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台山 ,位于 山西 省 忻州 市,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
《名山志》载:“五 台山 五峰 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 台山 是 中国 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 菩萨 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广化寺,普化寺, 广宗 寺广仁寺,大文殊寺等。
五 台山 是 中国 佛教四 大名 山之一
2004年,五 台山 被评为中华十 大名 山 。2009年6月,五 台山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五 台山 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 五峰 耸立,峰顶平坦如台: 东台 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 五峰 之外称台外, 五峰 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 台山 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 凉山 ,为避暑胜地。五 台山 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 台山 地质古老,地貌奇特,地处华北大陆的腹地,与恒山- 太行山 连续,相对高差达2400多米,大面积出露了地壳不同层次的岩层和地质构造,展示出 中国 大陆基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组成,是由大于25亿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层构成的最高山脉。在漫长的地球演进中,五 台山 经过了“铁堡运动”、“台怀运动”、“五台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以“五台群”绿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构成的“五台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发育的冰川地貌、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更有第四纪冰川及巨大剥蚀力量造成的“龙 磐石 ”、“冻胀丘”等冰缘地貌的奇观。
五 台山 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界意义和对比价值,是全球地质科学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最佳记录,是开展全球性地壳演化、古环境、生物演化对比研究的典型例证。因此,五 台山 被誉为“ 中国 地质博物馆”。
五 台山 的广化寺是一座密宗黄教寺院,位于 山西 省 五台县 台怀镇营坊村北端,北邻五 台山 尼众律学院普寿寺,东面为潺潺流水清水河。广化寺坐北朝南,呈北高南低的格局,北靠五 台山 最高的台顶——北台顶,地势较高,视野开阔。该寺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代,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的黄教寺院。广化寺的名字取自“广弘华严”之意,表明其最初是作为弘扬华严宗的主要道场。随着历史的演变,特别是在清朝时期,广化寺迎来了又一次的辉煌,成为章嘉活佛的“五处”之一,显示了其在五 台山 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广化寺不仅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还因其融合了藏式风格的建筑和雕刻华丽细腻的文物遗存而受到赞赏。寺内现存一个北宋元丰年间的经幢,距今已经千余年,展示了其作为千年华严古刹的历史见证。此外,广化寺内还有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如十六尊者石刻,每位尊者均雕刻于一块石板之上,黑底白线,异常醒目,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走进山门,迎面是天王殿。五 台山 广化寺的天王殿是该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意义。天王殿,又称 弥勒 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通常面向北,殿内正中供奉着 弥勒 佛像,左右两侧则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尊塑像。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教义,也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
五 台山 广化寺的天王殿设计独特,巧妙利用宽阔的空间,与山门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通过石阶相连。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寺庙的层次感,也为信徒提供了更为庄严的朝拜体验。天王殿采用单檐歇山顶建筑形式,端坐着 弥勒 佛,首先给人一种既庄严又诙谐的艺术美感。殿内两侧的四大天王,形体威武高大,各自呈现一种愤怒而不恐怖,雄伟而不狰狞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天王殿的建筑格局别致奇特,佛像塑造精细传神,这些特点使得天王殿成为五 台山 广化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亮点。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寺庙的建筑景观,也为信徒提供了一个进行宗教活动和冥想的理想场所。五 台山 广化寺的天王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五 台山 地区乃至全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五 台山 广化寺的文殊殿是该寺的主体建筑,位于寺院的核心位置,展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特点。
广化寺位于五 台山 中央寺庙群,坐落于 菩萨 顶山脚下,紧靠着中央停车场,交通便利。寺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现有殿堂20间,僧寮60余间。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文殊殿和大雄宝殿。文殊殿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其余为近代所建。寺内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北宋八角单亭阁式石塔,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文殊殿位于 高台 之上,面宽14.5米,进深10米,单檐四阿顶,前出廊。房檐顶上宝瓶两侧各有一只金色的蝙蝠神像,为藏传佛教特色。佛坛中央供文殊 菩萨 ,两侧为金刚萨埵、观音 菩萨 ,合称"三怙主"。大殿左右两侧为宗喀巴、释迦牟尼成佛故事唐卡。第三进殿为大雄宝殿,主供释迦摩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前面供中宗喀巴大师,两侧为16尊铜铸罗汉。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后面,为三层歇山顶建筑,木质结构,庄严雄伟,华丽无比。
广化寺的文殊殿不仅是一座重要的宗教建筑,也是五 台山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信众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尽管广化寺的名气不大,但其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的精美程度使其成为五 台山 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受到摄影爱好者的青睐1。
五 台山 广化寺的文殊殿是该寺的主体建筑,位于寺院的核心位置,展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特点。
广化寺位于五 台山 中央寺庙群,坐落于 菩萨 顶山脚下,紧靠着中央停车场,交通便利。寺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现有殿堂20间,僧寮60余间。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文殊殿和大雄宝殿。文殊殿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其余为近代所建。寺内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北宋八角单亭阁式石塔,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五 台山 广化寺的大雄宝殿是该寺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释迦牟尼佛的德号为“大雄”,意味着包含万有的智慧和慑伏群魔的力量。宝殿的“宝”指的是佛法僧三宝,即佛教中的佛、法、僧三要素。
广化寺的大雄宝殿不仅在建筑上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在文化上融合了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特色。殿内佛坛中间供奉文殊 菩萨 ,两侧分别为观音 菩萨 和普贤 菩萨 。历史上,大雄宝殿内的石刻十六尊者影响深远,这些尊者形象各异,展现了不同的喜怒哀乐,是石匠们精细技艺的体现。
此外,广化寺的大雄宝殿还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相融,殿前东西两侧有两株杏树,这些树木与佛殿共同经历了风雨,成为了广化寺的一部分。这些建筑和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广化寺独特的魅力和历史。
五 台山 广化寺°的藏经楼是该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建筑艺术的精湛。藏经楼不仅用于存放佛教经典,还是僧人研究佛法、信众朝拜的重要场所。藏经楼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体现了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其结构和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审美,使得这一建筑成为五 台山 乃至全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经楼的设计和建造充分考虑了佛教的传统仪式和功能需求,同时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在材料选择上,广泛使用了木材、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在结构上,采用了传统的梁柱式结构,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内部装饰则以佛教元素为主,如佛像、经文、色彩等,营造出庄严而神秘的宗教氛围,此外,藏经楼还承担着文化和教育的功能,通过举办佛教讲座、法会等活动,向信众和游客传播佛教文化,增进人们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认同。藏经楼的维护和管理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以确保其长期保存和使用。
五 台山 广化寺的藏经楼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承场所,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五 台山 广化寺°的藏经楼是该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建筑艺术的精湛。藏经楼不仅用于存放佛教经典,还是僧人研究佛法、信众朝拜的重要场所。藏经楼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体现了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其结构和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审美,使得这一建筑成为五 台山 乃至全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经楼的设计和建造充分考虑了佛教的传统仪式和功能需求,同时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在材料选择上,广泛使用了木材、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在结构上,采用了传统的梁柱式结构,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内部装饰则以佛教元素为主,如佛像、经文、色彩等,营造出庄严而神秘的宗教氛围,此外,藏经楼还承担着文化和教育的功能,通过举办佛教讲座、法会等活动,向信众和游客传播佛教文化,增进人们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认同。藏经楼的维护和管理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以确保其长期保存和使用。
五 台山 广化寺的藏经楼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承场所,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