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冬天,诗人于坚带着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来到云南的一座小城——建水。研究中国文化数十载的麦约翰在此长叹:“我一辈子要找的那个中国,就在这里。”这是于坚的著作《建水记》的开篇。于坚是昆明人,但从1992年第一次来到建水开始,他便爱上了它。在书中,他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这座小城的生活和日常之美,追问“人类为什么会有建水城这样的栖居地?它又为什么落后于时代?又为什么因‘落后’而鹤立鸡群,不同凡响?”
带着对答案的追索之心,我在阳光明媚的三月也来到了建水。头一天从重庆始发的K691次火车夕发朝至,早上7点到达昆明火车站。在站内转乘8点26分的C552次城际快铁,2小时后到达建水 。在站前广场边乘19路公交车,1个小时左右到达建水之行的第一站——团山。
团山位于建水古城以西13公里处,历史上是彝族的居住地,彝语称“突舍尔”,意为“藏金埋银之地”。村庄建在一坡地之上,背依青山,面临肥沃的西庄坝子,泸江河、个碧石铁路穿越村前,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团山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始祖张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入滇,先居于建水城西门外之蓝头坡,后三迁择里,定居团山,人丁兴旺,衍为巨族。在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氏族人遵“百忍”家训为安身立命之本,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文武人才众多。至清末,张氏族人积极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钱财,皆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
团山现存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15座,寨门4座,寺庙3座,宗祠1座,祖茔1座。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考察中国近代地方民营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2005年6月2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WMF)将其公布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确认团山古村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
团山背靠延绵的青山,面朝广袤的田野,泸江河自西向东从村前流过,荷塘清幽,一片田园风光。
团山原是一个完整的城池,如今依然有东、南、西、北四座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寨门。寨门楼上楼下设有瞭望哨和射击眼,可作为防御工事之用。
东寨门,共二层三间,地处团山村交通要道。形制采用牌楼式单孔拱桥大门结构,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南寨门,建筑形制为碉堡式门楼。
西寨门,形制采用牌楼式单孔拱桥大门结构,屋顶为硬山顶,后因早年失修已倒塌,2003年重建于此。
北寨门,又名锁翠楼,因此地山青林密、流水淙淙而得名。
寨门居高临下,与村内主干道相连,建筑形制采用三层楼牌式单孔拱形大门结构。
顺着村口走进东寨门,青石小巷犹如一条时光隧道,把人们一下子带到了晚清。
如同翻阅一本古旧的历史书,又如同弹奏着一曲抑扬顿挫的古曲,一种悠远浑厚、古韵悠长的气息扑面而来。
阳光越过屋檐,温柔地洒在斑驳的墙上。
历经百余年的风吹日晒和世居烟熏,老屋依然质朴,依然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发黄的墙体、脱落的泥坯、破损的大门、跨越了几代人的沉木门槛,仿佛是在诉说曾经的繁华。
团山的古建筑群宛如璀璨的明珠,由传统的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古朴的彝族土掌房,以及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巧妙地镶嵌在一起。
每栋建筑都犹如一座艺术品,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细节处理,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大门是装饰的重点,须弥座上多是青砖雕花,也有少数为青石雕花。
团山民居都以天井为核心,大门多在主体建筑一侧,通过形状不一的过道到达主体院落。
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及纵横组合连接而成的建筑院落,涵盖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或四院”、“跑马转角楼”等主要建筑格局。
每座建筑装饰的木雕、石雕、砖雕及彩绘书画制作精细、简繁得体,屏门、格扇、梁柱、走廊、屋檐等无一不是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
在团山的建筑中,木雕作品应用在梁枋、標条和斗拱等主要构件上。
雀替、梁垫等木件也是雕刻的对象。
格扇门、窗、天花的雕刻更是出神入化。
团山建筑建于清末时期,那时正是木雕工艺的鼎盛时期,木雕工匠的手艺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
雕刻的内容从神仙到凡夫俗子,注重于人物的性格、表情和形态的刻画。
动物及花卉采用写实的手法,神采而自然逼真,创造出精美、栩栩如生的各种各样的木雕作品。
门头雕梁画栋,图案各式各样,有“双凤牡丹”、“双狮戏球”、书香吉庆”、“鲤鱼跃龙门”等。
无论是雕刻还是绘画,无不让人赞叹不已,堪称世间一绝,再加上鎏金装饰,更显富丽堂皇。
团山建筑的斗拱,完全区别于其他古建筑的斗拱造型,非常注重形象雕塑和釉彩粉刷。
斗拱的雕刻侧重于龙、凤、象、桃子、佛手、葡萄、金瓜、花瓶等形象的雕塑。
这些刻画精细、手工奇巧、自然生动,组合成喜庆瑞祥、福寿安康、高贵华丽的立体形象。
充分表达了团山先民的祈福避祸愿望、遵循“天人合一”的喜乐人生的向往,祈福日后子孙万代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础脚石雕。
团山建筑的精美没有因历史的久远而衰败,世代有人居住,许多老房子的木头虽经百余年,仍然不朽。现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和古建筑有21座,它们都已经被编了门牌号,成为无数户人家共同拥有的家园。
张家花园,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平面布局由寨门、三进院落、花园祠堂和碉堡组成。共有大小天井21个,房屋119间,为一组城堡式私家园林,是仅次于建水古城朱家花园的又一大型民居。花园左侧的吊脚楼,还曾是中共建水县委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九人团”的活动地址。
花园祠堂,为一组园林式建筑。池塘边有“福寿双全”“连年有余”“千层莲花”石栏望柱,正中一块围栏石板的正反两面刻有建水地方文人“活泼泼地”“活泼天机”的手写题词。
祠堂起于高台,五开间,卷棚屋顶,敞廊,装饰雕梁画栋,庄重典雅。
两侧吊脚楼左右对称,置“美女靠”于廊沿,是凭靠乘凉、平心静气、修身养性之地。
第一进院通往第二、三进院的通道。
第二进宅院。
第三进宅院。
院内书画装饰华丽,木雕、石雕、砖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张家花园的建盖者张国义、张国明,早年赶马维持生计,后在个旧开矿经商成为巨富,遂寄钱回乡,先建盖三进宅院和花园祠堂,随后修缮花园假山、院墙,最后建一进院落。说到张家,也是一个很传奇的家族,当初跟随移民潮来到了团山村的江西人张福,取了黄氏为妻,生了两子,大儿子张山留在团山,二儿子张海只身去了大理。而留在团山的张家后代繁衍生息家族逐渐庞大,有不少张氏族人去个旧挖矿,发达后回来修了不少大宅,张家花园就是其中最大最豪华的一栋。张家族人不光修大宅建祖屋,还不断拓展各种生意,创办了几个商号。在光绪年间时,几个商号又并为一个商号“天吉昌”,从此跻身临安八大商号之一,成为仅次于临安首富“朱恒泰”的大商号,并且还出资修建了团山村门口的很长一段铁路,可谓是一时风光无限。不过,世事无常时局动荡,“天吉昌”香港分号作为天吉昌集团最重要的购销站受到冲击,被迫关闭,引发了四川忠信钱庄追索贷款。1927年,个旧县政府判决天吉昌破产,其大部分资产、分号被用于赔偿贷款,有部分分号脱离天吉昌集团独立经营,由此,创办 27 年、名噪滇南的“天吉昌”全面解体。
秀才府,建于清光绪末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竣工。共有大小天井11个,房屋50余间,平面布局由大门、二进院落和左右配楼组成。因屋主张桂金、张桂明早年参加临安府学考试,分别获贡生、庠生(秀才),被村民称为“大秀才”“二秀才”,院落因此得名。后兄弟两人弃儒经商,经营矿业,组建“天吉昌”商号,获利颇丰,遂回乡建房。
秀才府分为东园和西园。
院内木、石、砖雕刻考究。
书法绘画均自王垂书、王宪斌、谭景暄、王克敏等滇南名家之手。
营长府,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原为村民张福来所建,后因举家迁往个旧,卖给曾在革命军中任过营长的张国柱、张国芳两兄弟,因此得名。
共有大小天井9个,房屋64间,平面布局由一组三进院和两层三间四耳土掌房组成。
院内装饰较有特点,点缀其间的“封侯挂印”、“三级连升”等图案,反映出屋主的地位和身份。
将军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房主张和在辛亥临安起义中平匪有功,被云南都督蔡锷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四营营管带兼稽查员,并授予“将军第”匾额而得名。
共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38间。
院内雕饰精美,书法绘画大部分出自建水名人邱庭栋之手。
太平府,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因房屋建盖者名张、字太平而得名。宅院有天井两个,房屋25间,为典型的“跑马转角楼”式建筑。
屋主在建房时,由于受到地形限制,三段式门楼后用一过道过渡进入院内,除大门彩绘外,内院未做彩饰,均保持原貌。
保统府,建于清光绪末期,宣统二年(1910年)竣工。房屋建盖者张家瑞,弃农从军加入地方武装,曾担任乡饮介宾职务。随后弃军从商到个旧挖荒背矿,累积到一笔资金,就与族人共作精锡转口贸易,发了大财,随后买下地皮,建盖规模较大的家宅。因乡饮介宾在当地称为“保统”,人们将其住宅称为“保统府”。
五段式的大门十分气派,门楣上的三层花枋有“鱼跳龙门”“双狮戏球”等诸多图案。
院落共有大小天井8个,房屋38间,为“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组合而成的建筑。
厅堂门窗雕镂精致,四壁书法绘画精美。
精致的花枋垂柱,体现出屋主高雅的文化品位。
留苑,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原是一张姓人家在个旧开采锡矿后回来建盖的住宅。本世纪40年代初期作为村公所办公场地,景区开发后进行了维修,现名为“留苑”。
院落共有大小天井两个,房屋17间。
皇恩府,建于清光绪末期,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院落由两个大天井,6个小天井,6个过道的二进院落组成,有房屋37间,是团山民居中二进院布局的典型代表。因房屋建盖者张树元之母“扶孤成立,子孙济济,五世同堂”,深受村民敬重,被朝廷批准其立坊入祠,敕封“皇恩旌表”匾额,因此得名。庭院宽敞开阔,厅堂装饰精美,寓意深刻的木雕、石雕,语重心长的楹联、诗词、格言、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司马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院落共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20间,平面布局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组成的二进院落,为团山民居建筑中唯一不属于张氏家族的传统民居。因先祖曾有儒士身份和司马官衔,因此得名。院内木雕刀工细腻,手艺娴熟,反映出屋主的文化修养和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张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是张氏族人议事和定期祭祖的场所,也是联系族人的纽带。
昔日村中凡举行重大活动或调解纠纷,均在宗祠内进行。
宗祠正堂的门框上悬挂有对联“张姓始祖,发籍江西鄱阳许义寨,先辈正宗;氏族兴旺,迁移云南建水团山村,后氏立祠”,横批“百忍家风”。
宗祠建筑风格简朴,正堂悬挂“绳其祖武”匾额,墙上嵌有团山张氏的原始族谱,石碑上记录着始祖张福及各支系的名字。
上庙,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原为村民上香拜佛的地方,1905年开办私塾,本村及附近村寨的农家子女入学一律不收学费。1922年改行新学制,初级修业四年,高级修业两年,起名“两等学校”。曾以较高的教学质量,被时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称为“全国第一流的民办私立小学”。
如今,这两进的院落已经改建成了书店、茶馆及餐厅。
坐在这样的老宅中,捧一本书,品一杯香茗,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
大成寺,建于清雍正年间,同治七年(1868年)竣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中殿和后殿。
后殿装饰华丽,18扇鎏金镂雕屏门工艺精湛。
大成寺在宗教上表现为儒道佛相结合,殿堂里供奉了弥勒佛、护法神韦陀等神佛,也供奉了三国里的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
保存完好的清代石雕。
大殿墙上还有人民公社时期的宣传画。
大井,约建于明代,位于大成寺前。民国初期,张氏后人张瑞图个人出资,在原来拉扒井的位置上用青石修砌成深四米、直径三米的大口井。这口椭圆形大井造型奇特,在中间看是椭圆形,在两端看是圆形,十分有趣。
大榕树,学名小叶榕,当地又名“万年青”,约种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是张家花园主人在建盖花园祠堂时,为化解煞气、催旺运势、荫庇家人而种。后因团山村涌现出了一批千总、营管带、将军、贡生、太学生、州学秀才等能人志士,于是村民们又把这棵大榕树称为了“风水树”。
团山村的人们至今保留着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方式。
有坐在家门口聊天寒暄的老人。
有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的孩童。
而今的团山人早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依然淳朴而勤劳。
没有机械、没有车马,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打造自己的家园,耕耘自己的幸福。
朴实和儒雅的气息,让每一位来者沉醉其中。
这里的生活平淡、宁静且治愈。
岁月斑驳中,依然保留着最初的样子……
走在团山的小巷中,你会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建筑的诗意。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时间的画家,将一切都描摹成一幅永恒的画卷。驻足在斑驳的古居外,细数岁月,踌躇在深巷中,静听笙箫飞扬。炊烟袅袅处,夕阳西下,团山依然还在吟唱着一首古老的曲调……
在南寨门外的黄家客栈留宿了一晚,第二天中午乘19路公交车返程,20分钟左右车到乡会桥。
乡会桥位于建水城西约6公里的西庄镇新房村,不远处是个碧石铁路的乡会桥站。乡会桥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横跨泸江河,因封建社会科举乡试、会试而得名。桥身由青石砌筑而成,桥长80.6米,桥拱用青石拱圈砌置,拱宽7米。为云南省典型的廊桥建筑,建水古桥中唯一的廊桥。
乡会桥的楼阁建筑布局,为东西对称的横向重檐硬山楼阁,以纵向单檐卷棚屋顶建筑,过渡到主体建筑的纵向重檐硬山建筑楼阁——文星阁。体现了文星阁居中为尊的地位,构成乡会桥楼阁一高二低、两横三纵、大者居中、主次分明的外观特色,使桥阁浑然一体。
桥廊上砌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立的功德碑。
乡会桥旁边的乡会镇公所,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属建水传统民居建筑,坐北朝南,为二进四合院,由大门、前院、后院等组成。1949年,中共建水县委曾在此发动乡会桥武装起义,是滇南地区重要的革命遗址。
离开乡会桥,往建水古城方向步行40分钟就到了双龙桥。
双龙桥是以塌冲、泸江两条河汇合在一起,有一桥镇锁“双龙”之意,因而得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是在泸江上建石桥三孔,后因泸江、塌冲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当地官民又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雁齿蝉联、合为一体,故又称“十七孔桥”。它承袭了中国桥梁建筑风格的特点,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一体,凝聚着滇南人民高超的技术和聪明智慧,其建筑规模和艺术价值在国内屈指可数,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石拱桥中的珍贵杰作。
双龙桥突起在十里平川之中,远看犹如一艘楼船,近观似长虹卧波。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三座飞檐式阁楼,尤其以中间一楼蔚为壮观。其层垒为三,高约20米,方形三重檐歇山顶,琉璃黄瓦,底层为桥面通道。
整座阁楼楼中有楼、檐外有檐、雕琢精美。
楼阁架层叠梁、飞檐交错、雕梁画栋、新颖别致。
东端楼亭已毁,西端楼亭为两层,重檐攒尖顶,与中间的阁楼交相辉映。
在双龙桥打车,15分钟左右就到了建水古城的东门。
据史料记载,建水古城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当时的南诏政权在此地建惠历(彝语,意为大海)城,又名巴甸,汉语译为建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建水州。明清两代在建水设临安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建水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形成了汉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多元一体文化。早在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古城历经12个世纪的建设,至今仍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建水古城原有四座雄伟的城门,据清嘉庆年间的《临安府志》记载:“明洪武十五年宣宁侯耆功开疆,移建府治,因旧城而扩大之。甃以石,周匝六里三分。首券四门……东曰迎晖,南曰阜安,西曰清远,北曰永贞。”清顺治初年,南明大将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1665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六百年余年,仍旧巍然屹立。
东门名为迎晖门,也称朝阳楼,取了朝气蓬勃,喜迎幸福曙光之意。《建水州志》上记载:“东城楼,高百尺,干宵插大,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东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朝阳楼风吹雨打六百多年,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劫和大地震的考验,如今完好如初,屹立不倒,早已成了建水的地标性建筑,也成了建水人挥之不去的乡愁。
朝阳楼正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晫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背面悬挂着临安知府王垂书拓印自唐朝草圣张旭的狂草“飞霞流云”榜书。
朝阳楼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比北京天安门的修建时间还早了二十八年,红色的城墙及建筑在蓝天白云的承托下,显得格外威严。
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又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镶砌的门洞之上,楼层高24.5米,进深12.31米,面阔8米,五开间,三进间,迥廊周通,为三重檐歇山顶。
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
檐角挂有铜铃,在风中清脆悦耳。
城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车水马龙,遥看鳞次栉比的古城建筑,突觉有一种“世人皆浊,唯我独清”的感叹。
西门名为清远门,也称挹爽楼。《续修建水县志》曰:“挹爽楼,即西城楼,眼界少亚朝阳楼,但亦有西来爽气之慨。”“清远”和“挹爽”的取名意境,就是清远怡然,清净爽朗,醉心于本真的自然之趣,表现了古人旷达的文化胸襟。
南门名为阜安门,也叫环翠楼。据《续修建水县志》记载:“环翠楼,即南城楼,平畴绿畦,一望葱茜。”“阜安”的取义,即为兴旺发达,安宁祥和,表达了古代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北门名为永贞门。《续修建水县志》曰:“望京楼,即北城楼,与南楼相对。”望京楼后称觐光楼,“觐”,臣民朝见君主。建水地处边疆,地方官员朝见君主非常不容易,为了表达忠心,建一座城楼远眺北方,好像见到了自己的君主。“永贞”,就是忠贞不渝,永远忠诚于朝廷,忠诚于自己的职位,这是古代官员表达的仕途誓言。
建水古城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老街,古香古色的建筑和传统的手工艺品店铺,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集市。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云南特色小吃和美味的本地菜肴,可以购买到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还可以见证了这座古城的沧桑变迁,感受岁月留下的痕迹。
进入高大巍峨的城门,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街道布局依旧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
漫步在石板路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在耳边低语。
巷子曲折幽深、纵横交错,简单而又精致。
街巷两旁,古老的建筑鳞次栉比,白墙青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些建筑融合了汉族、回族、纳西族、彝族等多种民族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
每一座建筑都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砖每一瓦似乎都在讲述着往昔的故事。
青瓦飞檐的正门,雕刻精美的门楣。
阳光一寸一寸地在屋脊上移动,变换着角度,投射在瓦陶花盆间。
老宅里显得有些静谧,与街上是不同的世界。
那些近乎艺术品的建筑物上布满了诗书绘画,楷书、草书、篆书、隶书、山水、花鸟、人物......笔法遒劲,精美缤纷。
而那些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细节,更是展现了古人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审美情趣。
翘角问天的檐尖,严切无懈的坠柱,釉彩惊艳的画梁,生气活现的雕花......
都在抵抗着光阴的流逸,记忆着每天的光影。
“尊孔”是我国流传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全国到处都有文(孔)庙,但令人无法想象的是,远在云南边陲的建水,竟然拥有一座规模仅次于曲阜和北京、排的上“全国前三”的文庙,这也是建水昔日文化繁荣的见证。建水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州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行院,境内人才辈出,明代有文进士30人,武进士23人,文举人288人,武举人29人。清代有文进士33人,武进士15人,文举人412人,武举人355人。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在全国亦不多见,加上建水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致,故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美誉。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到了明代,头科翰林李遇元由京城绘来曲阜孔庙王宫式建筑图样,建水文庙按样改建,便有了今天的规模和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布局,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其精美绝伦、宏伟壮丽。
进入文庙的大门之后就是烟波荡漾的泮池。泮池,也称学海,意谓孔子的思想和知识高深渊博,犹如汪洋大海。建水文庙的泮池始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按古学宮布局开挖,弘治十二年(1499年) 拓宽,面积达三万余平方米(约45亩),真是应了那句“学海无涯苦作舟”。
泮池后有“洙泗渊源”坊三楹,高九米,木石结构,龙、麟、狮、象巨型石雕高踞于坊座上,拱卫着木构架的牌楼。
道冠古今坊,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建,五开间四柱三楼单门道牌坊。“道冠古今”意谓赞叹孔子之道为古今之冠,贯穿古往今来整部历史。
德配天地坊,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建,五开间四柱三楼单门道牌坊。“德配天地”意谓赞叹孔子之德与天地相齐,充满全宇宙。
西碑廊,保存有明、清两代临安府儒学科甲題名碑记和历代徳政碑、圣谕、警示,训导及部分有历史价值的建水碑刻等三十余通,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
棂星门,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四根中金柱穿脊而出,柱顶上罩明代盘龙瓷罩,下段根柱上有木制饰物,保留了棂星门原坊式特色,为全国文庙中少见的建筑形式。
杏坛,始建于元代,明天顺六年(1464年)、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两度重建。据传杏坛为孔子讲学处。现存建筑为2000年第三次重建,采用三开间平面正方形单檐台形式,二层台基、石栏环绕,四面敞开, 十二根高浮雕盘龙石柱林立,七踩重昂斗拱,十字歇山脊,黄琉璃瓦屋面,内为十八藻井,旋子彩画,建筑规格等级较高、仅次于先师殿。
大成门,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建,三开间两进深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大成”意谓孔子思想集古先圣之大道,以成自己之圣德也。
先师殿,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建。五开间三进深单檐歇山顶五架抬梁式建筑,四面环廊,七踩重昂斗拱出檐深远,飞檐陡脊,拼图黄色琉璃瓦屋面,宏伟壮观。
极富地方特色的旋子彩画,石木雕刻无不精妙绝伦。
撑持左右前檐的两根石柱,中部镌刻成龙腾祥云状,“石龙抱柱”雕工精巧,甚是珍奇。
二十二扇木屏门透雕出神采各异的生物图画,当中六扇为“六龙捧圣”图,六条立体的雕龙在云水间腾挪翻飞,环卫着殿内的孔子圣座。
先师殿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正殿,“四配、十二哲”配享从祀,殿内保存有清代八位皇帝御题匾额。
崇圣祠,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建,五开间三进深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供奉孔子上五代祖先,并以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轲)之父及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等五位先贤之父配享从祀。
二贤祠,又称景贤祠、寄贤祠,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建。祀奉明洪武年间被贬谪临安的山西布政使韩宜可、右参政王奎,两人在文庙授课讲学十五、六年,开建水文化教育之先河。
仓圣祠,清道光十六年(1863年)重建,三开间三进深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仓圣即仓颉,据传为汉字的始创者。
东明伦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51年),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建,三开间三进深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建筑,建水州(县)学所在地。“明伦堂”为讲习礼之地,谈经论道习艺之所。
临安府署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经明、清两代六次增修扩建,沿用至清末民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既是明清时期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古代吏治建设的见证。
府署大门后是一座牌坊,四柱三楼,灰瓦单檐歇山顶。直撑纵梁的抱柱石,明间额枋上写着“南天保障”。
牌坊后是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仪门即礼仪之门,知府迎送平级与上级官员开中门,下级文官来署办事开东门,武官开西门,仅在重大活动时三门同启。仪门东角门称“生门”,供官民平日进出,西角门称“死门”,供押解罪犯之用。
进了仪门就是大堂庭院,庭院中央是标配的官箴坊,为四柱三楼冲天石牌坊,正面写着“公生明”。在古代府署中,大堂前两厢分列六科,即六大职能部门。按照东尊西卑的理念,自北向南,东为吏、户、礼三科,西为兵、刑、工三科,分管人事、财政、文教、军事、司法、工程营建等事宜。
大堂(忠爱堂)又称正堂,是整座府署建筑群的中心,其卷棚为清代遗留建筑,保存至今。
大堂为知府迎送圣旨、举行大型庆典、审理重大案件的正式场所,明间后金柱间做背屏,上面画着清代官府标配的“海水朝日图”。
大堂里的《重修临安府治记》碑为明成化年间临安知府周瑛所撰,此碑详细记载了临安府辖区范围、治所迁建以及治所内的建筑格局等信息。
对面的“忠孝”“廉洁”石碑,为清代临安知府栗尔璋所书,以示为官之道。
大堂后面的二堂为明代知府陈侯修建,时称“惠宣堂”,是官员审阅案卷、办公议事的地方,重大私密案件一般在二堂审理。
内宅门为官衙与内宅的分界线,平时有吏卒看守,戒备森严,署内人员无事不得进入。
内宅大堂,即府署三堂,又称“三省堂”,寓意官员要每日三省吾身,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是知府接待各级官员、商议机密事宜的场所。
三堂里有“鄂尔泰督修三河”雕塑,讲述关于鄂尔泰在建水治水的故事。清雍正六年(1727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奉命赴建水督阵治水,他考察泸江河与其支流塌冲和象冲河,写下《临安修河教》一文,对三河的治理提出了一套周详方案,使水患得以消除。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旧址在城内东南隅,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移至今址,清光绪年间重建。 整个建筑以甬道为中轴线,形成六进院落,现存建筑保留完好,画栋丹楹,华而不奢,层层递进,是研究中国西南古代科举制度的绝好实物遗存。
第二进院,左右两边的厢房是衙役休息的场所。
第三进院,是考棚的核心区域,也是四府(临安,元江,开化,普洱)学子举行科举考试的场所,东西文场的厢房为平房,用木板隔成单人考试房,设考场20余个,为国内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大型考场之一。
大堂是考生交试卷的场所。
第四进院里的二堂,是阅卷的地方。
二堂里陈列有监考官员塑像。在古代的会试考试中,监考官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官职,一般都是朝廷名望大臣或者皇帝器重的臣子来担任监考。
内宅门后的第六进院为学政公署。
学政公署是提督云南学政大人在建水驻考其间工作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他由皇帝直接委派,代天子巡考。
藏稀堂展览有甲骨文、秦汉简书、古代简牍、清代圣旨等珍贵文物。
《谨遵恪守》碑,清嘉庆元年(1796年)的多科考试中,临安府各州县向远道而来参加应试的士子收取高额费用,临安知府江淡源得知后撰书并颁布《谨遵恪守》文告,刻石立碑,公布于众。
在四百多年的历史岁月里,临安府属各州县和元江、开化、普洱的童生和生员,汇集建水比试锋芒。凡被录取者,便获得优厚待遇,步入国家科举选士的途程。
此后再经乡试考中举人,经会试、殿试高中进士,就可被委派为官员,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
在建水众多古建筑中,朱家花园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朱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当地乡绅朱谓卿兄弟所建的家宅和宗祠。占地2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附后山耳、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并列联排组合式民居建筑群。院落层出迭进,房舍鳞次栉比,共有大小天井42个,房舍214间。院内家族宗祠、房舍、绣楼、商铺、水榭戏台、花厅、花园、荷塘、田畴、竹林一应俱全。民居建筑用料上乘、雕刻精美、结构精巧、布局考究。既透着江南园林的华丽阔绰,又特具滇南山野的田园野趣,融雍容典雅与精巧华丽于一身,实属罕见,享有“滇南大观园”之称。
朱家起源于湖南麻阳,后迁居云南建水,经数代艰苦经营,终于在清朝同治年间迎来家族的中兴。从销售土特产到大宗贸易,包括云土(鸦片)和锡锭,朱家在滇南地区已经成为富绅中的佼佼者。光绪年间,建水成了滇南的贸易重镇,朱家通过商号“朱恒泰”将通海的镐锤铲、玉溪的麻布杉、石屏的竹制品、建水的青蓝靛……销售到了东南亚,也因此成为滇南商帮中颇有威望的“临安帮”的首富。朱家花园便是朱家两代人用了二十多年时间苦心营建的私家宅院,有趣的是,就像建水的名字“临安”一样,朱家花园也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园林,庭院优雅,曲径通幽。
朱家花园的大门是一座瓦屋顶三叠水式楹楼,门头上方高悬着三重错落有致、优雅精美的檐枋,上面分别雕镂出富有寓意的图案。 在大门前,有一对刻着龙凤图案的石鼓,据说两个石匠花了一年的功夫才大功告成。
院内房舍布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门中有门,院中有院。
步入中门,迎面而来的是一道透空花墙,上面开着一道月宫门,正上方有石刻题字“循规蹈矩”,背面则是“谨言慎行”。这八个石刻题字作为当年朱氏家族对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对朱家族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绣楼,是朱家花园整组建筑群中唯一的两层建筑,位于花厅东西两侧,并与花厅连为一体,是朱家女子专门做女红、读书休闲的场所,后改用作朱家私塾。
水井堂。
朱家以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命名内宅院,梅馆是朱家孙字辈居住地,以梅花为主题。
菊苑。
竹园,主要是长辈居住。最大的一个亮点是雕花屏门,又称格子门,分为天头、地脚、上腹、下裙、玉腰,称为五福临门。
兰庭,是当时朱家核心人物朱朝瑛的住所,当时朱朝瑛在生意场上和他的政治工作生涯之中也不缺乏兰花的气质。兰庭正房是全宅的主体建筑,其面阔为三间,前面带廊,左右连接护耳,又称后山耳。
紫藤院,因院子中老紫藤树而得名,紫藤院的正厅,民间叫做“上堂屋”,它是朱家的一个公共空间,承担着部分家族宗祠的作用,据说震动云南的“辛亥临安起义”,也曾在这里密谋过。
朱氏宗祠,是由一组三进院落组成,分别为华堂、享堂和祭堂,整座宗祠台榭参差,花木掩映,爽气宜人,被称为“园中之园”。
享堂两面墙敞开,与供奉祖宗牌位的祭堂之间用棚廊相连,其间广设“美女靠”,为祭祖时族人叩拜之所,兼作家族议事厅及宴会厅。
水上戏台,是朱家弦歌互答、品茗观戏的娱乐场所,为三开间建筑,台口呈八字形,以四根石柱虚悬在池中。戏台前方水池称为小鹅湖,湖前石栏板均雕刻有24幅诗词书画和精美浮雕,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戏台两侧有耳房,作化妆室和道具室。
隔池而建的华堂廊檐宽敞,正可作观戏看台。
后花园,以池水为中心,由登科园、惠福园、荷园三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山水景物,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置身其中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之意境。
在院落的板壁和门窗上多以绘制山水、花卉及题写以之为主题的诗词楹联。
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文人墨客聚集的时代,每一步都是一幅画,每一景都是一首诗。
朱家花园的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
坐在富丽堂皇的院中,繁复的门窗花纹,精雕细刻的木头梁栋,色彩明艳地环绕你的左右,让人忍不住生出富贵逼人的感受。
朱德旧居,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为三间六耳四合院民居建筑,由大门、正房、两耳、两厢、倒座等建筑组成,是朱德同志在昆明陆军讲武堂的同窗好友曾师仲的民宅。
1909年,23岁的朱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步兵科,结识了建水籍同学曾师仲,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13年,朱德任蔡锷麾下的少校营长,驻军建水,住进了曾师仲家的这座小院。后来,任了陆军团副(即副团长),直到1915年离开建水,朱德一直都是住在这座小院里。
小院东侧的三间厢房,便是朱德当年居住的地方,中为客室,两侧为卧室。
郭家大院,清末武举人府邸。
历经百年风雨,主体结构依然保持完整。
屋主将老宅改造成民宿, 在四方大天井里的葡萄架下纳凉品茗,别有一番意境。
沈家大院。
谢家大院,建水民居最高规格的五段式大门形制,气势雄伟壮丽,多用于官绅富豪之家。
王家民宅。
红井街81号罗氏民居。
红井街80号民居。
永宁街108号民居。
如果说古建筑是建水的骨骼,那么散布全城的古井则是流淌在这座古城中的血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水人。据史料记载,建水古城内曾有上百口水井,至今仍有数十口仍在使用。水井成为了建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水古城演变的重要实物见证之一。
大板井,也称溥博泉,有“滇南第一井”之称,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有“先有大板井,后有临安城”的说法。井口呈圆形,直径2.7米,六块弧形石板中间用六根石柱琢槽相扣而成。建水人每天去井边取水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泡茶、榨米线、做豆腐,据说溥博泉“水味之美,冠甲全滇”。
小节井,也称渊泉,建于明中期,井台青石板铺设,平坦宽阔,井栏呈圆形,由八块青石板围成。井深4米,内壁用青石镶砌,井圈溜滑光洁,井水清澈透亮,经久不涸,取而复满。水温比溥博泉低,被列为建水凉水井之首。
十二眼井,又名扇井,因其井眼成扇形排列而得名,井深6米,水深2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清末士绅杨春辉重修。
诸葛井,此井因原在诸葛庙(此庙毁于清顺治四年丁亥兵变)中而得名,为甜水井。
新井,俗称四眼井,井栏用四块青石凿成,井深约8米,水源丰沛,水质清冽。
竹叶井,因井内壁一边的石头形似竹叶而得名。
在《建水记》里于坚就曾经写道:“六百多年前,由一群生活家、匠人在蛮荒之地建筑的天堂;六百多年后,它的城依旧雕梁画栋,它的人依旧在诗意地栖居。”
躲过了城市化、大拆迁,依然是原住民的故乡,这里的人们过着与先辈大同小异的日子。
建水的诗书生涯不只流淌在时光里,也铭刻在生活点滴中,日常的温暖,照见人心深处的儒雅。
街巷里传来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生活的气息。
慢悠悠生活所带来了悠然惬意,灵魂也会因此变得温和而缓慢。
你会不自觉地融入当地人那份悠然自得的生活节奏。
仿佛自己也成了这古城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
建水的美总是如此这般,藏在世俗的烟火里。在《建水记》中,于坚总是想要找回这种似乎在今天已经逐渐变得不重要的世俗感。这不是指对物质追求,而是一种对现世生活的感受力,如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24年10月17日
【敬请关注我的云南游记: 】
南诏遗梦——巍山(2023)@https://www.mafengwo.cn/i/24246235.html
彩云之南的故里——云南驿(2023)@https://www.mafengwo.cn/i/24209273.html
文学南滇第一州——石屏(2019)@http://www.mafengwo.cn/i/14370478.html
苍洱寻古—— 喜洲 -周城-挖色- 大城 (2018) @http://www.mafengwo.cn/i/10001726.html
留下涟漪在心间——抚仙湖- 昆明 (2014) @http://www.mafengwo.cn/i/3477542.html
徒步行摄 泸沽湖 (2015)——我的第一篇蜂窝游记 @http://www.mafengwo.cn/i/347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