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记(二)/沈阳故宫:中国现存的第二大皇家宫殿建筑群

作者:蛋黄猫 显示图片

是国人千年审美滋养与积淀成就如此色彩与构建

🔸从小到大去沈阳故宫的次数也没超过个位。此次在2024年十一前后,两次进出这个中国现存的第二大皇家宫殿建筑群,赏鉴参详了其间的全部宫殿阁宇,对沈阳故宫六路建筑都进行了详细评述。且捎带对新设置的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也给予了简要介绍。至此,希望本篇沈阳故宫事无巨细的游记能帮助到来去过往的各路游客。
🔸沈阳故宫博物院,原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它是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它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为北京故宫的十二分之一),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沈阳故宫以崇政殿为核心,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中轴线,分为东路、中路、西路3个部分,及东所、西所和值房等附属设施。东路以大政殿为主,建于努尔哈赤时期。中路以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为核心,建于皇太极时期。而西路以文溯阁、嘉荫堂戏台为最,与东西所、值房区一起,迟建于乾隆时期。
🔸1644年,清迁都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以开国先皇龙兴重地之宫阙圣迹的崇高地位,倍受清历代帝王特殊重视。因此,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于1671至1829年的150年间曾先后10次东巡,拜谒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以抒发对祖先开国创业功德的仰慕之情。
🔸辛亥革命后,依《清室优待条件》,沈阳故宫仍作为“皇室产业”归“盛京内务府办事处”管理。1924年10月,奉天省政府接管沈阳故宫。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宫殿遗址上,正式成立了东三省博物馆筹办处。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正式定名沈阳故宫博物院。2004年7月1日,作为明清北京故宫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23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沈阳城既遭受多次废置,又不断得到复建。元末明初,沈阳城日益衰败,城垣塌毁。明代,沈阳城进行过多次维修,并在夯土城墙之外,用砖石进行了包砌,将以前的土城变成了砖城。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放弃刚刚建好的东京城,迁都沈阳。天聪五年至天聪九年(1631~1635),皇太极对明代沈阳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京阙之规模大备”,使沈阳成了名副其实的都城。


👆沈阳故宫,地处清代沈阳城池核心之位。在清皇太极时期,沈阳城由“四门”改为“八门”,这样使沈阳城原来明代十字大街变为“井字大街”。而沈阳故宫正处于城内竖向朝阳街(东)、正阳街(西)与横向沈阳路(南)与中街路(北)相交之中位。
🔸沈阳故宫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在以故宫为中心,被原沈阳城墙所在位置,现由东西南北四条顺城路占据围成的沈阳方城区域,成为目前热门旅游佳地。故宫前临东三省总督府、大帅府等历史遗迹,后靠闻名全国中街商业街区,诸多古迹遗存点布于方城之内。可以说到此一域,吃穿住行、游玩赏乐,一应俱全。
🔸以沈阳故宫为中心的方城区域内,在平常日期即车水马龙、游客众多。自驾来的游客尽量不要把车驶入此区域,即不好停车又耽误时间,节假日更甚。本地出租车都视此地为禁地,尽量避免前往。好在公交线路众多、地铁线路可达,轻便快捷、节时省力,为出行玩游之佳选。
🔸沈阳故宫开放时间:
4月10日-10月10日(开馆时间08:30;停止入馆16:15;闭馆时间17:00)
10月11日——4月9日(开馆时间09:00;停止入馆15:45;闭馆时间16:30)
注: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特别提示:预订到家具馆+北院门票的观众,请您在北院展区参观结束后,再参观家具馆。
🔸到达沈阳故宫交通乘坐情况:
公交:乘环路、118、132、140、213、215、222、228、251、276、287、292、296公交车到故宫西华门站下车,步行5分钟可到达;乘环路、117、118、132、140、213、222、228、251、276、287、292、296公交车到故宫东华门站下车,步行5分钟可到达。地铁:一号线到中街站、怀远门站下车,步行10分钟可到达。
🔸沈阳故宫参观门票政策:
票价每人50元。可现场购票可网上各大平台购票,现场可刷身份证入场。
一、凡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享受门票半价:
1. 未成年人:6周岁(不含6周岁)—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凭有效证件;
2.学生:全日制本科或本科以下学生凭学生证(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阶段);
3.老人: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
二、凡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享受门票免费:
1.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3米以下儿童;
2.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
3.残疾人凭残疾证(由中国残联制发),对盲人(视力残疾二级及以上)、双下肢残疾人、中度智力残疾人(智力残疾三级及以上)和精神残疾人、允许一名陪护人员免票。残疾军人警察凭有效证件;
4.军人公安民警:军人公安民警凭有效证件。
5.家长携带未成年(18周岁以下)子女参观的,家长正常购票,其携带的未成年子女免费(一名家长可携带一名未成年子女)。
沈阳本市市民凭身份证在网上预定可半价。
🔸近期来故宫最好还是选在非节假日,在节假日游客都不是一般的多,要排很久的队。尤其春节五一十一,等待入场时间有时长达数小时。如非得节假日来,那就开门即来吧,相对人能少些。


👆ℹ️沈阳故宫最正确的游览路线:大清门-东掖门-东路从南至北(十王亭-大政殿)-东所从北至南(敬典阁-介祉宫-颐和殿)-中路从南至北(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后花园)-西所从北至南(崇谟阁-继思斋-保极宫-迪光殿)-西掖门-值房从南至北-西路从北至南(九间殿-仰熙斋-文溯阁-嘉荫堂-戏台)-出口。以此路线行进,不走回头路,且所有故宫内景点一网打尽无有遗漏。在时间上必留足不少于两小时的时间,方可游全尽兴。
🔸啰嗦了许多,是想让游客对沈阳故宫以及其所处的沈阳老城(沈阳方城)有个初步直观印象。好了,话不多说,让我们进入沈阳故宫,开启现存第二大皇家宫殿建筑群的奇妙之旅吧。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方城中心之位,东对朝阳街,西靠正阳街,北倚中街商业体,南对总督府、大帅府建筑群。其南宫墙前沈阳路为宫城的正街重路。整个宫闱共设有五个大门,除入口中路的大清门外,在其东向依次有太庙大门和东路东大门,西向有西路西大门。北墙开有一后门即中路后宰门。每日围绕故宫宫墙内外人群攒动、热闹非凡。


👆此为沈阳路与正阳街的交汇路口,前红墙即为故宫西南角,由此路口顺故宫南宫墙前的沈阳路向东,过武功坊即可达故宫入口大清门。


👆故宫西墙根紧临着由北向南的单行线正阳街。


🔹沈阳故宫西南角沈阳路与正阳街路口的路牌。沈阳方城内各处都立着如此的路牌。


👆立在沈阳路与正阳街路口的世界文化遗产——清沈阳故宫石碑。从此顺沈阳故宫南墙的沈阳路可达至故宫正门大清门。


👆从正阳街侧进入沈阳故宫南宫墙前沈阳路,先见故宫西路的出口西大门。从故宫内斯文门出来,向南过了轿马场,离开此西路的西大门,就意味着彻底离开了沈阳故宫宫区范围。


👆继续向东过武功坊,来至沈阳故宫正门大清门,在大清门前沈阳路南是个小广场。广场东西各有一个奏乐亭、及东西朝房朝楼,以及南端的办公楼。白箭头为大清门,黄箭头为太庙正门,黑箭头为奏乐亭。


👆大清门前广场西的奏乐亭,右端为武功坊。


👆在文德坊与武功坊间,大清门东侧,即为太庙的入口,此处原本是明朝的一座道教三官庙,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第三次东巡盛京时为了完备陪都的规制,传旨重修盛京天坛、地坛、堂子和盛京太庙。因盛京太庙难以修复,他决定在三官庙旧址重建盛京太庙。太庙建成后,东巡祭祖陵的皇帝在进故宫之前,都要先到太庙向祖先的玉宝玉册上香行礼。


👆太庙东侧的文德坊,与远处的武功坊,组成大清门前广场的东西界限。


👆过文德坊,即是沈阳故宫东路的宫门东大门。此门若开可见东路最重要的建筑大政殿。但游览故宫并不能从此门进出,此门常年关闭。


👆过东路东大门,来到故宫东墙根的古城广场,此处是个新建的广场,每天都有在此拍古装照的游客。由此向北步行几分钟就是中街商业街。


👆故宫东墙根古城广场前沈阳路继续向东可达朝阳街,过朝阳街即见抚近门。


👆转至故宫北墙根,有个不大的小院,院内是明代沈阳城池的中心点—中心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与明中卫城属同期建筑。中心庙位于明中卫城内的东西、南北十字大街的中心而得名。清建都沈阳之初在明旧城内建大内皇宫,改十字街为井字街,故庙仍居城中心。


👆中心庙占地不到半亩,内祀关羽圣人像。原庙之东,西配有城隍财神,山神,土地神四库,现已无存。


👆顺中心庙庙门前的此街道向北,走到前见的牌坊即进入喧嚣热闹的中街商业街。


👆在中心庙东侧,故宫北宫墙设有北门后宰门。


🔹沈阳故宫北宫墙前的小径,清静通幽。


👆来至沈阳故宫西北角,隔着正阳街的对面即是刘老根大舞台。
🔸如此即是绕沈阳故宫宫墙一圈的基本状况,宫城南端宫门正向门庭若市,西靠街道车流穿行,东临广场艺术气盛,北倚静巷安舒清幽。以故宫为中心主体的偌大沈阳方城,可提供给往来游客吃喝玩乐一体化体验,用两三天时间即可尽享老奉天古韵景致与习俗风情。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中心修建了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地方,也就是今天沈阳故宫东路建筑,这也是沈阳故宫营造的开端。


👆虽然东大门开启即见大政殿,但故宫的参观入口却为西侧中路的大清门。


👆游览东路大政殿真正路线为进大清门后,从崇政殿东侧的东掖门入东路观赏大政殿与十王亭。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称八角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


👆大政殿是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其下为须弥座台基,绕以雕刻细致的荷花净瓶石栏杆。殿顶满铺黄琉璃瓦且镶绿色剪边,十六道五彩琉璃脊,大木架结构,榫卯相接,飞檐斗拱,彩画、琉璃以及龙盘柱等,是汉族的传统建筑形式。殿顶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


👆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气势雄伟。


👆殿内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和天花,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


👆大政殿东南侧景。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


👆大政殿西南侧景。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场所。


👆大政殿北侧景。拍照地点是十一间房銮驾库。


👆鸾驾库,位于大政殿正北,硬山前后廊式正房十一间。清代乾隆初年以前的銮驾库并不在此处,而是在崇政殿前的东七间楼,当时称为“銮驾音乐楼”。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增建行宫建筑时,因东七间楼需挪改,将其内存放的銮驾乐器等移至现址,并把原有的五间正房扩为七间,后又扩为十一间,即为现状。


👆大政殿在建筑布局上与十大王亭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反映。


👆大政殿门裙板与外檐柱。透过外檐柱可见左侧十王亭。


👆大政殿前广场,两侧为十王亭,左右翼王亭加八旗亭,十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此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


👆站在大政殿前广场石兽前北望大政殿。


👆在大政殿广场南端西望太庙。


👆大政殿广场南端东大门内侧的奏乐亭。


👆大政殿前右手边的正红旗亭与正黄旗亭。


👆大政殿与十王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


👆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白箭头为大政典去往东所敬典阁入口。黄箭头为大政殿去往后花园入口。


👆站在大政殿上望向西,东所的建筑一收眼底,右侧高大建筑即为敬典阁。白箭头为大政典去往东所敬典阁入口。
🔸大政殿最为著名的事件是,经过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的博弈,促成年幼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登基,不久满清入关。
❇️❇️清乾隆时期对盛京皇宫进行了多次改建和扩建,先后修建了东所、西所及西路建筑,使先皇旧宫与皇帝行宫并存。乾隆还从北京运送皇家珍宝于此贮藏,使盛京故宫成为当时与北京宫殿和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

🔸从敬典阁东侧与大政殿相邻宫墙的门进入东所,依从北向南敬典阁-介祉宫-颐和殿-阿哥所院落的顺序参观东所,直至东所南端的入口。
🔸东所,建于乾隆十一至十三年(1746至1748),因位于崇政殿东侧,故俗称“东所”,从南向北共四进院落,依次为已无存的阿哥所、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建筑,是清帝东巡盛京时皇太后行宫。


👆敬典阁,位于东所最后一进院落,修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至1748)间,该阁为歇山顶二层楼阁,进深面阔均为三间,是故宫中唯一一个独门独院的单体建筑。


👆敬典阁的歇山顶院门。敬典阁专门用来存储奉旨送往盛京的“玉牒”。所谓“玉牒”,就是清朝官修爱新觉罗皇室族谱。


👆敬典阁南的介祉宫,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至1748)。为硬山琉璃瓦顶前后廊式,室内有吊罩隔扇,太后寝房所在的东间,有乾隆御题“式训徽音嗣,颐神景福绥”,宫后另有小院栽种花木供太后休息观赏。


👆介祉宫前的铜兽。清帝携皇太后东巡驻跸盛京宫殿,每日率妃嫔到此向皇太后问安。


👆介祉宫南的颐和殿,为歇山琉璃瓦顶周围廊式建筑,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至1748),是皇太后驻跸盛京宫殿召见王公官员女眷之处。殿内设有宝座屏风,西墙上原有乾隆御书联“福凝东海增芝算,祥拥西池长鹤龄”,表达对母亲多福多寿的祝愿。


👆此为颐和殿院落入口的垂花琉璃宫门,宫门前的东所南端第一进院落原为阿哥所,现已无任何建筑遗存。


👆东所南端的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原各有五间厢房,清代档案中称为“阿哥所”,应是随驾东巡的少年皇子所居之处,现已不存。院内现为刻有“月刻”、“镂云”字样的太湖石景观。


👆沈阳故宫东所南端入口歇山顶宫门。入内即可见两侧太湖石景观及颐和殿前垂花琉璃宫门。
✅东所于乾隆十三年(1748)建成后,有两位皇太后曾在此居住过。一位即乾隆之母钮祜禄氏,在乾隆十九年随皇帝东巡来此;另一位是道光朝的太后,也姓钮祜禄氏,是嘉庆帝皇后,但并非道光生母,按制度在道光即位后被尊封为皇太后,道光九年东巡时随皇帝同来居住于此。

🔸从东所南端的入口出来,就回到了大清门与崇政殿之间的广场。实际上故宫入口的大清门才是沈阳故宫中路的起点。从崇政殿两侧的左翊门和右翊门均可进入中路的凤凰楼前广场,并向北经清宁宫区五宫,直到御花园。


👆崇政殿前广场,图左远处为凤翔楼,图右两山墙建筑,左前突为崇政殿,右后缩为左翊门,此门可通往凤凰楼。
🔸1626年,皇太极继承大位,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现沈阳故宫中路建筑,这里也正式成为盛京宫殿,确立了政治中心地位。清世祖顺治帝即位不久迁都北京,盛京皇宫也就成了“陪都宫殿”。


👆大清门建于天聪六年(1632)之前,为盛京皇宫中皇太极续修早期建筑之一。是盛京皇宫(今沈阳故宫博物院)正门,它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琉璃瓦,饰以绿剪边。


👆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虽然不处于建筑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


👆此门庄严富丽,与整个宫殿建筑混成一体,显得十分协调。


👆大清门北侧向西望宫墙外,可见怀远门西的新恒基国际大厦。


👆崇政殿,位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


👆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


👆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


👆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


👆崇政殿内陈设在龙椅前后的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 端、“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间宫中精制的珐琅礼器,专用于皇帝御座周围,既为熏香之用,也有驱邪诹吉的寓意,使得“真龙天子”临朝理政之处更具有庄严神圣的气氛。


👆崇政殿内上方悬挂“正大光明”匾,是乾隆皇帝仿造北京故宫乾清宫顺治所书“正大光明”匾所题写。崇政殿室内宝座、屏风等陈设,并非皇太极时期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根据皇帝旨意重新设计制做,堂陛之内的屏风宝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宫乾清宫所用加以缩小精心制作的,宝座、屏风各以九条龙做为主要装饰,全部罩以金漆,体现其唯一使用者皇帝无上尊严。


👆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


👆崇政殿的屋脊和墀头部位,都有色泽鲜艳的五彩琉璃构件。


👆孔老板站在崇政殿西檐柱墀头下,气势尽显。


👆崇政殿东墙墀头外的左翊门屋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很是独特。


👆崇政殿的墀头,第一层次的雕塑是身带火焰的蓝色麒麟形象。第二层束腰正面和两面的形象则是降龙和升龙,下面装饰着海水江牙纹。海水汹涌的拍打着陡峭的山崖,降龙从上向下而来,龙身为黄色,龙发和龙尾都为绿色,整个雕塑的背景为蓝色,这样的色彩对比更加凸显出了龙高大威猛的形象。


👆飞龙阁,在崇政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样式相同的二层楼房,东为飞龙阁,西为翔凤阁。清入关前,盛京宫殿曾有过飞龙、翔凤两座楼阁,原位置在崇政殿后,不是在殿前。乾隆八年,乾隆第一次东巡盛京来到故宫,觉得崇政殿前左右两座建筑高低不同,有失整齐美观,便传下圣旨,在此新建造型相同、东西对称的两座楼阁取代旧有建筑,将已年久失修旧楼阁拆除,把飞龙、翔凤名称移到新建二阁上来。从乾隆时期至清末,这都是盛京清宫最重要的皇家宝库。


👆凤翔阁后的西七间楼,飞龙阁和翔凤阁之后,各有一座七间二层楼房,即东七间楼和西七间楼。这两座楼建于清入关之前,在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增建东、西所行宫时,为了美观及道路畅通,乾隆下旨将其北侧两间拆除接在南侧;西侧楼房原来是九间,也出于同样原因将北边两间拆掉了。东、西七间楼主要存放皇帝东巡期间使用或由北京专门送往这里的御用物品。


👆中路崇政殿西侧的右翊门,规格建制与崇政殿东侧的左翊门完全一致,通过左翊门和右翊门均可去往凤凰楼。


👆站在左翊门内望过凤凰楼高墙,可见清宁宫区内东次宫衍庆宫山墙。凤凰楼后高台上共一正四厢五宫。中宫清宁宫前的东西两庑四大配宫,在建筑标准上与清宁宫有相近之处,都是五间硬山式建筑。但在房屋的举架、进深规模的大小方面,可以看出地位等级差别。东西宫规模仅次于清宁宫,而次东宫与次西宫又小于东西两宫。


👆凤凰楼,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的建筑,是典型满族建筑特色。其建在具有二十四节阶梯的四米多高青砖台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进深、面宽的上层梁架饰红地金龙彩画,中层室内天花为梵文、凤凰及篆书“万寿无疆”图案,下层为内宫门。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楼上藏有乾隆帝御笔亲题“紫气东来”匾。


👆凤凰楼前广场西侧的霞绮楼和协中斋。在广场东侧相对应的位置,亦有规格建制一致的日华楼和师善斋。


👆紧靠凤凰楼宫墙的协中斋。


👆紧挨右翊门的霞绮楼。


👆在凤凰楼南望崇政殿。沈阳故宫帝后寝宫建在特意筑起的近四米的高台之上,但大政、崇政两座殿却建在平地。这种“宫高殿低”的情形,与北京故宫的“殿高宫低”正好相反,人们也将其视为沈阳故宫因满族风格而形成的特色之一。


👆清宁宫,是皇太极大内宫阙中轴线上凤凰楼后3.8米高台上一正四厢五个寝宫中的中宫,位于高台院落的最北端,坐北朝南,是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住所。是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筑,在东次间开门,寝宫和宗教祭祀连在一起,西屋内三面火炕和火地,窗从外关,烟筒设在后面,这是满族的建筑特点。


👆神竿,亦称索伦竿、还愿竿。宫中按满族萨满教习俗举行祭天典礼时使用。祭天时在竿顶锡斗内放碎米、杂肉等喂“神鹊”(乌鸦),以示答谢天神之意。


👆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缘剪边,前后皆方形檐柱,柱头饰兽面,檀枋施彩绘等,则是吸收汉、藏民族建筑艺术。


👆站在皇太极大内宫阙高台院内仰望凤凰楼。


👆永福宫,是皇太极大内宫阙中轴线上凤凰楼后高台一正四厢五个寝宫中的西次宫,地位最低。永福宫的主人为庄妃布木布泰,是清宁宫哲哲皇后的亲侄女、东宫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的亲妹妹。布木布泰13岁时嫁给皇太极,崇德元年被册封为永福宫庄妃。庄妃是清朝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经历清初三朝。


👆关雎宫,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由于十分宠爱宸妃海兰珠,住在沈阳故宫内宫廷区的东宫之中,位份仅次于中宫。赐名关雎宫,以此表达对海兰珠的深情。


👆在清宁宫与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之间,清宁宫以北两侧,有东西两配宫,因系无名号妃子居住,无论规模、举架、进深等都很小,仅为三间硬山式建筑。


👆在清宁宫与麟趾宫之间,清宁宫北西侧的西配殿北的宫墙上,开有一小门,出此门向下阶梯通往中路最北的御花园。


👆位在清宁宫后的烟囱,也是充满满族特色的,在沈阳故宫内仅此一例。


👆在紧靠着清宁宫西配殿的北山墙开有墙门,出此门走下阶梯,即到达沈阳故宫北端的最后一个院落——御花园。御花园有宫内的磨房与碾房,西部建有雕画游廊,并设有假山凉亭。


👆御花园面积不是很大,南北窄而东西长,在此有供宫内皇家使用的磨房与碾房,西部建有雕画游廊,并设有假山凉亭。


👆后宰门,沈阳故宫的北门。如从此出,两三分钟即可步行至中街商业街。但此门平常是不开启的,只有在春节五一十一游客众多难疏散时,作为一个临时出口才会打开。


👆御花园西侧的假山凉亭,虽不是很大,但也小巧精致,颇有神韵。


👆小时候此假山上凉亭是可以攀登乘凉的,但现在已不允许攀爬了。
✅此中路的御花园可谓四通八达,从此均有路可直接去往东路、中路、西所、值房区及西路各殿宇宫阁,很是便利。

🔸在御花园假山凉亭对面南侧,下石阶有一不大的照壁,照壁东侧宫墙上有一石阶宫门,为进入西所入口,进入后即见西所的崇谟阁,由此阁向南可依继思斋-保极宫-迪光殿顺序参观,直至西所南端入口。
🔸西所,建于乾隆十一至十三年(1746至1748),因位于崇政殿西侧,故称为“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等共有四进院落,是皇帝和后妃的行宫,占地面积与东所相同,前部格局也大致相同。


👆御花园假山凉亭南侧对面,下石阶可见此照壁,入照壁东阶梯上宫门(图左侧门)即为西所崇谟阁,进照壁西小门(图右侧门)为去往西路九间殿与仰熙斋路径。照壁后有宫门南去值房区。


👆崇谟阁,建于乾隆十一至十三年(1746至1748年)间,是面阔五间二层歇山式黄琉璃瓦顶楼阁,建筑样式与敬典阁完全相同。崇谟阁作为存放清历朝“实录”、“圣训”而建造,是用于收藏《清实录》《圣训》《满文老档》等内府秘籍的库房(网络图片)。


👆崇谟阁南的继思斋,修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至1748),是一座奇异的勾连搭卷棚式正方形建筑。其屋顶为勾连搭形如波浪,颇具特色。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外檐梁枋绘旋子金线大点金彩画。是专门为随御驾东巡的妃嫔们创建的内廷建筑(网络图片)。


👆继思斋正门与保极宫北门有小游廊相连接,游廊梁枋饰以清秀淡雅的苏式彩面令人瞩目,通过此小巧精致的彩画游廊可直通保极宫后门。据《盛京照常节次膳底档》记载,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日至九月二十六日,弘历第三次东巡时,继思斋曾同时居住有6位妃嫔(网络图片)。


👆北与继思斋有游廊相连的保极宫,皇帝居住的寝宫。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至1748),是皇帝东巡时在盛京驻跸的寝宫和召见王公大臣之处。东稍间是清帝东巡在盛京驻跸时的寝宫,西稍间是皇帝读书和召见王公大臣之处。


👆保极宫与迪光殿之间院内的抄手游廊。由院西侧的此门,穿过值房区可通往西路的嘉荫堂。


👆保极宫宫前两侧有抄手游廊,直通迪光殿后檐廊下,这样即使是在下雨天,皇帝也可在两座建筑间便利往来。


👆与保极宫有抄手游廊相连的迪光殿,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是皇帝东巡盛京驻跸期间处理国家军政要务之处。室内安放宝座屏风,并有“继序其皇”、“迪光怄六韵”等乾隆御书匾联,皇帝东巡驻跸期间即在此处理政务、批阅奏章。


👆迪光殿院落入口的垂花宫门,乾隆四十三年(1778),于垂花门前西所南端的第一进院落东西各建配殿三间,供随驾内阁、军机处及各部院值班大臣使用,以免耽误军情政事上传下达。


👆此为从崇政殿西侧南端进入西所的歇山顶宫门,进入即见迪光殿院前垂花门,门前东西各有一三开间配殿。宫门右手边为去往值房区和西路的西掖门。

🔸出了西所南端入口宫门即右转,出西掖门,即见右侧偌大的照壁,顺照壁两边的小门进入,一直通往御花园的区域即是值房区。


👆崇政殿西侧的西掖门。出西掖门可去往值房区域和西路建筑区。


👆值房区南端的巨大照壁。从两侧小门进入,通过值房区到达北端照壁后,可直往御花园,亦可向西去西路区或向东去西所。


👆值房区由四间房组成。南北两端为两排南北向西开门硬山顶长房。中间夹两座东西向三开间硬山顶房屋。


👆中间两座三开间硬山顶房屋,一坐北朝南、一坐南朝北,开门相对。两房中间通道连接西所保极宫院落与西路嘉荫堂、文溯阁院落。


👆值房区北端长房。值房区应为皇家服务人员宫人太监值更休息之处,并没有太大的看头。主要是由此可至北端御花园前的照壁,而从此照壁处东可去往西所,西可达西路仰熙斋及九间殿。


👆站在值房区北望,隔着门外照壁可见御花园假山上的凉亭。


👆此御花园前的照壁是个四通之地。向北可去御花园假山凉亭,向东可达西所崇谟阁,向西可往西路九间殿、仰熙斋,向南可通值房区。


👆从此照壁西侧的小门(图左)进入,会见到西宫墙与北宫墙上各有个小门。一个去往九间殿,一个去往仰熙斋。

🔸从值房区一直向北,出北端宫墙又可见御花园前的照壁,向左转过小门可见两个通道,过右手北墙门去往西路九间殿,过左手西墙门直接去往西路仰熙斋。而从西路最北的九间殿一路向南,经仰熙斋、文溯阁、嘉荫堂戏台,可至出口。
🔸西路建筑的戏台、嘉荫堂、文溯阁和仰熙斋、九间殿等,于1782年建成,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沈阳)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整个建筑设计和布局,反映了皇帝的所谓尊严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从值房区北端照壁西侧小门进入即见此区域,可通过北宫墙小门(图右)去往九间殿,进西宫墙石阶上宫门(图左)即为仰熙斋前院落。


👆进北宫墙小门左转即为西路最北的九间殿,仰熙斋后的一进院落。正面为九间殿,东西各有配房三间,由其所处的位置和有关殿内陈设的记载看,这里也应该是与仰熙斋在布局和功能上结合使用的建筑。


👆九间殿檐柱前的西配殿。


👆九间殿内现为清帝东巡专题展览。参观可知康熙帝于康熙十年、二十一、三十七年,三次东巡来此。乾隆帝于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四次东巡来此。嘉庆帝于嘉庆十年、二十三年,两次东巡来此。道光帝于道光九年东巡来此。


👆仰熙斋,文溯阁后院落中有屋七间,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是清帝东巡在盛京行官驻眸时读书和题诗作画的书斋。斋内东间设有宝座屏风,从皇帝所题“日丽风和春蔼吉,周书鲁语义抽寻”等对联的内容,可以知道这里应是与藏书阁配套的书斋。


👆仰熙斋两侧有抄手廊与文溯阁后廊相连,左为仰熙斋,右为文溯阁,远处正对为西所崇谟阁。


👆此为文溯阁后廊,有抄手游廊相连,与北侧仰熙斋连成一个院落。


👆转过仰熙斋前抄手游廊,向南即可见到文溯阁东山墙的碑亭,过碑亭即是文溯阁。


👆文溯阁东山墙边有方形碑亭,建于乾隆四十七至四十八年(1782-1783),其形制效仿北京故宫文渊阁碑亭,屋面采用盔顶形式,满铺黄琉璃瓦,内饰红色夔龙天花。内立满汉合璧文字石碑。


👆碑阳为清高宗弘历御制《文溯阁记》,记述兴建文溯阁的缘由、北四阁的关系等;碑阴为清高宗御制《宋孝宗论》。


👆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时期为收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座藏书楼中的一座,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是沈阳故宫西路主体建筑。建筑形式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面阔六间,二楼三层重檐硬山式,前后出廊,上边盖黑色琉璃瓦加绿剪边,前后廊檐柱都装饰有绿色的地仗。当然这只是在结构上,而其具体建造和施工仍是按照清代宫廷建筑标准。


👆文溯阁前穿堂殿,三开间悬山顶。


👆在文溯阁前穿堂殿内南见嘉荫堂。
🔸嘉荫堂组群位于西路南部,由嘉荫堂、东西廊、戏台、扮戏房等构成。从“妙理静机都远俗,诗情画意总怡神”“对时真惬农桑庆,宁道非关视听娱”等对联来看,此处应是皇帝吟诗挥毫、观画赏戏之所。


👆从嘉荫堂内向南可见南端戏台。


👆嘉荫堂正前方庭中即为戏台,为青瓦歇山顶亭式建筑,台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四面共圆柱十二根,下为半米多高的台座。这样大小的戏台,与北京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处相比,也就属于中型规模。


👆从戏台东穿台望向西侧围廊。


👆嘉荫堂,从文溯阁向南通过穿堂殿即至嘉荫堂,该堂坐北朝南五间硬山式卷棚顶前后廊式建筑。其东西稍间均有暖阁,亦可于此小憩,该堂主要作为赐宴赏戏时皇帝临御之处。


👆嘉荫堂前一对精致小巧的铜狮可谓工艺精湛、造型别致。


👆戏台东西两侧,各有转角庑房及围廊13间,称为东西游廊。东侧西向,西侧东向,南北分别与扮戏房、嘉荫堂之两山相接。此乃皇帝于此赐宴赏戏时王公大臣等设座之处。戏台与嘉荫堂、游廊和扮戏房互相连接,构成四面封闭空间,有利于演出时获得较好音响效果。


👆从扮戏房南侧见扮戏房景。戏台南的扮戏房为五间硬山顶,即演戏时的“后台”。房屋室内北墙有通往戏台的上下场门。
🔸嘉庆皇帝两次东巡,都曾在嘉荫堂设晚宴,款待随驾东巡的王公大臣和盛京吉林地区的高官,席间还有戏曲演出助兴,戏台东、西两廊内,便是王公官员们入宴观戏之处。


👆在西路扮戏房的对向东南角即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出口斯文门。图宫墙尽头卷棚顶即是。从嘉荫堂扮戏台南侧出来即可见到此门,出了此门意味着结束故宫参观,不能再返回景区了。


👆白箭头处为故宫出口斯文门,走过偌大轿马场,出了南侧西大门就彻底离开了沈阳故宫。


👆位于轿马场东排房的沈阳故宫咖啡店,好似与故宫博物院联名的网红店。
✅近一段时期内,沈阳故宫的人气似乎超级旺。即使不是休息节假日,游客也趋之若鹜、人数众多,更不说春节、五一、十一等超长假期了。数小时的排队等待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来此游玩的过往游客还是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合理安排出行时间。

🔸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是由沈阳故宫博物院才设立不久的文化艺术博物馆,也可称沈阳故宫博物院东馆。地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131号。从故宫大清门前沈阳路向东,至朝阳街转南过盛京路,道东即达该馆正门,全程步行571米。
🔸公交:乘环路、117、118、132、140、213、222、228、251、276、287、292、296公交车到故宫东华门站下车,步行50米可到达。地铁:一号线到中街站下车,步行10分钟可到达。
🔸2024年11月4日故宫博物院发布信息,根据场馆实际情况和观众需求,自11月5日起,可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或同程旅行App、同程旅行微信小程序等官方授权合作平台,购票预约沈阳故宫(宫殿游览区,票价50元)+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或单独预约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免费),以上两种方式均可预约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每日总计1500张。


👆馆址设在满铁奉天公所旧址,该公所是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在奉天设立的分支机构。1909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道教庙宇景佑宫的旧址上修建了满铁奉天公所。1923年,日本人又在原址重新建造了这座建筑,翌年竣工。


👆该建筑采用中式四合院和西式拱券廊相结合的形式,在现代建造技术中融入传统的构造手法与造型元素。满铁奉天公所对外是“满铁”在老城区的旅馆兼办公处,实则是一个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侵略三重任务的特殊机构。


👆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处辟为沈阳市立图书馆为沈阳市图书馆。1991年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迁入至今。2024年5月在此设置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专门展出沈阳故宫馆藏各类精品文物。现馆内六个展厅正进行精品文物与雕刻作品两个展览。该馆门票18元/人,如是沈阳市民9元/人。


👆「物华珍赏」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精品文物展(一二三展厅)。本次展览共陈列超过60件(套)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涵盖瓷器、玉器、漆器、织绣等多个品类,诠释清代宫廷文物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成就。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朝堂礼乐”关注清代宫廷重大仪式中的礼仪制度;“锦绣华章”介绍清代皇室成员在不同季节和场合穿戴的服饰和配饰;“筵宴有仪”主要展出清宫饮食器具类文物;“内廷佳器”陈列漆器、玻璃器、瓷器和珐琅器等工艺品。


👆皇太极御用鹿角椅,国家一级文物。椅子上部以鹿角制成靠背形状,鹿角共十二支叉,四叉作为扶手支柱,八叉以靠背为中心分开。据清初《满文老档》记载,皇太极统率八旗军于辽西围攻大凌河城时,意外捕获一只大鹿,将此视为吉兆,这把椅子所用的鹿角很有可能就是皇太极狩猎所得。


👆皇太极御用黄色团龙纹常服袍,国家一级文物。此袍为捻襟(大襟),圆领,箭袖(马蹄袖),主体由黄色织锦缎制成,暗卍字锦地、团龙、云纹缎为面,月白色暗花丝绫为里,中间为薄棉缝制而成,为珍贵的传世稀品。




👆「光鉴匠心」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雕刻精品展(四五六展厅)。本次展览共陈列逾80件(套)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雕刻文物,展现明清及民国时期雕刻工艺品的风格特色和艺术成就。
展览分为“牙角玲珑““玉美无双”“宝石琳琅”“竹木本色”四个部分,分别呈现以象牙/犀牛角、玉、宝石和竹/木为原料制作的雕刻作品。


👆清白玉御制双蝶耳活环三足香熏,此香黨为传统熏炉样式,盖顶扁圆形纽前后两面刻方形火焰珠,内分刻阴文「御、制」二字,纽下部周围有镂空透雕香熏孔;盖面四边刻圆形火焰珠,内阴刻「古、稀、天、子」四字;炉口制成宽边板沿,前后板沿中心刻方形火焰珠,珠内分刻阴文「香、薰」二字。



🔸长期以来,包括受制于馆舍条件在内的诸多因素,沈阳故宫博物院大量种类繁杂、精美绝伦的馆藏文物锁于深闺难面于世。固然故宫建筑本身的原状展列恢宏状阔,但众多曾归属宫庭,作为用度器具、摆列陈品、玩把物件的精贵巧物,才是构架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精髓灵魂。此次将满铁奉天公所旧址划归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故宫博物院馆藏精品文物的展列之所,以使大量贵重藏品露其真容、显其魅丽,很是壮观。但就不知此番展览是暂时还是长久,如能将该处发展为馆藏品物永居之地,不仅是游客饱览神意之福,也许更是沈阳故宫博物院能得以发展状大之幸也。

🔸沈阳故宫,是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皇帝兴建和使用的宫殿。它是在明王朝走向衰弱,满族不断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创建的。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和满洲民族建筑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满洲宫殿风格。作为清代初期的皇宫,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时至今日,沈阳故宫已不仅是一座宫殿建筑群,更是展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的瑰宝。
🔸夜幕掩映下的沈阳故宫各宫门景致:


👆沈阳故宫大清门,也就是故宫的正门,也是现今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参观入口。


👆故宫大清门东侧紧临的太庙大门。


👆沈阳故宫西大门,位于大清门西侧,沈阳故宫西路的南端,是现今沈阳故宫博物院常态下唯一的参观出口。


👆位于沈阳故宫大清门正对面南侧的沈阳故宫博物院办公楼,现今也是故宫文物藏品展厅。
🔸沈阳故宫,地处明清旧城核心要地,作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代表,在沈阳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以沈阳故宫为中心,沈阳市所打造的沈阳方城旅游区(范围即沈阳明清旧城),已然成为沈阳市目前区块面积最为广大、旅游资源最为丰富、辐射影响力最为强劲的旅行佳地。结合沈阳方城内的现实状况,预留出两三天的时间,实现连带沈阳故宫在内的方城吃喝玩乐一体化行程,至此可足矣。
🈯️沈阳故宫游玩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