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行8)走进苏州⑧枫桥夜泊~枫桥风景名胜区

作者:隐水风帆 显示图片

门票免费,游览时间:1小时左右。


枫桥风景名胜区是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枫桥景区从1986年开始规划建设,被国家旅游局纳入国家旅游发展计划。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现已成为旅游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具有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风景名胜区。现开放景点有枫桥苑、枫桥铁铃关、特色旅游项目“枫桥古镇水上游”、枫桥书场等。


经过寒山寺大门先去枫桥景区参观


枫桥镇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就已闻名遐迩;明清时期,达到空前繁荣,商旅云集,是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地,有“枫桥塘上听米价”“探听枫桥价,买物不上当”之说。唐伯虎有诗云“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写出月色笼罩之下,枫桥镇商铺林立的繁华盛况。令人惋惜的是,枫桥古镇惨遭不幸,1860年太平军攻打苏州时惨遭兵燹之劫,化为灰烬,如今只留下一段青石板的古街,令人扼腕,今天我们穷尽想象也无法看到它昔日的繁华。



铁铃关由城楼、关台等组成,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称枫桥敌楼,为苏州“三关”之一(一说浒墅关、铁铃关和金阊关,一说铁铃关、白虎关和浒墅关,一说铁铃关、木渎关和葑门关,一说铁铃关、白虎关和青龙关1
),是明代抗倭斗争的重要遗迹。


关门内南北壁面均辟大小拱门各一,内砌登关砖级,并有驻军洞。关门外即为枫桥和大运河。


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次年改建上层为文星阁。其后年久失修,阁楼颓毁,雉堞、女墙、射孔等都已倾圮无存。1949年4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5、86师击溃了枫桥、铁铃关一线的守敌后,由此进入苏州城。


1963年铁铃关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曾维修加固。1986年至1987年大修时加固关台拱门,重砌雉堞,并建单檐歇山顶单层楼阁3间于关台上。关台正面宽15米,纵深10.2米,高7米。正中辟拱门,门洞上刻“铁铃关”三字。


苏州解放战斗旧址


楹联:尘劫历一千余年 重复旧观 幸有名贤来作主
诗人题二十八字 长留胜迹 可知佳句不须多
此联由清人邹福保所作,全联无一字直写寒山寺,而又字字不离寒山寺,可谓独具匠心。


铁铃关战斗史迹陈列位于枫桥北堍,总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枕古运河,紧临枫桥铁铃关,自然景观与党建基地融合映衬。


:展馆分为上下两层,展陈区包括堞关锁钥、破曙待晓、攻城麈战、雄关筑梦四个板块,以史实为依据,多形式多角度展示了铁铃关400多年的历史,重点展示了苏州解放历史进程中的生动画面。展馆内陈列有铁铃关各个时期的照片;明朝时期苏州抗倭相关的书籍、碑刻等复刻件,解放前夕反映人民生活以及苏州地下党组织活动的照片、报纸;苏州解放过程中的战斗场景。展馆现有两件交物,包括一幅刻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桃花坞木刻铁铃关底板图,以及从杨清参谋长身上取下的两枚弹片实物。展馆侧重于互动、体验、数字多媒体等实景展示,通过让游客身临其境参与体验,实现“寓教于游”。



2019年9月24日,枫桥风景名胜区建设开放了铁铃关战斗史迹陈列。陈列以史实为依据,多形式多角度展示苏州解放历史进程中的生动画面。
1949年4月26日下午4点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85师二五四团接上级命令抵达开山村后,立即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并宣布部队攻城三大注意事项:第一,苏州是我国闻名的文化古城。不但要解放这座人间“天堂”,而且要特别注意保护古城的文物、古迹。敌人如果坚守寒山寺,宁可多付出代价,也要设法保护好这座古庙,不能用炮向庙内射击。第二,进入城市街、巷时,不准随意开枪,以防误伤人民群众。第三,战斗没有结束尚未分配各部驻地时,部队一律不得进入居民住宅。


4月27日凌晨,解放苏州的攻城之战从枫桥铁铃关打响,由于不允许开炮射击,解放军用小船、门板架设浮桥,渡过运河,其间戴福兴等7名战士英勇牺牲。在强大的攻势下,敌军节节败退,纷纷逃窜。6点40分,解放军各部分别由平门、金门、阊门、娄门入城,会师于市中心察院场,古城苏州正式宣告解放。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胜利解放的枪声犹在耳边,与开放再出发清脆的发令枪声,共同演绎出时空的交响。如今的苏州繁花似锦,高楼林立;如今的苏州人生活日益富足,愿苏州越来越美好!


《枫桥夜洎》诗碑历来就是枫桥和寒山寺的象征,特别是晚清国学大师前樾手书的《枫桥夜泊》诗碑,更是寒山寺的一大胜迹。                 
       光绪三十二年(1906)冬,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枫桥夜泊》诗碑。这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但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俟然长逝。其所题诗碑成为绝笔。这块由俞樾补书诗碑名擅当时,拓本流传甚广,古雅拙朴。关于这块俞樾手书的石碑还有一段曲折离奇的感人故事。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诗刻始于北宋,乃翰林院学士、邹国公王硅所书。到了明代,王珏所写的那块碑已经遗失,便由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所书。至光緒年间所存已不及10字,于是由俞樾又写刻了一块诗碑。



枫桥是苏州有名的古迹,始建年代不详。当年张继夜泊时所见的唐代古桥早已不存,这座半圆形单孔石桥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的。桥长三十九点六米,宽五点二七米,跨度十米,东堍与铁铃关相连。游人可乘坐画肪,穿行桥洞,在水上饱览古桥、古关、古镇、古刹的清幽景色,领略《枫桥夜泊》的意境。


枫桥,在寒山寺北,距山门不过百步之遥,犹如一弯新月横跨在枫江之上。枫江,又称枫桥塘、枫里星河,南接胥江、越来溪,是苏州古城和太湖的另一条北上水道。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曰:“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末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张祜的《枫桥》(一作杜牧《怀吴中冯秀才》)也是广为传诵的佳作,诗云: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忆重游岁月遥。
惟有别时因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当年投笔从戎,西赴巴蜀,途经苏州,深感任重道远,写下了思虑深沉的《宿枫桥》,诗云: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风月末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历代文人雅士的吟咏之作不胜枚举,明人高启在《泊枫桥》中发出这样的感叹: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唐朝诗人张继,当年途经苏州大运河边的枫桥古镇,满怀旅愁触景生情的写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枫桥夜泊》诗,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和江枫桥,成为了旅游者到苏州必游之地。当今毛宁一首“涛声依旧”让枫桥风景区红遍全国,从而促进了国家加快枫桥旅游风景区的建设的步伐。


枫桥,旧又作封桥。唐代时官府在此设卡,每当皇粮北运时,便封锁河道,禁止别船通行,因此桥取名“封桥”。北宋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指出:
普明禅院,在吴县西十里枫桥。枫桥之名远矣,杜牧诗尝及之,张继有《晚泊》一绝。孙承祐尝于此建塔。近长老僧庆来住持,凡四五十年,修饰完备,面山临水,可以游息。旧或误为封桥,今丞相王郇公顷居吴门,亲笔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


文中提到的“今丞相王郇公”,就是宋仁宗时大学士王珪,曾书写《枫桥夜泊》诗碑,立石寺中。王珪和朱长文都认为桥名当作“枫桥”。但是,明初卢熊在《苏州府志》中则有不同的见解:


枫桥,去阊门七里。《豹隐纪谈》云旧作封桥。王郇公居吴时,书张继诗,刻石作“枫”字,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吴潜至寺,赋诗云“借问封桥桥畔人”,笔史言之,潜不肯改,信有据也。翁逢龙亦有诗,且云寺有藏经,题“至和三年曹文乃所写,施封桥寺”。作“枫”者非。熊尝见佛书,曹氏所写,益可信云。


枫桥右边


再望枫桥,心灵驰骋,又仿佛梦回大唐:星光稀疏,月落穹墨,渔火映舟,乌啼霜天,孤寺塔影,长夜难明;远山钟声响起,肃穆悠远,击碎心灵,扣人心弦......


古运河不仅是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也是苏州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见证了苏州的历史变迁,同时也孕育了枫桥景区的独特魅力。不仅是一条水路,更是一条文化路。它连接着寒山寺、铁铃关等重要历史文化景点,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景观。


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之一,它的建设和发展对苏州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运河的开通,使得苏州成为了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促进了苏州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枫桥下面的河道就是古运航道,此处原本是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航道,由铁铃关向东经上塘河到达阊门,汇入苏州的环城河。后来大运河改道,这一段古运河就被开发成水上游旅游线路,有着“船从桥下过,人在画中游”的诗情画意。

场景再现


唐代诗人张继高考未达线,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便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江上。是夜,月光清冷,万物孤寂;江上渔火星点,空中乌鸦嘶啼,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伫立船头的张继满脸秋霜,孤独伶仃。


突然,不远处的古刹寒山寺里传出阵阵钟声,深深震撼了张继难以言表的心灵。望着寒山寺的塔楼,万般情愫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细看有没有发现张继有一根手指头非常长而且很亮,因为这是被人给摸出来的,据说一摸是官运,二摸是财运,三摸代表桃花运。那你们想摸几下呢?


优美的诗篇迅速成为网红,四下传播,并成为千古绝唱,更令枫桥扬名四海,于是人们将“封桥”改名“枫桥”。


听钟桥,晚上,在月光的照耀下,漫步桥上,会感觉到唐时的明月今日又还。因此著名书画家吴䍩木为其书匾"心洲步月"。


听钟桥北面挂匾“待月”。


正中横匾“吴门古韵”,抱柱联:先生真会我情挹水上春秋,尚留弦外音耳边天籟,此地适如人意访江南古韵,恰有诗中桥隔岸钟声。


江村桥相传始建于唐代,后毁坏严重。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当地人程文焕筹集资金为重建江村桥做好准备。
清同治六年(1867年),江村桥得到重修。
1984年,苏州市政府为保护建筑、传承传统文化,拨款整修江村桥,并立有《重修江村桥记》碑


江村桥为单孔石拱桥,全桥由花岗石间以少量青石砌造而成,拱券为纵联并列式结构,由11道拱券石砌置。桥拱券外形呈马蹄形。桥面中部高起为平面,两端是阶梯式坡道。与枫桥相望,西起寒山寺北街,东至寒山寺弄;横跨古京杭运河南北走向段,呈东西走向。


民间故事
相传,寒山寺建成,寒山、拾得两位高僧互相谦让,谁都不愿担任寺院的住持,正当两人犹豫不决的时候,旁边走来一位老妇人,说道:“二位高僧不必谦让,就让老妇人给你们定个主意吧!”话音刚落,就见那位老妇人将手指向庙西的那条河流,再次说道:“二位高僧,这条河上没有桥梁,来往行人十分不便。


请二位高僧施展法力,给这条河建筑一座桥来,谁先成功变出桥来,谁就是寺院的住持,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两位高僧一番谦让之后,由拾得率先施法,只见拾得将僧袍脱下,向空中一挥,僧袍瞬间就变作了一个桥面。但是由于没有桥架作为支撑,桥面在风中摇摇欲坠。寒山见状,急忙将禅杖往河中一立,顿时就变成一棵大树,横倒一铺就变成了著名的江村桥。而那位指点迷津的老妇人也转眼间现了原身,竟是观音菩萨。寒山寺的住持就这样确定下来,横江两岸的江村桥也就这样流传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