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曾名“东园”、“寒碧山庄”,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留园路338号,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始建,明代为徐氏东园,明末清初一度废为民居。乾嘉时期归洞庭东山人刘恕加以重建,改名寒碧庄,俗称刘园。光绪初期,归武进盛康,重建扩修,称作留园。其后多有荒废易主,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其后不断修缮整治。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园林建筑与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利用云墙和建筑群把园林划分为中、东、北、西四个不同的景区。留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留园的开放时间为每日07:30至17:30 (停止售票和入园时间为17:00),门票价格为旺季55元/人次,淡季45元/人次。游览时间2个小时左右。游客可以通过公交车或自驾前往留园,其中公交车路线包括游1线、85路、317路等。
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1961年3月4日,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山、留园)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并不是制式大门,门厅里立着一面仿紫檀木雕立屏。
立屏正面有留园全图,上面挂“吴下名园”横匾,出自清末文学家俞樾的《留园记》。俞樾是道光三十年进士,红学家俞平伯的曾祖,章太炎和吴昌硕都出自其门下。匾上落款是顾廷龙,他是曾做过上海图书馆馆长的苏州人。俞樾的《留园记》写在立屏背面,寓居苏州的当代书法家吴进贤先生所书。
留园,晚清首富盛宣怀的私人住宅,当时家中有佣人200个,最出名的2个佣人是宋庆龄的母亲和赵四小姐的母亲。
长廊
“亭者,停也”,也就是说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了。仔细品味一下这个“可”字,就会发现这个字用得非常巧妙,“可”还有“好,漂亮,美丽”的意思,如我们常说这个姑娘很漂亮叫“可人”、这个菜很好吃叫“可口”、“可口可乐”有又好吃又好玩的意思,这个亭子也就包含了漂亮的亭子的意思。
亭中这个桌子是用灵璧石做成的。灵璧石产于安徽灵璧县,是虞姬的故乡,所以又有美人石的说法。灵壁石是石中上品,“石本磐材,叩之有声”,这在苏州园林中是比较少见的。此处的可亭是观赏冬景的场所,它的四面种有梅花,坐在亭中可以看到园林远方山顶的积雪,冬日的夕阳……
园林有动观和静观之分。如果说走廊是动观园林的地方,那么亭子就是静观的场所。可亭的周围有一些图案,有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扇子、吕洞宾的宝剑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暗八仙”图案。
涵碧山房对面假山的东北侧有一两层小楼叫“远翠阁”,唐诗有“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之意而命名。底楼为“自在处”,佛教有“大自在”的说法,陆游有“密密疏疏自在花”的诗句。阁前有明代的方形青石牡丹花台,用三层条石叠砌。
就连进入五峰仙馆的这个“台阶”—— 踏跺,也是用了心思。仿佛海中激起的浪花,犹如山之余脉。
五峰仙馆,旧为第一任主人万历朝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后乐堂”,第二任主人清乾隆东山人刘恕扩建为“传经堂”, 第三任主人晚清巨富盛宣怀之父盛康更名其为“五峰仙馆”。对于盛氏改名“五峰仙馆”的原因看到两个:一说盛氏时因得文征明停云馆藏石;一说“五峰”源于李白的诗句:“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仙馆的南面的庭院中有一组湖石假山,正是按照庐山的五老峰的意境来堆建的。其间有五个山头,暗喻馆名中的“五峰”。在古人心中,庐山是仙人和隐士居住的乐园,是归隐和成仙得道的代名词。这和馆名中的“仙”紧密相连。前者看不出文征明停云馆藏石和“五峰”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后者更靠谱。
首先,五峰仙馆的梁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梁柱均为楠木,用材极为奢华。可惜抗战时楠木殿沦为了马棚,饥饿的军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样子,后来抗战胜利后修葺园子时,不得不用水泥把楠木柱糊住,外面又刷上漆,于是这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其实,设计精巧
五峰仙馆面阔五间,中间用纱隔屏风隔出前后两厅。其中前厅约占了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二的面积。中间用纱隔屏风采用红木银杏纱隔屏风,透光性非常好,从后厅可以看到正厅庭院前的石峰。
正厅中间朝南设供桌、天然几、太师椅等家具,左右两边分别设几、椅。众多家具将正厅空间分割成成明间、次间和稍间等空间系列,这样的空间分布较一般的江南厅堂更加错综复杂,典雅繁美。
用了最珍贵的建筑材料,一改传统建筑难免的阴暗压抑,充分利用门、窗、隔断拓展厅堂的视觉空间,馆前假山千峰万壑,连门前小小台阶都用尽心思。江南第一厅堂,我看实至名归。
仙馆东西墙上分别设了一列开合非常大、但装饰却简洁精雅的窗户。这样的做法是要把窗户外的两个小庭院的风景借鉴进来,拓展厅堂的视觉空间,保证建筑中有充分的光线。
走进五峰仙馆没有像以往走进其他老房子那样,感觉阴暗、压抑甚至还有点阴森森,相反感觉这个厅堂宽敞明亮,宏丽而大气。还把窗户外的两个小庭院的风景借鉴进来,拓展厅堂的视觉空间。
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大理石天然纹路形成一幅天然水墨图画。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仅有15毫米,这么大尺寸的一块大理石是如何完好无损从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江苏,也是一个奇迹。
五峰仙馆后厅的对联由清代状元陆润庠所撰,内容为“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体现了文人对于读书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江南园林善于叠山,五峰仙馆正厅前院的大假山模仿庐山五老峰的意境,上面缀有五峰,馆前的踏跺,用天然石块叠置,仿佛山之余脉。人在馆中,仿佛面对庐山岩壑,不愧“五峰仙馆”之名。
清风池馆是留园内的一处景点,位于中部水池东侧,实际上是一座榭。它的平面近方形,面水开敞,后用通透花格与走廊相隔。面阔仅一间,宽3.90米,进深5.62米,檐高2.80米,采用单檐歇山造型。清风池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清代,刘氏时期被称为垂杨池馆,后来盛氏时期改名为清风池馆,并挂有“清风起兮池馆凉”的匾额。
清风池馆的设计理念源于《楚辞·九辩》中的“秋风起兮天气凉”句,通过变化,表达了爽朗明快的意境。馆内的对联和楹联增添了文学色彩,其中一副对联为“墙外春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花香”,另一副为“松阴满石闲飞鹤,潭影通云暗上龙”,这些对联不仅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观,还寓含了超凡脱俗的意境,使人们产生美好的联想。
濠濮亭在留园小蓬莱旁的小池畔,为平面四方单檐歇山卷棚顶小亭,取《庄子 - 秋水》篇之意而名“濠濮亭”, 为垂钓观鱼之所。
《世说》:“晋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观鱼之地。此处借以为名。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刘氏时称此亭为“掬月亭”。亭侧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圆月,名印月。盛氏时名“濠濮想亭”。今易名濠濮亭。
石幢,又称经幢、石和尚,是一种石制塔状物,由基座、幢身、顶盖组成,通常为八棱形或圆形,上面刻有经文、佛像,用于宣扬佛法。古人认为石幢具有镇邪的作用,特别是在水中设置,旨在超度溺水者的亡魂。这种建筑小品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兼具审美功能,能够丰富水面景观,增加园林的美感和层次感。
石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最初是佛寺独有的宗教石刻艺术形式,后来其形式和外延有所扩大,被放置于园林等景点的水池内,成为点缀水上景观的一种园林小品。在古典园林中,石幢虽然不属于基本装饰,但并不少见,它们状如小石塔,由石质经幢演变而来,用于辟邪或作为风水塔的缩小版。在园林水池中,石幢可以丰富平静的水面景观,作为中景丰富层次,拉远景深,或者作为视线重点,与观景点对景。
宋朱熹《游百丈山记》“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独秀峰”,轩前庭院称“石林小院”,庭院内有晚翠、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园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称其轩为揖峰轩。建筑为硬山造,外观二间半,实质只有一间半,刘氏时就有此名,沿用此今。
揖峰轩为主体建筑,轩前庭院中立湖石峰,环峰四周为回廊。回廊与院墙将空间划分为7个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院中院(天井),置湖石、石笋,栽翠竹、芭蕉,通过廊、窗沟通彼此,构成多幅画面,空间虽小,布局灵巧,景观雅丽,景深无限,妙趣横生。
框景
“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隐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硕”指有名望的人;“馆”是四通八达的地方。连起来讲就是: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聚会的地方。银杏屏门上的这篇《冠云峰赞》是清末著名的朴学大师俞樾写的,还有全景图后的《留园记》也是俞樾写的,俞樾与盛康交情非常好,俞樾非常喜欢留园的山水景色,这些文章使得留园更加迷人。
从建筑形式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鸳鸯厅结构的建筑。鸳鸯厅在建筑上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外观是一个大屋顶,而室内则分成两个屋面;二是一间大厅用屏门或纱隔、飞罩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以便不同季节或供男、女宾分别使用;三是两个区域的梁柱、铺地等建筑装修以及家具布置均有明显不同。
南厅匾为“奇石寿太古”,清张之万撰,是赞誉留园三峰的。其下是画家陆廉夫等合作的《冠云峰图》。女厅
男厅、女厅怎么区分呢?过去,中国社会很讲究男尊女卑。男厅一般建筑华丽,梁架扁方,且精雕细刻;而女厅则比较简朴,梁架用圆木,没有什么雕饰,就连地面上的方砖男厅的都比女厅的大。哪边的风景漂亮那边就是男厅,这儿当然是朝冠云峰这边风景好了。
在南部天井前的石库门上有砖额“东山丝竹”四个字。“东山”也有一个典故,《晋书》上讲,谢安在浙江东山隐居,朝廷几次要他做官,他都不动心。所以后人就用“东山”或“东山高卧”指代隐居,“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天井外边原来是盛家的戏厅,在这里听戏品曲,好不惬意!置身于此,能说园主不是“东山高卧”吗?园主人虽然罢官还乡,心里还想着有一天能像谢安那样,“东山再起”,打得苻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皇帝召唤时,立马重出江湖,建功立业呢。
北厅悬近代词人汪东篆书“林泉奇硕之馆”匾额,意为年高德昭的名流隐士游憩之所。匾下方刻有俞越的《冠云峰赞》。
男厅
是北宋末年朱勔在洞庭西山采集的花石纲遗物,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湖石名峰。其名字取自《水经注》中的“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
冠云峰产自太湖,峰高6.5米,重5吨,造型独特。峰呈灰白色,微呈拱形,峰顶浑然块垒,似雄鹰飞扑,峰底若灵龟昂首,呈“鹰斗龟”之态。从西北方向望去,又如送子观音,怀抱婴儿,脚踩鳌鱼,为世人祈福,充分体现了太湖“瘦、透、漏、皱”的四大特色。
从正立面来看,立峰呈S型曲线,故又有“东方维纳斯”之誉。该峰可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来解读,都独具特色,回味无穷。
上部:生命之光
冠云峰的上半部分,线条优美地向东弯曲,而在东部偏处有一个罕见的特大洞穴,前后通透。穿过这个洞穴,可以看到它后面椭圆形的天空。
当阳光透过孔洞照射,宛如一束道生命之光,使得这块石头焕发出生机勃勃的灵性。
孔穴的西侧,棱角分明,在斜阳的照射下呈现出强烈地层次感,又形似老鹰嘴。
孔洞上下布满斜向的褶皱,线条纹理密集排列,稍显错综复杂,但相交均匀。它们就像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擦法”。
中部:神秘莫测
冠云峰的中间部分向西微微弯曲,离开了整个立峰的轴线和重心,犹如少女窈窕的身姿。与上部明朗空灵的美相比,中部呈现出一种神秘诡异的美感。
在它的西侧,有大片层叠的棱角和嵌空,而大多数孔穴看起来似通而非通。深邃幽暗的岩洞之间,布满了各种神秘莫测、变幻多端的沟壑,给人留下了难以言喻的印象。
它的东侧相对平缓,虽然也有些起伏,就像画笔下的乱柴皴一样,这种纹理之美虽然线条不多,但却让这座立峰更加生动。
下部:重塑姿态
冠云峰的下半部分又大幅度地往东扭,使全石复归于重心的保持和体态的平衡,从而倍增了全石的姿态美。
这块石头正面有一个大洞,洞内空旷而幽深,层次丰富,透出掩映之美。其上方还有几个小小的窝与大洞相呼应。
下部的石面相对平坦,难得之处在于巧妙地隐藏了笼络,既能给人下方稳定的感觉,又有错综复杂的线条,避免了单调乏味。
冠云峰的美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瘦、皱、漏、透”。“瘦”讲究线条美、曲线美;“皱”是绘画中的一种手法,这里指石头的表面有花纹,也有人说此“皱”指人脸上的皱纹,有皱纹说明人年纪大了或饱经生活沧桑,而我们的园林主人大都经历宦海浮沉、官场黑暗,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沧桑赋予了这块石头,有点借物言志的味道;“透”是说石头上有很多孔洞,可以透出光线,玲珑剔透;“漏”指洞洞相连,脉络贯通,石头上有许多孔隙,雨水不会积存在上面,顺着孔隙很快就会流出来。而从“瘦、皱、漏、透”而引申出来的“顽、清、拙、丑”更多地体现了文人文化的深层特征。
冠云峰传说:宋朝辰光,苏州朱勔和父亲朱冲,堆土叠石,建造园林,有一身好手艺,当时人送给他们一个外号,叫做“花园子”,花园子朱勔很会动脑筋,一堆乱石到他手里,可以布置成曲径幽洞,险峰深壑,奇趣无穷。
有一年,朱勔来到太湖的洞庭西山。这里出产太湖石,是建筑园林叠造假山的理想材料。这种太湖石,经千百年来波涛冲刷,纹路柔曲圆润,涡洞空灵奇巧,用它来装点园林,具有天然意趣。朱勔就是为了选太湖石到这里来的。
晚上,太湖上空,一轮明月,满目清辉。朱勔兴致勃勃地在湖边仔细地察看半在水中、半在浅滩的一块块奇石。风平浪静的湖面,忽然象一锅鼎沸的开水,浪涛翻腾,在一团雾气缭绕中从湖里冒起一块太湖石来。朱勔先是吃惊,继而狂喜,因为凭他丰富的经验,能一下子就看出这块太湖石不同寻常,是珍品中的佼佼者!这时他眼中只有那块太湖石,竟忘了一切,欢呼着向湖中扑去,想抱住那块太湖石。但是,他刚一跨出步子,就被人拉住了。
"相公,你这样下去,太危险了!”是一个女子的声音。
朱勔回头一看,果然是个少女。他发急地说:“快放开我,让我去把那太湖石捞上来。”
少女拉住不放:“你不要命了?”
朱勔跺着脚,回答道:“为这奇石,丢了命也值得!你快放开我,放开我!
少女微微一笑,松了手。朱勔急忙转过头去,但经这么-耽搁,湖上已复归平静,浪涛息了,雾气散了,什么也没有了。朱勔一屁股坐在岸边,嚎啕大哭起来。
少女见他哭得伤心,忙劝慰他:“相公,不要难过了,我赔你一块太湖石就是。”
“当真?”“我看你对太湖石一片痴情,怎能让你一无所获呢?”少女说着,变得羞答答地说:“相公,你明天回苏州去吧,等到八月中秋,月上柳梢之时,你轻呼三声“冠云’,我赔你的东西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朱勔想,这少女一定不是凡人,便一口答应下来:“姑娘的吩咐,我一定照办,明天一早我就乘船离开此地,但愿姑娘不负许诺,中秋月圆之时,你我......。”
少女的脸通红,头低垂,摆了摆手,柔声地说道:“相公不必往下说了,常言道:“世间知己最难求’,既然碰到了爱石爱到连性命也不顾的人,我也算身有所托了。只是相公切莫对闲人提起此事,“冠云”是我的名字,不是任何人都能呼得的。"说罢,长袖一甩,轻盈地走下堤岸进入太湖。她踩水如履平地,飘然走到方才冒出奇石的地方,浪花一跃,就不见了。
朱勔瞠目结舌,在湖边站了一夜。第二天,就雇了一只船,急急忙忙回到苏州家中。他在家里真是度日如年,好不容易挨过两个月,终于挨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晚上,院里一株柳树刚染上月色,他就连呼三声“冠云”。
呼声刚停,只听见“咯咯”地一声轻笑,朱勔回头一看,少女已伫立在背后。她责怪道:“相公也忒心急了些,约定的时能还未到,就催命似地叫我来了。”
朱勔看那少女,比两月前在太湖边见到的模样更加妩媚了。他禁不住伸手想搀她的手,嘴里一个劲儿说:“你再不来我可要害病了,你来得好,来得妙,来得正是时候。
少女后退一步,说:“相公,我是给你送太湖石来的,请随我来吧!”
朱勔跟着她,连声说:“姑娘送来的太湖石,一定是上品我会把它视同性命的。”
少女点点头。走到窗前,少女长袖一展,将身一纵,跃过窗户,飞到院内假山前,轻轻落地,化做了一块高达三丈的太湖石。朱勔揉揉眼睛,定睛看那太湖石,玲珑突无,四面入画,形状竞与少女的身姿一模一样。
朱勔暗暗叹息一番,走到院中,在太湖石前焚起一炉香恭恭敬敬作了一揖,祝祷道:“冠云姑娘,只要我还剩一口气,决不让你落入他人之手。这块湖石,我就把它命名为“冠云峰”了。
光阴流转,年复一年。朱勔的“花园子”名声,越传越远,连京城里也听说了。宋徽宗赵佶和他最宠幸的两个大奸臣蔡京、童贯,要在汴京(开封)大兴土木,建造万寿山。这需要大批奇花异石、珍禽异兽。因此,就在江南设立“苏杭应奉局”,命“花园子”朱勔为主事,要他搜刮异石。
朱勔为了巴结宋徽宗与蔡京、童贯,派出爪牙在江浙两省到处掳掠,甚至把手伸到福建、湖南等地。被他们攫取、搜刮来的东西,先集中到苏州,然后用船送往京城,每十船组成一“钢”,这就是有名的“花石纲”。
“花石纲”给江南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朱勔却因此大受皇帝的赏识,很快成了炙手可热的权势人物。他的心越来越黑,为了进一步取媚于当今皇上,竟背弃过去的誓言,要把冠云峰献给宋徽宗。冠云峰高达三丈,普通船只无法装运,朱勔特地赶造了一条巨舟,强迫上千名民工拉纤运送,并且亲自押船。运送冠云峰的巨舟,沿着大运河北上,准备取道黄河到汴京。船行十余里,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使人睁不开眼来。待到风息云开,向外一望,朱勔顿时大惊失色,原来这条巨舟已转了航向,航行于茫茫太湖之中了。周围已空无一人,拉纤的,当差的,影儿全无,偌大一条船,只剩下他一人,还有一块冠云峰!
朱勔情知不妙,“卟通”一跪在甲板上,对着冠云峰一口气磕了二十四个响头,口中只管讨饶:“我该死,我该死,鬼迷了心窍,负了姑娘的心。万望姑娘念我曾爱石如命,饶我这-次。我将替姑娘修庙宇,塑金身,报答不惩之恩。
那冠云峰遍体涡洞冒出一股股紫烟,在烟雾缭绕中,现出一个绝色少女,她冷笑一声道:“朱勔,亏你还有脸提这“爱石如命'四个字!如今你石也不要了,命也该休了。你这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我仍将留在人间,我相信总能找到真正的知己的!
少女说话间,巨舟开始迅速下沉,渐渐地湖水漫上桅杆.见利忘义、负约求荣、权欲薰心、为虎作怅的朱勔,终于沉入湖底喂了王八。那冠云峰却腾空而起,飞向苏州,落在阊门外,入地三尺,潜藏了数百年之久。后来,留园建成了,冠云峰才破土而出,巍然耸立在鸳鸯厅旁。今日,踏进留园的人,无不极口称赞冠云峰的清秀挺拔,是江南园林中的第一石峰。冠云姑娘已获得了数也数不清的知己。