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站在巴尔干说一句O Bella Ciao~ 波黑 | 黑山 | 塞尔维亚 10天1人

作者:海边的格雷迪 显示图片



「我决定自己去巴尔干玩一圈。」
「巴尔干是哪儿?」
我想,在身边发生类似这样对话的一定不止我一个,因为像巴尔干这样的地名,听上去飘渺且遥远,与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关。对于我这样一名国际关系学院的毕业生来说,如果没有决定踏上旅程的话也难免会用「欧洲的火药桶」这种在课堂上听到的老生常谈来一笔带过。




说到南斯拉夫,作为一名中国人来说,一定有着温暖且友善的记忆。电影《桥》里游击队的英勇事迹还会让我们不由地哼唱出那句--啊朋友再见~  被无情炸毁的驻南联盟大使馆遗址依然是我们与遥远的“塞铁”心中,共同承受的沉重记忆。




但说来惭愧,在我决定来到这里之前,我对这里的认知也仅停留在大学时的课堂。我甚至没有办法完整地说出波黑这个国家的名字...因为一开始吸引我的并不是出于对学术以及历史的热爱,仅仅是因为这里免签。




现在即使我告别了这里,我也依稀可以确定,在瓦尔特曾保卫的萨拉热窝,今天也会传出手工匠敲打铜片的清脆声响。科托尔的猫咪们依然在与世无争地穿梭于古城的琳琅酒香之中。夜幕降临,情侣们也会来到贝尔格莱德古堡要塞的长椅上彼此诉说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与爱上一个人不同的是,我始终相信在10天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并且有自由同时爱上我们到访过的几座城市。在这里,我想把我深爱的景色也交给你们。

关于签证
波黑,塞尔维亚皆对我国免签,到达机场后丝滑入境。
黑山则为有条件免签,需要持有一些特定发达国家的长期有效签证(如美国,英国,申根,日本等),我用10年美签陆路入境表示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没有发达国家的长期签证的话,据说是需要办理邀请函,这一点我没有特意去研究。

时差
波黑,黑山,塞尔维亚皆比北京时间慢6个小时
(如北京时间18:00,当地时间则为12:00)

货币
波黑:波黑马克(BAM),1马克≈4人民币
黑山:欧元(EUR),1欧元≈8人民币
塞尔维亚:第纳尔(RSD),1人民币≈15第纳尔

取钱
波黑:可在有银联标识的ATM机上直接取马克,萨拉热窝机场以及市区内都有。
推荐Nova Bank,无当地手续费

黑山:无可直接用银联卡取欧元的ATM

塞尔维亚:可在有银联标识的ATM机上直接取第纳尔,机场以及市区内都有。
推荐UniCredit,无当地手续费

另外,推荐大家在国内换好欧元,因为黑山境内使用欧元,而波黑及塞尔维亚虽然有当地使用的货币,但大额消费一般会使用欧元。而且当地换钱很难找到可以收人民币的,我在塞尔维亚只用了一次ATM,剩下全部用从国内带过来的欧元换的第纳尔。

关于天气
我的出行时间是9月15日-9月24日,正赶上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初秋,天气微微转凉。
萨拉热窝每天的温度大概是10-15度左右。黑山的科托尔还比较暖和,白天20多度左右很舒服,晚间15度左右。塞尔维亚那几天跟黑山差不多。
所以整个行程都是长袖外套里面搭配半袖T恤或薄衬衫。

关于手机卡
出发前先是在TB买了一张巴尔干通用的上网卡,15天8GB的流量。但事实告诉我这些流量并不够用,到塞尔维亚的第一天我又在巴士站附近的报刊亭里买了一张Yettel的电话卡,7天5GB应该是不到1000第纳尔,插卡即用。

D1 迪拜伊斯坦布尔转机萨拉热窝

D2 萨拉热窝一日

D3 萨拉热窝黑山 科托尔

D4 科托尔一日

D5 科托尔佩拉斯特一日傍晚返回科托尔

D6 科托尔蒂瓦特机场塞尔维亚 贝尔格莱德

D7 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一日

D8 诺维萨德贝尔格莱德

D9 贝尔格莱德一日

D10 贝尔格莱德北京

大交通
想着刚好没有去过迪拜,就选择了从迪拜飞
南航 北京✈迪拜,经停广州,广州到迪拜7个半小时

迪拜✈萨拉热窝,中转伊斯坦布尔,价格合适。
迪拜到伊斯坦布尔5个小时,伊斯坦布尔到萨拉热窝2个小时。
这段乘坐的是土耳其的廉价航空AJet(好像中文名叫惠旅航空),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吐槽说这个航空经常延误又或者取消航班,幸运的是我没有遇到,空乘人员服务也还比较亲切。

萨拉热窝黑山 科托尔
全程大概9个小时,早上7点半发车,下午16点多到达科托尔车站。
到了科托尔后,需要带上护照去科托尔古城内的游客中心登记并且交每天2欧元的游客税,大家不要忘记呀。

黑山 科托尔蒂瓦特机场塞尔维亚 贝尔格莱德
早上步行至科托尔车站,买好去蒂瓦特的车票,大概20分钟的车程到蒂瓦特车站。
下车后步行1.5公里,大概20分钟左右可到机场(这应该是最省钱的办法)。塞尔维亚航空飞机到贝尔格莱德仅40分钟。

贝尔格莱德 ✈ 北京
海南航空直飞,时间10个小时左右。到达北京首都机场已经是半夜2点多。拿完行李坐在长椅读书等到地铁开放后回市区坐高铁。

我对萨拉热窝的记忆不多,在我生命中的20多年时间里也许仅听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大学一年级时的国际关系史的课堂上,依稀可以回忆起老师曾提到过发生在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也就是一战的导火索。第二次是爷爷告诉我,他对年轻时看过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9月15日的下午。当飞机将要到达萨拉热窝,缓缓下降时,透过云间缝隙映入眼帘的是青翠的矮山被零零散散的一些橘红色屋顶的小村庄点缀着,这样安静祥和的气氛一直延伸到飞机降落,不由得让我想到这样的村庄在1995年以前是否也经历了一段不堪回忆的围城。


萨拉热窝的机场很小,就像一个家具被搬空,仅留下几排椅子跟小商品展柜的宜家。



取好行李后出门有ATM机可以用银联卡取一些马克。


机场背靠着青山,虽然出门有司机大叔搭讪询问我是否需要Taxi到市区,门口也有机场大巴(据说班数比较少,价格也不便宜,但我还是选择步行不到20分钟的路程去附近坐103路有轨电车到市区。
电车的票价是1.8马克,上车后给司机现金就好,可以找零。但为了防止上车买票大面额找不开的尴尬情况,我在路边的披萨店草草地吃了一顿“下午茶”,破了零钱。


有轨电车的车票。



我的民宿订在了包围着萨拉热窝城的小山上,与其说是民宿,也许单身公寓这个名词更加贴切。价格合适,环境优雅,还可以俯瞰萨拉热窝。预定好后,房东问了我是否需要车位,好像选择住在山上的游客一般都会自驾,尽管我真的是每天晚上要拖着疲惫的双腿继续爬20多分钟的山坡,才可以躺到舒服的床上。


需要爬20分钟山坡才可以看到的景色。

下午17:30左右,萨拉热窝的白昼渐渐拉下帷幕,我也慢慢走下山。


走在街上,我并没有打开地图,只是漫无目的地走,先是沿着带有奥地利风情建筑的街道,由西向东。
一路上,圣约瑟夫教堂,18点整时,教堂传出的钟声回荡在门前一滩血色玫瑰的上空,象征着这座城市的平和及包容,以及在一段短暂又漫长的时期里,这份包容崩塌后发生的一切。



与其正对应的,是SCC城市购物中心,就像擎天柱的脚插在了繁华的商业街道上,给这座城市赋予了一丝首都的现代城市气息,又或者像一只颤抖的手,半掩盖着曾经的伤疤,并强颜欢笑地告诉游人们,我们的生活仍在继续。
就像郝思嘉在故事的结尾告诉我们「Tomorrow is another day。」,如同明天教堂以及宣礼塔的钟声依然会准时敲响。



慢慢地,我误打误撞走到了老城区,同时又误打误撞地被一个讲述关于围城期间斯雷布雷尼察惨案主题的摄影展吸引,仅仅是看板上醒目地用英文写着「You are my withness(你是我的证人)。」
展览的位置名叫Galerija11/07/95(很抱歉我忘记拍下周围环境跟看板的照片,但是进到老城区后会有很醒目的指示)
展览并不大,除了诉说历史惨剧的照片以外,屏幕上也一直在播放幸存者的回忆采访以及记者们拍下的罪证。


萨拉热窝围城期间的历史我并无意多述,但这个展览有时间的花还是推荐参观的,出于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即使门票并不便宜,15马克?好像是。


自1946年点燃的永恒之火。


沿着米里雅茨河返回住处,途中经过的萨拉热窝大学建筑。


晚安萨拉热窝

9月16日一早,先去车站买明天去科托尔的大巴车票。走到车站附近随便进了一家评分较高叫ZMAJ Stanica的餐厅,吃了类似大饼夹烤鸡肉+Espresso的早餐。味道并不好,也许是我没点明白。


去科托尔的大巴车票需要线下在汽车站购买,这趟大巴也会途经莫斯塔尔。
(可能有人会问我为什么没有去莫斯塔尔。本来计划在莫斯塔尔住一晚的,但是看了一些攻略后发现景色跟黑山的科托尔差不多,所以还是决定把这一天匀给了黑山,现在也依然觉得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在萨拉热窝有两个汽车站,一个是在火车站附近的bus station,另一个则是机场附近的 bus station east,去科托尔的车票要在火车站附近的bus station购买。


萨拉热窝的火车站,散发着近代实用主义气息的建筑,与我们拥挤的北京站相比,这里却感受不到一丝首都火车站的繁忙。


这一排简陋的小平房就是萨拉热窝汽车站


走进这里有卖票的窗口,购买早上去科托尔的车票。


早上七点的大巴,票价58马克。
买好车票,我也开始向着城市中心方向走去。


记得有一位日本学者是这样概括20世纪的萨拉热窝的:
这座城市以一场战争迎来了20世纪,又以一场战争落下了20世纪的帷幕。



当我们走在萨拉热窝的街上,至今依然会看到围城时期残留在建筑物上的弹孔,而在残留的弹孔周围,萨拉热窝的人们将弹孔以鲜花装饰,又或喷上涂鸦。这样的搭配就好像一出特意被创造出的讽刺剧本,序章是黑暗,终章是对未来的祝愿与希望。




心里也不由得想,在这么美的欧洲小城市,虽处处关于战争,却处处洋溢着作为人类内心割离不开的一份美好。




沿着米里雅茨河畔向东漫步。


桥上的鲜花。


河畔的萨拉热窝大学。


老城区附近的天主教堂,遗憾的是大门紧闭,没有进去参观。



公园里下国际象棋的老爷爷们


110年前,一位叫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青年站在这个位置,结束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的生命,从而引发了一场伤亡达到1000万人的战争。


现在怎么也回忆不起当时初中历史老师怎么讲的这节课了,要是有机会能穿越回那节课,我一定会举手开玩笑说:老师,我当时就在现场!


人类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于拉丁桥来说当然无关痛痒,百年过去它依然在这里默默地履行它的职责。


铜匠街距离拉丁桥仅不到10分钟的路程,这里的手工铜器自15世纪就已敲响。而对于这里,我们最大的印象,一定是电影中在德军追捕瓦尔特时,铜匠们不约而同地敲击铜片掩护瓦尔特撤退的场景吧。


铜匠街的纪念品,仅仅是逛了逛,想到后面的旅程还长,就什么都没有买。


老城区的餐厅很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网站上都高分推荐了一家叫做Buregdzinica Sac的小餐馆。
这家只卖一种当地烤馅饼----Burek,条状的面饼里面可以选择夹芝士或是不同的肉,上面也可以选择是否淋上酸奶。
味道并不是特别喜欢,但还是值得试一试这种未曾尝过的味道吧。


饭后如果总感觉少了点什么,那一定需要喝杯咖啡。
穿梭在小巷子里随便进了一家咖啡馆坐下。

店员热情地递给了我菜单,打量了一会儿后,对菜单上的波斯尼亚咖啡产生了好奇。
「请问波斯尼亚咖啡是什么样的?我知道土耳其咖啡,昨天在伊斯坦布尔喝过一次。」
「既然你在波斯尼亚,那你一定要尝试波斯尼亚咖啡。」店员嘴角上扬介绍道,双手不忘打着快乐的手势,就像在街边看到的意大利人那样。
「好的,那我一定要尝尝。」我递还给店员菜单,起身在柜台选了蛋糕。

当我拿到咖啡后,发现所谓的波斯尼亚咖啡与土耳其咖啡并无两样。
一杯水,一块类似高粱饴的糖,精致的铜质咖啡壶盛在同样材质的托盘上(不知道是不是铜匠街的手工匠人敲打出的)。咖啡本身有大量咖啡渣的沉淀,喝第一口就会顿时感受到苦涩的浓香直冲喉咙跟鼻腔,咖啡液中混杂着的咖啡渣,让我想到了在吃未吐干净沙的蒸蛤蜊。


也许与土耳其咖啡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个是用铜匠街的壶装的?


老城区巴什察尔希亚广场


在广场上追鸽子的小朋友


巴什察尔希亚广场的北面,过了马路就是通往黄堡的上坡路,路上会经过一片墓地,大部分是在围城期间失去生命的人们。
出于尊重,没有拍这片墓地的任何照片,仅在路过时双手合十,为这些人们献上来自东方的祈福。



一路上到黄堡,可以俯瞰整个萨拉热窝城,比在民宿的山上的视野更开阔。


晚餐在老城区的一家叫Astra Galata Restaurant&Cafe的餐厅吃了芝士牛肉饼配米饭,也是这么多天唯二一次吃了米饭。

比起像迪拜那样夜夜笙歌的现代大都市,更喜欢像这样岁月静好的小城市。(至少现在这里的岁月静好,也祈祷今后也是。)


不知道你曾经有没有到过日本的京都。我曾在京都住了七年。
在萨拉热窝的这一天,我竟有一丝回到了京都的错觉。
这里东南北被群山环绕,就好像我甚至可以指出哪座是东山,哪座是大文字,哪座是比睿⛰️
流经城市的米里雅茨河面上浮着群鸭,又或者我也可以称呼它为鸭川。
我有上百个理由回到京都,但像这样的欧洲小城市可能一别就是永远了。

「哎,太有意思了,我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

「你说的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

「我会告诉你的,看着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9月17日,为了赶早上7点的大巴,清晨5点半起床。
从山上的民宿步行至车站大概35分钟。乘坐大巴需要进入到车站内部的候车点,而不是在车站外面等。


车票上并没有标记站台号,但是一共没有几辆车,我们拿着票问司机确定车辆就好。


大巴车内部虽然谈不上高级舒适,幸运的是正值旅游淡季,车上并没有坐满,使得10个小时的车程并没有感到不适。外加一路上窗外景色优美,路过的欧洲小村庄足以让我们眺望地心满意足,就好像看了10个小时的老式欧洲洋片一样。


大巴在9点半左右首先到达莫斯塔尔,透过车窗也可以些许感受到这个小镇的景色。
车上有一部分乘客会在这里下车,车外也有一些人会上车,一起前往黑山的科托尔。


在不到11点的时候,大巴会停靠在国道路边的一个烘焙店门前,店里有卖饮料,面包,披萨,重点是这里的厕所不收费。我在这里买了三个甜甜圈,一罐咖啡就当吃了午餐。

接下来也会陆续停靠两三个服务区,但是我记得厕所都是收费的了,大概0.5欧元?也许。所以建议大家在车上少喝水。


下午13点半左右,大巴会驶出波黑境内,全体乘客拿着护照下车出关。在波黑盖好章上车后,再行驶几分钟,来到黑山的边境,再次拿好护照下车办理入关,使用美国10年签证顺利入境,没有被问多余的问题。


大概下午14点半左右,窗外就可以看到峡湾了,也据说这是我国唯一没有的地貌特征。
海面上驶着游艇,青葱的矮山将海划分成一块一块海域,就好像每一块海域已经被特意划分好,作为领土安排给各个海神去各司其地。

依海而建的洋房别墅透露出海景房独有的沉着与温馨,让我忽然想到像这样的环境里是不是住着一位单相思的男子,他与山那边爱恋的对象隔海而望,就像盖茨比在自己的别墅每日眺望远处的黛西那样。

到达科托尔车站已是15点半,我预定的小公寓距离科托尔车站步行约20分钟左右,距离科托尔古城步行10分钟。这里的住宿价格并不便宜,也许住青年旅舍可以节省一些房费,但是我的单间公寓房的房费已经到了400多元一晚了。

由于已经坐了一天的车,有大把的精力可以让我出去city walk。放下行李,早已迫不及待的出门。

这座大量保存完好中世纪风貌的古城,仅是刚刚迈进就已惊艳到我。


顺着石桥跨过护城河,城墙下的大门吞吐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各种听不懂的语言从耳边传来。不知道中世纪的时候这扇门的两侧是不是有两名手持长矛的威尼斯士兵把守,但是对耳边听不懂的语言不为所动,就好像这座小城本就应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流浪者或是教士。

很多人批判这座城的商业化严重,也许是的,但我并不赞同。
每家餐馆的菜品虽大同小异,但装潢与氛围各具特色。礼品商店的商品虽逃不过工厂流水线的制作,但精美的手工制品也可谓是丰富多彩,而商店的数量也是恰到好处,并没有达到“摩肩接踵”的程度。
街头的艺术家门用各自的乐器演奏出的音乐令人心旷神怡,好像那些从昏暗酒吧里传出的或是「姑娘」或是「理想」的陈腔滥调与这里处于两个世界。

演奏大提琴的街头艺人。


晚餐吃了两片这家叫做Pronto的披萨,真的特别好吃,对得起招牌上写的
「The best pizza in town」,3欧元1片的价格相较于其他的花费也着实算得上实惠。


饭后的冰淇淋。所有人都在推荐的一家冰淇淋店,貌似塞尔维亚也有。再怎么纯天然,3块多欧元也确实很贵啦!


古城咖啡店的猫店长。


夜幕降临下的圣特里芬大教堂。


晚安,第一晚的科托尔

9月18日早,自然醒
出门吃早饭已是9点半。民宿附近一家叫Restobar Taraca的餐厅吃了一顿很典型的白人饭。


吃白人饭对我来说不是件苦差,甚至还很喜欢。
这里的芝士是我的最爱,一盘套餐+一杯美式=14欧元💶


吃过早饭后,这一天只想在科托尔闲逛,好好沉浸在峡湾的景色,不打算去附近的佩拉斯特。



沿着海边走了一会儿,坐在海边的长椅上发了会儿呆。路上的没有人会注意到一个跟他们长像不同的东方面孔,峡湾也不会。就好像你本身就是这里的一份子一样。

中午很快就到了,虽然早饭吃得晚,但肚子饿得很快。来到这里之前也早已查到这里的牛排很有名。
这座城市不大,无论是景点还是餐厅,都可以步行抵达。从古城对面的海边步行10分钟左右,来到了一家叫 Marenda Steak House的牛排屋。


餐厅里人并不多,也许是旅游淡季,又或是对于这里的人们午饭时间尚早,我不得而知,但这也并没有影响我推开门找了一个小桌子坐下。

店员身材高大,颜面立体帅气,精练的短发。不知是否是从小就开始吃新鲜的牛排,才有这样的发育。
与印象中的斯拉夫人不同,就连行为举止说话方式都给人一种英国人的绅士气息。

在菜单上选择牛排的品种后,再告知店员需要的克数。
可能是想让我更好地确认牛肉的分量,他走到冰柜里拿出一小袋生牛肉对我说,
「你真幸运,这一袋牛肉正好是你要的克数,并且品质上好!」
我微笑道过谢后,他又问我
「你需要几分熟呢?」
「Medium rare」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但是当店员端上我的牛排后,我竟有一丝不知所措。
我用双手的四根手指边揉着太阳穴,盯着牛排看了一会儿,并猛然意识到我刚才竟把想要的七分熟说成了三分。
也许三分熟也不过是仅仅在火上放了一下,刀叉碰触到近生的牛肉,弹力十足就像熟牛肉里夹了果冻。不知道是血液还是牛扒家们常说的肌红蛋白顺着纤维渗到烤盘。但我知道自己点的含着泪也要吃完。
这也是我第一次吃三分熟的牛肉。

当我吃到一半,店员走过来问我
「肉怎么样?」就好像懂牛排的人就应该吃三分熟的一样。
「特别好吃!」不知道他是否发现了我嘴角上强挤出的微笑。

吃罢午饭,我拖着难受的胃,继续前往科托尔古城,去看圣特里芬大教堂。


天空下的古城。


进入圣特里芬大教堂需要交4欧元的门票,入口处有卖各国语言介绍大教堂历史以及展品的图册。
欧洲语言版本的比较全,但有意思的是,在科托尔见到了许多的国人游客,从未看到一位日本的游客,但是图册的语言却没有中文,只有日文。并且12欧元1本的价格也并不算便宜,但我还是买了一本,坐在教堂内读了不到1个小时,才开始正式游览。


大教堂起初是为了礼赞于西元250年被罗马皇帝德西乌斯迫害的殉教者特里芬而建,成型于1166年,自14世纪开始,大教堂的门前已是科托尔城主持正义的大众法庭以及宗教裁决的地点。虽几经大地震严重受损,但现在依然保留着中世纪的建筑样式。

银质的吊顶烛台是16世纪。

教堂内保存的14世纪的银质镶嵌画,壁画,银质圣人遗物,16-18世纪的油画都值得驻足花时间慢慢去看。


14世纪的壁画。


17-18世纪的银质主祭坛装潢。


14世纪的雕刻以及背后的镀金圣画。


上楼后还有许多值得看的展品,这里就不一一展示了,总之4欧元的门票还是很值得的。


二楼平台俯瞰古城广场。


17世纪的玫瑰窗。

参观教堂后,刚刚下午不到三点,便决定去爬科托尔要塞。
进入科托尔要塞的路线分为4条,最经典的无非是从古城内的入口,爬台阶上去,而门票从原来的8欧元也早已涨到了现在的15欧元。另外一条就是走古城外的小山路。


起初在我并不知道这条线路可以省下15欧元💶的时候,我看到这座山第一眼的时候就已蠢蠢欲动,想着在科托尔的有限时间里可以在这座山上远眺峡湾的风景。从Start of the ladder of Kotor开始,沿着铺好的石子路向上走,经过Alternative way from the fortress。



虽然整段路程没有台阶,但由于有很明确的徒步路,所以不用担心迷路。



爬到大概5分之3的路程时,会经过的废弃小教堂。
如果不打算进去要塞的话在这里拍照也是很值得的,这座小教堂叫圣乔治教堂⛪️建于1559年。地图上虽然没有搜到定位但是也是必经之路。



沿途可以俯瞰科托尔峡湾



最后到达的城墙入口,踩着梯子可以从望孔爬进要塞。
梯子离城墙的望孔有还是挺高的,爬出来的时候一定注意安全,如果是自己一个人的话并不推荐从这里进去。


下山时天已渐渐地黑下来,随便吃了些面包后回到民宿放下背包,决定去海边散步。


与白天熙熙攘攘的大街不同,夜晚的科托尔只剩下远处一些零零散散的灯光,游客们早已逃离了街上。
就好像刚刚结束了演出的剧院,只剩下照明灯微微照下,坐席上仅留下三三两两的意犹未尽的观众,相互交流着戏剧的内容。



探照灯下的科托尔城墙。晚安,科托尔的第二天

9月19日早,依然自然醒。


在海边的一家叫做little bay的餐厅吃了白人早餐。这里的芝士依然是从没让我失望过。
其他的味道并无特别,即使在快捷酒店也能吃到的味道而已。

这一天计划去佩拉斯特,吃过早饭后步行到古城大门附近的blue line公交车站坐车。
Blue Line的公交车站并不好找,即使用地图搜也会给你导到一个错误的位置。
另外,Blue Line大巴的时间大概是平日每一个小时一班,但毕竟是巴士,时间并会不准时。


我在古城冲着海边的那个入口附近,找到在这个蓝色牌子,蓝色牌子后面一群人站的地方,就是等Blue Line巴士的站点。


巴士站正对面的建筑。

票价是1.5欧元,20多分钟后会到达佩拉斯特。
比较不方便的是公交车没有报站,我也只能一直盯着地图,生怕坐过站。


佩拉斯特是科托尔附近一座非常chill的小镇,小到沿着海岸不到一个小时就差不多可以走完。
这里并不像科托尔那样繁忙,即使是靠海边的餐厅里游人好像也都约定俗成似的压低了声音。
这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故事要讲,但是漫步在这样的一个小镇里,时间短暂地作为一个数字概念而存在,又或是仅仅作为一种隐喻。


面对峡湾的视野,这里更加开阔,就好像从正前面山与山中间的空白处有一股引力,张开双臂闭上眼睛,随着这股引力我们就可以被漂浮到视野可达的远处。







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不要让什么攻略将你的行程固定。
尽管自由的走街串巷,渴了就在卖店买水,累了就在台阶上坐下,饿了就吃面包,一切随着自己的心走就好。



属于佩拉斯特的浪漫。






走到半路下起了小雨,地上湿漉漉地。



海上的两座岛上的小教堂。
岩石圣母岛以及圣乔治岛,据说分别建于15世纪与12世纪。可以在岸边乘坐快艇抵达,但是我并没有上去。也许下次来会选择上去看看,要么就是一辈子也不会去了吧。


下午16点左右,我告别了佩拉斯特。
佩拉斯特返回科托尔的Blue Line巴士站点比较特殊,在镇子上方的国道旁,没有任何站牌,大家都在这个上坡处等。

回到了科托尔,我也随之迎来了我在这里的最后一个夜晚。


这一晚的晚餐在 Bastion 3,是一家吃本地菜的餐馆。
点了一份叫做Local Meal with Gnocchi,还有一份牛肉汤。
与其说是Gnocchi,不如我叫它用番茄汤底炖出的疙瘩汤,口感在我们东北的烧烤店就可以品尝到。牛肉汤的味道还是很不错的。
另外,建议大家不要坐到外面的作为,因为蚊子好多,这里的蚊子不知道为什么连声音都没有,直接下嘴,不到15分钟的时间我被咬了好几个包,只得跟店员要求换进屋里的位置。

最后一晚,我对这里依依不舍。
我在古城里漫无目的,回忆我看到的一切景色,唯一能带走它们的方式就是装进手机里。

「滋味难名,不识其中奥妙。
   是疯眼昏迷?是魂梦颠倒?
   愿心魂永远在忘河沉浸,有这般好梦再不须梦醒。」

莎翁借西巴斯辛的口,代替我说出了对这里的热爱。

9月20日,被闹钟响起。
本是中午12点的飞机,但又怕这里的公交车的时间没有谱,所以选择了6点起床。
随便吃了几口昨晚买好的面包,就背着行李步行向车站走去。


在科托尔车站的窗口,买好去蒂瓦特的车票,票价是5.3欧元,车程并不远,大概是半个多小时。
大巴车并不直接到蒂瓦特机场,需要到达蒂瓦特车站后自己步行或打车去。


在窗口前面的站台等车就好。


车票

一开始计划是从科托尔坐车先去波德戈理察,随便逛一逛后再坐卧铺火车去贝尔格莱德。
但是波德戈理察好像真的什么也没有,被大家光荣称呼为「巴尔干最无聊首都」。而这趟跨国火车的环境(尤其是厕所)好像并不十分友好,所以只好作罢选择了塞航从蒂瓦特飞贝尔格莱德,票价也仅不到700元。


蒂瓦特车站,我记得这里的车站厕所是免费的。


从车站出来步行不到20分钟后,即可到达蒂瓦特机场。
前两天的萨拉热窝机场让我以为这是最小的机场,直到这天我来到了蒂瓦特,与其说是机场,不如说是乘坐飞行器的客运站。

麻雀虽小,可五脏也并不俱全。
可能是候机厅的座位有限的缘故,check-in后,需要等待工作人员根据飞机的起飞时间,通知乘客排队进入候机厅候机,也就是说,太早办完check-in或是飞机延误,是没有办法提前进入候机厅的。(如果当天机场人太多,大家要注意的是,进入候机厅的队伍跟办check-in手续的队伍可能会混在一起,一定不要排错了。)
即使有人会想进去逛逛免税店,当然,这么小的机场也并没有免税店,仅有一个打着免税噱头的小超市,这也是进到候机厅之后才可以看见的了。

办完check-in后还有大把的时间,本想着去机场里的咖啡厅打发时间,但1.7的高分忽然令我望而却步,看评论大多数在吐槽咖啡厅的价格。


到了11点多,也没有听到塞航飞贝尔格莱德航班的消息。
生怕错过飞机的我找来工作人员问了一下,结果被告知飞机晚点,不知道什么原因飞机还在贝尔格莱德停着。


好在延误的时间并不长,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在座位上读一读书时间很快就过去
顺利登上了飞往贝尔格莱德的航班,时间40分钟。


塞航的旅行杂志,封面就是介绍我们。

到达尼古拉特斯拉机场,与萨拉热窝跟蒂瓦特的机场相比,也终于有一些都市的气息。
取好行李后,把在萨拉热窝没有花完的100马克换成了第纳尔,如果换的面额不大的话,在机场换就好。另外机场的ATM有支持银联的提款机,可以直接取第纳尔。

出了机场后,可以等去市里的公交车。但是贝尔格莱德的公交车是不收现金的,需要用当地的APP用信用卡买票,或是在报刊亭买90分钟或1日乘车券,这种券机场好像是没有的。也只剩下一种类似面包车的「A1」路车,票价比较贵,要400第纳尔。市区里也有A1开往机场的车次。

到了民宿放下行李,已是傍晚。因为前一天在佩拉斯特走得有些累,决定坐公交去市区里随便吃点什么就回来休息。


傍晚的公交意外地空荡荡。

在市区里进了一家叫做「Walter」的餐厅,没错,就是保卫萨拉热窝的瓦尔特。
这家好像是贝尔格莱德的连锁餐厅,在其他的地方也陆续看到过。
走进餐厅找位置坐下,随后店员递上菜单。也许是见我对当地语言的菜单显得不知所措,即使下面有英文我也实在想象不到每个菜品的样子。

这时店员走过来,用并不流利的英文对我说,
「也许你需要这个。」


确实,我真的太需要它了,连忙道谢,帮了大忙。


最后选择了美食汉堡配上西红柿加奶酪,果然,这里的奶酪从来没有让我失望。山羊奶酪与西红柿的清香,毫无抱怨的一餐。

9月21日
这一天计划去诺维萨德,本来想赶一班早早的高铁。
但前两天的疲惫貌似还没有完全消除,贪睡导致我到达高铁站已是快要10点。


贝尔格莱德高铁站,这里可以换钱,汇率与市区差不多,1euro→115rsd左右。
由于被告知最近的一班高铁已经满员,只好买了下一班。多出来的时间决定在车站吃午餐。


车站外面并没有看到像样的餐馆,而车站内这家叫做filiale的餐厅评分又很高。


事实上味道真的不错,店员的小哥服务也很热情。
时间大概是不到11点,所以还有早餐的煎蛋提供。


吃过饭后,咖啡厅旁有一个大阳台,角度刚好可以眺望到圣萨瓦大教堂。


贝尔格莱德的高铁。到诺维萨德仅40分钟车程,中途会停靠新贝尔格莱德站。

作为塞尔维亚第二大的都市,如果没有走进城区的深处,这里给人的感觉平平无奇,也仅仅可以用一座城市来概括。车站前的公交站规划得整齐有序,但又因为各路大巴车的启停让人失去头绪,就好像在随便一个国家里的随便一座城市都会有的景色。

而当真正走进诺维萨德,相比贝尔格莱德这里又的确多了一份安逸跟历史沉淀的厚重。


诺维萨德车站前广场。

我这天订的民宿并没有在诺维萨德的市区里,而是在多瑙河对岸,一个叫做斯雷姆斯卡 · 卡梅尼察(Sremska Kamenica)的区域,距离诺维萨德火车站,大概要搭乘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当然,起初我并不知道这间民宿的具体位置,只是看价格合适,屋内干净整洁就草率订下。
虽然房东告诉我具体位置时,我忽然觉得要坐公交才能到市里确实有些麻烦,并且甚至谷歌地图没有办法提供到这里的公交信息,但这却成为了这些天我住过最喜欢的地方。


民宿是一间19世纪奥匈帝国时期建造的别墅里面的一间,坐落在多瑙河畔的边上,在房间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多瑙河,屋内书架摆放着满满的书籍显得温馨惬意。晚上喝对着窗外的多瑙河喝了几口Rakija,随便翻了翻书架上的书,很快睡意便来袭。

从民宿附近坐公交车出来,随便找了一个看似豪华商场的站点下了车,作为诺维萨德旅行的起点。


继萨拉热窝之后,我又开始了暴走模式。
不仅仅是因为我只安排了1天,像诺维萨德这样的城市,对于建筑控的我来说,并不想躺平式观光。
这里也许是塞尔维亚最像欧洲的城市,18-19世纪的教堂在街边林立,而对于每一间教堂我都无法抑制住想进去看一看的冲动。
从犹太教会堂开始,天主教到东正教我都没有错过。




诺维萨德犹太教会堂,进入内部需要告诉门卫,让他打开大门,门票好像是100RSD,具体有些记不得了。



一路步行到诺维萨德的最具标志性建筑,圣玛丽亚大教堂,又或称呼它为诺维萨德主教座堂。
遗憾的是,当时内部除了弥撒时间以外,并没有开放给游客参观。




黄昏下的欧洲小巷。





东正教堂的圣像画。


黄昏下的主教座堂。


傍晚的弥撒,虽然立着游客禁止入内的牌子,但是如果安静地不出声,还是可以进到会堂里面静听弥撒的。


黄昏的自由广场,主教座堂正对面的诺维萨德市政厅。


类似于歌剧院的建筑。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


忙碌且充实的一天,甚至连晚饭都是在街边随意吃了一块三明治。

晚安,诺维萨德

9月22日,一早来到火车站。
乘坐来时的高铁返回了贝尔格莱德。



高铁窗外的村庄,又或是县城。


到了贝尔格莱德,导航走到民宿大概20分钟左右,途中路过的一座大桥。
不知道有没有人路过过这里。


大桥的尽头是一座筒状的写字楼。透过窗户可以看见里面的办公桌跟桌上的电脑。由于是周日,办公室里并没有人。
这让我忽然想起了我之前上班的地方,也曾经坐在办公室里,偶尔看看窗外。接着又忽然想象起如果我在这座城市,坐在这个办公室的办公桌前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当然,也只是想象。


民宿在市区内街边的一栋南斯拉夫时期的公寓里。
我很喜欢欧洲的老式小电梯,空间小到只可以容下两位乘客。
需要自己关好外面的门后,再按下楼层键,届时内部的电梯门会“砰”地一声自己关好。
房间小而温馨,空调暖气电视一切应有尽有,虽然还没有到给暖气的季节。只是楼层间的隔板很薄,楼上住户走的每一步我都一清二楚,好在楼上应该是位作息很规律的人。


放好行李,坐在椅子上搜着附近的餐馆。
最后决定去尝一尝附近的这家印度菜叫 Maikhana The Indian Cafe Bar Restaurant。
我是非常喜欢南亚菜系的一个人,到了平均一周会吃一次的程度。无论国内国外,如果有机会也会毫不犹豫地尝尝当地的印度餐馆。
但是这家印度菜竟是我吃过最难吃的一家。我不明白为什么当地人会给出4.7的高分。
从饼到咖喱,都有一股预制菜的味道。饼并不是现烙的,应该只是微波炉加热,咖喱尝起来也并不新鲜。而旁边的塞尔维亚一家四口吃得有说有笑。
这让我顿时觉得我应该来这里开一家亚洲菜的餐馆,中餐日餐韩餐都好,只要做得样子过得去,他们一定都觉得好吃。


吃完失败的一餐后,我向着圣萨瓦教堂走去。教堂附近的建筑很漂亮。




这座教堂据说30年代开始建造,而历经了70年,到21世纪初才宣告完工,虽然内部的装修未完成。
是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洁白的外壁与墨绿色的拜占庭式的穹顶,雄伟壮观的规模又显得不那么张扬。


刚一踏进内部,我想任何人都会为头顶的马赛克圣像画叹服。
耶稣,圣母,圣人站在金碧辉煌的背景里注释着每一位来这里祈祷的信徒,神圣而奢华的氛围下,无不彰显着神的伟大,而同时又衬托出人类的渺小。


纪念品商店里卖的彩蛋。




应该是一个富人家庭,婚礼前夕来这里请牧师做祷告。


贝尔格莱德街边的涂鸦。



在城市间奔跑的红色有轨电车。




圣马可教堂的规模远不如圣萨瓦教堂的宏伟壮观,但其中世纪的建筑特色也值得来打卡。
比起圣萨瓦,这里还有供祈祷的座位。感到疲惫的时候,教堂一直是一个可以歇歇脚的地方。
我在这里坐了30分钟,观察了每一位来这里祈祷的人们。


贝尔格莱德邮政总局。


国会大厦就在圣马可教堂的不远处,十分精美的巴洛克风格建筑。
虽可以近距离参观拍照,但是上台阶就不允许了。



有人知道门前的这尊雕像的意思么?



在国会大厦一旁,看到的牌子顿时感觉很亲切。






爱因斯坦也曾下榻过的莫斯科酒店。据说里面的下午茶很赞,但是时间有点晚了就只好作罢。


黄昏下莫斯科酒店旁的公园,一位不知道在思考什么的青年




米哈伊洛大公街,这里应该是贝尔格莱德最繁华的商业街了吧。
书店,纪念品,商场,餐馆鳞次栉比,到了晚上特别热闹。




来到了大公街上的手工及古玩市场,各种南斯拉夫时期的钱币与勋章。


在大公街走累了,刚好路过了肯德基,抱着无论如何也要尝一尝的心情推开了肯德基爷爷的大门。
这里的肯德基很贵,这份小小的套餐换算成人民币竟然要80多元。鸡翅还是很好吃的,饮料可以无限续。
吃过晚饭,坐公交回了房间休息。

明天是在这座城市的最后一天。


9月23日,早起。

下楼坐上了前往泽蒙小镇方向的公交。
而在那之前,身为一名中国人,来到贝尔格莱德还是想去驻南联盟大使馆遗址看一下。也刚刚好跟泽蒙小镇顺路。




现在在驻南联盟使馆遗址上,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中国文化中心,门前立着大成至圣先师的铜像,在这片遥远的欧罗巴土地上讲述着我们的文化与故事。



泽蒙小镇的游览顺序一般是从这里的上坡开始。


爬上山坡后,这里有14世纪晚期修筑的城墙遗址,以及19世纪末兴建的夏尔朵什塔,爬上塔顶后可以更好地俯瞰贝尔格莱德。


塔下的平台视野已足够眺望小镇与多瑙河了,所以我并没有特意买门票登塔。


下山后,放松心情漫步在小镇上。
由于泽蒙小镇曾是奥匈帝国的边境,所以小镇的建筑都完好保留了奥地利的建筑风格。




中午,我再次来到了那间叫「Walter」的餐馆,吃了香辣牛肉与奶油这道菜。



往前往市里的公交车站点途中,路过了天鹅湖。
一开始以为是一片专属于天鹅的栖息地,其实只是多瑙河畔,聚集着一群天鹅。


前往市里的途中,在公交车上路过了废弃的南斯拉夫宾馆的建筑。
时间还早,便决定下车看一看。






废弃的南斯拉夫宾馆。
从建筑的规模不难看出,曾经属于这里的光辉。


傍晚在大公街上演奏的街头艺人。




正要进入城堡的这座门时,坐在右边城墙上的塞尔维亚姑娘(照片里音乐可以看到她在看着我)向我挥着手用中文喊道:
「你好吗?」
「哈喽!哇你会讲中文!」处在放空状态的我下意识用英文答道。
「No,你好吗?」她依然坚持重复着她的问题。
「我很好啊!」我就这样站在城墙下,望着城墙她坐的方向,即使我也只能看到她的影子。
「你很好?太好了!我以前学过中文。(这句是用英文说的)」她又转用英文问。
「你的中文说得真好!你还会说些别的吗?」
「不,我不会了,我以前只学过一点点,但是我在读一间与中国学校有交换项目的高中,再过两年我毕业后就要去中国啦」她以一种对将来去中国的日子充满期待的语气回答了我,就好像一位刚刚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后,按捺不住立马航向东方去寻找黄金与香料的中世纪冒险家一样。

「真的吗,去中国上大学吗?」我同时下意识地抬起大拇指。
「是的,去念大学。」这位高一的学生就像回答老师问题一样回答了我。
「你打算去哪座城市?」
「我也还不知道去哪,到时候需要听学校的安排。但无论去哪座城市,我相信都会是好地方!」
「中国是个非常好的国家,欢迎你来中国!」
「谢谢你,你在塞尔维亚准备待多少天?」
「这是我在这里的最后一天了,明天我就要回中国了。」我如实地说。
「Oh No,那你还会再来吗?」
「我一定会回来的。」
「什么时候?」她问,
「我不知道,也许下个假期,也许明年,或者我真想立马就回来」我把双手摊向两侧,就像电影里不知所措的美国人一样。
「哈哈,塞尔维亚随时欢迎你,祝你在塞尔维亚玩得开心。」她再次向我挥手。

嗯,也衷心地祝你两年以后在中国一切顺利。
一位塞尔维亚女孩,来到中国会选择什么专业呢,我不由地想。

回想起来,这是10几天来,第3次有人主动向我打招呼,也是唯一一次愿意向我分享故事的陌生人。
第1次是在萨拉热窝,回民宿的路上,一位老人冲我点头用日文跟我说:空泥其哇。
我也微笑回道:空泥其哇。

第2次同样是在这座城堡,一位青年小伙子冲我说:「你好 Bro!」


城堡的钟楼,在这里听了21点的钟响。也以此为我的这次旅行打上了句号,又或者说每一声的钟响都是一个句号,最后排列成了一个省略号,为的是我的下次行程埋下伏笔。

「Ciao!我贝尔格莱德的卡西莫多。」我望着钟楼默默地说。


晚安,最后一晚的贝尔格莱德。

9月24日,告别的日子。

收拾好行李后,走到A1的上车地点。
海航HU7970中午11点起飞直飞北京的航班。

在大巴上看着窗外的风景,一切都跟前两天走过的一模一样。



贝尔格莱德,我还会再来的。

我相信很多人把巴尔干地区当作自己开启欧洲篇章第一站的理由也和我一样,是因为这里免签。
这就省下了很多准备资料的时间。其次,近几年我们对塞尔维亚的宣传,对远方的 塞铁 抱有兴趣的人一定是越来越多吧。
旅行前总归还是要查攻略的,在我阅读了一些关于在萨拉热窝打车被坑,或是贝尔格莱德遇到歧视,小偷之类不好体验德笔记后,开始对这里抱有一丝戒备与失望。但是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却开始喜欢上这里。教堂里壮观的马赛克壁画,古老的街道,夜晚的城堡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瑰宝。
不知道是不是斯拉夫人特有的品格,他们并不热情,没有因为你是从遥远东方来的面孔而对你礼遇有加,但总归都还是友好。想想也对,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与他们,又或是与其他角落的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呢?这里的物价也并没有吹嘘的那样感人,但也还能允许我舍得在走累了的时候,在街边坐下喝杯咖啡。虽然人多的时候也会让我绷紧神经捂住自己的口袋,但夜晚每天都在外面逛到11点多也还没遇到过偷东西的吉普赛人。
这里确实有些不完美,但我想我还会愿意回到这里。


O Bella Ciao这句意大利语被我们熟知是因为在南斯拉夫电影《桥》里曾以插曲出现,中文版我们把这句话翻唱为「啊 朋友再见」,而当我们直译原句其实更应该翻译成「啊 姑娘再见」。懂一些意大利语的朋友们都会知道Ciao除了用在告别时,见面时的寒暄也是Ciao!虽然写下这篇游记的时候我已告别了这里,但是我对这里的感触依然是见面时的兴奋,期待与你下次的Ciao!

最后的最后,因为这次是一人旅,自己的照片比较少,都是用手机控制DJ Action+三脚架拍的,所以可能都显得怪怪的,虽然我相信大家更多想看的是风景而不是像我这样粗糙的人
这次因为要走很多地方,所以使用的器材无非是:Iphone15 pro,DJ Action 3。

背景音乐是在贝尔格莱德唱片店,找店主推荐的一位南斯拉夫时期,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女歌手,名叫莫尼 科瓦西奇(Moni Kovačić)。歌词当然一句都听不懂,但是在店里试听了50秒左右就被她的嗓音跟音乐风格吸引。比起冰箱贴,我更喜欢每到一个地方买一张当地语言的唱片。
无论当我们读南斯拉夫的历史,又或是来到这片土地,都逃不过或是民族,或是战争这类的话题,我的这次行程当然也不例外地包含了许多沉重的景点。但我相信这片土地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而像我一样已经踏上或即将踏上这片土地的旅行者们心中也同样怀揣着温情与快乐。我当然不希望让阅读这篇游记的读者们一点进来耳边传来的是类似冬天贝加尔湖畔的刺骨,所以还是选择了一首欢快的旋律。

对了,周围有人会问我一个人旅游不孤独吗?其实孤独当然是难免的,但我还是选择了一个人去。
引用《挪威的森林》里渡边的一句话:「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是不想失望罢了。」
一个人旅行,也很万岁!

#我在马蜂窝写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