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行13)走进镇江③江南第一渡 一眼看千年~西津渡古街

作者:濦水风帆 显示图片

街区免费,观音洞、救生会、云台阁线下门票50元,线上门票40元。游览时间2小时左右。


宋元古街又叫西津古渡街,坐落在镇江市内西部云台山麓,是一条有千年历史的古街道。 西津古渡街在古代位于长江边,设有码头。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此登岸前往江南。街两旁还有毗邻相连的座座雕花木楼,是当年的香火铺。街中心有江南唯一的喇嘛过街石塔,建于元代。沿街还有明代的观音洞、清代的救生会以及一八八九年建筑的英国领。.


西津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街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8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6处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1000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


宋熙宁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陆游途径西津渡时,曾对渡口每日运送上千的兵源感叹不已。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写的诗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 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 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



京江,是长江流经镇江段的名称。而建京江亭和这座雕像的本意,是为了纪念一位镇江女子——杜秋,人们尊称她为杜秋娘。
     杜秋娘出身寒微,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少女时做了歌妓,天生丽质,能歌善舞,更可贵的是她还会写诗填词,才情绝佳。
       镇海节度使李锜花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作为歌舞妓。传说,有一次她为主人献舞时,演唱了自己填词自己谱曲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诗歌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极富哲理,劝人们不要贪图享受,要珍惜青春年华,及时建功立业。不要蹉跎了光阴,空留遗恨。
     婉转的歌喉、深邃的思想,令李锜大为欣赏,很快便纳她为侍妾了。而《金缕衣》由此流传开来,更因其“莫负韶华”的主题和别致生动的表达方式,不但入选《唐诗三百首》,更是流传千古。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不不!还早着呢。
此后不久,年轻气盛的唐宪宗李纯继位,他决心扭转藩镇割据的形势,削减节度使的权利。


身为节度使的李锜举兵造反,结果自己战死了。杜秋娘被收入后宫,仍旧充当歌妓。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李纯被这光芒吸引到了,册封她为秋妃。
杜秋娘一共历经了四代皇帝——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穆宗时,杜秋娘被派为穆宗之子李凑的保姆。
唐文宗继位后,李凑被封为漳王。由于文宗年幼,朝廷的大权旁落到了宦官手中。
于是,杜秋娘与宰相谋划,准备消灭宦官势力,废文宗,推李凑上位。
可惜,因告密计划失败,李凑被贬为庶民,杜秋娘被削籍为民,放归故乡镇江。


一波三折,可谓传奇的一生,令人莫名感慨。可是,为什么要在西津渡建亭子、建雕像纪念杜秋娘呢?
这又牵扯到了著名诗人杜牧,他幼年时曾经跟着祖父杜佑入朝,观赏过杜秋娘的歌舞。20多年后,杜牧路过镇江,在西津渡口巧遇杜秋娘,昔日明眸善睐、舞姿翩翩的绝代佳人,已经韶华不再、鬓发斑白。杜牧不由深深慨叹:“朝廷多事、人世沧桑”。后来,杜牧为此写下了著名的五言古诗《杜秋娘诗》,长达112句。
现在我们明白了为啥要选在西津渡纪念杜秋娘了吧?那是这两位杜姓之人相遇之地呀。
不得不说,这旅游之前呀,还是得好好地做功课, 它可以帮助我们从眼前简单的、没有生命的建筑上,顺着时间的大河逆流而上,遇见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人生。



1.二翁亭


二翁说的是两个诗人,说丹阳新旧太守林子吕希、杨次公杰首登,杨杰还写了一首诗,开篇一联是“来陪杖履蹑孤峰,故老旁观叹二翁"。后来苏东坡有《再和蒜山亭并答杨次公诗》,又有《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因此二翁亭这个名字还是大有来历的。


2.孔明与周瑜雕塑                                                   
      西津渡临江有一石叫蒜山,元代人编写的《至顺镇江志》说“山生泽蒜,因以为名”。据说周瑜、孔明曾会于此,共商抗曹大计,二人不谋而合定下“火攻”之计,成为三国演义中的一出大戏,为后人津津乐道,故蒜山又称“算山”。关于这个桥段,唐人陆龟蒙还写了一首《算山》:“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但在他的诗中,没有诸葛亮的戏份。


这是一座智慧之山。相传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曹操率百万精兵强将南下,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总共不过五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蒜山顶上的亭子里,两位传奇人物从容地商量着对策。他们约定各自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一个字,以决定对付曹操的策略。这是一场智者的交流,当他们亮开手掌时,掌心里不谋而合地都写着一个“火”字。于是,历史的长卷里就有了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火烧赤壁”战役。这两位传奇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周瑜。因此,这座小山就叫“算山”,这座亭子就叫“算亭”。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习惯上称蒜山。


关于这个桥段,唐人陆龟蒙还写了一首《算山》:“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但在他的诗中,没有诸葛亮的戏份。


3.蒜山                                                                         
      蒜山虽小,却几度见识叱咤风云。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领“战士十万,楼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蒜山下,控制西津渡口,欲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朝野震动,急调刘裕的北府兵前往抵御。孙恩军立足未稳,刘裕的8000北府兵已如神兵天降,大败孙恩。



      挥师北伐、击楫中流的祖逖,也是从这里渡江的。西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晋朝在北方已失去势力,驻守在建业的琅琊王司马睿还保存着相当兵力。祖逖带着几百户族人辗转来到京口,几次赴建业向司马睿请兵北伐,但司马睿无意收复失地,仅拨给祖逖有限的粮饷给养,象征性地支持北伐。


祖逖返回京口,率部横渡长江。据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记载,“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之后,西津渡的位置更加重要。西津渡在唐时称蒜山渡、金陵渡,与江北岸瓜州渡相对,为南北交通要津。684年,唐高宗驾崩后,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反抗,兵败后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


西津渡还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无穷的历史长卷。关于这点,古街二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就给了我们明白无误的提示。题刻分别是:“层峦耸翠、飞阁流丹、共渡慈航、同登觉路”。无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



顾名思义,待渡亭就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们怕皇帝寂寞无聊,特地备下渔具让皇帝钓鱼消遣。那天乾隆皇帝的运气好得出奇,频频有鱼儿咬钩,所以收获颇丰,乾隆爷自然十分开心。原来手下人暗中在水下布下一张大网,网里放了一大群鱼,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得手这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把待渡亭称之为钓鱼台也是名副其实的。


唐代诗人张祜思愁万绪,在此写下《题金陵津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这是一首题壁诗,当初题写在西津渡(唐时称金陵渡)某座小楼的墙壁上。与张继的《枫桥夜泊》同写“客愁”,各有妙境,只是《题金陵津渡》少了那声催人心魂的“夜半钟声”。如今,云台山下、待渡亭旁,矗立的正是张祜塑像。



如今的西津渡古街区,有一处用玻璃罩罩住的“一眼看千年”考古探沟,直观展示古街的历史文化堆积层。


一眼看千年,俯视这个小小的考古探沟,恍惚有穿越之感。


第一层是清代路基,大约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路面为中铺石条,两边铺以块石。


第二层路面主体为横向铺砖,旁边砖砌路牙,是明代烧制的青石小砖;


第三、四层路面均为碎石夹夯土铺设,考古分析这一层不晚于唐代;                                              
第五层路面为土路,内含早期砖瓦及夹砂陶片,形成年代可能在唐以前;最下面一层是山体岩面,但明显经过人工打凿。


看到“飞阁流丹”等卷门的西渡古街,一条有着千年历史,令人称奇叫绝的古街,全长虽仅五百公尺。


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在昭关石塔券门石额上刻“共渡慈航”四字。



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关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2006年5月25日,昭关石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关石塔塔的下半部用块石垒砌,成四根石柱,顶部铺满条石,筑成一个框架形的台座,石塔即建于这个台座上,下面可以通行人马。


昭关石塔塔座分为两层,以“亚”字叠涩法凿成,塔座上有一个复莲座,塔身偏圆,呈瓶状。再向上是亚字形塔颈,又有一个复莲花座,再上面是有13圈带形浮雕,象征13层天,十三天和仰莲瓣座,仰莲瓣座上有法轮,法轮背部刻有八宝饰纹,塔顶呈瓶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修工程中的重大发现:在石塔的塔心室里,意外地发现了两个“曼荼罗”。这两个铜片上的曼荼罗共有九个观音和九个黄财神菩萨,那九个黄财神菩萨手中还抓了九只吐宝鼠。在佛教里面,老鼠是看守金库的,抓住了金库的门卫也就是抓到了钱财,抓到了发财的机会。在昭关石塔里发现的这两个元代曼荼罗,在国内实属罕见。有关专家据此认为,应将昭关石塔和曼荼罗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所以我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元代藏传佛教盛行,煞费苦心地建造了这么一座过街石塔,可见当权者用心之良苦。除镇江西津渡古街这座过街石塔外,元代还在北京南口、居庸关、卢沟桥等地建造有过街石塔。可惜居庸关石塔仅存塔基部分,南口和卢沟桥过街石塔早已不见踪影。


昭关石塔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据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等全国六位知名专家考古鉴定,一致认为昭关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


石塔具有明显的元代风格,据考证,造塔工匠名叫刘高,其先人刘元从师著名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八鲁布,苦学得西天梵像画风和营建梵式佛塔(噶当觉顿式塔)的建塔技艺,并传授给了后辈刘高。因此,塔之风格与北京妙应寺白塔、五台山大白塔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就不足为奇了
       石塔所在的西津渡古街,店铺林立,沿着古街转上一转,累了,可以找家小馆子,要上一碗镇江有名的锅盖面,来块肴肉,倒点香醋,镇江的“三怪”仅在这碗面里了。

观音洞坐落在云台山北麓西津渡古街昭关石塔旁,由天然岩洞开凿而成,这岩洞被称为“普陀岩”,现在我们在观音洞东侧门额上还可以看到书法家许宝驯所书的“普陀岩”石额
      观音洞是一栋依山而筑的楼房,饱经沧桑的清水灰砖墙直立三层,北面街道,中间的门券上方,书写着古朴遒劲的三个字:观音洞。进去以后,发现这其实是依山坡而建的半楼:靠山坡的一侧实际上就是山体石壁。


在观音洞的正门口,摆放着一个三层的铜鼎,造型极为精巧,很是吸引人眼球,我们围着看了很久。但是它锈迹斑斑,饱经风霜。也难怪呀,它连同观音洞都是清朝时候(1859年)重建的,100多岁的高龄了。


唐代的西津渡自李德裕任润州刺史时,就有士兵在渡口巡防守护,普陀岩中就建有一座普陀寺。到了宋代到清朝的咸丰年间,寺庙由于战火连绵,屡废屡兴。现在的建筑为清咸丰九年重建,到了清同治元年立“重修观音洞”记,清代侨寓镇江的宜兴籍学者陈任陽书隶书木字“观音洞”,两侧悬挂着茗山法师写的楹联:“兴无缘慈,随类化身,紫竹林中观自在;运同体悲,寻声救苦,普陀岩上见如来”。它是已故焦山长老茗山法师所写。而这就是观音洞的洞口了。                                   
     观音洞,洞寺一体,,洞即是寺,寺就是洞,堪称一奇,成为南来北街过江人礼佛祈福求平安的心灵栖息地。


它背山面江,是一座天然岩穴,据传内部供奉有219尊观音像,展示了观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和传说。更难得的是,展厅里利用幻影成像,展现了观音菩萨在西津渡江面上救生的场景。让游客们乐在其中,还不知不觉增长了佛教知识。    
       展览共分三个主题:观世音在中国的历史及演变;观世音的教化故事及民间传说;观世音与道教、民间请神的关系。展示馆展示中使用了浮雕、木雕、铜雕、玉雕、石雕、泥塑、壁画、漆画、油画墙、沙盘、多媒体电子图书、景箱等多种形式,全面地向人们介绍观音文化,利用图片、文、石刻、模型等各种展示手段,让人们了解观音洞在西津渡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洞口供奉着一尊汉白玉石的观音大士像:脚踏莲座,左手持净瓶,右手上扬,神态慈祥端庄。般佛像都是坐北朝南,而这尊观世音背山面江,坐南朝北,世人赞美为“倒坐观音”



石洞并不像我们常去的溶洞用灯光营造石洞的光怪陆离,只设了类似自然光的照明,隔不下多远就有一尊佛像,这些雕像神态各异,有的在洞窟里接受香火,有的则在石壁上。有站姿,有坐姿,还有半卧的。有的雕像颇有些像飞天的风格,雕塑得很精致。


"户户观世音”这样的俗语就反映了这种流传的广泛程度。观音是最具特色的菩萨,她不仅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更是中国整个民族信仰的核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佛,也是西津渡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布置的就是各种朝代和场所的各式观音的塑像。


除了观音菩萨,还有地藏菩萨,这尊地藏菩萨全身塑金,与其他的塑像完全不同。地藏与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一起被尊为佛教四大菩萨,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而著称,是掌管地狱的幽冥主宰,是救渡地狱中受苦鬼灵众生的大菩萨。成佛前的身份是新罗国的王子,俗家姓名金乔觉,出家后在九华山修炼,圆寂后也葬在九华山,因此九华山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在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观音都是一位极受崇拜的菩萨。在中国汉族地区,观音信仰的流传极为广泛。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观世音菩萨就与老百姓结下了很深的因缘,以至曾出现家家供观音、人人念观音的情形。



石刻:解救冤狱


石刻:止雹治蝗


上二楼


这幅的壁画讲述了观音菩萨成道的经历。相传,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北周宗室妙庄王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他最最钟爱的就是三女儿妙善公主,这妙善公主不仅生的美艳绝伦,而且心地善良、性情恬静、聪慧超凡。妙善公主长大后不想结婚,只想吃尽人间的苦难,修成正觉的神仙,经过几番磨难终于修成正果。




在整个东方世界,观音都是一位极受祟拜的菩萨,有人曾经说过,观音是半个亚洲的信仰。中国汉族地区,观音信仰的流传十分广泛。观音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菩萨,她不仅是佛教中的重要菩萨,也是中国整个民间信仰的核心,有人称其为“中国第一佛”






出得洞来,沿山有一条登山的长廊,这条长廊本身没有过多的装饰,但因为依着山体,右侧的景色还是不错的。


旁边有一座佛殿,但不漆明黄,而是漆成紫红色,这在佛殿中不甚常见。殿外有一口铜钟,算不得很大,虽然有铭文,但也没看出这口钟的名称,估计不是什么名钟。


佛龛殿:殿内供奉西方三圣,三尊塑像立于莲台,全身塑金,与观音洞内的塑你风格迥然下同。两侧靠墙还供奉着一些西萨,不过佛像比较小。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宣扬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地位最高的神,阿弥陀佛即转轮圣王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则是他的两位太子。


是一个山上的小院。院中一池水上立着一座白色观音石雕,表情生动,衣饰仿佛被微风吹拂,显得自然而美丽。石雕对面则是佛龛殿。


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寓居镇江的江西道教信徒兴建了道观“铁柱宫”,铁柱宫又称为铁柱行宫,因供奉两晋道教明派“许祖”许逊真人而得名。宫中有铁柱,传为许逊所铸以镇蛟螭之害。


铁柱宫一旁有个紫阳洞,因宋代道教金月派著名人物张紫阳真人曾在此居住此石洞、后人在这里供奉他而得名。这是一个被翠绿藤蔓缠绕覆盖的天然石洞,洞口安放着紫阳真人的塑像,塑像前有供台及拜台,来这里观瞻膜拜的人络绎不绝。此洞及塑像是近年来复建的,原洞及塑像在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国与清军交战中被损毁。


紫阳真人俗名姓张名伯端,字叔平,也称张真人,是浙江天台(今浙江省临海市)人。他自幼好学,广涉道、儒、佛三教经书,医药、天文、地理等也无不通晓。他平日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每月朔日,穿梭于陋巷为贫苦之人赠送物资以解困境。名仕闻之,纷纷上门拜访,他却称病不见,在家静悟真理。他在做府吏数十年后,悟出“一家温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的道理,遂看破功名利禄,心向篷莱仙途。


观音洞后山上的铁柱宫是明代江西道教信徒为供奉许真君而建的,许真君是一位活到一百三十六岁并得道成仙的人,他的信徒修建铁柱宫希望保佑渡江旅客的平安。                                               
      他在江西南昌逍遥山上修身炼丹,活到一百三十六岁,得道成仙。举家四十口拔宅飞身,包括所有的家庭成员,在那一人得到鸡犬升天,就是说的这个许逊,明白了吧。


铁柱宫东侧的碑廊:特授江苏镇江府正堂 级纪录十次王……光绪拾柒年九月十二日立”文字内容有关江西会馆建造地基的事宜公示。2007年的“重修铁柱宫记”,由董辰鹏撰文孙彤书。民国时期的碑,受损严重,字迹不清。


铁柱宫


佛教是从印度引进的,道教是我们本土的宗教。观音菩萨即是佛教的神,也是道教的神。在道教中称“慈航真人”。不管怎么说观音菩萨是民间最崇拜的神。


铁柱宫里面是介绍道教文化的图文及模型。         
      张果老除妖






展示柜里的“张真人驱鼠”模型。


廊壁上有观音菩萨的介绍及画像。


救生会旧址位于镇江市西津渡小码头街,正门上题有“救生会”石额,该石额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立石。救生会旧址在1999年经过政府出资整修后,恢复了原貌,并在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优秀遗产保护奖。救生会旧址不仅是‌中国救生博物馆所在地,还因其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文化价值,被列入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


是一座六角凉亭,里面有一组铜雕像。这组铜塑雕像,再现了康熙年间,镇江乡绅正在筹建救生会的场景。三位穿着清朝服装的铜塑绅士人像,他们正在商议筹办救生会大事,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唐天宝十年(722),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南宋绍兴六年(1136)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遇上风涛,连艄公在内的46名渡客无一生还。明万历十年(1582)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到了宋代,统治者更是将镇江视为漕运咽喉。于是,当时的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清代后期,镇江和扬州的绅士发起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会事宜。


西津渡救生会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救助组织之一,而且在其存在的数百年间,对维护水上安全、促进社会慈善事业以及推动官方与民间合作救助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时的救生船漆成红色,俗称红船。桅杆上醒目地挂上一个虎头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船上铜锣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因为连年战火,民生凋敝,救生会遂无以为继,渐渐显得力不从心。1923年,镇江与扬州士绅再次联手,成立了普济轮渡局,并购买了一艘“普济号”轮船从事渡江业务,大大减少了事故的隐患。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救生会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明朝正统年间,巡抚侍郎周忱打造了两艘救生专用船,并向社会招募水手30余人“济渡救生”。他还亲自率领民工修建西津渡石堤,使救生船直抵码头,大大方便了旅客登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江水域救助专业队伍。                                       
     民间救生慈善事业也随之涌现。明末崇祯年间,兴化士绅李长科、悯风涛自费在玉山下建造“避风馆”,由超岸寺僧长主持,往来江上旅客从此有了临时休息的地方。后来,他们又募捐款项建造了10艘“红船”。为了鼓励救人,还按所救者生死,分别予以奖励。就这样,由僧民结合的“避风馆”活跃了50年之久。到了明末清初,金山寺僧和邑中士绅集资建造了多艘救生“红船”。救生“红船”船休为鲜红色,船头有虎头雕刻,“红船”出航救助时,船旗迎风飘扬,敲锣鹏号,十分威武壮观。康熙皇帝得知后,大为赞扬,又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企山寺立《御制操舟说》碑以彰其功。


房前有“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打捞馆”的牌子,相当于办事机构。


1951年8月24日,经政务院批准、交通部同意,中国人民打捞公司在上海成立。当时中国救捞力量薄弱只有的10余艘小型平驳船。现代中国救捞系统,已是天下、水面、潜水三位一体,承担着海上事故的应急反应、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打捞、海上消防和其它重要使命。            
       现代的救助工具,有直升飞机了。


各种机械的打捞救生轮船。


救生打捞用的船


院东侧这栋古朴典雅2层楼房,就是救生会遗址,修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二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一楼原为获救人员暂住地,二楼为议事场所,内部装饰朴素简洁,北面石墙上镌刻有当年捐资的善士们的姓名,让世代铭记。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镇江救生博物馆,展示着近800年间救生会的发展历程。


救生会里面设“镇江救生博物馆”《中国救生博物馆》,以救生会成立时间为主线,用展板、资料、模型、幻影、多媒体等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从南宋乾道元年官办义渡开始,至元明的发展,到清朝改为民办官助形式,直到1923年开办了轮船,渡口停办为止,各朝各代关于救生会的资料。


展览共分五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一一参观游览。


 清朝文学家陈荣杰用唐诗中诗句串录而成的《扬子江救生船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长江滚滚飞银涛。回头瞪目时一看,我心悬旆正摇摇。天迷迷,地密密,掀天蹴地股为栗。山叠叠?海漫漫,驱山倒海置眼前。江豚初起浪如屋,千峰将颓树欲秃。震地江声似鼓声,掩耳不敢凝双目。湿云黯黯天四周,网象悲泣天吴愁。塔势如涌出,沙岸成浮妪。大江横万里,巨浪吼千牛。中有一船欲渡不得渡,浮沈灭没当中流。偃复起,风未已。忽见船头忽船尾,颠覆直在俄顷耳。眉睫之间判生死,九阍无路叫不闻,不道残生竟如此。忽然宝筏从天来,破浪乘风一何驶!操舟捩柁下急湍,健如生猱速如鬼。向前且道不须哀,我能救尔眼前水火之奇灾。直从蛟室鼍宫里,濡首援君出浪堆。水犀之军何足道,存亡生死属吾侪。全君躯命解君厄,与尔同歌归去来。结束行装渡江去,那怕风浪如山摧。巳出颠危登衽席,惊魂未定还疑猜。劝君更进一杯酒,世间何处无波颓。吁嗟乎!公无渡河,河水激啮而溁洄。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不有小船能荡桨,此身何计免喧虺。更生须拜仁人赐,功德真不可思议。谁能赤手挽银河?宰相经纶菩萨慧。吾闻圣人造舟以为梁,己饥己溺何皇皇。安得如公数十辈,坐令万物无凋伤。莫笑生涯寄一叶,从此长年歌利涉。顷间天子侧席而求贤,看尔明时作舟楫。


这是一幅善士共创救生会的情景画。


上面“利济行旅”为原人民日报主编孙轶青题字。


康熙年间,镇江京口蒋元鼎、朱永载等15人捐白金若干,在西津渡观音阁成立了 “京口救生会”,这是一个由民间士绅兴办,专业从事江中打捞沉船和救生的机构。时值江上大风,有一艘船遭遇风浪倾覆,救生会闻讯后立即派出救生红船前往救助,救助人员奋起神勇,抢救遇难船只,救活1人,“京口救生会”救人活命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
“京口救生会”会议规定,对救助船实行论功行赏;对无家可归的被救人员留在会中收养;对有家者则发给路费;遇难而死者,由救生会打捞沉尸置棺装殓。大家推举公正者为救生会会首,负责金钱的收支。京口救生会的诸多义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纷纷捐资捐款。


救生人员用的桨和帽子衣服。


乾隆六年,蒋豫之子蒋宗海继承先志,接办京口救生会。蒋宗海在乾隆十七年高中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职,他任职不久便辞官还乡兴办京口救生会等诸多慈善事业,每遇经费不敷,便在丹徒、扬州一带募捐,独立维持救生会达54年之久,与镇江王文治等被誉为“京口四君子”


左←蒋豫,字介和,号松埜,镇江人士。乾隆初年,蒋豫继承族人之志,召集各位乐善好施的善士,全力振兴京口救生会,他与后人苦心经营京口救生会连续七代,计一百四十余年,成为中国救生历史中的佳话。清朝时期,由于人力财力的紧缺,救生会曾一度举步维艰。当时救生会的主事蒋豫四处奔波,奔走呼号,在他的感召下,侠肝义胆的镇江人民纷纷捐钱捐物,修造红船,招募艄公,救生会得以延续。之后,蒋家一门七代,在140多年里,前赴后继,为救生会的存续倾尽家产,为救生会的发展呕心沥血,留下了一段惊天地、泣鬼魂的大义赞歌。                                  
        右→周忱,江西吉木人,明永乐二年进士,曾任工部右侍郎之职。明朝正统年间,为彻底解决渡江翻船救生问题,时任江南巡抚的周忱在西津渡口添置大船二条,招募水手三十余人驾船普渡救生,並亲率民工修建西津渡石堤三十余丈,使救生船直抵江边,使渡客、救生工作更加快捷方便。


左←段廷珪,山东济宁人,曾任元朝大中大夫的官职。元代延佑年间,因渡口官吏中有人行私舞弊,谋取钱财,以至私渡泛滥,事故频发。镇江路总管段延珪下令在西津渡新增救生船十五艘,要求各船竖立旗号,标明艄公姓名,船工、水手全由官府支付粮米,不许向旅客要渡钱,並要求各级官员加强巡查,约紧民间小船不准私渡,以保证南北航运交通正常。                                       
        右→蔡洸,江苏兴化人,宋朝书法四大家之一。宋代乾道年间 ,葵洸任镇江知府时,购置了五条大船,每条船上挂一旗帜,以“利、涉、大、川、吉”标志,用以普渡救生,並设立规章制度,成为官渡和救生性质的机构,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人命救助机构。


有关救生会的碑刻复制品。


救生会北面可俯视西津渡景区,西边有蒜山公园,远处的蒜亭。


沿着古街一路走,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那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翘阁飞檐,窗上的雕花、斑驳的柜台、杉木的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老街的沧桑。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也足以证明这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遇想和思古之幽情。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来到西津渡古街时,不由得发自内心地连声赞叹说:“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把这里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李公朴故居位于镇江市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西长安里35号,是一栋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传统民居,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三间两厢的建筑风格。‌这座故居不仅是李公朴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和民主斗士李公朴的重要活动场所。


2019年11月27日故居揭牌并正式开放,以图文实物、场景再现、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再现了李公朴先生坚持革命、追求真理,为中华民族进步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故居内部通过图文实物、场景再现和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再现了李公朴先生坚持革命、追求真理,为中华民族进步事业与和平民主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他是一个为民主革命献身的战士~周恩来


李公朴1902年出生于淮安,家境贫寒,13岁随父兄迁居镇江,在镇江合兴盛京广洋货店学徒。在学徒期间常以“长啸”的笔名向报社投稿。并有“镇江学徒、抵制日货、赶出店门”的记录。
        1919年在兄李公愚的资助下,入读润州中学(基督教会学校),期间,因受革命民主主义和新文化运动影响,参加过五四运动,是学生会领导、活跃分子。在学生自治会讲台上演讲,有旁若无人的气概。


润州中学毕业后李公朴先后考入武昌文华大学附中、上海沪江大学。在此期间,加入国民党,投身于国民革命军。后因不满国民党“清党”反共,离开军队。1928年考取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雷德大学政治系。在美期间,他应邹韬奋邀请,为《生活》周刊写了数十篇通讯,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美国社会风情,深受读者欢迎。在美留学的两年,李公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进一步增强了民主主义思想意识。1930年李公朴学成回国。


李公朴回国后,国内正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相继爆发。他积极筹划、创办、参加各种救亡社团。在《申报》总经理史量才支持下,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妇女补习学校,致力社会大众教育。

       1934年11月,他在上海创办了《读书生活》牛月刊,致力平民教育。1936年3月,成立读书生活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各类哲学类、文学类等书籍,成为社会教育的又一块阵地。特别是出版了马克思巨著《资本论》,引导千万读者对马列主义产生了兴趣,在当时及后来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1935年,李公朴和上海文化界的爱国人士一起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李公朴是救国会的领袖人物之一。救国会“停止内战、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广泛宣传和大力号召,对推动抗日民主运动,促进国内和平,起了重要作用。


1936年11月22日深夜,国民党在上海逮捕了李公朴、沈钧儒等七位救国会领袖,随即移送苏州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羁押,是为著名的“七君子”之狱。“七君子”事件是影响中国现代史走向的重要历史事件。以沈钧儒、李公朴、邹韬奋、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等七人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尚未形成团结抗战局面时,不计个人得失,毁家纾难,致力于全国团结,一致御侮。他们为此而遭到统治者的拘捕,引发了外界的强烈反响,声援营救活动持续不断,并直接引发西安事变,促进了国共合作局面的及时形成。


 “七君子”出狱后不久,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李公朴创办了全民通讯社,出版《全民周刊》,与救国会同仁筹组全国抗敌救亡总会,积极开展宣传动员民众抗战的工作,为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奔赴呼号。


李公朴6个多月的晋察冀之行,走访了15个县500多个村庄,认为晋察冀是今天民主的模范抗日根据地,也是将来新中国的雏型。从1937年8月到1940年11月的三年多时间,他四上华北抗战前线、二访延安,完成了四五十万字抗战言论、战地通讯、抗战教育文章。其中《全民动员论》《抗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走上胜利之路的山西》《华北敌后—晋察冀》4本著作风行一时,给人以巨大鼓舞。


1938年初,李公朴应闫锡山之邀赴山西,创办全民通讯社和民族革命大学。1938年5月撰写井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抗战教育的理论和实践》。1938年11月24日,李公朴和夫人张曼筠到延安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就当时形势、文化教育、出版工作发表了意见,这次谈话刊登在《店务通讯》中。之后,李公朴遍访延安各级政府、群众组织,了解生产建设、文化教育、行政司法状况,写下了《革命的摇篮﹣﹣延安》一文。1939年1月至4月,李公朴离开延安,到山西敌后新军活动地区考察,撰写《走上胜利之路的山西》一书。1939年6月,李公朴组织了抗战建国教学团,深入华北敌后晋察冀边区开展抗战教育和动员民众的工作,历时17个月。沿途开办短训班,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受到边区军民欢迎,撰著《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夫人张曼筠绘就《怒涛》一图,李公朴提怒涛诗,表达人民的心声。

       1941年6月,李公朴寓居昆明。他广交地方军政人士,联系学者名流,探讨时事政治,呼吁民主,坚持抗战;他创办的北门书屋成为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的学习园地,社会影响广泛。


抗战胜利后,为了促进和平建国,李公朴参与发起成立了“陪都各界政治协商会议促进会”,任理事并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庆祝政协协商会议成功大会在较场口广场举行,李公朴担任大会总指挥,会上被特务殴打成重伤,“较场口血案”震惊全国!李公朴反对内战、实现民主、和平建国的大声疾呼,使国民党反动派恨之入骨。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夫妇外出回家途中,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噩耗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愤慨,从延安、从南京、从上海、从全国各地传来了对烈士的哀悼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怒谴责和抗议。毛泽东、朱德致唁电说:“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是为全国人民之损失,抑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

       李公朴遇难后第四天,另一位民主战士闻一多又遭特务杀害。李闻惨案,震惊全国,从此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要求民主和平的浪潮进一步高涨,国民党统治人心尽失,加速覆亡。

       李公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怀揣民族富强、人民福祉的赤诚之心,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如今面对他的拳拳之心,我们感叹!怀念!更要继承!并以此怀念所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怀念为共和国诞生抛洒了智慧和热血的先贤们,怀念那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峥嵘岁月!


李公朴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

是坚持革命、顽强斗争的一生

是忠诚于中华民族进步事业与和平民主事业的一生

是献身于中华文化事业和社会教育的一生


张曼筠,女,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的夫人。1901年生于江阴,学生时代参加"五四"运动,后从事社会教育工作。1936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8年,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0年后在重庆、昆明与李公朴一起开办北门书屋、北门出版社, 出版进步书刊,推进民主运动。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她继承遗志,毫不畏惧,继续为和平民主奔走。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妇联执委、民盟中央委员兼办公厅主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12月病逝于北京。


故居还保留了李公朴当年居住的房间摆设,包括一张单人床、一张简陋的书桌和两个衣箱,这些物品展示了李公朴在这幢民居里度过的七年多难忘的岁月。


卧室中一张十分简单的床,用过的行李箱


朴素的厨房


简易的餐桌



由于天气较热及时间关系,一些景点没有走到留点遗憾,有机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