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秋假期,我们又再次出发,前往江城武汉,领略一下这片荆楚大地的悠久历史和现代风貌。
飞机到达武汉天河机场,从机场坐地铁去酒店,酒店毗邻黄鹤楼景区,出地铁站就能看到黄鹤楼。
酒店坐落在户部巷里面。
巷子里漂亮的小店,好像是卖酒的。
虽然巷子里的房子有点老,但酒店的装修还是比较新的。
酒店大厅里还有两只猫咪。
酒店还贴心的张贴了周围景点的地图。
在酒店收拾完行李,出门找午饭吃。
在巷口的餐厅吃午饭,听名字看装饰都很有湖北特色,可能为了突出湖北特色,餐厅好像还特意把楚留湘改成了楚留香。
按之前做的功课,点了当地代表性的菜品,武昌鱼和莲藕排骨汤,味道都很不错,就是没想到武昌鱼的鱼刺这么多。
吃饱后开始真正的旅游行程,我们步行到中华码头,准备坐船去对面的晴川阁,这里可以看到江对岸的龟山和电视塔。
欣赏一下武汉江边的高楼大厦。
即将到达江对岸,已经可以看到晴川阁,这个船坐的有点鸡肋,等船30分钟,行船10分钟。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是明代嘉靖26年至28年(公元1547—1549)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其名取自唐朝大诗人崔灏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之意。该阁自创建以来,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维修增建和2次重建。现存建筑是1983年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复建的。
上岸后先路过大禹公园,沿途很多大禹主题的雕像。
杀防风氏。禹在会稽山召开大会,各路诸侯列齐,唯独防风氏迟到,并不服从调遣。禹大怒,下令杀死防风氏,众诸侯受到极大震撼,此石正面为诸侯大会,背面为杀防风氏。
万民拥戴。禹推辞舜的禅位,闭门不出,百姓坚决拥戴禹为天子,禹不得已,只好答应。顿时,老百姓欢呼震天动地,此石正面为禹接受王位,背面为万民欢呼。
群仙庆祝。禹到昆仑山,王母率众神仙相迎,共庆禹治水成功,此石正面为王母迎禹,背面为群仙庆功。
教民鸟田。大禹一面治水,一面教民农耕,在海岛上种稻谷,利用鸟粪肥田,使民得“鸟田之利”,此石正面为禹教民农耕,背面为众民耕田。
震泽移山。长江入水口形成大泽,海潮涌入,水势震荡,顾名震泽,水患严重。禹组织治水大军,使用绞盘,移动柯山作为挡住海潮的屏障,终于使震泽之水平静。此石正面为众人移山,背面为震泽潮平。
三过家门。禹治水长达13年,先后有3次从家门口经过,第1次孩子尚在母亲怀里,第2次能够站立,第3次高过母亲的腰了,禹每次都强忍思念之情,没进家门,直奔治水战场。三过家门,石刻铜铸组合雕塑,高4米,宽7米,石材为山西运城草绿青。
穿过大禹公园大门,沿着路走几步,就能走到晴川阁的入口。
我们请到了一位讲解,让这次游览更能生动有趣。
三楚指的是秦汉时期将战国时期的楚地划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
晴川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楚四名楼”,因为晴川阁与对岸的黄鹤楼隔江对峙,相映生辉,又被称为“三楚胜境”。阁内二进院门的这块牌匾是当代书坛巨擘林散之先生89岁时题写。
玩球的是公狮子。
抱小狮子的是母狮子。
“荆楚雄风”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之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
禹柏轩,据说这里曾经有一棵大禹栽种的柏树,后来柏树死了,建了这个亭子做纪念。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
铁门关一面能看到武汉长江大桥。
传说关羽曾经在龟山脚下的长江上洗他的赤兔宝马,所以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洗马口。民国初年,由于战乱,铁门关仅存的遗迹连同寺庙都成了废墟。
这块石刻被后人称为“禹碑”,由于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蜂,故又称“岣嵝碑”。禹碑上共有77个字,文字奇特难识,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还有人断其为“篆书”,历代想辨识者众多,但都不能解其中义。虽各家解释都不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 禹受舜命,坚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晴川阁的禹碑是清朝著名文人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
这个碑文是原件,历史价值超过上一个。
赑屃驮石碑。传说赑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禹收服,为禹治水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赑屃又称龙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禹稷行宫,本名大禹庙,是武汉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年间创建,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建,1984年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
匾额“万世蒙泽”为沙孟海先生所书;廊柱上楹联“三过家门虚度辛壬葵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为当代书画家刘海粟书。
这幅木版画讲述了禹出生的故事。
这幅木版画讲述了禹治水的故事。
这幅木版画讲述了禹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这幅木版画讲述了禹栽种柏树的故事。
这幅木版画讲述了禹接受百姓朝拜的故事。
这幅木版画讲述了禹指导耕种的故事。
后面的展厅里展示了各地对禹的纪念性建筑照片。
晴川阁上“晴川阁”三字由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题写。
晴川阁大殿挂匾中的“山高水长”出自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挂匾是清初名士毛会建书写的。两旁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晴川阁所撰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由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先生书写。
阁内大厅正在为国庆布展,暂时不对外开放。
在门口买个文创雪糕,给晴川阁之旅一个happy ending。
打车前往古德寺,正好从铁门关下经过,拍一个全景。
古德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隆希创建,初名古德茅蓬,1914-1919年间由主持昌宏先后两次进行扩建,改名古德寺,有“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并由黎元洪亲自题写匾名。
该寺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该寺混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堪为“佛教胜地一大奇景”“汉传佛寺第一奇观”,具有很高的建筑、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与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
古德寺的建筑确实很有特色,来古德寺参观拍照的人也好多。
古德寺的核心建筑是圆通宝殿,运用了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立面墙上的圆窗和长窗,却是基督教堂的建筑样式。 其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2012年,古德寺被列入武汉市江岸十大景观,是一座极具特色的禅宗建筑。2013年3月5日,古德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中华码头坐船去晴川阁时,我们看到有在长江上参观的游船,小晖很有兴趣,于是参观完古德寺后,我们又打车回中华码头,去坐游船。
路过武汉长江二桥。
游船在中华码头、晴川阁码头和汉口码头之间航行,感觉管理有点混乱,没有固定座位,窗边的好位置都没有了,我们只好自己搬椅子,摆了个二排的座位欣赏江景。
上船前赠了两把白色扇子,上船后发现可以拿扇子做漆扇,真是赞叹商家营销有术。
工作人员可以协助完成作品,让小朋友既有参与感,又能保证作品的质量。
自带扇子有优惠,两把也有优惠,索性就做了两把。
成品还是挺漂亮的,拍照展示一下。
船行到晴川阁码头,正好在这里可以拍清晴川阁。
趁着船到江心,拍个长江的照片。
我们最后选择在汉口码头下船,接下来准备逛逛江汉路和汉口江滩。
在码头和武汉最高楼合张影。
随着人潮走了一段,就看到了标志性的江汉关大楼。
江汉关大楼,民国十三年(1924年)落成,占地面积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三座海关大楼之一。江汉关大楼坐南朝北,呈对称布局,通高41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筏形基础,由主楼及其顶部的钟楼组成,建筑四周由数量不等、风格独特的廊柱环绕装饰。主楼4层,底层为半地下室。钟楼高约23.1米,钟面嵌于四壁,直径4米,每日按时敲钟,按刻奏乐。钟楼顶置风向标,设瞭望台。江汉关大楼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英国钟楼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一度成为汉口城市的标志。
到达江汉关后,再向前走就可以来到江汉路。
江汉路位于汉口中心地带,南起沿江大道,贯通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北至解放大道,全长1600米。宽度为10至25米,是武汉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
江汉路真是人山人海,周围的餐厅也都人满为患,最后找了这家比较有缘分的大中华酒楼吃晚餐。
其实开始只是被酒楼在外面的广告吸引,排队时发现这家酒楼还是个接近百年的老品牌,毛主席横渡长江后,好像就是在这家餐厅吃的武昌鱼,点了武昌鱼、小龙虾等,味道确实很不错。
从餐厅向下望去,街上挤满了人。
吃完饭去汉口江滩溜溜。
路过汉口租界,汉口租界位于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汉口租界滨江一线总长1088丈,总面积为2804亩4分。这一带矗立着各国风格的旧式楼房,是西方列强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遗留的历史建筑。20世纪初,汉口就已经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大都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街上很热闹,跟着人潮一路走去,看到了高耸的江滩入口。
汉口江滩,面积160万平方米,与沿江大道相邻,与武昌黄鹤楼景区相望,与长江百舸争流相映,构成武汉市中心区独具魅力的景观中心,是武汉市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
沿着江滩往来时的方向走,走到江滩尽头,出来正好回到江汉关附近。
打车回酒店,幸运地路过武汉长江大桥。
路上有个拍黄鹤楼很好的角度,可惜司机师傅该擦玻璃了,有点影响拍照效果,。
在酒店吃自助早餐,早餐有武汉特色的热干面和莲藕汤。
今天第一站是湖北省博物馆。
现在的博物馆参观真的是很卷,基本都是还没开门就排起了大队,在往里冲的间隙,打卡拍照一下。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越王勾践剑,据说人多时里三层外三层都很难看到。我们想做大聪明,一开馆就先去看,结果发现原来大聪明也好多。
上图感受一下。
其实相信网上书上一定有专业高清大图,不知为什么大家一定要亲力亲为自己挤前排拍,估计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来过吧。
看完勾践剑,回到大厅,等着和预约的导游汇合。
结果导游第一站也是带我们来看勾践剑,不过原因是因为几个团员号称自己在这里,让导游来这里找他们,先从这开始讲解。还好这些散漫自私的团员足够散漫自私,后来也没等我,又跟这这家公司别的团走了,也算是我们的幸运。
来都来了,再拍一次勾践剑,证明我们靠近展柜两次,。
越王勾践剑是独享一个展厅的,这次再来正好看看墙上的讲解。
导游发我们的勾践剑的细节图,正好配合文字看。
春秋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
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参观完越王勾践剑,来到一楼曾侯乙展厅。曾侯乙展厅顾名思义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发掘的文物。
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的国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
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岩坑竖穴木椁墓。无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长16.5米,东西宽21米,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展厅内有模型展示。
墓中随葬有九鼎八簋和编钟、编磐为主的礼乐器、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玲珑剔透的尊盘和完整地书写二十八宿名称的衣箱等,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
出土的玉腰带。
出土的兵器。
出土衣箱上印的二十八星宿图。
展厅的顶子也装饰了二十八星宿图。
出土的鼓架。
出土的琴。
出土的瑟,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里的瑟。
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编钟架子的图样展示。
编钟架子部件的展示,编钟原先的这些木质架子现在已经不能负担编钟的重量了,只能躺在这里供人参观。
敲编钟的锤子。
曾侯乙编磬,编钟的辅助。
出土的吹奏类乐器。
又一个精致的鼓架。
架子上的鼓由于是木头的,已经有点面目全非了。
储冰和凿冰的工具。
洗手两件套,铜盘,铜匜。
冬季取暖三件套,铜炉、铜漏铲、铜箕。
曾侯乙尊盘,又一件镇馆之宝,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重近30公斤。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深12厘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
曾侯乙尊盘集浑铸、分铸焊接和失蜡法等多种工艺为一体,尊、盘各有34个、38个部件,分别通过56处和44处铸、焊连成一体。曾侯乙尊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首、龙体、龙尾蜿蜒曲折,表现出充沛的生命力。曾侯乙尊盘的“零部件”数以百计,构成繁缛的纹样,呈现高低参差和对称排列的整体造型,可谓“巧夺天工”。
大铜尊缶。
铜联禁大壶。壶乘酒,禁托壶。
整个硕大的器物由四个小兽做支撑,被称为最萌体型差。
桌脚处小巧玲珑的神兽铆足了劲,张开大嘴,咬住桌子,后足蹬地,腰身呈现优美的S形,别看它们外表可爱呆萌,却能扛起240公斤的重量。
铜鉴缶,是由鉴和缶两个部分组成,缶置于鉴内,缶内乘酒,缶鉴之间放冰,可以冰酒。
墓中随葬九鼎八簋,九鼎八簋应为天子使用,诸侯应使用七鼎六簋,有人说反映出先秦社会严格的礼乐制度在后期已经出现裂缝,但也有人说是天子对死后曾侯乙的一种嘉奖。
后面参观第三个展馆,梁庄王珍藏。有人戏称勾践,曾侯乙,梁庄王是撑起湖北省博物馆的三个男人。
馆内陈列了梁庄王及其王妃的各种精美的珍宝器物。
参观完三个展馆,今天的讲解也结束了。正好来看编钟表演。
来两段视频感受一下。
编钟表演结束,继续来参观楚国八百年展馆。
展馆讲述了楚国从初建的羸弱小国到发展成战国霸主之一的历程。
吴王夫差矛和剑。
彩绘漆木虎座鸟架鼓,又一件镇馆之宝。
彩绘漆木人物车马出行图圆套,又一件镇馆之宝,以连环画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关于出行迎宾的故事。
结束参观,出门时正好路过博物馆正门,拍个打卡照。
在博物馆附近找了家餐厅吃午饭,餐厅装饰跟湖北省博物馆很配套。
餐厅门口还可以免费穿楚国服饰拍照。
今天吃了第三种口味的武昌鱼,风干武昌鱼,勾践剑造型的菜也是造型和味道同样在线。
吃饱喝足后,来东湖进行下午的游览。
东湖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历史上屈原、李白等不少名人曾在东湖留下足迹。东湖是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楚风浓郁,楚韵精妙,行吟阁名播遐迩,离骚碑誉为“三绝”,楚天台气势磅礴,楚才园名人荟萃,楚市、屈原塑像、屈原纪念馆,内涵丰富。也是解放后毛泽东同志除中南海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我们开始想从梨园开始,往磨山方向游览,没想到梨园后发现人暴多,游览车排队时间超长,共享单车也是一车难求,当时烈日当头,有点寸步难行的感觉。
晖妈转换思路,提议打车直接去磨山,到了磨山景区门口,发现果然人少了好多,这里的游览车甚至都不用排队,还有人推荐游览路线和玩法,于是我们买了磨山游览车和游船的联票。
磨山景区是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她居东湖中心,三面环水,逶迤六峰,总面积12平方公里。春樱、夏荷、秋桂、冬梅、四季花开不断,除了四季名花之处,春季还可赏满山杜鹃,夏天可赏百余种水生花卉。
游览车可以直接把游客拉到磨山上,也可以在途中下车去缆车站等。
楚天阁的一侧,可以爬长长的楼梯到达楚天阁。
在山上下车,从另一侧爬上楚天阁,可以少走很多阶楼梯。
楚天阁应该算是磨山最高点,可以俯瞰东湖。
到达楚天阁最高层,打卡留念一下。
楚天阁每层都有些关于楚国某个方面的介绍,下楼时顺便慢慢参观。
楚庄王雕像。
可以坐滑道和缆车下车,我们比较胆小,选择缆车下车,不过滑道更火,要排队好久。
从山下的缆车站步行去码头坐船,刚好又路过楚城,正好拍照留念一下。
来到要乘船的码头,游船的广告门设计的很萌。
上船准备出发,船居然是无人驾驶。
游船出发,小晖也开启拍照模式。
拍妈妈。
拍爸爸。
拍楚天阁。
拍太阳。
小朋友还会给照片加LOGO了。
从湖上还能看到远处的高楼大厦。
上岸前再来个自拍。
回到岸上再跟游船合个影。
在磨山景区玩的差不多了,坐游览车来到景区门口,这里有很多共享单车🚲,正好满足小晖想骑车的愿望。
一路风景很好,就是有点路窄人多,来个视频感受一下。
东湖的游客真的很多,自动售货机的矿泉水都卖光了,晖妈最后只好买了苏打水饮料。
要不是担心小晖安全和怕车被人骑走,应该走到湖边拍拍照。
我们一路骑到梨台景区,正好赶上夕阳西下,天色很漂亮,拍照留念,为东湖之行画上一个美好的句号。
打车来到楚河汉街。
这里不愧是武汉新晋网红景区,入口附近的桥都很有特色。
一边是欧式塔桥,一边是中式牌楼,和整个街区一样,颇有点中西合璧的感觉。
街道宽敞,建筑漂亮,主要人还少,逛起来感觉真的很不错。
很喜欢这家文创店的画,画的应该就是这里的河边。
门口还有个更大的同款画。
乐高店里的当地特色产品,黄鹤楼。
武汉的肥肥虾庄广告打的很响,昨天路过的几家店都要排队太久,所以很遗憾,没能吃上。这里的店正好排队时间不长,正好可以来尝尝。
菜品的味道真的很不错,辣得很香。
吃完晚餐,应小晖要求,打车去武昌江滩逛逛。
江边风景,感受一下。
小朋友和漂亮的江景合个照。
这边的江滩比较缓,可以走到江边近距离感受一下长江的脉搏。
由于时间不早,我们没在江滩逛太远。
江滩离酒店不远,可以步行回去,正好路过一条叫红巷的路,两边好多跟革命相关的建筑,难怪叫红巷。
红巷街区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包括国家级革命博物馆和多个历史保护单位,是1927年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地。街区内的都府堤路长417米,有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等重要展览,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和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等红色遗址,是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景区,有“中国第一红街”之称。
回到酒店,我和小晖决定去门口的户部巷逛逛,吃点宵夜。
户部巷,全称户部巷汉味风情街,西临长江,南枕黄鹤楼,北接都府堤;长约150米,宽8米,是集小吃、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特色风情街区,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
蟹黄汤包,鲜鱼汤粉,恩施土豆,三鲜豆皮,在今晚一网打尽,。
户部巷始建于明代,清代因毗邻藩台衙门(对应京城的户部衙门)而得名,民间有“早尝户部巷,宵夜吉庆街”之说。户部巷有民主路西端、户部老巷、自由路中段、都府堤南段等4条街道与道路。
今天第一站是黄鹤楼,景区离酒店很近,步行过去,会路过户部巷的另一侧。
路过一个圆圈状的天桥,在上面经过时,正好赶上远处高架上有高铁经过。
为了避开人潮,我们特意选择在假期最后一天的早上开门时间过来,看来果然有作用。
其实黄鹤楼是84年重建的,但这个白塔却是个真正的古建筑。
趁着人少先拍几张打卡照。
我们在门口请了讲解,开始参观黄鹤楼。
黄鹤楼,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
一楼为一个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余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仙”说,据说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楼的墙上画了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称黄鹤楼。这幅陶瓷壁画就是描绘的这个故事。
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
孙权筑城。
周瑜设宴。
宋代黄鹤楼模型。
清代黄鹤楼模型。
在黄鹤楼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世纪钟和白云阁。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黄鹤楼也是眺望三镇风光的绝佳位置。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了一些实木家具。
五楼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陈列。
拍摄一下黄鹤楼最高层的风光。
参观完黄鹤楼,再买个黄鹤楼的文创雪糕。
这个葫芦状的古铜顶是上座毁于火灾的黄鹤楼的残骸。
继续沿着主路向东走,就可以到达白云阁。
大厅正中是厉代黄鹤楼图。
白云阁是观赏黄鹤楼的好位置。
白云阁顶是一个拓片的展厅。
再继续向前,是一条窄窄的石板路,矗立着几个石牌楼。
路的尽头是岳飞广场,定期会有表演。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还有一种“因山”说,历代考证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 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
从黄鹤楼的西门一直来到黄鹤楼的东门,黄鹤楼的参观也到此结束,拍照留念一下。
今天第二站,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外形设计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特色,高台大屋顶的架构,彰显中国建筑“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几何形外观和“楚国红”色调,寓意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俯瞰呈V字造型,寓意胜利和武汉的腾飞。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2142平方米,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鄂军都督府(红楼)、孙中山铜像、拜将台铜像、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辛亥革命博物馆于2009年8月动工兴建,2011年9月落成,2011年10月15日起免费对公众开放。
辛亥革命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2142平方米,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设有1个序厅、5个基本陈列展厅和1个多功能展厅。辛亥革命博物馆基本陈列《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分为晚清中国、革命原起、武昌首义、创建共和、辛亥百年五个部分。
我们在博物馆被门口被营销参加了一个博物馆探秘活动,大体就是关注商家的公众号,进入其中,按里面设计的故事情节,在博物馆寻找线索完成任务,小朋友玩的还算津津有味。
辛亥革命博物馆本馆参观结束,还可以穿过首役广场,从地下通道到对面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也是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北馆。
它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占地面积1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因旧址红墙红瓦,武汉人称之为红楼。
红楼原为清朝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建成。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馆内现有两个主题性的基本陈列:一是《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一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前者以旧址主楼为载体,复原和再现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场景与风貌;后者布置于旧址西配楼,以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迹、历史图片、美术作品以及图表、模型和场景等,全景式地展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恢弘壮阔的历史。
小晖玩解密的时候,我们正好赶上展馆免费讲解,于是我就跟着听讲解,和小晖晖妈分开行动,他们先一步到北馆,我听完讲解后去北馆找他们。
完成晖晖的解密游戏,我们重回本馆兑换游戏礼物。
这次的武汉之行也差不多结束了,两天多的行程可谓充实紧凑。从博物馆回酒店拿行李,马不停蹄的打车赶到武汉天河机场。
利用富裕的时间再逛逛机场。
乘飞机回家,结束本次的特种兵之旅。
最后仍以本次旅行的门票和纪念品结束本篇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