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凌云山下 相拥于峨眉之巅 ——乐山大佛、峨眉山五日游

作者:大大千世界 显示图片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遗产有57处:世界文化遗产39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能同时具备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遗产的国内仅有4处,峨眉山-乐山大佛便是其中的代表。


想要一次将乐山大佛、峨眉山游览完至少需要两天时间,想要深度游览则需要更多时间。尤其想要全程徒步峨眉山的话难度很大,因其强度相当于爬3次泰山,如此高强度的爬山就必须得做好充足准备且最好将时间线拉长一点,所以我选择在国庆期间花5天时间完成此次旅行。但国庆期间,人流量大,如何尽可能地避开人流,也是需要考虑的,最后安排具体行程如下:
Day1:乐山大佛一日游
乐山市博物馆(30min)—嘉定坊(15min)—乌尤寺(1h)—濠上大桥—乐山大佛(3.5h)
【乐山大佛大部分人会选择北门进、东门出,这样排队入园的人肯定很多,可以先穿过嘉定坊后在八仙渡乘坐免费观光车至南游客中心,游览过乌尤寺后从乐山大佛南门进景区会错开很多人流;此外从佛头下佛脚是不得不排队的,国庆期间上午8点以后到下午五点前排队2-3小时那是再正常不过,因此讲究赶早或者等晚,我选择将山上所有景点游览过后在景区闭园前一小时左右再下佛脚,此次排队时间用时50分钟左右,等待时长还是可以接受的。】


Day2:乐山市区半日游
乐山文庙(1h)—老霄顶(0.5h)——铁牛门、滨江公园
【老霄顶、铁牛门是在乐山城区远观大佛的最佳地点】


Day3:峨眉山
报国寺—仙峰寺(全程17.16km,用时9h29min)
报国寺(9:43)—雷音寺(10:34)—红牛墙(11:18)—圣水阁(12:16)—检票口(12:46)—广福寺(13:10)—清音阁(13:47)—一线天(14:13)—生态猴区(14:28)—洪椿坪(15:57)—九十九道拐(17:22)—茶棚子(18:25)—仙峰寺(19:12)
【计划峨眉山3天爬完,第一晚住在山中条件最好的寺庙—仙峰寺;第二天住在食宿交通最方便的雷洞坪。】


Day4:峨眉山
仙峰寺—雷洞坪(全程8.83km,用时5h50min)
仙峰寺(11:21)—遇仙寺(12:34)—九岭岗(13:17)—钻天坡(13:32)—洗象池(14:25)—罗汉坡(15:40)—梅子坡(15:53)—连望坡(16:08)—白云亭(16:37)—灵觉寺(17:00)—雷洞坪天秀饭店(17:11)
【第二天行程稍短,但强度依然不小,途径的钻天坡、罗汉坡、梅子坡、连望坡都是一眼望不到的阶梯,选择住在雷洞坪是计划着看早起日出云海,但能否看到日出云海还是要提前看天气预报外加一定运气的。】


Day5:峨眉山
索道上行:雷洞坪—金顶
雷洞坪(6:10)—金顶索道(6:30)—金顶(7:00)
【索道开放时间:日出前20分钟】
徒步下山:
金顶—雷洞坪(全程3.81km,用时1h48min)
金顶(8:55)—太子坪(9:28)—七里坡(9:41)—接引殿(10:10)—雷洞坪车站(10:43)
返程:雷洞坪车站—峨眉山高铁站
(景交车直达,用时1h40min)


此行安排三天时间登山,强度分散到三天时间,每一天的压力也就没那么大。从报国寺到金顶并没有爬很快,沿途该休息休息,遇见寺庙也会进去看看,从接引殿到金顶也是乘索道上山,共计用时近17小时。

峨眉山徒步距离较长,从报国寺出发至金顶全程近30公里,途径13座寺庙,共两万余级台阶,实际爬升2500余米,与比较其它众多名山来说,强度相对较大。因此爬山前为保护好身体,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作为户外运动小白,仅做了基础的登山装备的准备:
冲锋衣:迪卡侬
冲锋裤:骆驼
速干衣裤:UTO悠途
登山杖:探险者
登山护膝:Umay佑美
冲锋衣裤速干衣裤可以起到了防雨保暖效果;登山杖和登山护膝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守护住膝盖,避免损伤。


交通:乐山大佛、峨眉山皆位于成绵乐城际铁路沿线,前往乐山大佛在乐山站下车;前往峨眉山在峨眉山站下车。从省外到乐山可直飞成都双流机场,在双流机场站乘坐高铁抵达乐山。


门票:节假日期间至少提前一天在WX小程序提前预订,易售罄。
乐山大佛:
游山门票:80元/人;
游江票:70元/人;
景交车:自北游客中心至南游客中心设有数站,免费乘坐。
峨眉山:
门票:160元/人;
观光车票:
90元/人(往返);50元/人(单程);
金顶索道:
65元/人(上行);55元/人(下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山市,古称嘉州、嘉定州,四川省辖地级市,位于四川中部,四川盆地西南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嘉定州升格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乐山”之名取自城西南五里的一个名为至乐山的地方并沿用至今。乐山拥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两者分别在2007年、2011年入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旅行的首站便是乐山市博物馆,乐山市博物馆位于乐山大佛景区嘉定坊牌坊处,是乐山市内最大的国有博物馆。乐山市博物馆由一区三馆组成。一区即汉崖墓遗址展示区,三馆即乐山大佛陈列展、陶瓷石刻艺术展和书画艺术馆。


“乐山大佛陈列馆”从盛世兴佛、历久弥新、传承弘扬、光明普曜四个单元,分别展示了乐山大佛开凿的历史背景、建造工艺;大佛的保护和修缮以及著名画家和诗人笔下的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因凌云寺海通和尚见三江汇流处水流湍急,常令船只倾覆,便欲借佛力以减水势,于是募款兴建大佛。修建大佛时将凌云山山体开凿,落石填江,山脚下湍急的江流得到缓解。而由于工程浩大,未及佛像落成,海通便已圆寂,工程也因此而停工。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章仇兼琼出任剑南道西川节度使,看到业已停工的大佛,遂捐出俸禄二十万钱。庞大的工程仅凭这二十万钱还是难以为继。大佛的故事最终传到了唐玄宗耳中,唐玄宗诏赐“麻盐之税”,用于大佛开凿。唐天宝五年五月(746年),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匆匆返回长安,伴随着他的离去,大佛建造经费再次告罄,工程也被迫暂停,这时的大佛仅修凿到膝盖位置,膝盖以下并未凿出。


唐贞元元年(785年)时,韦皋担任西川节度使,大佛得以第三次开工,期间韦皋专门捐出50万钱俸禄作为资金。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历经三代人的修建,经过长达90年漫长工期,乐山大佛最终修造完成。为此韦皋专门撰写了《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并将其刻在了大佛龛窟右侧的临江崖壁上,该碑至今犹在,购买游江票可见,但因年代久远,碑刻文字风化较严重,只有部分文字可辨识。


红框标注的即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



大佛完工后,不知何年建了木阁罩护之,其形状和层数现在无法查考。南宋后重建过一座木质楼阁,曰天宁阁,也称大像阁,共九层(亦说十三层、七层),自头部覆盖至脚部,宋元之际毁于战火,清代又曾重修,嘉庆年间存在过七层木阁,其后又毁。大像阁虽然早已坍塌不存,其始建、重建和毁坏的具体时间,以及层数形状等都还是谜,但乐山大佛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大像阁却曾经起了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



“陶瓷石刻艺术馆”,选取乐山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三个建置命名,结合文物展示,串联乐山城市历史沿革,划分为三个版块:盛世南安、佛泽嘉州、名郡乐山。乐山现存地面地下文物丰富多彩,精美的文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嘉州历史人文画卷。





书画艺术馆展示了郭沫若先生的书法和乐山嘉州画院创始人李琼久老师的书画和历代书法艺术。也有明代《揭钵图》手卷、清代何绍基书法和不少当代名家诸如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吴冠中等的书画墨宝,幅幅堪称精品。


乐山地区有着广泛分布、文化内涵丰富的汉代崖墓文化。崖墓是一种在崖壁上开凿洞穴放置棺木的墓葬形式,分布于四川﹑湖南﹑江西﹑贵州等地,以四川地区最多。崖墓盛行於公元2世纪﹐蜀汉时已趋衰落﹐至南北朝时则成为尾声。


出乐山市博物馆不远处便是嘉定坊。



嘉定坊北接岷江大桥,南连乐山大佛,西临岷江河,东依龟城山,依山傍水,造化钟灵,将乐山大佛核心景区与乐山大佛博物馆片区有机串联,内设有茶坊、酒楼、酒吧、戏台等娱乐和商业场所,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风味小吃和工艺品、土特产展销为一体,是乐山大佛的门户景观和进入景区的精品长廊。






游览过嘉定坊,乘坐景区观光车至南游客中心至乌尤寺。




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北宋时改今名。乌尤寺建于乌尤山上,乌尤山又称离堆,也名青衣山。寺内建筑结构森严,殿宇共有七座,都集中在乌尤山头,现保存完整的殿宇有天王殿、弥陀殿、弥勒殿、大雄殿、观音殿、罗汉堂等。






正觉禅林


寺内的主体建筑大雄殿,单据式建筑,庄重雄伟。



殿外左右分立着八角双檐的钟亭和鼓亭。


大雄宝殿后为如来殿,为清末同治年间重修,双层结构,上层为藏经,藏有《频伽藏经》、《日本续藏经》各一部,约万余卷。





乌尤殿,内供有面然大士像。面然即乌尤。乌尤为印度语之音译,汉译为面然,是佛教密宗瑜伽部主尊之一。


出正觉禅林,右行数十步是罗汉堂。


罗汉堂原为乌尤殿,清宣统元年扩建,因塑有500罗汉,故名罗汉堂,原塑济癫像活灵活现,传神致极。





自乌尤寺下山,可路过濠上大桥。“濠上”一词,语出《庄子.秋水》,庄子与友人同游于濠梁之上,两人辩论鱼知乐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濠上大桥连接着凌云山和乌尤山,站在濠上大桥上,迎着三江吹来的河风,看着远处一艘艘游船驶过,感受秋日的欢愉。





乌尤山原与凌云山相连,蜀郡太守李冰治理沫水(大渡河),开凿江道,引部分江水绕乌尤山而下,使之成为水中孤岛,也称之为青衣别岛。现山上有“离堆”石碑,离堆即离岸之意。



穿过濠上大桥,不远处就是麻浩崖墓。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其地名,其范围包括斧头湾,东西长约200米、上下宽约25米,有编号的崖墓544座。


其中1号墓墓室中后室甬道口外门枋上,刻高浮雕坐佛 1尊,通高37厘米,是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之一。可惜去时麻浩崖墓闭馆维护,不能一睹其风采。


游览过乐山市博物馆、乌尤寺后,最终由南门进入乐山大佛景区。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全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坐落于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依凌云山开凿而成。






从南门步行不久,可看到三龟九顶城炮台遗址。三龟九顶城建于南宋末年,是由三龟城、九顶城和乌尤城三座城组成,城墙基本上沿山势修建,为南宋四川抗元山城之一。


继续向前有一碑林,内陈列有古今名人书法碑刻195通,多系大佛景区馆藏墨迹拓刻而成。



毗卢院位于凌云山丹霞峰,毗邻乐山大佛和凌云寺,依山取势,仿唐代宫殿建造,由弥勒殿、毗卢殿、华严殿三重殿堂组成。




道路沿途崖壁有以弥勒佛生平与经变故事为依据镌刻的《弥勒三经》和敦煌壁画,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甘露寺



注易洞,相传为明代嘉州人安佑注解《易经》的地方,后有知州袁子让刻易经图文于五碑,并立于洞中,至今犹存。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顶,故以山峰命名。灵宝塔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培修。塔身墩厚挺拔、巍峨灵秀,为乐山标志性古建筑之一。



古人建造佛塔多意在安放僧人舍利和佛教经典,而修筑灵宝塔主要还是作为来往船只的航船标志。因为凌云山乃三江汇流之处,常有船毁人亡,灵宝塔像是江上“灯塔”,以便船工提高注意力,安全渡过急流险滩。



沫若堂,为纪念出生于乐山沙湾的郭沫若先生而建的。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沫若”是他1919年在日本留学时使用的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大渡河和青衣江。不过,对于若水是否为青衣江存在争议,有认为若水为雅砻江,是金沙江的一条支流。但可以肯定的是,郭沫若取名“沫若”代表的一定是大渡河和青衣江。


沫若堂内陈列着郭沫若生平事迹图片和各种著作版本,以及有关郭沫若的研究成果展览。




三江汇流观景台:青衣江、大渡河、岷江,在乐山三江汇流。青衣江先注入大渡河,再与岷江交汇。


凌云寺,又名“大佛寺”,创建于唐初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现存凌云寺,重建于清康熙六年,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组成。寺门(天王殿)匾额“凌云寺”三字,为清末书法家赵熙所题。“凌”字多加了一点,用“淩”字有三江水汇流之意。



大雄宝殿



藏经楼


海师洞,相传为海通居住过的地方。海通禅师主持佛像动工后不久,有郡吏勒索营造经费,激起了海通的无比愤怒。海通为维护善款,他甚至自挖一眼以明志。郡吏大吃一惊,吓得赶紧逃离现场,从此再也没为难过他。


东坡楼,原为明末奸臣魏忠贤的祀祠,后人为纪念宋代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而改今名。苏轼为乐山附近的眉山人,宋时曾在乐山读书,后人出于对东坡先生的景仰,便在此塑以诗人的塑像。



清音亭。南宋时邵博曾亲临此地,为这里的景色所倾倒,写下了著名的《清音亭记》,百般赞赏,“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


苏园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的园林,园中瀑流、水池、小桥、假山、碎石道纤巧曲回,与周围山色、植被浑然一体。


游览过景区绝大部分景点,最终来到大佛主体。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为一尊弥勒佛坐像。大佛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大佛左右两侧沿江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像。


在唐代,民众普遍崇拜弥勒佛,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则天下令编造《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水之佛要求相一致。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据相关资料记载:“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参观过佛头后排队沿凌云栈道一路向下至佛脚处,此时人并不算很多。凭栏远眺,江天悠远,山清水秀。



到了佛脚下又是另一番景象,从佛脚仰视整个大佛全身,颇为壮观震撼。


从佛脚向上看,在大佛胸部有一处封闭的藏脏洞,是1962年大佛维修时候发现。藏脏洞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可惜石碑于上世纪60年代被毁。



从凌云栈道走出,夜色渐浓,遂向东门方向走去,准备乘坐电瓶车返回北门游客中心。


月榭




夜幕降临后的北游客中心。



为祖国母亲庆生!


岷江一桥


岷江两岸风光

第二天走的地方不是很多,主要是在乐山城区内逛逛,并为第三天爬峨眉山做好准备。


第一站乐山文庙,古称嘉定府文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现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建遗存。乐山文庙是乐山古代历史文化、科技史与社会发展史的见证,是乐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与构成条件。


乐山文庙与大部分文庙布局相同,状元桥横架于泮池之上。古代学子来孔庙祭祀时,没有功名的,只能绕池而走;而有功名的士子,方可过状元桥。



棂星门处在乐山文庙中轴线上,为三间四柱的石构建筑。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


大成门,又称戟门。“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乐山文庙大成门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初重修,原为单层木结构建筑,1990年代改建为三层仿古建筑。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活动的中心场所。


乐山文庙庑殿。1938年,日军侵入华中腹地,武汉岌岌可危,国立武汉大学西迁至乐山办学。其中,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和法学院、图书馆“落户”乐山文庙。南北庑殿成为了文学院和法学院的教室。






1938年国立武汉大学正式决定西迁乐山,千余教授、青年学子背负沉重的书籍仪器,穿越崇山峻岭,溯江西迁。乐山也以开敞的胸怀,拥抱了这所“流亡”中的大学,武汉大学与乐山之间的缘分就此展开。



随后的八年,河岸山野皆是学子读书之所。仅乐山期间,武汉大学走出21位两院院院士,在世界顶级期刊《自然》《科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学界精英和国家栋梁。





乐山文庙背后,即是老霄顶,原名高标山,是嘉州老城区的最高点。曾是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众多文人吟诗赋词的佳地,承载众多文化记忆。


老霄顶原为道教宫观,现为文化公园。公元6世纪的北周时期,就在山上建弘明观等宫观楼阁。隋大业末年又建飞天神王殿。北宋改该殿为万寿宫,又名神霄玉清宫,老霄顶之名由此而来。


拾级而上仅数分钟,便来到山顶。山上有一万景楼,被誉为“西南第一楼”。登临此楼,放眼四望,近可俯视城邑,鸟瞰三江,瞭望大佛奇观;远可眺望峨眉,水天一色,尽览江山胜景。







万寿观位是老霄顶的最高建筑,也是老霄顶的象征之一,明代易名万寿观。


观内有“山川形胜 锦绣文章——乐山记忆展”,展览由前言、千年城邑、近世风云、华章时代、后记五部分构成,展现了乐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座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的千年古郡,经历区域政治中心、交通商贸枢纽、旅游胜地的角色轮回,描绘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美好愿景。


从老霄顶下山,向铁牛门走去。铁牛门是乐山古城墙上尚存的11座城门之一,并且是乐山古城最具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城门。


乐山铁牛门始建于宋,后毁,现为明代建筑,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铁牛门为四出门洞,四门券交汇于穹心,建筑上称为“十字交叉拱门”,俗称“一脚踏四门”,是中国古建筑上的一大奇迹,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铁牛门同样也是远观乐山大佛的绝佳地点。


1989年5月,一名游客来到乐山旅游,拍下了一张凌云、乌尤全景照。回家后,突然发现照片上的山形宛如“健男仰卧”;遂把《乐山巨佛发现记》在《四川文物》(1990年第4期)首次发表。四川省文化厅派考察组专程赴乐山考察,给予了肯定。随后各大新闻单位竞相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始料未及的反响,可谓“巨佛”出世,轰动一时。


巨形睡佛的佛头、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联襟而成,四肢齐全,体态匀称,面目清秀,安详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上,仰面朝天,慈祥凝重。


光影中,大佛与睡佛交相辉映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



乐山观佛楼同样是一处欣赏乐山大佛的绝佳地点。夜色下的观佛楼庄重典雅,蔚为壮观。




夜色渐浓,沿着沿江长廊散步,游船缓缓在水面浮动,江面烟波浩渺、灯影交织,宛如诗一般的美景。乐山大佛之行结束,下一站:峨眉山。

峨眉山,也做“峨嵋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主要山峰为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其中大峨山即为峨嵋山风景名胜区。对于峨眉山名来历,众说纷纭。一说是因“以其两山相对,如蛾眉然”而得名;一说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畔,大渡河古称“涐水”,“涐眉”意为山当涐水之眉,后由“涐湄”变成了“峨眉”。


峨眉山自春秋战国起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峨眉山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道教佛教并存,各自发展的地方。道教称之为“第七洞天”。然在“佛道相争”的过程中,佛教日益兴盛,至清初,道教泯灭,羽士绝踪。全山宫观改为寺庙,独尊普贤。从此峨眉山便成为名副其实的普贤道场,列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与山西五台、安徽九华和浙江普陀诸山齐名于中外。在1983年公布的142座全国重点寺院中,峨眉山独占5座(报国寺,万年寺,洪椿坪,洗象池,金顶华藏寺)。


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清人谭钟岳曾将峨眉山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萝峰晴云”、“圣积晚钟”。


早晨从乐山乘高铁到峨眉山站,在车站寄存好行李后,打车前往报国寺,从这里正式开启峨眉山之旅!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为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华藏寺、洗象池、仙峰寺、洪椿坪、万年寺、清音阁、伏虎寺、报国寺),是山中第一大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会宗堂,取儒释道三教会宗之意。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以《释氏要览》 “四恩斯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而易名。





从报国寺步行约两公里,来到雷音寺。雷音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由白无暇太师所建,名为“观音堂”,万历初年改为“雷音寺”。


相传入山至此可解脱麈世烦恼,出山到此可解脱险阻,故清初时更名为“解脱庵”。后光绪十年(1884年)改建,并再次改寺名为“雷音寺”。


门匾“雷音寺”及楹联为乐山李道照手书。


雷音寺现存一个院落,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建筑。






从雷音寺继续前行数百米,打卡网红红牛墙。











从红牛墙又步行近一小时,才到了圣水阁。圣水阁也叫神水阁,原为明万历年间四川巡抚吴用先别墅。明万历年间易名圣水庵,清顺治年间改名神水阁。


寺门有联:“圣水暗通阿耨润;智者远入玉泉清。”联中回答了阁名“圣水”的缘由。上联赞誉寺前池水流入佛说的智慧之海——阿耨达池之中;下联引用了流传山中的历史掌故。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者、隋代智者大师曾止锡于此,初饮池水,一勺入口,五内俱润,“此乃圣水也”。圣水之名缘此而起。后来智者回到湖北当阳的玉泉寺,竟致思饮成疾,龙女为之将水引至玉泉。“神(圣)水通楚”的典故由此而来。


寺门前建有一座“智者禅师衣钵塔”,石塔高6米7层,檐牙高啄,镂雕朴古,可惜经时日久,文字难于辨认。


圣水阁寺庙依山就势,临泉抱石,从下而上,殿宇四重,按山门,弥勒殿、观音殿、大雄殿、普贤殿序列。如不是仍处低山区域,前路漫漫,倘若能再此多住几日,倒也颇具禅意。





在圣水阁稍事休息,继续出发,可路过中峰寺。中峰寺是中国三大武术流派之一峨眉武术的发源地。峨眉武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他模仿峨眉山中猿猴的动作,创立通臂拳。司徒玄空白眉白须白发,身着白衣衫,被称为白猿祖师,被奉峨眉武术第一人。北朝东魏时期,淡然法师在外家拳的基础上研习峨眉拳,把少林武术的擒拿格斗与峨眉武术的内功相结合,融入中国南北两个不同流派的武术精髓,成为峨眉武术里程碑人物,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继续向前,在距离出发已过去三个小时后,终于到达检票口。热身结束,登山正式开始!



检票后第一座寺庙—广福寺。广福寺位于前牛心岭下,原为宋代“牛心院”,明万历年间重建,名广福寺,也称牛心寺别院。



广福寺现存有观音殿、大雄宝殿等建筑。



清音阁,位于峨眉山牛心岭下黑、白二水汇流处,是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明代广济禅师取晋代诗人左思《招隐诗》中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将寺庙命名“清音阁”。



清音阁地处峨眉山上山下山的中枢。面对清音阁,展开的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卷,浓绿重彩,精工点染。高处,玲珑精巧的楼阁居高临下。 中部,是丹檐红柱的接御、牛心二亭,亭两侧各有一石桥,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双翼,故名双飞桥,是为“峨眉十景”之一的“双桥清音”。



自清音阁有两条登山路线,一条经九十九道拐至仙峰寺,另一条经万年寺至华严顶,两条路线最终在九岭岗汇合。两条路线皆为经典,但首次爬峨眉山的我,还是会选择爬仙峰寺这条线路。这条线路是峨眉山景色最美的一段,沿途有许多的珍稀植物,在这里可真正地领略峨眉山景致的丰富多彩。


从清音阁出发,会路过多组摩崖石刻,此为《康熙游山摩崖石刻》


《唐太宗游山摩崖石刻》


《药王洞》


《明太祖朱元璋摩崖石刻》


沿山间溪水上山,行至一峡谷处,此峡名白云峡,峡外开阔明朗,峡内险壮清凉,峡内外温差较大,感受强烈。



进入峡谷昂首望去,两面险崖绝壁,斜插云空,透过疏藤密蔓、枝梢叶尖,露出蓝天一线,最窄处只容两人侧身而过,此处名为“一线天”。





走过一线天,便来到了峨眉山野生自然生态猴区,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野生自然生态猴区。据调查统计,在海拔800米到2400米的群山峻岭中,有相对集中的猴群15个,猴子数量约有500余只。





峨眉藏酋猴,简称“峨眉猴”。因生活在佛教名山,故又雅号“猴居士”、“猿居士”,当地山民俗呼“山娃儿”,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的兽类。




据说早在明清之际,峨眉山就有“山猴成群来寺,见人不惊,与人相亲,相戏索食,呷然成趣”的奇妙景观。那时候,寺庙里的和尚根据佛教“不可伤生”的训诫,也经常给生活在这里的藏酋猴投放食物,进山朝拜的香客也对它们肃然起敬,久而久之,爱猴、敬猴就成了当地的民风之一,来峨眉山看猴,也成了游览峨眉山的一大特色。





过了猴区,爬山难度逐渐增大,约是数十分钟后,抵达“洞天首步”,从这里到洪椿坪就不远了。


洪椿坪地处杉林之中,为明代天顺年间楚山禅师主持修建,取名千佛庵,明末德心禅师继建,始成大寺,有大殿三重,因寺外有数株千年洪椿树,故易名洪椿坪,是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


寺周古木扶疏,瑶草奇花,群峰环翠,每当雨后初晴的清晨,山林中、石坪上、庭院里,落起霏霏“晓雨”,似雨非雨,如雾非雾,楼阁、殿字、花木、山石、游人以及庭院左侧的林森小院,一切都似飘忽在迷茫的境界中,呈现出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美,誉称“洪椿晓雨”,是为“峨眉十景”之一。



进入山门第一殿为观音殿,殿前悬挂“双百字联”,文词清丽,意境缠绵,对仗工稳,上联描绘寺周秀美的迷人景色,下联讲述了寺院的传继源流以及寺院僧人的无量功德。


观音殿后的大雄宝殿建筑样式颇为特别,殿前为六米宽台阁式,就像一个戏台子,台后才是大殿。


大雄宝殿后为普贤殿,上书“圣贤成佛”匾额,悬挂楹联“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借“大椿”来比喻寺院门口洪椿树的古老和寺院的历史悠久。


从洪椿坪继续向前,可见峨眉山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




它不仅仅是天下秀,亦是秀中藏幽,幽中含秀,峨眉山的幽,更多了一份禅意。



终于一路来到九十九道拐。在来峨眉山之前,便知九十九道拐的险峻。这里坡陡路陕,曲折多弯道,一拐连一拐,一坡接一坡,看一坡到头,忽地峰回路转,又是一坡,爬的可叫一个绝望。



九十九道拐终点是茶棚子,从这里到仙峰寺就只有不到一小时的路程了,在这里稍事休息补充体力后向今日的终点仙峰寺进发。



夜幕降临,从报国寺出发,历经九个半小时,终于到达仙峰寺,准备在寺庙借宿一晚。


仙峰寺的住宿条件应是峨眉山寺庙中条件最好的,拥有独立卫浴,热水充足,也有暖气,住着非常舒适。有幸在国庆前夕,就以和仙峰寺取得联系,留了一间房,可以在这里好好休息一下,准备第二天的行程。


九老洞中水,仙峰寺上茶。仙峰寺晚间会随缘为过往信众游客举办仙峰茶会,以茶调心,以茶静心,以茶修心,以茶入道,和信众游客一起感悟“茶禅一味”的真谛,体验峨眉山特色的“山茶文化”。可惜到仙峰寺时茶会已经开始,只能静静地站在门外感受了…

第二天睡醒已过九点,此觉甚美,吃过斋饭后方将仙峰寺游览一遍。


仙峰寺,位于仙峰岩下,海拔1752米,是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仙峰寺始建于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初为一小庵;明代初,该寺建有专门存放明神宗御赐大藏经的藏经楼,万历四十年(1612年)本炯禅师扩建为大寺,名“仙峰禅林”;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毁于火灾,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泰安、玉升和尚再度重建,名“仙峰寺”并沿用。


仙峰寺内依次坐落着财神殿(供道教赵公明神像)、大雄殿、舍利殿(供铜质舍利塔)等建筑。仙峰寺是峨眉山唯一一座正殿供奉财神的寺院,不说在峨眉山,在国内也不多见。之所以如此,是因仙峰寺与附近的九老洞息息相关,据传说,九老洞是财神赵公明曾经的修炼之地。洞内有一张石床,相传是赵公明当年修炼时所用的遗物。如今,洞内供奉着一尊赵公明的神像,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表达对财神的崇敬与祈愿。仙峰寺因此也成为了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寻求庇佑和财富的地方。



舍利殿曾存放有20世纪初上海龙华寺僧清福经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锡兰(斯里南卡)取回的舍利3枚、贝叶经2卷,仙峰寺僧海岸、海良特建造舍利殿存放,可惜“经舍”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



“九老仙府”是为“峨眉十景”之一,九老仙府是仙峰寺与九老洞的统称。仙峰寺第一座大殿前石柱上有一副石刻楹联:“寺号仙峰,洞临九老;山迎佛顶,台接三皇”,概括了“九老仙府”的主要景点 。


今天时间较为充裕,既然已经在九老洞附近,便想过去悄悄。


通往九老洞的山路依绝壁而建,途中经过一处叫做仙皇台的地方,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问道。



走过仙皇台,再前行数百米,便来到九老洞洞口。九老洞全称九老仙人洞。相传,当年轩辕黄帝问道天真皇人,巧遇穴居于此的“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九位老人,问及年龄,均只记得年轻时为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捡过石头,故名“九老洞”。



来到九老洞的人不多,即便是国庆假期也只有我一人前往。走进洞口,只感凉风习习,尤其是孤身前往,面对洞底未知世界,不由得心生恐惧。再次走出洞口,发现这里手机信号全无,此时连获取九老洞信息的条件也没有了,只看见洞口牌子写着:“洞内大洞套小洞,小洞中有岔洞,曲折阴森,全长1505米,高差84.37米,能直立行走的仅120米”,瞬间让我试去了探洞的勇气。


从九老洞原路返回,随后查阅相关报道方知,洞内道路深险复杂,拥有67个大小不一的支洞,这些支洞蜿蜒曲折、相互交错,构成一座天然迷宫。此外,整个九老洞洞口高耸,洞内低矮,高差竟达84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从古至今,有众多探险者曾殒命于此。目前可供游客游览的安全区域即上文提到的距洞口120米处,那里有一石龛供着奉武财神赵公明神像。

从九老洞返回仙峰寺,方能感受到烟火气息。此时已经近11点,从昨晚入住仙峰寺算起已经在此逗留十余小时。在仙峰寺购买一些补给,收拾好行囊后准备出发!


出发不久便偶遇两只猕猴拦住去路,远看它们在台阶上吃着什么东西。从它们身边经过,它们也并不理会,也不主动挑衅,好似已经习惯了来来往往的人们,它们在意的更多的是人们手中的吃的。


从仙峰寺出发有近一个小时的下山路,有登山杖和护膝加持,走的还算轻快。此时山间下着细雨,山林间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息。雨中行山,宛如步入仙境。








路上又偶遇一支骡队,每头骡子有十箱左右的负重,每上一个平台都要休息一下,喘着粗气。这些东西看样子都是要送往仙峰寺的。有些人见此会新生不忍,有虐待生灵之嫌。但仙峰寺所在之处,既没有公路开道,也没有索道直达,这也许是最原始也是最经济实惠的运输方式了,人定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负重。能让我们感慨的就只有对生命的敬畏。可以相信的是,在这座佛教名山里为众人抱薪的生灵,定不会冻毙于风雪。


不知不觉上强度了。




出发一个多小时后,抵达遇仙寺。遇仙寺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相传汉代窦谊隐居峨眉后升仙,千年后有人在此遇一老人,赐一竹杖,乘之化龙还乡,视其杖刻有“窦谊”二字,喻为“遇仙”,遇仙寺之名即取其意。



离开遇仙寺的路上,偶遇几名挑山工。峨眉山的挑山工与泰山见到的挑山工不同,他们并非扛着一前一后的扁担,而是背着像竹篓一样的筐子,把运送的补给装在里面,拄着登山杖,迈着沉重的步伐,将补给送到目的地,值得尊敬。



来到九岭岗处,万年寺—华严顶路线在这里汇合。此处距离雷洞坪仅有5公里,但需要从海拔1900米爬升至2430米,可预想到这段路坡度之大。事实也确实如此,从这里开始,险破是一个接着一个。


钻天坡,是峨眉山著名险破之一,这段山路全长约2.5公里,近1500级石台阶,坡度非常陡,最陡处接近80度。




阶梯好似毫无尽头,一爬一个不吱声。





钻天坡这条路足足爬了40分钟,终于到达洗象池。



洗象池的猴子非常多,有的坐在栏杆上休息,有的在悬崖上飞檐走壁,甚至有的会闯入寺中。它们见人不惊,伸“手”索食,尽享口福。

洗象池的平台上,看见有只猴子偷了一位男生的可乐,躲在一边费力用牙咬开了瓶盖,抱着瓶子喝了起来。初尝一口应是被气体呛到了,捂着嘴逗的样子和人们第一次喝可乐好似没有太大差别,引得游人哈哈大笑。



洗象池于清康熙年间建寺,寺侧有一天然水池,传说普贤菩萨骑象登山时,曾在此汲水洗象,而以得名。



峨眉山月,自古留名,洗象池又是秋日赏月极佳地之一,入夜,皓月当空,月光映入池中,水天一色,景色幽美。李白一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已成千古绝句;此外峨眉山月不乏有陆游“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眉半轮月”;王士祯“愁中巫峡暮云合,望里峨眉秋月斜”;朱彝尊“飞来一片月,相忆卷帘看”;刘豫波“佛灯寒照寂无声,云翠四围山吐月”等文人雅士的吟咏,使得“象池夜月”是“峨眉十景”中最富感情色彩的一景。


洗象池是继仙峰寺后又一大寺,是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有弥勒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等建筑。如果错过了仙峰寺,选择在洗象池投宿也是一处不错的选择。




峨眉山上众多寺庙都位于登山路线两旁,而洗象池则不同,想要继续登山必须穿过洗象池,洗象池俨然成为了登山路线的一部分。



洗象池后紧接着三处险破,第一个是罗汉坡,坡长1.5公里,约有21折,1300余石级。传说曾有一群罗汉在此显灵,给洗象池带来兴旺香火,故名罗汉坡。



十五分钟够了紧接着第二处险破,梅子坡。相传白云禅师走在路上口渴了,到处都找不到水,远望前面坡上似有梅树,就想着以梅解渴的情形,到了此地,却没有一棵梅树,而渴已止。



梅子坡紧接着连望坡,连望坡俗称“阎王坡”,连望坡长2千米,约有13折,约1100余石级。这段阶梯一眼望不到头,也许阎王见了也得摇头。攀登至此,已然是精疲力竭,咬牙切齿。也许在这一刻才会明白:修行,一直在路上。






直到白云亭,才到了第二日行程的最高点,从这里到雷洞坪就是一路下坡了,路要好走很多。



这里已经是峨眉山的高山区,山脉笼罩在雨雾之中,仿佛是被一层轻纱轻轻覆盖,望不见远处的风景,只能看清眼前的路。



继续向前,远处可听见汽笛声,意味着即将到达雷洞坪。此时又遇见了一大猴群,这也是本次峨眉山之行遇见的最后一个猴群。人人都说峨眉山的猴子跋扈,但这些猴子也确实被游人喂的膘肥体壮,它们不跋扈谁跋扈呢?


第二日峨眉山之行的最后一座寺庙——灵觉寺。相传宋代在此建有雷洞祠,明万历十年清月禅师重建,名雷神殿,以殿中增供七佛。清康熙帝赐御书“灵觉”及《金刚经》一部,后称“灵觉寺”。1992年峨眉山佛协再建,一楼正中供弥勒佛像,造型古朴庄重。寺右有一亭,名“雷洞亭”。因长期受风雨湿热侵蚀,又将朽毁。2010年,为满众生之愿,峨眉山佛协决定在原址重建灵觉寺,2012年4月30日举行了重建奠基洒净法会,经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建成了如今的灵觉寺。




17:11分,历经近6小时的行程,终于抵达雷洞坪天秀饭店,办理入住,稍事休息。酒店环境还算不错,房间有地暖,在高山区内不仅冻不到,反而令人有些燥热。


自上山后便没吃上一顿饱饭,遂找了一家人比较多的金山饭店,两个人点了四菜一汤,味道还算不错。因这里的交通要方便很多,物价也随之降低很多,四菜一汤的价格还算实惠。可能确实是饿了,五道菜竟全部吃完,战斗力惊人。





饭后,夜幕已是降临,在附近又租了两件棉衣以备第三日登山之用。随后返回酒店休息,准备峨眉山最后一日的行程。

半个月前就已经做好了本次旅行计划,但当时并不知道当天的天气如何,皆是按照有日出的天气做的准备。峨眉山第三天,就是计划看日出的。可国庆几天阴雨不断,已经不对能否看到日出抱有期望了,但还是按照原计划走。峨眉山当日日出时间为7:03,金顶索道开放的时间是日出前20分钟,也就是6:43。从雷洞坪到金顶索道下站还需要步行1公里大约25分钟,因此计划5:30起床,6:00左右从酒店出发。


早上准时起床,睡眼惺忪。穿好装备带上仅够去金顶的物品后出发。一走出酒店,室外天气倒令我异常惊喜起来,四周能见度很高,远处索道灯光竟清晰可见。步行至索道下站,购买缆车票,缆车按时出发,将游客从海拔2540米的高度在短短5分钟内送到峨眉金顶3048米处,确实是相当省力。不过,坐索道过程中,越往上走,一早刚燃起的期望又被浇灭:山顶的雾气很大,日出肯定是看不到了。


下了索道,也就到达了峨眉山金顶。金顶海拔3077米,华藏寺即位于金顶之上。华藏寺,全称永明华藏寺,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汉传寺院。华藏寺始建于公元1世纪,时称普光殿。唐宋之际更名光相寺。明洪武初(1377年),国师宝昙奉旨来山,因山高风大,遂将之覆为铁瓦,俗称铁瓦殿。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山西五台山僧妙峰,携潞安沈王朱模赐金数千来蜀,于寺后高处铸造大峨山铜殿,万历帝朱翊钧题名“永明华藏寺”。铜殿高二丈五尺,广一丈四尺四寸,进深一丈三尺,上为重檐雕甍,环以绣棂锁窗,中供普贤大士像,旁绕万佛。殿顶渗以真金,巍峨晃漾,光耀天地,故俗称金顶。


华藏世界牌坊,华藏世界是莲华藏世界的简称。


清晨金顶能见度极底,整个金顶、十方普贤笼罩在虚无缥缈的云雾之中。沿着朝拜大道,经历108级台阶,终于抵达十方普贤脚下。


十方普贤金像于2006年6月18日落成,通高48米,重达600多吨,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像。须弥座上立六牙吉象,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最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弥陀佛的48个愿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普贤的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


大雄宝殿(铜殿),殿中供奉着铜质金身的三身佛。


华藏寺最高层是普贤殿,即金殿,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


殿内供奉有普贤骑象铜像,普贤端坐在莲花台上,手执如意,莲台置象背上,白象脚踏四朵莲花,宝相庄严,栩栩如生。



金殿内有一金顶铜碑,系明万历年间妙峰禅师修建金殿时所铸。铜碑正面刻明翰林院检讨王毓宗撰《大峨永明华藏寺新建铜殿记》,集晋王羲之书;背面刻中宪大夫、四川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傅光宅撰《峨眉山普贤金殿碑》,集唐褚遂良书,是全山仅存的古代铜碑。



卧云禅院(银殿),始建于唐代,明嘉靖年间性天和尚重建。现存建筑由弥勒殿、玉佛殿组成,禅院以锡瓦覆盖屋顶,银光闪耀,又因其座落在波涛云海的“银色世界”之上,故称“银殿”。




观音殿于2021年建成,包括观音殿主殿以及禅堂、僧伽寮房、念佛堂、钟鼓楼、五观堂等附属设施。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从观音殿走出,整个金顶突然间烟消云散,十方普贤菩萨揭开了神秘面纱,神像金光熠熠,震撼心灵,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行愿,也就是一般俗称的“十大愿王”,出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十项。普贤菩萨以此十愿为众生成就如来功德的主要法门。



普贤菩萨的坐骑为六牙白象,大象在佛教中被视为灵兽,寓意有靠山。大象的体型庞大如山,使得它成为威严、稳定和力量的象征,这在普贤菩萨所代表的大慈力和无漏六神通中得到完美体现。同时,大象身上的六牙代表着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这些都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内容。


至于峨眉山是如何成为普贤菩萨道场的?有民间传说在东汉永平年间,峨眉山华严顶下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老人蒲公。有一天蒲公采药是被一只仙鹿指引登上了金顶,而后惊奇地发现了佛光。后经一个和尚指引,认识到佛光就是“普贤祥瑞”。因“佛光”的发现,峨眉山被比附为《华严经》中所说的“光明山”,“佛光”成为峨眉山作为普贤道场的重要载体。 晋隆安3年(公元399年),道安门人慧远之弟慧持,以“欲观瞻峨眉,振锡岷岫”,辞远入蜀,不久上峨眉山创建普贤寺,也就是今万年寺的前身,这是峨眉山成为普贤菩萨道场的重要基础。此外,到了宋代,据《佛祖统纪》记载, 北宋皇帝的多次诏修和大量赐物,为峨眉山普贤寺带来了空前的兴盛景象。后在明清两朝帝王对佛教也奉行利用和保护的政策下,峨眉山的佛教进入了它的极盛时期,峨眉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普贤道场,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云雾消散后的金殿、铜殿愈加宏伟!





站在金顶向下望去,只看见浩瀚无际的白云在岩下翻涌。峰高云低,云海中露出许多“岛屿”,云腾雾绕,宛若佛国仙山,云涛舒卷,蔚为壮观。





日出、云海、佛光、圣灯是峨眉山金顶的四大奇观,是为“峨眉十景”之一的“金顶祥光”,也是峨眉十景之冠。此次能看到如此壮美如画的云海,实乃蒙受佛恩,不负此行。



远处的万佛顶绝壁凌空,平畴突起,是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99米,比主峰金顶还要高出20米。


万佛顶建有铜殿一座,名为万佛阁,气势磅礴,金碧辉煌。


卧云禅院后即是大名鼎鼎的舍身崖,在过去,由于悬崖陡峭,加上云雾缭绕,给人一种仿佛跳下去就能到达另一个世界的错觉。因此,有些佛教徒可能在此产生了跳崖舍身以求解脱的念头,从而得名“舍身崖”。前些年这里每年会发生少则几起,多则几十起跳崖事件,后因为此地跳崖寻短见的人太多了,景区将“舍身崖”几个字改成了“金刚嘴”。




金刚嘴也是峨眉山金顶之上观赏云海和佛光的绝佳位置。





在金顶待了已有两个小时,回首再看一看金银铜三殿后,是时候下山了。







瑞吉山石,2009年峨眉山和位于瑞士的瑞吉山因为其山型相似而结为姊妹。双方互赠了当地出产的山石,并镌刻山名,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于两地与游客见面。


返程时间较充裕,决定徒步下山。从金顶步行至雷洞坪大约3.8公里,用时需近两小时。


下山途中可见两块巨石,两块石的中央平整如刀削斧劈,状若城堡大门,形成一条笔直的一米多宽的石巷道,此石名“天门石”。按佛教的传说,当年普贤菩萨路过这里,见巨石挡道,便命灵祖菩萨开道。灵祖菩萨念动真言,同时用神斧一砍,在石的中央砍出一条巷道,普贤便骑大象从中穿过上到金顶。


途中偶遇峨眉山的松鼠,这里的松鼠和猴子一样不怕人,看见树上有松鼠,拿些食物让它们看见,他们就会爬下来,甚是可爱。


从金顶下山后看见的第一座寺庙太子坪,太子坪由明代古智禅师开建,时称万行庵。相传明神宗朱翊钧之母慈圣太后曾朝拜峨眉山,到太子坪烧香许愿后果生太子朱翊钧,故以太子之名名寺,并祀奉太子像。



七里坡,从金顶下山至雷洞坪的唯一一处险破,以坡长7华里而得名。七里坡约31折,2380余石级,山势险峻,看着一级级狭窄的石阶,生怕哪一下稍有不慎便会失足滚落。





到了接引殿,地势明显平坦很多。接引殿是本次旅行遇见的第十三座寺庙,也是最后一座寺庙。接引殿位于金顶索道旁,始建于宋,名为新殿。明朝扩建为寺,称接引殿。后屡建屡毁,直至1995年重新恢复。


何谓“接引”,接引又称摄引、接化,为引导摄受之意。据说,在释迦牟尼未出世前,世间已有佛的出现,这个佛就是阿弥陀佛又叫接引佛祖。即阿弥陀佛在大乘佛教中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如来的“接引导师”。




即便下行至索道下站,远观峨眉云海,依然无比壮观。


峨眉山之行第二天就是从此山山后翻过来到雷洞坪的。



回望两条金顶索道。


回到雷洞坪酒店,收拾东西,准备乘车下山。


从雷洞坪车站可直通峨眉山高铁站,官方给出时间为1小时50分钟,实际用时约1小时30分钟。

下山途中依据可以欣赏到壮美云海。


峨眉山黄湾游客中心秀绝瀛寰牌坊。


车上远拍的天下名山牌坊,是峨眉山标志性建筑之一。


抵达峨眉山高铁站,行程至此,历时五天的乐山之旅顺利结束。

乐山美食众多,市区内美食街就有4条,分别是上中顺美食街(东大街)、张公桥美食街、嘉兴路美食街、嘉祥路美食街。如果只在乐山待一两天的话,可以说,吃不完根本吃不完。不过,乐山特色美食比较明确,可以挑选几家店尝一尝就好。
乐山美食大体有:
钵钵鸡、甜皮鸭、跷脚牛肉、豆腐脑、油炸、蛋烘糕、绵绵冰等等。


李老三油炸串串,位于乐山站旁,下高铁先在这里撮一顿是个不错的选择。





嘉兴路豆相识•九九豆腐脑





鞠婆婆绵绵冰


嘉兴路美食街


嘉兴路冯四孃跷脚牛肉








叮咚街小豆海棠








九妹凤爪



冰淇淋泡芙


上中顺美食街



上中顺美食街叶婆婆钵钵鸡






张公桥美食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神游嘉州岷江水,月寒悠悠待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