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寺,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国家AAAA级景区 。寺院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
唐大历四年(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一带又发生地震,但这两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损坏,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
洪洞广胜寺景区分为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
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 ,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取景就在此处 。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定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 。
《 赵城金藏》是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水神庙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始建不晚于唐代,水神庙内的元代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
上寺内的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每一处都有其独特之处。无论是残存的壁画,还是被誉为“世界孤本”的《赵城金藏》原址,或是殿前的护法古树,每一样都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庄严
下寺的朴素与古朴,反映了元代建筑的特色,虽然大殿内的壁画已经不存,但那些被盗卖到海外的壁画,依然是我们对这个时代艺术的想象源泉。水神庙的壁画,更是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元代戏剧发展的精彩一幕。
。
门票与开放时间
门票价格:约为60元(季节性调整,建议提前通过官方网站或电话查询最新信息)。
开放时间:全年开放,夏季为08:00-18:00,冬季为08:30-17:30。
游览建议
游览路线:广胜寺分为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部分。建议从近停车场的景区入口开始,先乘坐景区摆渡车至上寺游览飞虹塔、弥陀殿等,然后下至下寺,最后参观水神庙。
购票:建议提前通过官方网站或其他在线平台预订门票以免旺季排长队。
最佳摄影点:飞虹塔是广胜寺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其多彩的琉璃装饰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不可错过。
D1: 山东 济南 自驾一天,下午到达 临汾 尧庙-----大云寺(铁佛寺)-----前往 临汾 洪洞 县住宿
D2: 山西 洪洞 游览广胜寺--- 洪洞 大槐树---- 霍州 娲皇庙---- 霍州 暑--入住 霍州 酒店
D3:自驾 霍州 出发---- 临汾 蒲县 东岳庙---- 山西 临汾 隰县 小西天景区---- 临汾 吉县 黄河壶口瀑布景区---- 运城 万荣 住宿
D4: 运城 万荣 出发---- 万荣 东岳庙(飞云楼)----- 万荣 李家大院--- 永济 市蒲州普救寺----蒲津渡大铁牛--鹳雀楼----- 芮城 永乐宫 ------ 运城 盐湖附近住宿、
D5:自驾解州关帝庙-----回 山东 济南
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创始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为明代重建遗物,形制结构仍具元代风格。
从票务中心,购票后步行100米,前去摆渡车经过盘山公路,直接到上寺景区
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 中国 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取景就在此处。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定为“世界最高得多彩琉璃塔”
飞虹塔屹立于山门的正面,呈八角形共13层,塔身高47.31米。塔身由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 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 菩萨 、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檐角均挂有风铎,微风吹拂下能发出悦耳的铃声。塔顶建有铁制法轮,中镶风磨铜塔刹,约重67.2市斤。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清康 熙三十四年(1695) 临汾 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能够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广胜寺山门两侧的门神是哼哈二将,它们威武霸气,把持着山门。
哈二将的塑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哼哈二将,也称为哼将和哈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守护神,通常被描绘成武将的形象,具有驱邪避灾的寓意。它们在寺庙中的设置,旨在保护寺庙的安全,同时也象征着佛教的威严和力量。
是上寺内一座结构较为奇特的元代建筑,殿为琉璃屋顶,单檐歇山式。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像,正中为铜铸阿弥陀佛,两侧为泥塑观世音 菩萨 和大势至 菩萨 。殿内四周陈列红色藏经柜,稀世孤本《赵城金藏》原存放于此。背后倒坐大肚 弥勒 佛,袒胸露腹,仰头咧嘴大笑、。东壁及扇而墙上满绘壁画,内容为三世佛及诸 菩萨 。
《赵城金藏》:是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敦煌 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金皇统间平水版大藏经原存于此,后移 北京 图书馆。
居上寺内中央,又称释迦殿。重建于明景秦三年(公元1452年),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殿内供奉华严三圣像,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东为文殊 菩萨 ,西为普贤 菩萨 ,均为明代木雕贴金造像。东西两山墙砖台上为当时铸铁十八罗汉像。
16:20毗卢殿
又称天中天殿,为单檐庑殿顶。琉璃镶边屋面。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隔扇门镂雕精美,是木刻艺术上的上乘之作。殿内供奉三佛四 菩萨 ,四周供奉八十八佛,北壁墙上为十二圆觉 菩萨 巨幅壁画。。殿内奉毗卢、阿闪、弥陀三佛及胁侍 菩萨 、护法金刚等像,沿壁木雕龛阁,内供铁铸佛像35尊。四周壁画,以后壁十二圆觉技艺最佳。
广胜寺上寺天中天殿,也被称为毗卢殿,是广胜寺只中等级最高的建筑,位于最北端,被认为是上寺的精华所在。这座殿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而闻名。
。历史与重建:天中天殿始建于元代大至二年,后在明弘治十年至十四年(1497-1501年)进行了重建。重建过程中,使用了许多元代的遗构木料,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和手法,使得这座建筑不仅具有明代的特点,也反映了元代的建筑风格。
。建筑特点:天中天殿是广胜寺中唯一的庑殿顶建筑,其设计特点是不按常规,结构上最大特点是梁架和柱位的不对位,以及没有使用底袱。这种不按常规的设计反映了元末明初甚至到明中期时,地方工匠的独特营造做法,
·内部装饰:殿内造像众多,四周有明代小木作,木龛雕花精美,但头像基本都缺失。内部还有明代画,描绘的是十二圆绝菩萨
文化意义:天中天殿不仅是一座具有重要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建筑,而且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也是古代艺术的重要代表。它是广胜寺乃至山西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韦陀殿,建筑学上称垛殿,正中供奉韦驮像,坐姿威武,形象生动。东壁绘有明万历年间的壁画,内客严谨,钱条流畅,保存非常完整。
广胜寺上寺地藏殿只是一个充满历史与艺术价值的佛教圣地,其中供奉的地藏王菩萨只造像以及周围的彩塑和悬塑尤为引人注目。
广胜寺上寺地藏殿给第一次去的游客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地藏王菩萨的造像,其形象独特,不同于常见的地藏王造像,展现了地藏王菩萨只在唐玄宗时期9转世为新罗国王族金乔觉q的形象。这个塑像不仅形体饱满圆融,动态舒适自然,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认为是不多得的佳作。
此外,地藏殿内的彩塑和悬塑也是其魅力所在。游客被地藏殿里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的龙的造型所吸引,这些龙的造型不仅展现了古代先辈们的匠心追求,而且各种龙的造型堪称山西彩塑只中的一绝,每条龙都有其独特的灵魂与思想,使得这些彩塑和悬塑充满了生命力和个性
广胜寺上寺地藏殿不仅是佛教信徒的朝圣地,也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和历史学者。它的建筑风格、塑像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传奇故事,共同构成了广胜寺上寺地藏殿独特的文化景观。
结束上寺景区的旅游,我们坐观光车前去下寺景区
下寺门外即是霍泉,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霍泉现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秒流时四立方米,灌溉十余万亩粮田。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 洪洞 、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南三北七,实测流量相近,这是历史上解决两县争水纠纷的遗迹。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到合理使用。
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始建不晚于唐代。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
在明应王殿内,除塑有明应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内四壁还绘满了各种内容的元代壁画。这是“我国古代惟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在南壁东侧绘有一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是我国发现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它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少见资料,被人们誉为广胜又一绝。水神庙元代壁画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整个壁画分东、西墙和东南、西南、 东北 、 西北 墙六大块。布于殿内四墙的壁画,高5.5米,总长34米,总面积190平方米,记有《龙王行雨图》、《祈雨图》、《元杂剧图》、《捶丸图》、《下棋图》、《渔民售鱼图》、《王宫尚宝图》、《王宫尚食图》、《王宫梳妆图》、《古广胜寺上寺图》等十余个故事图画
广胜寺下寺的大雄宝殿曾经遭受了严重的损坏,尤其是壁画的流失和损坏。
广胜寺下寺的大雄宝殿内原本绘有精美的壁画,其中包括《药师经变》等元代壁画。这些壁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广胜寺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壁画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在1929年,由于军阀混战和寺院破败,广胜寺下寺的壁画遭受了严重的损坏。为了维修寺庙,寺院的四壁壁画被分割剥离,并以1600银元的价格出售给几个美国人。这些壁画被运到美国后,重新拼装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墙上,其中就包括《药师经变》等元代壁画。
近年来,通过数字影像的方式,《药师经变》等流失海外的壁画以数字影像的方式“回家”,让公众能够一睹这些珍贵壁画的风采。
此外,广胜寺下寺的大雄宝殿还面临着屋面漏水和墙体损坏的问题。为了防止屋面漏水对佛像造成进一步损害,采取了措施,如给五尊彩塑佛像披上塑料布,以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不受损害3。
总的来说,广胜寺下寺的大雄宝殿经历了从壁画的流失到数字影像的“回家”,以及目前的保护措施,这一系列事件和措施都是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在1929年,由于军阀混战和寺院破败,广胜寺下寺的壁画遭受了严重的损坏。为了维修寺庙,寺院的四壁壁画被分割剥离,并以1600银元的价格出售给几个美国人。这些壁画被运到美国后,重新拼装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墙上,其中就包括《药师经变》等元代壁画。
广胜寺下寺的前佛殿建于明代,后大殿建于元代。
广胜寺下寺位于霍山脚下,其前佛殿建于明代,后大殿建于元代。这座寺庙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元代和明代的建筑特点。梁思成和林徽因曾来到此寺进行考察,并在后殿前种下了两颗树。下寺的水神庙以其精华为殿内四壁布满了元代壁画,面积多达197平方米,这些壁画据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内容丰富,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以期雨神护佑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