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中国“煤都”抚顺,自然不能错过西露天矿和煤矿博物馆,博物馆开设于矿坑西南部,门票30元。想看矿坑的,需前往东岗观景台,距离博物馆约12公里,开车约20分钟,矿坑距离平顶山惨案纪念馆只有五六分钟的车程。可以按照煤矿博物馆 - 西露天矿 - 平顶山纪念馆的顺序来一一观看。
虽然距离博物馆有点远但也值得,感受亚洲第一露天煤矿之震撼,饱览十里煤海之雄姿,开启一场别具一格的工业之旅。毛主席曾亲临西露天矿视察,留下了“大鹏扶摇上青天,只瞰煤海半个边”的精彩诗句,生动描绘了西露天矿规模之宏大。
西露天矿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清政府禁止在东北开采煤矿,因为东北是龙兴之地,如果开矿的话,怕动了他们的龙脉、破坏了风水,抚顺作为满清祖陵清永陵的所在地,更是被严格限制不准开采。
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内忧外患,财政窘迫,这才不得不撤销了禁令,允许开矿。光绪年间,消极开放政策转变为积极奖励开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一波办企业、开矿山的狂潮。沙俄在东北获取了铁路修筑权,修建中东铁路,并夺取了中东铁路沿线三十里以内的煤炭开采权。
1901年,抚顺地方绅商王承尧,向盛京将军增祺奏请开矿,增祺又上奏,得到光绪的朱批,增祺给王顺尧颁发了开采批准书,拉开了民族资本开采抚顺煤田的序幕。王承尧和地方乡绅翁寿,分别以华利兴公司和抚顺煤矿公司的名义获取矿权。
次年,垂涎已久的俄国人鲁宾诺夫策划了董事长改选会议,和俄籍华人纪凤台分别当上了正副董事长,翁寿开办的抚顺煤矿公司完全落入了沙俄手中。拿下了抚顺煤矿公司,俄国人又瞄上了王承尧的华利兴公司,日俄战争期间,俄国兵武力侵占了华利兴公司旗下五个矿坑中的三个。
日俄战争结束,沙俄战败,他们在南满的煤矿权益被日本夺去了,日本展开了对东北煤矿资源的掠夺。日本在经营抚顺煤矿的40年中,一天最高产可达两万吨,共计掠夺了两亿多吨优质煤。
日本利用这些煤来发展其本土的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加强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将煤远销至东南亚、印度,建立殖民地经济网,搜刮殖民地的民脂民膏。面对着日本的大肆掠夺,为了夺回矿权,王承尧奋勇上书高达11次,在争夺矿权的斗争中,耗尽了财力和精力,但未能如愿以偿,在1930年郁郁而终。
随着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对东北资源的掠夺更是到达一种疯狂的地步。日本通过“满铁”(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掠夺东北丰富的矿产资源。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又创办了“满炭”(满洲炭矿株式会社),满铁将部分煤矿移交给满炭,自己保留了东北最大煤矿 - 抚顺煤矿。
直至1948年10月,抚顺解放,抚顺煤矿被党接收,成立了抚顺矿务局,王新三任局长,抚顺矿区迎来了新生。抚顺煤矿占据多项世界第一:世界第一的油母页岩资源利用量;世界第一的页岩油产量等。
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亲历了繁华,也见证了落寞,昔日头顶光环的抚顺西露天矿,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走向历史使命的终结。西露天矿的教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也需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迎接美好的未来。
平顶山在西露天矿的东边,从矿坑的东岗观景台前往平顶山,开车只需五六分钟。平顶山惨案纪念馆的“万人坑”给人留下难以磨灭之印象,有些遗骸张大着嘴巴,无疑是在惨叫的瞬间毙命。有三层白骨令人动容,上面一层是丈夫,中间是妻子,下层是孩子。
眼前触目惊心的场景,将人的思绪拉回到92年前的中秋节。3000多位沉浸在中秋节欢乐氛围中的村民,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为日本殖民地,次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溥仪被推上了傀儡皇帝的位子。东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1932年9月15日,驻扎抚顺的日军,在平顶山村遭到了一支民众自卫军的袭击。他们放了一把火,将日军的物资烧得干干净净,还打死了几个鬼子。
次日早晨,日军展开了残忍的报复,二百来个日本兵包围了平顶山村,将村里的男女老少赶到山下,用六挺机关枪向手无寸铁的村民疯狂扫射,当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他们焚尸灭迹,还烧毁了全村的房屋,整个村庄瞬间化为乌有。
出于对殉难同胞的纪念,抚顺在1951年修建了平顶山纪念碑,并举办了万人公祭大会。1972年,在万人坑就地修建了平顶山殉难同胞遗骨馆,后来更名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馆内展出了许多遇难同胞的遗物,包括没吃完的月饼,殉难者的手镯、头簪、耳环、戒指、怀表,小孩子的长命锁、吉祥锁等,令人心惊胆寒。
传奇女星李香兰曾亲眼目睹过惊世骇俗的场景,李香兰于1920年出生于辽阳灯塔市,原名山口淑子。她的祖父山口博是一位汉学家,出于对中国文化的仰慕,1906年来中国定居,她的父亲山口文雄因此来中国学习工作。
李香兰出生后不久,山口文雄被调到满铁旗下的抚顺煤矿工作,于是全家迁往抚顺,抚顺占据了李香兰的童年回忆。山口文雄在满铁任汉语教师,教那些来中国工作的日本员工汉语,为人谦和有礼,拥有许多中国朋友,为他日后牵扯到平顶山惨案埋下了伏笔。
1932年9月15日晚,抚顺煤矿的天空被熊熊烈火染红,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李香兰的脑海里。次日早晨,她在家中后窗看见一群宪兵,在院子里拷打中国人的惊悚场景,成了她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宪兵队从家中带走了父亲,与中国人过从甚密的山口文雄,被怀疑通匪,有向东北抗日武装告密的嫌疑。
虽然山口文雄的嫌疑最终被洗清,被释放了出来。但是山口文雄在抚顺也待不下去了,辞去了工作,举家搬迁至奉天,投奔当时伪满奉天银行的经理李际春。李际春认了山口淑子作干闺女,李香兰这个名字就是李际春给起的。由于对平顶山惨案的种种骇人景象印象过于深刻,李香兰在1998年回抚顺拍摄纪录片时,专程来到平顶山惨案纪念馆访问,追忆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句话已经刻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一代又一代国人,把“雷锋精神”当成做人的宗旨。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像他那样一辈子做好事。
作为雷锋的第二故乡,辽宁抚顺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雷锋自1960年随部队来到抚顺,直至1962年长眠于此,在抚顺工作生活了两年多。为了表达对他的纪念、让更多的人学习雷锋,抚顺修建了全国第一家雷锋纪念馆,致力于把抚顺打造成一座“雷锋城”。
许多家长领着孩子来此接受教育,听见一位父亲叮嘱儿子说:“好好学习学习,想着回家给我写日记。” 漫步至雷锋纪念碑前,几个小学生胸前带着鲜艳的红领巾,将手举过头顶,行着少先队员礼,不禁勾起了童年的回忆。
走进纪念馆,被雷锋各个年龄段的照片所环绕,雷锋的照片量之大,是相当惊人的,毕竟那个年代,拍照片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而且照片质量之高,也令人咋舌,每一张无论从构图、人物神态、动作等方面来说都堪称完美。
有人写了文章质疑雷锋,雷锋仿佛有一位跟拍记者,无论做什么事,比如给战友补袜子、冒雨送大娘回家等,都会留下精彩的照片,不是说好的“做好事不留名”吗?不过有人给出了答案。
雷锋的事迹被宣传部知道了,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他做过的好事儿,给大家树立一个榜样,所以就给他专门委派了一位摄影师,在他做好事儿的时候给他拍照。虽然很多照片确实是“摆拍”的,但是雷锋做过的这些好事儿是不容置疑的。
还有人质疑雷锋的皮夹克价值不菲,因此对他颇有微词。不过根据雷锋在鞍钢的工友兼室友介绍的情况来说,都是从鞍山的一家寄卖商店里买到的二手便宜货。
皮夹克只有44块,当时还买了一件料子裤29块、一双皮鞋17块、一块手表10几块,几样加起来也不过百元钱。这位老人还提到,因为他家里困难,雷锋还出手大方地给他也买了一套皮夹克和料子裤。雷锋处处替他人着想,对待朋友如春风般的温暖,值得我辈学习。
由此还看得出雷锋是一位非常注意个人形象的同志,从小到大的照片里,他永远穿的那么干净整洁,还不失时尚气质。雷锋爱美爱拍照这不假,但这也正是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体现。
雷锋还有一张在天安门广场骑摩托车的照片,也引来某些人的问号,是不是雷锋有着不为人知的家世,居然可以在天安门前飙车?且听我娓娓道来。
1958年,掌握拖拉机技术的雷锋,提交了去鞍钢参加生产建设的申请。成功拿到offer的雷锋,在奔赴鞍山的途中,于北京转车,正好去了他心心念的天安门广场打卡。只见18岁的他身穿黑色夹克、手提着篮筐包包、单手插兜,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俨然“时尚潮男”一枚。
拍了这张全身照,他的目光投向了旁边一辆摩托车上。这台摩托车是国营照相馆的拍照道具,专门放在那里供人拍照。于是少年雷锋,轻盈地跨上了机车,留下这一精彩瞬间。
雷锋的人生在22岁那年画下了句点,留给世人的永远是一副风华正茂、青春洋溢的形象。通过这次雷锋纪念馆之行,对雷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摒弃了那些刻板印象,他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更加生动鲜活。
1928年六月突发皇姑屯事件,张作霖的死讯秘而不宣,遗体在大帅府停放了十几天,为张学良秘密返回沈阳争取了时间。在张作相等奉系元老的力捧之下,27岁的张学良坐上了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位子,接任张作霖成为东三省的统治者。
时年秋天,张学良派了几位风水先生,勘察风水宝地,最后看中了抚顺东北部、位于萨尔浒山北侧的一座山岗,次年开始为父亲营建入土之所。兴建了两年,元帅林已初具规模,原定1931年底将张作霖的灵柩移葬于此,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意味着这一计划的戛然而止。
1400万银元营建的元帅林,成了无主空冢。真正的陵墓在锦州市凌海驿马坊的果树林里,将父亲迁葬元帅林成了张学良毕生未了的心愿。
给陵园命名时,对于称“陵”还是“林”颇有争论,孔子作为圣人,他的墓地只称“孔林”,关羽作为武圣,其祠堂称作“关林”。因此少帅一锤定音:“古代帝王墓称陵,我父亲是安国军大元帅,就叫元帅林吧!”
元帅林虽然名义上没有沿袭皇陵的称谓,但是排场并不输给帝王陵寝,依山傍水,大气磅礴。墓园仿照沈阳东陵而设计,牌坊、石像生、华表一应俱全,文臣武将、马童、石虎、 石狮 、石骆驼、石羊,排列得整整齐齐。
元帅林依山就势筑有120级台阶,台阶以南为祭祀区,以北为墓葬区。后因大伙房水库的修建,祭祀区被划分成了淹没区,陵门、隆恩门、隆恩殿等建筑都不见了踪影,只留下墓葬区的遗迹。台阶之上有两对明代的石翁仲,身形高大,庄严肃穆,面朝青山,更显气势恢弘。
历史遗迹与山清水秀共存,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元帅林被群山环抱,山脚下的浑河碧波荡漾,景色幽雅宜人。春风习习,阳光和煦,置身于这诗情画意之中,倍感心旷神怡。
与元帅林隔水相望的是铁背山,想当年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之前,曾在铁背山上营造建州女真部的界藩城,是努尔哈赤营建的第一个临时都城。元帅林位于大伙房水库的东北岸,而萨尔浒山在水库的东南岸,那里是萨尔浒之战 - 努尔哈赤歼灭四万多明军的战场。
翁仲的身后是圆城的正门,走进圆城,穿过一座汉白玉石坊,是一座半球形的墓室,墓室的拱顶上绘有日月星辰和飞天图案。
元帅林的营建工作因九一八事变而永远画上了句点,大量石刻随性地散落在墓园各处。藻井、香炉、火焰珠、聚宝盆、须弥座等陵寝建筑饰件应有尽有,有如一座明清石雕艺术博物馆。这些造型精美的石刻,大多来自圆明园、清代亲王墓、明代太监墓等,都是在北京购置之后由火车运送至东北的。
墓园的龙头处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碑,引人注目,汉白玉的龟趺(fu一声)上,驮着来自和硕豫亲王多铎墓的石碑。为了建好大帅的身后之地,着实花了大手笔。
元帅林选址乃钟灵毓秀之风水宝地,陵墓也修建得八面威风、气势非凡,只可惜威名显赫的主人没能长眠于此,徒留一座豪华的空冢,令人唏嘘。
抚顺新宾的清永陵与沈阳的清福陵(东陵)、清昭陵(北陵)合称“关外三陵”,于2004年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永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祖先,包括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父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因此是东陵、北陵的老祖宗。
大老远望见了苍茫的远山脚下,红墙黄瓦的永陵。这座山叫启运山,顺治皇帝给起的好名字,果然是开启好运的地方~ 说来也神奇,启运山从头到尾高低起伏共有12个山包,爱新觉罗氏正出了12个真龙天子,当真是祖坟冒青烟,令人啧啧称奇。永陵这个名字也是顺治的主意,有“江山永固”之意,虽然没有真的“永固”,但大清享国276年也是够本了。
永陵是中国风水理论运用的绝佳典范,处在启运山的环抱之中,前有烟囱山相照,还有苏子河环绕,依山傍水,是块绝佳的风水宝地~ 怪不得满清入关后能稳坐江山,中国的风水不服不行。
虽说永陵是清朝帝陵中辈分最高的,为关外第一陵,不过相对于沈阳那两座,就比较小巧玲珑了。毕竟始建于后金“草创”阶段,陵墓规制还没有那么成熟,对汉文化也不甚了解。
依照清朝陵寝规制,永陵尚有十大缺欠:一缺石象生,二缺华表,三缺石牌坊,四缺神道碑,五缺方城角楼,六缺陵寝门,七缺石五供,八缺大明楼,九缺哑叭院,十缺大地宫。
不过袖珍有袖珍的好处,整个陵墓布局风格显得简约又不失精巧,自有一番特色。从正红门进入陵寝,穿过神道,四座神功圣德碑楼一字排开,呈压倒性气势,在全国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正常只有一座碑楼。碑楼虽小,但气场却不弱。碑上镌刻了满、蒙、汉三种文字的颂词,弘扬四祖的文治武功。
永陵的第二道门 - 启运门为方城正门~ 通过启运门有严格的规定,中门为神门,是墓主神灵出入之门,皇帝及大臣走东便门,皇后及平常司事人走西便门。
启运门两侧的彩色龙壁吸引眼球,上面的龙张牙舞爪、活灵活现~ 清朝帝陵中只有永陵的龙壁不是琉璃材质而是陶制的,是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穿过启运门就是方城了,正对面的启运殿是方城的主体,启运殿背后为埋葬着努尔哈赤祖先的宝城。启运殿坐落在启运山脚下,从远处眺望有种荡气回肠之感。永陵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面积不大,庄严肃穆、崇高神圣之感却丝毫不输给清帝诸陵。
启运殿左右为东西配殿,西配殿陈列着乾隆御笔的《神树赋》石碑,乾隆爷在第二次东巡祭祀永陵的时候,封宝城内的一株古榆树为神树,还写下了这篇碑文大加赞美。
殿里保存着神树残留的树根,传说就是这棵神树给爱新觉罗家族带来了十二位皇帝。不幸的是神树在同治年间被一阵暴风骤雨给刮倒了,难倒这预示着大清国不久之后的覆灭吗?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因此赫图阿拉有着“龙兴之地”的美誉。皇太极封其为“兴京”,后金政权又迁都到“东京 ” 辽阳 、“盛京” 沈阳 ,统称“关外三京”。
今儿个我们就来到抚顺新宾县的赫图阿拉城,追寻满族的发家史~ 爬了一段上坡路来到城门楼前,看起来好似一座山寨~ 赫图阿拉城正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女真人山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建筑。
咱们先来看看C位建筑“金銮殿” - 汗宫大衙门,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它的外形属于一脉相承,但规格上明显升级了不少。金銮殿周围八旗迎风招展,似乎在向我们抖着威风~
想当年努尔哈赤就是在这金銮殿里建立了“后金”政权,不久之后努尔哈赤在此以杀害祖、父等“七大恨”为借口,官宣起兵反明,随即就攻破了抚顺。
明朝连忙派兵进攻后金,努尔哈赤在金銮殿召集了王公大臣研究战术,取得了萨尔浒战役的全胜。萨尔浒战役是一个分水岭,从此后金转向战略进攻地位,一路势如破竹,攻破沈阳、辽阳,明朝则转为战略防御地位,逐渐走向灭亡的道路。
坐落在“金銮殿”后方的是汗王寝宫,努尔哈赤以及大福晋在此居住~ 走进寝宫,东北大火炕映入眼帘,炕上还摆着火盆、炕桌,十分接地气,反映了大汗在草创阶段的衣食住行。
重头戏来了~ 如下就是号称“千军万马饮不干”的罕王井,霸气得很~ 罕王井有个故事,当时努尔哈赤为城中缺水的问题十分头疼,日夜忧心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一夜梦中出现了一只凤凰向赫图阿拉飞去,只见凤凰落脚之处水气缭绕~ 大汗醒来之后命人查看,发现一块石板下有清泉,掀起石板清泉喷涌而出,泉水酷暑清凉、寒冬不结冰,滋润了万千八旗子弟。
接着我们逛到了正白旗衙门~ 八旗的衙门里就剩正白旗的了,其他的都已经灰飞烟灭~ 正白旗由四贝勒皇太极统领,这里就是他的办公场所了。
最后一站国舅府,努尔哈赤的舅父喜塔拉氏的宅邸。小院充满了东北乡村风情,窗上贴着满的“福”字,屋檐下挂着一串串苞米、辣椒,让人忍不住想哼哼“我滴老家,就住在这个屯儿”~
抚顺是个神奇的地方,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此发迹,末代皇帝溥仪却以战犯的身份在此接受改造。 走进抚顺战犯管理所,阴森的气氛让人后背有些发毛。再加上整个走廊只有两个人,连脚步声都听得见,更是为这种氛围锦上添花。
战犯管理所原本是日本人为了关押抗日人士而建造的。解放之后,中国政府在此关押了日本战犯982名、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战犯71名,相当于日本人为自己打造了一座监狱。
拿下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末代皇帝》曾在此拍摄,此次战犯管理所之行主要就是奔着溥仪来的。溥仪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即位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让后人一直对他的奇葩人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第一次登基是在他三岁时,但1912年,年仅六岁的他就被袁世凯胁迫退位;
1917年在张勋的拥护下复辟了,这次更为短暂,刚坐了11天龙椅就再次宣布退位了;
1934年被日本人扶植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伪满灭亡之后,在逃亡的路上被苏军截获给软禁了五年。
1950年移交给抚顺战犯管理所羁押,开始他的改造之路。很难找到第二个人拥有如此戏剧般的人生了,这剧情连莎士比亚都写不出来。
四所里有两个监室曾关押过溥仪。第一间让战犯们起了个外号叫“狱中小朝廷”,关押着溥仪和他的皇亲国戚,包括岳父荣源、弟弟溥杰、妹夫、侄子,连同他的御医、侍从也被押在里面。溥仪依旧被叫作“皇上”,过着有人伺候、不能自理的生活。
为了让溥仪尽快接受改造,管理所把他调到了另一个监室。这个监室就没人侍奉他了,溥仪的皇帝待遇彻底结束了,走下了神坛。他慢慢学会了生活自理,洗衣服、补袜子都自己来。往监室里一瞅不禁吓了一跳,溥仪正在床上盘着腿缝袜子,还以为是活人扮的,定睛一看才知是蜡像,也太逼真了点。
所里设置了医务室和病房,每年春季都要请医生来给战犯们做体检,还按季节进行伤寒、痢疾、霍乱等疾病的疫苗注射。溥仪通医术,我们看到了诊室里面溥仪给病人量血压的情景,这进步可真不小,看来改造得挺成功。
在狱中溥仪一方面认真接受改造,一方面从事回忆录的写作。陈列馆里展示了各国译文的溥仪自传 -《我的前半生》,讲述了他从三岁登基到狱中改造的心路历程,累计销售180多万册。1959年溥仪作为特赦人员第一个被释放了,开启了洗心革面的生活。溥仪回到北京当起了动物园售票员,有些老人见面后还行跪拜大礼,马上被他批评为思想落后。
溥仪完成了从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的身份转变。
战犯管理所参观结束,我们走向了大门口,像溥仪那样仿佛迈向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