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行9)走进苏州⑨千年古刹~姑苏城外寒山寺

作者:濦水风帆 显示图片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
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本人拜访过3次。


寒山寺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枫桥路
开放时间:07:30-16:30
门票:入园20元,在寺内撞钟10元(3下)                 
游览时间1~2个小时


寒山寺里立着的一块巨大的太湖石上,刻着“和合”二字,被誉为是寒山寺的精神支柱;不少人前来参读,领悟其中一二。
“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看到前面的那座石拱古桥就是江村桥。这座桥不仅是寒山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寒山寺的一个重要景点之一。江村桥的建造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后经过康熙年间的重建和同治年间的修缮,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石拱结构,展现了其历史沧桑的美感。此外,江村桥与寒山寺山门的紧密关系,使得游客在未进入名寺之前,首先就能观赏到这座古桥,体验到一种古朴宁静的氛围,为后续的参观做好情感的铺垫。因此,江村桥不仅是寒山寺的入口标志,也是游客体验古代文化和宗教氛围的重要起点‌。


此刻我们来看一下山门前的照壁,黄墙上“寒山寺"三个大字,是由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字体古朴苍劲,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增添了庄重感。能够在此拍照留念。


大家发现没有,寒山寺的山门是朝西的。通常的民居建筑或寺院建筑都以坐北朝南为最佳,而寒山寺的庙门为何要朝西呢?据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师说,这乃是“因地制宜”。原先苏州是水乡。隋代开的那条运河正位于寒山寺的西边。唐宋之际,水上交通日益发展和繁忙,为便于飘过的商人、船民、农民、信徒乘船来此朝拜进香,庙门便朝两靠河边开了。


还有,人们都明白《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两天是佛祖居住地,西天又称极乐世界,光明圣洁,无一烦恼,所以庙门朝西开,也表示崇敬向往佛国圣地,-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寺院多火烛,历代寺僧都以大运河的水来消防灭火。按中国五行学说,水能克火,从风水上来克制火灾。然而,和尚们的苦心仍逃不脱人间的灾难。
历史上的寒山寺也避免不了战火和火灾,前后共五次火毁。破坏最严重的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一把大火,将古寺楼阁化为尘埃,除诗碑外无复留存。此刻的寒山寺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即重建的,宣统二年又加修缮,重建大殿,一时成为吴中名刹。


山门正中央佛龛中供奉着弥勒菩萨,一手拿佛珠,一手提布袋,象征着包容和接纳。两侧有一副对联:“大肚鼓圆,能容天下难耐事;满腔欢喜,迎接世间有缘人。”,体现了佛教的宽容和喜悦。在弥勒菩萨像的背后,站立着韦驮菩萨,手按降魔杵,威风凛凛,既监视寺中情况,保护佛主,也是佛教文化的象征。



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手持琵琶,象征“调”,代表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
‌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手持宝剑,象征“风”,寓意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
‌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叉‌:手缠赤龙(或赤索),象征“顺”,负责守护西牛贺洲。
‌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手持宝伞(或宝幡),象征“雨”,保护北俱芦洲。



在进大雄宝殿前,我们先留意一下大雄宝殿前的汉白玉栏杆,全长34.50米,柱高1.5米,栏板高0.7米,采用莲花宝座和海棠的图案。这只铁香炉上铸有“大化陶熔”四字,暗示了佛的神通广大,意为佛的教化能够造就信徒成为大器。大殿前的一对石柱,称为“露盘”,是和尚就餐前放饭盛水,以供所谓饿鬼食用的器具。


《释迦摩尼佛说法图》。‌这块石碑高2.3米、宽0.7米,厚20厘米,重达0.7吨,为晚唐时期汉白玉碑刻。它正背面及两侧雕刻着翔实精美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图”,于2003年12月12日落成于寒山寺大雄宝殿两侧‌。                                                  
       释迦牟尼本名为悉达多,姓为乔达摩,是开创佛教的教主,他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降生于公元前565年,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即公元前483年)。
父亲净饭王发觉儿子出家的心思后,曾想出各种办法阻止他。16岁时为他娶了一妃,生了一个儿子叫罗睺罗。但是阻止无效,王子还是出家,经历许多磨难,终于战胜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顿悟而成了佛陀。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梵文音译,意思是“觉者”或“智者”。后人将释加牟尼称为“如来佛”。“如来”也是从梵文译来的,“如”就是“真如”,即一切事物的真实状况,又包含“如实”的意义。佛经解释“如来”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是“佛陀”的异名,释加牟尼佛,可以称为释加牟尼如来。
释迦牟尼三十五岁成道,约当公元前528年,当年即赶往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说法,讲的是苦、空、无常的道理,后来又继续阐发四谛,即四圣谛。
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释迎牟尼佛木雕像,左边长者为迦叶,右边年轻的叫阿难,他们是如来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后,迦叶在灵鹫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会;阿难是佛祖的从弟,聪明有智慧,擅长记忆,跟随佛祖2000年,把佛祖生前的讲经说法都写在贝叶树的叶子上,成了佛经。“戊戌变法"改良家康有为参拜寒山寺,曾写了一副“真经书贝叶,法果证菩提"的对联,点出了佛经的历史,墨宝现珍藏在寒山寺枫江楼里,成为寒山寺重要文物。



大殿两侧沿墙分列着明代时从山西五台山清来的铁铸十八罗汉金身坐像。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


左边👈🏻大悲殿  


与罗汉堂相对,是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殿。观音菩萨又称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所以称为大悲殿。


右边👈🏻罗汉堂



这些都是清代留下的小型香樟木雕成的镀金五百罗汉,在罗汉堂中央矗立着一尊于1995年落成的观音铜像,高2.5米,重1.5吨,是由日本宗教画院、日本禅宗画家协会赠送的,于1995年落成。     
         观音站在莲花台上,身披明黄披风,手持净瓶,上面是“慈航普渡”。                                       
         五百罗汉堂 “度一切苦厄” 香樟木雕成的镀金罗汉。


殿寒拾殿上下悬有两块匾额,一为“寒拾殿",一为“藏经楼”。


“寒拾殿”。请看:门上方这三个字的匾额为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写。


进入殿内,抬头可见在一座巨大的莲花座盘上,有两个祖胸露乳、蓬头赤足的胖子:两手一上一下、手拿方桂圆口净瓶的叫寒山;左手持腰带、右手持一枝荷花的就是拾得,那副眉开眼笑的样貌,仿佛在跟我们游人逗乐呢。寒山、拾得确有其人,是唐代诗僧。寒山曾隐居浙江天台寒岩,自号“寒山子”,他善于作诗,人称诗僧,其诗资料有释道思想,语言通俗,把深奥的佛学玄理用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有《寒山子诗集》流传于世。拾得原是个孤儿,被大台国清寺高僧车于在赤城山道上抬得收养为僧,故名拾得。                
        在《全唐诗》中收有寒山诗一卷,共有303首;收拾得诗一卷,共50来首。据说寒山、拾得本是七世冤家,经丰干禅师点化,最后和好,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他们三人经常聚会谈禅,寒山、拾得以友善而齐名。你看他俩一持荷花,一捧净瓶,一“荷"一“瓶”,其谐音就为“和”平"了。意为和和气气,平平安安,百年好合。清代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所以民问讲的和、合二仙,就是寒山、拾得。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于是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后来拾得也知道了真相,便去苏州找到寒山,并与他一起皈依佛门。                                                              
       直到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图)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寒山拾得后被人传说成心中的“和合二仙”。传说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讲究的。那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真是大吉大利!



(网络图)实际上“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并非仙人,他们都是唐代人。他们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个诗僧、怪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他的诗写得很美,但脾气却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洒笑而去。曾在天台国清寺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经过,慈悲为怀,将其带至寺中抚养,并起名“拾得”,在国清寺中将他受戒为僧。拾得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有到国清寺,但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们真谓贫贱之交。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们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们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   


                
      这两位继丰干以后的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谊,便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至清代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此刻我们到钟楼去看看那只声音洪亮,清越深远的铁钟。楼上悬挂的铁钟是江苏巡抚陈菱龙重修寒山寺时,为保存古迹,仿旧钟式样铸造的,铁钟高1.2米,直径约1.2米,重约2吨。铸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寒山寺的钟声历来被诗人们题咏,那悠扬的钟声已深入人心。那寺院的钟声为何要敲108响呢?唐代大智禅师怀海创立“百丈清规"佛教典仪中规定在晨昏二时鸡大钟108声,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


根据我国佛教经典和风俗,108响钟声有3种含意:第一种含意是因为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古代称五天为一候,按农历360天计,一年分为知候),把12、24、72相加正好是108,既代表一年,又贴合108种烦恼之数。所以要听108下钟声,表示回顾旧岁,迎接新春的意思。第二种含意是表示对佛门108位长老的怀念。第三种是说人生祸福相依,沉浮无常,一年中有108个烦恼,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所以敲一下钟声能除去一个烦恼,敲108下,就除尽所有烦恼,一年中化凶为吉,平平安安。每年除夕夜半,寒山寺僧敲钟108响,最后一钟声正好是新年零点开始。各位游客,不妨今年的除夕夜再到寒山寺来,聆听这108响钟声,消除人事的108个烦恼。


太湖石上写有“候月”、“听梵”。古人十大雅事:候月。有文人九雅之候月之说。听梵音,闻香火。万事只求半称心。



寒山、拾得有一段对话值得我们品味。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日: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门口写着“无上清凉”。无上清凉是寒山寺的名匾,四个字便道出了一个无悲无喜的佛家境界,让人见之心静。


进塔院钉门厅,厅中立汉白玉石横碑—座。正面刻“普明塔院”四个金光大字(性空书),背面为《寒山寺重建普明宝塔暨塔院碑记》,为枫桥景区的标志性建筑。


寒山寺始建时,就有“妙利普明塔”,后毁于战火,北宋重建宝塔,元代末年又毁,后600多年来寒山寺一向无塔,建塔是寺僧们的心愿。此塔是1995年秋建成,1996年10月30日举行隆重的开光典礼。塔高42.2米,5层,呈正方形,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塔;塔刹为铜铸镀金,高9.6米,重12吨,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



塔外四周挂有108个风铃,塔内各层都有木梯可供游人登临。登上宝塔,东可望苏州古城,南观苏州新区和大运河,北眺虎丘和西面的狮子山,吴中美景几乎尽收眼底。塔院四周建有回廊,廊间可观赏古代名人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绕塔四方的神兽,东南西北一共6座,其中两座对金珠,两座大小一对,因此总数6座。“从头摸到尾,顺风又顺水”,大家可别漏掉了,集齐方可“八方来财”。



寒山寺院内的佛塔神兽样子像獅子,但是实际上它是铜制麒麟。相传龙生九子,其中九有麒麟。铜制麒麟和石雕獅子是民间极受欢迎的镇宅神兽,可以震慑邪秽、保佑平安。


麒麟本身便是神兽,象征着富贵吉祥,可以为人们带来福音。所以,游客的一双双手抚摸麒麟,铜制的麒麟全身光滑无比。


院内建筑造型古雅,斗拱粗硕,吻兽雄状,出檐深远,具浓郁的唐代建筑风格。东西南三面塔上挂着“拈花微笑”、“无量寿佛”、“明心见性”、“无上菩提”、“佛光普照”、“如入禅定”等牌匾。


碑廊斜对面是弘法堂,里面供有三尊铜像。


正中为唐代高僧玄奘,他于620年去西天取经,645年回到长安,翻译了超多的佛经,还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在《西游记》里,他是孙悟空的师傅唐僧,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形象。


右侧是唐代高僧鉴真,他五次东渡日本失败,第六次在双目失明的状况下,于753年在苏州张家港黄泅浦起航,这次历尽千辛万苦,成功抵达日本,传播佛教、建筑、雕刻、农业、文学、医学、书法等知识和技术,被誉为日本律宗始祖。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后招提寺病逝。


左侧还供奉着日本高僧空海的铜像,820年,他随日本遣唐使来华,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抵苏州,二十三日乘船到枫桥参拜寒山寺,最后到达唐京城长安,学习佛学、诗文、绘画等,三年后回国成为日本真言宗密教创始人,被誉为“日本的鉴真大师”。852年去世,日本天皇追赐“弘法大师”谥号。

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寒山寺诗碑高约3.5米,宽约1米。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


公元1906年(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


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据文史专家郑逸梅老人记述,这位现代张继,是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


寺院内稀有的天湖石巨型灵壁——观音峰,堪称“姑苏之最”。此石高达7米,重35吨。因“玲珑剔透、琉璃娟秀、姿若观音临驾、慈态善容、峰韵万种”而得名。“观音峰”三个字由长老空大和尚题写。据介绍,这尊稀有的天然灵璧峰由吴江静思园主人陈金根早年从安徽灵璧山区几经寻觅用重金购得,他慷慨捐赠寒山寺,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外游客观赏。


回望普明塔。镀金的铜塔刹,高9.6米,相轮直径2.4米,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重约12吨,黄铜铸就,外贴金箔, 在日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熠熠生辉。华盖和水焰上各有4组(8个)和6组(12个)飞天女,水焰外圈、7重相轮和4个方位刹链上,以及各檐层下共设置108个风铎(遇风即响的占风铃)。


进入寒山钟院


梵音阁(钟楼)位于苏州市寒山寺东南200米处,建成于2008年12月,阁高50余米,六角形结构,分为三层,占地面积约1500余平方米。汉白玉基座与红木阁身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庄重肃穆。


共使用非洲紫檀木1600立方,仅支撑的柱子就有144根,现已被基尼斯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红木钟楼”。 也被称为新寒山寺钟楼,位于中轴线的中点。北面顶层竖额是赵朴初题写的 “梵音阁”。


梵音阁台座分为三层,屋脊结构采用弧形朴素装饰,每个檐角挂有铜铃,内外木结构均采用红木,整座楼阁雄浑之中透着精致,富于华贵韵味和美感。


寒山寺内本有钟楼,因为规模比较小,撞钟时呆不下几个人,每年元旦来听钟声者成百上千,根本无立足之地,此楼完工以后,新年撞钟就在此楼进行。底座汉白玉栏杆做工考究、精雕细琢。


一层有回廊,南面大门上方所悬匾额上的“寒山寺钟楼”五个大字是前任方丈、性空大和尚89岁时候手书。底层是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隆根题写的 “法音無礙”。顶层檐下高挂“梵音阁”风字匾。南北两侧挂“有唐遗音”、“梵音遍传"、“法音无凝”、“霜钟天籁"等匾额。


楼内铜钟高8.588米,总重量108吨,结构为仿唐式。2008年11月,经中国上海吉尼斯总部审定,此钟入选“吉尼斯”名录。                            
    钟楼共有三层,游客可登楼参观,这口相当于20头非洲象体重之和的大钟,耗时六年铸造而成,钟顶铸有龙生九子之一的“蒲牢”。“蒲牢”最害怕鲸,看到鲸就吓得大声吼叫,于是人们把蒲牢铸为钟纽,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


钟底裙边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钟面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花纹。整口大钟造型浩大、厚重、秀美,是一件反映当代中华梵钟文化的艺术珍品。不过,命名为【古寒山寺】其中的古子笔者以为有画蛇添足之嫌,寒山寺历朝历代遗留下不少古钟,加【古】字仅此一钟。


梵音阁内悬挂着“天下第一佛钟”,每当钟声响起,那悠扬而深沉的旋律仿佛能穿越千年时光,与唐代诗人张继笔下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相呼应。                                                        
     佛经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


2008年12月,经过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一个多月的“考验”,寒山寺大钟大碑拿到了基尼斯证书,苏州由此一下添了两个“世界记录”。经过上海权威测量部门的检测认证和公证,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最后认定,刻有七万多字的佛经的寒山寺大钟,被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佛钟,重l08吨,高8.608米,最大直径5.242米。这意味着寒山寺大钟大碑创下的“世界记录”得到了正式的认可。


寒山寺内,总高15.855米,正面刻有张继的唐诗《枫桥夜泊》的诗碑被上海吉尼斯总部最后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诗碑。背面则是由乾隆御笔所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共精雕细刻28条蛟龍。


苏州寒山寺中,《枫桥夜泊》诗碑一共写过几块?你又可知道每一块诗碑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且都与一个诅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老鬼子对“枫桥夜泊”情有独钟

1937年南京城被日本鬼子攻破,盘踞在苏州的松井石根欣喜若狂,率百余护卫策马狂奔到寒山寺,在《枫桥夜泊》诗碑前与另8名日本人合影,并打算把这块诗碑运回小日本献给天皇。            
     老鬼子松井石根和其天皇主子为何对《枫桥夜泊》诗碑情有独钟?

这要从大唐说起。公元753年,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大唐和尚鉴真,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东渡弘法。所以,中国的佛教和文化在日本影响深远。而且,寒山和尚的300多首诗作也流传到了日本,被许多日本僧人喜爱、研究。

日本人对寒山寺情有独钟,可谓到了痴迷的地步,还仿苏州的寒山寺,在日本东京也建造了一个寒山寺,而且刻了《枫桥夜泊》诗碑。

所以,自古以来,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在日本众所周知、家喻户晓,还被编入教科书,影响远超过了同是唐代诗人的李白和杜甫。

老鬼子随后假借参加大阪东亚建设博览会之名,要把这块碑运到日本,还专门策划了一个“天衣行动”:组织精干特工乔装成海盗,随时待命;另派干练特工在日本本土博览会结束时,对《枫桥夜泊》诗碑进行掉包,用假碑换下真碑,待运碑船启程返回途中,待命的“海盗”特工迅速采取手段,使运碑船和假碑同沉汪洋,而真碑则被留在日本。


石刻大师仿诗碑,离奇死亡

一位爱国的静如法师唯恐《枫桥夜泊》诗碑被日寇掠走,立即请来名满江南的苏州石刻大师钱荣初到寺。

静如法师紧闭门窗后,向钱荣初奉上20根金条,说明请其刻碑瞒敌之事。

钱荣初一听是请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仿刻一块诗碑,用掉包计欺瞒欲掠碑的日寇,当即答应刻碑,不收一文,将20根金条退回给静如法师。

钱荣初仅用两天时间就将《枫桥夜泊》诗碑仿刻成功。岂料,就在钱荣初仿刻诗碑时,却被一个大汉奸盯上了,将仿碑截住,送到了南京总统府。

老鬼子怕夜长梦多,决定提前动手。

就在此时,寒山寺山门外发现了一具无名尸,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姑苏古城。

死者居然是钱荣初。松井石根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命令日本宪兵队将死者尸体运回,并让法医验尸。

法医发现死者上衣口袋内有张纸条,纸条是用鲜血写的,上面血字赫然在目:“刻碑、亵碑者死!吾忘祖训,合(活该)遭横事!”

这分明是个诅咒呀,看那意思,无论是谁,无论有何原因,只要敢打诗碑的主意,就不会善终。

钱荣初因私刻《枫桥夜泊》诗碑而暴毙,想到这里,老鬼子惊出一身冷汗。


千年诅咒吓破老鬼子的胆

传说,唐武宗亦酷爱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诗,在他猝死前的一个月,敕命京城第一石匠吕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遗旨说自己升天之日,要将此石碑一同带走。

于是,在唐武宗驾崩后,此碑被殉葬于武宗地宫,置于棺床上首。

唐武宗临终颁布遗旨:《枫桥夜泊》诗碑只有朕可勒石赏析,后人不可与朕齐福,若有乱臣贼子擅刻诗碑,必遭天谴,万劫不复!

而后来千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怪事记录,把老鬼子吓住了。

经查证,《枫桥夜泊》诗碑民间(相对于帝王之家而言)始刻于北宋,作者为翰林院大学士郇国公王珪。王珪自刻碑后,家中连遭变故,王珪本人也暴亡。

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的作者是明朝书画家文徵明,诗碑“玉成”不久,文徵明亦身染重疾,在世间受尽病痛折磨,含恨辞世。

清代大学者俞樾是第三块《枫桥夜泊》诗碑的作者(现苏州寒山寺内的《枫桥夜泊》诗碑即出自俞樾之手)。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

而现在,钱荣初刻完《枫桥夜泊》诗碑后立即暴毙了。

这让老鬼子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此碑真的是烙上了千年诅咒,只配帝王把玩和拥有,凡夫俗子怎能去享受帝王的尊荣呢,难怪会应了诅咒,不得好死啊。

原本是想日本天皇的欢心,万一跳不出唐武宗诅咒的怪圈,那该如何是好呢?

老鬼子最后忍痛放弃了这个调包计划。


同名张继为碑文再添神秘色彩

后传没有到此为止。民国时期的同名张继,又为这块碑文添了神秘色彩。

同名张继何许人也?他是沧州人士,时任中华民国国史馆馆长。

1935年11月1日,爱国志士孙凤鸣在南京刺杀汪精卫时,在场的很多高官吓得屁滚尿流,张静江滚在地上,孔祥熙一个劲地往汽车底下钻……

当时,54岁的张继站在汪精卫身边,却没有怯,听见枪声,不仅未躲,还猛然扑过去,紧紧抱住了“刺客”的腰;随后,张学良跑过去,一脚踢飞了孙凤鸣的手枪。两个北方佬,制服了刺客,保全了汪精卫的性命。

张继的胆子很大,怕老婆却出了名。有人和张继开玩笑说:“你像猛虎一般,连子弹都不怕,为何怕老婆呢?”

张继解释:“老婆是‘狮子’,‘老虎’再厉害,能不怕么?再说,天下男人怕老婆,惟独我老婆不怕我。”

猛一听,还真是那么回事。仔细一琢磨,不禁哑然失笑。                                                                 
       抗战胜利后,谣传寒山寺诗碑已毁于日寇,苏州名画家吴湖帆想到当时国史馆馆长张继与唐代诗人同名,如果求得一纸书法,或可再为古寺平添一段佳话。

但是,吴请友人到南京求字,谁知不几天竟在报纸上见到张继的讣文。更没想到,两天后他忽接南京的函件,竟然是张继绝笔,诗后有一个跋:“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未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镌石。惟余名实取恒久之意,非妄袭诗人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

张继猝发心脏病而卒,竟在写此诗之当日,此真绝笔矣。

类似千年诅咒这样的东西其实并不存在的,只是发生在《枫桥夜泊》诗碑之上的桩桩“怪事”至今无解。


所谓“魔咒”全无根据
回过头来,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刻碑师傅钱荣初真是因为仿刻《枫桥夜泊》诗碑而遭诅咒而暴死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钱荣初一直活到了1986年。据姚炎祥考证,暴毙在寒山寺外的,并不是钱荣初,而是长相跟钱荣初酷似的另一个人,名叫钱达飞。钱达飞和钱荣初是要好得不能再要好的“割头弟兄”。钱达飞曾在东洋留学多年,深知当时的日本人非常迷信。在得知静如和钱荣初掉包计划失败后,他决定牺牲自己,设下圈套引诱松井石根“研究”千年魔咒,吓退日寇。据说,当钱达飞把自己的计划讲给钱荣初听时,钱荣初非常不忍心,钱达飞就谎称自己身患痨病(肺结核),这在当时可是绝症,早晚一死,还不如为厂死。钱荣初被钱达飞的一身正气所感动,只能跟他洒泪而别。正是他的牺牲,让苏州留住了这块弥足珍贵的文物。



至于野史上的所谓报应,姚炎祥等人也作了深入研究。
王珏书写、刻制《枫桥夜泊》诗碑是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的事,当时他正留居苏州。后来他一直活到公元1085年,此时距他写、刻诗碑已经过去20多年。
至今还保存在寒山寺。根据残碑上“徵明”两字的书写风格,可以断定是他50岁前后所写的。实际上文徵明一直活到90岁才去。
俞樾书写《枫桥夜泊》时是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确是在三个去世的。但当时俞樾已经86岁高龄,属于自然死亡。



围绕在这个诗碑的千年魔咒,也许只是个传说,是让后人对国宝的敬畏和爱护,更多的是爱我中华,爱我文化。


🕹️(诗碑南侧有一照壁,上面有六个金色大字“塔影钟声诗韵〞)寒山寺为何能跻身最著名的寺院之一,赢在人文上。换句话说,是因为有寒山拾得、张继、陆游、俞樾等人的故事融在里面——唐•寒山拾得的得道、唐•张继的愁眠诗、宋•陆游的壮志难酬、清•俞樾被罢官后的学术造诣。


透过看似清静的寒山寺,不难觉悟出人生的艰难,张继的屡试不中的惆怅,陆游、俞樾进士及第后的官场艰难,与寒山拾得晨钟暮鼓的修炼并无二致。
       佛说:慈悲为怀,可残酷的现实中春风得意又有几人?!恰如《八仙过海》主题曲:有志能自勉,艰辛不用怨,奋斗留汗血,得失笑傲然,但求为世上更添温暖,尽发一分光,进取一分暖,困扰无愁虑,努力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