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放时间:
5月1日﹣10月31日, 开放时间 8:30-17:30
11月1日﹣4月30日, 开放时间 8:30-17:00
每周一上午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下午1:30开馆),闭馆前半小时停止售票。
重点:每周一上午闭馆(因为天一阁也是博物馆,全称 “天一阁博物馆”
)
二、票务服务
成人票:30元
半价票:15元 (包括以下2种人)
① 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持有学生证者(不含研究生、短期培训学员、成人继续教育学生)
② 60-69周岁老人持有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
购票方式:美团 APP、天一阁微信公众号
到了 “天一阁” 大门口,先别急着入园,先到大门右手的 “服务中心” 去拿一张 “天一阁 · 手绘地图”,一图在手,走遍 “天一阁” 不迷路 我们是不知道,急急忙忙进门,随大流逛园子
直到看见别人手上拿着一张大大的导游图,一问才知道在 “服务中心” 拿的。参观好 “天一阁” 出园后,我特地去了 “服务中心” 拿了一张大大的导游图
温馨提示:
① 参观 -- 天一阁博物院,请从天一阁西大门(天一街10号)购票进入。
也就是本游记的第一张照片,大门上悬挂 “南国书城” 牌匾,两侧有一对石狮子,这是进入 “天一阁” 参观的唯一的入口。打车一般到长春路,往里走几十米就是 “天一阁” 西门。如果坐公交可以到 “天一阁·月湖景区站”,站头也在长春路上。
② 参观 -- 天一阁书画馆,请从南门(马衙街72号)进入(免费入内参观)。
其实 “天一阁书画馆” 由 “状元楼” 和 “云在楼” 组成,至于导游图上另外几座楼,如 “画帘堂”、“昼锦堂”、“南轩” 也属于 “天一阁书画馆”,可惜都是无法进入参观的。“天一阁” 的出口就设在 “状元楼” ,门前有一方宽大的水池;回过头往里走就是 “云在楼” ,这里一般性会不定时举办各种展览,当时我去的时候正在举办《文砚在甬 -- 历代铭文砚展》,一个非常不错的展览,是我喜欢的类型 -- 文玩
“西大门” 进园 → 迎面即是 -- 阁主 “范钦铜像” 和 “溪山逸马图”,人居多,也就没有拍照。
往左手走 → “北书室”,其实也没啥可看。
往右手走 → “东明草堂”、“范氏故居” → “司马第”、“范氏余屋” → “天一阁” (一楼广阔空间只有一尊雕塑 -- 阁主:范钦;据说二楼现在依旧存放有30万卷藏书),对于 “阁主 -- 范钦” 我是五体投地地膜拜,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千古不绝,那中国文人的爱书之精神 书籍之流传,文脉之传承;这里有一座小巧的假山石园林,最有看头。穿过 “天一阁” → “尊经阁”,居于假山之上,居高临下可俯瞰 “天一阁” → “千晋斋” (历代名人与天一阁陈列)→ 到了“东园”,迎面即是 “百鹅亭”,一座有看头的石质凉亭 → “凝晖堂”(天一阁的镇馆之宝 -- 神龙本的《兰亭序》拓本石刻)→ “林泉雅会馆”(文创馆),穿过假山 → “陈氏宗祠” (“国粹”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包括 “怀和堂” 和 “平和堂” → “花轿厅”,摆放着一顶朱金漆木雕 “万工轿”(国家非遗项目) → “明池” → “南园” ,风景非常不错,适合闲坐游赏 → “北水阁” → “状元楼” (此处为“天一阁博物馆” 出口,“天一阁” 游览到此结束) → “云在楼” (天一阁书画馆),看好展览原路返回至 “状元楼”出园,这是“天一阁” 的南门出口(出口是马衙街,出门左转走到底就是 “月湖 · 超然阁”,路口就是“石浦大酒店”,不过不知现在还在不在
)。
至于“秦氏支祠” 未开放,不能参观,实际上还有几处建筑也未开放,上面提到的都是开放景点,手绘地图上标的非常清楚。在马衙街可以看到 “秦氏支祠” 的南大门,着实气派,大门对面有一青砖砌的照壁,估计以前的 “天一阁” 应该是临河的 -- 马衙河。
“南国书城” 四个字匾额为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1962年所书。
两旁对联为郭沫若先生所题,上联 “好事流芳千古”,下联 “良书播惠九洲”。
“东明草堂” 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 “东明草堂”,又称 “一吾庐”。这里是天一阁最初的跬步,由此才有了历经四百多年的积累和坚持。
对正门的院墙上是一幅状如麒麟的浮雕,此兽名唤 “獬豸”,象征正义,这是后来修筑的,突显了主人的性格特征。
“范氏故居” 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之处,位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精心安排的。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九年(1829)重建。现在这里还原了明代范钦时期书房 “一吾庐” 布局和范钦临终时分家产的场景。
“范氏故居” 的堂屋一分为二:左侧为范钦的书房 “一吾庐” ,右侧为一组人物雕塑《代不分书》,中间长者为范钦,一男一女分置两侧,男为范钦长子范大冲,女为范钦二媳妇(次子已亡故)。
雕塑《代不分书》展现了范家分家产的故事:范钦晚年准备分家产的时候,二儿子已去世,由二儿媳代表二房。范钦不希望自己辛苦搜集的藏书分散流失,便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所有藏书,并要求子孙后代也不能分书。长子范大冲选择了继承藏书,后来还完善了天一阁的管理制度,如“书不出阁”、“子孙无故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等。正是靠着精心的管理和严格的族规,天一阁藏书才得以一代代传下来。
范钦的书房 “一吾庐”
“北书库” 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建,为天一阁第二代书库。以现代的陈列方式将宝书楼二楼的传统布局呈现给游客。
“天一阁” 又名 “宝书楼”,因阁楼二层悬挂着明隆庆年间宁波郡守王原相所书 “宝书楼” 匾而得名。现在 “天一阁” 楼中已无藏书,全部于上世纪80年代转移至北书库。
传说建楼之时,在楼前挖水池,土中隐隐出现 “天一” 两字,范钦领悟了 “天一生水” 的意思,将藏书楼取名为 “天一阁”,又将一楼辟为六间,二楼打通为一间,隐合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的说法,以达防火之效。
“天一阁” 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馆,亚洲地区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范钦藏在楼中的书籍曾多达7万余卷,历经400多年,传承13代,虽逐渐散失,目前范氏原藏书仅存1.7万多卷。不过,相比明清以来其他著名藏书楼,天一阁藏书能有上万卷保存至今已是非常难得。
为纂修《四库全书》,乾隆帝下诏钦点江南藏书家献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柱打破 “书不出阁” 的祖训,进呈638种藏书,后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录473种,为当时藏书家中所献最多。为奖掖范家,乾隆钦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另赐铜版画《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各一套。如今,这3套御赐珍宝存放在宝书楼内描有双龙戏珠图样的“龙橱”中。乾隆皇帝用来收藏《四库全书》的 “南北七阁”,皆是仿效 “天一阁” 的形制而建。
天一阁藏书悠久精深,独具中国特色,为各大图书馆所少见,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明嘉靖年间刻印的全国各地方志二百七十四种;
二是、明朝乡试、会试登科录四百十一册;
三是、名贵的手抄本,如明代正德年间吴氏撰辑的大型类书《三才广志》手抄本,据说从未刻印过,至今也没有发现第二部手抄本,被誉为“稀世之珍”。
这座二层楼房的底楼空荡荡的,即是如此也是无法入内参观滴,只见中央摆放着一尊 “范钦铜像”,
藏书楼前这方小池塘,名 “天一池”,有暗沟与月湖想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
天一池西侧依墙而建的半亭之上挂有“兰亭”匾额,柱上有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其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这幅对联挂于 “兰亭” 之上,甚是贴切,而且里面蕴含着很多书典名
上联出自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暗指 “天一阁” 的镇馆之宝,存于 “凝晖堂” 中的神龙本《兰亭序》拓本石刻。
下联集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在称赞左史倚相时说:“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下联中 “三坟”是三皇之书,泛指最古的书藉,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五典”是传说中的上古五部典籍,这里泛指古代典籍。“八索”是古书名,后代多以指称古代典籍或八卦。“九丘”是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名,也指九州。暗指 “天一阁” 藏书之古,藏书之丰。
这幅对联出自哪里呢?清代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散文家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二中有这样的记载 -- 随园有对联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故是李侍郎因培所赠。
在天一阁建成百年之后(1667年),苏式园林得到清帝之亲睐,全国文人圈刮起修园林之风,于是范钦曾孙范光文也在 “天一阁” 前修叠山理水,植树筑园。人家用太湖石,范光文就地取材,用宁波的海礁石堆积营造假山,园林以 “福、禄、寿” 作总体造型,用海礁石堆成 “九狮一象” 等景。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兰亭” 边上的几块礁石就特别像 “小狮子” ,还有就是上假山凉亭石阶两旁的几块礁石就特别像 “小狮子”。发挥您的想象力,努力去寻找隐藏在礁石中的 “小狮子”
这就是 “九狮一象” 中的“大象”,还别说真是挺像的
“尊经阁”原来是宁波府学(孔庙) 也就是当时宁波府官办最重要的学堂的藏书楼,用来存放皇家御赐给宁波的书籍和儒家经典著作代表。1935年,宁波府学(孔庙)被拆掉,尊经阁无处安身,于是移建至 “天一阁”。
“尊经阁” 往前走是 “明州碑林”,我们未前往,而是从耳门直接去了 “东园”,“千晋斋” 也没有去看 倒不是不想看,而是没有导游图,跟着人流而行。
“千晋斋” 系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在被拆毁的宁波城墙中,拣选、珍藏晋砖千余枚并加以研究,名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用其名。现汇集着甬上五大家捐赠的书籍,标志着以天一阁为代表的私家藏书百川归海。
“天一阁” 穿过来,假山之上就是 “尊经阁” ,不过这是 “尊经阁” 的背面。
假山之下的 “天一阁”,不过是背面。
“东园” 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迁移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雏形初具。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石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竣工并对外开放。东园由我国著名的造园大师陈从周先生设计并主持建设,是陈从周先生造园代表作之一。
入 “东园” ,迎面而来是一座石亭 -- “百鹅亭”。明代万历年间遗物,系墓前祭亭,原在宁波南郊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 “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 等图样。
这座是仿木建筑的石亭之所以叫做“百鹅亭”,只因是墓前的祭拜亭。古时宁波富家大户清明祭拜先人时,为了显示排场和阔气,要杀100只鹅敬祖。时至今日宁波还有道时令佳肴 -- “清明鹅”。
“凝晖堂”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的张公祠(曾用作浙江水师提督衙门),为砖木、石柱结构,1986年从江北槐树路原宁波机械工业学校内搬迁过来,改名凝晖堂。主要陈列唐代以来诸多《兰亭序》摹本,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摹勒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
《兰亭序》真本随葬于唐太宗昭陵,后世所传版本众多,当今学者多认为“神龙本”最近真迹。“神龙本”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摹本,因其前后有半个神龙印而得名。“神龙本”《兰亭序》分摹本与刻本两种形态,摹本指双勾填墨本与临写本,刻本则是刻在木、石上以供传拓之本。古书画碑帖专家、国内《兰亭序》书法研究“第一人”王连起指出,天一阁藏《兰亭序》是所有“神龙本”《兰亭序》的最早刻石,即所有“神龙本”兰亭刻本的“祖本”。
麻将是中国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传、发展都和宁波息息相关。现将麻将发明人陈政钥先生家族的宗祠,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并配以中式、西式两间棋牌室和“三缺一”塑像,向观众呈现麻将的历史发展和脉络渊源,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
实话说,挺有意思的一个小小专题展 -- 国粹 “麻将”
麻将起源陈列馆(陈氏宗祠)由 “德和堂” 与 “平和堂” 组成。 在“德和堂”里,展出了诸多世界各国不同材质与形制的麻将牌精品,由石制的、玉制的、金制的、竹制的、木制的、骨制的、塑制的 ……
陈列馆从麻将的发展史开始讲起,考证了陈鱼门先生的生平、中国博戏的发展史、麻将的产生演变史,并从宁波的方言、航海术语等方面佐证了麻将与宁波千丝万缕的联系:麻将,宁波话的发音是麻雀,麻将上面饼、条、筒当时都是上海航行船上的用具,也都是宁波的方言叫法。
石制一索鹦鹉牌(中国)
石制一索鹦鹉牌(中国)
木制渔樵耕读牌(日本)
竹制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牌(英国)
塑制水浒传牌(中国)
骨制竹背红八筒逆三筒牌(美国)
“平和堂” 前摆放着 “三缺一”雕塑,明显请君入瓮来一圈
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著称。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花团锦簇,美轮美奂。
相传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宁波一位村姑相救。脱险后,康王承诺来年接村姑入宫,但两人所约暗号泄露,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受封,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南园” 位于天一阁西南,占地3 4 0 0 平方米。园以水为主,水光空蒙潋滟,池岸迭石玲珑。整个园林泉石雅洁,楼阁清癯,给人以闲适、雅逸和恬淡之感。内迁建有清代宁波藏书家徐时栋的 “水北阁” 和 卢址的 “抱经厅”。
“水北阁” 原系晚清学人徐时栋(1814-1873)的第三座藏书楼,后迁建于此。徐氏字定宇,号柳泉,自幼爱读书,喜藏书。其藏书历经劫难,痴心不改。所藏多乡邦文献,名重一时。现辟为 “月湖书生 -- 徐时栋专题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状元厅” 系清咸丰二年(1852)状元宁波人章鋆的厅堂,高大轩敞,为甬上之冠,后移建于此。章鋆,字采南,授翰林院修撰,历官至国子监祭酒,曾掌四川、广西乡试,充会试同考官,视学福建、广东,有雅誉。
“状元厅” 右侧就是 “天一阁” 的出口,“天一阁” 游览到此结束,此门只出不进,参观 “天一阁” 必须从西大门入园。 “状元厅” 后面的 “云在楼” 就是 “天一阁书画馆”, “状元厅” 南门可以免费进出参观书画馆,南门出口位于 “马衙街”。
“天一阁书画馆” 位于天一阁西南侧,建筑面积1600余平方米,依照江南民居院落布局,由状元厅、云在楼、画帘堂、昼锦堂、博雅堂、南轩等六栋单体建筑构成,风格素雅简朴。书画馆内不定期展出天一阁藏历代书画精品和当代名人雅士的书画佳作。
我们参观时,“云在楼” 正在举办《文砚在甬 -- 历代铭文砚展》。
“云在楼” 展览看好,原路返回 “状元厅”,出南门,左手打弯沿 “马衙街” 一路向东,走到底即是 “月湖 • 超然阁”,路口边上就是 “石浦大酒店”。
秦氏支祠,建于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年—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祖先而建。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有配殿、看楼,建筑面积一千四百余平方米。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可惜正在古建修缮,不开放,只能在马衙街透过木栅栏看到 “秦氏支祠” 的大门,已经是雕梁画栋极是气派了 )
秦氏支祠始建于1923年的“夏正四月”,落成于1925年“夏正十一月”。晚清状元,也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张謇,受秦氏族人之邀,撰写了《秦氏支祠记》,其中写道,“祠为君安翁妥灵之所,其子际藩、际瀚、际浩辈承翁志以建者也。” 秦君安出自近代宁波秦氏家族的福三房,是马衙街秦氏的先祖,叱咤上海滩的秦氏钱业创业者。
秦氏支祠在秦君安去世9年后才开始建设,这正是秦氏家族在上海行商的鼎盛期。煌煌钱业世家,被称为宁波“腰带河”秦家。秦氏家族从颜料业起家,继而投身地产、钱庄业。1905年,秦氏家族的第一家钱庄“恒兴号”在上海成立,资本金达3万两之巨。随后,秦家钱庄快速扩张,独资或合资办起恒兴、恒隆、永聚等8家钱庄,在宁波设有晋恒等5家钱庄,拥资1000万元,成为当时上海九大钱业资本家族之一。而秦氏家族鼎盛之时,在上海租界的山东路申报馆至恒丰昌号一带,杨树浦,南京路长馨里一带,武昌路,宁波路的选青里、同和里、吉祥里,汉口路以及宁波原籍,拥有大量的地产,称他们是上海的地产大亨也不为过。
当时,在外闯荡的宁波商人,发财后往往将大量的积蓄携归乡里,用来建造祠堂、庙宇、书院、学塾、桥梁、道路等,这不但是寻常意义上的荣归故里、光宗耀祖,也是宁波商人特有的“行商、处儒”的民风所致。修建祠堂,对一个家族而言更是头等大事。在宁波,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也是一族之长行使权力的地方,更是一个家族的社交场所,有时也会附设私塾,供族人子弟在此上学。
1923年,秦君安的儿子秦际藩、秦际瀚等人回到老家宁波。当他们看到镇明路章耆巷的秦氏宗祠已十分破败,提出由他们来重建。不料,这一提议却被族中的主事者婉拒:因为在秦氏一族中,秦君安的福三房是旁支左系。
受此刺激,秦际瀚等人索性另建祠堂,有别于主庙,所以称“秦氏支祠”。也许因为赌气,或者与所谓正房“别苗头”,为支祠修建一下子掷下了20万银元之巨。
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考究的工艺,这些自然是秦氏家族显示权势和财势的所在。然而,也正因为这种近乎苛刻的追求,为后代留下了一幢民国时期宁波祭祀类建筑的典范之作。秦氏支祠的建筑在布局、设计、装饰等方面,均依据江南传统的营造格式,装饰融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可谓集浙东民间工艺之大成。
这是 “秦氏支祠” 大门对面的一堵照壁,建的也是极为精美
在写这篇游记时,无意中搜到宁波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百年秦祠 -- 写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秦氏支祠百年重修之际》2023年4月17日,为秦氏族人的爱国爱家之精神感动。
大江大河,总要归入大海 -- 如同 “马眼漕”,正是 “湖之尾闾”,月湖之水,趋归之处。
而游子拼搏闯荡世界这么久,总要归家 -- 这家是百年秦氏支祠,更是宁波人的精神故园天一阁。
最后用一句宁波市的宣传口号来结束这篇游记:书藏古今,港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