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在左,雨崩在右;劈柴喂马,周游世界,爱她就带她去雨崩。”
雨崩徒步,又称梅里内转;
一百个读者心目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天堂的定义都不一样,但对于徒步爱好者来说,藏匿在梅里雪山深处的雨崩,就是他们的天堂。
雨崩,我一直以为是“下雨下到崩溃的地方” ,但领队解释不是这个意思,而是“经卷堆积的地方”;传说,雨崩在很久以前并不被外界所知,后来,有一个老人常到澜沧江边的西当村借粮,西当村的人谁也不知道老人从哪来,便派人跟踪他,可他总是走着走着就不见了。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办法,当老人再来借粮时,西当村人说:“这次不借给你青稞,也不借麦子,借给你小米。”他们在帮老人将口袋扛上肩时,乘机在口袋上扎了一个洞。小米一路流着,村民们紧跟着找到一块巨石下,小米消失了。他们奇怪极了,众人掀开巨石,却发现下面有个村子,雨崩这才被外界发现。
听了雨崩的故事,感觉就是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型,深入此处若干奇景会在眼前一一蔓延;
雨崩徒步,一般是指从西当村出发,途径南宗垭口,至雨崩上村,再从雨崩上村和雨崩下村出发,按自身体力、时间选择徒步至冰湖、神湖、神瀑、虫草线、尼农大峡谷等,最终步行至尼农村为终点;其中神湖、虫草线还要更难些;
Day0: 上海✈丽江机场🚗丽江市区住宿
Day1: 丽江🚗飞来寺
Day2: 飞来寺🚶西当村🚶南宗垭口🚶雨崩上村
Day3: 雨崩上村🚶雨崩下村🚶笑农大本营🚶冰湖🚶返回雨崩下村
Day4: 雨崩下村🚶神瀑🚶雨崩下村
Day5: 雨崩下村🚶秘境客栈🚶尼农大峡谷🚶尼农村(徒步结束,乘车返回香格里拉独克宗)
Day6: 香格里拉🚗丽江
大交通:去程机票(上海-丽江 2302)+ 返程机票(大理-昆明-上海 2996)+火车票(丽江-大理160)
参团费:2137.64*2(含住宿、小交通、门票,不含饮食)
餐饮: 这一周的餐饮费用,包含路餐、当地超市食品补给、与同行驴友AA一起聚餐,两人共计1150
共计:11000(两人)
迪庆、德钦、香格里拉
迪庆藏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就在香格里拉市,因此,香格里拉市在迪庆藏族自治州,而且是隶属关系。
迪庆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
青藏高原伸延部分南北纵向排列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澜沧江
三大藏区:
⛰三大藏区的具体划分✔️
📜藏区以方言区的不同,⏰从元代开始划分为:
🔻“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域✅
🔜古有“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之称
📖通俗地讲就是“卫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马🐴”
〰️〰️〰️〰️〰️
🔴法域卫藏
➡️拉萨以西的高原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中心,区内藏北、藏南以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大断裂带为界叫作“卫藏”。
🔽卫藏又分三块:拉萨、山南地区称为“前藏”,日喀则地区则称为“后藏”,整个藏北高原称为“阿里”。连接前藏和后藏的孔道,就是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尼木峡谷。
☑️卫藏地区知名景点:阿里古格王国遗址、冈仁波齐、玛旁雍错、扎什伦布寺、布达拉宫
〰️〰️〰️〰️〰️
🟠马域安多
➡️安多又被称为“阿垛”,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雪山到青海湖一带,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以北的藏北、青海、甘南、川西北大草原,包括青海省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区。
🔽由于安多地区受蒙古族和汉族影响极大,所以在习俗和体形特征等方面,也有这两个民族的明显特点。安多一带是辽阔的草原,牛羊成群,是藏地的最主要牧区,多出良马,因而被称为“马域”。
☑️安多地区知名景点:甘加秘境、拉卜楞寺、扎尕那、青海湖、翡翠湖、水上雅丹、莲宝叶则
〰️〰️〰️〰️〰️
🔵人域康巴
➡️在藏语里,“康”是边地的意思,“康”作为地域概念,今以川西的甘孜和阿坝、西藏的昌都、云南的迪庆、青海的果洛和玉树称作“康巴”。
🔽康巴地区处在汉藏过渡地带,在茶马古道川藏线横贯的康区,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女子,康巴男人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横刀立马;康巴女人们,却是难以言状的妩媚,因而被称为“人域”。
☑️康巴地区知名景点:丹巴美人谷、稻城香巴拉、德格印经院、色达五明佛学院、德荣太阳谷、迪庆香格里拉、德钦梅里雪山等美景驰名中外,构成“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域。
领队教我们少数民族的称谓:
白族:姑娘叫金花,小伙子叫阿鹏;
纳西族:姑娘叫胖金妹,小伙子叫胖金哥;
彝族:姑娘叫阿诗玛,小伙子叫阿黑;
傣族:西双版纳的傣族:姑娘叫哨多哩,小伙子叫冒多哩;思茅地区的傣族:姑娘叫不少 ,小伙子叫召冒;
香格里拉的藏族一般管男的叫扎西,女的叫卓玛。
这一天主要就是从丽江(2800)乘车到飞来寺(3400)找附近民宿住下,没有徒步行程,也给适应高反提供了一天时间;路上到补给点随拍了一些图片;飞来寺住宿附近有个观景台可以观望梅里雪山,看日出。
云南,彩云之南,气候比较多元化,光照充足,素有百果之省的美誉;对预防缓解高反有一定帮助,路上补给一些很有必要,看起来长得丑的一般都比较甜。
这几张都是路上一个补给点的随拍~
途径松赞林寺。只能远远望着。
噶丹·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康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还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在整个藏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小布达拉宫”。该寺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又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
该寺又称归化寺,距中甸县城5公里,是一座古镇规模的古堡群建筑。于公元1679年(藏历第十一绕迥阴土羊年)兴建,公元1681年(阴铁鸡年)竣工。五世达赖喇嘛亲赐名“噶丹·松赞林”。
金沙江大拐弯,欧米伽形状的湾。
月亮湾别称金沙江大湾、金沙江大拐弯、金沙江第一湾,位于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是一个美丽的“Ω”字形大拐弯,现建有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放眼四周,非常震撼,所以也被称为“天下奇观”。
格桑花。
格桑花又称格桑梅朵,具体为何种植物存在广泛的争议。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长期以来一直寄托着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
梅里雪山
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地处滇、川、藏三省结合部,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梅里雪山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的滇藏边界的怒山山脉,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接,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十三座山峰,俗称“太子十三峰”。它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总面积960平方千米。
梅里雪山景区由五大板块构成:包括位于三江并流云南保护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金沙江大湾景区,拍摄梅里雪山全景最佳位置的雾浓顶迎宾台,进梅里雪山或雨崩的重要枢纽的飞来寺观景台,可观神瀑、冰湖的雨崩景区,低纬度热带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的明永冰川景区。梅里雪山是云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温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17个关键区域之一。梅里雪山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最具国际品牌价值旅游景区”。
1991年在梅里雪山发生了一起山难震惊中日两国。就在这一年的1月3日中日两国组成的联合登山队到达了位于梅里雪山海拔5100m处的三号营地。当时在三号营地的队员一共有17人,按照计划他们将在第二天向梅里雪山的顶峰发起冲击。这17名队员与登山基地通话之后静静等待黎明的来临,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17名队员却没有等来黎明。第二天当基地的队员们试图与三号营地的队员联系的时候发现没有任何回应。回答他的只有对讲机里的电波和一片诡异的平静。
这17名队员的登山水平在当时都是顶尖的,有30%的队员还拥有8000米以上的登山经验,因此不到7000米的梅里雪山对他们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挑战。1991年1月4日,营地队员叫昆明的登山指挥部请求紧急援助。最后指挥部派出了救援力量对于17名失联的队员进行营救。
当时对于梅里雪山的情况不甚了解,从1月9号一直到1月21号十多天的搜寻,营救人员仍然没有发现17名队员中有人生还。最后登山指挥部宣布此次营救失败,而梅里雪山此次时期的遇难也成为人类有登山记录以来一次遇难人数第二多的事故。
据说当登山队在1990年底到达梅里雪山山顶准备攀登的时候,引起了当地藏民的强烈反对。有几位上了年纪的藏民警告登山队员得到神明的惩罚,但是登山队员们并没有听神明的劝告而是执意登山。
在1996年国家正式颁布命令禁止攀登梅里雪山,许多人纷纷猜测原因。尽管禁止攀登梅里雪山,然而梅里雪山仍然凭借自己独特的风光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每当看到“日月同辉”或者“日照金山”的景色都不得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路途中休息,同伴拍下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
虔诚磕长头
飞来寺观景台应该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观赏梅里雪山的最佳地点,这里视线低,几乎没有遮挡,距离雪山的距离也很近。
在这里观景有种雪山扑面而来的震撼,梅里十三峰像是千簇万簇蓄势待发的利箭,巍峨傲然,气势非凡。
最令人惊艳的是飞来寺观景台正对着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
我们站在这里可以看得到这座完美的金字塔形山峰,被十二座雪峰拱卫着,傲然于世,“雪山之神”的名号当之无愧。
这一天的行程,难度比较大,是徒步行程的开始,徒步9km海拔从西当村(海拔2600)一路上坡爬升到南宗垭口(海拔3800),再徒步4.5km相对较缓到雨崩上村,好在路途不算很陡,一路上以沙石路为主,当天阴天路面不算泥泞,有一部分是人车并行;这张拍摄于西当村,基本就在这下车准备徒步;
全天都是这样的爬坡,大多数路都不算坡度大,但一路上升也满累的,一大半路途都是人车并行,可以选择乘越野车早早到雨崩上村在村里歇息,逛逛村子,找个咖啡店坐下休息;如果选择徒步,要下午4点左右能到;
高原维能,当地的店卖50RMB一瓶,感觉挺贵。挺难喝的。我看了配方表,感觉和红牛差不多,以为味道也差不多,想多了,一股中药味。。。 喝吧,喝吧,赶紧喝吧,再不喝就适应高反了。一边喝一边算着,一口10块钱。说到高反,我前两天症状比较明显,主要是头很疼,睡不着觉,走不动,很喘,把行李从一楼搬到二楼走10几级台阶都觉得很累,大口喘气。
差不多11点就到了1号补给点,稍作休息就继续前行;这里上厕所都要收费,1元1次;
一路上都是菌子;提起云南地区最具特色的美食,一定少不了各种野生食用菌。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给野生蘑菇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分布之多、之广,素来享誉盛名,因此云南还有“真菌王国”之称。不过山里的、还能看到的。。。基本上就别采了;搞不好就是重则剧毒致命,轻则致幻、拉肚子。
过了这段陡坡就到了二号补给点,吃了一碗酱油蛋炒饭;很难说好吃,我觉得吃点热的还是必要的,牦牛奶,味道感觉有点像奶粉冲出来的。不要吃得太饱,不然下午走不动~
回看这段陡坡,爬上来还是满喘的。
路上一共三个补给点,可以选择这样的徒步小道上行,路途会比大路近一些,相当于走盘山道折线VS.走小路直线,但相对的,徒步小道会陡一些。
很快进入到一片原始森林之中,森林里植被茂盛,冷杉林树梢上除了枝叶还挂满了类似柳条一样的绒毛垂条;地面上不时地能发现大量的野生菌菇,刚到森林中不久,小赖便发现了一个黄色大蘑菇,大小差不多有一个成人鸭舌帽那么大;一些高大的树木卧倒在路中央,上面布满青苔;沿途不时地走在盘根错节的小道上。
森林里的路,不再像刚从入口进来时那样平坦,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上坡。林中,装备整齐的徒步者不时地从身旁经过,跨越林木障碍,踩踏着树根,艰难地朝上攀登。原始森林山高路险,空中时而飘着小雨,路面有些泥泞与湿滑。好在徒步者们几乎人手一根或两根登山杖(或林中现找的木棍),小心翼翼地走着。
到了南宗垭口,基本上就结束了第一天上升6.1km的爬坡旅程,剩下的3.3km基本上是平地和下缓坡。相对来讲好走的多,对心肺友好些,不赶路慢慢走的话基本都不累。
酱油炒饭~
南宗垭口拍对面的雪山,越往下走越美丽。
路上看到了七彩祥云,转瞬即逝,没来及好好拍下来~ 相传看到七彩祥云能带来好运~
快到雨崩上村了,第一天的路徒接近终点了,还是比较类的~
傍晚临近村口拍到的日照金山~
整个本次雨崩行程中最难的一天,是雨崩所有路线中除去神湖、虫草线之外最难的线;对我来讲,全天最难的在于回程路上的长长的下坡;
早上大概不到7点还没睡醒,就听见屋外有人喊,“能看到日照金山啦”,便赶忙穿好衣服走出民宿门外看,他们说,宿舍这里看不到,要到村口去才行。
雨崩上村的日照金山。
从徒步七点开始,基本全程是上坡路。进入森林,也开始了冰湖最难的第一段爬升,过程中时刻要注意脚下错综复杂的树根,不敢丝毫分心,这才是刚开始啊。与神瀑线相比,前往冰湖的这一天,几乎没有正儿八经的“路”,但是这里徒步路径还是很清晰。
陡峭的山路一眼望不到头,起初的兴奋很快就被磨灭了。沿路有许多岔路,但已有许多前辈在岔路做了标记,尽量沿着主路走,不太会迷路的。树林里的蘑菇简直不要太多太丰富,根本看不完。看,树上有只小鼠,一点也不怕人,可见这里极好的生态。行走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你只管随心所欲自由地呼吸,完全纵情于它的宁静和美好。
小松鼠都不是很怕人,过来讨吃的~
爱吃士力架的小松鼠
到处可见菌子~
一路艰难跋涉,终于来到笑农牧场登山大本营。根据笑农牧场宣传栏上文字说明,登山大本营是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卡瓦格博峰时的营地,不过由于高原气候复杂多变,当年中日联合登山队17名队员不幸遇难了,仅有2名后勤人员幸存。
卡瓦格博,在藏民心中的地位无比神圣崇高,是藏区藏传佛教八大神山之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没有被人类成功登顶的雪山。不过,也是法律明文禁止再去攀登的高山之一。
大本营再次出发再走1个多小时就能走到冰湖了,海拔继续升高,植被自然就会以灌木等为主了,沿着狭窄陡峭的小坡,一路攀升。雪山已经近在咫尺,其实相隔还有1.5KM的距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虽然路很难走,一直在爬升中却没有想过放弃。
冰湖冰湖冰湖~~~~ 终于到了!走到这儿时,已经快累哭了;走到这,好消息和坏消息各有一个,好消息是,可以看看冰湖了,歇歇;坏消息是,还要原路返回;
但是看到冰湖,顾不得那么多了,还是一定要下去临近看看。
冰湖是典型的冰渍湖,是由冰川运动侵蚀地表而形成的,冰湖的一面是我们所在的山梁,另一面则是垂直的岩壁和几乎悬在空中的冰川,幽蓝的冰川和翠绿的湖水交辉相应。从岩壁向上攀登就可以到达卡瓦博格的主峰,当年登山队就是从冰湖一侧的岩壁向上攀登的。
向导指着岩壁上方一个我们看不到的位置说,登山队就是在那里遇难的。巨大的冰川和积雪会不断从绝壁上跌落到冰湖中,从而不断补充了湖水;另一些冰川则蔓延到湖边,很是壮观。
俯瞰到冰湖,心情突然猛的被惊到。深绿色的冰湖,由融化的冰川从山顶奔泻流入积聚形成,冰湖四周环绕的山壁上碎石密集,景色壮丽又充满神秘的仪式感。
看着它被高峻的卡瓦格博峰呵护在手心,简直像个睡着的小天使,不舍打扰。
传说冰湖是卡瓦格博神命魂所在,是可以看见前世今生的地方。
湖水清澈透明,一眼就可以看到底。冰湖是梅里雪山的“圣湖”。
这里的静谧和神圣,让人不自觉的相信了那些传说。
回来路上偶遇的羊群;下坡途中省略一万字。。。因为,我下坡实在是不擅长,对于我来说很陡走得很慢。
回到村子时偶遇的彩虹;即便是一身疲惫,归心似箭,也还是愿意驻足停留拍张照;
如果说雨崩是梅里雪山灵魂的窗口,那么,雨崩神瀑就该是一条阶梯,一条人们通往梅里雪山的阶梯,一条人们通往内心信仰的阶梯。她让原本神圣而不可攀登的梅里雪山变得可触摸,她让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心中的神山实现对话,使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有了根。走到这,有一处“圣地”便不得不提。神瀑路上会途经莲花生大师的庙宇,传说中卡瓦格博最终是被莲花生大师收服的山神,从此,卡瓦格博成为护法,朝拜莲花生大师自然成为去神瀑的重要原因,但不少人却并不知道。
这一天,吃完早餐九点钟准时出发,雨崩下村3050米,神瀑海拔3950米,从雨崩下村徒步至神瀑,路面是已经铺装的水泥路,难度看起来不太大,单程5.4km,看起来行程不多,但是因为有900m海拔的爬升,况且是高海拔,真的走不快,喘得很厉害,所以强度也不小,按照攻略徒步神瀑大约需要6-7小时左右。
村口的玛尼堆和转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在经筒内,转经筒借助水力,每转动一圈就相当于念诵经文一次。我们在这附近做完热身,准备开始一天的神瀑徒步旅程。
体力不佳也可选择坐骡子上去。逛公园的既视感~
村口的小奶猫在打闹。
今天以石板路为主,比昨天冰湖线好走多了,但毕竟海拔和里程摆在那儿,也不算轻松;
从雨崩下村村口过了白塔是一座藏式寺庙-曲纽崩顶庙,沿着神女峰与五冠峰之间的峡谷走进去,刚开始是一段比较平缓的林中小路,脚步轻快地穿越在原始森林中。有点像是在逛公园~
一路上遇到休息点,就时不时有小松鼠出现陪伴;
爱吃士力架的小松鼠,可能是因为里面有果仁;
一股山泉从山上流淌而下,溪水清澈,这是莲花生泉水,再往上是观世音圣水、文殊菩萨圣水、金刚手圣水,神山神瀑下的泉水都是圣水。
前往神瀑的路其实和冰湖很相似,甚至地貌变化的节点都很同步。沿着雨崩河流逆流而上,缅茨姆峰与五冠峰之间的峡谷深处,沿路上的玛尼堆,从小到几块石头垒起来排列在河边石滩上的到路中间巨大石头的,都在记录着沿途转经的故事。
在这一路上,有很多拖家带口的藏族同胞,有走路颤颤巍巍边走边念着经文的老人,有端坐在背篓里吮着指头笑容灿烂的婴儿,有步履稳健闲庭信步似的大叔大婶,有身手敏捷的小学生,有健步如飞的年轻人。他们坚定地专注于脚下朝圣的路,还没到神瀑,可他们脸上散发出的神圣光彩以及朝圣时该有的虔诚早已氤氲了沿途的山光水色、花鸟虫鱼以及望眼欲穿的我们。
到了中途补给点~ 差不多是一半的路;和爱人两人点了一份炒饭;徒步过程中,不适合吃很多,否则真的走不动,甚至容易肚子疼,呕吐;适当补点就好。
雨崩神瀑是梅里雪山融水形成的一道瀑布。藏族人以到雨崩神瀑下沐浴作为一种洁净心灵的修炼,游人可以按照藏族的传统顺时针绕瀑布走三圈祈福。神瀑景色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平时只是山上垂下如哈达般千丝万缕的水线,雨季瀑布较为壮观,春夏冰雪消融会使瀑布水流增大。
然而,就在我来到神瀑下的一刻,天空飘起了细雨,在高原雪山之下,吹着山风,10月的天气,气温还是很冷。但与之相对的是,藏族同胞们似乎并没有因为气温的下降而有半点犹豫,而是脱掉上衣,在冰山融化的神瀑中欢笑、沐浴,洗清自己犯下的罪孽。
来之前和爱人商量了下,本来都没打算转三圈,都觉得上去看看、拍拍照休息下就准备下山就行了,因为天气本来就很冷,山上风有很大,担心淋湿会着凉、感冒生病,没法走完接下来的路。但到了神瀑,想想“来都来了”,还是毅然决定接受神瀑的沐浴洗礼决定转三圈。领队告知,一定要走“奇数圈”。
传说,转神瀑坏人会滴水不沾,好人则会有彩虹随行。在瀑布里,我看到了彩虹~
看到很多人带走石头,我也选了一块幸运石。
神瀑是当地村民心中的圣地,也是传统意义上梅里内转山的终点,从下雨崩村往返神瀑全程12公里,经过前两天的历练,神瀑之行似乎变得比较容易。许多驴友选择早早出发,朝圣神瀑之后直接从尼农出雨崩,这样会累一些,当然也少了许多乐趣,还是建议用一整天时间虔诚的走完神瀑路线,毕竟这是洗净一身尘埃和罪孽的唯一方法。我们还是回雨崩下村多休息一天。
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若旅途只是一味行走,回味起来必然会缺了些滋味。
徒步神瀑沿路古树参天,是由云南红豆杉、云南铁杉、澜沧黄杉、红桦等构成的温性常绿针叶林,厚厚的苔藓地衣,显示这里的生态环境极好。
神瀑水落下之处有很多玛尼堆,藏民到此一定要冲进瀑布三次,要彻底被水淋湿,只有勇敢的人可以接受三次神瀑的赐福,据说,罪孽深重的人是不会被淋湿的。
这里堆砌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玛尼堆,因为神秘神圣,神瀑吸引着无数人排除万难而至,玛尼堆承载着信徒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如果早点回来,还可以找家咖啡店休息;
感觉这里的地名都好美。雨崩,尼农,笑农。且不去管他到底是什么含义,仅仅是这字的组合,听起来就有几分诗意。在雨崩村,在尼农大峡谷,我们亲眼看到了一条河如何诞生、成长、壮大和最终汇入澜沧江。我们感受了它的生命如同人的一生成长经历,如何从温柔、到悸动、到澎拜、到愤怒,到突然的平静,宛如阅读了一本有关人生的教科书。
早上,我们准备出发的时候,白云密实地笼罩着雪山,阳光却从云的缝隙中透出,照亮了对面的山岗。一道彩虹,架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上,又反射到河面上,就变成了一副精彩绝伦的山水画卷。
整个河段,全是惊心动魄的瀑布和跌水,好像有一千头大象在奔腾,有一万匹马在嘶鸣,轰鸣声遮掩了手机拍摄的“卡擦、卡擦”声。我们小心翼翼地找到合适的位置拍照。如果人卷入激流,绝不可能生还
在狭窄的河道中,河水从一个又一个瀑布下跌落,在一块又一块巨石上拍打,跌跌撞撞,奔涌向前。最后,雨崩河在尼农汇入澜沧江,终结了短暂激情一生。我们人的一生何尝不是这样呢?用领队狼哥的话说,徒步人的一生,有坎坷,有惊险,有挑战,有阳光,有快乐,有常人没有的生活。
我们望着彩虹拱门下的下雨崩村,要离开了,有点留恋。
尼农大峡谷漫步,这一天的路前半部分是很陡的下坡,这段是平路,好走,但是呢没有遮挡,与阳光充足的天气还是有点晒。
尼农大峡谷
尼农大峡谷
中途补给点,吃碗泡面就很饱,吃完继续赶路~
雨崩河水(绿色,没拍好,只看到一小部分)汇入澜沧江(黄沙色)。
走出尼弄大峡谷,雨崩徒步之旅,就此画上了句号。坐在车上,在山间公路盘旋,对面的梅里雪山依旧纯白圣洁,仿佛我并不曾去过一样。游侠客将此路线难度定为4星级,和北疆喀纳斯徒步:禾木-小黑湖-喀纳斯-白哈巴这条线难度相当,也是我目前体力能走到最难的等级。后续试图考虑增加难度,挑战4星半的线。这也是每次徒步旅行给我带来的勇气和动力,很想收获一条又一条的线路。
路遇大片格桑花。
这座跨江大桥名叫贺龙桥,这是1959年建成的架钢索木板桥面吊桥,全长108米,宽5.6米,载重限10吨。
看到现场石碑上介绍,才知道当年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1936年,红二、六军团在贺龙、肖克的率领下长征经过奔子栏镇叶央村,将翻身解放的福音和红色革命的火种带到了德钦。为纪念途经此地的贺龙元帅,1959年迪庆建成了横跨金沙江、连接滇川两省的贺龙桥。
贺龙桥是当时迪庆境内横跨金沙江的第一座跨江大桥,见证了三座跨江大桥的建设和由此带来的翻天覆地改变。
网上有介绍在贺龙桥建造之前的一段经历:当年在香格里拉市尼西乡与德钦县奔子栏镇之间还没有贺龙桥联通金沙江天堑之前,江两岸的老百姓只能依靠乘船在金沙江上摆渡。运货物时往往会全村出动,分别到江两岸搬卸货物,不仅费时费力,还不安全。
当时,金沙江两岸的人们迫切需要一座桥,于是,贺龙桥在时代的呼唤声中闪亮登场。“桥工队建造贺龙桥时,建造材料都是由江两岸的兵站负责用船一点一点运送,费了很多心血。”
当贺龙桥建成之后,有效解决了当地人出行难的问题,很多货物也可以从外面运到德钦,大大解决了当地人的生活和经济。
当我走进这座桥的边缘拍摄时,望向对岸,还是感到很恐惧,因为这座桥历经近60多年的风风雨雨,已是危桥,再不能承载过往行人,但在迪庆人民心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贺龙桥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各种艰难,也更加直观的呈现了夺取革命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们就在贺龙桥上获得了梅里雪山雨崩55km转山纪念徽章~是游侠客发的啦
回到香格里拉,已是晚上,我们在独克宗古城逛了会,吃晚饭。
独克宗古城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香格里拉市加强对独克宗古城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重现古城的历史风采。 唐仪凤、调露年间(公元676-679年),土蕃在这里的大龟山顶设立寨堡,名“独克宗”,一个藏语发音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为“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另为“月光城”。后来的古城就是环绕山顶上的寨堡建成的。与此呼应的是在奶子河边的一座山顶上建立的“尼旺宗”,为“日光城”,其寨堡已经没有了,原址上是一座白塔。独克宗古城依山势而建,路面起伏不平,那是一些岁月久远的旧石头就着自然地势铺成的,至2021年,石板路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当年的马帮给时间留下的信物了。对于穿越茶马古道的马帮来说,独克宗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也是马帮进藏后的第一站,这算是相当舒服的一段路。2001年,独克宗古城被批准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传说当时的建城理念是缘于有活佛在古城对面山头遥望古城,发现大龟山犹如莲花生大师坐在莲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设布局形似八瓣莲花,形成因自然变化的空间。在古城的兴建中,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工匠们发现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粘土可用作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这种风格一直沿用至2021年。月夜,银色的月光把白色的古城打扮得分外妖娆,于是,当地人就把古城称做“独克宗”。“独克宗”藏语意为白色石头城,寓意月光城。
没有去看大经桶,就古城里随意转转;在楼下偶然听见这家酒吧音乐响起,听吉他前奏,我刚想跟着唱:"梦想,在什么地方。。。",
可是,这位老哥,唱的是:“傍晚六点下班。。。”
我一愣,不禁笑了起来,转念一想,和弦走向应该都是4566~~
想起了之前一直玩的,给个万能和弦走向,大家唱拼盘歌曲~ 哈哈,摇滚人都知道这个梗~
最后落座于一家酒吧,点了杯mojito,听听歌。
再次感谢游侠客领队橙子和地勤阿牛一路陪伴,让我完成了这条心心念的线,尽管走的很慢,特别是冰湖那天比同伴走得慢很多,主要是由于下坡实在不擅长,鞋子不太合适,两脚的脚趾甲都已经断裂了,但我一点也没有动过想早点回撤、或者干脆不走的想法;写出来分享这次经历,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