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行14)走进镇江④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景区

作者:濦水风帆 显示图片

北固山风景区位于镇江市区东侧江边,高五十三米,是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形势险要,风景秀丽,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在古代北固山更为游人所乐道,故有“京口第一山”之称。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一千四百年前,梁朝梁武帝登临北固山,赞其形胜,改固为顾,更名为北顾山。


北固山风景区,漫步三国遗迹,赏壮丽江景,体验历史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尽享文化探索与休闲观光双重乐趣。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组成。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风景最佳的地方,中外闻名的甘露寺即建于峰顶。登上山顶,东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扬州平山堂清晰可见,确使人感到“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


                                             
      乾隆皇帝曾作诗一首:“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以此赞美北固山的壮丽景色。


开放时间:8.30~16.30.                                         
门票:旺季(3-11月):40元,淡季(12-2月):30元         游览时间2小时左右。


来到北固山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北固山牌坊。穿牌坊过石桥,左侧是凤凰池(亭),右侧是试剑石。此处处于景区大门外。


在凤凰池右边,有一块平直一分为二的巨石,这就是“试剑石”,又名“恨石”。石为两块,高的一块约1.5米,矮的一块减半,中间都有裂缝,平整如削。石上“试剑石”3字清晰可辨。


说起试剑石,还有这么一段故事:相传孙刘联姻,弄假成真。有一天,孙权和刘备同游凤凰池,刘备见池边有一块巨石,即拨下随从身上的佩剑,仰天暗自默祷:“我若能顺利返回荆州,成霸主之业,剑下石裂;着死于此地,剁石不开。”手起剑落,只见火花飞溅,巨石应声而裂。孙权见此即问刘备:“你为何恨这块石头?”刘备假意地回答说:“我年近五十,不能为国清除贼党,心中异常愤慨。现蒙国太招我为婿,是我一生幸事。我向天门卦,如能破曹兴汉,就劈开这块石头,现果真如愿。”


“这时孙权暗想,“刘备莫非用此话来蒙骗我的?”也将宝剑拔出对刘备说:“我也来问问天意,如能彼得曹操,也将石头劈开。”暗中祈祷:“如能再取荆州,兴旺东吴,石头也裂为两半。”随即挥剑劈开另一块石头。两人暗暗自喜,于是就这样留下了两块试剑石。


其实,试剑石的形成来源于地质的演变:距今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因火山爆发岩浆喷溢出地表而形成了火山岩,由于其质地坚硬,且多裂缝,再经风化剥蚀成为现今的形状,这些石头并非什么钢刀利剑能劈开。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临池召选儒生,古时凤凰池水经甘露港通江,池中的那座亭名叫凤凰亭。凤凰亭的楹联:“山云欲到龙初起;池水空清凤未还。”


沿着绿荫丛中的石板路前行


景区入口,门额“北固胜境”。



周末人挺多的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进门




由于北固山临近长江地势险要,曾是东吴的政治中心,这里还留有明朝将领抗击倭寇所筑的城墙,而东吴古道就是沿着城墙修建的一条长长的石阶路。


北固山不太高,路儿也不陡峭。沿东吴古道前行,不久就来到了一个三叉路口,向西去往辛弃疾词石壁、数帆亭、多景楼,往东通向清晖亭、铁塔、长廊。


数帆亭在北固山后峰西侧平台上,亭名由陈琨所书。名字虽雅,可惜现在帆船罕见,自然是数不到的。亭柱有一幅对联:“千里江潮,不及弦歌声浩荡; 满园花木,郁为梁栋气笼葱”,作者为清人罗志让,字耦廉,江苏丹徒人。 数帆亭后面的石帆楼遗址上“甘露流芳”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溜马涧位于北固山后峰后测的峭壁上,两面云崖夹峙,中通一线小径,地形非常险峻,又名“走马涧”、“跑马坡”、”跑马坡”。相传这里是孙权与刘备在此赛马比能争胜的地方。


据说,一天刘备与孙权在甘露寺中饮酒,只见江风浩荡,白浪滔天,波峰上有一只小船,舟人驾驶自如,如登平地,刘备不禁赞叹道:“南人善驾舟,北人善骑马,信之有也。”孙权听了此话自思道:“刘备莫非是嘲笑我不会骑马?”就命左右牵过马来,飞身上马,驰骋下山,又加鞭回到岭上来,对刘备说:“难道南人真不会骑马?”刘备听了便敞衣上马,飞奔下山,又回上山来。两个人将马停在山坡上,扬鞭大笑。后人就将此称为“溜马涧”、“走马涧”、“驻马坡”。在其悬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马"二字。


广场北侧平台上有一青砖墙壁,上书“甘露流芳”四字,格外耀目。“甘露流芳”四字为清代大学士刘墉题写


“甘露流芳”四个大字前曾有唐朝的“石帆楼”,楼台上还留有石基。相传清顺治二年,有一女子卫秋娘,被官兵掳掠,逃到北固山无路可走,便自杀了。嘉庆诗人王昙作《石帆楼歌》凭吊她,留下“石帆山下帆来去,魂托帆归向雁峰” 的诗句


在甘露寺的背后,我们看到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名叫“多景楼”。古名“北固楼”,又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


把它叫作“相婿楼”和"梳妆楼”,与刘备东吴招亲这个传说有关。据说刘备借得东吴的荆州后,没有归还之意,周瑜便定下了美人计,企图乘刘备过江之机把刘备扣留起来作为人质,以夺取荆州。可是这一阴谋,却被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所识破,就将计就计,派大将赵子龙陪刘备过江到镇江北固山甘露寺招亲,并授以锦囊妙计,策动乔国老来促使权母吴国大到甘露寺多景楼相婿。吴国太一见刘备“方面大耳,猿臂过膝”,“一副天子相”,甚合心意,大为喜悦,当即答应将女儿孙尚香嫁给刘备。


当日郡主孙尚香在楼上布置洞房,梳妆打扮,楼下列刀排枪保卫刘备。刘备一见胆战心惊,孙尚香见此情景,只好下令撤了刀枪,刘备才敢上楼进入洞房。以后,人们就把多景楼叫做“相婚楼”,或叫“梳妆楼”。这样,孙刘联姻便弄假成真,这便是民间流传很广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楼下,不尽长江更使人诗情画意油然而生。康有为曾题联于上:“江淘日夜东流水,地耸英雄北固山”。


一楼


二楼


三楼


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最佳之地,宋元以来经常为历代文人雅士聚会赋诗之所。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苏东坡,科学家沈括,书画家米芾,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陈亮、陆游、刘过,元明清无数文人雅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多景楼背面


多景楼因米芾题书“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而闻名。


南宋爱国词人陈亮面对外族入侵,山河破碎,朝廷偏安,激愤地写下了《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登上多景楼,极目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百年戎马三分国,千古江山一倚楼。”朝东眺望,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飘渺;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愈远愈淡,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


其实,刘备招亲在多景楼与孙尚香相会是后人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添加上去的。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精”的诗句。多景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东面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缥缈;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当年陈毅元帅登临多景楼时曾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


沿着多景楼下山向西,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形似伏羊,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的石头,左侧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狠石又名“石羊”



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相传‌诸葛亮(或刘备)曾坐在此石上与孙权共商抗拒曹操的策略。这一传说在唐代罗隐的《题狠石》诗和北宋苏东坡的《甘露寺》诗序中都有记载,进一步丰富了狠石的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流逝,狠石经历了多次迁移和重建。明正德年间,郡守滕谧在北固山下找到了真正的狠石,并为其立碑建亭。后来,狠石又在清光绪年间从洛阳移来,再次证明了其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狠石不仅是北固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人寻访三国遗闻的向往之地,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传说故事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北固楼,又称北固亭,始为东晋咸康年间(335年-342年)蔡谟所建。仅比黄鹤楼晚一百多年,堪称江东第一楼。2010年复建此楼,为仿宋十字脊,明二暗三重檐阁楼,榫卯结构不用一钉。楼顶覆盖琉璃筒瓦,巍峨而壮丽,典雅庄重,为江南地区屈指可数的天下名楼。


楼有三层,一楼:门额“东南胜景”,现代书法家言恭达篆书,抱柱长联:“浪涌乾坤叹千秋骚客斯楼独望神州,气吞吴楚看六代枭雄此处曾留霸业。”


二楼北面朝江联:“对广陵烟树望淮海平原向往京华瞻万里,听扬子江涛拍金焦胜境登临北固话三山。”二楼南面联:“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 出自玄烨的《铁瓮城》


一楼  楼内布置有毛主席手书辛弃疾的词、北固山水壁画、复建北固楼记及镇江新二十四景诗文等。



毛泽东手书辛弃疾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

1957年3月20日下午1时至2时,毛泽东由南京飞往上海途中,当飞临镇江上空时,触景生情而写,写完后,还向随行工作人员解释 了这首词的意义和所用典故。


这首词是辛弃疾去世前任镇江知府时所作。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借古喻今,通过对孙权等历史人物的歌颂, 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一样金戈铁 马、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蕴含着 志不得伸、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二楼  复建北固楼记



镇江新二十四景诗文


三楼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北固亭,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即兴抒怀,借古讽今,谴责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苟安,不图收复中原失地,写下了对国家前途寄予殷切希望的《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流传千古的佳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楼顶悬额“北固楼”字迹取自毛译东手书。


楼外有回环式游廊,远眺江面,长江横贯东西,江水荡荡,水天一色。



西望,镇江城高楼林立,一桥飞架南北。


站在北固楼东望,滚滚长江和江中浮玉焦山及山上的万佛塔尽收眼底。


甘露寺始建于东吴,因建立于东吴甘露元年(265年),故名。甘露寺,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北固山,遥想三国峥嵘历史,渴望一展自身才华,即景抒情,壮怀激烈,留下许多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唐代宝历年间(825~826年),由润州刺史李德裕布施宅地,将甘露寺移到山上。后甘露寺又几经兴废。现在的甘露寺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镇江观察黄祖络等筹款修建。现在的景区是在此建造的基础上,于2012年扩建而成。      

                                                                   
        


古甘露寺规模宏大,宋代有僧侣五百多人。明、清是全盛时期,寺宇、殿堂、僧屋计有两百多间。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宫。甘露寺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其建筑特点与金山、焦山不同,采用了“以寺镇山”的手法,故有飞阁凌空之势,形成了“夺冠山”的特色。孙刘联姻往事千年,不论是人以物传世,还是物以人扬名,孙刘联姻的故事在北固山留下一笔。


甘露寺大殿前的石坊式寺门高大雄伟,约高8米多,拱门上镌刻白石寺额,上书“古甘露掸寺”,字迹刚劲有力,传为张飞的亲笔。两侧砖砌高墙,高达七米左右,墙上书“南无阿弥陀佛”。门内大殿面宽五间,传为刘备与孙向香结婚之处[


《三国演义》第54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赤壁大战后,刘备借东吴的荆州不还,周瑜向孙权献计,以其妹孙尚香为饵,设下美人计,诱刘备来京口联姻招亲,趁机扣为人质,以讨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孙刘联姻弄假成真,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京剧“龙凤呈祥”唱的就是这段故事。


现在山上的甘露寺,是在唐代宝历年间由润州刺史李德裕所建,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至今京剧中《甘露寺》(名《龙凤呈祥》)这一传统剧目,已深入民间。因此凡是来镇江的游客,都要到此一游,登北固山,访甘露寺,看看刘备结婚的大殿,联想孙尚香出嫁的往事,耐人寻味。


甘露寺大殿面宽五间,传为刘备与孙向香结婚之处。


根据资料,甘露寺因其供奉的释迦牟尼佛而闻名。释迦牟尼佛,即佛祖,是佛教的核心人物,被广泛供奉在全球的佛教寺院中。甘露寺不仅供奉释迦牟尼佛,还供奉有其他佛教神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信仰体系。这座寺院不仅是佛教信徒朝拜的重要场所,也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探寻古代文明遗迹的热门地点。


甘露寺东侧拱门,内外门额分别是:“东吴遗迹”和“江左形胜”。


南徐净域”对联是“地窄天宽江山雄楚越,沤浮浪卷栋宇自孙吴”。

由《望月望乡》碑西行不远,大家在一座圆拱门上看到了“南徐净域”题额。或许有的游客会问:此地为何称作“南徐净域”?相传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南,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为此设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镇江)。至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一直为镇江的别名。



看看后面的廊壁上,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气魄非凡。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后来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团山时,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一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吴云楚水”拱门


甘露寺院围墙上写有《宏开鹫岭》四个大字,为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江西按察使的米万钟所书,以称赞修复一新的甘露寺宏伟壮丽。            
    这字是明代书法家米万钟在重修甘露寺的时候题写的。米万钟为宋代米芾之后。米万钟为明万历进士,官江西按察使、为政清廉,善书画,与其孙汉雯被誉为宛平大小米。


从祭江亭往南拾级而下,道边有一座半边亭(杨公祠东墙外),亭内竖立着乾隆皇帝的御笔诗碑,是乾隆帝游览甘露寺后仿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诗韵写下长诗一首《游甘露寺》。


我们穿过甘露寺,向西,就看到一座石柱方亭,就是祭江亭,古称北固亭,还有凌云亭、摩云亭、临江亭、江山第一亭、天下第一亭等名称。


凌云亭和摩云亭是因为该亭位于北固山的最高点,上接蓝天而得名。由于此亭建造在北固山的面江石壁之巅,故又名“临江亭”。相传三国时孙刘联姻后,夫人孙氏随刘备去荆州,又被孙权骗归强行留住江东。孙刘联盟破裂,彝陵大战,刘备兵败,夫人孙氏听到讹传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便登上此亭,设奠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名“祭江亭”。而“江山第一亭”相传是康有为在星夜登亭看到北固山的胜境后题写的。


此亭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石柱上刻有槛联两副:“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亭外有围墙、廊路,内设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悬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尽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北固亭,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即兴抒怀,借古讽今,谴责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苟安,不图收复中原失地,写下了对国家前途寄予殷切希望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永遇乐京回北固亭怀古》等流传千古的佳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前方有块《望月望乡》诗碑,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相传,晁衡正是在舟泊扬子江镇江附近渡口时,写下了这首《望月望乡》。他生于698年,卒于770年,自幼聪明好学,于720年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次年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多治比县守的率领下从大阪出发来华。晁衡在中国长安进唐太学读书,后考中进士,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交谊甚深。唐太宗对他的才华非常器重,先后任命他为唐王朝秘书监卫财卿、镇南都护等职。753年晁衡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途中船泊扬子江畔,夜晚月光皎洁,晁衡思绪万千,想到36年未回故乡,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五言诗《望月望乡》


五言诗《望月望乡》,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诗歌抒发了晁衡追思故国家园的浓重情怀,也表露了他迫切的归国之心。


晁行汉学造诣很深。他的《望月望乡》诗已收入《全唐诗》,在日本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此碑是1990年底建成的。诗碑上的日文碑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执笔,中文碑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所书,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诗碑题写了碑额。


北固山铁塔位于北固山甘露寺东南山脊的一个平台上,因为靠近甘露寺,所以也被称作甘露寺铁塔。这座铁塔始建于唐宝历元年,也就是公元825年,本来是一座石造塔,宋代的时候重新修建,元丰元年建成为铁铸塔。                                
       它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惟一的铁塔。


据说塔这种建筑形式是从印度传来的,塔的用途就是存放佛祖的舍利子。在不同的朝代,塔的建筑材料也有所不同,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基本以木质塔为主,到了唐代、辽金砖石结构的塔成为主流,到了南宋北宋两朝,随着铸造、冶炼技术的不断提升,铁铸的塔开始出现,明清时期所建造的琉璃瓦宝塔是我们更为熟悉的宝塔建筑形式。不同年代建造的塔具有迥然不同的时代风貌。


唐朝时,宰相李德裕为唐穆宗积冥福在北固山上修塔,最初名字为卫公石塔,这座木质结构的塔后来被毁。北宋年间在原址上改建为铁塔,共有九层之高。到这里,北固山铁塔不断被毁的命运才刚刚开始。


明代万历年间因为海啸,铁塔的上七层全部被毁,重新修建后塔从九层变成了七层。1842年英军入侵镇江,曾经企图把整座塔偷走,但是塔身巨大无法运输,铁塔幸运地躲过了英军洗劫却没躲过随后的雷击,这一次雷击把塔的上五层全部损毁。


到了解放后,这座历经风霜摧残的铁塔已经是残破不堪。1960年,北固山塔再度重新修建,在这一次修缮过程中,塔基地宫被考古学家发现,这里出土了2576件文物,还包括有金棺银椁和舍利子。“在这一次考古中,德裕亲自书写的《重瘗禅众寺舍利题记》最有价值。


现在的北固山铁塔还有四层,高约8米,基座及一、二层是宋代所铸,


三、四两层为原塔的五、六两层,系明代所铸,铁塔呈楼阁式,八角形。塔身八面四门,每面都有形态各异的佛像和飞天造型。                            
     第四层塔身上有铭文,铸有“奉政大夫”、“承直郎”、“文林郎”等明代文官称谓。


在塔身上还有诸如云水纹、游龙戏珠等图案纹路,在塔的东南面还可以辨别出“国界安宁”等北魏体字。这些精致的铭文和雕塑造像工艺彰显着这座铁塔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印证了我国古代铸铁技术的精湛和高超。


1956年,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把甘露寺铁塔定为了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到了2013年5月3日,甘露寺铁塔成为我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座塔基本上算是宋、明两代的混合体制,这座铁塔上集中反映了宋明两代塔建审美的文化精髓,对于研究宋明的佛教和建筑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正如辛弃疾诗云,“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北固山铁塔经历了这九百年的风雨留存至今,静默地向我们讲述着这漫长的历史,时至今日它仍庄严地立在北固山上俯瞰滚滚长江,或许当年辛弃疾登上北固山远眺长江时也曾静静地望着这座肃穆的铁塔,感受着山间那徐徐的微风吧。


沿山脊要通过一条朱红的长廊,据说这里就是刘备东吴招亲、吴国太相婿时,孙权埋伏刀斧手的地方。



‌北固山清晖亭‌是一座重檐攒尖顶四方亭,位于东吴古道与龙埂的交叉口,是上下山的必经之路。这座亭子最初是甘露寺的山门,抗战时期亭内四大天王塑像被日军炸毁,之后被改作清晖亭。清晖亭四面贯通,向南可以去中峰,向北可以到达后峰。亭子的东侧是铁塔,西侧有登山石阶。清晖亭不仅是北固山上的一个重要景观,也是游人游览北固山时的必经之地,提供了一个休息和欣赏风景的好地方。此外,清晖亭还承载着历史的意义,它曾是甘露寺的山门,见证了北固山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沿着铁塔南行,就是北固山东南向下连接前、中、后三座山峰的长山脊叫龙埂,因形似一条长龙而得名。龙埂又叫甘露岭。古代龙埂两侧皆是茫茫江水,形式险恶,前人把它与天台山的石梁媲美,号为天下三险之一。                                  
     不足500米长的龙埂两侧虽是陡坡悬崖,但因绿树高大,植被繁茂,走在山脊上被绿树簇拥反而象是行走在山涧的感觉。


位于北固山景区龙埂中段的休息亭


中山纪念林塔‌位于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中峰的松柏密林之中,是孙中山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日——1930年3月12日建成的重要纪念建筑。


为登临古刹甘露寺的必经之地。民国19年(1930)3月12日建。塔为大理石、混凝土结构,高3.55米。塔基为正方形,边长1.62米,高0.23米,上砌正方形台座,边长1.1米,高0.57米,四面镶长方形大理石碑,高0.5米,宽0.6米,上阴刻颜体碑文,其北、东、南三面碑首均刻“总理遗训”四字。台座之上用混凝土砌成边长各1.38米的台面,并逐渐缩小形成叠座,高0.3米。上加一层四方形盖板,边长0.86米,厚0.09米,再上为方形塔身,高2米,四面向上收缩,顶端置一四面角盖,高0.4米,为塔尖。塔身四面塑立体楷书“中山纪念林”五个大字。198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之际,整修该塔,抬高了塔基,并全部采用大理石,塔身四面刻“中山纪念林”大字并贴金,塔基四周围以石栏杆。1986年11月12日举行揭幕仪式。1986年,由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高悬“思度弘远”匾的祭亭。“思度弘远”四字出自《吴书》:肃,为人方严……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楹联:友亮亲瑜千秋佳话,拒操联备一代奇才。


鲁肃墓的墓园幽静,环境较好,因为处在热门景区的必经之路上,访客也是最多的。墓前有碑、有刻像、有阶梯、有石马,但墓冢较小。


祭亭中竖立汉白玉鲁肃像碑。像碑反面镌刻清晰的鲁肃生平及墓冢移建由来。整座祭亭建于祭台之上。


鲁肃墓在清代尚存,一些镇江的诗人还不时地去他的墓上怀古。如清诗人张崇兰写有《鲁肃墓》诗,称赞这位东吴英雄“大业竟从身后定,丰碑自向墓前横”。后来由于战乱,原墓地已经不知所踪,但缘于镇江还有一座鲁肃衣冠墓。鲁肃墓原在镇江东郊大学士山上(原镇江一中,现外国语学校校园内)。1993年镇江市为集中三国景点,移建于北固山麓。



阶梯神道两侧的石马均为新料刻制。


碑文上书“吴横江将军鲁肃之墓”,采用的是鲁肃生前最后的将军位,是孙权在建安十九年破皖城之后封给鲁肃的,这个听起来颇为霸气的将军号是孙权为鲁肃定制的,三国时期唯鲁肃独有。


鲁肃并不是三国中第一等的知名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甚至比较愚拙,但从现存多处鲁肃墓可以看出,这一人物在江南一带民间还是有很高的美誉度的。


鲁肃在历史中的地位不应该被抹煞。鲁肃对孙权有两大功劳。其一,他与孙权合榻而对,具有战略性、远见性地提出了“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蓝图,足见其有先见之明,是不逊于诸葛亮的战略奇才。其二,鲁肃作为主战派,赤壁之战前的关键时刻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也成为三国鼎立格局重要的推动者。

只是在后期对待荆州问题上,鲁肃过于信赖刘备、过于维护孙刘联盟,而让东吴损失了在荆州的大量利益,被迫战略收缩,这其实反倒为未来的孙刘翻脸埋下了定时炸弹,孙权也为此耿耿于怀,将此认定为鲁肃的“一短”。但他也说:“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同治九年(1870年)赵应珪[guī]等立太史慈碑于北固山下。墓高1.7米,直径约3米,建于长6.7米,宽7.4米的平台上,北面有半圆形挡土墙,墓前有高1.5米左右的大理石碑,上面刻七个篆书大字“东莱太史慈之墓”。


位于北固山中峰西麓景区出口处。太史慈(公元165~206),字子义,东莱黄县(山东龙口市)人。《三国演义》中多处描写他如何英勇,写他与孙策不打不相识而成知己,而后追随孙策,继而辅佐孙权,屡建战功。


公元206年与曹操部将张辽交战,中箭受伤,不治而亡,终年4l岁。临终前大呼“丈夫生 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孙权感其忠义,将之厚葬于北固山下。此墓清同治九年重现, 初为邑人修葺,后屡加修缮,具此规模。


出口外的墙上,镌刻“控楚负吴、襟山带江”八个大字,其意是指形势险要的北固山东、西、北三面临长江,山南则为最早的镇江城,整座北固山就是镇江城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