇护神都在此刻离弃了佛祖,只有大地回应了佛祖的召唤,化身为一位长发姑娘,她以手挽发,洪水自发端涌出,冲走了玛拉和他的部众。因此大地女神是佛教的守护神之一,被视为充满母性的保护者,寓意平安与丰饶。信众会在干旱的季节向她祈雨或祈祷丰收。
再旁边就进入西双版纳总佛寺了,为了方便这篇游记的撰写,这里我会在下一章节专门介绍,继续写完曼听公园先。
总佛寺出来继续沿湖走一段,到“澜沧江·湄公河之夜”歌舞篝火晚会剧场,建筑外形也是颇为别致。
最后来到城心塔。从外面看非常具有傣族特色的建筑,里面却全是穿着暴露的所谓“民族服饰”在搔首弄姿拍照的女性,甚至把门口也堵住拍照,简直群魔乱舞。
城心塔是城市的中心建筑,是版纳各族人民在特定的节庆时间进行朝拜的中心场所。城心塔是典型的傣王室建筑特色,整个建筑绘满了“金水”彩画,层层屋檐堆叠如山,金色屋顶光彩夺目。塔内,主城心柱四周有12根小城心柱,象征着12个寨子拥护的“版纳”。底座有四个守护神灵,层层递进。四周的壁画就是还原傣族人民在城心塔进行的节庆朝拜,祈祷丰年盛况。
从城心塔出来,曼听公园也差不多逛完了。这40块钱门票感觉还是挺可以的,初到景洪,这里既能粗略领略到傣族文化,又有城市公园的悠闲之感。为下一步更好更深入地在景洪旅游,感受傣族文化打下一个基础。
我是从曼听公园南门走进总佛寺的,这是我在西双版纳探访的第2座寺庙。
据介绍:西双版纳总佛寺,傣语称为“洼坝吉”,“洼”是寺院的意思,“坝”是森林的意思,“吉”则是佛陀曾经度过25个雨安居的揭答林给孤独园的简称。因此“洼坝吉”的意思,就是“像揭答林给孤独园一样美丽、幽静的森林道场”。
西双版纳总佛寺相传是从缅甸来弘法的两位南传佛教僧人于公元7世纪中期发心兴建的,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西双版纳建立最早的南传佛教寺院之一。总佛寺在大约700年前被西双版纳宣慰确立为西双版纳最高等级的佛寺,在整个东南亚上座部佛教信徒中享有盛誉。
与一般的南传佛教寺院相似,总佛寺也是由大殿、钟鼓楼、戒堂等建筑组成,但既然作为西双版纳最高等级的寺院,气势自然非同凡响,有一种比金碧辉煌更高的感觉。
进门左手边,是西双版纳最后一代召片领——刀世勋之墓。刀世勋,傣名“召孟罕勒”,1943年世袭车里宣慰使——西双版纳第42代召片领。建国后,自然而然成为民主人士,参与到边疆建设中去。墓前有很多装着清水的各种瓶子,不知是否这里独特的礼仪。
正对面是名为“福顺楼”的建筑,即是总佛寺的僧寮,为闲人免进的不开放区域。
旁边的主路便是直通向大殿的路了,远远看到大殿顶上各种神佛的塑像装饰。
顺时针向着大殿前方的广场绕行,大殿的全外貌逐渐显现在眼前。当真不愧是整个西双版纳地区的总佛寺,金、银、红、棕各色组成的大殿富丽堂皇,气派不凡。殿前竖立着大大小小的金身佛像、菩萨像,以大殿为背景,气势扑面而来,不知多少的信徒正在上香顶礼膜拜。不禁令人感叹信仰的力量,将无穷无尽的金钱投入到这偶像之中,也难怪历史上三武一宗要向佛教大开杀戒。
进入大殿一层,里面有佛坐像一尊,身旁是菩提树一棵,佛像看着像是木造,菩提树饰金身,同样不知多少的信徒正在膜拜。另一面有许愿牌出售,抬眼望去,尽是许愿牌挂满。底下寺中人收入如流水,简直不亦乐乎。
从阶梯登上二层,可以看到寺中的另外几座建筑,如钟楼、鼓楼、戒堂等。这些建筑均是不开放的区域,只能远观。
二层是进行佛事活动的佛殿,大殿里更是金碧辉煌。正中是数座大大小小的佛像,以及胁从、侍者等,皆是金身。不知多少身穿白衣的傣族妇女,全都双膝跪地,对着佛像顶礼膜拜。佛像无言,只是佛头后的旋转彩轮散发出刺目的灯光。里面实在人太多,也不太好进去公然拍照,只好在门外随手拍了几张。殿外的走廊,同样装饰豪华,侧墙,走廊顶,无不有各式图案装饰,令人感叹。
从二层下来,戒堂旁边有一座舍利塔,名为松列·阿嘎牟尼舍利塔。这位松列·阿嘎牟尼是西双版纳总佛寺的原住持。
继续顺时针绕行,来到总佛寺的正门处,从另一侧看总佛寺的大殿,同样气势不凡,这里拍照的空间也更大,可以将大殿全貌收入镜头中。也顺便到大门外,为总佛寺的山门留影一张。
回到寺中,细看寺中的政策宣传,还算是十分到位。其中还有介绍和尚们升国旗唱国歌,虽然理应如此,但还是令人莞尔。
从总佛寺离开,继续曼听公园的行程。
总结一下,对于信徒来说,总佛寺当然不可不来,对于我这个不信教的人来说,总佛寺也是不可不一往的极好参观之处。我对各种不同的文化极有兴趣,这些南传佛教的寺庙也不失为文化的宝藏,纵然走马观花,也颇有收获。而且这座执全西双版纳佛教之牛耳的寺庙,富丽堂皇,集中了当地建筑、塑像等的艺术,以参观的目光看,是最好不过。
离开曼听公园,前往解决午餐途中,在一包子店买个破酥包的工夫,赫然发现旁边就是想要前往的寺庙之一——曼景兰大佛寺。正好进内参观,这是我在西双版纳参观的第3座寺庙。
来西双版纳之前,素闻这里村村有佛寺,来到后发现果然名副其实。曼景兰大佛寺位于景洪市允景洪街道曼景兰社区,曼景兰社区即原来的曼景兰村,曼景兰大佛寺自然就是曼景兰村中的寺庙。
这里距离总佛寺不到两公里路程,两座寺庙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不过曼景兰大佛寺虽面积不大,却小有小的美,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进门即是大殿前的一组佛像雕塑,精美程度当然不甚可以。当然国旗那是必不可少的。
顺时针绕行寺内,南传佛教寺庙该有的建筑在这里都有,像鼓房、戒堂等,虽规模不大,但小而精美。从图中也可看出寺庙周围便是居民区。
大殿外墙,有着画工精美的壁画,讲述佛陀的故事,如佛陀降生、得道、传法等。梁柱上的装饰虽然透着一股“流嘢”的感觉,但仍是金光灿灿,不堕佛寺名头。
从大殿窗外望进去,殿内两列棕红色房柱整齐排列,装饰精美。如花架、佛塔等一应俱全。
脱鞋进入殿内,一大二小三尊金身佛像结跏趺坐在正中。这是我来到西双版纳后第一次近距离观看南传佛教的佛像,形制确实与汉传佛教的佛像有很大不同,整体更为瘦削,四肢更修长,头饰也不一样。佛像四周,胁从、舞女等环列,还供有象牙装饰。
曼景兰大佛寺面积不大,不过十余分钟便参观完毕。作为村中的寺庙,还是不得不让我感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孰轻孰重?
下午的天气有点晒,更适合室内参观,便骑着小电动来到了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还是得再多说一句,景洪的共享小电动真的很方便。
进入馆内,一座两层高的主题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型雕塑映入眼帘,西双版纳共有13个世居民族,设置这座主题雕塑无愧民族博物馆之名。
民族博物馆内共有4个展览,首先参观由防城港市博物馆和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边海轻风——防城港市海洋文化撷英”展览。正好去年暑假曾经到过防城港市一游,却遗憾没有去博物馆参观。
防城港市背靠十万大山,面临北部湾,自然资源丰富,还有海外贸易线路,加之又处于民族聚居区,民族特色文化浓厚。
第二个展览是“辉煌七十载·建功新时代——庆祝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成就展”。西双版纳州于1953年成立,按年份来说,应该是去年的展览。
这个展览从西双版纳地区的解放开始,到自治州成立,到土改,到改开,再到脱贫,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70年来的发展成果。
这个展览除了上述这些以外,最大的收获是从“文化遗产保护”一栏中,得知了西双版纳的3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勐龙曼飞龙笋塔、景真八角亭、曼短佛寺。接下来几天的行程,将会逐一探访这三件国宝。
第三个是“勐泐回望,历史帆影”的展览,是关于西双版纳地区历史的介绍,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直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立,可说是上面第二个展览的前传。
旧石器时代太过久远,但到了4000多年前,百越族人已经在此定居。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与中原的联系已经相当密切,通过展览的青铜器可见一斑。
西双版纳进入文字史记载已经是汉朝时期,西汉有哀牢部落,东汉时哀牢归汉,南宋时建立地方政权,元朝时设“车里路”行省,开始实行土司制度。
明清长期的封建压迫,西双版纳发展严重滞后。历经辛亥革命、解放战争、解放西双版纳,再到成立云南省第一个民族自治区,西双版纳一步一脚印,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取得万众瞩目的伟大成就。
最后一个展览名为“和睦颂歌,民族风姿”,是关于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展览。这是四个展览中规模最大的,共分为三个展厅,同时我觉得这也是四个展览中最精彩的。
第一展厅介绍了西双版纳地区各民族的农耕文化和建筑文化。
农耕文化展示了西双版纳地区的农具、渔猎具、手工艺品、傣药等。
建筑文化则是按民族分类,有傣族“干栏式”,基诺族“干栏式”,哈尼族“拥戈”“拥熬”,以及其它精美的建筑构件等。
不过我觉得西双版纳民居特色是有,但精彩程度不够,尤其是与我去年在湖南怀化探访的侗族民居相比逊色不少,侗族鼓楼真是最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之一。
第二展厅有民族服饰文化展,比民居更能表现西双版纳的民族特色。
西双版纳是傣族自治州,自然是先从傣族服饰介绍。傣族可分为“傣泐”“傣雅”“傣讷”等不同支系,服饰各有特点。而银饰又是傣族重要的装饰品,分配挂饰品和生活用具,以象征吉祥的大象、菩提树、莲花等图案为主。另外其他各民族的服饰也有简单介绍。
锦绣技艺也是承载民族社会历史、文化风俗、地理环境和审美趣味的产物。其中以傣族和哈尼族的织锦技艺为代表。
第三展厅介绍西双版纳的生活习俗,首先是天文历法部分,历法书犹如天书一样,上面的图案根本看都看不懂。
传统节日就有趣多了,有基诺族的“特懋克节”、拉祜族的“拉祜扩节”、哈尼族的“嘎汤帕”、彝族的“百诗佳节”,当然还有最出名的傣族“泼水节”,以及“关门节”“开门节”。当时在博物馆内,还遇到一群小学生被老师带着出来参观。
西双版纳地区的宗教文化同样精彩,南传佛教从公元6世纪开始传播,并逐渐进入我国,最终成为我国佛教三大派系之一。博物馆内展示了精美的南传佛教佛像,身形修长,与汉传佛教佛像不同。
最后一部分是介绍本地的艺术与文学。
这时已经接近闭馆时间,后面都只是走马观花了,最最最后的非遗部分也没来得及细看。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确实无愧“民族”之名,介绍了很多关于民族文化的东西,让我对这个边疆地区的了解更多更深入。
走出博物馆时,来时艳阳高照的天空变成了下着绵绵小雨,冒着雨来到博物馆正面拍照留念,顺便等等雨停。
雨停后骑着小电动回到市区,直奔告庄西双景的星光夜市,略微逛了一下,发现天色尚早,便先去解决晚饭,准备饭后再逛逛星光夜市。
饭后先来到澜沧江边,今晚的晚霞十分漂亮,呈现出粉红色的色彩,与金黄色的落日余晖相互映衬着,分外美丽。
星光夜市还需要抖音预约才能进去,我根本都不玩抖音,差点被拦住,还是女友预约两张票才能进去。
星光夜市人流如鲫,摩肩接踵,确实是如介绍所说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夜市。
星光夜市里各种小吃多不胜数,但也不过是如全国各地的夜市一般无二。最令我开眼界的是,水边清一色的全是身穿所谓“民族服饰”拍照的女子,补光灯的光亮几乎与街灯相等,十分离谱。这时正值是傍晚时分,天色深蓝,拍照时光线十分赏心悦目。
相比这些,夜市里忘我拍打手鼓的老兄更令人感兴趣。不用走多远,就会有一个舞台,或是表演民族舞蹈,或是酒吧驻唱的乐队表演。
在夜市中,抬头就能看见大金塔,世俗与信仰,就这样超近距离地共存着。大金塔金碧辉煌,星光夜市也是流光溢彩,对于西双版纳这样一个做旅游的城市来说,告庄西双景的打造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接近晚上9点,离开星光夜市,回酒店的路上,经过西双版纳大桥。大桥五光十色,桥下澜沧江水汩汩而流。
一早,再次来到昨天的普洱豆汤店,解决完早餐后,驱车近70公里,前往位于勐腊县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之前去过位于广州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当作一个公元来逛挺合适的,半天的时间差不多就可以逛完,却想不到按此经验完全低估了这个热带植物园。植物园门口的巨幅导游图,已经把我吓一大跳了。
据介绍,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全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3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平方千米的原始热带雨林,是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
园区分为东西两区,西区植物专类区更多更密集,而且可以步行游览,东区则较为分散,且面积更大,路途更远,非坐车不可。但坐车又不能很好地参观游览,因此决定只步行游览西区,舍弃东区了。
这个热带植物园被南班河大半包围,进入园区不远就会经过这条南班河。眼前的南班河水呈现泥色,曲折向着西南方向流去,最终汇入澜沧江。
按照指引首先来到百花园。百花园位于植物园西大门入口处,占地面积25.3公顷,是一个以园林造景、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为主,同时兼顾物种保存和园林园艺示范展示的植物专类园区。共收集保存各类极具观赏价值的热带花卉植物近600种(品种)。移步百花园,“天女’散花、五彩斑斓、花开花落、层林尽染,各式景色,尽在其中。
百花园内各种树木种类丰富,上图有:雨树、木棉、美丽异木棉、红花玉蕊等树种。
上图包括:盾柱木、重瓣粉纸扇、锈毛紫薇、火焰树、斑叶牛蹄豆等。
上图花卉包括有:斑叶牛蹄豆、红叶木槿、丝光扶桑、木槿、缅桐等。
另外还有热气球可供游玩,一路在百花园里闲逛赏花,耳边不时传来热气球的呼呼喷火声音,不得不说实在大煞风景。
接下来来到能源植物园,占地面积5.3公顷。根据能源植物所含的主要生物质能成分,分为薪炭植物类区、淀粉植物类区、纤维植物类区、油料植物类区以及泾类植物类区等五个主要收集区,保存了50科350余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已广泛应用或具较大开发潜力的能源植物。但这个园区没什么好看的。
离开能源植物园,来到龙脑香园。龙脑香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亚洲,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树种,有15属,580种,中国分布的5属13种都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稀有濒危植物。龙脑香园占地面积约6.7公顷,已收集、保存了我国的所有种类和部分东南亚分布的种类。
上图包括:左:具翼龙脑香、广西青梅、坡垒;右:羯布罗香、望天树、东京龙脑香。
接下来来到奇花异卉园,这个地方逗留了很久,因为这里首先面积不小,其次植物种类繁多,再次以花卉为主,十分适合欣赏,最后这里讲解员也多,边拍边听,收获不少。
上图:左:金苞花、银边圆叶南洋参、无刺麒麟;右:?、云贵叶下珠、红粉扑花。
上图:左:?、斑叶叶子花、橙黄爪哇龙船花;右:重瓣栀子、紫香西番莲、小叶软枝黄蝉。
上图:左:非洲凌霄、白花直立山牵牛、棱瓶花;右:东方紫金牛、长叶排钱树、金嘴蝎尾蕉。
这个奇花异卉园确实很值得一游,大中午的顶着烈日在园内观赏各种花卉都不舍得离开,逛完直接在门口就有吃的,解决中午饭继续游逛。
下一站来到榕树园。榕树,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无花果类植物,是桑科榕属植物的通称,在西双版纳,榕树随处可见,主要生长在热带雨林中,是热带雨林中的关键种。全世界有8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榕属植物约100种,其中云南分布67种,西双版纳有48种。榕树的很多种类具“板根”、“老茎生花”、“空中花园”和“绞杀”现象,反映了热带雨林的重要特征;而一些种类被当地民族视为“神(龙)树”和“佛树”,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榕树文化。榕树园建于1993年,占地面积1公顷,收集榕属植物近60种,其中,高榕、垂叶棺、菩提树、钝叶榕、木瓜榕等已形成“树包塔”、“榕乐廊”“独树成林”、“绞杀”等景观,给人们以奇而美的享受。
然后是棕榈园。棕榈科是一个有2600多种植物的大家族,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们千姿百态,因而成为热带风光的重要标志。棕榈园占地面积约9.3公顷,现已收集、保存来自国内外热带地区的棕榈植物460种,成为世界棕榈种类收集最多的园区之一。
棕榈园内有王莲池,里面种植有许多不同品种的莲花,千姿百态。而且名字十分特别,部分甚至颇有诗意,例如热带日落、紫色幻想、瓦努克、保罗蓝、公牛之眼等。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有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西双版纳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北回归线附近迄今尚保存有大面积热带雨林的地区,也是以傣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医药卫生、生产活动、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无不与热带雨林以及其中的生物资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多样而独特的民族森林文化,也正是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维持了这个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内有热带雨林厅,展示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图为白肢野牛骨架标本和部分展出的鱼类,以及众多蝴蝶标本中的一部分。
上图:左:线纹紫斑蝶、褐凤蝶、金斑喙凤蝶;中:红翎鸟翼凤蝶、红角大粉蝶、紫斑黑环蝶;右:金钩凤蝶、枯叶蛱蝶、拟斑豹蛱蝶。
又有民族森林文化厅,展出如傣族传统民居、哈尼族传统制茶工艺等。
这里参观的话不算很好看,但在烈日炎炎之下,有个有空调的地方稍为休息,还是不错的,而且还有免费的桶装水可以喝。馆外的民族植物园还有众多不知名但好看的植物。
休息过后来到不远处的百果园。百果园占地面积约6公顷,收集、栽培了国内外热带、南亚热带名贵珍稀果树约500种(品种),是一个集果树品种保存、园艺研究、优良品种推广及知识传播为一体的重要基地。不过现时好像不是果实丰收的时候,果树上没结有多少果子。
果实不多,上面4种分别为:豆沙果、红毛丹、龙宫果、柚。
来到西区最靠近东边的龙血树园,再往东就是东区了,只靠步行实在没办法过去。
龙血树的一些种类是南药的重要原料植物,被我国药圣李时珍称为“活血圣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奠基者蔡希陶教授于1972年研制了国产血竭,目前国内已有10多个药厂生产。本专类园占地面积约1公顷,收集、保存龙血树属植物数十种,中国所产的绝大多数种类已被收入该园。
龙血树久闻大名,却是来到这里才知道不仅有高大的乔木还有低矮的灌木。上图为:左:红边朱蕉、威利的黄金朱蕉、柬埔寨龙血树;右:百合竹、油点木、香龙血树。
回程来到国树国花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树国花。国树国花往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反映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1999年,为迎接“99昆明世博会”而新建的国树国花园,目前已引种栽培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六大洲的64个国家的国树国花52种。缅甸国花——龙船花,老挝国花——鸡蛋花等多种国树国花聚集一堂,常年花开不断。
继续来到藤本园。藤本园占地面积约7.3公顷,按照藤本植物的攀援方式与展示效果,分为园艺观赏藤本区、自然生态藤本区、种群藤本区和悬垂攀援藤本区,收集、展示藤本植物约400种。本专类园不仅向公众展示了各类藤本植物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为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提供了良好平台。
藤本植物生长方式实在太过狂放,园内很多道路都被占据,变得“此路不通”,没办法,只好匆匆离开。
一路前往环境教育中心名人名树园,路上也有不少植物很可一观。
上图分别是:左:五爪金龙、厚藤、毛葡萄;右:红粉扑花、红萼龙吐珠、栀子。
名人名树园内有著名的树海行雕像,还有敬爱的江主席手植的海红豆,可惜斯人已逝,但虵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环境教育中心内有主题为“树海行”的展览,展出各种雨林动植物。
还有一个“西园谱”展览馆,重现了以蔡希陶为首的一代代科学家,从无到有建立热带植物园的历程,可谓波澜壮阔。
离开环境教育中心,来到树木园。树木园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48亩,是植物园最早建立的植物专类园区。作为重要的木本植物种质资源库,树木园现已引种栽培750种热带植物。原产热带非洲的火焰花、提制香精的依兰香、果似腊肠的吊瓜树、树杆挺拔的艳榄仁、树冠庞大而体态优美的雨树、世界著名的澳洲坚果和腰果,以及许多保护植物千果榄仁、金丝李、望天树、隐翼、四数木、鸡毛松等在园中枝繁叶茂,茁壮生长。经过50年的栽培管理和自然更新,区内绿树成荫、蔚然成林,已成为一个接近于自然森林外貌的“生态公园”。
园区内确实植物众多,上图9种树木,分别是:左:黄钟花、灰莉木、卵叶铁苋菜;中:嘉宝果、美丽决明、毕当茄;右:撒金变叶木、朱砂根、米仔兰。
前往苏铁园的途中,还有上面几种小花可以一观。
苏铁植物是一群古老孑遗的植物,被称为“活化石”。它们不仅可为古气候、古地理和植物区系演变的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而且在经济和观赏方面极具价值。几乎所有的种类在中国和全世界都被列为重点保护的植物,本专类园占地约2.2公顷,已收集、保存了我国的绝大多数种类和部分分布于世界热带的种类。
离开苏铁园来到百香园。百香园占地3.3公顷,收集、保存了119种国内外名贵香料植物。其中大多为云南的特优新品种。
其中有著名的望天树,上世纪70年代,望天树在云南南部被发现,以及其它龙脑香植物在我国分布的事实,使国际学术界关于中国南部是否存在热带雨林的争议划上句号。
来到南药园,这是另一个比较有趣而且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专类园区。南药园占地面积2公顷,已收集、保存包括中药、南药、民族药和原料药等在内的热带、南亚热带重要药用植物近500种,其中以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民族药为主。
南药园中的药用植物普遍花朵不大,小巧玲珑,十分精致。上图有:左:佛肚树、马利筋、白苞蒿;中:大花金鸡菊、龙芽草、榕;右:射干、上狮紫珠、金凤花。
来到这次参观的最后一个园区:百竹园。竹类植物是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该亚科植物世界约70多属1000多种,中国约37属500余种,而云南有28属250种之多。
西园百竹园建于1965年,面积104亩,引种栽培竹子250余种。收集有云南南部、广东、广西、海南以及东南亚热带国家的竹类,其中有许多珍贵的竹种,如茎粗达25厘米的巨龙竹、竹间似佛肚的佛肚竹、黄绿相间的黄金间碧竹、竹枝长满钩刺的刺竹、当地傣族用来做竹筒饭的糯米香竹、更有罕见攀树缠枝的藤竹及具有浓郁傣族风情的凤尾竹。该园是国内收集竹种最多的专类园之一,是世界上丛生竹最大的收集园。
竹子随处可见,但百竹园里有不少罕见的品种,可惜时间较紧,匆匆走马观花。上图竹子分别是:上:大佛肚竹、香糯竹;下:油簕竹、麻竹。
离开百竹园,向着大门方向回程。途中经过吊桥,应该是专供员工进出的通道,所有人骑着电动车摩托车到这里都要下车推行,十分自觉。桥上可以看到泛红的南班河,静静流淌,直至汇入奔腾的澜沧江。
回程途中,各种花卉出现在道路两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上图:左:粉花夹竹桃、重瓣黄婵、?;右:木长春、印度鸡蛋花、?。
终于到达了大门,打开微信一看,今天的步数40000+,人都要累倒了。热带植物园实在太大了,真要稍微认真去参观,10天都不够,遑论一天时间!我不是植物爱好者,纯粹以参观审美的角度,也觉得这里票价非常超值。步行的话,可以更细致观看各种植物,也不用浪费时间等车,但就没有办法去东区参观,也是有所取舍吧。
又是将近70km的驾驶回到酒店,停好车换小电动前往告庄西双景吃晚饭,再说一句实在很方便。今晚也是少有的晚上没有逛街的一晚。吃晚饭8点多途径西双版纳大桥,正是落日时分,再次留影,回到酒店休息,结束超级累的一天。
这是女朋友特别指定要参加的项目,之前并没有在行程计划之中。不过一天下来感觉还是很好玩很值得的。雨林徒步是不可以擅自进山的,提前一天在飞猪上选团报名,并且自备水鞋,驱蚊水等。
基诺山位于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境内,方圆600多公里,据参团的导游介绍开发有二十多条徒步线路,难度不一而足,我们只是想体验一下,选的是难度较低的线路。
早上有专车接送到基诺山下,在乡上与一个肥仔向导会合,这个肥仔向导是本地基诺族人,据他所说做徒步向导的都基本是基诺族人。基诺族是中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民族,人口仅2.6万余人,全部聚居在基诺山基诺族乡及附近乡镇。能够在本地找到一个收入还不错的工作,也是旅游带来的好处之一。
进山后就不再有手机信号,在现代社会相当于失联。
前行首先是连片的漆树,据肥仔向导说以前他在旅游淡季时也会去割漆帮补一下,不过割漆收入实在很低,一棵树一年能收入30元已经算高产,他已很久不割漆了,这里的漆树也很久没有人来打理了。
一边前进一边听着肥仔向导的介绍,沿途各种植物,常见的不常见的,有毒的没毒的,能吃到不能吃的一一指出。特别是能吃的植物都会让我们尝试一下,甚至还生吃下去了两只蚂蚁,咬下去是柠檬味。当然遇到有毒的植物或菌类,也会提醒不能吃甚至不能碰。
雨林中特有的高大榕树以及其上的绞杀现象,在途中不时能遇到。在抬头观赏的时候,也要留意脚下,虽说是开发的线路,但路全是泥路,十分陡滑,又穿着水鞋,十分难走。
短暂离开密闭的森林,看看蓝天下的美景,等下又要再次进入林中。
再次进入林中,路仍然十分难走,必须得小心翼翼,不然摔上一跤,定然是满身泥污。
途中还有涉水的路段,虽然小溪很浅,但水流颇急,小溪底下的石头也不甚稳定,每一步都要踩稳,否则摔倒水里事小,扭伤脚踝就麻烦得很。
肥仔向导还用水里石头擦出泥浆,为我们涂到脸上,说是进山的规矩,不至于得罪山神,也算是封建迷信的一种吧。
上图中垂下来的藤,还可以承受一个人的重量,站在上面晃悠着。
沿途仍然是一路听着肥仔向导的介绍,竹笋、蜂巢、粗壮的鸡血藤,甚至名贵的石斛,都能在路边随意看到。肥仔向导不厌其烦,我们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一路上还有各种不甚刺激的游乐项目,所谓的丛林秋千、划竹筏、速降等,其他人哇哇大叫,我却没有什么感觉。只是排队的过程十分漫长,权当是休息。
一路前行,小溪之上有一棵倒塌的大树,树干上长满了各种菌类,还有不少的灵芝,可以随便摘取。不过爬上树干需要比较谨慎,不然会掉水里。
树林中榕树的绞杀现象十分常见,据肥仔向导所说,速降的那棵树,共由四棵树一起绞杀而成,树干粗壮,十分壮观。
一路上继续走泥路,溯小溪,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进,还是颇为耗费体力,时间也已经是中午时分,还需要前往到就餐点。
差不多在一点半时到达就餐点,真的就是林中的一个竹棚。餐食也是十分“原始”,全部食物和餐具都要从山外运进来,就餐完还要收拾好运出山去,不留下污染山林。
吃完饭就在竹棚旁边的小溪附近随便逛逛,随手拍拍。肥仔向导不在身边,眼中所见的任何一种植物都叫不出名字来,只是看着好看而已。
饭后休息完继续上路,说实话有点疲累,不只是身体上的,而且是眼睛的,审美疲劳。目中所见,尽是森林森林。一路还是需要涉水而行,部分路段小溪更深,水位达到膝盖,而且浑浊不能见底,不能踩进水里,要沿着旁边踩出来的小路前行,颇为艰险。
沿路有一些芭蕉树,还有菠萝、火龙果等,肥仔向导说这些水果是有人栽种管理的,不能随便摘。如果主人在此,可以打过招呼后摘两个尝尝,可惜主人不在。
路上还经过一片望天树林,有号称最大者,近了看不全,因树身太高大,远了也看不全,因树林太密集,只能“林中窥树”。
走着走着,眼中所见的树种又出现了漆树的身影,估计离走出山区不远了。路牌故作玩笑表示还有一万步,实堪一哂。
终于,来到了一个山里的养鸡户的屋前,这里就算是本次徒步的终点了,大家在这里等车进来接,这里终于能接收到手机信号。不过进出的路只容一车通行,不同团队等待的人又多,好不容易才等到我们的车来接。
不久后终于出山,行驶在公路上了。一路向着景洪市区的方向回程。
这次雨林徒步其实全程只有约5公里,但实际花了大半天时间,路不好走,鞋不好穿,实在颇为耗费体力,一向不喜欢在车上睡觉的我也在回程路上睡着了。
对于此前从未接触过这种项目的我来说,今天的徒步也是颇为新奇,这在佛山是没有的,在广东估计得跑到粤北山区里去,还没有向导。来到西双版纳,参加一次,不只丰富旅程,而且颇为有趣,也不失为体验不同的一种。
回到告庄西双景,再次品尝菌火锅,确实鲜味十足。
饭后将近七点半,来到澜沧江边观赏江景,恰好看到了澜沧江上的日落景象。太阳映照在西双版纳大桥上,气势宏伟。登上西双版纳大桥往下看,还能看到不少人在江边戏水。
在西双版纳大桥下不远就是江边夜市。江边夜市长度惊人,不见首尾,在中间随便找了个口子进去。
与星光夜市的四通八达不同,江边夜市沿江一字摆开,只有前进或后退,不存在左转右转,不用担心迷路。而与星光夜市相同的是,这里同样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烟火气十足。
夜市里各种烧烤、水果捞、果汁、糖果、果干、捞粉应有尽有,其它如工艺品、日用品、服装,甚至美容等,也是随处可见。
我俩沿着夜市一直前行,不知走了多远,仍是不见尽头。今天白天的徒步已经消耗不少体力,随便找了个口子下去离开,扫开一辆小电动开起,终于看到了江边夜市的尽头。看了下地图,这江边夜市长超过了两公里。
结束一天的行程,回到酒店休息。
早起,吃完早餐后,骑着小电动在景洪市内兜风,不知不觉兜到西双版纳高铁站附近。一座南传佛教寺庙突然映入了眼帘,这就是位于曼喃新村的曼喃佛寺。正如之前所说,这里一村一寺,曼喃佛寺自然就是曼喃村的村寺了。这是我此行探访的第4座寺庙。
虽然看到佛寺,却找不到大门进去,开着小电动兜兜转转了10分钟,才找到了虚掩着的大门进去。寺内只有一个管理人员,除我以外并无其他游客或信众。大门迎面就是寺庙的正殿,殿门两旁的三头龙造型生动,十分霸气。
沿着寺庙行走,各种功能性的建筑不一而足,以红、绿、金为主色调,搭配和谐。每座建筑的屋顶部分尤其精美,佛塔直指天空,高高伫立。
来到正殿的侧面,想着可以一览全貌,可惜寺庙内空间不大,又种植有不少植物,视线遮挡,难以一窥全貌。只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这寺庙内最核心的建筑。
大殿内佛像结跏趺坐,着半身袈裟,面带微笑。佛像前有象牙等各种装饰,四周还有多座金身小佛像,簇拥着正中的大佛像。殿内红地红顶金柱,透露出颇为奢华的气息。
曼喃佛寺不大,毕竟是村寺,从殿里出来,就差不多逛完了。离开曼喃佛寺,骑着小电动向般若寺进发。
这是我此行探访的第5座佛寺。般若寺位于一个小山坡上,要经过一段长长的斜坡,小电动艰难地前进着,真怕不够马力。
般若寺不算大寺,但却颇有名气,人流量与刚才探访的曼喃佛寺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皆因这里有着一座独一无二的银白色佛塔,颇有网红气质。
般若寺佛塔通体银白色,造型优美,一眼望去给人以愉悦的感受。我不相信任何宗教,但以单纯审美的眼光,这座佛塔也是真的漂亮。
公元833年(傣历295年),前来西双版纳弘法的帕马哈阿难达长老率领僧团,在召蓬玛拉扎王的护持下,与曼真村的帕亚整、曼英村的帕亚巴兰玛善及曼庄些村的巴兰玛蓬翁仔带领的各村村民,兴建了般若佛塔,传说该塔供奉着2根佛陀的头发。
顺时针绕着佛塔前行,有着造型各异的各种雕像。
另一角度继续观赏般若寺佛塔。
在银白耀眼的佛塔旁边,是不起眼的佛殿。里面一大一小两座金身佛像前后排列,周围小佛像,象牙等环绕,佛像前还有宝座,估计也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坐。
从殿里出来,继续欣赏佛塔。
绕行了一周,大而化之地欣赏了一遍佛塔,再次绕行第二遍,捕捉一些细节。佛塔四周各有一个方形亭子,里面端坐着不同的四座神像。
一般寺庙都是以大殿为主要建筑,占据寺庙的核心位置,般若寺却以佛塔为中心,佛殿反而偏居一隅,也是颇为少见。但般若寺佛塔也确实当得起这个重任,既有着悠久历史,造型也确实够夺目。
上山难下山易,骑着小电动一溜烟就从斜坡上滑下来,寻路返回景洪市区。不觉来到了在般若寺佛塔建造史上提到过的曼庄些村,自然便来到了曼庄些佛寺。
这是此行探访的第6座佛寺。
这座村寺更有隐于市的意味,大门两旁就是开门营业的商铺,前后都被世俗的建筑包围。相比之下,般若寺居于山上,颇有些遗世独立的感觉。中午时分,曼庄些佛寺大门紧闭,却并未上锁,打开门栓即可进入。
大门迎面就是寺庙的大殿,金红配色颇为经典,是这里佛寺的常用配色,雍容华贵,有着土豪的感觉。殿门两旁的龙身体是紫青的配色,算是这寺庙的特色。
殿内金红色柱子支撑,上面装饰各种图案。佛像同样结跏趺坐,着半身袈裟,面带微笑,与曼喃佛寺中的佛像颇为相像,也许是同一间工厂的出品。
曼庄些佛寺麻雀虽小,五脏也不甚全,不过鼓房还是有的。就在大殿廊内,外廊同样以金红色装饰,各种图案摄人眼球,不知耗费凡几。
不需花费多长时间就可以逛完曼庄些佛寺,重新骑上小电动回景洪市区解决午饭。一个早上兜着风探访了三座寺庙,心满意足了。
下午时分,驱车前往距离60km的勐龙镇,去参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唯三的“国宝”之一——曼飞龙白塔。早在1988年,曼飞龙塔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曼飞龙塔位于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村的后山顶上,想要见到曼飞龙塔,还要经过村庄,开车驶上后山。
在简陋的牌坊处停好车,步行一段后,发现首先来到了一个看着像是荒废掉的佛像广场。广场中一尊金身释迦牟尼佛像伫立,四周环绕着另一些佛教的塑像、建筑等,看着给我的感觉是有点滑稽。
穿过广场,来到两座安坐着佛像的建筑,类似于寺庙内的佛殿。不过这两座佛殿无门,完全敞开,不像是正经的佛寺佛殿。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此行的目的也不是探访佛寺。
两座佛殿的旁边,就是大名鼎鼎的曼飞龙塔。
据介绍:曼飞龙塔傣族称为“塔糯”,即为“笋塔”之意。此塔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南宋泰和四年),砖石结构,属八角金刚宝座式群塔,由大小九塔组成。塔基呈圆形,周长42.6米,八角各砌一佛龛,主塔高16.29米,四周小塔各高9.1米。塔呈葫芦形状,塔身和佛龛有多种精美的塑饰图案;塔刹由宝瓶、相轮、宝盖、风铎等组成,是一座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现存建筑建于鞑清乾隆年间。
曼飞龙塔被称为“笋塔”,望之宛如一丛春笋破土而出,参差有致,造型优美,风格别致,而又通体洁白,给人以美的感受。
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佛龛里有一尊佛雕和一个佛像,佛龛上还有泥塑的凤凰,凌空飞翔,正脊和垂脊上雕饰以龙、凤、孔雀等吉祥图案。在塔的底部南向辟有一扇小门,可通往塔内,据说塔内供奉着两尊佛像和传说中留有佛祖脚印的青石。可惜现场不能进去。
曼飞龙塔周围,也散落着一些佛教建筑和图案。
曼飞龙塔经过风吹日晒,洁白的塔身也布满了脏污,但是不影响其在佛教徒心中的地位,曼飞龙塔不但在国内南传上座部佛教流行的地区颇具影响,每年都有很多来自缅甸、老挝、泰国的信徒前来朝拜。
离开曼飞龙塔,驱车下山,回到曼飞龙村村口处的曼飞龙佛寺参观。这是我此行探访的第7座佛寺。
曼飞龙佛寺是曼飞龙村的村寺。村口前的一方石碑介绍了曼飞龙村颇为有趣的历史:
很久以前勐龙还没有村寨时,有位公主,她的名字叫“喃巴发瓦里”。她从东北方向(勐巴拉纳西)来到这个地方(勐碑)平坝。她带着俩个孩子,一个叫“兴哈”一个叫“宝呼”,宝呼善于捕鱼,就到有水的地方去,在水边建立村寨叫景法。兴哈善于打猎,就在大森林深处扎下营来,进行打猎为生,不久后其他猎人也来到此地,并跟兴哈扎下营来,兴哈逝世后,人越来越多了,建立起村寨叫“曼坝茏”(榕树林下的村寨),首领(寨主)名叫“布法号”,至今大约有2600多年了。
后来“帕召”释迦牟尼来到“曼坝茏”这个地方的山头上传教时,说这里就是勐龙坝子中心。就在这里留下“帕瓦”(一个后脚跟神印)。在授教善未结束时,”曼坝茏”的村民们都纷纷往回自己的家,“帕召”生气着说我都没有离开,你们就急忙离开了呢。“帕召”就说这个”曼坝笼”寨子得叫“曼抛茏”(指:过急的寨子)。
后来寨子里的人在白塔旁边雕刻一对龙,内地的汉族人到此地看到此龙,就说这两条龙有翅膀,就飞龙,“曼飞龙”在汉文里因这对飞龙而得名。
曼飞龙佛寺就在村委旁边的广场侧边上,一棵有着800年树龄的菩提树下。
相比后山顶上的曼飞龙塔,曼飞龙佛寺气派得多,也比之前探访过的村寺更气派。寺庙大门是银黑色调,两边以及寺内的建筑则是金红色调,极富视觉冲击力。
进门就可看见大殿,以及在殿旁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这才是寺庙该有的样子。大殿内同样安坐着金身佛像一尊,螺髻高举,两耳垂肩。佛像前也是各种装饰物,还有一名僧人的照片。
沿着大殿外围闲逛,逐渐发现南传佛教的寺庙的统一性,每座寺庙该有哪些部分,都差不多大概了解到了。
寺庙旁边,有介绍曼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暨体验节路线图,村里还搞起了乡村旅游。
这时时间下午4点多点,打开手机地图,看看勐龙镇还有什么好逛的地方,果然有发现。
在曼飞龙村附近,有一座“勐龙布朗塔”,驱车前往不是很远。开着开着车,发现这座佛塔同样位于村后山顶上,继续驶向山顶。
停好车后,发现一座确实十分精美的佛塔,蓝色底座,金色塔身,一主四副的塔身造型十分精致,主塔前还有一个小佛龛,内有佛像一尊。
颇让我疑惑的是,附近没有任何关于此佛塔的介绍,反而有一尊十分喜感的大佛像,附近的建筑也十分破旧,布满了黑色的脏污。
稍往前约百米,又看见另一座佛塔。这座佛塔通体金色,同样是一大四小、一主四副的塔身布局。塔的每一面前都有两条金龙环绕,十分威严。
观感上来说,这座塔比前面那一座更漂亮。继续绕行,找到介绍的石碑,原来此塔名为“塔布兰”,即是地图上所显示的“布朗塔”,是景洪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塔布兰位于嘎龙村,始建于784年,现存塔体系1992年修复。
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此佛塔又称为“黑塔”,是“大勐龙双塔”之一,与曼飞龙塔(白塔)齐名。传说曼飞龙白塔借了释迦牟尼的左脚,而给这里的傣家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黑塔(塔布兰)借了释迦牟尼的右脚,而给这里的傣家人带来了宝贵的财富。
塔布兰原本塔如其名,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后,塔身斑驳,石灰质的表层由白变为灰黑色。而如今,塔布兰焕然一新,塔身被涂成了金色,既是勐龙镇风格独特的佛教建筑又是与傣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
塔布兰周围绿树环绕,从树的间隙间,还能俯瞰山下的勐龙镇。
离开塔布兰,回程的路上,经过曼广掌村,又有收获。
曼广掌村建寨于傣历765年,当时有一头土司大象跑出来歇在田坝里,老百姓用绳子去套大象脖子拴在树桩上,因此村寨得名“曼广掌”。
曼广掌佛寺是此行探访的第8座佛寺。曼广掌佛寺位于一个小山堆之上,登上一条斜坡才可到达。寺门以银白色调为主,显眼耀目。
进门右转,有些佛教标志性的建筑,,以及莲池,还有一座小型的佛塔。大殿旁边的鼓房里,摆放着钟、锣、鼓等,这也是南传佛教寺庙的“标准配置”。
若说起大殿本身,与前几座探访的寺庙相比,曼广掌佛寺的大殿颇有点“朴素”,金红色调也是颇为常见的配色。
殿顶,殿门的装饰也并不华丽,却也颇有佛教特色,以佛祖故事为主。大殿内的佛像,结跏趺坐,金身白面。
离开时并未走寺庙大门,而是从后门离开,经过长长的阶梯从小山堆上下来。回头一看,这条阶梯也是经过一番装饰的,阶梯两端分别是后门与凉亭。
离开曼广掌,驱车60km回到景洪市区,去到告庄西双景内的桥香园吃过桥米线。11年前在昆明旅游时,曾饱餐过十余顿桥香园,此番再尝,价格早已翻了几番,至于味道,只能用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来形容了。
西双版纳州的另外两座“国保”都在勐海县,于是在景洪住了五个晚上后,今天就离开景洪前往勐海,继续探访之旅。而勐海第一站,首先来到了勐混镇曼扁村,探访颇具特色的曼扁玉佛寺。这是我此行探访的第9座寺庙。
曼扁玉佛寺同样位于小山之上,需要登上长长的阶梯才能到达。阶梯两旁装饰着纯白色的三头龙,与之前探访过的寺庙配色都不同。龙身沿着阶梯伸展,直达寺庙大门。途中还经过一棵金坛围绕的大榕树,树下还建有榕树亭。
之所以说曼扁玉佛寺颇具特色,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寺庙的主色调是银白+翠绿,与其它探访的寺庙都完全不一样。
进入大门迎面就是大殿,银白翠绿的配色给人一种与别不同的感觉,完全没有暴发户的感受。大殿外装饰着佛陀故事的壁画,细看颇有意思。
而玉佛寺之所以得名,当然是其内供奉的佛像,由白玉制成。殿内柱础为金色,柱子红底金色图案,与其它寺庙并无太大不同,唯独佛像通体纯白,结跏趺坐,最为特别。
绕行至大殿侧面,更是雄伟,五座塔刹直刺天际。
玉佛寺内其它南传佛教寺庙应有的建筑都有,而且还有戒堂,可见规模不小,不仅限于村寺。寺内甚至还有一间茶室,门匾上写着“来喝茶”。
寺内还有一座金色佛塔,是为纪念“祜巴桑卡拉札曼扁”僧王而建。
“祜巴桑卡拉札曼扁”僧王俗名岩相勇,生于公历1858年,从先出家为沙弥,20岁时依照南传上座部佛教仪式受比丘戒世为“都”。从小聪慧睿智,文化知识渊博,佛学素养极高,一心弘法传教,培养僧俗弟子。当时的勐混土司、各方大德长老以及百姓依传统殊胜的仪式晋升为“祜巴桑卡拉札”,成为当时勐混范围内僧阶很高的长老,“祜巴”是佛学老师或修行导师之意,“桑卡拉札”是僧王之意。“祜巴桑卡拉札”圆寂于公历1944,佛历2486年,享年86岁。圆寂不久村民善信为“祜巴桑卡拉札”于曼扁佛寺旁的塔墓林修建了一座塔墓存放骨灰,以此来纪念并感恩长老的慈悲和智慧。曼扁村民俗称“祜巴桑卡拉札”为“逸布萨度”。
玉佛寺内除了“祜巴桑卡拉札曼扁”佛塔以外,还有一殿是供奉西瓦利尊者的。
西瓦利尊者是释迦牟尼佛众多的弟子之一,其母是“果利亚”国王的公主,名叫喃素芭瓦萨。西瓦利的母亲,整整怀胎七年七月七日才生产,但是生产的过程却像水滴入锅中一样轻松,西瓦利长大后拜萨利屋为师并剃度出家,削至第三缕头发时,便已觉悟阿罗汉。因为西瓦利本已有很深厚的慧根及前世所积之善果。西瓦利尊者由于累生以来乐善好施种下许多善业,当因缘具足出家之后,无论去哪里都能化到善缘,接受到好的供养,去到哪里都可以给其他僧众带来好运。他还被佛陀称为“福报第一”的尊者,因此西瓦利尊者备受后人的敬拜,可以带来平安、好运、善缘、福气。
这个西瓦利尊者,在景洪大金塔寺内同样有供奉。
不过,不管什么尊者也好,僧王也罢,通通都要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没有红旗飘扬,哪有满天神佛?曼扁玉佛寺在这方面,还是做足功夫的。
离开曼扁玉佛寺,时间已是中午了,前往勐混镇上解决午饭。
在勐混镇上吃饭,无意间留意到有某一个巷口来来往往的人特别多,好奇心驱使之下,进入巷子里一探究竟。发现来往的人都是去寺庙听佛的,这座寺庙就是勐混镇城子中心佛寺。无意间就来到了此行探访的第10座寺庙。
看名字,这是整个勐混镇的中心佛寺,比之那些村寺,自然高上一个等级。看寺庙的装修,确实要高级不少,全寺以金、红、绿为主色调,十分精美。
进门就是大殿,殿内挤满了信众,连殿外都坐满了人,三五成群聊着天。妇女多穿着白色长袖上衣,深红色长裙,男子则多为白衣黑裤。询问得知,原来今天有僧人讲佛,所以人们踊跃而来,寺庙热闹非凡。
绕行大殿一周,确实壕华得很。比之其它寺庙,这里连大殿的基座都装饰有金红的图案。殿前除了通体翠绿的龙像以外,还有一金一玉的两尊站立佛像,上擎伞盖。大殿面积十分巨大,还覆盖殿后一个中空的空间。再次感叹,当年三武一宗为什么要大举灭佛了。
寺内除大殿外戒堂也是豪华得紧,此外其它建筑也十分气派,连寺中菩提树也是枝繁叶茂,可见得这里真是“佛法昌盛”。而且寺庙还有一个比刚才进来的寺门更气派的山门,真是厉害。
寺内人太多,可以说是此行除了总佛寺以外人第二多的寺庙了。所谓人多眼杂,正好讲佛结束,人群散去不少,才有机会拍摄到大殿内情景,殿内进深很大,正中端坐的玉佛也高大得紧。
这样一座壕华的寺庙,竟然不过是镇一级的。不论是政府拨款还是信众集资,总不会是小数目,若有这个资金,用来发展经济,该有多好?
离开勐混镇,来到勐遮镇。探访西双版纳州的第二件“国保”——曼短佛寺。这也是此行探访的第11座寺庙。
从村口进入,停好车,经过这个凉亭,远远就能望见曼短佛寺了。
曼短佛寺是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西双版纳州最新入选的“国保”。
曼短佛寺始建于傣历312年(公元950年),现存大殿建于明末清初。上世纪中叶在“破四旧”运动中,曼短佛寺建筑群遭到严重破坏,仅大殿因用做仓库而得到了很好地保护而免遭厄运。曼短佛寺傣语称为“瓦拉扎深”,是一座中心佛寺,当地民众普遍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因此曼短佛寺是曼短村及周边传播和普及傣族传统文化、进行傣族语言文字教授的主要场所。
直奔大殿而去,与其它佛寺相比,曼短佛寺的大殿并不豪华,没有用钱堆砌起来的感觉。
大殿面阔四间,宽14米,长19.4米,该殿为抬梁、穿斗结合的梁架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歇山面巨大,横加一重复檐,檐口用若干根木雕龙形支撑柱。上下檐南北向屋面均分为5段,中间一段最高,依次向两侧递减,整个屋面层层叠叠,有如于殿脊上骑放巨书。上檐坡面陡哨,下坡缓,出水溜远,檐面曲线优美。正脊、垂脊、戗脊处有塔状、火焰状等琉璃饰品,密密排列,具装饰性。角部瓦上及屋面靠正脊中部有石灰塑卷草图案。下四周以矮墙围砌,墙面有花瓶形方柱,柱间设窗状方框,壁面绘佛经故事。大殿集中地体现了傣族古代建筑技术和历史文化精华。
与今人建造的佛寺相比,古人的审美真是遥遥领先。曼短佛寺的建筑美,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只能说不愧是“国保”。
至于殿内,梁柱上或画龙,或描凤,或绘各种吉祥图案。正中设有高两米米的佛坛,有涂金粉的释迦牟尼佛像盘坐。佛坛两边挂着许多傣语称为“董”的长幡,每条长幡都织有美丽的图案。曼短佛寺这些用傣家自纺棉线特意织成的长幡,是生者献给亡故之人的天梯。
除大殿外,寺内其它建筑亦颇有可观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戒堂和佛塔。
戒堂造型与景真八角亭相似,屋顶按8个方向作8组10层两面坡悬山屋面,层叠递升,呈曲线状渐次收分,至顶处攒尖于一圆盘之下。圆盘之上设宝刹。戒堂在傣地称“布萨堂”,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凡中心寺以上级别寺院均须设置戒堂,其重要性仅次于佛殿。
佛塔由一座主塔和四座子塔组成,塔基呈“亚”字形,主塔立于塔基中央,四周建小塔,小塔外沿各建一佛龛。
其它建筑,亦是可圈可点。
曼短佛寺的建筑,一个字形容是“美”,两个字形容是“漂亮”,真是怎么看都看不够。
这样的建筑瑰宝,希望能在党和政府的保护下,永远存续下去。
距离曼短佛寺大约6km,即是景真村,这里坐落着西双版纳州的又一处“国保”——景真八角亭。早在1988年,景真八角亭便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真八角亭位于景真山上的景真佛寺内,想要进入佛寺,还需要登上长长的一条台阶,台阶两旁装饰有不少僧人像。而景真佛寺也是我此行探访的第12座佛寺。
登上台阶进入景真佛寺,右边即是大名鼎鼎的景真八角亭。
据介绍:景真八角亭属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中的戒堂,是佛爷诵经忏悔、开会议事的地方,始建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傣历1063年。景真八角亭呈八角之状,人们依其形状和所在地称之为景真八角亭。
亭高15.42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基座为折角亚字形砖砌须弥座,有31个面,32个角。亭座上下垂直,中部渐向内收缩呈台阶状,用蓝、黄、红、绿、白等色分台粉饰,使每一台阶格外清晰。该亭为木结构,亭顶呈锥形攒尖顶,铺平瓦。亭身乃分8面,每面设有两棵外突的方形台柱,柱间凹陷处设墙,颇似八道关闭的门。亭子的外墙上镶嵌着玻璃,阳光斜射之时,墙便闪射出奇光异彩。亭室内外饰有各种花卉、动物、人物图案。
景真八角亭造型独特、精巧,色彩丰富,雕刻精美,整座建筑玲珑秀丽,像一朵千瓣莲花,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精美华丽,是傣族、汉族共同劳动的结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绕着圈观赏,真是美轮美奂,不愧是“国保”
景真八角亭是景真佛寺建筑群中的一个独立建筑体,该建筑群由大殿、鼓房、僧房、戒堂、佛塔、山门等建筑组成。
首先是大殿,景真佛寺大殿以黑金配色,又显得更为低调华丽。门前有伞盖、佛像、幢柱等配套建筑。大殿内供奉金身佛像一尊。而鼓房则位于大殿之侧,与大殿连为一体。
另有佛塔、灵塔等建筑。佛塔前有一僧人坐像。而灵塔则名为玛哈厅蚌叫高僧灵墓塔。玛哈厅蚌叫是景真佛寺一高僧,景真八角亭是玛哈厅蚌叫在佛历2245年、傣历1063年、公元1701年主持建造的。据说八角亭的样子就是仿照高僧玛哈厅蚌叫的帽子建造的。不知佛塔前的僧人坐像是否就是玛哈厅蚌叫。
而寺内其它建筑,也是按照南传佛教的建筑形式建造。得益于黑金配色,整体建筑显得更为华贵。寺内还有高大茂盛的菩提树一棵,更显佛法庄严。
细细观察寺内的建筑细节,也是一种乐趣。南传佛教的建筑,规制大同小异,更多的不同之处就藏在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之中。
寺内的展板介绍,景真八角亭最近的一次修缮是在2022年,详细介绍了修缮的内容。
从另一门下来,还可看见盖在佛寺水井之上的亭子。虽然现在寺内已经通上自来水,不过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掘井人嘛。
真心希望景真八角亭这样的瑰宝,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好好保护,以传后世。
此时时间已过了下午三点,要尽快赶往下一个目的地了。
章朗村位于勐海县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从景真村出发,有超过30km的路程。在X808的某个山路宽阔处,有一处检查站,需要登记资料,这是此次旅行唯一一处不是在高速公路上的检查站。
要前往章朗村,路实在不一般。过了检查站不久,有一处长2km的石子路,车行其上超级颠簸,行车记录仪不断因为震动过大而自动启动紧急拍摄。
经过这一段石子路不久,就可以看到章朗村的牌坊。
从牌坊至村里的道路,更是危险,牌坊旁的警示牌提示“路基悬空,大车禁行”,而且这段建在山边的道路,不知是正在修建,还是被水冲后在维护,满路黄泥,不甚安全。
章朗村是个古老的纯布朗族村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村口处停车,下车后旁边就是一座寺庙,这寺庙是章朗村的村寺,名为“章朗佛寺”,又名为“白象古寺”,这是我此行探访的第13座寺庙。
据介绍,章朗佛寺的贝页经记载,这座佛寺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寺内珍藏着100多卷贝叶经,整个佛寺建筑群具有独特的布朗族建筑艺术风格。
既然名为“白象古寺”,当然是以白象为象征。
白象古寺确实有一种很“古”的感觉。寺内较有特色的有两样:一是佛塔,二是大殿。
佛塔白色塔身饰金,塔尖高耸,有一种怡然独立的感觉。佛塔前台阶两旁,装饰有一对蓝身龙像,龙身盘踞,龙头处火焰飞舞。
佛塔旁边就是大殿,大殿的“古”,首先体现在殿顶上。大殿顶上的覆瓦,依稀还能辨认出从前是橙黄色的,现在经过风雨剥蚀,已变成了褐色。殿顶装饰着大量的火焰飞腾的饰品,十分耐看。其次大殿顶是类似曼短佛寺那种两层式的结构,檐角远远挑出,非常美观。
殿内佛像为金身,被橙色袈裟全身包裹。
白象古寺并不大,但人颇不少,寺内设有多顶帐篷,有人在内就餐,不知是否是这里未有固定建筑的缘故?
白象古寺不一会就可以逛完,从山门处出来,准备进村。
从寺里出来,路旁有两块章朗传说的介绍牌,上面有两个故事。分别是介绍章朗村建村历史的“大象的传说”——傣语“章朗”意为“大象冻僵的地方”;以及布朗族传说“善良的喃三飘”。
一路走进村里,沿途的村景可圈可点。
来到村中一个类似广场的四通八达之地,这里有着全村里最豪华的一栋建筑,不知作何用处,若说是住宅,未免太过夸张。
而在这座土豪建筑的正对面,则有着最传统的布朗族民居建筑。这种民居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一共两层,下层用于蓄养牲畜,堆放杂物,上层则用于生活起居。两座建筑古今映衬,十分有趣。
章朗村依山而建,所以沿村路而行,一边是民居门口,另一边则是民居屋顶。村里老旧民居保存已不多,这种民居屋顶是青黑色的屋瓦,有着特殊的美感。
村中古树为数众多,随便一棵亦有百年以上树龄。
章朗村是布朗族村寨,而布朗族是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茶业自然也是村里的经济支柱。村中的宣传栏几乎都是关于茶的,打造的特色产业也是茶。
这样一个封闭的村寨,可能是我去过最为偏远的村庄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之下,也走上了小康之路。站在村里,眺望层层叠叠的远山,若干年前村中人是否也这样憧憬着山外的世界?布朗族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也得以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迈步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准备离开,刚好路过村支部,原来这里是章朗村章朗新寨。不久后又找到了章朗老寨,可惜时间不太允许闲逛了。花了十几分钟匆匆一览,只为老寨留影一张。
时间接近6点了,现在的天色好像不太好,阴沉沉的,而且来时的路况也不甚佳,若是晚了夜里赶路,怕是不很安全。再见了,章朗村。
回到县城已是7点多钟,天空还下了点毛毛细雨。到了饭店,想不到还要排队!取号后等待叫号的期间,看到饭店对面有一座寺庙,于是前去看看。
这座寺庙名为曼贺大佛寺,是我此行探访的第14座也是最后一座寺庙。
曼贺大佛寺里有较多关于大象的元素,寺庙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山门,上图中这个可以认为是寺庙的大门,由四头大象拱卫而成。
曼贺大佛寺有几样值得一提的事物,首先是一口井水,能被寺庙供奉的井水估计也不是小儿科,不过看着不太干净的样子。
上图的红色建筑之下就是井口。
其次是寺庙里的雕塑:造型夸张的“龙口衔龙”、鼓房前奏乐跳舞的男女、象头四手人身的神像、女向男跪拜像、盘曲的翠绿龙像、以及前所未见的象头马身的神兽……
再次则是寺里的佛像,除了宝盖下的金身站佛以外,还有一尊此行仅见的卧佛。卧佛身裹金色袈裟,右臂托头,神态悠闲,目测有4、5米长。
建筑物方面,曼贺大佛寺估计级别不低,寺内建有戒堂、佛塔等。特别是戒堂,普通的村寺可没有这种建筑,得是中心佛寺才有配备。
寺庙里最重要的建筑自然是大殿了,曼贺大佛寺的大殿十分气派,殿顶足有三层之高,比起之前参观的寺庙,也不遑多让。殿顶上装饰的壁画十分精美,画工细腻,写实度还挺高。当时殿门已关,隔着玻璃看进去,殿内佛像高大,穿金色袈裟结跏趺坐。
寺庙内的其它建筑亦是十分精美。令人疑惑的是,这样美轮美奂的一座寺庙,网上资料几乎没有,寺内也不见有简介,实在不知有何来头。不过,只要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总能向好发展。
饭后八点多,准备离开,这时天色更美,在摄像头里呈现出绸缎般的蓝色,十分迷人。
今天是西双版纳之旅的最后一天了,今晚在勐海休息一晚后,明天一早将要离开。
为期6天的西双版纳之旅结束了,实话实说我还没有尝试过这样不断“发现”的旅程。除了几个大的景点,所去的地方都不是计划中的,像是街头偶然间看到进去参观一番的、打开手机地图发现附近不远的、从这一处景点带出另几处景点的……甚至这些能不能算上景点都还要打上问号。
特别是这里随处可见的寺庙,在来到西双版纳之前,我计划中只包括了三座寺庙:大金塔寺、总佛寺、般若寺,而最终一共探访了14座寺庙,这其中充满着不期而遇的意味,难道不是旅行的趣味与意义之一吗?
再次回味《中国国家地理》执行主编单之蔷先生的观点:旅行的本质是体验新奇,是“遭遇不同”,是寻找差异。我想还可以加上一点,去发现,去体会不期而遇。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再见。
下一站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兴趣请继续阅读我的黔西南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