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寺,坐落于 山西 省 临汾 市 洪洞 县,国家AAAA级景区 。寺院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
唐大历四年(769年),中书令 汾阳 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 平阳 (今 临汾 )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 清康 熙三十四年(1695年), 平阳 一带又发生地震,但这两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损坏,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
洪洞 广胜寺景区分为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
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 中国 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 ,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取景就在此处 。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定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 。
《 赵城金藏》是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敦煌 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水神庙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始建不晚于唐代,水神庙内的元代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
上寺内的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每一处都有其独特之处。无论是残存的壁画,还是被誉为“世界孤本”的《赵城金藏》原址,或是殿前的护法古树,每一样都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庄严
下寺的朴素与古朴,反映了元代建筑的特色,虽然大殿内的壁画已经不存,但那些被盗卖到海外的壁画,依然是我们对这个时代艺术的想象源泉。水神庙的壁画,更是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元代戏剧发展的精彩一幕。
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创始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为明代重建遗物,形制结构仍具元代风格。
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 中国 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取景就在此处。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定为“世界最高得多彩琉璃塔”
飞虹塔屹立于山门的正面,呈八角形共13层,塔身高47.31米。塔身由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 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 菩萨 、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檐角均挂有风铎,微风吹拂下能发出悦耳的铃声。塔顶建有铁制法轮,中镶风磨铜塔刹,约重67.2市斤。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清康 熙三十四年(1695) 临汾 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能够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是上寺内一座结构较为奇特的元代建筑,殿为琉璃屋顶,单檐歇山式。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像,正中为铜铸阿弥陀佛,两侧为泥塑观世音 菩萨 和大势至 菩萨 。殿内四周陈列红色藏经柜,稀世孤本《赵城金藏》原存放于此。背后倒坐大肚 弥勒 佛,袒胸露腹,仰头咧嘴大笑、。东壁及扇而墙上满绘壁画,内容为三世佛及诸 菩萨 。
《赵城金藏》:是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敦煌 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金皇统间平水版大藏经原存于此,后移 北京 图书馆。
居上寺内中央,又称释迦殿。重建于明景秦三年(公元1452年),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殿内供奉华严三圣像,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东为文殊 菩萨 ,西为普贤 菩萨 ,均为明代木雕贴金造像。东西两山墙砖台上为当时铸铁十八罗汉像。
16:20毗卢殿
又称天中天殿,为单檐庑殿顶。琉璃镶边屋面。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隔扇门镂雕精美,是木刻艺术上的上乘之作。殿内供奉三佛四 菩萨 ,四周供奉八十八佛,北壁墙上为十二圆觉 菩萨 巨幅壁画。。殿内奉毗卢、阿闪、弥陀三佛及胁侍 菩萨 、护法金刚等像,沿壁木雕龛阁,内供铁铸佛像35尊。四周壁画,以后壁十二圆觉技艺最佳。
广胜寺上寺天中天殿,也被称为毗卢殿,是广胜寺只中等级最高的建筑,位于最北端,被认为是上寺的精华所在。这座殿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而闻名。
。历史与重建:天中天殿始建于元代大至二年,后在明弘治十年至十四年(1497-1501年)进行了重建。重建过程中,使用了许多元代的遗构木料,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和手法,使得这座建筑不仅具有明代的特点,也反映了元代的建筑风格。
。建筑特点:天中天殿是广胜寺中唯一的庑殿顶建筑,其设计特点是不按常规,结构上最大特点是梁架和柱位的不对位,以及没有使用底袱。这种不按常规的设计反映了元末明初甚至到明中期时,地方工匠的独特营造做法,
·内部装饰:殿内造像众多,四周有明代小木作,木龛雕花精美,但头像基本都缺失。内部还有明代画,描绘的是十二圆绝 菩萨
文化意义:天中天殿不仅是一座具有重要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建筑,而且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也是古代艺术的重要代表。它是广胜寺乃至 山西 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始建不晚于唐代。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
在明应王殿内,除塑有明应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内四壁还绘满了各种内容的元代壁画。这是“我国古代惟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在南壁东侧绘有一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是我国发现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它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少见资料,被人们誉为广胜又一绝。水神庙元代壁画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整个壁画分东、西墙和东南、西南、 东北 、 西北 墙六大块。布于殿内四墙的壁画,高5.5米,总长34米,总面积190平方米,记有《龙王行雨图》、《祈雨图》、《元杂剧图》、《捶丸图》、《下棋图》、《渔民售鱼图》、《王宫尚宝图》、《王宫尚食图》、《王宫梳妆图》、《古广胜寺上寺图》等十余个故事图画
广胜寺下寺的大雄宝殿曾经遭受了严重的损坏,尤其是壁画的流失和损坏。
广胜寺下寺的大雄宝殿内原本绘有精美的壁画,其中包括《药师经变》等元代壁画。这些壁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广胜寺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壁画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在1929年,由于军阀混战和寺院破败,广胜寺下寺的壁画遭受了严重的损坏。为了维修寺庙,寺院的四壁壁画被分割剥离,并以1600银元的价格出售给几个 美国 人。这些壁画被运到 美国 后,重新拼装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墙上,其中就包括《药师经变》等元代壁画。
近年来,通过数字影像的方式,《药师经变》等流失海外的壁画以数字影像的方式“回家”,让公众能够一睹这些珍贵壁画的风采。
此外,广胜寺下寺的大雄宝殿还面临着屋面漏水和墙体损坏的问题。为了防止屋面漏水对佛像造成进一步损害,采取了措施,如给五尊彩塑佛像披上塑料布,以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不受损害3。
总的来说,广胜寺下寺的大雄宝殿经历了从壁画的流失到数字影像的“回家”,以及目前的保护措施,这一系列事件和措施都是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