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俗称“皇坟”,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南。相传远古时期,神农炎帝就在上党地区的羊头山一带活动,曾在此得嘉禾、播五谷、制耒耜、尝百草,开创了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和医药文明。晚年,在炎帝岭尝百草时,因误食“百足虫”而中毒身亡,长眠于此。古籍《路史》所载:“守其先荧,以奉神农之祀”。
炎帝陵总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殿堂房屋308291间,整体布局为四进三重院落。炎帝陵古建筑群是在原五谷庙遗址基础上扩键的。建筑群依据两沟夹一岗的自然地貌布局,由南向北逐级升高,将建筑布置在四重台地之上。依主轴线布置有山门、功德殿、始祖殿、炎帝大殿四进三重院落,主轴线两侧分别布置有钟鼓亭、关圣殿、聚贤堂、颂德堂、根源堂、溯源堂、医药堂、百草殿、农耕堂、碑亭、碑廊等。整个建筑群均为木结构,采用晋东南传统祭祀建筑手法和宋式建筑风格,以彰显炎帝陵久远的历史。从2016年开始,成功举办多次“问祖炎帝,寻根高平,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典礼”。
牌坊摺柱花板正面摹刻“炎帝陵”三个金字,背面携四个行楷大字“福佑中华”。
朝圣大道全长500余米,宽12米,整条大道全部为高平当地黄砂岩铺墁,象征5000年古老的中华文明。入口处采用四柱三坊式冲天石牌坊,宋式风格,高12米,宽24米,古意盎然,气势雄伟。每年四月初八,举办拜祖典礼。朝圣大道两侧为24节气柱。柱高9.5m。取九五之尊之意。通体采用汉白玉石材,坚硬不易风化。柱基高1.5m,呈方形,和柱顶的圆盘上下呼应,代表着天圆地方。柱基四方神兽分别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寓意着祖国四方安定,华夏一统。柱身描绘有节候、气候、物候的不同变化。柱顶是整个设计的精华和亮点,是由麻、薯、稷,麦、菽组合成的五谷丰登图,以金镶玉的形式统领整个雕塑,寓意着老百姓的金饭碗丰衣足食。四面八方任何一个角度看起来又像羊角的,羊是神农炎帝部落的图腾。
天梯上承炎帝广场,下接朝圣大道,长93米,宽12米,共12个梯段108个台阶,中间镶嵌12块雕龙丹陛石。数字“12”蕴含一年有12个月,一日有12时辰之意,“108”为12个月、24节气、72候之和,代表炎帝“制历分时”之功德。天梯每个梯段9个踏步,每个平台进深5米,丹陛石两侧台阶宽均为5米,寓意九五之尊。左右栏板雕刻有五谷图和百草图。天梯两侧是坡地绿化景观,选取“火”“谷穗”“耒耜”“陶罐”等元素构成炎帝文化的缩影。“谷穗”是农耕文明的代表,“耒耜”是炎帝最初创造的农具,有了“陶罐”的发明以后,里面加入食物和水,用火烹饪,人们才开始进入吃熟食的阶段。炎帝的“炎”字二重火,炎帝以火得王。火的大范围使用也让人类的文明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又称“三门殿”、“四季殿”。殿身面阔5间,进深2间,歇山顶,建筑面积347.06平方米。两侧墙壁绘有炎帝四大臣子“四季神”的画像。句芒为春神,主管万物生长;祝融为火神,《晋书》记载“帝高阳之子重黎(祝融本名)为夏官”;禺号为海神,主管水和万物生长、丰收;后土为土神,掌管大地山川和万物休养,被尊为“大地之母”。
大成殿位于山门东侧三合院内。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6椽,悬山顶。为祭祀孔子之地。殿内正中塑有孔子圣像,左右手两边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和颜回,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东、西、北三面壁画绘有“学琴师襄”“孔子回车”等故事。
炎帝陵中轴线上第三大殿,面阔7间,进深3间,歇山顶,建筑面积623.4平方米。殿内东西两侧壁画向世人展示了神农炎帝教民耕种、发明医药、制历分时、制器立威、织麻为布、造屋建房、始创交易、教化子民、五弦礼乐、制陶为器等十大功绩,再现了远古时代的生活场景。楹联“辨五谷启农耕功高盖世,尝百草兴医药德重如山”。
位于中轴线东侧,与五谷殿相对。是在原演奇楼(古戏台)旧址上建成。面阔5间,进深2间,歇山顶,建筑面积367.7平方米。农耕堂与五谷殿之间的开阔区域为古中国日中为市、首倡交易之地,早年周有城墙,内有公主殿、香亭、入蜡殿、观音殿、子孙殿、舞楼、献台、山门等规模庞大的炎帝神农陵庙皇城遗址,现均已不存。
重点是对炎帝开创农耕文明的内容做出了展示。第一部分为农耕文明的起源。5000年文化悠久灿烂,浩浩汤汤绵延不绝。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文明,农业构成了中国文明的立根之基。场景还原的是神农炎帝种植五谷并且丰收的场景。三个玻璃展柜中第一个展示的是炎帝培育的五谷,稷、黍shu、菽、麦、麻;第二个展示的是石器时代人们所做的石制农具;第三个展柜展示的是铁制农具,版面还记载了农具的演变过程。第二部分记载了神农炎帝获得嘉禾之后,历经各个朝代中国农业得到了一个大的飞跃,中国被称为农业古国。以农为本。这四个塑像分别是四位农业科学家贾思杰,宋应星。徐光启郭守敬。
位于炎帝陵中轴线上,规格等级仅次于炎帝大殿。面阔7间,进深3间,东、西、南三面出廊,单檐庑殿顶,建筑面积758.2平方米。为祭祀神农炎帝之场所。殿内壁画展示了华夏始祖生平事迹和炎黄结盟的伟大功绩。
炎帝陵中轴线三大殿中的主殿,座落于月台之上。面阔9间,进深5间,寓意九五之尊。通高24米,前出廊,重檐庑殿顶,建筑面积1687.56平方米,规格等级仅次于故宫太和殿。殿内36根擎天金柱,柱高12米,柱径1米,非洲奥坎木制作,入水即沉。心间供奉神农炎帝木雕贴金神像,坐九龙椅,高5.65米,鹿、鹰侍奉左右(相传炎帝幼时在鹰、鹿呵护下长大成人)。神像有一独特之处,即肤色黝黑,盖因炎帝尝百草时中毒所致,为纪念这位为国为民献身的始祖,即以此面容入殿敬奉。坐像到山门的高度落差9米,意味着炎帝神像威严神圣。东西两壁壁画,为鸿篇巨制的《朝谒炎帝图》,历代帝王、皇子皇孙、明相名医、儒流贤士、孝子贤孙,天地神祇、三山五岳等与炎帝神像形成一个整体,体现天、地、人的东方哲学思维与其信仰意识的文化内涵。左右两顶轿子分为文轿和武轿,纯实木结构,每年四月初八,台湾民众会选择两尊炎帝神像乘轿子从朝圣大道直入炎帝大殿,大典结束后再请走神像。
亭身面阔3间,进深4,高9.5米,屋顶采用琉璃瓦,单檐尖山式歇山顶,建筑面积66.5平方米。碑亭造型独特,鸟瞰犹如大鹏展翅,欲上九雪。其匠心独具之处还在于亭内不设梁栿,整个屋顶重量全部由斗拱进行支撑,加上巧夺天工的八角藻井精致绝伦的琉璃宝刹、神秘莫测的栓天链,是为“四绝”。从碑亭前通过券门观赏炎帝陵寝角度极佳,初看神龛古碑与碑亭浑然一体,穿过亭身,景致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令人叹为观止。此欲扬先抑的建筑手法全国仅此一处。
炎帝陵寝位于炎帝陵景区东北隅,其北枕翠屏,南眺丹水,西望羊山。冢为圆形石砌结构,外包石砌,径15米,丘高5米余,石墙高3.15米,民间把这里俗称“皇坟上”。冢前立石雕神龛,其内即为闻名全国的“炎帝陵”石碑,碑高0.95米,宽0.66米,为明万历三十九(1611)年生员申道统所立,是国内发现最早的炎帝陵碑。据《史记·三皇本纪》记载,申姓为炎帝的嫡系后裔,申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123位,但在高平是大姓,特别是在神农镇。申姓不仅人口多,而且在历朝历代修复修建炎帝陵墓之中,捐款人数最多,尽义务人数最多,也是许多炎帝祠庙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冢下有一神秘地宫,内有一盏万年灯常年不熄。亲历者中庙村邢姓老人为地宫内的万年灯送油,曾顺墓道进入地宫。2016年,全国各地34个省份的上千份土壤被汇集而来,组合成了伟大祖国的版图。土壤是农耕文明的符号,更是每个炎黄子孙对家乡的惦念。黄土心,赤子情这些来自不同地域,富含文化内涵的土壤汇集到祖先的陵寝前。表示天下农耕,万祖归宗,传承炎帝精神,继往开来。
五谷殿门前原有古柏两株,直径3米,1964年为修戏台被砍伐以充修资,东侧古柏现仅存硕大根部,树龄当在3000年以上。
“五谷”两个字所折射的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和祭祀传统。炎帝陵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庙宇,旧称“五谷庙”、“神农庙”、“炎帝陵庙”。始建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明、清两代均有重修。这座五谷庙是从羊头山上的炎帝高庙迁徙下来的。因为元朝开始就有了国家级别的祭祀仪式,大量供品和人员上山不便,所以在神农炎帝的陵寝旁修建了级别较高的祭祀建筑群,把庙祭和陵祭整合到了一起。直至今日,五谷殿横梁上的金龙依旧灿烂,房顶上的琉璃瓦依旧鲜艳。房梁之上,大清乾隆年间的修复时间依旧清晰。2004年,高平市政府落架大修,五谷殿得以保护。现正殿为明代遗构,殿顶琉璃脊刹正面刻有“炎帝神农殿”,背刻“大明嘉靖六年”题记。殿内供奉炎帝、夫人及太子神像。石神台为宋金遗物,刻有龙、麒麟、鹿、花卉等浮雕图案,雕刻精美。大梁上以彩绘镶金的金龙标志着神农炎帝的顶级规格。
位于炎帝大殿西侧,与五谷殿遥相呼应。面阔5间,进深2间,歇山顶,建筑面积367.7平方米。殿内供奉手持药草、药钵的神农炎帝和药童、药工的木雕神像。炎帝遍尝百草发现中草药,最终因误食百毒虫而中毒身亡。百足虫全名叫做马陆,是去风湿的一味良药,这味药是炎帝用帝王之躯为中华医药宝库填写的最后一味中草药。他以身体做实验,以生命为代价构建了庞大的医疗体系,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庙四时祭祀。百草殿,意为去病消灾,祈求健康之意。
位于中轴线西侧,紧邻百草殿。堂身面阔5间,进深6椽,悬山顶,建筑面积218.8平方米。堂内追本溯源,以图文向世人展示了神农炎帝文化的辐射传播历史,上党所处太行山区处于华夏文明的中心,构成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出中心花开、八方辐辏的文明格局。
溯源堂,追根溯源之意。讲述的就是炎帝文化辐射传播的历史。第一部分,通过对上党地区的地理环境、典籍文献、民风民俗、考古发现进行了描述,上党地区呈北高南低的地形,周围群山环绕,这里有许多以泽命名的地方,可见当时是有湖泊存在的。封闭的地理状态,最适宜原始先民在此安心培育谷种。第二部分是炎帝文化从上党地区孕育成功后向全国各地传播情况。司马迁所谓的天下之中,尧舜禹,夏商周等古都都是围绕上党地区而繁衍生息。五岳的版图:岳字在古文中从羊从山,上党地区就有5座以阳命名的山岳。高平羊头山便是最大的一座。炎帝在这里创建农耕文明以后,随着其子孙后裔不断的向外迁徙,他们每到一处就把当地的山称为岳,才有五岳之称。第三部分,讲述炎帝文化在中国国内传播情况。炎帝是一个大部落,后面版图是炎帝后裔迁徙的情况。夸父,峰峻,太岳一族都是炎帝后裔。第四部分为港澳地区传播分布情况。港澳台人民视炎帝为始祖,尊崇炎帝为神农氏,台湾以神农为王,庙宇200余座。每年都有重大祭祀仪式。
位于中轴线西侧,紧邻医药堂,面阔7间,进深6椽,悬山顶,建筑面积293.7平方米。堂内重点展示炎帝在上党地区尤其是在高平境内留存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献、庙宇、碑刻、传说、祭祀、民俗及诗文等,昭示了炎帝创造文明的根源之地。
主要展示了炎帝在上党地区,尤其是高平境内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献,碑记石刻,民风民俗,传说故事等。炎帝生活在上古时期,对于他的活动考证非常困难。通过文献可以了解到,炎帝在上党地区治理农耕,造福人民的丰功伟绩。第一部分文献记载详实丰富。春秋时期管子,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北山经》、精卫填海的故事、唐代《黑暗传》、《神农上羊头山》均记载了炎帝活动踪迹。第二部分碑记石刻留存完整。炎帝庙宇的分布图,整个上党地区有炎帝庙54座,高平就有41座之多,如此密集的炎帝庙宇分布,说明老百姓将炎帝当做祖先家人对其四时供奉。目前在上党地区发现的有关于炎帝的碑刻石记有120余通,期间十之八九分布于高平市。这充分表明炎帝历史传说在这一地区源远流长,值得研究。第三部分遗址遗迹分布密集,羊头山的历史遗迹据记载有五处。神农城,神农井,五谷圻qi,周边同时还有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宗庙以及奉炎帝庙宇代表性的村落。第四部分民风民俗流传已久。在高平羊头山周边节庆时总要敬祭炎帝,农事生产中总要祈求五谷老爷保佑,礼仪交往中总是以羊馒头为重要礼品,盖房丧葬时总是用鼓做镇物驱邪庇佑。炎帝、谷、羊馒头统一地隐喻着人们对农耕文明的信仰,表明着与炎帝密不可分的历史血缘关系。以高平为核心的上党地区是神农炎帝开创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历经几千年的沧桑演变,炎帝作为上党百姓永恒不变的信仰,代代相传,世世敬仰。
炎帝文化展览
中华医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炎黄时期。医药堂展示的是中华医药历史发展过程,第一部分是神农创始的《神农本草经》。第二部分为医药著作的大发展。此外医药堂还有5位医药学家。前两位为扁鹊、神医华佗,第三位为王叔和,东汉高平北城人,他一生有两大功绩:第一是所著《脉经》10卷。第二是整理了遗失在各地的《伤寒杂病论》。第4位是张仲景,第5位便是李时珍,他所著的是大家熟知的《本草纲目》。
旧称关帝庙,原址位于五谷殿以东,现迁建于山门西侧三合院内。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6椽,悬山顶,建筑面积211.3平方米。为祭祀武圣人关公之地。殿内正中塑有关公坐像,其下左右分立周仓、关平二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东、西、北三面壁画绘有“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捉放曹”等忠义千秋的故事。千百年来,亦人亦神的关帝静静地守护着神农炎帝的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