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筑-晋祠,三千年,晋之源!
1⃣️认识晋祠:原名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而建。
唐叔虞:姓姬,名虞。他是周王朝分封到唐国的首任诸侯。“唐”代表封地,古唐国;“叔”代表排行称谓,古人用“伯仲叔季”来表排行顺序,姬虞是周成王的同母胞弟,故称“叔”;据载,唐叔虞在生下来时,手掌花纹像“虞”,故起名为“虞”。
剪桐封弟: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继位,唐地发生内乱,周公灭了唐。一天,周成王和叔虞作游戏,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圭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你。”史佚于是请求选一个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就应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
“晋”之源:唐叔虞去世后,其子燮父继位。燮父对唐国最大的影响是改国号,将唐国改为晋国。直至三家分晋。
2⃣️游览路线:从免费的晋祠公园开始,沿中轴线往里走,经过公园大门(背面牌匾-“宗唐发轫”)
-“宗唐发轫”:大唐之源。据记载,唐高祖李渊在晋阳起兵,建立了唐朝。起兵前,李渊曾到晋祠祈求叔虞的神灵保佑。若成功,他将使用“唐”作为国号。最终,李渊成功建立了唐朝,并将“唐”作为国号,以纪念这次起兵。“宗唐发轫”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人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以及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寻求精神支持的习俗。
唐园(照壁-正面“福禄寿”,反面“群仙图”)、
飞龙阁、
龙兴晋阳
龙兴晋阳铜塑:李世民高头大马居中位,左骑马长孙无忌、右骑马李绩(徐茂公)、左前尉迟恭、右前魏征、右后马周。 这组雕塑是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总重量2.5吨,落成于2003年,纪念太原建成2500周年。整个雕塑造价270多万元,基座连同雕塑本体高达9米,其中雕塑部分宽9.5米,高6.99米。
而后经过长廊抵达晋祠博物馆门口。进入收费范围,也是真正的精华。
3⃣️晋祠博物馆,入大门沿中轴线自东向西游览,
水镜台
为一戏台,东面后台建于明代,重檐歇山顶;西面前台建于清代,为单檐卷棚顶;以精美的木雕装饰,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后台前面左右两尊石狮子,左侧脚踩绣球公狮子是张嘴的,可能意味着古代社会,男性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右侧身下藏小狮子的母狮是闭嘴的,意味着古代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少说话多干活;反映了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
前台左右两角屋檐下,斗拱造型令人印象深刻,上面大象,下面大龙吐小龙,小龙吐珠,寓意四平八稳,代代相传。
为一石桥,至今已400多年,风化严重,已加木板保护起来。智伯渠上小小石桥,却有一段美丽传说:明嘉靖年间,翰林院修撰罗洪先,被罢官后来到这里,见桥那边有一手提竹蓝的农妇,鬓发如云,清丽动人,罗洪先情不自禁地顺口成章:“世间人说西施美,余视此妇胜西施!”谁知这位农妇打扮的妇女,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前来引渡被罢官而又失意的罗洪先进入佛门,见他如此狂妄,一怒之下,把板桥烧了,不让罗洪先过桥。罗洪先恍然醒悟农妇乃非凡人。当他绕道来到了悬瓮山脚下,又见方才相遇的农妇正往山顶上爬,因而他自言自语地说:“你若是仙女,再让我看上一眼。”没料到话未说完,山就开始向东移动,山腰间的农妇也渐渐变大,惊愕之下,被绊了一跤,待起来时,人也不见了,山也不动了。这火焚、山移,撩动了罗洪先的思绪,因而悬笔题诗草书:“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灵。”后来人们在烧毁的木板桥处修了石板桥,称会仙桥。
金人台: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四尊铁人,除东北角为民国补铸外,其余均为宋朝所铸。其中西南隅的铁人,最为精美,是仿佛教天王塑造,威武勇猛、摄人心胆,这尊金神采用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拉皮腹膜、分部铸造)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东北角铁人位置为86版西游记“扫塔辨奇冤”拴马处。
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400多年;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整个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牌坊左右蹲坐铁狮一对,气势雄壮不俗。对越坊因匾额上书的“对越”二字书法传神,极为有名,所以称为“对越坊”。“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在此意为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献殿:始建于南宋(1168年,金大定8年),位于圣母殿前方,是给圣母供奉祭品的享堂,结构上斗拱支撑,榫卯相连,没有用一粒钉子。设计上,四周木质栅栏替代传统的墙,空气对流通风,供品就能较长久保存。被誉为晋祠三宝之一。
鱼沼飞梁:初建于北魏之前,现存实物建于北宋,桥面十字形,东西平坦连接献殿与圣母殿,南北下折如鸟之双翼。“鱼沼”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飞梁”是沼上石桥。梁思成言:“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为晋祠三宝之一。图6宋朝斗拱比之前面水镜台的清代斗拱更加粗大,支撑作用为主;而清代斗拱则更多是装饰作用。
圣母殿:创建于北宋,中国宋代建筑代表。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
殿内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凤头椅饰,凤冠蟒袍,神态端庄。其余侍从及宋代侍女塑像,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
最出名的莫过于双面侍女,右脸含羞带笑,左脸含泪悲苦,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对此尊雕塑颇感兴趣,曾评价道:“一笑一颦,似诉平生”。雕塑用写实、传神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女戏子复杂的内心世界。
殿前八根木雕盘龙柱,最出名的“比耶龙”和“点赞龙”
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西周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倒,形似卧龙,又名卧龙柏。见证着晋祠的三千年历史,卧看着这片土地的风雨变幻!
唐叔虞祠:一座独立的两进院落,现存大殿始建于元,虽经明清屡次重建,仍保留了元代风格。
门口的“门当户对”,门当“和”户对“在古代建筑中有所指代,分别指大门前的一对石鼓和门楣上方的装饰,这些装饰物的大小和形状反映了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
过殿内两旁各有7个乐伎像为元代作品,为研究元代乐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叔虞功绩:“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语出 《左传•定公四年》:“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虛,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唐诰》是周王封叔虞去唐国做诸候时给他的政令,即治国方略,其核心内容为“启以夏政,疆以我索”,意为在古唐国执行政策的时候,应当沿袭夏朝的治国力針,但是在生活习惯和政务管理上,特別是戎、狄居住的区城内,还要兼顾这些人的传統习俗和生活习惯。显然,这是一个具有变革意义的建国方略,有学者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国两制“政策。唐国,既有夏商遗民,又有外族人杂居,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地带,“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照顾到各民族的利益,使之求同存异,共融共存。这一方针也影响到晋国后世,对后来的晋国乃至赵、韩、魏三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三晋文化体系。
唐碑: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丹的碑刻,创作于唐代贞观二十年(646年),文字记载唐立国后的文治武功并歌颂唐初的治国方略。开创了行书上碑之先河,被后人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书杰作。
难老泉:《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
晋祠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被文化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
晋祠三绝: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
晋祠三匾:
“难老”匾,“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锡”同“赐”),意味生生不息,青春永驻,此匾由清初第一书法家傅山所题,是晋祠第一名匾,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三大名匾中的“神奇之笔”;
“水镜台”匾,“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人世间的善恶忠奸尽人皆知。此匾由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太原县晋祠旁边的南堡村人杨二酉所题,书体清秀,笔力遒劲;
对越”匾,“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对越”匾相传由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端摩,被誉为“雄奇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