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旅游热潮大家都看到了,每一个节假日必定是人人人人......
国庆节这个火爆的时间点,去哪里玩能够实现“人少点、便宜点、还要好玩”,成了困扰我多日的难题。
索性把中国地图摆出来,一个省一个省的看,一个省一个省的找。
嘿,祖国这么大,总能找到我可以去的地方。
终于,我的目光落到了浙江南部的一个城市——丽水。
记忆里,我好像曾在某篇公众号文章里看到过这里被称为“江南最后的秘境”,
又好像曾在某部纪录片里看到过这里被称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模板。
也许,这里会是个不错的目的地呢?
于是我立刻开始搜索关于丽水的信息。
————————————手动分割————————————
丽水市,古称处州,森林覆盖率达81.7%,被誉为“浙江绿谷”。
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境内有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
除了有浙江最高的山,省内半数的水系也位于这一地区。
路程上,这里乘坐高铁便可抵达,6小时的车程倒也方便。
景点上,这里与传统印象里的东南沿海平原不同,山川海陆相间,被称作“九山一水半分田”,
不光有仙都、云中大漈等自然风光,也有杨家堂村、松庄传统村落等人文景观。
有山有水,还有古建和文化,
相比之下,这里还算小众,我猜测应该不会太火爆,
那还犹豫什么呢,就去这里吧!
先来一波预览!
为了心心念念的云和梯田日出,我这个起床特困户早上5点就爬起来了,
在七星墩蹲守到天亮,结果只收获了烟雨蒙蒙的梯田景色,
虽有遗憾,但也看到了另一种美。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写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松阳的古村除了不符合“土地平旷”这一特征,在我看来,这里完全就是现实版的桃花源呀!
虽然我平时不爱看仙侠剧,但仙都天生自带的强大仙气还是让我有些恍惚,那山上是否真的有神仙?
本以为我们要去的是某综艺里出现的古村,结果发现只不过是有相似的马头墙和池塘,阴差阳错间收获了河阳古村这个宝藏景点。
Day1:上午从武汉坐高铁出发,下午抵达温州南站,晚上游览梧田老街。宿温州五马街。
Day2:游览温州五马街、朔门老街,晚上前往云和梯田景区。宿云和梯田七星墩。
Day3:游览云和梯田景区,晚上前往松阳县城。宿松阳县城。
Day4:游览松阳老街、陈家铺村、西坑村。宿松阳县城。
Day5:游览杨家堂村、酉田村。下午前往缙云仙都景区。宿仙都景区。
Day6:游览朱潭山、岩宕书屋、倪翁洞、小赤壁。宿仙都景区。
Day7:上午游览河阳古民居,下午从丽水站返程。
我们这次是租车自驾出行,在温州取车,最后在丽水还车。
因为买车票的时间晚了,想着候补长途票的几率会更大,所以候补了终到温州的高铁票。
幸运的是很快就候补成功,于是我们的旅行就留给了温州一天的时间。
人还没到温州,但已经听过温州的传说。
比如温州话被称为恶魔的语言,最近的传说就是“浙江温州皮革厂倒闭了”。
但实际上,温州也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历史文化名城。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太宁元年(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 ,上元二年(675年)始称温州 ,已有2000余年的建城历史。
带着一丝好奇心,我们来到了这座城市,想认识一下真正的温州。
我们的温州一日游路线:巽山公园——五马历史文化街区——朔门街历史文化街区——梧田老街。
温州一日游的第一站先到了巽山公园。
主要原因是这里有一个网红打卡点,可以拍到温州世贸中心与巽山塔的同框照,很有冲击力和穿越感的画面。
拍摄机位:定位山后公交站,走到茶院寺路路口回头就可以看到了。
五马街是温州旧城古街道之一,东起解放街与公园路相接,西至蝉街与府前街相交,街长四百米,宽十二米,街两侧拥有十四条小巷。
相传始于东晋,唐宋沿袭不变,清代改名五马街。
五马街名字的由来相传与王義之有关。
王羲之出任温州郡守时,每次出行,常乘坐五马齐驱的马车,往返于这条街,因而被称为“五马街”。
五马街一直以来就是外地游客来温州的必游目的地,是温州老城商业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地域。
街道两旁建筑基本保持原有的西洋风格,商铺林立,还有很多老字号的美食店铺。
看得出来,在重建老街的时候很用心,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也融入了现代的活力。
每个城市好像都有这么一条街,就像武汉的江汉路步行街和南京的夫子庙。
穿过五马历史文化街区,往瓯江方向走去,可以走进温州另一个老街区——朔门街。
朔门街是温州旧城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一条老街,因其位于温州古城七大门之一的“朔门”之内而得名。
朔门街是温州古城“北埠”功能区所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温州老城的著名商业街区之一。
温州典型的各类商业巨擘也在此落户,譬如吴闻香、叶益麟、郑明云、张寿伍等人,因此朔门也出现了一批中西合璧的洋楼建筑。
每去一个新目的地,我们总喜欢去老街逛逛,好像只有在老街才能看到这座城市真正的模样。
与五马街相比,朔门街更加生活化。
除了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基本没有见到游客,安静祥和。
我们就在这个街区里漫无目的地走街串巷,感受当地的烟火气息。
在老街边缘,看到有的建筑已经被推倒,成为一堆废墟。
老街应该是逃不掉这样的命运,只不过有的焕然一新,有的已经消失,成为历史的记忆。
穿过朔门街,便到了瓯江边。
在瓯江边的绿道便可以看到处于瓯江正中心的江心屿。
江心屿是中国四大名屿,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
著名诗人谢灵运、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
本想坐轮渡过去看看,但此时看到有一班轮渡正好抵达江心屿,从船上下来的人好多,花了很久才散去,便作罢,就在这边远眺一下好了。
但我更大的疑问是,为什么瓯江的水这么黄?
其实梧田老街是前一天到温州后就去了的,为了让一日游更完整,就放到这里一起写了。
梧田老街位于温州瓯海区,从五马街那边过来坐公交大概40分钟。
在明清时期,梧田老街一带就是商贸交易的繁华集散地。
过去的梧田因为河流交错,水路便捷,集市兴旺,所以也被称作吴田市。
河居文化与商贾文化的积淀,繁荣到一定程度,熙熙攘攘,吴田甚至被称为“吴都”。
梧田老街的建筑借鉴了温州传统民居的特色,结合塘河自然风光,构成了江南塘河水乡风情。
如今,梧田老街经过长时间改造焕新归来,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时尚购物、休闲娱乐、文创非遗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
我们来的那天正好是中秋节,整个梧田老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可以说是快挤得走不动道了。
老街里随处可见穿着汉服的游客,小朋友们提着各式各样灯笼穿梭街头,为老街增添了新的活力。
1、温州海鲜
逛完梧田老街出来,随便找了一家海鲜排挡吃的,大概因为是节假日又来的比较晚,很多菜都没有了,点了杂鱼、蛏子、小虾和锅贴。没想到印象最深的是雪花锅贴,饺子外皮煎得很脆,馅料调味调的也好。蘸上一点醋吃,更加有了灵魂。
2、杏仁腐
听名字我还以为类似豆花,但吃起来就像是水果罐头,夏天炎热的时候吃一碗冰冰凉凉的应该很不错。
3、猪脏粉
爱嗦粉人士来温州怎么能错过猪脏粉呢!在酒店附近随便找了一家。一开始看到汤底是透明色的,我还以为会是很清淡的味道,吃起来完全不是,猪大肠和猪血很入味,我一个湖南人破天荒的没有加辣椒就全吃完了。
4、炊饭配咸豆浆
毕竟是从碳水之都武汉来的,我觉得炊饭和武汉的豆皮有相似之处。
糯米饭上有香菇肉沫和油条碎,撒上一把葱花,搅拌在一起吃,很香。
咸豆浆是第一次喝,里面加了油条碎、葱花和一点肉沫,味道很新奇,值得尝试。
5、鱼圆
在五马街高公桥老店吃的,这家人气很旺。点了一份鱼丸和肉丸,汤头颜色清单,但味道极鲜美,肉丸很劲道,对比一下,我觉得鱼丸更好吃一点,更嫩一点。我喜欢多加胡椒,汤底本身有点酸味,搭配上胡椒的微辣,吃完肉丸连汤都可以喝光,感觉冬天来一碗会很舒服。
6、灯盏糕
在大王灯盏糕买的,这家还蛮有名的。买了一个本地蛋多肉灯盏糕和一个猪油糕。
灯盏糕是温州名小吃之一,历史悠久,因外形酷似古代扁圆形的菜油灯盏,故得名“灯盏糕”。
由面粉包裹萝卜丝、鸡蛋、肉为馅料,油炸而成,刚出锅的时候最好吃,外壳焦脆,中间的萝卜丝馅料吃起来则是沙沙的口感,口味咸鲜,真是香迷糊了。猪油糕在我们那应该算是糍粑,中间加了黑芝麻粉和白砂糖,糯叽叽的口感,吃多了会有点甜腻。
考虑到丽水的景点比较分散,自驾会更方便一点,
所以我们提前在某租车app上租好了车,在温州提车,行程结束后在丽水站还车。
在温州站的门店提车后,我们便出发前往丽水的云和梯田景区。
车程大约3小时,因为我们当晚的住宿定在了山顶七星墩的农家乐,后面十几公里走盘山公路,又是在晚上开车,导致我们晚上10点半才抵达七星墩。
晚上上山的时候下起了小雨,我还天真地以为第二天会看到日出云海这种壮观的景象。
然而,第二天五点就起床,出发去七星墩观景台看日出的我,只收获了能见度极低的大雾。
等到六点多,天空依然在淅淅沥沥的下着雨,只好失望返回。
在农家乐吃了早饭,睡了个回笼觉,发现大雾依然没有散去的迹象,
只好无奈离开,下山前往白银谷和九曲云环。
在下山的路上发现因为天气原因已经开始限制车辆上山了。
七星墩因为是梯田最高处,所以雾更重,基本就是啥也看不见。
白银谷和九曲云环在山腰位置,下来后发现能见度好多了,抚慰了我受伤的心灵。
白银谷内有一个村落,叫做坑根村,相传为开采银矿的矿工所筑。
村庄地处山涧河谷之旁,主要由木头与石块构筑,道路小巷也是由石块铺成。
村中古民居则采用石头奠基,墙体大多为黄泥夯筑。
这里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原住居民巧妙的利用环境特点构筑成一个个独立的院落,形成独具特色的“坑根石寨”。
节假日游客较多,我们把车停在离村子比较远的地方,步行走进坑根村,
此时天空还较为阴沉,下着小雨,山上雾气环绕,
走到村口时,真的有一种“豁然开朗”寻得世外桃源的感觉。
整个村子给人第一眼的感觉就是古朴,
屋子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这些房屋用石头奠基,墙体用黄泥土夯筑,屋顶则是木结构上覆黛瓦。
在下着小雨的天气里走在村里的小路上,看着远山笼罩在云雾里,仿佛置身于水墨画中。
随着旅游的发展,村子里也开起了一些商店、咖啡馆,但我觉得整体上并没有破坏这里的意境。
村子不大,逛完一圈都不用一个小时。
从白银谷出来,雨停了,天又亮了一些,我们便赶紧奔去九曲云环。
九曲云环是整个景区最适合近距离观赏梯田的景点,因此这里游客也是最多的。
但是因为梯田面积大,又有坡度,所以完全能够错开人群。
在这里,游客可以沿着农耕小道走近梯田,但是要注意踩实,千万别滑到了。
云和梯田一年四季的景色都不同,就像一个在不断变化中的调色盘,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
春夏之交梯田会到灌水期,梯田就像镜面一样。
到了秋天,稻子变成金灿灿的海洋,展示着丰收的喜悦。
冬季下雪之后,梯田又变成黑白分明的水墨长卷。
九月末的初秋之际,有一部分稻子已经开始变成金黄,
但大部分还是绿色的,整个梯田看上去是黄绿相间的,色彩很浓郁。
雨后的稻子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天边云卷云舒,山下村庄炊烟阵阵,
此时置身在梯田中,真像走进了一幅画卷之中。
飞无人机在高空视角下看云和梯田,确实壮观。
1、天气!天气!天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想要看云海和日出一定要提前查好天气,如果像我们一样碰到下雨加大雾的话,那就愉快的接受吧,也许也是另一种美呢。
2、云和梯田核心游览区域就三个:七星墩、白银谷和九曲云环。七星墩在山顶,白银谷和九曲云环在半山腰。七星墩和九曲云环都可以看日出,但九曲云环人更多些。整个景区游玩一天时间足够,如果要看日出和星星,就建议提前住一晚,第二天玩大半天就够了。
3、云和梯田景区适合自驾出行,从山下可以一直开车到七星墩,再一路玩下来。虽然是盘山公路,但路还是很好开的,节假日车多,注意车速慢一点。如果是公共交通出行,可以坐高铁到丽水站,然后乘坐景区直通车,到景区后再乘坐缆车上山游览。
4、买门票的时候可以凭在景区内住宿的证明打六折!我们住在七星墩的农家乐,当时在白银谷买票的时候出示了网上预订的订单,大家到景区内住宿的话可以问一下。
5、如果在景区游览超过半天,建议多带点吃的。虽然九曲云环游客中心门口有一排商店,但是景区里的东西,大家都懂。从九曲云环往山下走,有一些土菜馆,节假日人满为患,游玩结束后我们一直到云和县城里才吃上晚饭。
从云和驾车一个半小时,我们便抵达了松阳县城。
松阳,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小县城的名字,但其实它的来头真的不小。
松阳县,隶属浙江省丽水市,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属会稽郡。历史上的松阳人文鼎盛,历史沉淀丰厚,是处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朝的时候,这里就创办了处州最早的县学,光绪年间创办了震东女子两等学堂,先后涌现了“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的张玉娘、南宋左丞相叶梦得,明《永乐大典》总裁王景等杰出人士。
松阳地方民俗风情浓郁,耕读文化、风水文化、客家文化等传统民俗保留较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传承了下来。
松阳被誉为“古典中国”县域样板,中国国家地理更是把它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松阳老街位于县城的核心地带,它被誉为浙江省内最完整、最长的县城老街区。
穿城而过的松阴溪,自古就是通商的黄金水道。
粮食、布匹、铁器等大量货物,经由水路在此集散,因而催生出这里的繁华。
现在的主街两旁依然汇集了许多小店、名店和老字号。
沿着石板路走进老街,仿佛时间倒流,走入了历史的场景中。
老街上的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木结构建筑,两层楼的院落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古朴而雅致的感觉。
沿街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店铺,这里有其他地方比较少见的打铁铺和草药铺,甚至还有弹棉花和做棕绷床的店铺。这些店铺在很多地方已经绝迹了,但在这里却依然焕发生机。
在这条街上还可以吃到很多松阳的特色美食,比如煨盐鸡、状元饼、山粉饺、灯盏盘等等。
因为来的时间比较早,我们还吃了这条街上的人气王佰仙面馆。
因为太喜欢这条古街,晚上我们又来走了一遍。
去过那么的老街、古城,但松阳老街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最大的理由就是这里有着浓厚的本土风情,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老”街。
很多地方的老街,都号称卖的是当地特产,结果却千篇一律得令人失望。
在松阳老街,我们看到的是传统却已经很少见的东西,比如打铁、弹棉花、做棕绷床、炒茶。
我们能看到这些手工艺人在喧闹的老街上认真专注地做工,散发出历经悠久岁月却处变不惊的厚重感。
我们还可以在这条街上看到当地人最普通生活的样子,是一种带着鲜活历史感的烟火气。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让松阳老街有了自己的“根”,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并未因旅游的发展而过度商业化。
目前松阳县域内保有100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中国传统村落78个,省级传统村落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在浙江省内位列第1名,全国位列第5名。
在松阳古村落旅游路线中,有两条主要的路线,一条路线是三都乡(杨家堂村、酉田村、松庄村),另一条路线是四都乡(平田村、陈家铺村、西坑村)。其中,杨家堂村和陈家铺村可谓是两张重要名片。
这两条古村路线我们正好分两天时间游览,第一天先去了四都乡。
节假日期间,为了避免交通拥堵,陈家铺村进行了交通管制,需要在陈家铺村路口乘坐接驳大巴车进村。随着大巴驶过一片片竹林,一个个弯道,坐落在山间的陈家铺村出现在我们眼前。
陈家铺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因陈姓先人在此建灰铺养鸭而得名。
整个村子依山而建,三面靠山面朝峡谷,落差高达200多米。
村里的早期居民借助既有地形,沿着山崖,将房屋建在一座座石头搭建起的平台上,形成了壮观的阶梯式传统村落。
山上竹林翠绿,与黄墙灰顶的民居相互映衬,显得古朴雅致。
近几年,先锋书店和飞茑集入驻陈家铺村,也给村里带来了更多的人气。
我觉得引入这些品牌,也是一种让大家看见这里的方式,好的东西当然要让人看到。
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现代时尚与传统质朴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
从陈家铺村的路口往山下方向行驶大约10分钟,便到了另一个古村——西坑村。
西坑村四面环山,海拔700多米,村里有20多座清代建筑和40多座民国民居,被诸多摄影家誉为“中国最优美的小山村”。
西坑村其实就在陈家铺村的下方,在西坑村口抬头就能看到远处山头的陈家铺村,真像是位于悬崖上的村庄一样。
村里有一条松宣古道,为旧时宣平南乡至松阳县三都乡的要道,有着千年历史,沿着这条古道就可以步行到达陈家铺村。要是能在这里住几天,走走这条步道应该很有趣。
与陈家铺村的人气相比,西坑村的游客数量大大减少,整个村子显得特别的安静,除了几个民宿和两家餐馆外,几乎都大门紧闭。
昨天去过了四都乡的两座古村,今天我们则要去三都乡的古村。
三都乡这边也进行了交通管制,换乘的线路更复杂,
如果要把杨家堂村、酉田村和松庄村都游览到,得换乘好几次班车。
第一站我们去到了杨家堂村,乘坐了两次班车。
杨家堂村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凹中,左右两翼山峦环抱村庄,风水布局相当明显。
村子坐东朝西,根据五龙抢珠的地形设计,位于对面山、屏风山、祖坟山、大山脚、上山头五座大山合拢形成的坡地中,一条小溪自东而西环绕村落,形成玉带绕村的格局。
据记载,该村建于1655年前后,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
对于村名的来历,松阳县地名志中称: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故最早叫樟交堂,后改为杨家堂。
村内仍保留着宗祠、庙宇以及大量的古民居。
走进村里,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两棵被称为“夫妻树”的古樟树。
这两棵高大的樟树根脉相连,相伴而生,因此称之为“夫妻树”。
很多游客在这里打卡。
杨家堂村地无三尺平,20多幢土木架构的清代民居沿着山坡一级级向上延伸,整个村庄上下屋高低落差约2至3米,在视野中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建筑立面,是松阳县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被称为“金色布达拉宫”。
杨家堂村最佳观景点在杨家堂小学旁边的观景台上。
这边现在开了一家咖啡馆,所以观景台这里人也非常多。
放眼望去,村里古香古色的建筑规律地排列着,
黄墙青瓦的马头墙在竹林、古树和山峦的簇拥下,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
其实,从外观看去,不少房屋的外墙都已经斑驳脱落,
等车的时候在村口跟村民聊天得知,其实村里有几家民宿里面还是装修得很好的,只是在外面看不出来。
即使改造,也要保留它的原生态和古朴,不破坏这里恬静淡然的避世气质。
从杨家堂村出来,换乘另一条线路的大巴,很快就能到达酉田村。
大概是附近的杨家堂村和松庄村太过火爆,酉田村跟西坑村有些类似,都是游客较少,比较安静。
酉田村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500多年,村民多姓叶。
南宋左丞相、著名理学家叶梦得的后裔叶文清,携家眷一路从桐溪迁徙到此并定居下来。
相传,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里水资源稀缺,有“水贵如油”的说法,原名油田,后改为酉田。
村里古道纵横交错,传统建筑分布集中连片,有叶氏宗祠等历史文化建筑11栋。
酉田村的最佳观景台在村里对面的山坡上。
从这里看过去,村里的房屋依山势阶梯布局,高低错落,马头墙昂首翘立,金黄色的泥墙闪烁着阳光一般的亮泽。
因村里地势高低起伏,我们爬上爬下走得挺累,本想在这观景台里休息一下,
但是,这里的小飞虫真的太多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观景台位于小池塘的上方,仅仅在这里拍了几张照片,我的腿上就全是小红包,而且小飞虫一直粘在腿上,真的巨巨巨痒,赶紧拍完照片,逃命般的跑了。
之前就听说来这几个古村要注意防蚊虫,但其实昨天在陈家铺村和西坑村都还挺好,好像没有小飞虫。
没想到杨家堂村和酉田村的小飞虫这么凶狠,等候大巴的队伍里全是拼命喷花露水、涂风油精的,
感觉自己快被腌制入味了。
从酉田村出来,在村子门口可以换乘去松庄村。
松庄村本身距离较远,而且听说有一辆车抛锚了,
此时排队的游客越来越多,我腿上的小红包又痒得不行,所以我们放弃了前往松庄村。
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松阳古村落之行划下了句号。
此行我们一共探访了四座松阳古村,分别是陈家铺村、西坑村、杨家堂村和酉田村,
可能在有些人眼里已经开始“审美疲劳”。
的确,它们是相似的,房屋都依山而建,高低落差,黄墙灰瓦,山峦环绕。
但它们又是不同的。
在陈家铺村,我会记得那仿佛建在悬崖上的石头房屋;
在西坑村,我会记得遗世独立的那份恬静;
在杨家堂村,我会记得那斑驳的黄墙;
在酉田村,我会记得在那棵已经红了的柿子树下静静采茶的村民,甚至是被小飞虫咬得跳起来的痛苦经历......
我去过的古村不多,但就我目前的经历而言,
在松阳,我看到了古村最好的样子,我觉得它们就像是现代的桃花源。
隐藏在崇山峻岭之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
没有突兀的现代建筑,没有千篇一律的叫卖,
在这里,只有生活。
历史在这里沉淀,岁月静静流淌,
有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让时间的流逝不再令人焦虑。
在我脑海里,甚至开始幻想住在这里的一天的生活:
清晨醒来,窗外就是薄雾,仿佛住在云端,
等太阳出来,穿上一双舒适的鞋子,随性地在古道上行走,山野寻趣,
走累了就停下来找棵大树乘凉,静静地听流水和风的声音。
傍晚太阳下山,炊烟升起,也该回家了。
晚上,伴着星辰,读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1、松阳古村比较分散,建议自驾。
2、三都乡和四都乡是知名古村落比较集中的地方,三都乡(杨家堂村、酉田村、松庄村),四都乡(平田村、陈家铺村、西坑村)。乡内公路弯多路窄,停车位有限,为缓解交通压力,在大型节假日期间,一般会对这两个地方的交通进行管制,相关信息可以在“松阳文旅”公众号上看到。这次国庆期间的交通管制方案如下,大家可以做个参考。
三都乡:
自驾游车辆全部停放在铺门换乘总站附近。换乘班车票价20元。
主线:铺门换乘总站→拗头亭换乘站→酉田换乘站。
支线1:拗头亭换乘站→杨家堂村。
支线2:酉田换乘站→松庄村。
四都乡:
对召寨线(上松线)实行单向环线通行,并在寨头停车场对进出陈家铺村的人员实行交通换乘。换乘班车票价10元。
3、一定要带好防蚊用品,最好是穿长袖长裤,不然就会收获满腿的“显眼包”,很痒很难受。
离开了松阳,经过一个多小时车程,我们抵达了缙云。
缙云县位于浙南腹地,以境内古缙云山而得名。
缙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号名,是全国唯一以黄帝名号命名的县城。
相传,轩辕黄帝一统天下后跨江南巡,见一地山青水秀,风光优美,即在此铸鼎炼丹,驭龙飞升。后来,黄帝缙云氏之一部南迁定居于此,并把此地取名为缙云山。
提到缙云,大多数人知晓的就是仙都景区和缙云烧饼。
仙都,是丽水最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素有“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美誉。
相传在唐天宝年间有许多缤纷彩云回旋于此山,山谷乐声震天,山林增辉。当时有刺史苗奉倩上报玄宗。玄宗听后惊叹地说:“这是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亲自写下“仙都”二字。
现在的仙都还经常出现了我们所熟知的影视剧里,比如《仙剑奇侠传》《花千骨》《笑傲江湖》等等。仙都如此受仙侠和古装江湖剧的青睐,大概还是因为这里自带“仙气”吧。
仙都景区内就像一个小型“城市”,生活需求不出景区就可以满足。主街道是轩辕文化街,街道旁边一排房子全是住宿、餐饮和商店,很方便。但是餐饮种类不算丰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土菜馆,一类是缙云烧饼、馄饨之类的小吃。如果想吃点其他口味的东西,就要开车去县城里。
仙都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包括朱潭山、鼎湖峰、倪翁洞、仙都观、小赤壁、岩宕书房等。
1983年春天,一位叫做吴品禾的摄影师在仙都拍摄了一张照片,名为《仙境》。
之后这张照片参加国内外摄影大赛屡获大奖,也因此让仙都火爆全国、名扬世界。
《仙境》这张照片就是在朱潭山拍摄的。
从我们住宿的地方步行到朱潭山只要10分钟,吃过早饭我们慢慢步行过去很舒适。
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讲学于仙都,闲暇时常来此处,泛舟于碧潭,游憩于山野,后人遂将此潭名为朱潭,潭边之山名为朱潭山。
虽然名字里带“山”,但朱潭山的游览重点却不是“山”,这里是鼎湖峰的最佳观景点。
从溪边看过去,不远处的鼎湖峰直插云霄,水面映出它的倒影,老农牵着牛慢慢走过石板桥,这里如诗如画的风光就是仙都景区的精华,也是不少摄影爱好者争相拍摄的经典画面。
我们拍了一会照片,发现景区工作人员开始拦住游客,不让走上石板桥了。
看了下时间,原来是快到了景区演员的表演时间了。
9点一到,牵着牛的老汉和挑担的农妇就出场开始“表演”了。
想必这石板桥他们已经走得“炉火纯青”了。
岸边的长枪短炮、手机、无人机早已“整装待发”,
一旦他们都走到合适的位置,就一顿“咔咔咔”的狂拍。
虽说这样的摆拍有些刻意,但对我们游客来说,能免费看到这样的美景、拍到美图,当然是很开心啦。
等我们排队走过石板桥,到了溪水的另一边,又正好赶上了第二场“表演”,这次可以换一个视角拍照。
鼎湖峰是仙都景区的核心景点,它的地形十分独特。
鼎湖峰是我国火山岩单体石柱最高峰。据考证,它是1亿年前由火山喷发堆积形成的流纹岩台地,本与后面的步虚山连为一体,经后期的地壳抬升、流水冲蚀、风化剥蚀和重力崩塌等外力作用,才慢慢地分离开来,形成如今的柱峰奇观。
鼎湖峰高 170.8 米,顶部面积为 710 平方米,底部面积为2787 平方米,从外观上看状如春笋,直插云天,有“天下第一笋”之称。
据说轩辕黄帝在峰顶用鼎炼丹,鼎重达千斤,把峰压成了凹形,下雨积水成了一片湖——鼎湖。
轩辕黄帝升天后,这个地方就被人们称为鼎湖峰。
进入鼎湖峰景区游览需要购买门票,我们没有进去。我觉得鼎湖峰还是与周围的山水一起看更有意境。
高耸陡峭的石柱表面光滑,凡人无法攀登,自带仙气和侠气,
感觉只有神仙或者武功高强的大侠才能飞上去,果然是隐居避世的好地方。
倪翁洞是一个很有趣的景点。
一开始,我们跟着景区的标识走,沿着山上的小池塘走了一圈也没发现有洞。
正在我们惊呼上当了的时候,有几个游客从旁边的山上下来,告诉我们要沿着这个山往上爬再下去,就可到倪翁洞。
这一段上山下山的路很陡峭,给这趟爬山行程增加了很多趣味。
在爬山过程中,还可以看到远处的仙女峰。
走过一段极其陡峭的下山路后,我们终于找到了倪翁洞。传古时有计倪隐居于此。
如此一个幽静而雅致的天然石室,自古以来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留下众多珍贵的摩崖题刻。
其中最知名的是洞口的一处,有一块三角锥体山石,石的南面、有篆字“倪翁洞”三字,是唐缙云县令李阳冰所书。李阳冰是唐代小篆书法大家,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倪翁洞内还有一处极狭窄的地道,只能容纳一人通过。
距离倪翁洞约十分钟路程,有一处仙都景区新晋的网红打卡点——岩宕书房。
缙云以前的老房子都是用岩石建成,建的这些岩石就是采石工一块块在山上打出来,采石头留下的一个个石窟被当地人称为岩宕。
岩宕书房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整修,简单改造后建成的,保留了人工采石留下的痕迹。
书房巧妙地利用了顺天坑地势,建造在了深坑洞窟之中,通过岩石之间的空隙获得自然光线,顶部是完全开放的露天空间。
这个石窟有数十米深,因此书房在岩壁上也修建了楼梯,游客可以顺着楼梯爬上高处俯瞰书房。
节假日的岩宕书房人超级多,都是来这个网红石窟打卡的,洞窟里的空间也不大,所以内部很嘈杂不透气,当天天气也不算好,其实体验感很不好。
有点后悔浪费时间来这里,特别是后面游玩小赤壁的时候匆匆忙忙,应该多留一点时间给小赤壁的。
小赤壁景点位于仙都景区的入口处,临溪一面绝壁陡峭,红白相间,犹如焰火烧过,故称小赤壁。
崖壁有署名印海(明代邑令龚庭宾)的“小赤壁”题刻。
去小赤壁的路上可以看到远处的“婆媳岩”。
小赤壁最大的看点是山上一处惊险的天然洞穴长廊,上去的路有点陡峭,且比较窄,不过上去之后天然形成的步道倒是平缓的,而且视野超好。
在这里可以俯瞰好溪和对面村庄的景色,同时这里也是看落日的绝佳位置,可惜我们来的这天天气不好。
赶紧赶慢在天黑之前花了半个小时把小赤壁游览完了,返程的路上看到好溪上的石板桥,忍不住下去拍了几张照片。
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是下午的高铁返程,所以上午我们准备去河阳古民居看一看。
河阳古民居始建于五代末期,为元代古民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河阳的水系、道路基本保持着元代村庄设计特色,现有十大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和十五座古祠堂。
唐末河阳朱氏始祖吴越国掌书记朱清源、朱清渊兄弟原籍山东濮阳,后迁徙到河南信阳。为避五季之乱,兄弟俩到了浙江杭州。 当时杭州属于吴越国,吴越皇帝钱武肃王听说朱清源学问渊博,口才出众,既聘他为掌书记,成为王宫主管。武肃王病故,为了避祸,兄弟俩在缙云择风水宝地而居。为使后裔不忘本,取老家“河南信阳”中各一字,定名为“河阳”。
河阳古民居门票40元。
也不知道是我们来得太早,还是这个景区太冷门,我们在村子里走着感觉非常清静。
走进一处需要检票的祠堂,发现堂屋内的桌上有好多剪纸工具,一时兴起,两个人开始玩起了剪纸。
其实河阳窗花剪纸堪称我国民间艺术一绝,而手笨的我们挑了个最简单的剪着玩。
河阳人家门前的气象钱。这枚铜钱可以预报天气哦。
因为这几条边的泥土在铺设前经过盐卤水浸泡,天气转阴就会返潮变黑,所以能起到预报天气的作用。
河阳不但有气象钱,在有的天井里还有气象鹿,气象牛。可见古人的智慧。
“循规印月”的圆洞门。
这里是清代河阳首富朱翰臣第二子朱柏轩的住宅,由两个十八间道坛及附属建筑组成,总计72间,为河阳体量最大的家族建筑群。
这种框景式的洞门能够营造出景中有景、移步换景的氛围感,让人感受到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套二门(圆洞门)顶上的题字据说是河阳的老祖宗自己创造的象形字——耕读家风,上牛下田是“耕”,上口下心为“读”,屋顶下有人成“家”,飘动的云则为“风”。
沿着村里的路标,我们来到了村里著名的建筑——八士门。
朱氏历代祖先以耕读传家,重农经商,人才辈出,富甲一方。
宋元两代曾出八位进士,形成“义阳诗派”。
相传“八士门”就是为此而建。
“八士门”前还有一对无头的石狮子,石狮乃朱元璋所赠,取名“稀罕”,意指河阳一村出了八进士实属稀罕。
石狮至今尚在,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八士门”为河阳村正大门,历史上河阳人一直以为它在中峰山“五龙抢珠”入脉处,风水上极为重要。
从八字门再往前走一会,就可以看到村里一排壮观的马头墙建筑群。
黑瓦白墙,飞檐翘角,远远望去像是一匹匹昂首的马头在仰头长啸,气势非凡。
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
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原本河阳古民居并不在我的行程中,
只是因为时间充裕,发现仙都景区不远处有这么一个景点,就过来了。
来了之后,我觉得非常值得。
因为我能感到这里的古民居是“活着的”。
走进砖墙斑驳的小巷里,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沉下心来静静感受,
仿佛穿越了时光,我似乎看到了曾经属于河阳的繁华盛景。
村里的一些建筑成了展示传统建筑和优秀文化的博物馆,
节假日里安排了很多文化表演,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里已经不再繁华,
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传承,给予了这个村落一种典雅、大气和从容的气质,
是更加珍贵的宝藏。
“闲逛三两村,不觉到黄昏”。
此次浙南之行,我们一路走来逛了很多村子,让我对古村落这类景点有了全新的认识。
说实话,在最开始决定来丽水的时候,虽然车票买了,行程定了,
但是看到路线里有这么多古村古街,我内心还是有一点忐忑的,
所谓古村老城,很可能就是同质化商业化的模版。
而我在丽水的古村落里,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我看到古村落也可以是有生命力的。
另外,这趟旅行中遇到了很多很好的人,感谢他们让我们的旅行更加难忘。
最后,依然是期待下一次的旅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