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文化,满地历史——西安博物院

作者:浅浅 显示图片

西安博物院,隶属西安市文物局,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园林休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地址:碑林区友谊西路72号
交通方式:
地铁2号线、5号线,南稍门站F出口步行到达
公交605、700、216、203南稍门站步行到达

西安市博物馆位于荐福寺南山门西边,于2005年9月正式向游客开放。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13万多件,整体外观凸显了天圆地方的理念,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小雁塔、荐福寺古建筑群相得益彰,同为陕博设计师张锦秋先生设计。


进入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面上的各朝代古都西安的府城发展变迁图。经常可以见到熙熙攘攘的游客驻足图前,也很容易被游客忽略。


头顶


以“古都西安”为题,以西安作为13王朝的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为主线,以历代文物的展示为基础,突出反映西安的都城发展史和都城社会生活状况。

千年古都,以“西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隋、唐长安”“明、清西安”为章节,集中反映历代都城规模、格局以及唐代以后,城市的发展变化情况;以模型、图板等形式,突出了城市规模及重要的宫殿建筑。在模型制作方面,特别突出了隋唐长安城,同时还制作了汉长安城、宋元城、明清西安城的模型等,突出了对城市发展史的展示。

西周瓦、罐




双獾纹瓦当


汉夔凤纹瓦当、秦虎雁纹瓦当


汉代瓦当,不仅仅用于皇家建筑,也大量用于民间建筑。西汉瓦当多为云纹、四神、文字瓦当,文字瓦当少则1字,多则12字,按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记事等几大类。








彩绘房形仓



几何纹砖、瓦当



铜合页


彩陶望楼


龙纹空心砖
正面纹饰构图采用“喜相逢”格式,以璧为中心,双龙回首顾盼,前爪拱璧。璧的上方和龙的足下各有一对叶形云纹;璧的下方和龙背上方各有一灵芝草。


两侧以爪托璧的双龙是通天神兽,其形态是典型的汉代走龙。



陶床榻


唐长安城模型



螭首



花纹瓦当


莲花纹砖


三彩屋舍
为长方形两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大门、四角亭、前堂、后寝和假山、水池,两侧是进深较浅的廊房。三彩住宅模型由九座房屋模型组成,有院门、堂、后室,两侧东西厢房。
院门的顶部为悬山式,两侧有山墙,中间有门,下有长方形底板。
堂(后室)的顶部为悬山式,前面设四根明柱,中有一门,下有长方形底板。
大厢房二座,顶部为悬山式,设有山墙与后墙,前有二根明柱,下有长方形底板。
其余的为后室(堂)与厢房共五间,顶部均为悬山式,有山墙与后墙,下有长方形底板。


房顶有简单的瓦与脊装饰,屋顶均施绿釉,其余部位施白色护胎釉。胎白色,质坚硬。院内有站立的侍从,还有鸡、鸭、狗、猪、骆驼等。侍从俑三件,头戴幞头帽,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恭手站立,两件施绿白相间釉,还有1件通体施淡黄釉。鸭子四件,造型相仿,动作各一,或站或卧,或前视或回首,施黄绿釉的各两件。狗三件,均为蹲卧状,侧首远视,分别施绿釉、黄釉、褐釉。鸡一件,伸颈站立,为打鸣状,通体施黄釉点彩。猪三件,施黄釉的一站一卧,施绿釉的呈卧状。骆驼一件,通体施黄釉,正在院内首吃草。
    这种成套组的唐三彩院落模型出土量较少,唐长安及周边是出土集中地区。反映了盛唐时期经济繁荣,上层社会追求安逸舒适的庭院生活。这类庭院以围墙相连,是唐代贵族住宅的真实写照。


象首挂钩


三彩象首挂钩



鎏金铜铺首——镇馆之宝
这对鎏金铜铺首直径26.5厘米,环径20.6厘米,重1.6千克,是当前已知的最大的唐代铺首。圆形片状,通体鎏金,浇铸锤揲成型,以兽面纹的高浮雕装饰为主,呈现出兽首衔环的样貌。异兽双目圆睁,长角下垂,眉尖上挑,鼻头上翻,五官被塑造得立体生动,显得孔武有力。
虽然铜环表面的鎏金已严重剥蚀,其中一件鎏金铜铺首的边缘部分出现了残缺,但当仔细观察时,仍然能够感受到它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一面,感受到它作为大唐盛世‘守门者’的千年风华。


明模型



陶衣箱


陶衣架、立柜


彩陶螭首



陶房屋




螭吻


人物纹砖



石刻“鹤鹿同春”



彩陶粮仓



帝都万象,以“周秦文明”“汉唐风采”“府城华章”分为三个章节,以各个历史时期文物的基本用途为组合,从不同的侧面再现出帝都生活的万千气象。

周秦王朝兴起于关中地区,创造的礼乐制度、道德规范、政治和法律等,成为中国古代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标志。作为西周王朝的首都所在地,周人在这里建造宫殿、制订礼乐、分封诸侯;作为大秦帝国的首都所在地,财货之富足,交通之便利,远超前代国都,可谓“天下辐辏”。

西周   勾连云雷纹大鼎(好像是在维护中没展出)


簋(guǐ)是盛食器,在贵族生活中与炊食器的鼎配合使用。鼎用以盛肉,簋用以盛黍、稷。陶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西周时期,使用者以其等级的不同在数量上有严格的规定,鼎以奇数,簋用偶数,“三礼”所记祭祀用的太牢最高规格为九鼎八簋,是为列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   妾簋——通高27.1cm,口径21.6厘cm、座边长22cm。
通体饰凤鸟纹,以云雷纹衬底。腹内底部铸有三行十九字铭文,大意为:王在成周召集 群臣讨论伐楚荆之事,妾陈述了征讨的计谋被王所采纳,妾为纪念此功绩铸造宝簋。此簋出土于一座西周墓,从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及该簋的造型和纹饰特征看,推测铭文中的“王”为西周康王。


这件簋的圈足比例适度地张开,稳稳地落实在方座上,双耳伸展于方座之外,产生向外扩展的张力。耳部的丰富变化与空间处理,又与簋身和方座造成虚与实、圆与方、曲与直、繁与简的对比。


青铜耒耒壶


 在宗法礼制听体制下,祭祀和战争为国之大事,有限的青铜被大量铸造成礼器和兵器。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迅速普及,生产工具得以改进,农业、手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经商鞅变法之后,本地的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壮大,为秦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鼎是炊食器,用于烹煮或盛鱼肉以供祭祀或宴享,夏商周及秦汉沿用两千多年。其形状多为圆形三足。也有方形四足鼎、扁足鼎和鬲鼎等形式。西周时期存在着列鼎制度,列鼎是王公贵族在祭祀、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形制、纹饰相同,而尺寸大小依次递减或相同的成组的奇数的鼎,即: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随着奴隶制的瓦解,用鼎制度亦发生变化,但用鼎数量的多少始终是判定墓主人身份高低的重要标志。





战国  青铜  凤流提梁盉(hé)



西周   卫簋(1973年陕西省长安县沣西乡马王村出土,共四件。)
通高31.5cm,口径21.5cm,座高9.4cm,座边长19.2cm,重分别为9.45kg、8.5kg、9.18kg、8.31kg,四件形制纹饰相同。


簋体扁宽,上有盖,圈足下连方座。盖、腹和座分别饰四个造型相同的饕餮纹,腹部饕餮纹眉心上方饰一兽面,圈足饰两两相对的四个顾龙纹。通体以饕餮纹为主纹,地纹和主纹上以阴线云纹为饰。簋盖和腹心各有六行55字铭文,内容相同, 记述周天子在康宫召见并赏赐给卫赤巿和攸勒之事。


西周  青铜  永盂——镇馆之宝(我的家乡蓝田县出土的,有点儿自豪是怎么回事
通高47cm、口径58cm,此为西周时期的大型盂之一。
侈口,直腹,附耳,高圈足。



前后扉棱上各有一只圆雕长鼻上卷的象首。通体装饰花纹,以细雷纹填地,腹部主体花纹是叶形兽体纹,颈部及圈足分别饰龙纹和解体式变形兽面纹。内底铸铝文一百二十三字,记述益公受天子委托赐给师永田地,参与出命和授田仪式的还有邢伯、尹氏、师俗父、遣仲等大臣,以及司土、司工等官员。



西周   甬钟:西周出现的一种成编演奏的重要青铜乐器,流行于南北各地。其形制和演奏方式均有实出的特点:甬上有斡,可钟口朝下悬挂于演奏架。



战国·秦  镂空回首金虎



战国·秦  金虎饰


秦  勾连云纹玉杯(出土于西安西郊的阿房宫遗址)
由杯身和底座两部分构成,是迄今为止较早的玉高足杯。


杯身部分有四层浅浮雕纹饰,自上而下,第一层为柿蒂叶子与连云纹,第二层为谷丁勾云纹,第三层为几何形勾云纹,第四层为变形云头纹,每层纹饰之间均有弦纹分隔。底座上部阴刻五个矩形框,每框内有交叉的“S”形简化凤纹,纹饰整体纤细华丽,丰富多彩。



石犁、石斧、石纺轮、陶拍、蚌刀




西周至秦代时期的各种货币,从早期的贝币到后来流行的金属货币,从形态各异的钱币到统一的方孔圆钱,从一个侧面反映秦人统一六国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颁布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形的政策,将过去六国使用的铲币、刀币、环钱等统一为秦国使用的半两钱币。

海贝、玉贝币、铜纹鼻钱、蚌饰


蚌饰、蚌环







轺车模型


秦 跽坐陶俑


青铜车马饰展示了周秦时期的车马形制,反映了当时乘坐(乘车)、战阵(兵车)和田猎(田车)的车辆使用制度。同时,结合马车各部位示意图,标注不同车马饰的具体位置。

西周马车部位饰



箭弩、青铜剑



汉唐时期的都城长安,规模宏大,人口剧增(汉30万,唐100万)百业兴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当时的长安城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汉有文景之治和昭宣中兴,唐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国家统一,社会繁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和西方的交流拉开序幕,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产从长安经由这条国际通道输往西域,西域的奇珍异宝、葡萄、苜蓿等诸多物种以及音乐舞蹈、杂役百戏等也来到了长安,丰富了这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使得长安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长安以兼容并蓄和创新发展的姿态,广泛地吸取异域文明,融合交流出汉唐华章。

汉  嵌眼纹玻璃鎏金神兽形青铜饰件
一组两件,通体鎏金,神兽形顶端和侧面以及饰件底部镶嵌有眼纹玻璃珠饰,现在部分脱落。



唐   “乾符六年”银铤


唐  “姚州贡金十两”金铤


西汉  金饼
西汉是个多金的王朝,文献中记载西汉皇帝和国家用于赏赐、馈赠、聘礼、储藏、贸易的黄金屡见不鲜,而且数量惊人,为各代罕见。
该金饼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汉代金饼是同一批出土的。
每个直径大约6.2厘米,重量约250克,与西汉初期的“一斤”相当。金饼一面光滑,一面粗糙。光滑的一面内凹,粗糙的一面突起。普遍具有“冰裂”。



汉 “大泉五十”铜钱版(左下)
汉“五铢”铜范(左上)
汉“半两”铜范(右上)
唐“开元通宝”铜范(右下)


新莽  “大布黄千”石范





唐   三彩凤首壶
高32.5厘米  最大腹径13.5厘米  
 小口,口下有一凤首,长颈,扁腹,高假圈足,呈喇叭形,单把,通体施绿、褐、黄等釉彩,腹部的两面均有浅浮雕纹 饰,一面是凤鸟纹,站立于花叶上,昂首挺胸,双翘向上扇动,尾羽上翘,一足抬起,若跳舞状,另一面为骑马狩猎纹。


唐   三彩四系罐




唐  金树、金龙、金凤、金鸭




唐鎏金走龙
高10.8厘米、长18厘米。通体鎏金,呈行走状,左侧双腿向后,右侧双腿向前,尖嘴龇牙,长舌卷曲,独角竖耳,头顶卷发向后,锯齿状背脊,长尾后拖,末梢上卷,全身装饰鳞纹,劲健有力。



新莽  九鼎(包括5件铜鼎和4件釉陶鼎)
王莽摄政后,为巩固统治,实行一些列改革。在礼制改革方面,遵从周礼,《汉书·王莽传上》有“今制礼作乐,实考周爵五等,地四等,有明文;殷爵三等,有其说,无其文。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9件鼎形制相同,大小相近。
4件釉陶鼎,器体硕大,形制特殊,为子口,半球形腹,圜底,底附三蹄形足,足较细长,足跟稍外鼓,内侧呈三角棱形,口沿两侧附对称方形穿耳,器腹上部饰比较疏朗的窃曲纹,均高40.8cm。
5件铜鼎形制、大小相同,均通高45厘米,子口内敛,半球形腹较深,蹄形足略高,微外撇,足内侧平直,断面呈半圆形,方形附耳先平伸出,而后上折。口沿下装饰窃曲纹,上下各有凸弦纹一周,器腹靠近耳根有凸棱一周。


 汉    飞鸟带柄熏炉


唐   银碗、银杯、羊铜灯


汉   “梁山宫”铜熏炉


西汉   “奇华宫”五足铜炉


汉   鎏金凤鸟铜锺
西汉锺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也是酒器。这件鎏金凤鸟铜锺高度为78厘米,表面鎏金,盖子顶部有一只凤鸟。凤鸟口衔一珠,头胸趋前,长尾上扬。整体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是国内现已发现的西汉时期最大的鎏金铜锺,更令人称奇的是,出土时锺内还储存了26公斤的西汉美酒,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古酒。


铜蒸馏器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铜镜



金、银背镜是指以黄金或白银在模子内捶打成薄片,再压印凸起的纹饰,然后錾刻出图案,之后通过镶嵌的方式装置于铜镜镜背用来装饰的特种工艺镜。
金、银背的安装需要工匠能够一次性准确地将金、银背中镜钮上用于穿孔的部分与铜质镜钮的孔道对应。在安装穿孔的过程中,受到冲击的金、银质薄片向镜钮孔内卷曲,完成扣合,从而使得金银背更加牢固地与镜背结合在一起。一旦定位不准,金、银背的钮部会发生损毁,可见金、银背镜的铸造难度极高。


唐   金背瑞兽葡萄镜
八瓣菱花形,更便于镶嵌卡扣镜身。


“镜背中间高高突起的镜钮上卧伏着一对首尾相接的瑞狮,内区旋转式排列着八组高浮雕瑞狮,被枝叶茂盛的葡萄藤蔓隔开。其中,三组为母子嬉戏狮,另外五组为单狮独嬉。外区为神态各异的八组对鸟,有凤凰、孔雀、鹦鹉及鸿雁等,姿态各异。隔分内区八组动物的葡萄藤由里向外越过凸起的‘梁’后绕两次在中间形成被叶子包裹的初生葡萄串或石榴状蓓蕾。”


瑞兽是我国古代艺术常见的表现题材,寄托着吉祥美好的愿望;葡萄是汉朝时张骞开通西域传入我国的,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厚的文化价值。

汉   铁鐴土、铁铧冠、铁卧牛
       铁铧、铁锄、铁鐴土




汉   彩绘百枝陶灯


汉唐时期庄园:封建庄园的形成和发展,是古代经济社会重要文明成果之一。两汉时期,庄园已初具规模,呈现出高楼连阁的庭院式建筑格局特点,形成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生产生活空间。庄园主们占有大量土地,庄园内有农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的生产,或进行一定的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活动,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



北朝   武士俑


北魏   彩绘甲骑具装俑



汉   彩绘骑马俑


隋   黄釉武士骑马俑、黄釉武士俑



北周   彩绘盔甲武士俑



五代以后,长安的城市规模大为缩减,人口骤减,经济、文化地位大不如前。但因这里地处西北、西南的交通要冲,是保障西部稳定、维系中原安全的重镇,因而受到宋元明清各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城内店肆林立,商贸繁荣。高大的城垣、钟鼓楼、西安碑林、关中书院等重要足迹,集中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深厚文脉。遗留至今的各类文物,印证了西安的不朽与繁华。

北魏   一佛二菩萨石造像


北魏   立佛石造像


北周   贴金彩金观世音石立像


北周   八棱八面石造像柱


北周   石佛头


唐  圆形造像石幢顶


隋  鎏金带头光铜菩萨立像


北周  鎏金带头光铜立佛造像


唐   鎏金西方三圣铜造像


汉  说唱人物铜镇


 陶俑出现于春秋时期,属于陵墓雕塑的一部分,是专门用于随葬的冥器。起初只是偶人,后来扩大到有生命的家禽牲畜以及丧葬观念中的摹拟神灵。因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俑真实地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

十六国   彩绘女俑



西汉   彩绘跽坐女俑(高34厘米)
(右)女俑头发中分向后梳拢,至颈后挽结,收束为垂髻。面庞清秀俊美,长眉,大眼明亮而传神,抿嘴含笑,满面春风。身着三重衣,颈部可见露出内、中衣的曲领,内衣上残留红彩。女俑跽坐于地,双手拢袖掩于面前,似在吹奏乐器,乐手全神贯注吹奏乐器的神态表现得真切生动。


隋·初唐   黄釉吹笙、乐舞、吹排箫女俑


隋·初唐黄釉侏儒俑



唐&宋  彩绘女俑


唐时,俑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线条流畅、装饰华美。燕瘦环肥,工匠在“以肥为美”风尚影响下,根据女性的等级地位,刻画出不同形象仕女。
唐  高抛髻女立俑





唐  高髻女立俑




唐  堕马髻女立俑


唐  莲花冠拱手女立俑


唐   双髻拱手女立俑


这组女俑高60-75厘米,各个体态丰腴,珠圆玉润、千娇百媚,安静恬然而大气,衣裙的质料、皱褶、风向以及人物的身份、表情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胸前V形衣领露出脖颈,衣裙贴体有曹衣出水之感,展现了盛唐女性诱人的魅力。


唐   蓝釉点彩驮骡



唐   三彩胡人腾空马——镇馆之宝
于1966年西安市莲湖区制药厂唐墓出土,通高38cm,长52cm。此腾空马造型由胡人骑马俑和腾空飞奔之马两部分组成。



骑马俑的头发中分,在两耳上各梳一髻,面部丰满,身前倾,双拳作控马缰绳状,身着圆领蓝色长袍,腰束革带,带上系囊,足蹬光头靴。马的体形彪悍,作跃起腾空状,颈上鬃毛直立,马鞍之后有白、绿、黄三色相间的袋囊。马通体施黄釉,前腿上部釉色浅白,其上黄釉流淌非常明显。
马是唐三彩动物俑中塑造最为传神的一种,制陶工匠们抓住了马的内在精神,以强劲膘肥的外形体现了骏马彪悍勇猛的性格。这件胡人腾空马,以生动、逼真的造型,鲜美的釉色,成为唐三彩中仅见的精品。



唐   彩绘胡服胡帽女立俑、胡服螺髻女立俑


唐   彩绘乌蛮髻







唐   三彩胡人武官俑



唐   彩绘胡人牵🐎(🐫)陶俑



 唐   三彩马


唐   三彩披鬓鞍马、三彩骑马俑



唐   三彩抱幢狮子


北周   史君墓石椁
椁长2.46米,宽1.55米,高1.58米,整体为歇山顶式殿堂式建筑,由底座、中部墙板、椁顶出檐和屋脊四大部分组成。在椽头、瓦当、斗拱、立柱等部位均贴金。在石椁门楣上方的铭文上,隐约刻着“史国人也”四字,表明墓主人来自西域古国史国,故而被称为史君。史君墓主人及其妻康氏分别为史国人和康国人,是历史上所称的粟特人。据铭文记载,史君本居西域,后来迁居长安,并被授予凉州萨保的身份。


石椁铭文内容是用粟特语与汉语双语撰写的,铭文左半部分为汉字书写,可以看到“史国人也”这四个字,“史国,是西域古国。以国为姓,史也是昭武九姓之一。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墓主人称为史君。”


门扉分左右两扇,两扇石门上均饰彩绘贴金,彩绘大部分现已脱落,仅存飞天和莲花等图案。每扇石门上均有浮雕石泡钉。


门楣和两侧立柱上均浮雕缠枝葡萄、忍冬、伎乐、天王。
门两侧为脚踏小鬼的四臂守护神,雕刻手法采用高浮雕,十分醒目



最外侧对称的是直棱窗,直棱窗上分别刻有伎乐,下刻人身鹰足的穆护,手持火棍,前面分别放有两个祭祀用的火盆。
伎乐头顶带有头光,造型、神态各异,尤其是手持的乐器各不相同,有箜篌、曲颈琵琶、横笛、筚篥、排箫等。其中右侧门柱的上部两伎乐还有未雕刻完的迹象,为研究北周雕刻步骤提供参考。



最外侧对称的是直棱窗,直棱窗上分别刻有伎乐,下刻人身鹰足的穆护,手持火棍,前面分别放有两个祭祀用的火盆。

石椁墙板四面分别浮雕有四臂守护神、祆神、祭祀、升天、宴饮、出行和狩猎等题材的图案。在人物脸部和服饰、动物上进行彩绘或贴金。雕刻内容与风格带有十分明显的外域特色。在石椁外侧,工匠用贴金彩绘浅浮雕记录了史君丰富而传奇的一生。这些浮雕中,有他和朋友们在长安宾朋满座、举杯欢饮的画面,也有他在中式风格的鸟云山树及水波装饰纹中骑马狩猎的风姿,体现了中原与中亚文化的交流融合。
石椁东侧由两块石头组成,分三组画面,由北向南排列;北侧上刻一祆教的主神和供养人,下为山水和桥梁,桥头有两个祭祀;中间画面上为飞天和翼马,下为桥梁和水兽;南侧为墓主人在飞天地导引下升天的场景。



石椁西面由两块石头组成,分别刻有三组画面,由右至左分别为说法、墓主人降生、狩猎和商旅。





石椁北面刻五组画面,正中间为男女主人出行的画面。
左侧为墓主人夫妇对饮的画面,右侧为会盟商贸


墓主人夫妇在葡萄园宴饮的画面


飞天救难的场面


棺椁底座上雕刻的飞天、鱼尾飞马、牛头鹰翅等等






它如一位沧桑的历史见证者,见证着丝绸之路文明与变迁。




唐长安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有许多外国人侨居,其中以西域胡商居 多。西安地区大量胡人俑的出现,反映了长安城区繁荣的国际贸易盛况。尤其是胡人与载物骆驼的组合,最能体现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唐   三彩载物骆驼 
2002年西安长安区郭杜乡一座唐墓出土了一件胡人俑和一件载物卧驼。胡人俑高42.6厘米,高鼻深目,双眉突出,双耳系耳套,头戴黑色幞头,面部略带一丝笑。身着黄色圆领紧袖长袍,腰束带,右臂弯曲至胸前,作牵驼状。足蹬圆口鞋,站立于方形托板上。胡人旁边有一载物卧驼,高29.1厘米,长45厘米,驼首高昂,双目圆睁,作嘶鸣状,前后肢屈跪卧地,后肢似在用力,尾巴盘曲上翘,表现了载着货物的骆驼正在奋力起立时一瞬间的情景。驼的背上垫一椭圆形毡,毡四周有打褶的花边,施草绿色和白色釉。双峰间搭有鞍架,上覆驮囊、丝绸、两侧带马镫壶、花口盘、凤首壶等物。周身施淡黄、褐、绿釉,色彩艳丽。这组胡人和骆驼俑,形象逼真,动感十足,反映了胡人在长安采足了货物正欲起程返回西域的精彩场面。



唐   彩绘小憩骑驼俑
长60厘米,高73厘米。骆驼曲颈昂首,张口嘶鸣,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上。驼背上一个身穿胡服的女俑,侧身盘腿横骑驼背,左手搭在左腿上,右手搭在驼峰上,头枕右臂作小憩状,惟妙惟肖的造型把丝绸之路上旅人的艰辛表达得淋漓尽致。
骆驼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骆驼俑在古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现。它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或与胡人相伴、或满载物品、或结队成群,展现了古代丝路上的繁荣景象。骑驼胡人小憩俑是骆驼俑中造型生动形象的珍品。




汉   男立俑


汉   凤帽喇叭裙女立俑



西汉   彩绘步兵俑


十六国·北魏   彩绘披风武士俑



唐   三彩镇墓兽



唐   彩绘镇墓兽



隋·初唐   黄釉人面镇墓兽、黄釉兽面镇墓兽





唐   三彩武官俑、三彩武士俑


唐   彩绘贴金天王俑


唐   彩绘塔式罐



唐   彩绘贴金天王俑


唐   三彩天王俑



十六国   独角兽


北周彩绘兽面镇墓兽


汉   彩绘展翅翼兽



汉   彩绘翼马




宋   口郡太守鎏金铜牛符




清康熙刻本   张载《横渠先生易说》



北宋   
青釉瓜棱形钵
耀州窑青釉花口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荷口尊
耀州窑青釉刻花覆碟形五足炉


唐   黑铀细颈长流铜壶、黑铀瓜棱执壶


北宋   黑铀釉油滴盏


元   
幞头立俑、四乘马拉车、硬幞头立俑、笠帽男立俑、鞍马、盘髻拱手女立俑、双髻捧盒女立俑、驮物骆驼、背囊骑马俑、负匣骑马俑、彩绘鞍马、彩绘驮物马




明   彩绘俑
明代仪仗队
明代只有藩王以上的贵族墓才随葬陶俑,西安仅发现区区几座,但每座都随葬陶器上百。1999年8月在西安雁塔区曲江乡金呼沱村发掘的明代宗室开阳王朱公鏳墓,明代曾在西安地区封立了十四个秦王,秦王死后都安葬在西安城东南的少陵原及杜陵原上,被俗称为“明十四王陵”。这套仪仗俑出土于汧阳王朱公鏳的墓冢中,共出土有陶俑、陶器物模型、瓷器、玉器等共计111件,其中陶俑79件。陶仪仗俑对明代宫廷服饰、仪仗制度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还出土了陶房屋模型、陶家具和灶具模型等等,这些陶俑和陶器共同组成为明代官僚贵族居尊生活的一个缩影,形态逼真,比例适度。俑的衣冠装束和动作表情都达到了高度的写实,人物体积虽小,但神态毕具,与宋、元两代的同类俑像相比,显得更具世俗的生活气息。










金    “总帅府印”、 “种田所奏差官字字印”铜印


元   “淮安百户印”铜印


元   “随山芽屯义兵百户印”铜印
金   “万户之印”铜印
金   “陕西路总帅府知府印”铜印


明   “北极驱邪院”铜印
清   “夹江县儒学记”铜印
清   “陕西绥德城守营都司佥书之关防”铜印


明   “耀州造到大宝券纸”铜印
明   “大明秦藩宗室辅国将军诚涖关防记”石印




清  
 “咸丰九年”墨、
胡开文“七言诗”墨、
“咸丰丙辰年”朱砂墨


清   塔形墨


辋川,是达官贵人、文士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素有“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之誉。在西安市蓝田县,是秦岭一条风光秀丽的川道。辋川在历史上不仅为“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而且“辋川烟雨”为蓝田八景之冠。
《辋川图》是唐代王维所作的单幅壁画,原作已无存,现只有历代临摹本存世。

清   赵孟頫款   设色《辋川图》手卷

主画面亭台楼榭掩映于群山绿水之中,古朴端庄。别墅外,山下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辋川图》里的人物,弈棋饮酒。投壶流觞。一个个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态萧然。




清康熙   冯从吾《冯少墟集》
清宣统   吕大临《礼记传》
清康熙   李颙《二曲集》


民国   于右任草书《醉离歌》


造像艺术专题陈列展厅,以佛教石刻造像为主、辅以金铜造像等佛教文物,介绍长安佛教的基本情况,突显长安佛教的重要历史地位,集中反映长安佛教的空前盛况。展厅面积640㎡,陈列文物120余件组。
北魏   孝昌二年佛造像


北魏   太昌元年造像碑



北魏   四面造像碑





北魏   亭阁式造像塔



西魏   大统三年造像碑


西魏   佛像


北魏   佛像残躯


北魏   双层佛塔


北魏   始光五年背屏式弥勒菩萨造像


北周   佛像



北魏   景明四年社供仁造弥勒佛像碑


北魏   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北魏   清信士郭口造像碑


西魏   大统十六年龛式造像


西魏   菩萨像



西魏   一佛二弟子造像碑


北魏   楼阁式造像塔





北魏   保定三年造像碑



北周   清信女造释迦像


北周   保定五年菩萨像







北周   贴金彩绘观音像


北周   一佛二弟子造像碑



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北周   释迦、多宝佛龛


隋   菩萨像


隋   开皇四年董钦造一佛二菩萨像

















唐   天王像



唐   青石佛龛造像




唐   善业泥像




唐   四神石棺







唐   象驮座






北朝   佛板


金   佛像


唐   十一面观音像


送子观音像


明   鎏金佛像



宋   罗汉像



清   鎏金观音像




隋   菩萨像


古代书画艺术陈列展厅,在近万件收藏作品中,选择了100余件书画作品,作为专题陈列。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今年是傅嘉仪先生诞辰80周年,适逢终南印社建社45周年,在西安博物院,也是先生生前一直工作生活的地方,以“红柳精神”为题举办此次展览,以纪念这位为终南印社成立与建设、为推动陕西篆刻书法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



第一部分“红柳精神”共展出傅嘉仪先生代表作50余件。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野鹤知金曲,山樵识幽兰”





“宁入饿鬼道,不参野狐禅”






第二部分“问印长安”共展出终南印社长、顾问及社员作品100余件。









玉器陈列展厅,将各时代玉器按用途分类组合,展示古代玉器精品。

仰韶文化  玉璧(玉璧由研磨谷物的环状石器演变而成,形状为圆形扁平体、中部琢空。壁的造型按古代天圆地方宇宙观念用以象征太阳和天宇,为祭天的礼器。)
新石器   素玉瑗


汉   双身兽面蒲纹璧、谷纹璧、青玉璧


秦   玉觿
       玉琥(虎形玉器称“琥”,专门用来祭祀西方之神的礼器)
       玉圭(扁平长条形玉器,下端平直,上段作三角形。据《周礼》记述,圭不仅用来祭祀天地神灵,象征等级制度,还被用于朝觐、婚聘、丈量土地、测定时间、表示重量等。)






清   镂空香囊、四联盒


清   四联瓶


宋   玉马、男玉人
元   玉辟邪
明   镂雕人物炉顶
清   玉童子


三足蟾


清   俏色福禄寿山子


汉   螭纹剑摽、螭纹剑璏、镂空螭虎纹剑首



元   玉鸿雁


唐   玉鹰首




清   “斋戒”方牌
明   梅花团形玉片
清   螭纹韘形佩
清   龙形佩


清   双兽坠、刘海戏金蟾坠、玛瑙枣形坠


上:宋&明   带銙、玉牌、带饰
下:元&明   带饰、带扣、带銙


战国   夔龙形佩


西汉   镂雕韘形佩


北朝   蝙蝠形珩


清   望子成龙翡翠







制玉过程



除西安博物院、市考古所收藏的文物外,西安市属各区县也收藏有2万余件文物,在市属各区县的文物藏品中选出160余件组,利用临时陈列厅,以区县为单位进行集中展示。

小雁塔以北门为正门,20世纪90年代修建的歇山式仿唐山门气魄宏伟,横额上“小雁塔”三个字由已故著名书法家傅嘉义先生书写,清秀中透着刚健,像一排排回归的大雁。



小雁塔本名“荐福寺塔”,始建于唐景龙元年(707年),位于唐朝长安城荐福寺,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的佛塔。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当时塔院并不在荐福寺内,唐朝末期的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后来荐福寺迁入塔院内。明、清两朝时期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


小雁塔是密檐式砖结构佛塔(密檐式是指从外观看起来檐数很多、檐层密集,而更多的密檐式塔檐数比层数要多很多,且每一层高度呈递减的趋势,明显不同于楼阁式的大雁塔。 )。塔为青砖砌筑,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小雁塔的基座为砖方台,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基座之上为塔身,塔身底层较高,二层以上逐层高度递减,故塔的轮廓呈现出秀丽的卷刹。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塔身轮廓呈现锥形形状。









小雁塔的塔身单壁塔内中空,塔壁不设柱额,塔身上为叠涩挑檐,塔身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层檐下砌斜角牙砖。






塔底层南北门镶以石门,北门外紧靠塔体的砖砌门楼,系清代后期所增建。南门镶以石门,石门楣及门柱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供养天人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线条简洁、遒劲有力。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内设有单旋木梯,可登临塔顶。由于塔刹被震落,顶上极开阔,可以俯瞰西安市景。不巧这次塔正在维护,下次再来登塔。
塔南侧有清代石门坊,南额刻有“万汇沾恩”,北额刻有“不二法门”。告诉所有经过它的人都会受到佛的荫福,这座石门是清代光绪年间建的。




小雁塔的修筑质量很高,被誉为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典范,比它晚100多年的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就是仿照它来修建的。
小雁塔自6层以上急剧收刹,使整体呈现出圆合秀丽的外轮廓曲线。注目端详,给人以苗条、俊俏、舒展的美感,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
塔北,有两尊石碑,碑是清代重建寺院时立的。
东为“捐助姓氏碑记”。石碑正面是功德碑,上面记载的是当时一些捐款人姓名和捐款的银两数目,碑的后面是重修古荐福寺记。






西为“弥勒佛画像碑”,弥勒佛画像碑正面是弥勒佛线刻像图,背面则是重修古荐福寺地藏王菩萨殿碑记。




重修荐福寺记碑



荐福殿堂图、荐福寺重修记


地震碑:在小雁塔北门的石门楣上。明嘉靖年间,朝廷命官王鹤在荐福寺居住时,听到僧人讲述小雁塔震合的故事,深感惊奇,就写了一篇短文记刻在这块门楣上。碑文记载:1487年地震,小雁塔从上到下震开了一条一尺多宽的裂缝,就像开了一个大窗户,34年后即1521年,关中又一次大地震,一夜之间小雁塔被震开的裂缝竟然又神奇地合在一起,当时人称之为神合。

荐福寺内的诸多碑刻,记载了不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维修工程及对寺院和佛塔的赞美诗词,院内现存相关碑刻38处,保存最早的是宋政和六年 (1116年)立的《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该碑记载,小雁塔在当年整修时用白垩土粉刷成了白色,碑中描写塔通体洁白,与太阳同辉。
“圣旨碑”,因在碑的阳面正中有用楷书刻的“圣旨”二字而得名。碑文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英宗时期有一位叫勺思吉的番僧,看到荐福寺破败不堪,就到处化缘、节衣缩食,前后用了17年时间才将荐福寺全院大修完毕,这次大修,基本上奠定了明清荐福寺的布局和基础。工程竣工后,他亲自带着绘制好的“荐福殿堂图”去京城向当时的皇帝明英宗邀功并请赐寺名,谁知明英宗看后竟勃然大怒,问他屋顶为何用了绿色琉璃瓦?原来琉璃瓦专为皇家御用,一般人使用就是犯上的大罪,明英宗不了解荐福寺的历史,因而要治勺思吉的罪。勺思吉辩解说,荐福寺在唐代就是一座皇家寺院,修缮时只是用了院中收集到的唐代旧瓦做装饰,并不是擅自使用。于是,明英宗准了他的奏请,让他到荐福寺去做住持,沿袭唐制,寺名不改,并亲自题写了“敕赐荐福寺”的匾额,这就是慈氏阁上悬挂的那块匾。

荐福寺最初建于唐文明元年(684年),是唐睿宗李旦为其父唐高宗死后献福而建佛教寺院,最初名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名为荐福寺,并亲自以飞白体题写了“敕赐荐福寺”的匾额,并一直沿用至今。

现存的荐福寺古建筑群,《重修荐福寺碑》{刻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碑文记载,康熙年间有两次大规模的整修,寺内古建筑群大体延续了明代正统年间重修时的布局,“重修荐福寺殿堂图”上可以看出,仅直对小雁塔中轴线上的正殿就有9座,依次是:金刚殿、天王殿、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塔、白衣阁、药王殿、地藏王殿及卧佛殿,各院落之间层层设门,古时各殿门敞开可一贯到底,只有皇帝来时才能打开,普通百姓只有从侧门出入。
白衣阁




慈氏阁,阁上悬挂的“敕赐荐福寺” 匾额是明英宗朱祁镇手书的。



神龙二年(706年),唐王室扩充寺庙为翻经院,使荐福寺成为继慈恩寺之后的又一个佛教学术机构,是唐代重要佛经翻译场所之一,吸引了唐代许多高僧。作为荐福寺佛塔的小雁塔,则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和佛图等。当时小雁塔所在塔院虽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但小雁塔塔园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的文字记录来看,当时荐福寺已迁入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
今天我们看到的荐福寺兴建于明清,在其中轴线上仍保留有各种碑刻、殿阁等明清建筑群,它们与小雁塔交相辉映。



由藏经楼、大雄宝殿及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是荐福寺的主体,西边就是方丈就寝的方丈殿,荐福寺的大德高僧当年就是在这里讲经说法的。
义净法师,唐代著名僧人、旅行家,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咸亨元年(670年),他从长安出发,不畏艰险,远渡重洋,前往印度取经,历时25年,于武周证圣元年(695年)归国。义净回国时,武则天亲自带着仪仗队到洛阳东门外去迎接他,后又在荐福寺为义净设置了翻经院,供他译经用。义净在荐福寺主持译经工作,共译经56部、230卷,成为唐代继玄奘法师后又一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唐中宗为他写的序中称颂他是“法门之龙象,凡宇之栋梁”。


慈氏阁南面东西,分别是钟鼓楼。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就来自这座钟楼。清代康熙年间以来,因荐福寺内移来金代铸造的铁钟,寺僧晓扣之则清音远震,辅以雁塔秀影,形成了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胜迹。







荐福寺内的古树名木共计十棵,九棵为国槐,一棵楸树,距今约800一1300年左右。其中五棵国槐分布于大雄宝殿前中轴线两侧,其余四棵分布于慈氏阁南面和钟鼓楼之间的院落。



“最胜法门”的匾额清楚地表明荐福寺作为皇家寺院的崇高地位,这里才是荐福寺寺院的正门。



寺内还存放有石人、马柱等等民间文物以及各种民俗艺术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